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精神家园

合集下载

我的精神家园简要赏析

我的精神家园简要赏析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 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 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 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 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 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 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 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 《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 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威尼斯
批注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 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的舒服,别的 一概不管。

批:一下子,中国人的本性就这样暴露出来。赤裸裸的利己主义。 王小波的话是幽默的,但总是一针见血。有时候的确很佩服他说话 的技术,骂了人,却一副正经做人,确实该骂的样子。让人哭笑不 得。

王小波个人作品

小说集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 猪》

杂文集
《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

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

电影文学剧本
《东宫西宫》 · · · · · ·
创作特点

总体风格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 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 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 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 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 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 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 变换多种视角。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导语】: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我的精神家园_沉默的大多数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读书笔记400字五篇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部分,作者似乎以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人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考虑过的生活,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真诚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万千读者。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400字(一)《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

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

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

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

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4000字

我的精神世界读后感4000字

刚刚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世界》,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曾经脑海中的一些疑问发生了碰撞,产生了一些火花,结合当下的一些困惑,觉得有些问题,自己终于找到答案了,至少是说服自己的答案,在此分享一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活得那么的辛苦?从来没有听见周边人中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最近在休息,或者出去玩了之类的话。

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看到的眼中的父母,一年到头好像就没有什么时候休息过,每天早上起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从小到大:自己一个人吃饭,洗衣服,自己去上学,生病了自己去医院看病。

感觉父母陪伴自己的时间不是那么的多,似乎父母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永远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有时候就在想,父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生都在忙碌,究竟是为了个什么?曾经的答案是: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之后呢?为了孩子有钱去上学,孩子毕业之后呢?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娶完媳妇之后呢?帮孩子带孩子。

之后呢?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父母岁数大了,该养老了。

想到这里,我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是在家里由父母这一代人为他们养老,那么我们我们父母这一代,又该怎么养老呢?我们作为孩子的这一辈待在家里为父母养老?显然不可能,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工作,离家太远。

把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反问一句,城市里的生活方式,父母会喜欢,会适应吗?我觉得我的父母就不会喜欢,也肯定适应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忙碌了,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突然把他们放到城市里面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与周边的陌生人如何相处?人都有一种需求:被人所需要的需求,人是社会的人,人是集体的人,人是同类中的人,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个人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个人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需要他人给予,在这个情感稀缺的时代,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导语】读书若⽔,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声。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王⼩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篇⼀: ⾃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

安古⼈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

我想读读《⾦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的《资本论》,否则⽼想着找⾃⼰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波杂⽂“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个城市的⼈照样跟踪操控。

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本随⼿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友⽆边⽆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篇⼩杂⽂的名字⽽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

⼀部分杂⽂是讲电影的,⼀部分杂⽂是讲他在国外的⼀些⽚段,⼀部分杂⽂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

喜欢王⼩波的原因是他⼀点也不“⽂艺腔”,全是俏⽪话,你⼀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

⼤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艺⽚。

2、美国电影⼈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个路数拍烂。

就像《镜花缘》⾥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客。

我原来读⼩波的⼩说,⼀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

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他喜欢现代⽂学,⽆⽐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还有图尼埃。

他对⼩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很相近,你看过现代⽂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每⼀句都是⽆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辈⼦也就能出⼀两个。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介绍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介绍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介绍
王小波的作品代表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时代三部曲》、《走向新主义》、《寻找无双》等。

其中由《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组成的《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黄金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三,也是王小波最知名的小说之一,情节围绕主人公陈清扬从青年到文革期间的历程,以浪漫而饱含幽默的方式叙述了革命、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等重大话题。

《白银时代》:是王小波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未来世界的故事,描述了一个白银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充满了对科技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唐朝时期的故事,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韦小宝的描写,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所著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以及一些对文学、艺术、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评论。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所著的一本杂文,该作品集结了愤慨、幽默、促狭、篇什、心平气和的理性讨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了淋漓的解构和批判,从而带领读者寻找一个失去的精神家园。

三月故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三月故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三月故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5年第08期三月,鼹鼠老师带大家走近作家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1952-1997),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97年,45岁正值创作巅峰的他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但“吾诗已成,不可毁灭”,在浩浩荡荡的时间之河的冲洗下,他的作品价值像一束强光,穿越时光,照亮人类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的杂文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反复告诉我们:理性、智慧、趣味这些东西是好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拥有智慧、热诚生活、真实面对自己的人。

