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研究设计——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天成国际景观)

合集下载

肇庆鼎湖山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你好

肇庆鼎湖山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你好

1992-1995年因为以老面孔待 客,旅游内容简单,旅游区域 狭窄,导致进入衰落期。
年游客量/万人次
1996-1999年开辟鼎湖新景,开 始进入复苏期。
2000年以后,开发建设宝鼎 园,进入成熟期。
-----鼎湖山之所以能够由衰 落期进入复苏期,然后再进入 成熟期,主要得益于它的产品 营销策略。
三、鼎湖山旅游产品组合模式
70%
生态旅游
80%
55%
宗教观光
90%
探险旅游
科普教育
“品氧谷”生态旅游路线
健康道 沐足健身区
品氧居
品氧清肺区
净心调神区
眠绿亭
吐纳养生区
静养场
1、深度游:原始沟谷雨林体验
行程:约3个小时
2、深度游:蝴蝶谷探险 行程:1个小时,2.5公里左右
原始沟谷雨林体验
蝴蝶谷探险
庆云寺:
是著名的古寺大 寺,坐落于鼎湖山 的天溪山谷。与韶 关南华寺、潮州开 光寺、广州光孝寺 并称为岭南四大名 刹。
已经开发的旅游项目很粗糙,如飞水潭。
游客马蜂窝游记:山路 多石头,长了很多青 苔,踩着这样厚厚一层 树叶走山路的。原始 啊,原始。我就老想起 那些武侠电视里的场 景,特别是《英雄》里 面。
2、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不理想 旅游消费
鼎湖山景点多, 但是点散,游客跑马 看花,半天时间就游 玩了鼎湖山重点景 点,留不住客,不能 带旺第三产业的发 展。
白云:
“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
2015年“森林知识进校园”系列科 普活动 2014年“探秘鼎湖山”科普活动、 “森林的秘密”科普活动 2013年“鼎湖山大型真菌调查”参 与式科普系列活动 2011年“大自然作坊”地理实践

鼎湖山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策略

鼎湖山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策略
与 悠 久 的 人 文 景 观 。 自然 景 观 以 山岭 、 洞 、 瀑 取 胜 , 凤 来 山 、 宝 峰 、 狮 岭 ; 觉 岩 、 岩 泉 如 三 青 先 阿
摩 岩 、 花 岩 ; 湖 、 水 潭 、 泉 等 。 主 要 名 胜 古 迹 有 : 磐 台 、 提 坛 、 灶 、 鱼 台等 。 早 在 莲 天 飞 龙 涅 菩 丹 钓 清康 熙 五 十 六 年 , 有 了 鼎 湖 十 景 ( 名 庆 云 十 景 ) 即 湖 山 鼎 峙 、 水 朝 宗 、 庵 环 翠 、 歇 群 就 又 , 峡 憩 小 峰 、 池 月印 、 径云 封 、 方 曲 龙潭 飞 瀑 、 岭 疏 钟 、 提 花 雨 、 院 香 风 _ 。 随 着 鼎 湖 山 的 开 发 . 风 菩 塔 1 j 现
类 共有 6目、4科 、8种 ( 1 3 含亚 种 )其 中列为 国家 保护 的珍 贵 动物 有穿 山 甲、 , 果子 狸 、 猫等 ; 豹
鸟类共有 l 7科 、O目 、7 4 17种 , 中 白 鹏为 广 东 省 省 鸟 。 由 于 鼎 湖 山 动 植 物 种 类 繁 多 . 华 南 其 有
湖 山凭 借 丰富的生 态旅 游 资源 . 适时地 推出 了一 些生 态旅 游 项 目, 存 在开 发力 度 不足 、 目 但 项
单一 、 生态 服 务 设 施 缺 乏 、 发 利 用 与 环 境 保 护 有 矛 盾 等 问 题 。 笔 者 认 为 , 态 旅 游 的 开 发 建 开 生 设 不 应 只 停 留在 生 态 观 光 、 览 等 项 目的 设 计上 . 是 应 从 当 地 生 态 旅 游 资 源 、 态 环 境 、 史 游 而 生 历 文 脉 出发 , 以科 技 、 业 为 依 托 . 以生 态 经 济优 化 设 计 和 管 理 ,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道 路 。 产 施 走

肇庆鼎湖山旅游介绍方案

肇庆鼎湖山旅游介绍方案

旅游线路 Tourist routes
• ——杜鹃山 Cuckoo mountain(赏漫山遍野杜鹃红) • ——宝鼎园 Baoding garden(品芳香四溢玉堂春) • ——蝴蝶谷Butterfly Valley(与蝶飞舞,共醉花海,蝶美花美人更美)
• ——飞水潭 Fly pool (负离子最佳呼吸区赏花养颜) • ——水帘洞天 Waterfall cave days (段段彩虹,飞瀑落) • ——七星岩 Seven-Star Cave(奇异岩溶,鱼姿百态) • ——庆云寺 Qing Yunsi(千年寺庙怀古 ) • ——品尝当地特产(Taste the local specialties)
• Dinghu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rea of about 17000 acres (1133 hectares),Located in Dinghu District of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istance 100 km southwest of Guangzhou, the main protection for South Asia zonal forest object tropical vegetation type-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its rich biodiversity; Rich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rea, is one of the richest set of biodiversities in South China area , is called "species treasure house" and "gene stores“ by biologists.

