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翻译中意境美“三层次”再现
散文翻译中情韵美和音韵美的传达-最新文档资料
散文翻译中情韵美和音韵美的传达提起散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然而,散漫的文字并不代表散漫的心。
因此,“形散神不散”是它的灵魂,意境是它的情调。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尤其讲究通过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感情,但却强调“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因此,如何通过客观反映生活形象的“境”揣摩出反映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的“意”,再进一步将它在另一种文字中恰当地翻译出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篇小小的文章,很难全面概括。
在这里,笔者只想从情韵和音韵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情韵美的传达一篇散文,可能是忧伤的,也可能是快乐的;可能是愤懑的,也可能是充满希望的。
它既然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就不可避免地要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
而作者的这种心情,就会通过或抑郁哀婉、或高昂激奋、或轻松幽默的话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作品的情韵。
这种情韵往往不是直接通过一些显性的词语表达出来的。
譬如,心情低落的作者的作品中可能连一个表示“忧伤”、“抑郁”等的词都没有,但作品整个的基调却可能通过作者描写的深蓝色的大海、漆黑的不见星光的夜空和凋零的树木等等反映出来。
而这恰恰是高明的作者的写作方式。
举例如下:《鹤林玉露》第四卷第七节中有这么一段:“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苔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花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翥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郁达夫,1933)全文仅仅记录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却透出一股浓浓的闲适、悠闲之情。
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一类的文字最得散文的意境,却也是最难翻译的。
究其原因,就在“情韵”二字。
如何将这种“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情感用另一种文字同样含蓄地表达出来,可是对译者的一大考验。
“情韵”的传达,关键在于选词。
每种语言都有同义词,但同义词语使用的语域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在译文中如何选择最能体现原作感情基调的词语,恐怕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却也往往是产生佳译的出彩之处。
散文翻译中语言美艺术效果再现
散文翻译中语言美的艺术效果再现摘要本文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探讨其在结构、音韵和修辞三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美及其所再现的艺术效果,进而指出散文翻译不仅要传译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传达出原文的艺术特色,再现原文的神韵,使读者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得到审美愉悦。
关键词:散文翻译音韵修辞结构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就内容而言,散文多描写见闻、表达感悟;就形式而言,它自由灵活;就语言而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一篇优美的散文,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二者的统一。
其艺术性在于独特的构思、浓郁的情感、朴素洗练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侯向群(1995)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学系统包括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风格美。
语言美具体表现在音韵美、修辞美和结构美这三方面。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
可见,翻译美学侧重文学的艺术再现,是审美的翻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鲜明的主体性,需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自身的美学特质为作品添加魅力,这种美学特质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散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传译出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传达出原文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再现原文风采,使原文的意境、语言、韵律达到完美的移植。
阅读时,读者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得到审美愉悦。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的英译文在音韵、修辞和结构三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美及再现的艺术效果。
二音韵美的艺术效果再现散文的语言最讲究节奏,具有语言音乐美。
再现散文的音韵并不容易,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再现另一种语言音韵的手段。
翻译时,译者需要找出合适的句法结构和形象的词汇,忠实地传递原文的内容。
论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21 00年 3月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版 ) J U N L FZ EIN NV RIYO E H O O Y S CA CE C ) O R A H J GU IE S 砖T C N L G (O IL IN E O A T S
V 1 9 No 1 o. . Mac 0 0 rh2 1
与原语 读者相近 的 审美体验 。 关键词 : 古典 汉语 散 文 ; 文英译 ; 散 审美再 现
中图分 类号 : 0 9 H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接受 美 学创 始 人 伊 瑟 尔认 为 : 文 学 作 品有 “ 两级 , 可将它们 称为艺 术的 和审美 的 ; 艺术 的一级
古典汉语 散文 中存 在 大量 的虚 词 , 文 中起 在 到 虚化 词义 与补 充语 义 空 白 的衬 字功 能 , 并使 音
进一步对文本产生共 鸣。因此 , 在具体的翻译过 程中, 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人手, 发掘其中潜在的 审美 要素 , 使译 语 文本 的审美 意 蕴 同样 承袭 这 三
究句式 长短 开 阖 , 跌宕 起伏 , 节 奇偶 相 间 , 重 音 轻
交错 。这 种文 体 特 征译 者 不 可不 辨。 古 典 汉语 ” 散文源 于诗歌 , 因此 , 自身具 备 的诗歌 般韵律 特 其
美愉悦 , 并进一步进入文本深层 ; 在形象层面 , 古 典散文 中作 者描绘 的诸 多“ 意象 ” 意 境 ” 可使 与“ ,
