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他论文文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要揭示和批判这种 终使女性显现在语言之中。
既将翻译又将女性逐入社会底层和他(她)者处境的状况。女
四、结语
性主义译论者为了在译文中彰显女性,为女性争得话语权,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探索了
特别强调“判逆”。如《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从性别
(一)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翻译主体
意象就是“不忠的美人”。此外,在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中,
译者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基础,女性主义译者质 翻译过程被描述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显而
疑长期以来把翻译置于性别化的低等位置的字眼,主张重新 易见,在这个隐喻中,男性是主体,占主导地位,然而女性是
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翻译策略,以使女性显现于译文之中。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三)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们对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旨在揭示翻
一系列翻译理论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译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长久以来,关于翻译的一个典型
文化派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推动力。本文旨在探索女性主 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
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便增强对女性主义翻译 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文本操纵的迹象。”
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 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

浅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浅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权、 选 举 权 和 受 教 育 的 平 等 权 。 从2 O 世纪7 0 年代开始 , 女 性 主 义 者逐 渐发 现 . 男女间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社会政治领域 中, 文 化领 域 中也 有 深 深 的 烙 印 , 女 性 主 义 第 二 次 高潮 开 始 了 。 此
时 女 性 主 义 的关 注点 转 向 了性 别 差 异 , 强 调 女 性 的独 特 性 , 呼 喊出 “ 女性 必 须 获得 语 言 的解 放 ,女性 的解 放必 须从 语 言 人
2 . 中 国古 典 诗歌 翻 译在 美 国
美 国 翻译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的 第 一 部 结 集 是 诗 人 埃 兹 拉 ・ 庞 德的《 华夏集》 , 1 9 1 5 年4 月首版于伦敦 , 收录诗歌 1 4 首, 1 9 1 6 年 9 月 以《 祓除》 为题重印 , 并 增 添 了4 首。 庞德在出版《 华夏集》 之 后, 便 开 始 系 统 地 学 习 中文 , 并把包斯芒的法文版《 大学》 译 成 英文 , 而后 于1 9 5 5 年, 他 又 翻译 出版 了英 文 版 《 诗经 》 。 继庞德之后 . 美 国女 诗 人 艾 米 ・ 洛威尔 于1 9 2 1 年 出版 了英 译 中 国诗 集 《 松 花笺 》 ; 斯 特布勒于 1 9 2 2 年 出 版 转 译 了 葡 萄 牙 文的《 中 国诗 选 》 的《 李 太 白诗 选 》 ; 惠特 尔 转 译 了 法 文 版 的 《 玉 书》 的《 中 国抒 情 诗 选 》 , 于1 9 2 3 年在纽约出版。 浅论女 Nhomakorabea性






何 文 芳
(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广西 南宁
摘 要 :女 性 主 义 翻 译 兴 起 于 2 0 世 纪7 0年 代 未 的 “ 文 化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嬉雪》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嬉雪》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嬉雪》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和译者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女性译者的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涉及女性主义主题的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女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的翻译策略和女性主义意识表达情况。

本文以《嬉雪》英译为例,探讨女性主义意识在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的表现特点。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嬉雪》英译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表现方式,探究中国女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的译者策略,进一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三、研究内容
1.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体现女性主义意识的特点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3.以《嬉雪》英译为例,分析译者对女性主义意识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
4.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应用
四、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表达方式。

案例分析法:选取《嬉雪》英译为案例,结合原文和译文分析作者和译者在表达女性主义意识方面的处理方式。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女性译者作品中的应用现状。

同时,可以从具体案例出发,归纳总结中国女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中的策略和表达方式,为女性主义翻译提供参考。

《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旨在探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然也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分析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中的体现和作用。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关联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涉及到不同文化、语言和性别之间的交流。

因此,女性主义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女性主义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翻译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声音和经验。

女性主义的出现,使得翻译更加关注女性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尊重女性的主体性和经验。

其次,女性主义推动了翻译领域中的性别平等。

在过去的翻译实践中,女性的作品往往被忽视或被男性化。

女性主义的出现,使得女性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三、女性主义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女性主义在翻译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首先,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形象和语言特点,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其次,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她们在翻译过程中会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和经验,从而使得译文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

此外,女性主义还对翻译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女性译者的翻译往往更加细腻、感性,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使得译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四、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不仅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影响,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声音。