广东肇庆鼎湖山风景区案例分析

广东肇庆鼎湖山风景区案例分析
广东鼎湖山风景区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绿色动态保护,兼顾旅游发展
概览: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7000亩(1133公顷),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及 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 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 因储存库”。
控制游客量 鼎湖山景区每天最大的游客承载量是1.2万人,现在基本上控制在每天 200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经过调研以及有关专家论证的,既尊重和保护自 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的特点,又兼顾适度开发,不破坏和影响自然保护 区的生态。
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 景区内的洗手间都是生态无公害厕所,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返流回溪中, 2002年,鼎湖山在袈裟田和门票房旁建成了两个污水处理站,将区内驻山 单位的日常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再用生化系统处理,如此排水的水质可达到 省一级之一; • 1978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在保护区内建立鼎湖
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被定为与南半球 同纬度的澳大 利亚昆士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
得到
行比较研究的姊妹站; • 1990年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 络”;
得到
• 1996年联 合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评 得到 议认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006年,被中国科 技部正式命名为“广东鼎 得到 湖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
广东鼎湖山风景区
开发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 目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共有三个区域,旅游开发仅限于其中一个
区域。一是核心区,保持其原始的地貌,必须严格保护;二是缓 冲区;三是过渡区,可用于开展旅游业、养殖及生产活动,而开 发旅游资源也仅限于这个地带。三个区域的严格管理基本上既能 保持鼎湖山的原始状态,又能很好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 • 如果到核心保护区考察,一定要拿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特 批的条文才行。

广东鼎湖山自然教育径设计探讨

广东鼎湖山自然教育径设计探讨
’ ’ 风光 、 然 动植物等科 学知识 , 集游 乐 、 健身 、 教育 于 体 的 自然小道 。 自然 教育径是进行 公 民素质教育 、 环 境 教育的活教材 , 其设 立是 国内外科 普教育发展 的必然 趋势 。 广东 鼎湖山 自然教育径 以鼎湖 山特有 的 自然地 理

() 4 土壤条件 。 区内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 , 山地垂直分 布有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 。 赤红壤分布于海拔 30 0 m以
资源并辅 以独 特 的人 文风情 为基础 , 能力培 养 、 想 将 思 教育融为一体 , 对公 民正确认识 自然 、 认识世界 , 培养热 爱 自然 和爱 国情操及 正确 理解处 理和谐 人地 关系 的方
法, 提高公 民的地理素养 和基本 素质具有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对旅游资源 的开发保护及旅游业 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
() 1 地质条件 。 本区基岩为泥盆系 的厚层砂岩 、 沙页 岩, 硅化作 用较强 , 岩石坚 硬 , 理不 明显 。整个 山体 由 层
几 列东北一西 南走 向的 山脉 组成 , 呈西 北高 、 东南低 之 势。 山脊 陡窄 , 床多露出基岩或堆满乱石 , 河 因节理裂 隙 发育, 在裂点处往往发育成激流 、 瀑布和深潭 。 () 2 气候条件。鼎湖 山由于东濒太平洋 , 西临印度洋 , 夏季常吹暖湿 的东南及 西南风 , 雨水充沛 , 属南亚热带湿 润型季风气候 , 冬夏气候交替明显 , 年平均温度 2 .C 0  ̄。 9 () 3 水文条件 。 保护 区位 于西江 中下游 , 区内东坑和 西坑 两条溪 流发 源于西北 部 的鸡 笼 山 ,从西北 流 向东 南 ,汇合 于保护 区的人 口处流人 西江 。两条 溪流 全长
吸引 6 0多万旅游 者前来游览 ,成 为全 国接待旅游 者最 多 的 自然保护 区之一 。 二、 开辟 鼎 湖 山 自然 教 育径 的有 利条 件分 析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及其机制研究——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及其机制研究——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第31卷 第6期热 带 地 理Vol.31,No.62011年11月TROPICAL GEOGRAPHYNov.,2011收稿日期:2011-03-23;修订日期:2011-10-24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支持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05203200400010)作者简介:周志红(197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生,总规划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E-mail):13404683@。

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及其机制研究——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周志红1a,1b,2,廖继武3,周永章1a,1b(1.中山大学 a.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b.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2.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广州 510630;3.肇庆学院 旅游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摘 要:自然保护区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如何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

以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为研究区,探讨其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对象与旅游发展资源存在时空同一性,自然保护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提升了其文化价值,而旅游开发亦在资金投入、文物修复、生态恢复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者的互动是价值、功能、管理等要素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自然保护;旅游发展;互动机制;鼎湖山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1)06-0623-06工业化的推进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促使人类寻求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1872年美国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关注与保护由观念转化为行动。

