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合集下载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要内容概括300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要内容概括300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要内容概括300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常用来形容人在表面上与某个团体保持关系,但内心却对另一个团体忠诚的成语。

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形容了一位人物的忠诚与矛盾之间的挣扎。

在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三个国家,即魏、蜀、吴。

当时,曹操是魏国的统治者,刘备是蜀国的创始人,孙权是吴国的君主。

在这个时期,许多人物面临选择,是效忠于曹操的魏国,还是支持刘备的蜀国,或是投靠孙权的吴国。

有些人面临着忠诚与私心之间的冲突,无法完全投入,因此产生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关羽,刘备的忠诚部下。

当刘备被围困时,关羽被曹操所俘虏,曹操看中了关羽的忠诚和勇气,希望能够拉拢他加入魏国。

然而,关羽对刘备的忠诚无法改变。

虽然关羽在曹营表现得像个忠诚的魏国将军,但他的内心却一直想着回到刘备的身边。

最终,关羽趁机逃脱,重新投奔刘备,展现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个成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时期,它也可以用来形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上表现得极其卖力,但内心却对另一个工作机会充满向往;或者一个人在一群朋友中表现得很开心,但内心却渴望与另一群朋友在一起。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总的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揭示
了人们在忠诚与私心之间的挣扎。

它提醒人们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它也让我们了解到情感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因此,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和忠诚度,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策。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围困在屯土山,不得已投降了曹操。

但关公提出三个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曹操爱惜人才说,只要云长归顺,什么条件都答应。

曹操对关羽优待有加,又是封侯,又是赠马,上马金,下马银,但关羽始终没有忘记桃园结义,最后,还是千里迢迢“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

关羽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放曹等等,算是报答了曹操的恩情,关羽的忠义,令后人敬仰。

身在曹营心在汉读书笔记

身在曹营心在汉读书笔记

《身在曹营心在汉》读书笔记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故事,它描绘了关羽这一忠诚而又勇猛的将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在阅读这个故事后,我深受启发,对忠诚、信仰和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的核心是关羽在曹操的阵营中,虽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和尊重,但他始终心系刘备,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这种忠诚和信仰的力量,让关羽在困境中保持坚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关羽的忠诚和信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砺和增强的。

他的忠诚源于对刘备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感情和忠诚在困境中得到了体现。

同时,关羽的信仰也让他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明白了忠诚和信仰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才能在困境中保持坚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的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更加明白了忠诚、信仰和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以关羽为榜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做出正确的决策,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的名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的名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司马懿司马懿概述司马懿,字仲达,豫章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东汉末年。

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人物。

他身处曹魏朝廷,却心系汉室复兴,因此被称为”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懿的家世与早年经历1.家世背景–司马懿出生在名门望族司马氏家族,其祖父司马防曾担任汉朝将领,从政以来声名显赫。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昭是东汉末年重要政治人物,曾担任大将军、右丞相等职位。

2.早年经历–年轻时,司马懿勤奋好学,对于国家政治发展和军事策略颇有研究。

–他曾随父亲参与对抗黄巾起义的战斗,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司马懿与曹操1.出仕曹操–司马懿在曹操建立的政权中担任要职,他被曹操任命为镇远将军,并赋予了统领石亭等九郡的重任。

2.与曹丕的关系–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受到器重,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重要职位。

–曹丕逝世后,其子曹叡继位,司马懿成为曹叡的重要辅政大臣。

司马懿的政治手段与智谋1.稳定朝廷–司马懿以才智和丰富的经验稳定了曹魏朝廷,消除了内乱和不稳定因素。

–他通过改革机构设置和军事制度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2.镇压外患–司马懿多次成功镇压了北方边境的匈奴和鲜卑,保卫了曹魏的疆土。

3.处理内部问题–司马懿善于处理内部派系斗争,平息了一系列内乱和政治危机。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1.改革军事制度–司马懿积极推动军事制度的改革,通过加强军纪、整顿军备等方式提高了曹魏军队的战斗力。