故事一媚 ;雅我老婆教的中文班里的一个学生是业余乐团的号手,有一回邀请我们去听巴赫的合唱曲,对曲子我没意见,这回我对合唱队有点意见。

我穿着把我吃牛肉吃胀的肚腩强箍下去的瘦马甲,导致自己的横膈膜上升了一寸,有点透不过气来。

合唱队正中站着一位极熟的老太太,此人没有八十,也有七十五,她是受美国政府一项“老年人重返课堂”项目的资助,书念得不好,看来她又在音乐系混了一门课。

既然来了,就冲这位熟识的老人,也得把这个音乐会听好,我们是有这个媚雅的决心的。

说句良心话,业余乐团的水平是可以的,起码没走调。

及至轮到女声部开唱,那位老太太按西洋唱法把嘴张圆,放声高歌“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她的假牙从口中飞了出来,在空中一张一合,做要咬人状,飞过乐池,飞过我们的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在此庄重的场合,虽然没有假牙不关风,老太太也不便立即退场,瘪着嘴作歌唱的样子……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才微笑着鼓掌。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一片肝,因为当时年轻,居然也没死。

我的结论是:媚雅这件事是有害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 不完全同意 • 安徒生、杜甫——尘世的嚣嚣 安徒生、杜甫 尘世的嚣嚣
6.作者追求的人文事业是怎么样的? 作者追求的人文事业是怎么样的? 作者追求的人文事业是怎么样的 用原文来回答。 用原文来回答。
• 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 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 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 紫色的 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 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 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 蜓。
7.如何理解“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 如何理解“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 如何理解 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 紫色的牵牛花 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 落了一只蓝蜻蜓。 含义? 落了一只蓝蜻蜓。”含义? 浪漫,唯美,充满童趣, 浪漫,唯美,充满童趣,是作者用童心描 绘出的人文事业的道路,并是他追求的。 绘出的人文事业的道路,并是他追求的。 在通向精神家园的路途上,作者感受到的 在通向精神家园的路途上,作者感受到的 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美好和神奇、 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美好和神奇、富有 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景致。 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景致。
• (随兴;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随兴;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3.模仿 、2节概括的“精神家园 模仿1、 节概括的 节概括的“ 模仿 之初建”结构,概括3、 节的 之初建”结构,概括 、4节的 内容。 内容。 精神家园的形成 精神家园的形成
从第3节中提取精神家园形成的因素 从第 节中提取精神家园出他们的 古希腊哲人蜡板画的故事, 古希腊哲人蜡板画的故事 随兴而发以及用艺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行为。 随兴而发以及用艺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行为。 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说说类似的例子吗? 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说说类似的例子吗?
王子猷雪夜访戴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五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1这本杂文集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平常为报纸和一些杂志写的杂文。

就算放到现在看,都觉得他实在是很有先见之明。

他是那个思想统一和激进时代为数不多的糊涂的人。

书里说了些什么呢,说了我国同性关系的现状,说了文化管制的问题;说了环境问题,老北京的建筑问题;说了文章的文体与风骨的问题,还有些留学在外的经受。

完事还会被各大营销号转载作为公关反击案例,时不时就会在首页上看到那种。

大家不会说“好玩的高晓松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而是“好玩的王小波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

比如在《卡尔维诺》一章中,他写道:“可能我也会养猫养狗,再买辆汽车,给自己找点罪受——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汽车的价格很无耻。

一辆韩国低档车买三十几万,全世界都没听说过。

”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洁的真理。

明显,王小波将现代语言的韵律美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到了他自己写的小说里面。

这样的言辞给我这种不入流的瞎写的人很大的士气,环境允许我这么做,允许我不把自己搞得那么累,真是快乐。

全书的最终一篇写道:假如我今日死掉,唯恐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妙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感受范文2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学校生时,抱着《红楼梦》,看着书上的插图,津津乐道。

总认为林黛玉是个傻姑娘,当心眼,犹是厌烦。

可曾想,现在我读起《红楼梦》来,另有一番味道,犹如身临其境。

《红楼梦》亦是如此,我经常专心去斟酌何为精神家园。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本书,整日废寝忘食。

我如饥饿似渴的读着它,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阳光,少了一点阴霾。

从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园的地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筑。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我也做不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有新的看法,就如当时我读《红楼梦》一样。

最新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

最新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一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合上书本,我被作者独特的个性震撼,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文化的见解十分独特,他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的精神让我佩服。

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情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也并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

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

而孔孟程朱的宣扬的那些“仁义”、“格物”、“中庸”等思想,作者认为虽然是好话,但是这好像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再琢磨的过分点,又感觉很肉麻。

还有他将孔孟和古代的劳动人民相比,他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因为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就这么简单。

他的文章很幽默也很有讥讽意味,比如在说到钻研《红楼梦》这里,说到: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这几句话我特喜欢,讽刺了那些苦于钻研古人学问,而不去创造新学问的人。