得双重的美感享受。同时, 古典汉语散文中常见 的句式结 构 , 如句 式重 复与排 比, 以及 因此产生 的 语言节奏等特点 , 均可作为话语层 中“ 声音美 ” 的 构成 形态 , 达情感 并传 达意象 和审美 因素 。 表 对 于古典 散文 中 的“ 音美 ” 译 者 可 以采 取 声 , 多种方式对原文的音韵审美构成进行补偿。译者 对此做 出 了大量 的尝试 , 取 了诸 如 “ 采 语气 保 留” “ 、语音补偿与衬字” “ 、节奏复制” 等策略 。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摘要】: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根据其大量的中诗英译实践提出来的。
诗歌翻译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译者的转换策略是翻译的关键。
由于审美的差异性,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
既然不同的读者同样有着不同的审美期待,同一译本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读者群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审美;翻译策略;读者期待;三美原则;一、引言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是创作美的艺术。
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审美和艺术再现。
毫无疑问,任何语言翻译首先是语言结构的转换,语义内容的传达,然而诗歌翻译并不停留在此,它需要更高层次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一向是以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钱钟书的化境,都涉及到文学翻译中美的再现。
受我国传统译论的影响并结合自身丰富的诗歌翻译实践,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也就是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诗歌美的再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的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文章试从翻译审美的三阶段讨论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译者的理解审美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
美感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与审美对象即诗的思想感情、艺术形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审美主体,即读者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
译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经过自身的艺术加工,将原诗的美感再现出来。
就译者的审美阶段来说,他涉及到作品客体的美感特质,译者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经验结果。
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诗歌翻译不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承载的语义信息,还有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以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艺术意象。
论散文翻译中审美效果的艺术再现——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
论散文翻译中审美效果的艺术再现——以《荷塘月色》的英
译为例
杨玉兰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6
【摘要】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审美效果如何在译文中再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文章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散文的语体特征(如语言的简洁、句构的节奏、散文的意境)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散文的美学效果在译文里的艺术再现问题,从而指出散文的翻译重在译出其艺术韵味.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杨玉兰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散文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重构——以张培基散文翻译为例 [J], 阮敏;
2.汉语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以《樱之家》为例 [J], 李健
3.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 [J], 舒舟
4.论散文翻译中的审美信息传递——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例 [J], 鲁萍
5.从格式塔意向重构探究散文翻译的审美再现——以《自深深处》的汉译为例 [J], 李栋飏;石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作者:李燕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意境美的再现是实现成功散文翻译的重要因素。
散文意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复杂结构。
根据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中的意境创造需要有真实与真诚的融入,生命的灌注和灵趣,并善于处理景、物、我三者的关系。
基于散文意境的创建结构,本文从情感的传递,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美层次再现的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散文翻译;意境;情感传递;意象翻译;想象生成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披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无论是高层次或是低层次的要求都强调了对散文翻译技巧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目的,使散文翻译技巧能够真正地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就必须对目前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进行分析。
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描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境界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
”(宗白华,1981)根据这一学说逐渐推进,散文的意境创造主要在于真景与真情的融入,生命情调的灌注和灵趣的飞扬。
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散文意境本质上是散文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
与诗歌意境相比,散文意境具有如下独特的特点。
