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合集下载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1(036)007【摘要】采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数学方法以及地震方法等对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进行识别,总结出4种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并利用地震方法对煤层组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逻辑判别法和蜘蛛网图法仍然是较为有效的以定性为基础的半定量化方法,而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则是成功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但不是通用的模型;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域区,要综合运用4种方法才能有效地预测含煤地层和识别煤层。

地震反演技术与方法对于识别含煤段、判别含煤地层的分布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多个地震剖面的研究发现三瞬技术法对于识别较厚煤层交互层【总页数】8页(P1102-1109)【作者】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钙质砂岩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 [J], 韩雪芳;刘宗宾;李云鹏;文佳涛;王腾2.鸡东盆地古近系虎林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类型 [J], 夏桂香;王宝君3.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生屑白云岩成因 [J], 潘文静;王清斌;刘士磊;冯冲;田德瑞4.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J], 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李莹;刘海燕;吕大炜5.辽东湾海域J油田C区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韩雪芳;宋洪亮;高红立;文佳涛;王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成为全区通行, 易掌握、 又操作简便的地层划分对比 手段。 只要熟练掌握了这一方法 , 一般不因人而异。 但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 如沉积分异较差, GR 资 料质量较差 , 地区的特殊性等, 需要在地震剖面验证 基础上反复斟酌后确定。 4 标定地震剖面并验证旋回法分层 基准面旋回法分层数据既标定了地震剖面, 同 时也检验了自身。 如果存在井与井地层厚度搭配不 当 , 横向上不能追踪 , 旋回法将重新审视 其旋回划 分。 在地区进行了地震层位标定 , 经过反复磨合, 最 终完善了分层方案。 首次利用全区统一的分层方法 , 系统开展的地震层位标定工作。 [ 参考文献 ] [1 ] 纪友亮. 层序地层学 .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 ] 李群, 王英民, 邱以刚等 .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 及勘探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30(3): 23~ 25. [3 ] 邓宏文 , 王洪亮, 李熙. 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 识别、 对比技术及 应用 . 石油 与天然气地 质, ( ) 1996, 9 : 177 ~ 184. [4 ] 薛良清.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层层序分析 的原则与方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993, ( 1) : 33 ~ 38. [ 5] 张世奇, 纪友亮,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 式探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3 ( 5) : 20~ 23.
19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年第 8 期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张 磊1, 2, 王 鹏2
( 11 长江大学; 2 1 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Ξ
摘 要: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成因分析 , 用岩芯标定 , 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 通 过井震对比 , 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 , 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 1 问题的提出 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 , 地质研究者常用测井资 料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但是, 许多测井分层往往 是岩性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存在着明显的穿时现象 ( 徐怀大, 1986 年; 张厚福等 , 1988 年 ) 。 因此, 利用地 震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地震地层学发展很 快, 而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学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 随着盆地勘探与开发的展开, 盆地各个 区块的地质分层有可能混乱 , 不 统一, 且为了寻找 “隐蔽” 圈闭 , 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 已成为 当务之急。 在盆地勘探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测井资料, 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能否利用 测井资料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 , 为寻找油气服 务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为用测井资料建立年 代地层格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层序地层学主要包 括两个 “流派” : 一是以V ail 等人为代表提出的以不 整合面为边界的沉积层序; 再一就是 Gal low ay 等人 提 出 的 成 因 地 层 层 序 ( Genet ic St ra t igraphic Sequence ) 。 本文主要讨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 层层序分析的方法。 2 层序地层学原理 层序地层学是 V ail 等人于 1987 年在地震地层 学基础上提出的。 层序地层是指地层不整合面或与 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 因联系的地层 (V an W agner 等人 , 1990) 。 在层序 地层学基础 上, C ros s 等 ( 1994 ) 发展了 w hee ler 提出的基准 面概念, 认为基准面 并非海或 湖水面, 而是沉积物在水平方向上向前叠覆的一个 抽象的势能面: 基准面上升, 沉积空间扩容, 扩大的 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S ) 之比大于 1, 沉积物 向盆地边缘 “退积” , 纵向剖面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 粗上细” ; 基准面下降 , 沉积空间缩小 , 扩 大的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 S ) 之比小于 1, 沉积物向盆 地中心 “进积” , 纵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细 上粗” 。 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形成一组有成因联系 的地层。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摘要】由天体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改变而被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时间域上的等时性特征,是实现高频沉积旋回等时划分与对比的有效途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3口井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将测井曲线经过滤波处理后提取出的短偏心率周期99.0 ka和短斜率周期40.5 ka的滤波曲线,作为五级层序沉积旋回和六级层序沉积旋回的参考曲线,对百口泉组地层进行高频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沉积旋回对比格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旋回主要由偏心率(99.0 ka)和斜率(40.5 ka)周期控制,偏心率和斜率周期引起的地层厚度分别为6.49~7.05和2.56~2.98 m,平均沉积速率为6.76 cm/ka.该研究结果为测井曲线在高频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为层序地层划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旋回;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沉积速率;百口泉组;玛湖凹陷【作者】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Milankovitch M[1]提出米兰科维奇理论,指出太阳系各星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参数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形成地球气候在万年到百万年内局部或全球范围周期性变化[2]。