他也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到个人尊严,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个人尊严必须是与国家,单位,集体联系起来的。

但是王小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非得把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呢。

伴随着王小波的批判与嘲讽和幽默,畅游了他的精神家园,觉得他是一个特真实的作家,用最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一些事物的最独到的见解。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随笔【第二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的一部杂文。

我的精神家园简要赏析

我的精神家园简要赏析


王小波个代》《黑铁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 猪》

杂文集
《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

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

电影文学剧本
《东宫西宫》 · · · · · ·
创作特点

总体风格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 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 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 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 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 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 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 变换多种视角。
我的精神家园
简要赏析
王小波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 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 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 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 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 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 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 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 《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 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批注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 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 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这两种感觉真是大不 相同。

心灵的走向——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心灵的走向——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就其实质而言我的精神家园是一篇思想随笔作家借助睿智诗意化的语言让严肃和犀利的见地以一种可亲的眉目传达出来一点也不强硬和武断他在慢条思理地陈述他的经历见闻我们却早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了自己的反省是不是已被物欲冲昏了头脑是不是我们人生故事的主角一直答三个 问题 :我是谁 ” “ 那 “ ,我要做什么” “ ,我该怎 。王 小波就是循着这 样 的思路 , 从童 年 出发 , 用 都没有读过 的人 真的是 么做” 错过 了 , 你们 有 没有 被 自己的求索一一给出了答案, 从这些答案里我们读到 告 知 过 : 活 中 有 某 些 的是一个文化学者深深的忧虑 。他 曾在另外一篇文章 生 更 重要的东西值得脱颖 里提到 , 许多人 除了会说 “ 活着真没劲” 就再也没有别 , 而出 、 我们 体验? 这 的 了, 被 ” 显然相对 于 日新月异 的物质生 活, 一些人 的灵 魂 许 是 文 化 艺 术 出 版 社 在 王 反映现 出了苍 白的底 色。为了追赶 流行 色 , 多年 轻 小 波 的随笔 集 《 我的 精 人 穿的是别人 的衣服 , 吃的是别人的 口味 , 脑子充 满了 他 神家 园》 一书 的封 底 上 别 人 的想 法 , 自己 几 乎 不 剩 什 么 了。 王小波在 搭建 自己的精 神 家 园时 , 尝 了艰辛 。 饱 给我 们 的一 句 提醒 , 事 林 超 然 史 丰 他 实上倘 我们 真正走 近被 他 的少年时代正好遭 遇十年 动乱 的前半期 , 用读书 其妻著名学者李银河誉 圆梦竞 以挨打为代价 ,虽然很 吃亏 , “ 但我 也不后 悔” , 为“ 浪漫骑士” “ 、行吟诗 这样的文字读 了让人平生一种痛楚 。责罚他的竟是有 人 ” “ 由 思 想 家 ”的 着文科教授身份的父 亲 , 、 自 足见 当时 的文化空 气是何 等 他 , 会 发现 他 的 文字 紧 张 。 