真情真景的融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很多非常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散文翻译教师,他们都过多专注于散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个与现实有关,散文翻译师长期就是关注研究散文翻译水平如何得到提高,这些教师面对新的散文翻译中意境都觉得不适应,然后传统的方法如何适应新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他们去思考、去解决、去研究。
论散文的诗意美
论散文的诗意美散文是“美文”(周作人)。
袁鹰认为“散文自当有浓郁的感情,即使直抒胸臆,也应该象诗那样醇净;散文也需要恰当的结构和剪裁,虽然能收能放舒卷自如,却应该象诗那样精粹;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甚至一泻千里,但也象诗那样凝练;散文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大开大阖,但也要象诗那样蕴藉,含有余味。
”[1]可见,诗意美是散文的内蕴。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论述散文的诗意美。
一.语言。
散文语言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它既有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洗练,又具有畅达、生动的特点。
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说散文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构成了缤纷的散文语言。
(一)语言的质感。
同一模样的艺术品,由不同质地的材料构成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如雕塑,用青铜塑成显得苍劲;用花岗岩的显得刚毅;用大理石雕成的显得温柔。
罗丹在观赏用大理石雕成的维纳斯像时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温暖。
”语言的质感类似于余光中所说的“质料”[2]。
它是字或词的质地和它所赋予的特定的美感,并决定了散文的旨趣和境界,也决定了散文的“弹性”和“密度”[3]。
如朱自清在《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用了“踞”、“浮”等字,不但将梅雨亭的位置、情状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亭的突兀险势,极尽描绘的能事,富绘画美。
“踞”字展示了亭的“稳”,任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遒劲精神内蕴;而“浮”字则传神地写出亭四周的空阔,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个字极写出梅雨亭的险、稳、奇、峻、俏等风韵,对于亭的形状虽然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古词新用也能加强文字的质感。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杏花。
春雨。
江南。
”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而余光中这里要表达的正是对故国的神思。
外语文学作品的意境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再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意境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再现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外语文学作品犹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要将这些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翻译就成为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外语文学作品的意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它是作者通过文字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氛围、情感和思想的融合体。
对于外语文学作品来说,其意境往往深深扎根于原语言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中。
因此,要在翻译中再现意境,首先需要译者对原作品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以日本文学为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美学是许多作品的核心意境。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就很难准确传达出作品中那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其中对于雪景的描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蕴含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译者若能深入研究日本文化中对于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才能在翻译中用恰当的语言再现这种充满“物哀”之美的意境。
语言是意境的载体,不同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韵律节奏。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巧妙地运用目标语言的特点,尽可能地还原原作品的语言风格和韵律。
诗歌翻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语诗歌常常注重韵律和节奏,如十四行诗的严谨格律。
而中文诗歌则更强调平仄和对仗。
当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不能仅仅追求字面意思的准确,还要努力在中文中营造出类似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韵律优美,情感真挚。
译者需要在中文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词汇和句式,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也能感受到那种如音乐般流淌的诗意。
此外,形象生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准确理解并传递这些修辞手法所蕴含的意义。
比如,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象征为人生的舞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象征着人类与命运的抗争。
译者需要用目标语言中同样具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象征手法来再现这种深刻的意境,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论古典艺术散文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论古典艺术散文英译中的审美再现【摘要】古典艺术散文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审美再现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古典艺术散文的传统特点,探讨了英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并阐述了英译技巧对审美再现的影响。
本文强调了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重要性,以及审美再现对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