2.扼守要塞–司马懿在关键地区布置军队,保卫要塞,有效地控制了曹魏的疆域。

3.击败蜀汉–司马懿领兵多次与蜀汉作战,在著名的”五丈原之战”中,击败刘备的大军,为曹魏稳定西南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懿对汉室的忠诚司马懿的政治立场1.不忘国家兴亡–司马懿心怀汉室复兴的念想,一直以来都将复兴汉朝视为自己的政治追求。

2.抵制曹魏篡位–尽管司马懿在曹魏朝廷担任重要职位,但他秘密图谋推翻曹魏,恢复汉朝独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名叫曾参,是鲁国人,一次参加了鲁公的宴会。

鲁公问曾参在曹营有何见闻,曾参说:“曹营的士兵们在日夜操练,他们虽然身在曹营,但心中只想着归国报效父母。

”这句话后来就形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身处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却对这个团体或组织没有真正忠诚的感情,而是忠诚于另一个远离他的地方。

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明确的,因为它可以用在不同的情境和人物身上。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身处在某个组织中,但对这个组织并不忠诚的人。

例如,一些政府官员虽然是国家的一部分,但他们却在利益面前出卖了自己的职责和忠诚。

他们可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种行为被形容为“身在曹营心在汉”。

其次,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身处在某个地方,但心中却一直向往着远离的地方的人。

例如,一个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虽然他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但他心中却一直向往着自己的家乡。

他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思念家乡的美食和风景,他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并没有真正的归属感。

这种心态也可以被形容为“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身处在一个组织中,却对这个组织的理念或价值观不认同的人。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一个政治团体或宗教组织中工作,但他实际上并不认同这个组织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

他可能只是为了工作机会或某种利益而加入了这个组织,他并没有真正的信仰或忠诚于这个组织。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总之,身在曹营心在汉所说的人并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是一种心态的形容。

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所处环境不忠诚,不认同所处环境的人。

无论是身为一个政府官员、一个陌生城市的工作者,还是一个参与一个组织但不认同该组织理念的人,只要他们在所处环境中并没有真正的忠诚和归属感,都可以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白狼山客有句“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谓是家喻户晓,今天山客就来说说本人看法,接着就来说说今天主角—徐庶。

徐庶,字元直。

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病逝于曹魏。

徐庶青年时期为人豪爽,谦虚有礼,喜欢练剑行侠仗义,后来后来拜入儒门之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谋士。

刘备爱才之名,徐庶投入刘备账下,声名大振,曹操用徐庶的母亲,派人伪造徐庶母亲的书信,将徐庶引到许都,徐庶得到书信后,方寸大乱,痛不欲生,辞别刘备,去找母亲。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那么有很多人就开始思考,徐庶一定要离开刘备吗?刘备当时人手不多,刘备狠心的放了徐庶,古代时候,孝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如果再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那就在没有个人发展前途了,知道是陷阱也得跳,这就是孝子。

徐庶离开刘备是孝,刘备放徐庶也可说是势,都是迫不得已。

徐庶离开刘备时候,推荐了诸葛亮,等到了许都曹营,母亲知道儿子被利用,选择了自尽,从此徐庶决定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因此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爱才人人皆知,那么自从徐庶到了曹营,为什么曹操不重用呢,直到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后,才重新用起了徐庶,诸葛亮做了这样一个解释,“曹魏的人才太多了”。

而对于徐庶,一是对曹操的仇恨,二是对刘备的忠心。

曹操这么做还是别有用心的,首先曹操爱徐庶的才华,为了削弱刘备势力这也许是最大原因了,其次曹操疑心过强,他知道徐庶忠孝,对刘备的心他不得不妨,所以不给封官,也怕出谋划策对自己不利。

史上没有记载曹操为什么没有重用徐庶的材料记载。

曹操还是忌惮徐庶的才华的,徐庶曾经对曹操请求,归隐山林田局,不问世事,曹操虽然表面答应了,而后派出曹丕追杀徐庶,但是曹丕也是一个爱才之人,放了徐庶,于是推荐了司马懿,成就了曹丕。