36454851

36454851
ma ie a d mi d e d e a e a d tr i ief n s se ,b ad d sr a b ade h n e et —u s a a r n s s rn n d l . e p lk n u b d t a y tm r i e te m— r i d c a n ld la s b e p o y — tr ,t e fa .a o n s se ,ofh r — p ii e —u b d t n s se ,ec Amo h b v e o i o a y — e n i t1g o y tm d l fs o e e erc s a t r i ie f y t m a t. ng t e a o e d p st n ls s i
4 .中国石油大学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
26 5 ) 6 5 5
摘要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 。研究区主要发育 冲积 扇/ 扇三角洲 一海底扇体 系 、滨 浅湖 一中深 湖 一浊积扇体系 、辫状河 一 辫状河三角洲 一 水下 扇体系 、潮坪 一泻湖体系 、滨浅海 一浊积 扇体系等沉 积体系 ,其 中辫
b s .T ema eoio a ss m n tes d raaealv lf ( n dl )aysl a ytm,soe ai h i d p si l yt si t yae r l i a f e a 一b s nss n n tn e h u ua na t af e hr
f .h n ogPoic l e aoao eoioa Mi rlain& Sdmetr nrl,C lg o gcl c ne E gnei Sa dn rv i yL brtyo Dp si l n ai t 1 naK r f tn e z o ei n yMi as o eeo G l i i cs& n i r g, a e l f eo aSe e n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邓宏文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邓宏文
注: 本图 底图为 T0反射 层构造 图
1、经典层序地层学不适用河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河流地形、河流要素的变化与可容纳空间 3、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成因地层单元)
4、可容纳空间与河型特征 5、决口扇的层序地层位置 —基准面下降期
(与高位三角洲的层序地层位置对比) 6、河流相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20 TRXS
PIS TRXS LAXS 0 PIS
A-高可容纳空间
60TRXS 40LAXS
20TRXS 0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MLM OG 50 CRS NMM
40 CRS
30NMM BSi WRS
20 CRS PS
TRXS 10
MM 40
NMM CRS PS 30 TRXS
8 7
3
5 3
2
W-1100
W-400 W-700
W-200 W-201
W-1200
8
6
5
4
3
2
1
1
6
6 5
4
3 2
1
8
4 3
2 1
3 1
W-100 W-1700
W-800
5
3
6 5
4
8 7
5 4
3
6
23
1
0 km 3 0
feet
Short-Term Cycles in Bay-Head Delta Facies Successions, Bay Facies Tract
A/S controls alluvial ridge height
Well No.2
Well No.201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班级:地学院研12-6班 姓名:胡小成
大纲

1、地质背景
2、相域(微相)类型 3、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5、小结

一、 地质背景
肇源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跨越中央 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由于白垩系沉积构造 反转运动,整体形成单斜背景(图1)




控制地层叠加样式、具有地层意义的河道 底部冲刷面; 冲刷面之上的河道沉积常具有相互叠置的 特征; 河道冲刷面之下发育富含钙质结核的古土 壤泥岩; 河道规模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
河道底部冲刷面

