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14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14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学生活动 (每一个大格的长 度都是 1 厘米。)
通 过师 生 用 各自 的 一 拃量 课 桌的长度, 体 会由 于 所 用的 标 准不同,所 以 测量 同 一 长度 所 得 的结 果 也就不同, 引 起学 生 的 认知 冲 突,在解决 这 种冲 突 中 体会 掌 握 统一 长 度 单位 的 必要性。
生 2:厘米可 以用来测量比较 短的物体的长度。
学生感受 用厘米量 较长的物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
(不合适。 )
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 “米”。
体的不便 利,从而产
二、探 究新知
(板书课题。 ) 1.认识米尺。
(学生举手, 教师 让一位生来量。 ) (让学生说。 )
教学过程:
教学 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 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 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 ,“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 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1厘米 二次备课
二、探 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备课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备课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备课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2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2”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学习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学习重难点:重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难点:灵活运用学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笔算这个星期我们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2、归归类3、算出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

课件出示算式。

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归类(练习3)二、综合运用1、下面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奖牌的数量。

看上面表中的数量,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选出两个问题列算式算一算。

2、瞧,这是谁在对话呢?啄木鸟怎么说的?那你能猜出这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害虫吗?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3、应用题。

读了这道题你了解到什么?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要求今年有多少只应该怎样计算?题目中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作业:《同步》课后记: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内容:教材P26~P32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

2、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强数感;3、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及其算理。

2、估算方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实物。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连加、连减学习内容:教科书P26-27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连加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课前准备:情境图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这么热的天,小朋友们正帮老伯伯摘西瓜呢。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

板书:23+45=12+25=24+55=26+13=41+52=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线段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线段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线段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者: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温堡小学杜小红教学目标: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若干个硬币,铅笔,钉子,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一、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1、情境导入今天上数学课,老师带大家到公园里去看一看好吗?(1)有群小动物坐在那,想不想知道它们在看什么?(出示小鸟图,有声音)小鸟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长,你们能帮帮它吗?请你们的学具盒中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看看数学书的宽有多长?谁来说说你的结果?提问:奇怪了,我们大家量的都是数学书的宽,但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量东西的工具不同)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一样,用同一种东西量才行。

(2)接着我们去看看小兔子。

请大家用眼睛认识看看,用耳朵仔细听听,到底小兔子那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情境)小兔:大象伯伯我想做一条裤子。

大象:你的裤子要多长啊?小兔:我的裤子有2片树叶那么长。

大象:好的,那你明天来拿吧。

到了第二天,小兔到大象家里拿裤子了。

结果裤子做长了许多。

小兔:大象伯伯,我要做的裤子只要2片树叶那么长,你是不是搞错了?大象:没有啊,我给你做的树叶也刚好是2片树叶那么长,不信你看。

提问:这到底怎么回事啊?它们两个都说是2片树叶那么长,那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呢?(他们两人的树叶大小不一样)(3)小兔和大象虽然都用了同一种东西------树叶来量,但因为他们俩树叶的大小不同,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线段 ︳人教新课标(2014秋) (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线段 ︳人教新课标(2014秋) (2)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一单元《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 知道线段的特点,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理解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任意形状的纸。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课件展示)二、新授(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出示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第一幅图片中的小桥,第二幅的小朋友跳绳及孩子与妈妈互动的图片引入课题。

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1. 操作、观察(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2)思考,现在同学们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叫作端点。

(板书:端点)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3)得出结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注意,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4)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小结: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线段的特征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

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拓展: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经历2、3、4和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同,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情感与态度: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学习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核心任务】:同桌合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学习准备】:口算卡片、小棒、课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 以开火车的形式背5的乘法口诀。

2.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5×2= 3×5= 5+5+5= 1×5= 5×5= 5+5+5+5=要求学生在口算时先说得数,再说口诀,同时老师把“5的乘法口诀”的卡片依次贴于黑板。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1.学习2的乘法口诀①学习“一二得二”出示1双筷子。

一问: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预设:1个2 2个1二问: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2=2 2×1=2(板书)三问:谁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预设:一二得二(板书)四问:为什么这样编?谁能说说理由?预设:一二就是一个二,得二就是等于二。