当时以徐庶的才华,应该是能看出司马懿的野心的,也给曹操和曹丕留下一个最大隐患。

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给曹丕推荐了司马懿,可是结果迥然不同,这也许徐庶的别有用心了,这只是山客个人看法和推断了。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
“人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一般指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或者受到某种不利局面的影响,但是内心始终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祖国、家族、朋友、理想等方向而努力奋斗。

这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演义》,描述了当时著名将领曹操部下陈群的思想状态。

具体来说,“人在曹营”意味着一个人可能身处他人的势力范围之内,对其有所依赖或接受其帮助;而“心在汉”,则强调此人心中的忠诚归属与情感纽带,表示他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并始终把自己的家国情怀放在第一位。

这个成语在现代被广泛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外工作、生活或学习时,仍然牢记根本,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

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

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讲的是关羽被曹操捉住后,虽然身处曹营,但是心一直在汉,始终忠于刘备的故事。

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人虽然身处某个环境或场合,但是心里却想着其他地方或事情。

典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关羽被曹操击败,被迫投降了曹操。

但是关羽并不愿意臣服于曹操,他一直心存汉室,不愿意背叛刘备。

因此,他在曹营中一直保持着忠诚和谨慎,没有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

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不顾一切地离开曹营去寻找刘备,这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典故中,“身在曹营”指的是一个人身处敌方阵营中的某个机构或组织中,“心在汉”则表示这个人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忠诚和忠诚于原来的目标或信念。

这个典故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在某种环境或场合中,但是他的心却想着其他地方或事情,表现出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在现代社会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在某个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但是他的心却向往着其他地方或事情。

这个典故也常常用来表达对某些人的同情或理解,因为他们虽然身处困境或逆境中,但是他们的心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传达了一种忠诚、坚定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忠诚。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被外在的环境和诱惑所迷惑,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挑战,有些人可能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而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提醒人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迷惑和左右。

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总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它传达了忠诚、坚定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迷惑和左右。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一、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关羽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七回记载,关羽和刘备走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徐庶
徐庶初为刘备谋士,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

刚找到平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被程昱设计骗入曹营,从此之后被软禁。

母亲死后为了不违背自己的承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不为设一谋。

民间俗语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便是此意。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荀彧
出生名门望族,为人风采雅量足智多谋,当时已名重天下。

曹操早期智囊团核心人物之一。

辅佐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在匡弼、设计、密谋、举人等多方面均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但是荀彧一心复辟汉王朝的思想始终不为曹操所容,终身死曹营,为人所叹。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出自我们的三国颜正义,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你是否知道呢?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相关资料。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三国演义中因对史书的误解错将其名改为单福),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之后魏国史书《魏略》中为徐庶作传时依旧采用了他的本名徐福),求学于儒家学舍。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

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

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在后来演化为为臣忠义的代表。

其忠义形象在之后历朝历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时期更被称颂至极致,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另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曹操的谋士荀彧,有王佐之才,其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人才。

《三国演义第六身在曹营心在汉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六身在曹营心在汉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六身在曹营心在汉回》读后感今天我再次读了《三国演义》第六回《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暂时投降了曹操。

曹操非常器重他,想方设法对他进展拉拢,但关羽不为所动。

读完之后,我对关羽的忠心赞叹不已。

当他被围困在一座小山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曹操派与他有交情的张辽劝他投降时,他大怒:“我视死如归,不必多言”。

当张辽讲:“你和刘备是同生共死的结义兄弟,他现在只不过是暂时失利,你不应该现在战死,可以先投降等知道刘备的消息后再找他”时,他想了想,提出了“只降汉,不降曹;照旧给皇叔发俸禄,奉养两位嫂嫂;得到皇叔的消息就去投奔他”三个条件。

