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0)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 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二) 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 化 (三) 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四) 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二、 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一) 网络语言 (二) 网络文艺 (三) 网络恶搞 (四) 网络模仿
一、 中国互联网上的亚文化
根据中国的网络媒介生态而言,亚文化的特征可以大致 归纳为: (1)区域上的地方性,非全国性或者世界性; (2) 群体数量上的局限,是一个由相对人数较少的群体 所共识的文化; (3) 阶层上的局限性,且通常有相对的持续性,不像流行 文化那样很快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三、 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影响
(一) 形成文化区分 (二) 小众群体浮出水面 (三) 大众文化对亚பைடு நூலகம்化的消费
• 中国亚文化群体年轻化。 • 中国亚文化的模糊性。 • 中国亚文化群体的虚拟性
在网络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亚文化除了表现为对主流文 化和现实的批判外, 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娱乐、调侃 和个人兴趣的表达。
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传统,因而 在亚文化上体现的反抗 和批判的维度较少,而更多的是调侃和戏谑的维度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中国亚文化群体的虚拟性在网络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亚文化除了表现为对主流文化和现实的批判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娱乐调侃和个人兴趣的表达
第十一章 互联网与文化
——副标题(黑体27pt)
赵 X X(黑体,18pt)
年 月 日(黑体,18pt)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3、 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事件名称
微笑局长杨达才 陕西孕妇引产事件
7·23动车事故
部分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符号化表达
符号化表达
事件名称
符号化表达
微笑局长、表叔 强制引产
富士康员工跳楼
医生玩网络游戏延误五个月婴儿 就医致死
十三跳 徐宝宝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韩峰局长日记
局长日记、香艳日记
郭美美事件 中石化酒单事件 郑州财政官员质问记者 武汉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 河北大学校园撞人案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63 2005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流和传输的一种连通系统。
而新媒体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方式。
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首先,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和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交流环境。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迅速地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
这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扩散和舆论场的迅速形成,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开放,促进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和参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电商、网络广告、在线支付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也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方面,网络和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新媒体概论ppt课件
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 体。
13
一、新媒体的定义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 “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
32
二、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2009年新媒体投融资:
2009年6月9日,盛大网络和华友世纪达成并购协 议;
2009年10月,时代寰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高调宣 布斥资3000万人民币进投建娱乐门户网站——— 《时代娱乐周刊网》;
2009年10月15日,户外数字媒体运营商华视传媒 于以1.6亿美元价格并购数码媒体集团(D M G );
2007年1月和4月,中央就互联网技术发展和 管理召开专门会议,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36
2008年新媒体五件大事
胡总与网民在网上交流开创历史先河
2008年6月20日上午10时,胡锦涛总书记通 过人民网同网友在线交流、直接对话,让亿万网 民看到一种责任,也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强烈信 号,把互联网作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 要渠道,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用网络的力量 推动中国。日前,人民网“特别推出”的“什锦 八宝FANS圈”刚刚上线,万千网友蜂拥而至, 开通仅四天,注册“粉丝”已超过6万人,这个数 字正在以每小时2000多人的速度递增。
1、新媒体产业增长 中国传媒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新媒体产业现
状及发展趋势》显示,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 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产业传媒总值的近三分 之一。 移动媒体: 888亿元 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 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同比增长41.3%; 网络媒体:252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 视频、播客、各种下载业务等,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 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 2超级链接 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 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 2即时通信 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 2交互式网络电视 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 2微博 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 2经济诱因 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 2网络融合 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13、新闻生产场域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了解1政府、社会与媒体2资本、公众与传媒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14、新闻生产的新模式:1UGC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2众包新闻模式: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迭代新闻”模式:21世纪新闻生产的一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比较理想的模式4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15、网络与“四权”建设:了解网络与知情权网络与参与权网络与表达权网络与监督权16、网络问政: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17、网络舆论的三大时期:萌芽期1999-2002、成长期2003-2008、爆发期2009-201318、网络舆论的成因: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2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厂3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19、网络舆论的特点:了解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着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即“先入为主”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在网络事件中衍生现象的指称20、新意见领袖的分类:1文体明星 2以知识分子为主 3草根领袖21、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22、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其次,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再次,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23、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样式:1网络语言 2网络文化 3网络恶搞 4网络模仿24、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伴随微信这一手机应用程序而生的全新营销模式,商家可以应用微信,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朋友”,由此向受众推送产品信息25、我国当前新闻媒体网站盈利主要依靠以下四种模式:必背1信息出售盈利模式2网络广告盈利模式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4增值服务模式26、网络侵权现象:侵犯着作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27、施行实名制的理由实名制的好处判断题:1培养网民责任意识,减少不良信息传播2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健康环境3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保护以下都为了解内容:1、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同性恋由性别取向区分、魔兽世界由年龄段分摄影发烧友由兴趣爱好所区分、汉服运动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2、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3、区分网络恶搞和网络模仿网络恶搞: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或是荒诞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出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网络模仿:即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着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4、区分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思想、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消费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在全球贸易领域,主张全球化,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领域,主张明主宪政新左派思潮:当下中国的新左派思潮关注社会公正,否定资本主义,批判资本,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和质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批判世贸组织民族主义思潮: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意识民粹主义思潮: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仇官、仇警、仇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重视与认同,是对自“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新消费主义思潮:消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炫耀性、时尚型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案例分析题:1、互联网用户的结构: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学历要求4职业结构 