就 确 是 非 同凡 响 。 父亲见惯 了其时文化人 横遭 的厄运 , 的拦阻 完 他 王 小 波 的名 作 有 长 全出于一种卫 护之心 , 出于一种爱子之情 。 他几乎强迫 篇小 说 《 代 三 部 曲》 时 自己所有 的孩 子都学 了理 工科 。令人 感动 的是 , 在一 ( 黄 金时 代 》 《 含《 、 白银 片文 化荒漠 中, 一对小兄 弟却想尽 办法吸 吮一种精 神 时代 》《 、青铜时代》 , ) 小 甘露 , 在一片阴霾里终 于艰 难地辟 出 了一块 属 于 自己 用想 象完成 的世 界里 ,这 多 “ 说《 黄金时代》 《 、 未来世 的晴空 。沐浴在虚拟 的、 界》 曾获 台湾 联合 报文 好啊” 这些可 以帮助 他们暂时 摆脱 尘世 的扰 攘 , 住 , 守 学大 奖 , 一 的一 部 电 惟 块灵魂的净土 , 们因此 也和那 浑浑噩噩 的一群 有 他 影剧本 《 东宫 ・ 宫》 西 获 了本质的分别。 阿 根 廷 国 际 电影 节 最 佳 如今太多的人拜倒在 商业 、 文化 、 体育 等各 界明星 编剧奖 , 成 为 19 并 97年 的光焰里 , 开始一点点地消耗 自己的本色 , 直到有一 日 戛纳 国际 电影节人 围作 淹没在人 群中再也 辨认不 出 , 最终 失去 了作为个 体 的 品 , 而 使他 成 为在 国 价值 。追 星是一 种迷 信 , 一种 自卑 , 从 是 是一 种信仰 饥 际电影节为 中国拿到最 渴。葛红兵说 :明星为 我们提供 现代生 活 的理念 、 “ 想 佳 编剧奖的第一人 。 像 以及乌托邦 , 他们享受大众 的注视 , 成为社会 生活的 随 笔 与 小 说 可 谓 王 样板 。大众对他们敬若 神明 , 大众 将 自己的主体性 交 小波 文学 探 索 的 “ 双 付给他们 , 他们 编排 自己。在整个过程里 , 让 ” 我们似乎 璧 ”他 在随笔创 作 方 面用 力极 多 , 一 只特 立独 行 的 找 到 了别 的 一 切 , 惟 独 远 离 了 自由 , 失 了 自己 。 , 《 却 丢 王 小 波 更 看 到 了问 题 的 症 结 所 在 :我 听说 前 苏 联 “ 猪》 《 、智慧与 国学》 《 、 都市 言情 剧里 的爱情 》 《 、 花剌子 模信使 问题》 等作品都广 为传颂 ,我的精神家园》 《 堪称 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 : 要背全本的普希金 、 半本莱蒙 托 此类作 品的典范 。作品充 满 了思辨 的美 , 所有 的文字 夫 , 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 萧斯塔科维奇在 回 都饱蘸着人生 中最 真诚 最坦荡 的墨香 , 出来 的人生 忆录里说 了很多 ) 透 。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 , 我就不 态 度 是 轻 松 诙 谐 和乐 观 向 上 。 说了, 以免得罪师长 。我很 怀疑会 背宗谱 就算有 了精 作家驾驭语 言的能力 出神入 化 , 比如用 大段 的文 神家 园……” 他在为一种更广泛 意义 上的整齐划一 、 轻 字来写哲人 的故 事 , 写一 种博 大 的精 神力 量 ( 上 视个性发展 的“ 极 虽 明星教育” 担心。 当,我” “ 亦不羞愧 )却 在段末 荡开一笔—— “ , 人有兄 长 王小波下 过乡 , 留过学 , 的经 历算 得 上 曲折 往 他 是好的” 虽只言片语 , 我们 已品味 到那 兄 弟间难 以 复 , , 但 思想也是 近年 少见 的真 正 中西 合璧 的。曾有论 者 割舍的深情。就其实质 而言 , 我 的精神家 园》 《 是一篇 在评价王小波时说 :他 只是一个满怀工作热 情的个人 “ 思想随笔 , 作家借助 睿智 、 诗意 化 的语言 , 让严 肃和犀 主义者 , 但却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 同盟 ; 他敢 于也善 于 利的见地以一 种可亲 的眉 目传 达 出来 , 点也 不强硬 解构一切神话 : 一 哪怕是 戳破所有 人都 因之骄傲 狂热 的 和武 断 , 他在慢条思 理地 陈述他 的经 历、 闻 , 见 我们却 心 理 蜃 景 ; 正 视 一 切 禁 忌 , 括 同性 恋 话 题 和 难 得 的 他 包 早在不知不觉 间开始了 自己的反省——是不是 已被物 健康的情爱 ; 他是所有 自欺欺人的酸腐知识分 子、 旧 怀 欲冲昏了头脑 , 是不是 我们人 生故事 的主 角一 直都 不 诗人 、 高烧的人文精神 斗士和官 僚和清教徒 和 中年色 是 自己 。 鬼的敌人 , 也是童心和人性的捍卫者。 ” 精神家园虽 因人 而异 , 但它 大体 是某个人 的灵 魂 《 的精神家园》 我 中有一点 幽默 , 但幽默 含 了一些 故乡和精神阵地 , 为一 个健康 的现代 人是 缺之不 可 苦涩; 作 语气中多的是探讨 , 但探讨 中却 有一 份坚定 , 因 的 , 可以说缺少精 神归 宿的人并 不是 完全 意义上 的 为 他 找 到 了那 处 净 化 灵 魂 的 圣 殿 , 的 奔 赴 也 一 往 无 也 他 健康人。一个 清醒的人 , 一个 富于责任感的人 , 会用 一 悔 。他 当然不是在 自娱 自乐 , 而是在登高而招 , 以唤起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经典语录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经典语录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经典语录1、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2、我以为,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

3、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会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4、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5、把儒学和宗教并列,肯定会招来一些反对。