可见关羽在生死面前,表现出对结义兄弟的忠心。

当曹操送给他一座大宅,他把宅子分为两院,让两位嫂嫂住在里院,派军士把守,自己住在外院;曹操送给他金银器皿和绫罗绸缎,他交给嫂嫂收藏;曹操送给他十多个美女,他都让她们在里院侍候嫂嫂;曹操见他的战袍旧了,送给他新的战袍,他把新的穿在里面旧的穿在外边,并说“旧袍子是皇叔送的,我不敢因为有了丞相的新袍,便忘了哥哥的旧袍”;曹操把赤兔马送给他,他快乐地说“有了这匹马,我就可以更快与兄长见面了”。

可见,关羽在豪宅美女、赏金赐银、宝马战袍等利禄面前,依然表现出对结义兄弟的忠心。

赞叹之余,我不禁想到看过的一些电影电视上的叛徒,面对威逼利诱,成了可耻的软骨头,象电视《成龙历险记》里的特鲁,瓦龙送给他金银财宝,他就背叛了成龙。

我还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坏人,为了捞到别人的好处,对朋友坑蒙拐骗,什么坏事都做,让人恨之入骨。

这些人与关羽相比,简直是反面典型,让人唾弃。

我们都要关羽的忠心,对朋友要忠,不能见异思迁,见利忘义,要始终象关羽那样坚守自己的立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妈妈的话:孩子很喜欢《三国演义》,看过了童话版的电视剧后,我们亲子共同读了一遍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最近孩子又自己读了起来,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就写下,这一篇是孩子昨天的读后感,今天修改之后传到博客上,请博友们点评!。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究竟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究竟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究竟是谁?最近在追三国。

有次出神,没注意听朋友讲话,被评价「身在曹营心在汉」。

突然一下子,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果然,这里的「曹营」和「汉」都是三国。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虽夸张成分居多,但是其绘声绘色的描绘也间接地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了那段历史,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典故,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呢?百科释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

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01关羽。

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誓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兄弟。

《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

曹操对关羽“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衣食冷暖皆惦记着关羽,在一餐间两次赠关羽鹿肉美酒,引好多旧臣羡慕。

尤其是那匹舍不得赠予自己儿子,日行千里的赤兔马,竟赠予了关羽,可是真爱啊。

谁能想到关羽的回答竟是「有了这匹赤兔马,得知兄长消息,我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兄长身边」。

此处,听到的是曹操心碎的声音。

手下无不替曹丞相气愤。

后来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

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

身在曹营心在汉作文

身在曹营心在汉作文

身在曹营心在汉作文咱都听过“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吧,今天我就来唠唠这事儿。

先说说这典故里的关二爷,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关羽被迫降了曹操,曹操这老小子,对关羽那叫一个好啊。

又是送金银财宝,又是给赤兔马,就盼着能把关羽的心给收了。

可关羽呢?人家心里就只有刘备这个大哥。

曹操给他好吃好喝招待着,封官加爵的,他就像个木头似的,心里的小火苗始终朝着蜀汉的方向燃着。

我就想啊,这关羽在曹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每天都得在心里做斗争。

曹操让他去打仗,他肯定一边骑着赤兔马飞奔,一边心里默念:“我这是为了大哥以后的大业,可不是真心给曹操卖命的。

”在曹营的酒宴上,周围的人都在欢呼畅饮,关羽可能就默默端着酒杯,心里想着:“也不知道大哥现在在哪,有没有酒喝呢?”这事儿放现在也挺常见的。

就像咱们上学的时候,有些同学身体在教室里,心早就飘到操场上去了。

老师在上面讲着枯燥的数学公式,那同学的心思啊,全在课间休息时没踢完的足球上。

眼睛虽然看着黑板,可心里想的是“我一会儿要怎么射门才能更帅”。

还有那些在公司里上班的人。

有的人呢,本来想自己创业,可暂时因为各种原因进了一家公司。

人是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每天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做着各种报表、方案。