特点:控制地层叠加样式,具有地层意义
•识别标志:基准面变化导致可容空间变化 , 砂岩厚度改变,在沉积剖面上出现大量的 叠置空间,彼此切割的辫状河道砂岩底部 冲刷面是基准面下降的响应

二、 相域(微相)类型
1 、 曲流河道
2 、决口河道 3 、决口扇
4 、冲积平原
5 、浅水湖泊
沉积特征 微相 曲流河相
岩性特征 粉砂岩为主,底部为滞 留泥砾沉积。
沉积构造 底部含有冲刷面,中、下部 槽状 交错层理发育,向上逐 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或波 状交错层理 主要层理类型为复合层理、 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虫孔发育。 波状层理发育,见大 量虫孔 及生物扰动构造 钙质结核、根结核或土壤由 潮湿变干燥时收缩形成的摩 擦镜面等 波状层理与虫孔发育 河间湖泊为断续水平纹理、 微波 状层理、虫孔和生物 扰动构造发育。 开阔湖泊波状层理发育,呈 向上变细旋回,次生黄铁矿 断续分布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的不完全对称亚类型;C2.近完全—完全对称亚类型(实际资料来自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
图4-4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结构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C1.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C2.近完全—完全对称型(实际资料来自济阳盆地胜坨油田胜一区沙河街组二段)
图4-6 湖底浊积扇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B1.低可
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C1.近完全—完全对称型;
C2.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1)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
此类型以层序中仅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则处于侵蚀冲刷状态而具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以及层序的底、顶界面都为冲刷面为显著特征。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此类型均可广泛发育,虽然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不一样,但由粒度变化显示的沉积序列非常相似,其共同的特点为:A.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间断面;B.层序底界面为冲刷面,向上以发育变细的沉积序列显示“变深”的半旋回结构;C.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非常充沛的条件下;D.按岩性组成特征和保存状况,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两种亚类型:
图4-12 尤塔盆地绿河组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体积划分
与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对称性变化
(据邓宏文,1995.略作修改)
2.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短期旋回是根据野外剖面露头、钻井岩芯或测井曲线等实际资料所能识别的较小成因地层单元(表2-1),此类层序以Ⅴ级界面为层序边界(表2-6),与Vail的Ⅵ级旋回或准层序级别相当,厚度为数米至十数米级,时限跨度为0.1~0.5Ma,一般由数个具相似结构和岩性组合的超短期旋回层序叠加而成,个别与单个超短期旋回层序相当。在沉积序列上,通常为若干个微相叠置所构成的相组合和相序,可明确指示沉积环境变迁的方向。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与超短期旋回层序基本一致(图4-2至11),亦可细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类基本层序,以及低或高可容纳空间,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等7个亚类型(图4-1),显示此类层序的形成与超短期旋回层序有着相似的地层过程和沉积动力学条件。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层序地层学的四大学派

四、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体系 • 二)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 比技术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在沉 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空 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体积分 配作用,导致沉积物保存程度、地层堆 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 变化。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 臵和可刷不整合面的海进海退旋回
• 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 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 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特征
• 1.由两部分组成: • 海进单元:薄,常为钙质砂岩、砂质灰 岩。向盆地方向,海进单元逐渐变薄并 最终消失。 • 海退单元:厚,进积层系,层序底部为 页岩和砂岩组成,上部为砂岩。 • 2.层序界面:海底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
二.Galloway成因 层序地层学
对于沉积盆地分析中成因地层的划分与对 比,Frazier(1974)提出了沉积幕 (depositional episode)的概念,并以美 国墨西哥湾岸盆地西北部第四系为例进 行了精辟的阐述。Galloway(1989(继 承了并进一步发展了沉积幕的概念,提 出了与Exxon石油公司不同的成因地层划 分对比方法和标准。
成因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沉积幕:指由多个沉积事件构成的大型成因地层单元。 每个沉积幕由一个沉积复合体记录并确定的。沉积 复合体由若干个相序列(准层序)组成,它是在构 造、气候相对稳定、由盆地边缘点物源所形成的若 干个准层序的复合体。沉积幕记录了两次最大洪泛 事件之间的一个完整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周期。
• Frazier(1974)对墨西哥湾岸盆地第四系沉 积体系的地层研究基础上,认为成因层序地层 研究的基础是: • 1.陆源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外部 • 2.盆地是被沉积期(退覆)和非沉积期(海进) 沉积物充填的。在任何一个沉积内,活跃的沉 积作用总是集中在沉积盆地的一个区域内,在 其它地区,沉积量很少或以无沉积作用或以侵 蚀作用为主。因此,沉积段将被无沉积的间断 分隔。 • 3.每个沉积事件以间断面与其它事件分开。每 个简单的沉积事件由进积、加积和海泛沉积组 成的,并在沉积相序中呈有规律性的排列。多 个沉积事件就构成了沉积幕。

