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 第7章 17 阐释辨析论证深入 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运用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7 阐释辨析,论证深入——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运
用
学案引语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和论证的最基本元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同样,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含有核心概念的作文题来说,它几乎决定着审题的成败和立意深刻与否;在写作过程中,它也是论证是否深入、说理是否透彻的标志之一.编写此学案的目的,就是让考生认识到概念在审题与写作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运用概念使论证更加深入、完美.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佳作:(2016·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个性是什么
标题采用设问形式直接追问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个性.
在当今时代,追求个性,彰显自我成了很多青少年的口头禅,然而对于个性的真意,又到底有几人懂得呢?于是,有很多年轻人就给个性找到了一些标识,且自以为是地傲娇了一番.
标签一:个性就是奇装异服?
小标题领起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个性内涵的一种肤浅理解.
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热门装束,从喇叭裤到七分裤,再从七分裤到乞丐装.倘若你耐不住寂寞偏要上一趟街,那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然很可能导致精神错乱.前一阵子,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有位老先生看见个“姑娘”进了男厕所,禁不住瘫倒在厕所外,口中哀叹,仿佛觉得自己晚节不保,女孩怎么能进了男厕呢?不一会儿,人出来,愣是在花红柳绿间看到两撇线条分明的小胡子.老人哭笑不得,噌的一声就从地上爬了起来.这样的“新贵”走在大街上,的确很扎眼.奇装异服,花里胡哨,看着个性十足,其实性别不分!
标签二:个性就是谈吐散漫?
肤浅理解“个性”含义的表现之二.
二十一世纪了,个性就像春天苗儿,疯长疯长地,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见到老人,不叫“大爷”了,改称“老头”了;见到姑娘,不叫“小姐”了,改称“美女”了;见到班主任,不叫老师了,改称“老班”了.称呼改了,变了味儿了,听着挺时新的,后味儿却透着难以言说的散漫和不尊重.音韵流转得那么美的汉语词汇,愣是搞成了奇腔怪调.散漫的谈吐反以个性的帽子穿梭在人群中,如若你不找一顶戴着,还有人批评你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严重者便给你扣上没有个性的破帽子.谈吐散漫了,惊天笑话不断,那魅力无边的汉语言文字就
这样被个性散漫掉了吗?
标签三:个性就是行为出位?
肤浅理解“个性”含义的表现之三.
若论青年中翘楚,郭敬明必然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文采了得,谈吐了得,打扮了得,行为更了得.最出位的莫过于受到舆论批判的电影《小时代》,片中那些青年男女在灯红酒绿生活中的出位行为,仿佛都刻满了郭敬明的影子.这个曾经的校园才子,因为抄袭事件而备受世人诟病的青年才俊,处处显现出自己个性张扬的一面,似乎自我感觉已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王者.可惜了,这样的光环只能是昙花一现.是时候好好深思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了.
个性究竟是什么?不是给头发变个色,也不是给衣服破个洞,更不是像洪素珠一样处处谈吐散漫、行为出位.当然我们并不拒绝那些透出时代气息的“新贵”,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但如果因之而突破生活的底线,恐怕就只能是浅薄无知了.对前面三种“个性”含义理解进行一一否定.
个性是什么?不是外表,是内在;不是金钱和掌声,是价值和文化;不是敷衍,是一种塑造自我、引领时代风尚的精气神!结尾点出对“个性”含义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卒章显志.
亮点点评该文借助于对材料核心概念之一的“个性”的阐释,精准而深刻地解释题意,在众多作文中特有“个性”.
更高妙的是,以对该概念的理解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展开.行文分别选取当前社会生活所谓“个性”的三种标签,即“奇装异服”“谈吐散漫”和“行为出位”,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构思行文,颇具说服力.
层层递进,揭示观点.考生表达不慌不忙,时显幽默底色,步步逼近观点,揭示观点.文章运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法展开,由个别之社会现象,昭示关于个性的本质内涵:个性是价值和文化,是一种塑造自我、引领时代风尚的精气神!
