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 教案
八年级物理 全册 力的合成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 力的合成[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效理念,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共点力的合成3、了解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及角度关系。
4、理解分力、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等效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辨析,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2、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二)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2、合力的范围[教学用具]力的合成实验板、图钉、橡皮筋、棉线、白纸、直尺、弹簧秤、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按小组顺序提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包括自身想到的问题,并且让所有同学标记在自己的学案上,以备共同讨论交流展示。
师:我们按照学案上学习内容的顺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1、生活中有很多事例:两个力 或者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
如(课件呈现):既然它们是等效的,就应该可以等效替代。
什么是等效替代呢?生回答:当作用效果相同时,用一个力代替多个力,这就是等效替代。
结论:只要我们关注的效果相同,物体的受力就可以等效替代。
师:对于这里谈到的力我们物理上给了定义,即合力与分力。
F2、生自主展示: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个力 叫合力, 那几个力 叫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叫力的合成。
思考:我们能否孤立地谈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为什么?生回答:不能。
因为合力与分力单独谈无意义。
——点拨3、两个力方向相同和相反,即夹角分别是0°和180°时两力的合力是多少? 生:方向相同时,21F F F +=合;方向相反时,12F F F -=合(大减小)——齐答4、师:若两个力成任意的一个夹角,如何求合力?请大家根据课前的预习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学案上的问题。
力的合成-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力的合成-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3.熟练掌握力的合成的实验方法;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2.实验装置:三个弹簧测力计,三个挂钩,一条绳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物理现象引入力的合成,如拉力弦轮、多力作用引发物体的运动等。
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发生运动?2. 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张力和支持力的概念,了解合力的概念和三角定则。
通过三角定则计算两个方向上的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
辅导学生掌握如何用图解法和三角定则计算力的合力。
3. 实验3.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的实验方法。
3.2 实验器材三个弹簧测力计,三个挂钩和一条绳子。
3.3 实验步骤和操作过程1.准备好三个弹簧测力计和三个挂钩,并将它们挂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2.将绳子固定在第一个测力计上,另一端绕过第二个挂钩,然后绕过第三个挂钩,最后把它拉直到与第三个测力计接触。
3.记录下每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按照实验器材的说明进行拆卸和清洗。
3.4 实验结果和解读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力的合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力的合成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认识。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解力的合成,使学生对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趣味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良好。
但需要注意,讲解要简要精练,问题要引导到问题的核心点,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7.2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理解合力的概念。
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性。
3.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方法与过程: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2.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提问:1.什么是力?如何描述力?力的单位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
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抬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抬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①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怎样求出两个力的合力:1.小车同时受推力F1和拉力F2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同。
7.2力的合成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7.2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知道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情况。
核心素养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2.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通过力的合成探究实验,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许多船帆作为驱动的动力能使船航行一个发动机作为驱动的动力同样能使船航行船的动力不同:发动机驱动的一个力。
大量船帆驱动的多个力。
作用效果相同:船在大海中航行。
也就是:一个发动机对船的作用效果与大量船帆对船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而同一片树叶,人只需用一个手指就可以推动三只蚂蚁能拖动树叶同样的作用效果:使树叶移动。
结论:三只蚂蚁对树叶的三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一只手指对树叶的作用效一样许多船帆作为驱动的动力能使船航行一个发动机作为驱动的动力同样能使船航行同样的作用效果:使船在大海里航行结论:许多帆共同推动的驱动效果与一只发动机对轮船的驱动效果一样通过观察知道: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和受到另外一个力的作用有共同的作用效果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二、新课讲解合力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同学们发现什么?像以上两组图片中的那样,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下列生活现象中,作用效果相同情况下,你能说出下列物体受到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呢?每个小孩施加的力是分力大人施加的力是合力F是F1F2的合力;F1F2是F的分力。
每匹小毛驴施加的力是分力一匹马施加的力是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第一种情况:方向相同第二种情况:方向相反实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测量并记录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2.用一个力替代上面两个力,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测量并记录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3.多次实验,找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设计实验思考:怎样才能更容易确认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橡皮筋发生相同的形变”是否等同于“橡皮筋伸长了相同的长度”?“橡皮筋发生相同的形变”不仅要求伸长相同的长度,同时要求形变的方向相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先通过“蚂蚁与甲虫搬树叶”和“船帆与发动机”两个实例说明多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
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
通过“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最后联系实际,引出问题:“合外力为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下一节研究力的平衡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积极主动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橡皮筋、相同质量的钩码(10个)、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内容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明确其中“一切、总、没有受到外力”等是什么意思。
2.创设情景:【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一个大人可以提起一桶水,两个小朋友一起也可以把桶提起,那么大人和两个小朋友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阅读教材131页,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力的合成【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为本节课探究力和合成的探索奠定知识基础;通过创设情景,引出“多个力”与“一个力”产生效果的思考,自然引入合力与分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7.2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二节《力的合成》二、设计理念在已有力学知识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器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并且实时投屏展现给学生观看,直观的明确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2)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3)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为选学内容,学生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生活中处处都有力的存在,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在这些知识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最简单的现象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通过实验得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五、重难点和关键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代替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关键:使用多媒体器材,投屏软件,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对知识点体会更深刻。
六、教学课时本节课共设1课时七、教学准备弹簧、支架、彩笔、滑轮、手机、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蚂蚁搬家小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如图一群蚂蚁能拖动树叶;两只手指可以随意挪动树叶。
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观点、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师:树叶受到的力不同:两只手指对树叶施加的作用力,一群蚂蚁对树叶施加的多个力作用效果相同:树叶移动;也就是:两只手指对树叶的作用力与一群蚂蚁对树叶的作用力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七章第二节 力的合成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七章第二节力的合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力的合成这一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合力的概念: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合力。
2.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矢量加法法则,即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学习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分解、求物体的受力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多个力共同作用时可以用合力来代替。
2.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力的合成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力的合成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以及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灵活应用。