儒学没有凭借神的名义,更没有用天堂和地狱来吓唬人。

但它也编造了一个神话,就是假如你把它排除在外,任何人都无法统治,天下就会乱作一团,什么秩序、伦理、道德都不会有。

这个神话唬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有人相信。

罗素说,对学者的尊敬从来就不是出于真知,而是因为想象中他具有的魔力。

我认为,儒学的魔力就是统治神话的魔力。

当然,就所论及的内容来说,儒学是一种哲学,但是圣人说的那些话都是些断语,既没有什么证据,也没有什么逻辑。

假如不把统治的魔力估计在内,很难相信大家会坚信不移。

6、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

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

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

7、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

8、有些人生活的乐趣就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着人家倒霉。

9、牛顿晚年说,当年是一个砸在他头上的苹果是他悟出了万有引力定理。

“牛顿的苹果”的故事,让有些人觉得牛顿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比别人幸运点而已。

这些人可曾想过:在牛顿之前被苹果或椰子砸过头的人不计其数,但没有谁悟出万有引力定理。

10、这种感觉最悲惨的,并不是自己被降价处理,而是成为货物这一不幸的事实。

最能说明你是一件货物的事就是: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或对你有任何一种评价,都无需向你解释或征得你的同意。

11、我认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一个白天的功夫看完了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01)。

书中讲到的观点我百分之九十五都认同,剩下的百分之五,也许将来会认同,也许也不会,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部分观点,王小波先生可能限于所处时代比如今要安静且慢节奏的原因而产生了对我来讲不太认可的想法,其实这些小观点无关紧要。

比如讲到“明星制”,王认为癫狂的原因主要在于粉丝,可能是他没有生活到现在这个互联网发达、信息迅猛的时代吧,要是让他知道一些饭圈和流量明星的事例,也许会改变看法?这一点我也不想提及的,因为这一块在全书中简直无关紧要,而且对我来说谈这个毫无意义,还显得有点掉价。

回过头来,王小波肯定是与时俱进的人了,因为在他晚年,互联网技术刚刚起步,9798才有的新浪腾讯,2000才有的百度,而在他97年离世前已经换过五六台PC机了。

显然他的处事行为在那时是很进步的,因此前面我说的“限于时代比如今要安静的原因”,也仅仅从“粉丝的癫狂明星该不该负责”来下结论。

可是目前的情况,明星不该负责吗。

从某些流量明星来说,我认为是要的。

当然,癫狂不癫狂是粉丝自己决定的,明星管不了粉丝,但背后的资本和明星一开始如果不造势和颠倒黑白,粉丝的癫狂会有所减少吧。

我又为何说谈及这个显得很掉价?因为全书许多想法和谈到的问题都很深刻也有意思,我偏偏陈述了一个最没意思的——王小波恰巧谈及的“明星制”的话题。

一些杂文甚是有趣,也很对我胃口,比如讲了电脑技术还有电影电视剧,还有讲女性文学的一文,我看了也非常喜欢。

最后也收录了和其夫人李银河女士写的关于同性恋的序章等,用书了解同不同性恋我不感兴趣,但我也顺带看了,从社会学角度确实让我增进了知识——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大致的价值意义是何,这一点也是他们夫妇二人所想要达成的目的之一吧。

因为我了解现代计算机,所以对关于“电脑病毒”、“比尔盖茨的紧身衣”以及国产电影和国外电影的比较这些文章颇有兴趣,而且能从现代视角带入进去来判定王的观念至今还能否站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实习报告、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稿、作文大全、申请书、自我鉴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ternship reports, job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思考和评判,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探讨书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

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

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

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

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

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

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

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

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

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

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

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

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

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

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

,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

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800字.doc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800字.doc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800字《我的精神家园》内容概要: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网友:最初接触王小波,并吸引我阅读更多他的文字的文章是《工作与人生》。

他的文字总有反讽的味道,并且怀持清醒的态度。

就如爱默生在自立中所说: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心平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

王小波的思考最大的意义并非那些思考的结果,而是不屈服成服于他人高大言论而自持独立的态度。

现今社会,书出版的越来越多,大道理也越来越多。

千万的书来教导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赚钱,如何做一个淑女熟男,如何有魅力,怎样才是生活得意义。

我们阅读他们,吸收他们,并了解那些书里的思想,大部分人跟随他们,就如圣经一样,大凡以作家的高大姿态出版的,就是圣言。

但随着书籍阅读越多,你会发现那些每个人所声明的绝对真实的大道理互相排斥,又似乎个子都说得通。

这时候,做他人思想的追随者就显得很不明智了。

王小波的思想我无法同意他所说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个体系,或许我根本不赞成。

但是他让人敬佩并且令无数人有动机购买他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思想都是诚实且独立的。

这就是他的价值。

我在想,如果王小波可以活到现在,看到现今膨胀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他又会有怎样的清醒和反思。

