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历年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2000-2018)
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城市环境卫生统计(2000-2018)
摘编自《南京统计年鉴2019》
卫生统计(2000-2018) 2015年
238.68 17.62 1630 1250
2016年
212.73 17.63 1925 1249
.数据来源于各纳入环统企业上报数据. 去除量.
2017年
285.05 2212 1306
2018年
311.18 2323 1099
1559
1151
2.除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数和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本表数据为2017年度环境统计工业源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纳入环统企业上报数据
3.废气排放量中不包括机动车排放量.从2011年起.烟尘排放量及去除量中均包括粉尘排放量及去除量.
4.2017年本表相关统计数据国家仍在审核中.为初步统计数据.
计年鉴2019》
指标
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 粪便清运量(万吨) 环卫机械车辆总数(辆) 公 注厕:1.数本量表(由座市) 环保局提供.
2000年
99.24 126.40 579 937
南京市主要年份城市环境卫生统计(2000-2018)
2005年
193.90
10.64
777
1134
江苏统计年鉴2016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767 1254
133.8 97.5
6320 1292 2785
15.4 57.3 2.57 6.53 98.82262833ຫໍສະໝຸດ 7.04219 14377
125 95
796 1304
139.6 100.7
6385 1348 2901
15.80 56.70
2.67 6.59 98.99
281085 7.13
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指标
人口与就业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国民经济核算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元/人)
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全社会房屋建筑竣工率
邮电通信业
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旅游业
每一来华游客花费 (美元)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元)
金融业
金融机构存款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金融机构贷款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2011
2012
2013
9.59 6.98 2.61 3.22
42.7 62290
(%)
消费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元)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出口总额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
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
江苏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2019年)
26593 79594.43 41502.98 80230.69 68082.33 4715.52
4708 8705.86 59015.90 15606.77
45870 45870 1902 39283 79209 1111.21 911.66 912.59
0.89 0.46 11.98
6215 17778.50 9209.09 17954.79 15278.11 1214.15
6.76 3.85 1290 502.6 39.5 145.0 279.5 335.78 137.27 6.08 1.75
14030.15 289.82 5040.85 8701.48 4215.77 165682 199468 107.8 100.7 106.2 108.6 106.2
2.1 35.9 62.0 30.0
2501.26 1735.85 1320.69 1137.23
2818.13 1238.10
无锡
4627 502.83 247.17 255.66 500.02 659.15
77.1 172.01 59.38
3.80 3.21 1424 387.0 14.9 213.1 159.0 204.78 87.80 3.76 1.75
167995 220367 106.5
97.9 106.4 106.9 106.5
1.6 44.7 53.7 39.8
7842.74 6124.49 6380.1 5685.5
10887.61 4120.32
南京
6587 709.82 352.80 357.02 703.38 850.00
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8.03•【字号】•【施行日期】20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京市统计局2008年3月)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深入推进。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
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16.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852元,比上年增长11.5%。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6:49.0:48.4。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4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5.0%。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4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比上年上涨3.7%。
其中,食品类上涨11.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1%,衣着类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0%,居住类上涨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9%,交通通讯类下降3.9%。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55,比上年上升1.55%。
其中,轻工业下降2.73%,重工业上升4.38%;生产资料上升1.79%,生活资料上升0.34%。
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9.8万个。
2007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超过70%。
援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6%。
全市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任务目标,推动小康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5项指标全部达标。
2014年南京市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南京日报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2015年4月中国江苏网4月2讯 2014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书写“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改革创新实现突破、青奥盛会精彩圆满”的“三份答卷”,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呈现“稳中向好、转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20.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9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71.45亿元,增长8.8%,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165.78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25.34亿元,增长11.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54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7507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5:41.7:55.8。
工业结构调轻调优,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40.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3.4%。
汽车、电子、医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等六大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4.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石化、建材、冶金、电力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9%,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增速分别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速1.4个、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加值958.8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507.62亿元,增长23.5%,占GDP的比重为5.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5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84%,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失业率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和整理。
三、失业率现状分析1. 失业率总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失业率总体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20年下降至3.8%。
同期,调查失业率也从4.3%下降至3.8%。
这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 失业率结构分析(1)性别结构: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失业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就业者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有关。
(2)年龄结构:25-5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就业者面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有关。
(3)学历结构:低学历者失业率较高,高学历者失业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四、失业率特点分析1. 季节性波动:我国失业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毕业季。
这可能与季节性经济波动、企业招聘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
2. 结构性矛盾:我国失业率存在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3. 地区差异:我国失业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失业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因素有关。
五、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增长加快时,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6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450.58亿元,增长11.1%,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997.6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6.56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801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5827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43.3:54.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19.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8%。
工业结构调轻调优,全年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9.8%,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46.2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2.8%。
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呈“六升二降”格局。
