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体会(2)_心得体会.doc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5ea3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2.png)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91df5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c.png)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3a864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3.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0a10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4.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59ffa3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3.png)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其中,《伤寒论》笼统地将病分类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每个经的病变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区别。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
其次,《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讲究全面观察病人的症状,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处理,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伤寒论》还强调了中医的预防观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养阴清热”、“清热散邪”等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个人的身体养护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伤寒论》中的一些具体治疗方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都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这些方剂对中医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的思路。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了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剂,认识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bc83b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7.png)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以病理为主线,系统总结了那个时期流行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心得,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医学家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研究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分为六篇,分别是:太阳篇、少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
每篇都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太阳篇以寒邪为主,少阳篇以郁热邪为主,阳明篇以湿热邪为主,太阴篇以湿邪为主,少阴篇以内伤邪为主,厥阴篇以时邪为主。
通过深入学习各篇的内容,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发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三、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1. 深入理解中医病理学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脉络,表里关系,寒邪、热邪、湿邪等病理变化,让我对中医病理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判断疾病的病机和选择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师法古人,不断创新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古人的学习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学。
《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些过时,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的健康需求。
3. 注重辨证论治《伤寒论》注重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643f15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d.png)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许多医者兢兢业业地研读这部经典,不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要结合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理论是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
学习《伤寒论》不能仅仅看书,更要多关注临床实践,将理论贯彻于实践中。
二、重视辨证施治在看书时,我们不能太过于注重记忆与理解书上的知识点,应该更加重视辨证施治的原则。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辨证施治能够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辨证施治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不食之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更能够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三、付出必有收获只有找到方法,用心学习,《伤寒论》才会对我们的医学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一次诊疗都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不断吸取新思路,更要脚踏实地,多攀登,不断地做一些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医疗能力。
四、明确自己的身份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定位。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定位和责任,尽好自己的职责。
我们要用真诚、专业和耐心的态度,去医治每一个患者,以人为本,顾及患者的身心健康,这样方能人道、温暖、真实地践行医者的使命。
以上是我从学习《伤寒论》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让自己能胜任更多的医学任务,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多的努力。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4eeb8d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5.png)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标题:《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导言:《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宝典。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逐渐悟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重视病因的诊断与研究《伤寒论》中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病从外来感邪引起,感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
外邪即外界邪气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侵入到身体,而内邪则是人体内部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原因而发生的疾病。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发现《伤寒论》中对病因的总结非常精准。
例如,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被风吹、饮食不洁等情况,那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被外感邪气所伤,需要进行外邪的解毒与驱除。
另外,《伤寒论》中也描述到了长期饮食油腻、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邪,治疗时可以通过调和脾胃来根治。
因此,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辨证施治,因病而异《伤寒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明确指出了不同病状对应的不同治疗方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变。
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针对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分析感受寒邪所致病发的情况时,会对身体的寒热状况以及舌象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遇到有病不同病状的患者时,也会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明白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每一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预防为主《伤寒论》中强调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049c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1.png)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6a9a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dc298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2.png)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41d37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f.png)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c8719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5.png)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1《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
该书主要阐述了外感病的诊治,内容包含了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知识。
他认为外感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之邪气侵犯人体而形成,并且提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阐述了治疗外感病的法则,包括汗、吐、下、温、补等治法,每种治法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盲目跟从。
同时,他也指出,外感病的治疗应该以解表为主,注重祛邪外出,同时注意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论》中还涉及到中药学的内容,如药物的功效、配伍等。
张仲景认为,治疗外感病需要选用药性辛温、发散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搭配使用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读《伤寒论》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2《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病症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围绕《伤寒论》的阅读心得进行分享,以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借鉴《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借鉴《伤寒论》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57b20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d.png)
借鉴《伤寒论》的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以伤寒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医学家们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对《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病因与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病机为寒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也应该关注病因与病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诊断与辨证《伤寒论》在诊断方面,主张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