我国亦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美学、科学价值已使之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如何协调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课题。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010年,广东肇庆鼎湖山下黑水入西江,污 染笼罩了那里的上万居民。污水源鼎湖区石咀涌 与广利涌U型连通,主要接纳坑口街道和桂城街道 的部分生活污水、养殖业(鱼塘、畜禽)及种植业 废水。由于该区市政排污管网未完善,该河涌段兼 顾排灌、泄洪等多重功能,未能清污分流。近年来, 随着该片区人口的增加,上游及周边养殖业的增加, 随之增多生活污水、养殖业及种植业废水直接流 入石咀涌。因该河涌的水体自净能力有限,目前淤 塞现象较为严重,而且石咀涌电排站去年以来的扩 改建工程对其水体流动造成影响,造成石咀涌水质 较差。
危机中的启发
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 总是与当地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决类似的保护区问题都应该保持合作 态度以及为当地居民着想的态度。而要 做到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当地人民 加入到保护区的管理当中来。
危机中的启发
比如新西兰的土地实行私有制,政府主要通 过购买和联合保护经营的方式来取得土地的 使用权。政府根据市价向居民购买土地,然 后由政府独立管理或与当地人共同把管理。 联合保护经营是政府与当地人达成协议,虽 然购买,但不能在土地上进行毁坏性开发建 设,只能进行保护和适当的旅游开发,公众 可间接参加经营管理或者自觉参与保护区的 入场维护,再或者通过对保护区管理层和游 客进行监督的方式参与管理。因此,在我们 国家保护区的管理与当地人民的利益发生矛 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应该抛弃传统的行政管 理模式,允许当地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 由代表参加保护区的规划决策以及执行中来, 采取公众参与,社会共管的模式。
解决方案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回应,为了解决石咀 涌污水排放问题,2007年投入了360万元新 建1座容积约3万立方米的园林景观型氧化 塘,“废水经处理稳定达标后由专管引至石咀 涌电排站缓冲池,再由电排站专门抽排出西 江”;规范排污口位置按要求安装了污水 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监测数 据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监控平台,处理后的 污染物指标稳定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 放限值》第二时段一级标准。

鼎湖山景区功能分区评述1307

鼎湖山景区功能分区评述1307

鼎湖山景区功能分区评述实习项目名称:综合实习实习项目性质:课程实习所属课程名称:旅游规划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成绩:时间:目录一、鼎湖山概况二、基地解读1、鼎湖山资源调查2、鼎湖山旅游资源评价3、鼎湖山内部交通系统(1)鼎湖山交通工具(2)鼎湖山交通道路三、功能分区1、主题定位2、功能分区评述及建议(1)入口引导区(2)综合服务区(3)森林密语(4)心灵浴场(5)宝鼎文化园(6)探险蝴蝶谷(7)以及核心保护区四、调查内容和方法1、调查内容2、调查方法(1)文献分析法(2)实地考察法(3)访谈法参考文献一、鼎湖山概况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

鼎湖山——国家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在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西南之顶老鼎建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这里,环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

鼎湖山作为佛教圣地一直在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直至现在的庆云寺,而鼎湖山也成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

鼎湖山与七星岩组成的星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示范点,是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

因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而蕴藏着丰富的泉水,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流泉飞瀑。

幽深的自然景观,东西两溪流形成三大景区:天溪景区、云溪景区、天湖景区。

二、基地解读2、鼎湖山资源调查鼎湖山乃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也众多,一下是主要旅游景点调查和介绍。

庆云寺现存的千人镬、大铜钟以及有300年历史的白茶花树,被称为“镇山三宝”。

可沿“曲径云封”登637级石阶步行至庆云寺,沿路可观赏寒翠桥、半山亭、荣睿碑亭、补山亭等。

飞水潭又叫龙潭飞瀑,这里三面悬崖绝壁,一股急流从十几米高处飞奔而下,蔚为壮观。

20年代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飞水潭游泳,宋庆龄后来题词“孙中山先生游泳处”。

鼎湖山保护区发展综述

鼎湖山保护区发展综述

鼎湖山保护区发展综述一、鼎湖山保护区是啥呢鼎湖山保护区呀,那可是超厉害的一个地方呢。

它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个宝藏。

那里有超级多的动植物,各种各样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撑在那里。

小动物们在里面欢快地跑来跑去,就像在自己的小王国里一样自在。

二、鼎湖山保护区的发展历程鼎湖山保护区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现在这么棒的。

它也是经历了很多阶段呢。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一片比较原始的山林,虽然有它自己的美,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规划。

后来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就开始对它进行保护啦。

慢慢地,就有了一些管理措施,比如设置专门的保护区域,限制人们的一些破坏行为。

三、鼎湖山保护区发展中的人和事在鼎湖山保护区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可爱的人做出了贡献。