基准面旋回级次及与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基准面旋回级次及与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在石油地质学 、煤 田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 为建立更精确 , 更全面 , 更系统的年代地层格架提供 了新 的分析理论 、 研究技术和方法 。 . rs 18) T Cos 98 A ( 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是指在基准面旋 回变化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 给通量 比值f/ 的变化 ,相同沉积体系域中沉积物体积发生再分配作用 ,导致沉积物堆砌样式、相类型 As ) 及 相序 、岩 石结 构 、保存 程 度发生 变化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 映基准面旋 回变化的时间地层进行 “ 二元划分” 其关键是在 , 地层记录中识别代表不同基准面旋 回的不同级次地层旋 回,进而进行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探讨等时 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分布模式 ,预测有利的烃源岩 、 储集岩和盖层 的分布位置。因而,在地层记录中如何 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 回的多级次地层旋回就成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 比的关键 。 已发表的众多文献资料 中, 有关基准面旋 回的级次划分和层序的等时对比,虽然都遵循 了基准面旋 回划分和二分时间单元界线为旋回等时对 比优选位置 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大多数成果 中未提 出具体的旋 回级次划分标准 ,从而导致旋 回级次的划分具有一定 的随意 l。由此可见 ,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技术方法 生 在陆相层序分析 中的应用 ,如何更为合理地划分旋 回级次和进行等时地层对比,建立高时间精度分辨率 的层序地层格架 ,已成为实际工作 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
地壳运动 的主要升 降旋 回 ,与 大陆开裂有关 。

由洋 中脊或大陆冰川生长与消亡产生 的海平面变化
生长所产生的海面变化 。

可能 由大陆冰盖 的生 长 ,消亡 ,或 者三 角洲的废弃与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① 为CNPC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前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其研究意义》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0210220文章编号:100020550(2001)022*******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①郑荣才1 彭 军2 吴朝容1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学院分室 成都 610059)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学院分室博士后流动站 四川南充 637001)摘 要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

文中以数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为例,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识别出6种受不同因素控制,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类型;以界面的成因特征及其差异性为依据,提出基准面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6个级次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并认为前3个低频长周期旋回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后3个高频短周期旋回主要受天文因素控制;文中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地层基准面 旋回界面 旋回级别地层格架 陆相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郑荣才 男 1950年出生 教授 沉积学、层序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V 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1〕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已被众多层序地层研究者逐渐认识,而由T A Cross 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2~5〕在陆相层序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则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并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6~15〕。

有关该理论体系所突出的“高分辨率”含意,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视为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代名词,或将其等同为高频层序,认为在岩性、测井或地震剖面中将层序尽可能地划分为最小成因地层单元,即可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

孔南地区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方法

孔南地区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方法
其它 标准 剖 面 , 形成 整个 区域 的对 比骨 架 网 , 面开 展 全
河 流旋 回层 。对 应 以薄互层 为 主 的油 层 , 依据 小层 则
内次 级旋 回和薄夹 层 的发育 程度 , 把储层 细分 对 比到 内 部无 明显连续 夹层 的单 砂层 L ] 3。
具 体作 法为 : 在多 年 积 累 的认 识 的基础 上 , 首先 在 岩芯 观察和 描述 的基础 上 , 建立 研 究 区的 岩 电关 系 , 宏 观地 观察研究 区所 有井 的测 井 曲线 , 成 总体 概 念 ; 形 第 二, 寻找 和确认 标准层 和对 比标 志 ; 三 , 第 依据标 准层 和 对 比标 志划分 对 比油层 组 、 层 组 , 砂 以砂层 组 内 的旋 回 性 划分对 比小 层 ; 四步是 细 分 沉 积单 元 精 细 对 比 , 第 根
地 质基础 , 其划 分粗细程 度直接决 定 了对 地下 油层 的垂 向认 识程度 , 可靠性 直 接决 定 了沉 积 、 其 储层 和构 造 等