审美再现的力量在古典艺术散文英译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通过对文本的合理解读和巧妙翻译,成功实现了审美再现的目标。
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更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审美再现的成功也将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古典艺术散文,英译,审美再现,重要性,意义,传统,特点,挑战,可能性,技巧,价值体现,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促进。
1. 引言1.1 古典艺术散文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classical artistic pros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beauty and essence of a bygone era. These writings often provide a window into the past,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the time. They serve as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 allowing reader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1.2 审美再现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recrea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bring forth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art prose through translation. As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of classical art prose are often distinct from thos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recreating its aesthetic elements allows for a bridge to be built betwee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societies. By reimagining the beauty and elegance of classical art prose in a modern context, we are not only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but also making it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2. 正文2.1 古典艺术散文的传统与特点古典艺术散文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特点。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
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1、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的效果。
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
2、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萧、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
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
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引导学生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3、散文教学要抓住”意境美”这个难点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相关,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
《故都的秋》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教学过程一、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汉语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以《樱之家》为例
2 9・
成d e l i c a t e n e c k s , 表 达 了原意且 引人 遐思 。
用 得恰 到好 处 , 看似 翻译 的模糊 概括 , 实 则将原 文 的
“ 潺潺 ” 和“ 流着” 都 表 达 了出来 。有 时数 词 也 可 以
三、 散 文翻译 中的审美再 现策略
审美 再 现就 是译者 对 审美客 体进 行理 解并将 自
采用模 糊 的译法 或 者 省 略不 译 。如 原 文 中 “ 我最 初 望到 它时 , 脑筋 里立 刻 受 了一 个 大 大 的刺 激 ” , 这 一
句 中的 “ 一个” 便 可 以根 据 译 者 的 审 美 忽 略 不 译 。 其相 对应 的译 文 是 “ 1 w a s v e r y m u c h s t r u c k b y i t a t
J u n .2 0 1 4
V o 1 . 1 7 No . 3
【 文学艺术研究】
汉 语 散 文 翻 译 中 的审 美 再现
— —
以《 樱之 家》 为例
李 健
( 南京工程 学院 外 国语 学院 , 南京
2 1 1 1 6 7 )
摘
要: 根据 翻译美 学理论 , 从 翻译 审美 的主体和客体 、 翻译 方法和 翻译效果等 方面研 究《 樱 之家》的译 文 , 探
的抑扬顿挫。在《 樱之家》 这篇散文 中描述雪景时 , 作者使用 了三个音韵感很强 的词语 : “ 白茫茫” “ 亮 晶晶” 和“ 白皑 皑 ” , 而在 英 语 语 言 中并 没 有 与 之 相
对应 的单 词 , 此时 译者若 拘 泥于 此 , 不 仅会使 译 文晦 涩难 懂 , 还会 损 害原 文 的美 感 。译 者 把 这 三个 词 分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精品文档
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披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与诗歌意境相比,散文意境具有如下独特的特点:散文意境侧重于“写境”。
它偏重于实情实景的叙述,特别是对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
散文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达融“情”之“理”,使读者阅读散文时如入真景,如临实境,继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二散文意境的创构层次1真情真景的融入散文家黄河浪的名篇《故乡的榕树》就是以真实和真诚创设意境。
作者还描写了故乡的风俗人情,如关于老榕树的传说,女人们在榕树下烧香求神等。
所有的描述都是“真景物和真感情” 的融入,因此整个作品成功地营造了意境:故乡的榕树一方面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自然的美景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
2生命情调的灌注散文作为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在创造意境时需要通过各种意象的构建,来呈现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感。
鲁迅的散文《秋实》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枣树、空间、群星、小花、繁霜以及飞虫等。