那些护林员们,他们每天都要在山林里走来走去,查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他们就像山林的守护者一样,不管是大太阳还是下雨天,都坚守岗位。

还有一些科学家,他们到鼎湖山保护区去研究那些动植物,发现了很多新的物种呢。

四、鼎湖山保护区现在的样子现在的鼎湖山保护区可真是太美啦。

有清澈的小溪流,溪水潺潺地流淌着,就像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山上的花儿五颜六色的,一阵风吹来,还能闻到阵阵花香呢。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这里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五、鼎湖山保护区未来的展望我希望鼎湖山保护区在未来能够发展得更好。

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保护它,让这里的动植物都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

也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多有趣的项目,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学到关于自然保护的知识。

鼎山湖旅游地案列分析

鼎山湖旅游地案列分析
鼎湖山旅游地的衰落与复兴
组长:李晓芳 成员:张馨丹、潘媛、刘欢、张永翠
鼎湖山的简介
鼎湖山位于中国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 穿过北回归线。陆域位置位于北回归 线以南,东经112°30′~112°57′,北 纬23°05′~23°15′之间;东邻佛山市 三水区,北接四会市,南靠高要市, 西与肇庆市端州区接壤。面积1133公 顷,最高海拔1000.3米(鸡笼山顶), 岭南四大名山之首。原名顶湖,得名 于山顶有一个常盈的湖。有传说黄帝 打败蚩尤,在此铸鼎,故称鼎湖。从 山麓到山顶,自下而上分布着沟谷雨 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 林等多种森林类型。被誉为华南生物 种类的“基因储存库”,“绿色宝库” 和“活的自然博物馆”,又因北回归 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而鼎湖山 因其终年常绿,又被誉为“北回归线 上的绿宝石”
2. 1998年底,对其独特的森林环境资源进行了深度 开发,推出以空气负离子为可信的养身保健旅游 产品,这是鼎湖山由衰落期转变为复兴期商务重 要因素
3. 2000年12月,鼎湖山又依据其文脉,开发建设了 高品位的宝鼎园,使鼎湖山有“鼎”,也有 “湖”,名副其实,为鼎湖山旅游的文化内涵得 到了极大充实和提高
鼎湖山游客量及变化曲线
讨论问题
1. 根据材料内容试绘制出鼎湖山旅游地的生 命周期曲线示意图,并解释每个转折点的 含义。
2. 通过鼎湖山衰落走向复兴的实践,谈谈旅 游地如何避免生名周期的影响?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六个阶段
① 探索阶段 ② 起步阶段 ③ 发展阶段 ④ 稳固阶段 ⑤ 停滞阶段 ⑥ 衰落和复兴阶段
鼎湖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
1、1970年-1977:游客较少,多数属于行政事业借贷性质的旅游 者,是鼎湖山的探索阶段。 2、1978年-1986年:由于七星岩的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游客,是 鼎湖山的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 3、1986年-1991年:国内旅游业的起步,鼎湖上游客量上了一个 台阶,是它的稳固阶段。 4、1992年-1995年:由于鼎湖山代课方式老套,旅游内容简单、 旅游区域狭窄,景区老化严重,是鼎湖山旅游地进入了一个停滞 和衰落阶段。 5、1996年-1999年:先后开辟了鼎湖新景,旅游内容增加,阻止 了游客量下滑,游客量开始回升,是衰落与复兴的转折阶段。 6、2000年以后:开发建设了高品位的宝鼎园,鼎湖山旅游的内涵 得到极大充实和提高,进一步巩固了鼎湖山的复兴,并使之组件 发展到一个复兴与繁荣的阶段。

广东肇庆鼎湖山景点介绍

广东肇庆鼎湖山景点介绍

广东肇庆鼎湖山景点介绍一、鼎湖山简介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是一座以山峰与湖泊为主要景观的风景名胜区。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二、自然景观1. 山峰鼎湖山是一座群峰交错的山脉,拥有数十座主峰。

其中,主峰海拔900多米,名为鼎湖山,因此得名。

登上鼎湖山,可以俯瞰整个肇庆市区的壮丽景色。

2. 溪流瀑布鼎湖山有众多溪流和瀑布,清澈的溪水从山上流下,形成一道道飞瀑。

最著名的瀑布是五龙瀑,它由五条水流组成,悬挂在峭壁上,水流下落时发出巨响,壮观非凡。

3. 湖泊山中有七个湖泊,分别为七星湖、如意湖、仙湖等。

其中,七星湖最为著名,湖水碧绿而清澈,被七座小岛分割成七个星星的形状,因此得名。

三、历史文化1. 鼎湖山寺庙鼎湖山寺庙历史悠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群。

其中,最著名的是鼎湖寺,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

寺庙内有许多古代的佛像和文物,吸引了无数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2. 传统文化活动每年的农历清明节,鼎湖山还会举办传统的祭祖活动。