由表及里,卒章显志.文章议论可谓十分充分,通过对平常生活的透视,深入浅出地揭示出对“个性”的认识.这种卒章显志式的行文,与由表及里的论述相掩映,使文章呈现出不俗的气韵.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一、阐释、辨析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1.精准地阐释、辨析概念,使审题准确、不偏离,而且立意深刻.
大凡作文题,其中都有一两个核心概念,只有把这些核心概念的含义弄清楚了,才算真正地审准了题意.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试以2016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语文素养”就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指听说读写方面的素养,可是不少考生不注意厘清其含义,理解为“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甚至有的把它等同于语文,进而严重地偏离题意.
又如2016年江苏卷作文题,其中有“个性”“创新”两个核心概念.专家组就是以有没有理
解或界定这两个概念作为评判是否审准题的标准,而且给出了准确的理解:个性就是个人性、个别性.在情感、思想、文化、处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别人之处,它往往通过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从个性角度立意,最好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创新意指超出常规、有创见,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期待,实现个人价值,从创新角度立意务必明确创新不仅是求异,更是一种思想和意志的体现.
从考生写作实践中看,大量的跑题、偏题现象的发生都与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准,尤其是滑向其同义词有关.如要写“诚信”,考生只写了“诚实”;要写“勇敢”,考生写成了“勇气”;要写“成才”,考生写成了“成功”.如果考生能对核心概念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区分一下其近义词,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偏离题意的现象发生呢?
不仅如此,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会使立意新颖、深刻.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中的“青春朽与不朽”,不少考生对“青春”仅限于年轻、肤白等生理性理解.如果能这样理解:青春不是肤白貌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这不是立意新颖、深刻又是什么呢?
2.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注意阐释、辨析概念,可以保证论证走向深入,避免“贴标签”现象发生.
请看以“品味时尚”为题的考场作文片段:
学会品味时尚,能让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体验新生事物的脉动,随时用新鲜的营养补充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然而,做一个时尚的人,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赶时髦:前者需要我们运用“脑髓和眼光”,精心择取流行元素;后者则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容易使我们在时尚大潮中丧失自己的个性.放眼看去,满街黄发韩装,谁又能说自己是选择了时尚,而非被时髦的潮流裹挟?新时代的人类,对此不得不深思慎取、理智选择.
这段文字在论证过程中引入了与“时尚”类似而又不同的“时髦”,进行对比辨析,使主体概念更加清晰,也使得因为一些由于概念辨析不清而产生的错误观点被驳斥,从而使论证走向完善、完美.
前段时间,社会上一度对“给老弱病残让座”属不属于“道德绑架”的问题争执不休,认为属于“道德绑架”的论断曾经很流行,有一位作者在《道德真的不能强迫吗?》中写道:不错,有的道德是不能强迫的.道德包括“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不能强迫的只是美德,而不是道德义务!让座是美德,是不能强迫的.美德不是道德义务,它产生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只是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反之,如果是被“规范”的东西,即如果是道德义务,一定是可以强迫的.老人身体有病,如果不坐在座位上,会有安全上的高度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就有道德义务来给老人让座.这是一种“自然义务”:我们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在帮一把并不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承受代价的情况下,是负有帮的道德义务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那种境况中得到帮助的道德权利,在分量上,压倒了我们“不管闲事”的道德权利.
这段说理很有说服性,奥妙就在于作者将“道德”区分为“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将“美德”区分为是“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从而推导出“道德义务”是“被‘规范’的东西”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道理.如此,说理便浅显易懂.
相反,如果不注意阐释比较概念的内涵,就给人似是而非、硬贴标签之感.如: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为什么“钢铁般的坚韧”“性命相交的忠诚”是智慧?也许在特定的某种情境下,“坚韧”“忠诚”可能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它是在什么情境、什么范围下成立需要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将其作为智慧的一般内涵,则是错误的.高中生写作文,“贴标签”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去认真思考,不去阐释区分概念的含义.
