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样的女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这样的女人》教案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式到语言上都是在对“爱”与“美”进行关照。而在文字上和叙述姿态上,更是比较前三篇、平和、舒缓,并且悲悯。
微格:“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这是课文前导读框的第一句,就这一句,已经昭然揭示了课文的精神境界。同时作为导读提示,其实这句话就已经把这篇文章的“中心”与“主线”包含进去了。提问。就在这一句里,你们看看,谁可以告诉我,文章的主线是什么?答案:“世界”,或者“天地”,“空间”。所以进入课文之前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有一个预设,这是一篇不同于一般的对母爱之无私与伟大的歌颂的文章,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追问:在母爱之奉献的背后,母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空间”何在?哪里是她的“世界”?
回到课文。
刚才我说了,文字是一种艺术,有时候往往一字之异,效果千差万别。就比如在你们的预习提问中有人问,为什么题目书母亲这样的女人,而不是母亲这样的人。谁来试着回答一下呢?答案:我想,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在母亲那样的年代,会在事业、自由和家庭之间徘徊,并最终选择牺牲的人,永远是女人。《母亲这样的女人》,显然你可以体会这一字之差造成的效果,它将文章的关怀点不再仅仅局限在“我的母亲”身上,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关怀意义,将意义上升到了女性主义写作的高度。
1、(第7段)她说,六七岁时,她在南京的家中,喜欢趴在窗口看外面。
“外面”是没有界限的,海阔天空,那个时候母亲的空间就是整个世界。是无限大的。板书:整个世界——
2、(第15段)他是她学医时的同校男生,常常在学校门口碰见。“学校门口”历来是校园青春事件的发生地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空间,这里没有老师也没有家长,并且,是“遇见”某个人的最自然也是最必然的场合。板书:——校园天地
第二课时
微格:
3、结婚了,这时候母亲的空间开始缩小。(p23第一行。须知她同时还是……)但,“但毕竟她还有独立于这一切之外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候母亲的空间是什么?“显微镜下的世界也就是她的世界。”板书:——工作空间
这个时候母亲的空间已经被家庭侵占得很小了,但是幸而她有自己的工作。即使只是工作,那显微镜下的世界,微观的世界,至少是她一个人的。这一段其实写的时候是很难过的,一个人要空间更多是用来储存情感的,但是,母亲连哪怕是对工作中暂时的单人空间都如此着迷,如此享受。(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句体会一下,“轻轻拍打他们……血管”,这哪里是工作,分明,就是艺术。)而恰恰是母亲连工作的空间都如此享受,说明她其实是一个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人,她明明白白地意识到了空间上的残缺,这才是最难过的。有的人——她就是认为家庭儿女是她全部的世界,这种人是不难过的,从来麻木的人都是幸福的,会觉得难过的只有清醒的人。这才
是母亲人生的真正的悲剧性。
我们接着往下找。微格:
4、文革,退休,丈夫突然死亡。“她的天地空前缩小。”(第9段最后一句)
她“惟一的外出理由是上街买东西”,“去公园做操”。
板书:——街,公园
5、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点狭小的空间我们也没有让母亲保全。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所谓的爱仍然没有停下来,我们在继续蚕食母亲最后的自由。
看看第11段,在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从此,母亲不再去公园,不再单独外出。从此,哪里是母亲的空间了呢?微格:母亲最常待的地方,板书:——晒台
这其实已经是母亲最后的时候了,因为其实如果仔细阅读就应该察觉,母亲已经开始她人生的反省了。或者你们并没有意识到,因为连身为女儿的作者也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某些行为,那其实就是征兆(板书)。征兆这个词值得我们注意,它本身是具有预示性的,但往往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它往往是最后才被“会议”起来的。这就是悲剧。它足够说明宿命的强大和我们的渺小。我们来看第10节,“有时她付钱后忘了……”,“有时”,说明不止一次,周佩红老师说现在她回想一下,妈妈可能是故意的,或者至少是潜意识的。母亲到了老年,追求自我空间的意识才开始复苏,而儿女们并没有注意到,所以再往后发展,它直接导致了后来一个很重要的插曲——迷失。先快速阅读一遍相关部分。(第24段——第28段)
这个时候是真正连儿女们都意识到母亲对自由空间的渴望了,她们开始觉得妈妈是故意的。她是故意要迷路的。她需要这些陌生而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然而已经晚了。就在迷失的一个月后,母亲在医院病逝。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母亲都没有摆脱所谓空间的束缚。提问:这个时候母亲最后的空间是什么?
微格:“楠木骨灰盒”。
提问:这里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读的地方,如果在第30节的前3句里面让你找出你觉得值得重读的词,你会选择哪个?
微格:肉身,它。这个你们想到什么?为什么不是“身体”,为什么不是“她”?而引入佛教观念。“肉身”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佛教认为有形的身体是生命的物质条件,而精神的世界才是生命的真正精髓。肉体是皮囊。作者在这里之所以用这样的两个词,显然是在将母亲的去世赋予佛家的彼岸意义。死亡不是终结,是灵魂自由的开始。
回顾整个板书:整个世界—校园天地—工作空间—街、公园—晒台---骨灰盒
骨灰盒有多少大?你能想象吗,一个人,一辈子,到了最后结局就是这样的。
但幸而还是有安慰的,那个梦。我曾经问过周佩红老师,为什么她的梦中母亲的“一个人的天地”是那样的,荒凉的。周佩红老师说,我就是梦到那样的呀,不是我故意写的,真的就是那样的天地。“即使荒凉,也是她一个人自己的天地,这想法让我感到了安慰。”于是我感觉她的梦可能不是荒凉,是空旷,以及由空旷而形成的极度的空间感。没有物质,也没有其他人,那是一块纯粹的空间,这是母亲真正想要得,惟一想要的。她这么说的时候一直低着眼睛,那一刻连我都深深感受到那种忏悔,所以才会在梦里面,她要把这一切还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