届时,无数游客会穿着传统服装,沿着山路祭拜祖先。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

3. 民间传说鼎湖山有着许多民间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鼎湖山上的一只灵猫。

据说,这只灵猫能够帮助迷路的游客找到回家的路。

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人来鼎湖山寻找这只灵猫,希望得到它的庇佑。

四、游览建议1. 登山路线鼎湖山有多条登山路线供游客选择。

其中,最推荐的是从东门进入,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

这条路线风景秀丽,同时也是最安全的路线。

2. 游览时间鼎湖山景区较大,建议游客安排一整天的时间来游览。

早上可以登山欣赏日出,中午可以在湖边野餐休息,下午可以参观寺庙和其他景点。

3. 注意事项在游览鼎湖山时,需要注意安全。

山路陡峭,所以请穿着合适的鞋子,并携带足够的水和食物。

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五、结语广东肇庆鼎湖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天成国际景观)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天成国际景观)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皮燕(天成国际景观高级景园师)1、鼎湖山景区概述1.1地理位置鼎湖山景区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南临西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东距广州市约80公里。

与相距18公里的七星岩景区,取七星岩之“星”与鼎湖山之“湖”,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

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

1.2鼎湖山景区对星湖风景区的重要性鼎湖山景区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高等植物2500余种,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

鼎湖山有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活的自然博物馆”之称。

1980年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设立国际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鼎湖山景区是星湖风景名胜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鼎湖山景区对城市的重要性鼎湖山景区是城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城市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鼎湖山景区自建立一日起,就成为肇庆乃至广东、广西的重要风景名胜区,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成为肇庆市旅游的支柱景区,也是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佳地。

风景区座落在城市中心区,是市内“山、湖、城、江”并存的自然基础,是传统城市(端州)和新城(鼎湖区)山水人文景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登山已成为肇庆市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2、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分析2.1鼎湖山资源保护现状及分析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惜动植物为保护核心。

鼎湖山景区实行分区保护,保护区化分四级。

详细如下表主要保护措施:特级保护区(核心区)除经批准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严禁开发任何游览项目;一级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所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增加任何建筑物;二级保护区提供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修建园林建筑和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三级保护区因地制宜力求绿化隐蔽,不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绿化好进山道路组织好旅游交通。

《肇庆鼎湖山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及开发[优秀范文五篇]》

《肇庆鼎湖山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及开发[优秀范文五篇]》

《肇庆鼎湖山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及开发[优秀范文五篇]》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旅游管理中国旅游地理论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论文姓名:陈木桂学号:xx4056041年级:xx级专业:旅游管理题目:肇庆鼎湖山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及开发共7页第1页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旅游管理中国旅游地理论文肇庆鼎湖山景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及开发旅游是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审美性经历和体验。

随着人类活动的大众化,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据此,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刻研究,然后进行科学的开发,使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得到保护,同时又能利于当地居民,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景、人物共同长久发展。

肇庆鼎湖山景区这些年的发展,不仅使鼎湖山景区成为星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鼎湖山景区对当地城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鼎湖山景区自建立一日起,就成为肇庆乃至广东、广西的重要风景名胜区,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成为肇庆市旅游的支柱景区,也是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佳地。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城市中心区,是市内“山、湖、城、江”并存的自然基础,是传统城市(端州)和新城(鼎湖区)山水人文景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登山已成为肇庆市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一、摘要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

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

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肇庆鼎湖山课件PPT

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肇庆鼎湖山课件PPT

03
鼎湖山人文景观
03
鼎湖山人文景观
古建筑群
古寺庙
鼎湖山拥有多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如庆云寺、白云寺等,这些寺 庙建筑风格独特,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亭台楼阁
鼎湖山上分布着许多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如天湖亭、飞水亭等 ,是游客休息观景的好去处。
古建筑群
古寺庙
鼎湖山拥有多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如庆云寺、白云寺等,这些寺 庙建筑风格独特,是研究岭南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鼎湖山的民间文化也独具特色 ,如舞龙、舞狮、粤剧等表演 形式代代相传。
文化传承
鼎湖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如古建筑、碑刻、石雕等 。
鼎湖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是岭南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鼎湖山的民间文化也独具特色 ,如舞龙、舞狮、粤剧等表演 形式代代相传。
02
鼎湖山自然景观
02
鼎湖山自然景观
自然资源利用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鼎湖山的自 然资源,如森林、水源等。
社区参与
社区宣传教育
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社区共建共治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鼎湖山的环境保护和开发工作,共同推动地区可 持续发展。
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当地居民从环境保护和开发中受益, 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保护鼎湖山的森林、水源、土壤 等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确保生态平衡。
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周 边企业和游客的管理,防止对环
境造成破坏。
垃圾分类与处理
推广垃圾分类,建立完善的垃圾 处理设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游客体 验,促进旅游业发展。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一、地理位置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东距广州86公里,南临西江3公里,西离肇庆18公里,北与九坑相邻。