二、如何去阐释、辨析概念的含义
1.阐释区分概念的内涵、外延.
一个概念,有其本义与引申义、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而一旦进入议论文写作中,需要界定它是哪种含义,应与哪些含义相区分.如“家”这个概念,常规义是生活休息的地方,更有许多别解义、深层义,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乃至家乡、国家都可以叫“家”;如从抽象义上理解,家不仅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在思想者眼里,它还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
又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核心概念“风采”,学生给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阐释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另有一种“拆字法”值得一用.如有人对“和谐”的解释:“和”字是“禾”与“口”,表明人人都能吃到饭;“谐”是“言”与“皆”,表明人人都能说话——“和谐”之义就是人人都能吃到饭,人人都能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传家宝”这个概念.用“拆字法”解释:“传家宝”就是“传”+“家”+“宝”,“宝”意味着在精神、文化、文明上具有教育、审美等重要价值,指向“价值性”;而这样的“宝”一定是可传承的,涉及“传”者和“承”者,且必须是在一个家族内部的传承,所以具有家族精神与家族情怀,“传”与“家”指向“特殊性”.
所谓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其范围.在写作中,一般需要明确概念讨论的范围,如果范围不明确,想要表达的意思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就会出现错误.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2007年接受《新快报》专访畅谈构建和谐社会时说:“要把‘为富人说话和替穷人办事’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理由是如今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一批人反对保护富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有这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他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并说为富人说话不仅是为了富人,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他们
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也就没有前途了.
这一观点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因为不少人认为有的富人“为富不仁”,或者是通过非法的途径致富.茅于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兴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那些是寄生虫甚至害虫的不在此列.”
如果他在《新快报》专访中像这样澄清了概念,所说富人是诚实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批评者就会少很多.但是他所说的“社会上有仇富心理”,这里的富人是指诚实致富的人吗?如果社会上的所仇之“富”是指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他在此文中“替富人说话”的观点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仇富心理”中的“富”指什么样的人,也有必要阐释清楚,否则后面的论证和结论也会出现问题.
又如作文题“扶”.你要写“扶”什么?“扶”的对象、范围要作出说明.“扶”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扶”;老人摔倒而扶,是“扶”;建筑物倒塌要“扶”,是“扶”;文化缺失要“扶”,道德沦丧要“扶”,这些都是“扶”.在层层的范围界定中,“扶”的含义越来越深刻,会使立意和论证深刻、深入.
2.比较辨析相近、相反等概念.
(1)相近概念比较辨析
因为概念相近,其中的界限容易被模糊,甚至被忽略.如果能在表层上的相近中剖析出两个概念之间深层次的差异,发掘它们貌似细微的差别,那么这些被大家轻易放过的差别,也许就能成为论证走向深入的关键点.比如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写道: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该文段通过对“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这两个相近的概念的比较辨析,让读者一下子清晰了“知识”与“素养”之间的深层次区别,“素养”起源于“知识”,但绝不能止于“知识”,如果知识没有内化到认知本体,没有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无法成为“人文素养”.至此,通过对相近概念的比较辨析,读者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就更深透了.
(2)相反概念比较辨析
有时候单一地解说一个概念,不容易充分展示其内涵与外延,而如果借助相反的概念,通过比较辨析,让其间优劣毕现、差别尽显,不仅能有效展开议论说理,而且能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比如2013年广东卷作文题(富翁慷慨捐助三个贫困家庭),有一篇优秀作文写道:勇气有匹夫之勇,有丈夫之勇,断然拒绝富人的捐赠,甘受清贫之苦,固然需要勇气,但这
只是一时之勇,是匹夫之勇;而能接受富人捐赠,并且通过韧性的奋斗、持久的痛苦,酿出幸福的生活,这才是终生之勇,是丈夫之勇.