2. 教学重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关于力的合成的生活实例,如两个人共同搬一块石头,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合成现象。
2. 概念讲解:介绍合力的概念,解释多个力共同作用时可以用合力来代替。
3. 方法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即矢量加法法则,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力的合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力的合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程度。
6. 应用拓展:讲解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分解、求物体的受力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合力的概念。
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3N和4N,它们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
答案:合力大小为5N。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分别为2N、3N和5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7.2力的合成 教案
第二节力的合成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总结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引出力的合成的问题。
随后,通过实验研究同一直线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得出结论。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多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实验探究,既能得出同一直线方向相同、方向相反二力的合成情况,同时还能加深对合力与分力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的概念,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性,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2)认识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知道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实验探究,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准备弹簧、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等。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如何比较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2、设疑:(1)卫生大扫除时,两个女同学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提到教室,而另外一位身强力壮的男生一个人用一个力也将同样的一桶水提到教室,第一次的两个力和第二次的一个力,有什么关系(2)古代船受到众多船帆给它的力,可以让它在海中航行,而现在发动机对同样的大船一个力,也可以让它以相同的速度在海中航行,第一次众多帆给船的力和第二次发动机给船的一个力,有什么关系?二、合力和分力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2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2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7.2节,主要讲述力的合成。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
3. 能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合力。
3. 让学生能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合力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图示。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力的合成现象,如两个人共同搬一个重物。
2. 讲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合力是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合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求解合力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给定的力的合力。
6.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合成图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8. 作业设计:题目1: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题目2:已知一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求与它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答案:题目1:合力的大小为____,方向为____。
题目2:与给定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大小为____,方向为____。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合成方法和技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物体在重力、弹力作用下的运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环节,因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二节 力的合成【精品】.doc
第二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与难点:1、合力的理解。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的计算。
用具:钩码、细绳、小车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讲解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进行新课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合力: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教师实验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情况(学生观察)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1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小红同学用200N 力竖直向上提一个重150N 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为 N ,方向是 。
2、跳伞运动员连同装置共重700N ,他在飞机上跳下,伞未打开前,受到空气的阻力为50N ,则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 ,合力的方向是 。
3、将重为4N 的足球竖直向上踢出,足球在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为2N ,则足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N 。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7.2力的合成-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7.2 力的合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7.2节,主要讲解力的合成。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即平行四边形法则;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概念,理解力的合成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和原理,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力的合成模型。
学具:笔记本、课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3. 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即两个力的向量相加,其结果力的向量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
4. 演示力的合成模型:用力的合成模型展示两个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力的合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力的合成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力的合成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的合成概念: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力的合成原理: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向量相加,其结果力的向量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
力的合成方法:1. 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合成的力;2. 将力的向量画在纸上,首尾相连,构成平行四边形;3. 测量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合力的大小;4. 确定合力的方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学生已在第五章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换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识力的合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等效理念,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2)能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辨析,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2)合力的范围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橡皮筋、钩码一盒(50g 十个) 、小滑轮2个、线绳、图钉、木板(60cm *60cm)一、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惯性3.力的作用效果二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三进行新课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4 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
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
5 数只蚂蚁对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对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力的分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2《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力的合成原理。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并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具体目标如下:
1.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认识力的合成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能够运用该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合成效果,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现象。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概念。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亮点二:问题导向
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力的合成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
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
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7.2力的合成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教案:7.2 力的合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力的合成这一概念。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包括:1. 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演示仪。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小车等)、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力的合成演示仪,了解力的合成现象。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通过示例,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
3. 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图形演示,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力的合成:1. 概念:多个力共同作用时,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2. 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过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6N和8N,它们的夹角为3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
答案:合力大小为10N。
2. 题目:一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3N、4N和5N,它们的夹角分别为30°、60°和90°,求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