面积1133公顷,居北纬23°09′21″-23°11′30″,东经112°30′39″-112°33′41″。

该地带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干旱少雨,几乎都是沙漠或稀树草原。

而我国华南地区因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湿润多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

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古老森林已不复存在,唯独鼎湖山这片森林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

二、历史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1956年由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的。

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管理。

1979年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

1978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在保护区内建立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被定为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姊妹站。

1990年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1999年成为首批国家野外台站试点站。

三、生态系统类型气候:本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冬夏气候交替明显,年平均温度20.9℃,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为28.0℃,极端最高温度为38.0℃,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为12.6℃,霜冻平均每年4次,每次持续1-2天,极端最低温度-0.2℃。

年降雨1929毫米,4-9月为主要降雨季节,11-1月为少雨季。

年平均蒸发量111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灾害性天气是寒潮和台风。

寒潮常出现在11-3月,年平均约3次,寒潮时气温迅速下降,并偶有霜冻。

7-9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有4次到达本地区。

水文:保护区位于西江中下游,区内两条溪流(称东坑和西坑)发源于西北部的鸡笼山,从西北流向东南,汇合于保护区的入口处流入西江。

肇庆鼎湖山景观集称审美文化浅析

肇庆鼎湖山景观集称审美文化浅析
唐孝祥 林沿孜
TANG Xiaoxiang LIN Yanzi
肇庆鼎湖山景观集称审美文化浅析
An Aesthetic Cultural Study on the Scenic and Historical Sites of Dinghu Mountain in Zhaoqing
风景园林的组景题名是历代更迭、延续至今 的重要文化现象。“中国文学组景题名,可以表 明、润饰、延伸人居环境实体要素序列的精神性表 达,是我国风景园林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吴 庆洲先生将这种具有多重社会效应的文化现象称为 “景观集称文化”[2]。金学智先生从中国传统审美 “重品尚味”的文化特质出发,将其归纳概括,称 之“风景园林品题”[3]。在类型上,组景题名常被 人们用于归纳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及园林景观等, 因此成为风景名胜审美文化研究的线索。彭孟宏曾 对珠三角地区聚居地景观集称这一群体类型进行系 统研究,其论文对景观集称作出新的阐释:“审美 主体在经过较长时间地酝酿以及反复地品赏和组景 题名这两种主导的审美活动后,结合自身的创作经 验、生活认知与审美理想,用景题组合来表述和阐 发较为优胜的景观特征,从而生成具有整体统一性 的艺术序列。”[4]文中虽简短提及风景名胜型景观
1 龙潭飞瀑 2 飞水潭
1
3
3 湖山鼎峙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146 6/2019 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 广角镜
6
5
5 云溪景区平面(1987年)
6 白云寺平面
是岭南佛教名山。《鼎湖山志》由清初鼎湖山庆云 寺七代住持成鹫从宗教角度编纂,内容以寺庙发展 为主,相当于一部庆云寺志。清代“鼎湖十景”主 要以庆云寺为题材,可见宗教文化之于鼎湖山风景 名胜的重要性。鼎湖十景题材物象丰富多元,其囊 括的风景名胜反映出独特的景观意象和审美联想, 暗藏名胜古迹景观空间的历史智慧和文化意蕴,是 风景园林美学探究名胜古迹保护和传承路径的重要 参考。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评价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实施与调整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评价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实施与调整

应⽤景观⽣态学原理评价⿍湖⼭⾃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实施与调整⽣物多样性 2006, 14 (2): 98-106 doi: 10.1360/biodiv.050161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doc/22cbc7a3b0717fd5360cdc3d.html应⽤景观⽣态学原理评价⿍湖⼭⾃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实施与调整张林艳1, 2*叶万辉1黄忠良1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州 510650)2 (南京⼤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3)摘要: 景观⽣态学的发展为⾃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注⼊了新的活⼒。

⿍湖⼭⾃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个⾃然保护区, 其建⽴之初景观⽣态学还不够完善, 原功能区(核⼼区、缓冲区、过渡区)边界划分不尽合理, 如核⼼区与过渡区直接相连、缓冲区⼲扰甚重等。

2001年⿍湖⼭⾃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功能区规划进⾏了局部调整。

本⽂在探讨保护区15年间(1985–2000)各功能区植被景观变化的基础上, 应⽤景观⽣态学⽅法对原功能区规划及管理进⾏了评估, 并通过景观相似性系数度量了新旧区划⽅案中各功能区植被分布的相似性, 对新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性进⾏了初步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原功能区划下各功能区的植被景观皆按顺向演替⽅向发展, ⼗⼏年来植被的形状变得更不规则。

各功能区由于原有植被状况和⼈为⼲扰程度的不同, 植被景观变化亦呈现明显差异, 其中核⼼区和过渡区的植被景观趋于集中和连续; 缓冲区因为受到旅游活动的严重⼲扰, 植被景观相对破碎。