在辨证方面,本书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将伤寒病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这一辨证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治疗原则与方法《伤寒论》在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书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甘草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方剂的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个性化治疗的特点。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应该借鉴这一治疗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预防与养生《伤寒论》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强调了预防与养生。
书中提倡养生之道,如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情绪稳定等,有利于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更应该重视预防与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严谨的病因病机分析、全面的诊断辨证体系、个性化的治疗原则以及重视预防与养生的理念,都为我们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9096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5.png)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7479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8.png)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2)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d28c0e0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d.png)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2)读伤寒论心得篇四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
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
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
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112bad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2.png)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doc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主要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辨证论治,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伤寒论》的历史地位《伤寒论》被誉为“医方之祖”,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而且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病因学:《伤寒论》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强调了“邪气”与“正气”的相互作用。
病机学:书中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包括邪气在体内的传变规律。
辨证论治:《伤寒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
方剂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中医的整体观念: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都应个性化。
方剂学的精妙:《伤寒论》中的方剂配伍精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伤寒论》的理论和方剂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对伤寒病的治疗:《伤寒论》对方剂的运用至今仍对伤寒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对其他疾病的启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剂学思想也适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伤寒论》的理念可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五、总结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f6c34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f.png)
伤寒论心得体会首先,我深刻理解了张仲景“伤寒三脉辄微”和“观舌色”,这显示了对病机和辨证的重视。
他认为伤寒病一开始时表现为三脉辄微,舌色淡白,这是病情的早期表现。
而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要从各种情况的综合症状中判断病因和病情,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种医学理念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入病情,了解症候,才能选对方针,确定治疗法。
其次,伤寒论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是由外邪入侵引起,主要病理表现为表邪入侵人体表面,肌肤敏感而出现发热、汗出,而热毒还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症状。
这种病理机制的认识对于我们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了解病因,有利于放置对病因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再者,伤寒论中的治疗法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张仲景提出了“脉四绝分五,病营及络”等治疗方法,这说明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不仅要考虑到病因,还要综合病情进行全面的治疗。
再如外感伤寒病的治疗,他强调要把握好缓解发散的平衡,适时调整脏腑功能,才能达到全面平衡的效果。
这对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治疗疾病不能只看表象,还要全面了解病情和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治疗方法。
其次,伤寒论对于医生的修养和医德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张仲景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他在著作中反复强调医师的医德和医术应当并重,医生应当以患者为重,顾全大局。
这种医德观对于我们现代医生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在治疗病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医术,更要关注医德和患者的全面利益。
最后,伤寒论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学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医学思维上的启发。
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了解一部医学经典,更是提高我们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兴趣,学会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临床实践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伤寒论中的医学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现代医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医学水平和医德修养。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afb90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b.png)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的圣典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伤寒六经变证”,即将伤寒分为六经的邪气侵袭不同脏腑而出现的不同症状。
这种理论使得医生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同时,《伤寒论》还提出了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不治一病”、“收明先后”等,这些原则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指导,使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是我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伤寒论》使我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中提出的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还能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脉象的性状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
同时,舌诊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伤寒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通过观察舌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了解病情的本质和病变的程度,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次,《伤寒论》强调了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防病先治,治病先防的观点,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一致,都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和病症的预防。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养生,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伤寒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如随季节调整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方法也都非常实用。
最后,《伤寒论》的学习带给我了一种治病救人的使命感。
尽管《伤寒论》是一本古代医学著作,但其中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体会(2)_心得体会(2)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
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
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
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
等等。
(3)归纳一药多方配伍及一方病证多用
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
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
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
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
有学者研究: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7首方使用了柴胡。
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
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229、230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
这样的归纳,可帮助我们全面掌握某些常用重点方剂的临床应用。
(4)比较药物组成相近方剂
比较分析药物组成相近的方剂,往往可发现和理解仲景组方演变的过程。
如小建中汤治虚证(102条),桂枝加芍药汤治实证(279条)、桂枝加大黄汤治既非大虚也非大实,三方都是桂枝汤的演变方。
再如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比较:二者均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用于病在少阳,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阳明热结较
重,即在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103条,165条);柴胡加芒硝汤则用于病势缓、病情轻,而见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燥结热郁者,只于小柴胡汤中加一味芒硝,以和解少阳枢机而润燥软坚通结(104条)。
《伤寒论》学习体会_心得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
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
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
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
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
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
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