作者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统治阶级强者、恶者的憎恶;对弱者、善者和战士的同情、赞美,全文荡漾着作者的生命热情,涌动着生命的情调。
3灵趣的飞扬散文意境就要追求这种既自然随性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感。
散文家张晓风在《山水的圣谕》中写道:“剪水为衣,博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扶水成琴弦”,这些充满灵趣的意象,很容易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真爱和饱含生命趣味的灵性。
遵循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意境的创构主要在于作者真情的投入、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描写和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作者:周晓春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文章从选词、句法、修辞三个方面,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两种英译文为例,探讨了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发现:在散文翻译中,原作风格是可以完美再现的。
关键词风格再现选词句法修辞意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在文学系统中,散文被认为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
散文用“富于形象性、情感性和趣味性的表达,诗性地表现人的个性生存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
①人们往往用“形散神不散”这一经典评述来形容散文的特色。
鉴于散文这种“形散神不散”的独特风格,其是否具有可译性曾经在翻译界引起激烈的争论。
目前“风格可译与再现”的学术观点已渐渐成为共识,国内许多优秀的散文翻译作品已经证明了风格的可译性。
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泰特勒,他在《翻译的原则》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译文的风格与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②笔者认为,散文创作的精髓在于其独特鲜明的风格,散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原文风格的完美再现。
只有那些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最大限度保持一致的译作才是最完美的译作。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抒情散文。
作者用最重的笔墨写景,有动有静,虚实相映,精彩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月色。
文中多用排比句,形式工整;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其中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强烈的节奏感形成了整篇散文的特色。
本文就朱纯深(以下简称“朱译”)和杨宪益(以下简称“杨译”)的译文进行比较,从三方面(选词、句法、修辞)对其语言特色加以分析,以比较原文风格在两篇译作中的再现效果和美学欣赏价值。
1 关于选词得体的对比分析在翻译实践中,为了忠实传达原文字词所蕴含的正确意义,译者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得体的选词,而不是把词孤立于语境之外,盲目的寻找语义层面的等值。
外语文学作品的意境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再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意境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再现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外语文学作品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要将这些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绝非易事。
意境,这一微妙而难以捉摸的元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当我们尝试将外语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如何准确再现其意境,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意境,简单来说,是作者通过文字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情感和思想的交融。
它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含义,更是深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和神韵。
例如,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的“物哀”之美,那种对生命无常、美好易逝的感慨;或者是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作品所弥漫的激情与幻想。
这些独特的意境,是作品的精髓,也是吸引读者沉浸其中的关键。
那么,在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再现这种意境呢?首先,译者需要对原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文化是意境产生的土壤,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含蓄”与西方文化中的“直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在翻译中丢失原作品的意境。
以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为例,诗中“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一句,如果仅仅直译为“哦,狂野的西风,你是秋天的气息”,虽然意思传达准确,但却失去了原诗中那种奔放、豪迈的情感。
若译为“哦,不羁的西风,你是秋之生命的呼吸”,则更能贴近原诗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西风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次,译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有的则喜欢简洁有力的语句。
比如,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明了著称,他的“冰山理论”要求读者从简洁的文字中去挖掘深层的含义。
在翻译他的作品时,译者也要尽量保持这种简洁的风格,才能传递出作品的神韵。
同时,译者还需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和运用。
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瞬间点亮整个句子的意境。
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作者:何霞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虎丘中秋夜》选自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散文借助简短明快的句式,构成了明朝苏州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气的一幅动人画卷。