2001年调整后的功能区规划保证了核⼼区植被景观的完整性, 与原功能区规划相⽐, 各功能区植被景观相似性系数为: 核⼼区>过渡区>缓冲区。

建议将增设的缓冲区作为保护区实现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态旅游⽰范区, 新开辟的科普旅游路线还可对游客量进⾏⼀定分流, 缓解原有缓冲区游客过多的现状。

关键词: 功能区划, 景观管理, 景观格局, 植被类型, ⿍湖⼭⾃然保护区Assessment of function area design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Linyan Zhang1, 2*, Wanhui Ye1, Zhongliang Huang1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Guangzhou 5106502 Internatinal Institute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Abstract: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re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Three function zones (core zone, buffer zone, and transitional zone)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the first nature reserve of China, were designed in 1988 and then readjusted in 2001 to make the di-vision more reasonable. Based on vegetation map data of 1985 and 2000, we assessed the two designs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And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design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vegetations in the three func-tion zones were in the process of ordinal succession, meanwhile the vegetation patches became more irregu-lar. In each function zone, vegetation landscape had changed in different way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origi-nal vegetation types and human disturbance intensity: the core zone and transitional zone had become more continuous, whereas the buffer zone more fragmented resulted from excessive tourism. After readjustment of the design, the integrity of landscape vegetation in the core zone is maintained. Compared the two designs, the similarity index of vegetation landscape ranked as core zone > transition zone > buffer zone. We sug-gest setting the newly established buffer zone as an example of eco-tourism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revious buffer zone against an excessive influx of tourists.——————————————————收稿⽇期: 2005-07-25; 接受⽇期: 2006-02-28基⾦项⽬: 南京⼤学博⼠后启动基⾦*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zhangly@/doc/22cbc7a3b0717fd5360cdc3d.html第2期张林艳等: 应⽤景观⽣态学原理评价⿍湖⼭⾃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实施与调整 99 Key words: function design, landscape management, landscape pattern, vegetation typ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为防⽌⽣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 保护主义者在20世纪初发展了保留⾯积技术——⾃然保护区。

广东肇庆鼎湖山简介

广东肇庆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简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2°30′39"~112°33′41",北纬23°09′21"~23°11′30",这里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鸟语花香。

在北回归沙漠带上有这么一个生意盎然、碧绿青翠的世界实为奇观、弥足珍贵。

因此,1956年鼎湖山便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中科院属下唯一的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保护区蕴藏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全区1133公顷的面积内生长着约占广东植物种数1/3的高等植物,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68种,其中一级保护6种、二级保护62种。

有兽类43种、鸟类267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54种、蝶类117种、已鉴定的昆虫713种。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其中一级保护7种、二级保护55种;已鉴定的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48种。

总之,这里是植物的天堂、动物的乐园、生命的摇篮。

二、地带性的独一无二,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打开世界植被图,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整个北回归线附近的纬度带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在印度、中印半岛和我国因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分布有森林,因此在“沙漠带”上出现绿洲。

然而,其他地方的森林数量少且森林残缺不全,唯独鼎湖山保护区内有400多年记录历史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其他多种森林类型保存完好,在地球上绝无仅有。

许多国际合作研究和国内重大的研究项目都选择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基地。

三、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演替系列和垂直分布带区内所拥有的植被类型包括属于本气候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多种过渡植被类型,是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及植被演替研究极为理想的基地,是气候对植被演化在纬度序列上产生的重要一环而不可替代。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游览区珍奇古木景观规划设计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游览区珍奇古木景观规划设计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游览区珍奇古木景观规划设计
陈定如;王缺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中部,是我国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著名风景区.历史悠久,山上植物种类繁多,古木参天,生态多样,风景优美.常年前来科学考察的国内外学者、大专院校实习队伍、中小学学生和参观游览者众多.为适应旅游考察开展科普活动,在其开放旅游的游览区范围内,进行珍奇古木景观的规划设计,开辟其景观标志牌设置,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和古树的保护管理,普及植物科学知识,进行爱护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教育,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陈定如;王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研究 [J], 彭月;魏虹;朱韦;王永健
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J], 彭月;魏虹;朱韦;田晓锋;熊春妮
3.景观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以江苏大丰市麋鹿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为例[J], 黄霞
4.景观生态学在实践层面的规划设计与应用——以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廊道建设为例 [J], 周兴华
5.古木·奇树·文化乡野——德庆县春牛村景观规划设计 [J], 陈丽晖; 林燕娃; 谢迦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分析、成功案例的鉴借提出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建议和构想。

关键字: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一、鼎湖山景区概述。

1、地理位置鼎湖山景区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南临西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东距广州市约80公里。

与相距18公里的七星岩景区,取七星岩之“星”与鼎湖山之“湖”,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

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

2、鼎湖山景区对星湖风景区的重要性鼎湖山景区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高等植物2500余种,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