但是心里啊,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创业计划。

老板给他安排任务,他可能就应付着,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那个小项目该怎么拉投资,怎么找合作伙伴。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参加一个亲戚安排的聚会,那里面都是些我不太熟悉的亲戚朋友。

我人虽然在聚会的房间里,跟着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可心里一直在想我在家里没看完的那本超精彩的小说。

我一边听着亲戚们唠家常,一边在心里猜测小说里的主角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危险。

就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虽然身处聚会这个“曹营”,心却在小说那个“汉”。

不过啊,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时候也得小心点。

像关羽那是有真本事,曹操不敢轻易把他怎么样。

要是咱普通人在公司里,心不在焉地应付工作,那可容易丢了饭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的名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的名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历史人物的名字“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被誉为“五虎上将”之一。

他是汉代名将关云长之子,自幼聪明伶俐,有着英勇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关羽最初随同刘备投入曹操麾下,曾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昭义将军”。

然而,关羽却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被人控制的人,他对曹操的忠诚始终存疑,更愿意为了复兴汉室而战。

因此,他经常与曹操产生矛盾,最终在赤壁之战前离开曹操,投靠了孙权。

关羽在投靠孙权之后,因为为了维护汉室的虚荣,而决定和孙权联盟,一同抗曹,成为了造兵立国的重要人物。

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各种战斗中表现出色,为民众打抱不平,被广泛认可。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根,最终在督陵之战中遇害,他断臂者替成都一案,成了历史上传颂千古的英雄故事之一。

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名言的背景,一般认为是因为关羽在和曹操相处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忠诚。

他在曹操给予的待遇不错的同时也为曹操作战出力。

但是当关羽看到曹操是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不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而战斗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的心思和曹操有了矛盾。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关羽的高尚品格和忠诚的态度。

他并没有抛弃曹操,而是希望曹操能够顾及民生,关注于国家的长远势力。

关羽始终有一个信仰,就是希望能够维护汉室的尊严和荣耀,从而建立一个有民主自由的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离开曹操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叛变,而是寻求了朋友的帮助,希望曹操能够追随他的道路。

总之,关羽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历史人物,他的忠诚、智勇、高尚品格以及对于汉室荣耀的不懈追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他的名言“身在曹营心在汉”,让人们不只是赞美他的《关公战华容》中大刀斩妖的勇敢,更是赞美他的高品质和崇高理想。

这便是为什么在现今社会,我们依旧需要关羽这样的人物,因为他的品质和信仰在任何时代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汉语的一个成语。

语出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公曰:“深感丞相厚意。

只是吾身虽在此,心念皇叔,未尝去怀。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

此处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于贬义。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

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

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

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

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

追谥壮缪侯。

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

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解析
•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 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 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 煞费苦心。 •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 找差错。 •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 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解析
•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 起。 • 无独有偶:形容人或者事物虽属罕见,但 还是有相类似的。 • 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 了事。 • 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 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中考试题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D ) A.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 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 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 疵,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D.魅力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 彰,使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主页
成语解释
• 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 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 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也常用来比喻人 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 • 【近义词】: 人在心不在、心猿意马 • 【反义词】: 同心协力
•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主页
中考试题
1..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 堂,笑容满面。 B. 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 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 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 D. 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 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2)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2)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_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2)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徐庶轶事典故折节学问徐庶少年时喜欢练剑行侠仗义,后来为人报仇被官府抓,逃脱后改名换姓前往儒家的学舍去学习儒学。

但是同舍的学生们都嫌弃徐庶先前做贼,凡事都不肯与徐庶一起。

徐庶于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别早,一个人打扫卫生,不管什么事都先问问别人的意见,认真学习儒学,渐渐的,徐庶对于儒家的经义学问都非常精通,而且还结识了同郡的石韬,俩人胶漆相投,后来一起在魏国做官。

方寸大乱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掉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

”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同郡石韬也和他一起前去。

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隐居仙岛据说灵山东北海上有一岛叫鼓子洋,岛上有一种白色的耐冬花,有双手合围那么大。