5收入结构 6应用结构2、当前受众和以前的差距:从受众到用户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1搜索引擎;2协同过滤;二、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三、从销售商品到生产内容四、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五、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0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
5、技术管理
有效地克服互联网带来的负效应的对策,除了加 强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对互联网进行法制管理、 倡导文明的网络道德外,还要有技术措施,即以技 术对抗技术,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只有采取比网 络污染者们更先进、更高超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 强技术控污能力,才可能清除这些同样是高科技的 产物,如不良信息、垃圾信息,尤其是信息“病毒” 污染源。
1、美国的互联网管理
1.4 市场调节 美国政府管理部门,以联邦通信委员会等管理机
构为代表,在对互联网的管理上,以新自由主义、 后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强调利用私有资本进行发展, 依靠市场驱动。美国对于互联网市场的基本管制政 策倾向是以不管制为主。政府积极为网络发展营造 宽松、安全的良好政策环境,并不断加以调整以适 应市场的变革。
第三节 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新媒体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主流。 不能简单地把互联网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互联网的
发展。
新媒体管理制度的不足
规定不够明确、细化,存在的盲点较多。 违反行政公平、公正原则,不利于打破垄断。一
些规章的制定受部门利益的影响很大,不符合行 政公平、公正原则。 存在多头执法的不规范管理模式。
在一些情况下,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出人们的分 析能力,降低了人们的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 失误或是难以做出最佳决策。在另一些情况下, 搜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4、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特征 网络诈骗 网络敲诈 非法贩卖 网络诽谤 网络恐怖主义 警惕网络暴力
自身安全:即如何保证接入互联网的电脑 不受网络病毒的侵袭而瘫痪。
维护网络安全的途径:
其一,技术保护。通过网络主机或在服务器上加 装安全软件,对来访信息检查过滤。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构造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群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视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根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构造,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心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式,传播规那么,容生产方式,分享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平安〔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开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舆论ppt课件
总结
网络舆论的存在是网络时代的必然,
事实证明,处理网络舆论并不是天大的难 事,成败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态度和 办法。
网民总数如此庞大,那他们的素质也
必定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 人。
而身处这个正在巨大变革的时代,拥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Page 30
THANKS!
代表性
话语权
交互性
Page 8
……..
广泛性
真实性
上诉不如上访 上访不如上网
Page 9
监督政府类
•表哥
•戴豪华表购经济适用房
•庐山县长“表印哥”范继跃
一般民众:
官二代,富二代
•周岩毁容案
华南虎事件 辽宁女事件
•郭美美事件
•李刚门事件
•李某某事件
Page 10
表哥
监督政府类
Page 11
网络与公众监督的社会作用。杨达才的“微笑门”如放在 旧社会,肯定难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如今是信息时 代,公务高度透明,一件看似小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 通过“蝴蝶效应”的不断发酵,会在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杨达才就是这样一起典型的网络事件。网络媒体的出现, 搭起了民主监督的平台,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大大方 便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使,这是人民群众正确行 使民主监督权的典型案例,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其次,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 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 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 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 非正常Pag的e 2舆2 论暴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8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
七、 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 从舆论爆发到发酵,再到形成更大规模 舆论风暴的过程中, 出现了公众诉求点的转移,在原来的事件之外,出现新的诉 求目标,推动事件快速升级。
• 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构成政府执政的一个基本场景,正 是网民与网络管理应对体系的互动、网民与社会结构的 相互作用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散。
第八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第一节 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意识的悄 然变化,互联网在 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 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汹涌的 民族主义,到 21 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 义,及至当下多 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 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 的变动不居。
• 互联网 成为了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见表达渠道,通过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 且最触手可及的政 治参与形式。
二、 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网络传播赋予公众更多的能动性,并使公众之间呈现出更为 显著的互动性特征。 •门户网站 •论坛 •Web2.0 •微博 •微信
三、 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 以厦门的 PX 项目事件、陕西的“周老 虎冶事件、重庆 “最牛钉子户冶事件和山西“黑砖窑冶事件等四大事件 为标志的公 共事件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相关社会 问题的解决,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也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 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 2009 年开始,网络舆论事件数量每年都在 200 个以上,其 中包括网民对 政府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对违法乱纪官 员的监督鞭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声 援,对公权力阳光下 运行的期盼和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疾呼。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章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的外延
相关概念
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手机媒体
1.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 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 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 贮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 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 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 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 论平台,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但新媒 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传播内 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 “把关”难度增大、“把关”机制缺失或失效,加 之整个行业发展环境和新媒体环境还不规范,新媒 体的舆论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
