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导学案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0a2d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7.png)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说“木叶”》一文借“木叶”及相关的“树”“落木”“落叶”等诗歌常见意象,形象地阐述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文学色彩较浓,对于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说“木叶”》要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却以“说木叶”为题,显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篇课文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懂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是还不太懂得与诗歌有关的理论知识,在技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学校刚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木”和“树”等意象的反复品味,理解“落木”“落叶”等意象的区别,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征,进而领会本文说理议论时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能说出2——3个古典诗歌中某些意象相对稳定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
3.懂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1.通过对“木”和“树”等意象的品味,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征;2.利用所学,概括出古典诗歌中某些意象相对稳定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
袅袅()寒砧()不落言筌()窸窣()迢远()万应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并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木”在形象上具有的艺术特征。
3.从课文4——6段来看,古典诗歌中“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在意味上分别有什么异同?4.课文的中心就是为了阐明“木”“树”“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词语的区别吗?如果不是,那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又为什么要以“说‘木叶’”为题?教学案一、导入课文。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精品导学案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精品导学案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https://img.taocdn.com/s3/m/3285be5a50e2524de4187e1e.png)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2.[情境]文章的标题之所以常被人说是文章的眼睛,是因为标题揭示着文章的重要信 息。有的标题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它的标题交代文章的写作内 容是一件小事;有的标题是文章行文的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 花落为线索;有的标题交代写作顺序,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的 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
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1.通过初读,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次的要点,明确作者的观点。 2.通过再读,理清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证明了哪些观点,体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观点,培养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4.课外阅读课文中引用的古诗原诗,丰富文学素养。
[问题]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思路点拨
紧扣“树叶”与“木叶”存在的差别,围绕“木叶”在诗歌中存在的暗示性进行
分析。
解
答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树”与“叶”的 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 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惯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 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②“木叶”比“树叶”显得 “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2171a56bec0975f465e291.png)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林庚,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林庚()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涔阳()征戍()橘颂()冉冉()沈佺期()无妨()陇首()寒砧()门栓()得鱼忘筌()桅杆()漂泊()疏朗()亭皋()秋风袅袅()窸窣()迢远()翩翩起舞()灼灼其华()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袅袅:洗练:传诵:传颂:不落于言筌:二、文本解读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高中语文 9《说“木叶”》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9《说“木叶”》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d64a469ac77da26925c5b0b7.png)
《说“木叶”》(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结合诗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出版《春野与窗》集。
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
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
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出版《中国文学史》。
旋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2、文题解读:“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道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二、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不落于言筌.()冉冉..()戎...( ) 翩翩..( ) 征戍. ( ) 戊戌马()仓庾.()迢.远()涔.阳()尽.管()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 枭( ) 琅 ( ) 朗( ) 盅 ( ) 蛊( )燥( ) 噪( ) 躁( ) 迢( ) 诏( ) 苕( )褐( ) 竭 ( ) 羯( )3、词语积累冉冉:绵密: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一字千里:4、积累名句①,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③,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合作探究】1、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请在此基础上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7fafd8763231126fdb1184.png)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445d342af90242a895e561.png)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中语文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b5f65c86f5335a8103d220bc.png)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方针1. 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2.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3. 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精髓。
2.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没有鹅雪飘扬的气势,没有冰天雪地的斑斓壮阔,她是坝上的精灵,暗暗的来又偷偷的离去,她侵入了冬天的气息,告别了秋日的恋情。
北方的大地滴水涟涟,敞开了宽广的胸膛,依偎着秋风的爱抚,正所谓秋风洒雪景绮丽,碟叶飘零冷无情,候鸟成行南飞去,今朝飘雪欲寒冬。
塞北的坝上,大自然带给了我们的是美、是奇、是壮观。
——《雪》2.作者简介: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有自由体诗集《夜》、诗集《春野与窗》、《问路集》。
文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李白》等。
3.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褒.( ) 桅.杆( )翩.( ) 荃.( ) 干燥.( ) 迢.远( )【2】.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1da4738e9951e79b892776.png)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画。
1、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此柳看似写真实的青柳春色,实际写万物勃发季节中少女的春心,表现优美景色和淳朴民风民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明写柳树枝繁叶茂,实指都城的烂漫繁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写柳树,实指各种复杂的自然及非自然屏障。
必修五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必修五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4a4841312b3169a451a4bf.png)
课文研读
从微观的角度对文本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说到这里,老师想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季节,大家来上学的路上,看到路旁那一列几乎掉光了叶子的,你们叫它什么呢?(树)同学说那是“树”,而我要说那是“木”,可以吗?为什么同学们大都称之为“树”,而我却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到底怎么不一样,请同学们跟林庚先生做一次细致的交流,运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研读课文第4至第6段,研讨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学习
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
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教
学
过
程
课
堂
导
入
一、导入(约3分钟)
1、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句审意象
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参考要点:
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
意象“月”: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⑥不在深层次纠缠,只要结合诗句认识“柳”“月”等意象的特点以及它的暗示意味即可。
⑦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9《说“木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9《说“木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d3e35079563c1ec5da71c7.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㈠、导入: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
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
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
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f397280912a216147929ab.png)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九课《说“木叶”》 一体化导学案 (无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九课《说“木叶”》 一体化导学案 (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e8937c5da50e2524d7f67.png)
课题:说“木叶”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三、【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四、【教学过程】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9《说“木叶 ”》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9《说“木叶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2261547fd5360cba1adbac.png)
9 说“木叶”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重点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学习难点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
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db236402768e9951e738e8.png)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秋风叶落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①“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说“木叶”》导学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
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导
学
策
略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高中语文 3.9 说“木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9 说“木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f38a283b0717fd5360cdcec.png)
9 说“木叶”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家作品简历:林庚,著名学者、诗人。
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代表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资料卡片意境的塑造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袅.袅(niǎo) 灼.灼(zhuó) 寒砧.(zhēn) 征戍.(shù) 画筌.(quán) 窸窣..(xī sū) 桅.杆(wéi) 迢.远(tiáo) 宿⎩⎪⎨⎪⎧ 星宿.(xiù)睡了一宿.(xiǔ)宿.舍(sù) 绿⎩⎪⎨⎪⎧ 绿.水青山(lǜ)鸭绿.江(lù)强⎩⎪⎨⎪⎧ 倔强.(jiàng )国富民强.(qiáng )强.词夺理(qiǎng ) 埋⎩⎪⎨⎪⎧ 埋.伏(mái )埋.怨(mán )★字形辨析⎩⎪⎨⎪⎧ 灼(zhuó)灼灼约(yuē)约定钓(diào )钓鱼 ⎩⎪⎨⎪⎧ 粘(zh ān )粘贴钻(zuān )钻研砧(zhēn )砧板 ⎩⎪⎨⎪⎧ 绿(lǜ)绿色碌(lù)碌碌无为渌(lù)渌水荡漾 ⎩⎪⎨⎪⎧ 迢(tiáo )迢远邵(shào )姓邵劭(shào )年高德劭★词义辨析喜爱·钟爱·酷爱:“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酷爱”,非常爱好,强调爱的程度深。
《说“木叶”》导学案Word-文档
![《说“木叶”》导学案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187344a4b73f242326c5f59.png)
《说“木叶”》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预习案】一、自己归纳掌握文本及名师一号中的字词。
二、积累下列成语: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万应锭:三、自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明确: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高中语文必修下 39 《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39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96d23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e.png)
3.9《说木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知识链接】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前置性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情境导入】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问题导学】
一、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整理本文的重点字音、字形、字义。
(整理到笔记本上)
(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提示:
考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如下:
(1)直接提取要点。
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
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
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赅全和随意拔高。
)
2.初读课文,请画出文章结构图。
我来答题:
二、内容理解
1.按字义分析,“木”与“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为什么写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请筛选相关信息。
我来答题:
2.“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我来答题:
3.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我来答题:
三、梳理探究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我来答题:
【典例应用】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与文字的联想义是一样的。
在我国诗歌中,有不少词语有暗示性,从而成了常见的意象,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常表凄凉伤感。
你还想到了其他哪些意象呢?请写在下面。
2.学习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在诗歌鉴赏方面我们是否受到些许启发呢?请用从课本中学到
的这个理论鉴赏下面这首诗。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背景介绍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3.知识链接
“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物象)也就是其字面意思,但一旦被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发展成为了意象。
意象=客观物象(语言字面意义)+主观情意(语言的暗示性)
【快乐体验】
A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袅袅(niǎo) 冉冉(rǎn) 窸窣(sū) 场合(chǎnɡ)
B.褒贬(bǎo) 广袤(mào) 潜伏(qián) 编纂(zhuàn)
C.漂泊(bó) 血泊(pō) 传诵(chuán) 垄断(lǒnɡ)
D.桅杆(wéi) 危害(wēi) 砧板(zhēn) 皎洁(j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
B.精采语言洗练桅杆随心所欲
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
D.典形无人问津联想月白风清
B课内阅读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课外拓展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参考答案:
文章结构
1.按字义分析,“木”与“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为什么写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请筛选相关信息。
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其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
(1)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离人、游子愁绪
(2)树→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2.“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答:“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我来答题:
答案:如果改动题目就偏大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一篇纯理性的文论,不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而以“说‘木叶’”为题有如下好处:
(1)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逐层深入,探幽发微,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
文章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典例应用】
1.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的;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的。
审美的习惯:望月则思乡怀远,观草木则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感凄楚悲凉……
【快乐体验】
1.B解析:B项,bǎo—bāo;zhuàn—zuǎn。
2.C解析:A.颂—诵;B.采—彩;D.形—型。
3.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4.分析:本题问子规意象的含义,通过回忆,我们知道自己学过的诗歌中子规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此处子规亦表达一种凄凉悲伤的情感。
结合注释,陈与义是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所以此诗便突破了送别诗的局限,在于借送别表达爱国之情,想到南宋时南北分离,国土沦丧的事实,诗人又是洛阳人,送朋友到北方去,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悲伤是因为国家山河破碎,思念家乡而有家难回的情感,子规意象的含义就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