②学习“二二得四”再摆上1双筷子,变成2双筷子。

提问:现在,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 谁会列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呢?预设: 2个2,2×2=4 二二得四(板书)教师板书。

追问:为什么只列一个乘法算式?再问:用你们细心的眼睛观察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记熟吗?(适时找两位同学大声读一读2的乘法口诀)2.学习3的乘法口诀①谈话迁移,试编口诀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用3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下面我们要借助小伙伴的力量共同来完成“3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集体备课)(14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集体备课)(14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147页)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147页)人民教育版数学二年级第一册教案一、班级情况分析:这个班有20名学生,包括8名女生和12名男生。

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中,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秀学生思维活跃,言语积极;中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为人所知”;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掌握每一项基础知识的速度总是慢得多。

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更注重对后进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比较长度”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测量长度的知识,对长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

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进度。

难点在于让学生知道线段及其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注意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较、测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了解线段、学习量和绘制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以学生的两位数加减和两位数加减的口头算术为基础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对概念和角度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认识数字 1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数字1,并用笔写出数字1;- 能够辨别一个集合中是否有1个物品。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数字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2. 引入新知:给学生出示数字1的卡片,教师读出数字1的名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指写出数字1。

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练。

3. 拓展探究: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点出其中有1个物品的集合。

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他们的思路。

4. 巩固练: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认真模仿数字1,并抄写几遍以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复。

第二课:数字1的扩展教学目标:- 能够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 能够辨别是否数量为1。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物品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复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2. 引入新知: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引导学生表达“只有一个”。

3. 拓展探究:教师出示一组物品的卡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表示出其中是否有1个物品。

学生可以用手指指向正确的选择。

4. 巩固练:提供一组物品的卡片和一张纸,让学生用手指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并在纸上用铅笔写出数字1。

5.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的能力。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完成。

......(依次编写后续教案)总结本教案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全册内容,共包含多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人教新课标(2014秋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二、教材分析(含学情分析):“简单的排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一课教材编排了让学生感兴趣的排列问题作为例1,不仅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而且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又向学生渗透有序排列的数学思维方法。

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从3个元素中取两个进行排列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让学生在体会排列过程中掌握了规律方法,可以使问题变得简便;用有序排列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做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又全面又简便。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

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应用排列的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2014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4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材总体分析: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用1-9的乘法口诀算表内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平面图形的认识;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种物体;线段的直观认识;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用尺量线段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的竖式书写方法。

2.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2-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重点、难点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难点:1. 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2.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课时:57课时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

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6课时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P1-2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014年秋季学期人教新标准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4年秋季学期人教新标准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上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20160828

2上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20160828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01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014年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年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执教人:张时玉2016年9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认识厘米课时目标导航认识厘米。

(教材第2~3页例1~例3)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图钉、订书钉。

学生准备:刻度尺、图钉、纸条、铅笔。

一、情景引入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提示: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课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2)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明确:①不准确,大人和小孩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②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小孩,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3)收集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哪些?提示:①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②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板书设计: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2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小木棒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例1、例2、十个十个3 5 3 5+ 2 + 3 2————————3 7 6 7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反思: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14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例3:3 5+ 31 7—————7 2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反思: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例3:4 6- 2 3—————1 3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

(2)在掌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学会退位的书写。

教学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例2:5 1—3 6—————1 5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学会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比较后的想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

教学准备:小木棒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知道了什么?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2、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3、检查解答是否正确4、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教学反思: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板书设计: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

三班得了多少面?12-4=8(面)答:三班得了8面。

教学反思:课题七:连加连减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1 28+34+22=84(个)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2 8 6 2 2 8 2 8+3 4 +2 2 +3 4 3 46 2 8 4 6 2 +2 2+2 2 8 48 4例2、84-40-26=18(个) 84-(40+26)=8 4 4 4-4 0 -2 64 4 1 8教学反思:课题八:加减混合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3、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1 67-25+28=70(人)方法一:方法二:6 7 4 2 6 7-2 5 +2 8 -2 54 2 7 0 4 2+2 87 0例2、72-(47+16)=9(人)4 7 7 2+1 6 -6 36 3 9教学反思:课题九: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