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为了自身发展,女性不断推动着这种批评理论产生活力。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实质的角度出发,按时间和空间这两条主线探寻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而比较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时间脉络空间脉络男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解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状况并认清其本质,对正确认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展开大量研究,但对其实质探讨较少。为更好地将批评理论运用于具体文学批评中,本文将通过传统文学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女性主义批评的实质,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实质
从历史上讲,女性主义是法律上妇女要被承认,政治上要求享有与男人同等权利的社会运动。文学界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以女性主义和现代女性运动为基础,从文学领域建立关于女性及其话题的理论。
在文学中,女性主义批评常应用于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具体的文化、政治领域,其反对传统文学的“宏大叙事”,提倡“微观叙事”。然而,目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并非是一个统一系统,它常
采用多种批评视角和系统,吸收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其他批评理论的特殊方法,具有含义多重、形式各异、内部自相矛盾、相互斗争等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具有不同分支,批评方法有所差异,但它并没有分化为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纷杂差异的背后体现出共同特点。美国文学理论家艾伯拉姆斯认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共同点有三个:1、西方文明是建立在父权基础之上;2、从一定程度或全部意义上讲,性别是受传统文明的父权偏见思想影响而产生;3、文学及其批评理论均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这三点是各分支理论的共同基础,也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实质。
二女性主义思想
1790年,在男性追求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觉醒的女性开始追求平等、自由的权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撰写的《女权辩护》第一次明确提出女性在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应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表达了女性试图改变男性为中心的愿望。1870年,英国《已婚妇女财产法》的颁布标志着妇女在经济上的初步解放。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获得选举权,标志着女性为寻求自身解放而展开的第一次女权运动结束。
在第一次女权运动影响下,1950年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文学领域已产生的女性主义思想为批评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英国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开创性地运用意识流写作方
法,创作出理论性的书籍——《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在作品中考察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和社会语境,抨击了男权社会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提出了两性同体的美学构想,倡导女性在经济上独立,摆脱男权主义思想,表达出对女性地位、女性气质及两性关系的深入思考。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女性意识被唤醒,女性开始利用文字争取经济地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力图改变男权主义观念,为女性争取社会地位。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全面探讨了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第二性”的问题,找到了女性作为男性陪衬的根源,开创性地区分出社会性别和性别这两个概念。此后,贝蒂·弗里登在《女性的奥秘》中分析了高物质生活水平下女性的烦恼,发现女性生活状况的不合理性,提出女性应摆脱传统思想,发挥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伍尔夫、波伏娃和弗里登的理论为女性主义批评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新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和发展
1960年,西方出现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浪潮——新女性主义。这个阶段,女性主义运动的声势和影响都超过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运动注重理论建设,构建新的世界观。在文学领域,诞生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它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揭示一切以男性为中心产生的根源,提出站在女性的角度看问题,女性应具有自己被社会承认的价值观。
女性主义批评从诞生起就作为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对以前一切形式的父权文明和父权社会展开批判,且与战后新兴的其他思潮
结合,衍生出不同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具体可从时间和地点两条线索分析其发展状况:
1 时间线索
1960年后期到1970年初期,女性主义批评从妇女运动中诞生,它以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站在女性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对已有的、认为合理的制度进行剖析,关注父权统治下的妇女生存,对女性遭受压迫的历史和女性的沉默展开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两性差别,改变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争取两性平等。1970年后期到1980年前期,女性运动跨越最初的种族和社会性别的讨论范围,逐步从政治向学术发展:强调男女性别差异、女性的重要性、否认社会对两性的传统认识;寻找女性如何丢掉话语权,女性应怎样表达自己,抨击男性中心主义,宣扬女性本质,力图创建女性主义文学体系。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受传统父权思想的控制,以往的文学作品有憎恶女性的形象定势。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开始寻找文学中已丢失的传统,努力重新构建女性文学的历史。她们开始研究遗留的日记、信件和小说,探寻以往父权统治下的文学中的审美原则如何将女性文学拒在经典文学书目之外。
1980年中期,女性主义批评与各不同领域的学科结合,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的多元化系统,并从本质主义和构建主义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本质及特征展开探讨;代表人物有露西·伊利格瑞、朱丽亚·克里斯蒂瓦等。前者重在研究女性真正
的“本质”,认为社会性别能够从心理、语言和生理等方面反映两性关系的自然差异。从法国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她们中的某些人认为女人更加接近自然物质世界,在生存中与自然的纽带没有完全被割断;生长过程中男性逐步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联系,投向父亲怀抱。后受到后结构主义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论影响,一些人开始反对特定“身份”,认为“无身份认同”。而构建主义试图脱离父权社会赋予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认为社会性别是在历史和社会的语境下特定文化的产物;自然能够转换与颠覆。
这三个时期女性主义批评都是反抗一切以男性为中心展开,要求站在女性的角度重新看待社会传统对女性不公平的做法,试图建立新的社会标准,从而提高女性地位。
2 地域线索
从区域角度出发,法、美、英三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影响较大。三个国家的批评理论都以关心女性为基础,但各有其特点:法国批评理论从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强调女性的心理压抑,注重理论与语言,女性文学的话语建构,分析男性语言,解构男性中心和减轻妇女压迫,认为女性本身为话语方式,代表社会反抗力量;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从人道和经验主义角度出发,注重文本分析方法,揭露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己的批评原则,发展女性文化和女性历史;英国女性批评较多地借鉴马克思主义,关心女性所受的压迫。
1940年末期,法国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生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