答案:合力大小为6.8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力的合成现象。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7.2力的合成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7.2 力的合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的7.2力的合成。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两个力的合力。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两个力的合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力的合成问题。
2.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介绍力的合成方法。
3. 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用图示展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4. 举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力的合成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给定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概念2. 力的合成方法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 实际问题转化为力的合成问题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答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从中找出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北,另一个力的大小为15N,方向为东,求物体的合力及合力的方向。
答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从中找出合力的方向为东北,大小为25N。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教案:7.2-力的合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教案:7.2力的合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感受力的合成,从而达到理解力的合成这一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并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力的合成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合成,我准备了多个力的合成实验,包括弹簧测力计实验、绳索拉力实验等。
同时,我也准备了相关的学具,如力的图示板、力的方向指示器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观察并记录不同力的合成结果。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用力的图示板和力的方向指示器来表示不同力的合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着重讲解了力的合成原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学生们在实验和观察中很好地理解了力的合成原理。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对于力的合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原理。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将力的合成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体验。
我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原理。
因此,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力的合成结果。
这一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合成效果,从而加深对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力的合成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7.2力的合成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7.2 力的合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力的合成”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重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绳子、弹簧测力计、木板。
2. 学具:笔记本、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两个人拉绳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明白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弹簧测力计和绳子,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如何用力才能拉开一个弹簧门。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合成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如何吊起重物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情境设计: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两个人拉绳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我可能会选择一个有趣的情境,如模拟拔河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环节的直观展示:我讲解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明白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使用教具如绳子、弹簧测力计和木板,进行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力的合成-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力的合成-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合力的概念及求合力的方法;2.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求合力的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意识到力是矢量;2.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求合力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用平行四边形规则和三角形规则计算合力,学生需要关注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知识导入1.用轻柔轻缓的语调与学生们交流:“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什么是力?”2.等待一会,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大小、或者改变它的方向和速度”。
2.知识讲解1.引导学生体验力的方向:将图纸贴在板上,悬挂小球,在板上用钉子插在悬挂小球下面的钉上,测量从贴在板上到小球所在点的距离(视为起点),再从小球悬挂点到钉子的方向距离的大小(视为终点),直接量箭头的指向即为力的方向。
2.引出力的矢量特征:“有大小,有方向”,力是矢量;3.引出合力的概念:“两个或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造成的效果等于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效果,这个力就是合力”;4.引出合力的求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知识巩固1.请全班学生按照视频中演示的方法,先配合老师一起完成课本上第10页例11的求解过程,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2.随机抽取一张图,让学生在白板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分别求解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3.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一些案例,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与求解。
4.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些力合成的效果与这些力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别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求出不同位置关系情况下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说明原因;2.用视频和板书分享所学知识在各个实际领域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教材先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
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
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2.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
2.认识并理解等效替代法。
3.能利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关系进行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究及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理解合力的概念,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难点:
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PPT课件、橡皮筋、铁架台、细线、钩码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相同作用效果”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
(一)合力与分力
举例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合力: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
大人所施加的一个力与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大人所施加的这一个力就是小孩施加那两个力的合力,两小孩所施加的那两个力就是这个大人施加的力的分力。
2。
多个船帆施加多个力可驱动航船一台发动机施加一个力可驱动这艘航船,你能否从中
找出合力与分力?
例3 数只蚂蚁施加多个力挪动一片树叶一只甲壳虫施加一个力挪动这片树叶,你能否从中找出合力与分力?
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介绍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思考过程,充分认识
等效替代是建立合力分力概念的关键。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这样的两个力可以被什么样的一个力替代呢?
分析:这两个力的方向都是水平向前,它们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
跳伞运动员受到了重力,也受到了绳子对他的拉力,这两个力可以被什么样的一个力替代呢?
分析:重力竖直向下,拉力竖直向上,它们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探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以及方向相反时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分析在生活中的情境,导出问题:如何求合力?引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介绍实验仪器,将一根橡皮筋一端固定,橡皮筋后边用一块白纸
板衬托。
用一个钩码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
将两个钩码挂在细线这一端,橡皮筋被拉得更长,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
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
(备注:橡皮筋原长为AE,受力后伸
长为AE′,钩码每个重0.5N。
)
两个力作用在橡皮筋上,使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F1/N F2/N F/N
F1 与F2同向大小:大小:大小:
方向:方向:方向:
F1 与F2反向大小:大小:大小:
方向:方向:方向:
如何找到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在橡皮筋一端施加一个力,并让这一个力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具体做法是什么?让这根橡皮筋伸长到与刚才同样的长度。
观察效果相同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分析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结论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用四个钩码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将一个钩码挂在细线这一端,朝着相反的方向拉橡皮筋,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
如何找到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在橡皮筋一端施加一个力,让这根橡皮筋伸长到与刚才同样的长度。
观察效果相同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分析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结论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得出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效果相同。
)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同学们感兴趣可以查阅资料自学。
【设计意图】拓展升华,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好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作业布置:P134 作业第1、2、3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