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隐忧工程。下面是为大家搜集出来的有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效果明显。教育部门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抓实丰富德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县妇联、妇儿工委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县关工委每年组织开展了“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全县涌现出了感动中国的方招、王盼两位见义勇为英雄,培养产生了“全国道德模范”、湖北省和XX市“美德少年”、“黄冈十佳小孝星”、“XX市十佳自强女孩”等一批典型,一些学校还荣获了“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XX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通过社会共同努力,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成为全县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但由于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观念思潮同时并存,一些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不良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模糊。
部分青少年缺乏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发展缺乏规划;有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厌学逃学现象;有的精神空虚,盲目崇拜歌星影星,沉湎于网络游戏;还有的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较为严重,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在对全县青少年思想道德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什么”时,55%的青少年选择了“出人头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36%的选择了“挣大钱,过好日子”,有3%的是“为父母学习”,只有6%的青少年回答“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在问到“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58%的青少年选择了“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或“社会名望的高低”,42%的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或“人格是否高尚”;在问到“业余时间自己的喜好”时,有63%的青少年回答是“上网玩游戏”。
(二)法制观念淡薄。
少数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遇事往往采取忍让、逃避或顺从,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个别青少年受到不良风气侵蚀、腐化,滋生了不良行为,个人主义严重,有的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据政法部门统计,我县xx 年至今共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23件,涉案人数达38人,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侵财犯罪案件居多,故意伤害犯罪案件逐年增加,低龄化、团伙化特点明显。
(三)自我意识较浓。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良好的文明修养和行为习惯,缺少关爱和奉献,对他人、对社会不热心。在学校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每周在校5天,受到教师严格的教育管理。但学生周末两天离校后,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致使学校养成教育失败。教师们反映学校教育中的这种“5+2=0”现象致使部分青少年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讲诚信,考试作弊、顶撞师长、违规违纪;消费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自私狭隘,斤斤计较;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如在回答“你同意继续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时,有52%的青少年选择了“不同意”,有13%的青少年选择了“不清楚”,只有35%的选择了“同意”;在选择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时,有55%的青少年明确表示自己在“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规”等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
(四)心理素质欠佳。
由于青少年课业负担普遍较重,社会、家庭的压力较大,致使他们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暴自弃、混日子;还有一部分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愿找老师、家长倾诉,而乐于找同学倾诉或进行网络聊天。有的则因找不到正常的发泄渠道,习惯于把问题和心事藏在心里,变得冷漠、孤僻、自闭,从而导致心理障碍。通过调查有近60%的学生将冷漠、叛逆理解为“酷”。
在回答“你最烦恼的问题是什么”时,68%的青少年选择“学习紧张,压力大”或“父母对我期望值高”;在回答“你如果有心理、生理上的困惑,你选择给什么人说”时,有52%的青少年选择“谁都不说,自己解决”,有35%选择“好朋友”,只有5%选择“父母”或“老师”。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少青少年崇拜金钱物质,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造成理想信念有些缺失,出项消极的人生观,颠倒的荣誉观。同时,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滞后,相反,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图书馆音像充斥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的“黄色、灰色、黑色”等有害信息又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与教师和家长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执法部门对网络安全监管不到位,导致有的青少年行为失控,终日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家庭因素的制约。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道德品质不佳、心理素质差等局限无不与家长对家庭教育内容定位的偏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够。受家长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制约,有的家长的一些不文明的言行和陋习、甚至
不良风气和腐朽现象,对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我县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增多(农村留守学生70%,单亲家庭学生10%),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鞭长莫及。接受托管重任的祖辈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重养轻教,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要么纵容溺爱,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
(三)学校教育的误区。
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影响,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重说教轻实践、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未纳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比范围;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课时少而且经常被占用;学校的德育教育方法陈旧,德育工作不能满足也不能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教师师德师风不正、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学生中引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加之学校与家庭脱节,没有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
(四)教育主体的局限。
青少年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感,对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