识别长期基准面旋 回, 最后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 架 。总的步骤是从高频层序向低频层序 、 从规模尺度小
的基 准面旋 回向规 模尺度 大 的基 准面旋 回进行对 比。 旋 回对 比技术 , 根据 油层 所具 有 的沉 积旋 回的多级 性 , 积旋 回的稳定 程度 依 其级 次 的 降低 而 变差 , 沉 以及 标准层 较多 的特点 , 用 “ 回对 比 , 级 控制 , 同相 采 旋 分 不
针对 大港 油 田孔南 地 区孔 一段枣 Ⅱ、 Ⅳ 、 Ⅲ、 V油组
和叠加样式识别中期基准面旋 回, 然后详细分析高分辨
率 地震剖面 与测井合 成 地震 记 录 , 行 井震 桥 式 对 比 , 进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

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天文周期与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其识别技术

天文周期与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其识别技术
第 31卷 第 4期 2009年 8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 l o f Southw est P etroleum U n iversity( Sc ience& T echno logy Edition)
文章编号: 1674- 5086( 2009) 04- 0024- 07
并给出了各地质年代地球轨道周期的研究成果, 表 1列出了 晚三叠世各项 地球轨道参数 [ 10- 11] 。该研 究成果成为开展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其层序研究的重 要理论依据 [ 12- 13] 。天体近圆周的固有运动规律决
定了各级天文周期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 表 2) , 这种比例关系可保存于稳定沉积环境中相对整 合的沉积地层, 即各级天文周期的比值相应于相对 整合的各级旋回层序厚度的比值 [ 12- 13] 。
26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09 年
烈侵蚀状态, 同时大量侵蚀产物被搬运到沉积盆地, 形成巨厚的沉积建造。因此, 成因层序地层学将最大 海 (洪 ) 泛面作为层序界面即层序划分的起始界 面 [ 17] 。按照成因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将基准面上升 至最高点形成的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界面即旋回层 序划分的标志。 2. 3 地层基准面旋回层序级次
目前已确定的天文周期包括银地系统的银河年 周期 ( 300~ 500M a)、克拉通热旋回周期 ( 60~ 120M a,
* 收稿日期: 2008 - 12- 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 2008ZX 05005- 004 - 09HZ)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 08JK 408 ) 。 作者简介: 王起琮 ( 1961- ) , 女 (汉族 ), 北京人,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油藏描述发展

油藏描述发展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摘要:按照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支科学应用发展的程度,可将油藏描述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60~70年代为技术积蓄阶段;80年代为确定描述技术及描述流程阶段,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集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震、测井、生产测试(试井)及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使测井分析由单井扩展至一个区块的全面分析和评价;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以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核心,通过建立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和运用随机模拟技术,使描述和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

图2参13关键词:油藏描述技术;发展阶段;三维地质模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油气藏;预测;评价一、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油藏描述亦称为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Descrip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随后把三维地震处理、声阻抗以及垂直地震剖面(VSP)等引用于测井研究,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岩性密度测井、能谱测井等最新技术,在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新疆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对油藏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法国埃尔夫(ELF)公司及法国石油研究院方拉伯(Franlab)公司也开始在油藏描述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980年,由美国阿特拉斯测井公司费特尔(Fertl)博士主持领导的油藏描述研究工作在油田动态监测(TDT测井)、最终采收率评价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的油藏描述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计算机尚未广泛应用,在地层对比、构造、沉积等地质研究中,尽管是人工解释测井曲线数据、物探资料,手工绘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平面图)、栅状图,甚至以实体模型来表现油藏地质特征,但所做的工作无疑应属油藏描述的范畴。