通过在实践中翻译该散文,得出结论:译者的任务是要做到译文中的节奏美、内容美、情感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关键词】《虎丘中秋夜》散文翻译韵律意境情感一、散文的韵律由声音和节奏组成的韵律是散文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韵律再现对于散文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对押韵,格式等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是散文也十分讲究节奏,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言,“所有的散文都有节奏,即便是最散文化的句子也不例外。
”那么节奏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其实,任何节奏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具有对比性特征;相等时距;交替重复。
三者相互依赖,但关键在“对比性”。
英语的音步有轻重音的对比,而汉语的音步有平仄的对比。
例如:(1)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It was late at night, and orchestral music had gone. Only the voice of a piece of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could be heard, sorrowful and soft.此句中的“洞萧一缕,哀涩清绵”,译文采用倒装的形式,强调洞萧之音的特色之处,sorrowful和soft两个形容词采用押头韵的方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轻快。
由此可见,在散文的节奏方面,译者必须深入感受并领悟原作的旋律,再在译文中再现其神韵,而这种再现同样应该是自然流畅,毫不做作的。
二、散文的意境再现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困难之一。
一般来说,散文的意境具有两大重要特征:传神逼真、含蓄朦胧。
鉴于意境的这两大特征,译者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从字里行间感悟原文的意境。
论散文翻译中美的再现
论散文翻译中美的再现作者:谭小梅聂梅娟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4期摘要:本文结合多篇散文的英译实例,探讨在散文翻译中,如何再现散文的图画美、音响美、句式美、气韵美、流畅美。
强调对于散文的翻译,一定要注意美的再现。
关键词:散文;翻译;美的再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8-01文学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文学艺术的创造乃美的创造。
散文,更是美的文学。
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美的音响。
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语言清新;而且散文质朴、自然、意境悠远。
美学的出现为翻译的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青睐。
一、图画美的再现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的,这种形象通常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为意象。
作家用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表现意象,引发读者进入艺术境地, 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THE FIRST SNOW)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只有河流在美丽的画面上划出一道曲曲弯弯的黑线;还有那叶儿落净的树木,映衬著铅灰色的天空,此刻更显得枝丫交错,姿态万千。
(《初雪》高健译)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浓淡相宜, 意境悠远, 情境动人的写意国画,让人读着不知不觉似乎自己置身于一片雪景中。
论古典艺术散文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论古典艺术散文英译中的审美再现摘要:古典艺术散文的重要特征在于表现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对英英译进行研究是散文翻译研究重要的一维。
在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立足于译语文化,通过多种翻译方法与手段构建译语文本,并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而(话语层、形象层与意蕴层)之美,并最终在译文中完美再现原作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前赤壁赋》的英译为例,对比分析了罗经国先生的英译文与英国汉学家Giles的英译文,探讨了两个译本对三个层而之美再现的得与失,并阐释了译者在翻译汉语古典散文的过程中如何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近的审美体验,以期为汉语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古典艺术散文;《前赤壁赋》:散文英译:审美再现1•引言"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文选•木华•海賦》中:"云锦散文于沙I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英中,"散文”的意思是"文采发散于外"。
它以其精致的结构、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一切文体之根的艺术"(贾祥伦,1997: l)o本文拟从《前赤壁赋》的英译实践出发,比较原文与译文以及不同译文,从审美的角度对其英译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再现原文的美感,以期丰富我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
2.《前赤壁赋》及其英译文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具有极髙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
(郑侠,2014: 146)《前赤壁赋》行走自由、似诗如画,它不仅是散赋中杰岀的代表作,更是一篇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笔者拟选择罗经国先生和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的英译本作为语料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纵观两个译文,罗经国先生的译文语言精练生动、词简情真,说理方而形象可感,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突显了原文纯真自然之美;Giles 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在音韵美的处理上巧妙,但由于文化隔阂、时代背景、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某些误读与误译。
浅析散文翻译中风格的再现——以《荷塘月色》三篇译文为例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浅析散文翻译中风格的再现———以《荷塘月色》三篇译文为例胡娅婷(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文章对比赏析了朱自清先生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之朱纯深、王椒升和杨宪益、戴乃迭三个译本的对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为框架,从音素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四方面,探究将语言风格符号化对判断译文价值的意义,尝试从不同角度评估译文的多重价值。