2)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Smart TV)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 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智能电视搭 载了独立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自行安装和卸载 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来不断对 电视功能进行扩展,并且具有上网功能。 目前,智能电视正在成为电脑的一种类型,具有 互动性的智能电视正在成为新媒体的新成员。
第一节 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的确切定义,业界和 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 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 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 播的媒介”。
——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
新媒体的概念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 转成数字,经过转播, 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 定的信息。由于其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而非 原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快捷、方便和高保真 等优点。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并实时更 新,可以像电台、电视台一样进行实时、实况报道, 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1、数字化
第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 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化”、多层次、多角度。
第二,数字化的新媒体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使 得同一内容具有了多介质传播的可能,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 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呈现出立体化、全景式的特点,媒介融合得以实现。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视频】科普:5G来了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①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5年-2000年,从四大门户到搜索,垫定BAT基础。
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 1998年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网; 1998年邮箱普及&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由马化腾、张志东等五位创始人创立。 1998年12月,由王志东先生创立新浪 1999年聊天软件QQ出现,当时叫 OIC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事件名称
微笑局长杨达才 陕西孕妇引产事件
7·23动车事故
部分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符号化表达
符号化表达
事件名称
符号化表达
微笑局长、表叔 强制引产
富士康员工跳楼
医生玩网络游戏延误五个月婴儿 就医致死
十三跳 徐宝宝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韩峰局长日记
局长日记、香艳日记
郭美美事件 中石化酒单事件 郑州财政官员质问记者 武汉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 河北大学校园撞人案
标志事件:“我爸是李刚”等。
二、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且最触手可及的政治参与形式。随着改 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维 权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独立的、倾向于主动参与和发声的公民在网络空间 内发育成长,对公民权利的践行与争取知情权和传播权的努力交织在一起。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对舆论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呈现出高度类型化 的特点。在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中,突出表现为舆论的单一性或舆论的对峙 性。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网络舆论中的次生效应一方面与政府的不当应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网 民的批判性和情绪性表达有关。
“7·23动车事故”:对政府处置效率的指责→对事故中死亡人数及事故原因的质疑
郭美美、炫富姐 天价酒
你是不是党员 五道杠少年 我爸是李刚
云南晋宁看守所李乔明猝死 上海钓鱼执法 杭州飙车案
河南民工张海超尘肺事件 周久耕事件
躲猫猫 断指证清白
欺实马 开胸验肺 天价烟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 大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 地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 民,他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 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 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顺应网络民意崛起之 势,弥补特定历史环境下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匮乏,创造性拓展公众表达渠 道,使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需求,与自下而上的维权与充权需求交汇于网络 舆论表达的空间之内。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社会变迁或转型时期是社会非常规变动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易 于引发舆论波动,各种与公众有较高关联度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话题都能 激发社会舆论热潮。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 员的阶层意识分化。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网络上的反腐风暴并不在于抓出多少贪官,而在于使我们的所有政府 官员对公众有敬畏感,感到耳朵无处不在,眼睛无处不在,嘴巴无处不在 ,并且始终对官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从而使其兢兢业业,形成不敢贪 、不能贪的社会环境。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1)网络暴力: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 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展示社会影响、干预社会现实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主要表现 形式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言论,从而给当事人造成名誉伤 害以及隐私侵犯等消极后果。网民“三低”特征——低学历、低收入、低年龄, 容易缺乏理性思考,爱跟风、起哄,网络舆论呈现出质量低、群体极化严重等特 征。
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 北约暴行BBS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2003—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事件数量
400 349
350
300
274
248 250
200
186
150
100
50 12
0 2003
34 2004
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人群:以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的第一代网民 特点: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社会精英主导 标志事件: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国内群情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2)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 互联网扮演的社会减压阀角色,对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 意义。网络舆论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较温和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紧张、化解社 会矛盾,政府可以以较小的成本了解公众利益诉求,纠正施政偏差。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以新传播技术作为动力,网络舆论能够在越 来越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小及大、由点及面, 由局部向全局蔓延的态势。
网络舆论的易逝。网络舆论的诉求基本上是 利益诉求,即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一旦 这样的诉求得到满足,一场舆论就会平息。
63 2005
85 2006
13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人群: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首次超过1亿,普通网民增长明显 特点:①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事件走向的重
要因素;②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 误。 标志事件: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等。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 十 章 第 一互章联 网 与绪 网论 络 舆 论
目录
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二、网络舆论的成因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意识悄然变化,互联网在中 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从20世纪90年 代末汹涌的民族主义,到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义,及 至当下多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 折射出社会意识的变动不居。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人群:网民主体的知识层次下降,草根 意见领袖崛起
特点:4A传播时代(Anyone任何人, 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 间,Anything任何事情),虚拟的网络 政治在多元社会力量和网络化逻辑的推 动下,不断趋向实体化,虚拟空间与现 实空间的交织互动呈日趋频繁之势。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依托互联网的新的话语空间诞生,在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 动和高层决策之间形成了多方互动,构建了一个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新 舆论中心。同时,越来越多的重大社会事件及其引发的舆论发端于互联网, 或以互联网为主要的发酵地,冲击了以往简单、线性的传播机制。意见领袖 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已经不再罕见。
体的舆论效应。
“郭美美事件”:讨伐“微博炫富”→ 质疑中国慈善事业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