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可以被称作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概念。人类早在上百年前就开始食用酸乳、奶酪等含益生菌的食品,但益生菌及其产生的益生元成分的功能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近30年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益生菌、益生元及含有这类物质
1
1.1.
消耗潜在致病菌的营养素,限制有害菌的生长。
1.2.益生菌产生抗菌物质
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可降低肠道局部pH值,改善微生态环境,抑菌或杀死肠道内的大肠菌、沙门菌、链球菌等;同时,低pH值有利于
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乳酸菌产生的组织酸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明显;乳酸菌本身还有抑制病原体复制的作用;
还有一些益生菌可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亲脂分子、二乙酰、二氧化碳和乙醛等,这些物质对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等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1.3
2
2.1.
啤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分离出来的肽类物质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I (ACE)活性的作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肾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ACE的活性,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2.2.益生菌对高血脂的预防
当前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肠胃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取决于胆盐的溶解度,胆盐经水解后溶解度下降,从而致使胆固醇也一同沉淀下来,增加了胆酸和胆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小肠对胆酸的重吸收进而减少血清胆固醇的含量。益生菌产生的胆盐水解酶可以使结合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游离胆酸与胆固醇结合形成复合物共同沉淀下来,从而促进胆固醇含量的降低[9]。
2.3.
,3
大部分益生菌是非病原性革兰氏阳性菌,其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PG)、多糖(PS)和胞壁酸(LTA),它们都有免疫刺激特性。能直接活化宿主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光滑肌肉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活化的细胞又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IL-6、IL-8、IL-12)以及蛋白酶等具有免疫功能的因子。
益生菌与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后,菌体或片段被内化,首先与消化道膜中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诱导IL-6的释放。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益生菌或片段,从而诱导细胞因子如TNF-α和IFN-γ的产生,增强上皮细胞的兴奋和免疫相关细胞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刺激肥大细胞产生IL-4。IL-6能够促进产生IgA的B淋巴细胞的克隆扩张,增加产生IgA的B淋巴细胞的数量。IL-6IgA,
4
4.1.
T
4.2.诱导一氧化氮(NO)的产生
一氧化氮在哺乳动物机体的物质代谢、信息传递以及防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研究表明NO的诱导合成是活化的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之一[5]。
有研究表明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和小鼠腹腔渗出细胞(其中主要含巨噬细胞)共同孵育,检测其上清液。结果发现有大量的反应性氮中间产物,且呈剂量依赖性,这表明经WPG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了大量的NO。
4.3.对端粒酶的抑制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核糖蛋白核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能以自身RNA亚单位
生[8]
4.4.
白的表达受到了抑制。
展望:
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益生菌及其产品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益生菌产品的食用也已从单纯的风味需要和改善肠道上升到对健康的整体诉求。益生菌产品的种类及应用领域也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变得越来越广
泛。随着对益生菌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逐渐成熟及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商业化的益生菌产品的发展速度以及被市场的认知度将越来越高,在不久的将来益生菌产品必将成为人们主要的保健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毛友辉,朱薇,邓放明,蒋瑜,陈勇.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现代生
[2]
[3]
[4]
[5]
[6]食品科学
[7]
[8][J].食
[9]
[10]钱程.益生菌粘附及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D].2005,东北农业大学.
[11]任大勇.益生乳酸杆菌的黏附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2013,吉林大学.
[12]宗莉,杨立明,张传卫,等.益生菌及其细胞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J].微生物学杂
志,2006.02:92-95.
[13]宋艳画,胡文举,辛鹏程.益生菌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12:86-89.
[14]张百川,孟祥晨.益生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04:88-89+92.
[15]孙君江,史俊华.双歧杆菌细胞壁体外抗肿瘤的初步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6]
[17]
影响
[18]
影响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