关键词:散文;翻译;风格;荷塘月色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2X (2012)04-0031-02收稿日期:2012-09-14作者简介:胡娅婷(1990-),女,江西南昌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在读。
语言是有神韵的,王国维先生称之为“语言的境界”,这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和包括他的全体,和作者本身、甚至和作者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的东西(王以铸,1984:567)。
本文通过对三篇《荷塘月色》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将语言风格符号化对提高译者关注原文语言风格,提高译本的质量,创造译本多重价值的意义。
一、音素标记《荷塘月色》节奏畅婉、声调悦耳,一部分归功于迭声词的广泛使用,如“蓊蓊郁郁”,“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等,全文共有二十多个。
原文第四段对荷塘景物描写的七句话中,九处使用到了迭声字或迭声词,减缓了行文节奏,让读者有一种朦胧的审美体验。
英语则缺乏完全对应的迭声词体系,译者无法照搬该音素特征,不得不重新建构风格意义。
朱、王、杨三位译者通过英语的音律和头韵试图弥补译文的音乐美,如朱译文第四段“winding…water,what”,“layers of leaves”和第六段的“mass of mist”,王译文的第四段“skirts of slim dancing girls”,第五段“gloomy ghost-like”和杨的第四段“strains of a song”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摘要意境美的再现是实现成功散文翻译的重要因素。
散文意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复杂结构。
根据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中的意境创造需要有真实与真诚的融入,生命的灌注和灵趣,并善于处理景、物、我三者的关系。
基于散文意境的创建结构,本文从情感的传递、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来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美层次再现的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散文翻译意境情感传递意象翻译想象生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一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散文意境本质上是散文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
它偏重于实情实景的叙述,特别是对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
散文同诗歌一样,也需要想象和联想,也有意象的营造和借助外景来抒发感情,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端于“实境”,都是通过具体真实和确定性的描述,再形成一种情与景融、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
由于散文文体上的自由散淡,散文意境也较为疏散和随意。
它的意境的展开比较平实舒缓,从意境初展到拓展到深层有着明显的铺垫和渲染过程。
它还特别注意意象间的相互照应和连接的紧密。
散文因不受篇幅长短的制约,不受句式、韵律、节奏等的束缚,加上语言表达极其丰富、自由、灵动,因此在写境时,往往采用“多角度、长镜头地摄入,展示宽广的、立体的表现空间”。
其意境往往由多幅色彩各异、景深不一的画面构成。
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真情真景的融入散文家黄河浪的名篇《故乡的榕树》就是以真实和真诚创设意境。
作者还描写了故乡的风俗人情,如关于老榕树的传说,女人们在榕树下烧香求神等。
所有的描述都是“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融入,因此整个作品成功地营造了意境:故乡的榕树一方面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自然的美景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
2 生命情调的灌注散文作为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在创造意境时需要通过各种意象的构建,来呈现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感。
鲁迅的散文《秋实》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枣树、空间、群星、小花、繁霜以及飞虫等。
作者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统治阶级强者、恶者的憎恶;对弱者、善者和战士的同情、赞美,全文荡漾着作者的生命热情,涌动着生命的情调。
3 灵趣的飞扬散文意境就要追求这种既自然随性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感。
散文家张晓风在《山水的圣谕》中写道:“剪水为衣,博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扶水成琴弦”,这些充满灵趣的意象,很容易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真爱,和饱含生命趣味的灵性。
遵循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意境的创构主要在于作者真情的投入,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描写和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因此,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再现关键就是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
二再现散文翻译中的意境美1 情感的传达情感可称得上是散文的灵魂。
散文翻译要想实现意境美的再现,首先就要进行审美情感的传达。
要传递原作的情感,译者需要采取移情法。
“移情”一词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劳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提出来的,意为“把情感渗进里面去”。
刘宓庆认为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主体的生命活动)于“非自我”(对象的形象),具体说来,首先译者要深刻理解原文并识别原作的情感,然后在遵循原作的前提下,使自己沉浸在原作所要传递的情感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继而以情译情,将其转化成文字进行翻译表达。
在移情过程中,译者的领悟能力是关键,对原文情感基调的把握直接决定了译文的选词和用词风格。
文学翻译可以称作两种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载体之一,情感是是散文的灵魂,在散文的翻译过程中,应当采取“移情法”使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情感一致,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可以获得与阅读原文一样的美感和情感交流。
笔者认为在散文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引入二语习得的“语用移情理论”。