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

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

在 沙一 油藏滨浅湖一 三 角洲相沉积体 系 中共 划 出 1个长期、 6个 中期 和 2 9个短 期旋 回层序 。 在此基础上指 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 于基 准面 的旋 回变化 , 一般 在 中期 基 准面旋 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 发育 , 非均质性弱 ; 各中期基 准面旋回上升 半旋 回末期和 下降半
旋 回期泥质沉积较发 育 , 非均质性强 ; 同时探讨 了基 准面旋 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 油气田开发 中
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沙一油藏 ; 准面旋回; 层非均质性 ; 基 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储层 表征
中图分类号 :E 2 . T l2 2 文献标 识码 : A
弓 言 I
世以来…, 其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科学研究和
油气 田勘探 开发 中影响深远 。该理论 运用过程一 响
的。目前 由于考虑 的因素不 同, 因而相序划分各 异。笔者认为长周期旋回与层序( 三级层序) 相当, 中周期旋 回与准层序( 体系域) 相当, 短周期旋 回与 准层序相当。
13 基准 面的 识别 .
以 Cos19) r (94 为代 表的成 因地层研 究小组提 出 s 的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学 (i h h—r o tns une问 g e li e ec) su o q
jLo基准面控制着沉积和侵蚀作用。 s3  ̄] ]
1 2 基 准面 的划分 .
基 准 面旋 回是 在相 序 分析 的基 础 上识 别 出来
震) 的变化 , 最终控制 了储层 的非均质性 。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是进行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研 究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要综合露 头、 岩
心 、 井与地 震剖 面相 互验 证 。短周期 基准 面旋 回 测

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 键 词 ] 港 西 油 田 ; 明化 镇 组 ; 河 流 相 储 层 ;基 准 面 旋 回 ; 沉 积 演 化 关 [ 图分 类 号 ] T l 1 3 中 E 2 .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1 0 2 — 5 文 00 72 2¨ 0— 0 0 0
[ 要 ] 以 地 质 、岩 心 和 测 井 等 资 料 的 综 合 分 析 为基 础 ,结 合 自然 伽 马 曲线 频 率 分 析 结 果 , 对 港 西 油 田 一 摘
区 l断块 新近 系 明 二 段 ( Nm2 油组 河流 相 沉 积 进 行 基 准 面旋 回 划分 与 对 比 。Nm2油组 可 以 划 分 为 2 ) 2个
埘 比和沉 积微 相研 究 ,为后期 储 层地 质建 模 和数 值模 拟研 究提 供 可靠 的地 质基 础 。
基 准 面 旋 回划 分 与对 比
受基 准 面旋 回变 化控 制 的可 容纳 空 间与 沉 积 物供 应 速 率 之 比 ( 8 比值 ) 决 定 了可 容纳 空 间 内沉 A/
积物 的堆 积 速度 、保 存程 度 和 内部结 构特 征 ,因此 ,基准 面旋 回变 化 造 成 地层 结 构韵旋 回性 发育 特 征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 21年 1月 江 0 1 0
J u n l fOi a d Ga l eh oo y ( . P ) o r a : l n sT c n lg J J 1 o
第3卷 3
第 1 期 0
Oc. 0 Vo. 3 No 】 t2 I I 13 .0
河道 砂 体切 割叠 置 ,导致 地层 划 分对 比难 度加 大 ,对 于砂 体展 布规 律认 识不 清 。在 油 田开发 r后 期平 面 } 1

实习录井工作总结

实习录井工作总结

实习录井工作总结篇一:我的录井实习生活总结我的录井实习生活总结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 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

录井包括岩屑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等。

录井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井口和钻台上要安装H2S监测器,停钻时尤其可能出现井喷或造成H2S逸散事故的发生。

通过老师讲解录井的相关知识,我对录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录井流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通过参观录井仪器平台,对录井仪器和录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个月内,作为一名录井地质工实习工,我接触了大量的录井知识,并作了许多的实习记录,对录井仪器、设备、钻井工艺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及时的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的整理,测井资料的读取及定向测量仪的原理。