再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同一个出版商出版的,杂文买一本就足够。

他的杂文原本也没有太多,扣了不同帽子题目的图书,其实内容大同小异。

书的排版还算舒服。

纸张也比较满意。

虽不如安妮宝贝的莲花那样的精致,但仅仅是阅读思想的目的而来,就不用那些计较。

同时,也希望看到我评论的人,倘若有共鸣,或是反对,请让我知道。

那将是很有意义的......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商城的网友:他说张爱玲的小说乃至中国近当代小说都是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他是不喜欢的。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王⼩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关于⼈的精神⽣活问题的思考——读王⼩波《我的精神家园》默⽔ 【提要】王⼩波的杂⽂创作⾸先⽴⾜于思想,关注⼈习以为常的精神⽣活,挖掘现象背后关涉世道⼈⼼的深层⾯含意的东西。

他的杂⽂是为了思想的表达,⽽不只是为了情感的体现。

作为作者⼀种独⽴的品格,凸现的是⾃⼰的思考与良知,其⽂带有⿊⾊幽默的惫味。

由此看来,他同迁就读者的阅读趣味的码字匠不同,⽽是启迪⼈们⼼智的思素者。

【关键词】王⼩波⼈精神⽣活思考⼀《我的精神家园》是王⼩波的杂⽂⾃选集。

尽管作者在⽂学创作上,对⼩说⽐杂⽂看得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杂⽂创作的佳作迭出。

杂⽂作为最贴近⽇常⽣活,最适宜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思的⼀种⽂体。

王⼩波运⽤起来犹如⼗⼋般兵器中最⾃如的⼀件,在其作品中更见性情中的光彩。

王⼩波说,“作为⼀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的动机”。

①“除了⽂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

②在王⼩波杂⽂写作的视野中,关于智慧、关于⼈的精神⽣活问题的思考,是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话题。

读其⽂字,独特⽽态肆随意,但却有着⼀种内在的严肃。

他的作品中占⽀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嘲的表象下,隐藏着冷静、彻底了悟的⼤智和⽆可救药的真诚。

王⼩波对于“中国⼈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所谓”的精神状态是极为不满的,认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活,这恰恰是他改变⼀切的动⼒。

⼈有了⼼胸,就可以⽤它来改变⾃⼰的⽣活。

’⼼基于⼈的⽂化存在,作者努⼒探索⼈的精神世界,以弘扬⼈性的完整、丰富、全⾯为⽬的,以发展个⼈的内⼼世界,创造⼒为宗旨,⼤⼒肯定⼈的主体意识和智慧良知,以求得社会的⽂明⽔准不断提⾼。

因为在精神⽣活的问题上,任何否定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种肯定和追求,表明了⼈对旧我的否定,对新的精神⽣活有着更⾼的要求和憧憬。

在⼈的精神⽣活中,王⼩波认为“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类智慧⾄⾼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前,1997年的4月12日早上,我听到王小波的噩耗。

一个有那样重量的人,说去就去了。

在一个春天的早上,没有惊动周围所有的人,就像一缕轻轻的风,很快就消融在被污染得越来越污浊的大气里。

其实,对他的死,我不应该感到突然。

第一次见到王小波,记得是80年代末,是个冬天。

那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李银河带他来找我。

大家都是无所事事的时候,看点闲书,有数不清的闲空。

在我的印象中,王小波好像一直在感冒,流着鼻涕,一脸的疲惫,脸上身上都是很脏的样子。

他说他生在北京,但从美国回来后就不再能适应北京的空气。

那时候我在《人民文学》工作,他给我拿来的是一行行写在横格纸上的小说。

第一篇给我看的是《三十而立》,后来又拿过来一篇,是《似水流年》。

王小波的字,不是清秀,不是端正,也不是大大咧咧的那种。

他的小说,没有当时时髦的那种潇洒叙述,也没有缠绵的浪漫故事,就感觉在直白地写他自身与周围人的日常生活。

从80年代中期起,小说家们都开始注重华丽的装饰,当时有两个时髦说法,一是大家都追求“叙述的革命”,似乎不使用类似“多少年之后,当奥雷良诺面对行刑队的时候”这类句子的小说就没有味道。

二是好小说总是有三度空间――故事、故事情绪后的关系、哲学。

王小波的小说与他的人一样,好像不屑于修饰,只是自言自语,自得其乐地叙述,而所有关系重心又似乎都在性。

那个年代,文学中的性已经开始多起来,但多贴着各种标签,没见过像他这样毫不隐讳自己性兴趣,并在小说中作性狂欢宣泄的。

我至今记得《三十而立》里的两个细节:王二的诗,“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而那个在知青点与王二恋爱的小转铃干脆说,“王二,不要脸!这么大的东西就往这里杵!”这样的性,在当时强调社会指向的前提下,指向哪里呢?在《似水流年》中,当时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对贺先生从楼上跳下来脑浆的描写,又是那种对刺激的强调,然后就是李先生的“龟头血肿”。