语用移情指的是多数语境下的人际交往需要说话人从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或从对方(物质、心理或情感方面的)需要出发,替别人着想,充分理解或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也是移情。
本质上,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趋同,意在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或缓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
散文的翻译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言语交际活动,但它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译文作品搭建一座读者与作者之间交际的桥梁。
语用移情是翻译对等原则的有力补充和支撑,翻译的对等原则一直以来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的有机结合,从语用移情、深层和表层结构、以及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三个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意义、情感和价值的对等。
这也是散文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原则。
例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译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as it is tonight,basking in a misty moonshine all by myself,i feel i am a free man,free to think of anything,or of nothing.all that one is obliged to do,or to say, in the daytime,can be very well cast aside now. that is the beauty of being alone.for the moment,just let me indulge in this profusion of moonlight and lotus fragrance.这一段是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剖析了作者对自我与自然和现实之间似是而非的关系。
末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无奈之意跃然纸上。
看似“淡淡的忧愁”,实则烦闷郁结心中。
如何将这种“外淡内浓”的审美情感传递到译文中去是译者需要着力考虑的。
译者首先在用词上细心选择,在译文中保持了原文文字简练自然的特点。
如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翻译成:“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的对称句式,用词简单,并且将“热闹、冷静、群居、独处”作了灵活处理,使整个句子同原文一样保持了一种均衡美和对称美。
读来清新自然,却能感受到作者压抑下的愤懑。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译文翻译为:“all that one is obliged to do,or to say”,“oblige”指“make it necessary for someone to do something”(强迫,被迫),做到了与原文情感一致。
例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译文: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 to the south after all.deep in my thoughts,i looked up,just to find myself at the door of my own house.gently i pushed the door open and walked in.not a sound inside,my wife had been asleep for quite a while. 对江南的惦记,更显示出作者摆脱不了的愁怀。
作者最终还是沉醉于心仪的江南生活。
“到底”、“惦”等词说明作者心系江南已久,因荷塘月色而开启的江南生活画卷成为作者暂避愁绪的出口。
2 意象的翻译散文中的意象都是蕴含作者情思的精心选择,“象”的背后都蕴含着或多或少的文化底蕴和渊源。
意象的翻译应以直译法为主。
因为通过直译法翻译出来的意象,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读者由此所产生的想象才可能是最接近原作者情感的联想,体会到的意境也更接近原文所欲传达的意境。
但另一方面,深深浸润在中西不同文化中的读者,由于其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的不完整、缺省甚至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理解“象”之蕴,继而移情、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从而领略原文的意境是困难的。
3 想象的生成想象的生成在散文中一般是通过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
在散文中,修辞手段都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因为它们是作者借以抒发感情的工具,是激发读者产生丰富想象的主要手段。
只有在译文中保留修辞手段的这些特色,才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艺术性,才能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思想感情和帮助读者生成想象。
4 译者的素质散文的翻译与其它文学翻译一样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思维活动、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艺术审美再现的过程,是创造性的劳动。
要使散文的意境美在译文中得到分层次再现,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首先,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素养,要具备很强的原语解读能力和用目的语进行娴熟写作的能力,这是完成翻译中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的基本条件。
语言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阅读原语和目的语的优秀文学作品。
刘士聪教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出色的翻译家,就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英语,也才能掌握并运用好的英语。
其次,译者要着力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要对散文文学的特点有所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出原文的内容实质、精神内涵和作者构建的意境之美,才能在表达阶段通过译语将这些特点在译文中再现。
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就需要学习一些文艺理论和文体学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坚实的文学修养是做好文学翻译的基础。
再次,译者要有深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熟知两种语言表达所承载的文化的情感观、世界观,才能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做到“移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一部好的散文译作可以使读者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