表1 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轻工业类价格下降1.4%,重工业类价格下降3.3%。
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南京市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明清时代的政治中心,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之一。
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南京市一直都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南京市政府定于2024年发布了《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旨在推动南京市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总体目标《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南京市成为现代化国际化都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力争2024年南京市GDP总量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2.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宜商环境;3.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4.社会民生: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
二、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产业升级: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3.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企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4.城市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5.人才引进: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6.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四、风险挑战在实施《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过程中,南京市也将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下行压力: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南京市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产业发展面临挑战;2.人口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京市将面临人口问题,如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3.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4.国际竞争:作为国际化都市,南京市将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
2011年南京市人口数据
南京市2011年度人口发展报告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人口指标顺利完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体趋于协调。
一、2011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概况1、主要人口发展指标顺利完成,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等人口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要求。
人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指标有较大上升空间,人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见表一。
表一主要人口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人口自增率 3.69‰ 1.12‰2 符合政策生育率98% 持平3 出生性别比108.81 —0.144 人均GDP(户籍)96573元/人11.07%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0元13.7%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108元17.8%7 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0.97万人0.27万人8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5% 0.07%9 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198.55万人次122.55万人次10 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3.16万人—0.29万人11 人均预期寿命77.1岁0.5岁12 在校大学生(不含研究生)71.57万人0.95万人13 在校研究生9.28万人0.55万人14 两院院士79人2人2、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流入人口数量回升迅速。
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36.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9‰,机械增长率‰,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10.91万人,比2010年增长1.3%,其中人口总量前四位的区县为江宁、六合、浦口和鼓楼,依次为127.12万、98.33万、76.67万和76.62万。
常住人口规模最少的是秦淮与建邺,依次为36.63万和38.97万,实现了年度规划人口总量控制目标(见图一)。
2011年度我市流入人口为181.6万人,创造了自2005年以来流入人口规模的最高纪录,与2010年相比,流入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34%(见图二),其中江南八区流入人口共计115.60万人,占全部流入人口的63.66%。
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情况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
2191563
女性从业人员
770868
在岗职工
2004903
420095 18811 1752657 1383810 109304 259543
191714 10070 569084 400589 51519 116976
397505 17021 1590377 1234255 103816 252306
10 43 7411 107 82627 5006 5024 7450 2514 2089 5418 40076 3244 1557 135 11254 6823 1408 4464
97 2093 437367 15817 388258 154575 121755 46697 184327 68415 74900 61352 75701 17907 7537 151367 72476 25678 98584
摘编自《南京统计年鉴2019》
其他从业人员
186660
22590 1790 162280 149555 5488 7237
107 2136 444778 15924 470885 159581 1 101428 78945 19464 7672 162621 79299 27086 103048
21 528 152910 4614 40686 91583 30694 33187 65067 37509 36222 49063 23188 7750 2796 92365 55388 13487 33810
计量单位:人
南京市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情况统计
指标
全市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国有单位 城镇集体单位 其他单位
内资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宄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江苏省202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2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江苏省202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支配执行状况和202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支配发布日期:来源:2024-03-06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配执行状况2024年,全省仔细实行党中心、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领先”的战略目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难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各项主要指标全面完成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支配预期目标。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高于增长10%以上的支配预期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2029美元,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一产业增加值1106.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次产业增加值6782.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4562.7亿元,增长11.7%。
农业结构接着调整,优质小麦、“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超过30%和90%。
粮食总产2471.9万吨,减产15%;棉花总产29.1万吨,减产19.8%;油料总产199.5万吨,减产8.1%。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定增长。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14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分别增长25.6%、12.8%和30.5%。
工业增加值增长17.6%,机械、电子、冶金和石化等行业增幅超过4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
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4%。
服务业克服非典影响较快增长,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2.9%,邮电通信业增长19.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7.5%、旅游人数增长13.8%。
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家政公司、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型服务业发展快速。
(二)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三大需求增长加快。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5.8亿元,增长38.6%,高于支配预期目标。
其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增长均超过40%。
全省7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当,淮河入海水道、连徐高速马路、宁靖盐高速马路、苏嘉杭高速马路苏州至吴江段、锡宜高速马路、西气东输江苏段主干管线及支线、熊猫集团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业已竣工。
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28浏览次数: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2014年3月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6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450.58亿元,增长11.1%,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997.6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6.56亿元,增长11.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801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5827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43.3:54.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19.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8%。
工业结构调轻调优,全年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9.8%,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46.2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2.8%。
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呈“六升二降”格局。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轻工业类价格下降1.4%,重工业类价格下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