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题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单元第二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二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1.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区域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差异。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综合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
(综合思维)3.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及主要地貌景观。
(地理实践力)重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图、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图、地面坦荡的内蒙古高原图以及各种样的地貌景观图。
让学生思考并引地质作用导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授新课(承接)同学们,通过观看那么多类型的地貌景观图,那么,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界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图片导入)地球内能相关图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地球时的原始热量,还有一种是放射性热量(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
2.分类: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图片导入)基拉韦厄火山图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图片导入)青藏高原图让学生看图回答概念和分类让学生看图回答能量来源和分类让学生学会看图写出昼夜长短让学(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冰川侵蚀④海水侵蚀(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①风力沉积②流水沉积③海岸沉积④冰川沉积⑤生物沉积3.外力作用的影响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划分)(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书。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新课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王倩/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631)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行为动词是分析,对学生认知层次的要求较高,针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而言,学生需要区分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外力地貌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供不同外力地貌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行为结果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不仅强调了学生要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更强调了要用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章节联系看,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在本章中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习的太阳辐射、大气圈与水圈等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知识的承接;又为后两节内外力作用的具体案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课时安排来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属于第2课时内容,前1课时的内力作用塑造的是尺度较大的地表形态,而外力作用是在此基础上对地表形态的再塑造,因此,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学习。
2.教学重难点(表1)教学重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确立依据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后续学习河流地貌的基础,同时外力地貌的成因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地理概念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生活中感知到的地貌现象与外力作用相联系,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解决策略以风力作用为主要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学生类比学习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和海浪地貌,加深理解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利用关联图的形式表示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表1重难点及其依据3.教学目标能够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外力地貌的主要分布的地区,养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知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2.1.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通过实例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外力作用:讲述风力、水力、冰川等外力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感受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人类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地貌成因分析:给出不同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貌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地貌的壮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貌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执教者】郭润泉【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构想】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本节课以长江沿岸的两种地貌为案例,分析流水作用下两种地貌的形态及形成原因,逐步揭示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过程为:案例对比分析一学生合作探究一总结特征一知识迁移,使学生最终掌握“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地貌成因时,引入“找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等活动,这种思维外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
从学习结果类型与学习条件分析看,本节课属于地理综合能力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外力作用解释世界典型地貌的特点;搜集图片资料,对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1.从学生心理活动出发,选取典型的风景图片,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和“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两个探究活动,以拟人化手法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利于学生更好地推测地貌咸因和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设计合理,目的明确,效果较好学生先通过教师引导分析长江沿岸两种地貌,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3.注重培养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课例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侧,并结合内力作用综合、全面地分析缝貌的成因。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在差异对比中发现最合理的分析过程,并布置学生通过“找找我的朋友”活动举一反三地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模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提示(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 ——背斜,B ——向斜,C ——背斜,D ——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2.1.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学案(含答案)
2.1.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含答案)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2.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学说内容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常形成地貌褶皱A背斜山岭B向斜谷地或盆地C断层谷地或陡崖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找水在向斜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思考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答案不是。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1主要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2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地貌地貌作用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冲刷.下切作用形成沟谷,强烈向下侵蚀常形成峡谷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在山谷口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与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教案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
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快与慢: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那么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发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根本类型。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风力作用(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风力作用”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2.1.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风力作用(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二、课程标准及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营力因素。
”“风力作用”属于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外营力因素,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教材中重在介绍风力作用中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着重介绍了风蚀地貌和沙丘的形成,以此为实例,像学生介绍风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貌形态的。
四、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塑造地貌的内营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外营力中的流水作用,在对风力作用的学习中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并且。
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感知更强,对这一部分知识一会更加容易理解。
风力作用在人们的日程生活中也有所接触,所以,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2、知道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3、知道一些基本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并知道如何区分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六、重难点1、重点: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2、难点: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过程七、教学过程1、导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黄土来源并呈现黄土高原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内容风力作用。
2、播放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沙丘等),提出问题以上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过程。
3、向学生详细讲解以上地貌形态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对风力作用进行分类: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4、展示沙丘图片提出问题:哪一个面是迎风的哪一个面是背风的?学生回答后讲解。
5、提出问题:风力作用在什么地区最明显?为什么?6、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做答。
结束本内容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风力堆积:沙丘风力作用风力搬运:沙尘暴、黄土高原成因分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九、教学后记本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借助图片视频等材料,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理解。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
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震源深度都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特点 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 中间部分 相对下沉
发育的地形 陡峻的山峰 盆地或谷地
实例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预习交流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后会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D 。
(2)在地貌上,D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
此可推断C、D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3)断层线处易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C、D两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
处。
作用形成的;据
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材料二: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岩层蓄水好;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 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
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3、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
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学生观看】《板块构造学说》展示
【教师提问】1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3 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 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过渡】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教师分析】
1、地质构造定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基本形式:褶皱、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学生活动】归纳并填表比较
【总结】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类型
概念 联系 区别 构造地貌 地
质
构
造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岩层未丧失连续性 褶皱山脉、山岭、谷地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 断块山、谷地、陡崖
【观看图片】“褶皱景观”、“断层示意图”、 “华山西峰北坡大断崖”。
【教师分析】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等等。
断层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地。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学生讨论填表,教师讲解补充】
(1). a 、b 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_____?
a 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
(2).欲在此建采石场,应选择 _____ ?
B 处,顶部裂隙发育,岩层破碎,易开采
(3).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 处还是b 处开凿?(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
选择a 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4). c 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c 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水库大坝的安全;另外断层破碎带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 过渡 】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阅读课本,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学生看书回答】 1.外力作用的实施者(: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b c
北
【过渡】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碎屑状风化物,形成风化壳。
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因外力搬运和外力变化使得这些物质在地表沉积,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貌。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观看图片】看一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沟谷,瀑布、峡谷,溶洞、石林,流水侵蚀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地貌)。
【思考】水的搬运能力与有关系,当时,水中搬运的物体会沉积下来,的物体先沉积,的物体后沉积。
完成下表:
【观看图片】看第二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沙垄;风力沉积地貌)。
【思考】1、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较陡
2、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黄土高原最初的形成因为风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而现阶段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说明地表形态的形成会受多个地质作用共同影响
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
【观看图片】看地貌景观照片(梯田、水库、山地滑坡),要学生说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成因。
【总结】
【课堂练习】
1、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2.下列地理现象中,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有()
A断块山地 B背斜成谷 C火山、 D升降运动
3.在沙漠地区常见到的蘑菇石是以下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4.下列地貌形态属于流水沉积而成的是()
A.流动沙丘B.河口三角洲
C.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D.喀斯特地貌
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D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6.图示山岭是 ( B)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7.下列地质现象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D)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江南丘陵的梯田
D.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石
8.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BC)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