录井工作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录井前、录井中和录井后。

录井前主要是为录井做一些准备工作;录井中主要进行如岩屑录井,荧光录井等各种录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录井后主要是完井,测井,固井等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在师傅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大概了解了录井工艺流程;油气田钻井工艺及钻井设备等,并且对于各个一线工作岗位任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习之前,自己只懂得钻井工程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如钻井的程序,在每个程序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岩屑,泵排量等能反映什么问题,但了解的也仅仅是皮毛而已,几乎没有见过工程上的实物,比如井架、泥浆池、钻台更没见过实际中钻井是如何进行的,钻工们是如何操作的。

为了能够顺利快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我做了一个总结: 1、每天按时上班,不懂得地方,及时请教队长。

2、在时间宽余的情况下,多向队长了解与录井相关的知识如钻井方面,测井方面的,固井方面以及石油行业的其他单位,必要时做简单的记录以便有个系统的了解。

3、在非工作时间多向钻工师傅们请教有关钻井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操作以及钻井行业的待遇和发展前景。

对于我来说:生产实习是将来工作的一个缩影。

浅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浅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Ξ
收稿日期: 2007- 12- 22
12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年第 4 期
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两 4. 2 研究区主要发育五种相, 即火山通道相、 溢流 方面 , 一方面构造运动中断裂活动在岩体中形成大 相、 爆发相、 火山沉积相、 次 ( 潜) 火山岩相 , 对应十种 量裂缝, 在形成新的储集空间的同时也连通了岩石 亚相。 中的原生孔缝 , 使得岩石中的孔隙之间连通性大为 4. 3 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 裂缝使孤立 提高 , 同时, 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大量裂缝, 使得溶 的孔、 洞得以连通 , 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空间。 解作用和溶蚀作用在构造裂缝集中区表现的更为突 〔 参考文献〕 出, 从而形成大量溶蚀孔缝, 进一步改善了火山岩储 [1 ] 赵 海 玲, 火 山岩 储 层 [ J ]. 现 代地 质 , 1998, ( 01) : 62. 集物性。 另一方面, 构造运动使得火山岩岩体处于地 表或近地表环境, 经历各种风化淋滤作用, 使岩石中 [2 ] 邱家骧 , 火山岩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原生孔缝进一步溶蚀扩大, 孔缝间的连通性进一步 [3 ] 王德滋, 周新民, 火山岩岩石学 [M ]. 北京: 地 提高 , 从而形成优质储层〔5〕 。 质出版社, 1982. 4 结论 [4 ] 陆加敏, 升平气田火山岩岩性、 岩相及孔隙特 4. 1 研究区主要发育十一种岩石类型, 即玄武岩、 征 研究 [J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 安山岩、 流纹岩、 英安岩、 凝灰岩、 辉绿岩、 斜长花岗 学报) , 2007, 29 ( 3) : 364 ~ 366. 岩、 花岗碎斑岩、 沉凝灰岩、 沉火山角砾岩、 凝灰质泥 [5 ] 罗. 马朗凹陷火山岩储层特征描述 [J ]. 吐哈 岩。 油气, 2007 , 12 (1 ) : 16~ 19. Reservo ir Character istics Descr ip tion of Volcan ic Rock in D eep of Chang li n g Fau lt Depress ion , , CH EN Z h i lia ng L IN X iao y u n L IU J ia n (1. Co llege of Geo sciences, Yang tze U nive rsity , J ingZhou 434023, H uB ei, Ch ina; 2. Key L abo ra to ry of Exp lorat ion Techno logies of O il and Gas R esou rce, Yangt ze U n iver sity) Abstra ct: B a sed on com p rehens ive app lica t ion of core da ta , w ell da ta analysis and seism ic da ta analysis, charac teris tic s of vocan ic rock reservo irs in Chang ling fault dep res sion is studied. The type of vocan ic rock, the dis tr ibu tiong sta tus of rock facies and t he characteris t ics of reservo ir space are exp lo red. M eanw h ile, m any k inds of fac to rs w hich effect on reservoir phys ica l p ropert y a re analyzed and all of these p rovide bas is for furthe r vo lcan ic rock ga s- o il exp lo ra tion. Key W ords: C hangling Fau lt D ep res sion ; V ocan ic Rock ; R ock F acies ; R ese rvoir ( 上接第 121 页 ) 从测井曲线上识别出单井岩性 的沉积微相。 ⑤ 根据单井岩芯和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A �S 比 值变化, 划分单井基准面旋回 , 一般先划分短期基准 面, 然后根据短期旋回叠加样式, 确定较长基准面旋 回界面 ( 图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 El Can
8900 9700
Datum
11300 9800
9000
K4
9100 9900
11400
K3
9200 11500 0