两个中篇小说,无论王二还是李先生,王小波都津津乐道于其性器之大,这种展示在当时的文学界显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说重一些要抡棒子,说轻一点也是低级趣味。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在《人民文学》大约也很难承载这样的作品。

王小波说他早早地就开始写小说,但经常是写得断断续续、反反复复。

80年代末,当我把小说稿委婉地还给他的时候,他淡淡一笑说,也就是大家流传着看看,也许还有看看的价值。

在较早接触到王小波的小说后却没能成为发表他作品的第一个编辑,这应该说是我一生的遗憾。

但从此,与王小波倒是成了朋友。

在我印象中,王小波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两人对话时,他更多时候是听而不是说。

但我又隐隐经常觉得,他心里有太多的事,他脸上的疲惫实际是心理的疲惫。

我想,要不是《黄金时代》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得奖,他的小说在大陆不会那么快得以传播。

《黄金时代》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但我无缘在它发表前看到写在横格纸上的手稿。

后来王小波给我看复印的发表稿时记得曾与他讨论,我认为这是他写得最从容的小说,其中没有一点紧张感,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极端舒展。

而当时的知青小说,要不是虚伪的“暴风雪”,就是带“血色”的控诉,阿城的一篇《棋王》算是给知青生活带来些清风道骨。

王小波显然对这一切多有不屑,但他只是说:“反正小说写出来总是要让别人觉得好看,他们写这样的小说让大家看的是他们的境界,而高尚低下好像都可以由他们来确定。

”对阿城的《棋王》,小波用了刻薄的话说:“我插队时候也好下棋,但这样用下棋来写插队,性质实在与手淫差不多。

”当初小波喜欢的是别人对他小说中黑色幽默的评介,说他的性爱故事背后是深刻的黑色幽默,而我以为,他所震撼我的是在那种压抑得人只有窄小生活空间、不允许有任何个人选择的社会中,对个人舒展、张扬的生存方式畅快淋漓的向往。

在王小波看来,一棵小草的生长与一匹公马的发情都没有目的性,人生存的许多欲望都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人要能自然并按自己意愿而不被别人束缚地活着,就能把自己舒展在午后的阳光下,所以他觉得草长、马自然地发情才是“伟大的真诚”的基础。

这其实是《黄金时代》最重要的价值。

我至今记得他对陈清扬走到树林里的描写,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金蝇飞舞,阳光就像云母片洒下来。

那是一种一切让阳光耀得很亮很亮的感觉,是一种挣脱了一切束缚的自由呼吸。

但即使王小波自己,在当时也不能承认他的这篇小说只是通过写压抑中性的自由,来写人的自由。

1994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小说。

9月28日,华夏出版社专门请一些文学界朋友召开作品讨论会。

但事后,好像发行与座谈会的内容都受到相应控制,原因就是其中有过分多、又没有经过足够“净化”的性。

我记得在这个会上,我提到的一个观点是王小波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转型的开始,即文学有没有可能以个人的经验反映社会,而不是从社会现成的概念中去寻找个人。

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错的:王小波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在小说中寻找的东西其实永远只能是一种另类叙述,他生前没有得到、死后同样没有得到作家协会、主流作家、文学批评家的认可。

他死后至今,他的小说也没有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记得在那个讨论会上,当时在《东方》工作的朱正琳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王小波写“文革”而超越了“文革”,因为他通过性真实反映了人的生存状况,因为人与人的关系都社会化了,只有性关系还保留了社会与自然的双重性,他通过性表现了自然的事实。

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心里难受的是,在这个讨论会上,王小波是渴求大家对他的作品能有一个评介,大家也是抱着要为朋友帮忙的态度。

在会上,王小波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好像也没有因此表达什么特别有力量的文学主张,他强调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黑色幽默”:“我只是感觉到生活中有太多的障碍,黑色幽默是我天生的气质。

”王小波希望他的小说能通过贴上这样的标签来得到比较多的认可。

他向我解释,“要是不提…黑色幽默‟,我的小说根本就不能发表。

我希望从我的小说里不要读出意识形态的味道,性就是性,故事就是故事,但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有一点目的性就不行,大家都需要一种东西给捆起来。

”现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候独自想起来,我常觉得是我害了王小波。

我想,要是王小波顺着他自己自得其乐的小说路子写下去,大约不会使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思维的苦境,也不会那么快地离我们而去。