有个好事的人前往摘取这种花,回途中遇见一个驾着小船的老人,穿着芒鞋道袍,老人问他:“你是干什么的?”那好事人如实回答,老人随即呵斥道:“这个不是世间俗物,可以留给人抵御冬天严寒。

”老人又告诉他:“即墨有个学道学的先生叫胡峄阳,你可以替我问候他。

”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好事人非常惊疑,于是架竹筏返回。

却忽然刮起了大风,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丢弃,大风才停止。

关羽降刘备歇后语

关羽降刘备歇后语

关羽降刘备歇后语1. 关羽降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 意思: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 出处:源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曹操所擒,曹操对他极为优厚,但关羽心中仍念着刘备,一心想要回归刘备阵营。

- 造句:他虽然在这个新公司工作,但就像关羽降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想着以前的老团队。

- 小片段:小王被竞争对手公司高薪挖走了。

在新公司里,大家都对他很热情,老板也给他安排了重要的项目。

可是啊,小王每次做项目的时候,心里总是惦记着原来公司的那些老伙计。

有次同事问他:“你觉得咱们这项目跟以前公司有啥不一样啊?”小王说:“哎,我心里啊,就跟关羽降刘备似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总觉得还是原来那股子劲儿才对味。

”你看,这就是念旧情啊,人在这儿,心却在老地方。

2. 关羽降刘备——重情重义- 意思:形容人非常重视感情和义气。

- 出处:关羽在面临曹操的优厚待遇时,仍选择回到刘备身边,是出于对刘备的兄弟情义。

- 造句:老张这个人啊,就像关羽降刘备一样重情重义,朋友有难他肯定第一个帮忙。

- 小片段:小赵做生意失败了,欠了一屁股债。

他去找朋友老张帮忙。

老张自己的生活也不宽裕,可一听到小赵的情况,二话没说就拿出自己的积蓄。

周围人都不理解,说老张傻。

老张却说:“你们懂啥?我这就叫关羽降刘备,重情重义。

小赵以前在我困难的时候帮过我,现在他有难了,我能不管吗?这就是兄弟啊,情谊比啥都重要。

”这就是老张的为人,看重感情,义气当先。

3. 关羽降刘备——义无反顾- 意思:做某事时绝不犹豫退缩,勇往直前。

- 出处: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果断放弃曹操给予的一切,坚定地回到刘备身边。

- 造句:这位消防员在接到救援任务后,就像关羽降刘备一样义无反顾地冲进了火海。

- 小片段:在那场大火中,浓烟滚滚,火势凶猛。

大家都在往外跑,可消防员小李却朝着大火的方向冲了进去。

旁边有人喊:“太危险了,你不要命了啊!”小李大声回应:“这是我的职责,就像关羽降刘备,义无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
答案:关羽
【相关阅读】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之后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

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

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在之后演化为为臣忠义的代表。

其忠义形象在之后历朝历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时期更被称颂至极致,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另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透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推荐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曹操的谋士荀彧,有王佐之才,其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人才。

为曹操远征指定战略蓝图,亦在曹操出征时为曹操镇守疆土。

曹操初年,反暴臣董卓,救献帝于危难,可谓乱世的一位爱国英雄。

荀彧本质是一位忠汉臣子,他对曹操的支持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是保卫汉朝的英雄。

然而之后,随着曹操发展壮大,曹操的个人野心逐渐膨胀并表现出来。

最后在公元212年,曹操欲进封魏公,询问与荀彧,遭到了荀彧的坚决反对。

曹操十分失落,这种感情亦是相互的,荀彧也渐知曹操早已不复当年,不可能是兴复汉室,力挽狂澜的英雄。

荀彧一生心力只为重兴汉室亦是镜花水月,化为一番泡影。

同年,荀彧辞世,有忧虑而死说,亦有曹操赐死之说。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可谓最为悲凉。

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关羽
公元200年,曹操征刘备,刘备战败。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

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之后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