0.05? 0.1?
km
4 0 ft
0.5? 1? 5?
100
11700
Comparison of Seismic Response w ith Predictions
二 基准面旋回对比
Concept of correlation of base-level cycles
• Strata are naturally divisible into stratigraphic cycles that Record cycles of base-level • The turnaround points in base-level cycles, from rise to fall and from fall to rise, are the preferred positions for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 Turnaround points are represented by surfaces of stratigraphic discontinuity,such as unconfomities and hiatal surfaces, or by continuous rock succession •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re not necessarily bound by unconformities •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requires knowing when to correlate rocks to rocks,rocks to surface,and sirface to surface
NW 2.5 Shingled progradation in KT1 SE
Discontinuous reflections in Tp
Top Tm Top Tp Top KT2 Top CS or K6 Top of Paleozoic
3.0
Onlap of KT0 0 3.5 km 1
Oblique progradation in K1-K4
碎屑岩:GR、SP、R 煤、泥炭:GR、SP、R、密度、中子 碳酸盐、蒸发岩:GR、SP、R、 声波、氢-中子
盆地方向
4 3 2 1
中期基准面上升
4 3 2 1
A > S¡ 1
退积
4 3 2 1
sp
Rt
4 4 3 2 1 3 2 1
A = S 1
加积
4 3
sp
Rt
2 1
中期基准面旋回
4 3 2 1 4 3 2 1
K3
B a s e -l e v e l fa l l s tra ta
K2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tra ta
Pz Marker
K1
Stratigraphic Cross Section Parallel to Depositional Dip
NW Centauro-1 Entrerios-1 Casimena-1
Tentasive scheme for dynamic correlation of stratigraphic units across evironments through time,using patterns of thinning/thickening and symmetry reversals recorded by progradational events.
第三章 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recognition and correlation of base level cycles)
一 基准面旋回识别方法
(Methods for recognizing base level cycles)
露头与岩心
测井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测井曲线组合序列的选择:
K T3
K T2
Key
K T1
K6
u n c o n fo rm i ty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u rfa c e
K5
1500 2000 feet
K4
c o n d e n s e d s e c ti o n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u rfa c e
(1)以岩心、测井曲线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 或成因地层单元。观察相序和相组合反映的彼此相邻 的沉积环境在地理位置的迁移方向。 (2)以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 组合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反映了 长期地层旋回形成过程中 A/S比值的变化。叠加样式 三种,即退积,加积、进积、它们是较长期基准面旋回 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向可容纳空间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 的结果,是识别较高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 (3)以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地层的几何形态及地震反射终端 性质识别较高级次层序界面,从而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 如上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的增加或 A/S比值增大,代表基 准面上升期;顶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减少或 A/S比值的减小, 代表基准面下降期;整一现象则反映地层处于加积状态,可 容纳空间或A/S比值变化并不明显,基准面处于下降到上升的 转换位置。
A S
<1
进积
4 3
sp
Rt
2 1
深 海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砂岩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供给 海槽泥岩 加
基准面上升 转换点
1 ¶短期地层旋回
变 浅 基准面下降
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与测井响应
ZERO PHASE WAVELETA
Thickness(meters)
_ 20 +
0 Hiatus (Sediment Bypass) 100
75
TIME(kyr)
50 25
Condensed Section
0 Coastal Plain Offshore Marine
Shoreface
Tc8
Correlation Framework of the Nonmarine Llanos Basin, Colombia
Tm3
Tm2
Tm1
K T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