鼎湖山有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活的自然博物馆”之称。

1980年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设立国际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鼎湖山景区是星湖风景名胜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鼎湖山景区对城市的重要性鼎湖山景区是城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城市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鼎湖山景区自建立一日起,就成为肇庆乃至广东、广西的重要风景名胜区,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成为肇庆市旅游的支柱景区,也是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佳地。

风景区座落在城市中心区,是市内“山、湖、城、江”并存的自然基础,是传统城市(端州)和新城(鼎湖区)山水人文景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登山已成为肇庆市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二、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分析1、鼎湖山资源保护现状及分析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惜动植物为保护核心。

鼎湖山景区实行分区保护,保护区化分四级。

详细如下表主要保护措施:特级保护区(核心区)除经批准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严禁开发任何游览项目;一级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所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增加任何建筑物;二级保护区提供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修建园林建筑和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三级保护区因地制宜力求绿化隐蔽,不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绿化好进山道路组织好旅游交通。

由于管理部门制定了着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以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当地居民,及游览游客对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使得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建立40多年来,生态系统,各类珍贵动植物资源仍保存完好,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目前,鼎湖山景区的保护手段较单一死板,以减少开发旅游面积严禁游人进入为主,达不到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效果。

2、鼎湖山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目前鼎湖山旅游开发面积较小,开发力度不强。

较为成熟的游览线路是鼎湖山牌坊入口到宝鼎园,主要景点有天溪谷、庆云寺、森林氧吧、宝鼎园等,发展森林观光旅游,宗教旅游活动。

“森林氧吧:开发以空气负离子为主的森林环境资源,推出以休闲保健、疗养康体为内容的“品氧谷”养生保健生态旅游产品。

它是旅游产品绿色开发成功案例,利用原有的旅游资源,赋予不同的心理感受,既有利于健康,又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

“宝鼎园”开展文化旅游知识性强、品味高的,“庆云寺”开展宗教旅游。

鼎湖山景区旅游商品极具特色,既增加了旅游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性、纪念性、实用性,但艺术性方面仍可加强。

总体来说鼎湖山景区旅游开发形成了”山幽、林绿、水碧、气清、景美”五大特色,成为广东颇有影响的旅游地,吸引了大量珠三角、港澳游客。

旅游开发坚持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突出教育功能和保健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方面鼎湖山景区很成功,但景区内旅游项目设置偏重游览观光,缺乏体验参与式项目,而且少数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如上山公路的开发。

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功能、及异同1、风景名胜区的定义、功能(1)、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2)、风景名胜区的功能: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②供人游览,开展娱乐活动。

③发挥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④供人们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⑤提供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良好园地。

来源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2、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功能、(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3、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异同:(1)、两者共同点两者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前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满足人们游赏、休憩、科教等需求,从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两者差异性①监管部门:风景名胜区属于建设部管;自然保护区属于环保总局管。

②旅游开发:风景名胜区是人文的与自然的都有的区域,在保护人文与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旅游产品布局是遍地开发、因地制宜;自然保护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资源的利用,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且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严格遵循“同心圆”的布局模式,严格来说,不介入核心区,分布在试验区和外围区域③功能侧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人文景区,满足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等需求;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另外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功能。

四、典型案例分析1、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之上”的旅游定位和“小众”的生态旅游模式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绵阳•平武县境内,总面积 322.97 平方公里。

它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

目前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早晨观鸟、穿越原始林、漫步大熊猫栖息地、观花路线、蘑菇识别路线、登山、野外露营、晚间讲座等;并可以举办一般会议培训和青少年夏令营以及学生实习。

王朗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

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

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

(1)、“保护至上”的旅游定位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

”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

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

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

(2)、“小众”的生态旅游模式王朗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驴友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

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

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这几类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

王朗自然保护区以其鲜明的“小众”特点,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

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应当拒绝大众游客,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

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后来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同时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总面积6000公顷。

王朗景区景观4.2.1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走“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永续发展之路,加强自然保护,完善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管理服务。

九寨沟率先成为中国西部的世界旅游精品。

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九寨沟景区的游客从最初的几千人增长到2005年的201万人。

九寨沟景区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推动可持续发展,游客人数的大幅增长不但没有造成环境的恶化,增长近2300倍的旅游收入反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首先,大量资金投入完成了生态广场、粪便处理厂、景区电网和农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全面改善了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环保水平和生态旅游品位。

其次,九寨沟景区全力开展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修筑了40多个拦洪坝、滤水坝等,完成13条沟的泥石流治理工程。

制定并完善了《森林防火扑救预案》,建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专职消防队、巡山队等,实现景区连续28年无森林火灾。

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余亩,景区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63.61%和85.5%。

同时加大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物种进入,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或围栏保护,坚决禁止乱捕乱猎。

4.2.2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九寨沟景区坚持把科学研究贯穿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规划到开发,从保护到管理,从营销到服务,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的基础性作用。

先后委托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完成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九寨沟科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明确了不同区域的格局、功能和发展方向,确定了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

坚持按照规划开展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审批程序,严格强化工程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