有许多东西其实是不能苦心殚虑地去想、去追究的。

其实1993、1994年是王小波的小说写得特别酣畅的时期。

他的《红拂夜奔》,使人觉得他的想象的翅膀展开,能遮住耀目的阳光。

我还记得对李靖的描写:他在洛阳城里行走,一条腿踩着街的左边,另一条腿踩着街的右边,所有人都受他的胯下之辱。

而仰头望去,两条毛茸茸的腿上阴茎朝前伸着,就像天上的一只飞鸟。

这等张扬的一个形象,想必是王小波特别向往的。

而结尾处对红拂自杀的越来越细腻的猥亵则令人感觉是在完成一种有点心颤的仪式。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我最喜欢《黄金时代》与这《红拂夜奔》。

我感到他自己在这两个小说中那样潇洒地迈开着他那两条长腿,舒展开他平时常常是弯着的腰,那是一种一泻如注的畅快淋漓,这畅快淋漓中实在又是五彩斑斓的浪漫。

想想王小波这么个平时内向、与人相处多少有点紧张的人,能在他的小说里承载那么多的浪漫,我就会觉得王小波本来就适合于当一个小说家。

因为小说家的工作就是在本来可能是枯燥而又晦涩的生活中发现浪漫,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欢乐之中。

而思想家则要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浪漫常常在一定距离之外,在烟波渺茫之处,接近了,看清了,一切飘渺的东西也就消亡了。

1995年9月,我接手编《三联生活周刊》,当时原始的想法,就想拉一些我在文学圈的朋友来支持《三联生活周刊》。

余华、苏童、王小波都是我拉的对象。

刚开始想的栏目叫《生活广场》,希望来做新生活观讨论,还记得余华帮我写的稿子叫《简洁而有效的金钱关系》。

王小波在《三联生活周刊》发的第一篇文章是《有关媚雅》,是对人们无端崇尚高雅心态的嘲讽,其中一个恶俗的细节是一位老太太在唱高雅的巴赫合唱时把假牙飞出来,形成庄严的狂欢。

这篇文章发表在1996年第2期,也就是我接手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后出的第三期上。

后来好像是经过一番比较,觉得在可选择作家中,王小波最适合于给《三联生活周刊》写专栏,就专门与他谈了一次。

他自己确定栏目为《晚生闲谈》,在答应之前他问我:“你怕不怕我给你惹麻烦?”《晚生闲谈》开始于1996年3月30日出版的周刊第6期《另一种文化》,说的是暧昧的文化。

刚开始放在“生活扫描”的前面,在杂志的第59页。

出了两期,好像是王小波不能按时交稿,中间隔了3期,到6月15日出版的第11期,我把他的专栏改在了最后一页,形成一个很好的尾声。

第11期发的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之后一直连续发表了14篇。

应该说,王小波重要的思想随笔大部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这些随笔在1996年形成了《三联生活周刊》当时辛辣而有带有趣味的文化批评窗口,也培养了一批思想读者。

我后来总结,王小波这些随笔中主要反映他的思想是:1.对体验痛苦生活,通过意志磨练、牺牲自我达到超我、崇高的嘲讽;2.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而不理智起源于价值观与信仰欺骗;3.知识分子可以创造精神财富,也可以不让别人创造财富,而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自己的思想监狱;4.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而我们总以正本清源的方式破坏幸福。

高尚与低下的总和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去掉一部分实际也就破坏了一个真实的人;5.东西方精神最大的区别在西方人沉迷于物欲,东方人精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乐趣就是性爱;6.只要有人与人之间关系就有不平等,而最伟大的文明就是虚伪。

1996年的王小波沉浸在理性思考的乐趣中,也许他的思考并没有更深的结论,但他深深厌恶那种把一个丰富的人磨砺成简单而没有趣味的“崇高人”的社会现实。

他认为幸福应该建立在让大家都按照自己的形态活着,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之上,但现实中,一种人的生活总被另一种人设置着。

王小波说他生活与写作有三个原则:热爱智慧、热爱异性、追求有趣。

他认为智慧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充分享受人的自尊的基础,性是一切美的来源,而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越思考就越发现聪明其实只是相对而言。

“我发表一些认为是聪明的看法,别人换一个角度,可能就在说我犯傻。

其实聪明的东西是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可能就是傻的。

这样一想,我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实在很傻。

”更可怕的是,王小波说他越想关于聪明的问题,就越觉得这个世界上,其实聪明人是要永远被傻人领导的。

他有一次很是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也许是生态平衡吧,要不然这个世界发展的速度会更快。

都是聪明人领导,这个世界也会疯了。

所以聪明人与傻人打架,大家常常都说傻人有理,慢慢地,聪明人也就会变傻。

”在性方面,王小波遭遇的最大困境则是,大家从他的小说中看到性的乐趣,津津乐道地参与性的狂欢,却反过来又用道德主义的眼光来审视他小说中的“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