作者否定傲然拒绝富翁捐赠的举动,肯定暂时屈尊接受富人捐赠的行为,直接陈述亦能表明观点,但却不能透彻地剖析出两种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而通过引进“匹夫之勇”和“丈夫之勇”两个相反的概念,在对比论证中,文章就能深入地挖掘出傲然拒绝富翁捐赠的举动是短视的、逞强似的匹夫作为,而暂时屈尊接受富人捐赠的行为则是长远的、有韧性的丈夫之举.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实战演练,练出训练实效
一、阅读下面的作文题,回答问题.
近日,广州某大学关于“草坪禁入”的规定引起社会热议.该校社会学教授王进带着学生到草坪上课,遭到学校保安“驱赶”之后,该大学保卫处通过微博回应称:“校园不能成为随意嬉闹的公园和乐园,学校应该有高雅的品位.”有师生以清华北大和国外大学的草坪可以随便进入,师生们在草坪上课更是一道人文风景为由表示质疑.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给王教授、保卫处、学生、网友、校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以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上面材料中,双方争辩可能会涉及哪些概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从赞成者、反对者的角度界定一下所涉及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草坪、大学、草坪上课、高雅的品位、人文风景.
(2)①草坪
赞成者的理解:草坪是颐养身心、放松心情的好去处,非嬉戏打闹践踏的适度进入可以提高草坪的利用率.
区分:a.观赏性草坪 b.常规性草坪(功能性与阶段性)
反对者的理解:草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具有独立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容易被毁坏,需要呵护.
区分:a.自然性草坪 b.规划性草坪(保安禁止的自然是规划性草坪)
②大学
赞成者的理解:是不会对他物随意破坏、具有较强自制力的相对高素质的人的集合体.
反对者的理解:是思想相对自由、行为相对个性化、不循规蹈矩无视规定的行为自由者的集合体.(更应予以适度约束)
③草坪上课
赞成者的理解:师生在草坪上课是人与自然的亲近,是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的完美呈现. 反对者的理解:在草坪上课是一种破坏教学秩序与大学自然景观的随意性行为,具有较大的被模仿性与负面影响.
④高雅的品位
赞成者的理解:巧妙地将学习、工作与自然之景、生活享受融合在一起,是运用自然之景提升学习效率并放松身心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
反对者的理解:践踏自然之景、破坏校规校纪的行为是一种负能量,构不成高雅的品位. ⑤人文风景
赞成者的理解:彰显自然之灵气与人类对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求的和谐之景.
反对者的理解:人为破坏、对另一方构成侵害的侵犯式行为图景构不成人文风景.
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简单的事物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写作指导(1)对材料的理解:这是一道高度关注现实生活的作文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对“简单”的惯常态度,后一句表明“简单”中具有的丰富内涵.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为认清“简单”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材料的关键词是“简单”,此处的“简单”与“复杂”相对,有“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等意.简单是一种外在的形态表象.理解“简单”,要与“细节”(细小的环节,强调细小,与“整体”“全局”相对)、“普通”、“平凡”(平常、一般,与“特殊”“特别”相对)、“简陋”(粗陋、不完备)区分开来,“简单”与这些概念有一定重合之处,但不完全等同. 生活中原本就是简单,很多事物本来也就简单,但简单中蕴含人生哲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简单生活中却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工匠们不断重复制作自己的产品,他们的技艺看似简单,但体现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简单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简单的一句话,可以饱含对子女的关切之情;祖辈一个简单的举动,可以饱含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孔子面对滔滔江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慨;林则徐面对千仞峭壁,抒发“无欲则刚”的豪情……露珠的一次蒸发,花的一次凋谢,燕子的一次南飞,都可以让我们思绪万千,感慨良深……“大道至简”,简单中总是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只要用脑思考,用心体会,就会收获颇丰.
(2)本次作文立意的注意点:在审题时,应注意扣住材料的主题词“简单”,准确界定“简单”的内涵.要注意分析简单中蕴含的内容,既要分析挖掘本质,也要注意辩证分析,不可随意拔高、牵强附会.材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透过表象看到实质,但不能将材料理解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不能与“平凡”“简陋”等概念相混淆,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结合具体领域阐明对“简单”的认识体悟.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亦可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发表议论,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