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得翻译理论开始关注女性的经验和声音,推动了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女性主义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这使得翻译理论开始关注不同性别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朱虹译作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朱虹译作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朱虹译作分析摘要:朱虹的女性主义翻译作品在国外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并获得认可。

其译作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成为世界女权潮流的一部分。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朱虹翻译实践中对女性主义意识和立场的展现,从而为翻译女性主义文学的译员或希望传递女性主义意识的译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朱虹Analysis of Zhu Hong’s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Wu TingAbstract:Zhu Hong's feminist translation work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nd been recognized abroad. Her translation shows the life and ideological state of Chinese women to foreign readers and has become part of the trend of feminism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Zhu Hong's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of feminist literature or those who wish to convey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Keywords: Feminism,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Zhu Hong一、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关于翻译实践的理论。

论女性、翻译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之契合

论女性、翻译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之契合

义等 “ 后 现 代 ”思潮 和 运 动 风 起 云涌 的文 化 语 境 中产 生 的 ,自然而 然就 产生 了解 构主义 、女 性主义 和后 殖 民主义 等 后现 代主 义翻 译理 论 。女性主 义翻 译理 论是从 性别 研 究 的角度 对翻 译进 行理 论探 索,给 文化 派翻译 理论 提供 了新
运用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女性主义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为了在译文中彰显女性包括泛女性的身影和声音为女性争得权益特别是话语权160女性主义者常常会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如
语 言 研 究
论女性 、翻译与女性主义翻译观之契合
张晓惠 广 西民族大学
摘 要 :女权 运动 为女 性争取 自身权 利和 地位 提供 了一个 重 要的 契机 ,并且延 伸到 翻译领 域。 由于把语 言看 作是 强 大 的身份 政 治工 具 ,并把 翻译行 为看 作文 化 干涉 的手段 ,女 性主义 翻译 实践 实质 上 已成为 以营造 女性 主义 文化语 境为 目 标的政治行动。于是,女性主义翻译观成为女性在语言文化领域争取和男性平等权利的武器。 关键词 :女性 ;女性主义 ; 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
3 .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实践
3 . 1 女 性 主 义翻 译 观
自从 2 O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以 来 ,形 式 主 义 、美 学 理 论 、
接 受理 论 、符 号学 、后 结 构主 义 、后 现代 主 义相 继 出现 , 他 们 从不 同角度 对翻 译进 行理论 探索 。 同时 ,以 巴斯 内特 和 勒 费弗尔 为首 的文 化派翻 译理 论者 从宏观 的角度重 新 审 视 翻 译 现 象 和 翻 译 活动 ,1 9 9 0 年 在 其 合编 的 《 翻 译 、历 史与 文化 》一 书中正 式提 出 了 “ 翻译 的文 化转 向 ”这 一 口 号 。翻译 的文化 转 向是在解 构主 义 、女性主 义和 后殖 民主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黄 菲 飞
( 郑 州航 空工业 管理 学 院外语 系 河南・ 郑州 4 i 5 0 0 0 2 )
中图 分 类 号 : H 0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1 6 - 0 1 3 7 — 0 3
与拓 展 。
济教育 、 就业 等权利 ; 女权运动 以行动 和实践为 主 , 侧 重于
推动政府的法案立法来保障女性权利 。这一阶段的女权运 动奠定 了女权 主义 的基本 目标 ,也定义了女权主义和社会 实 践 活 动 紧 密 相关 的这 一 特 点 。 第二代女权 主义 ( 从2 0世纪初到 2 O世 纪 6 0年代 ) : 这 阶段 的女权 主义也被称 为现代 女权主义 ,是女权运动史 上最 为重要 的阶段 。处 于这 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者逐渐认识
社会 主义女权 主义 :社 会主义女权主义着重于强调女 性在 经济和政 治方面和男性的平等权利 ,他们认 为女权运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 f e mi n i s t i s d e i r v e d f r o m t h e i r c o mmo n k n o wl e d g e a n d s y s t e m c o n t e x t s .

到在政治 和经济领域争取 到的平等权利并未能改善女性在 社会生活 中的实 际不平等地位 , 相反 , 为 了实现或者得到这
些政治经济上 的平等权利 ,女性 往往要付出更为惨重 的代 价和努力 ,社会偏见和性别歧 视使女性的平等权利难 以完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各种理论构成了多元的格局。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翻译被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翻译的结合,并最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思路,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的多元体系下迅速发展。

然而,迄今为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就我国而言,翻译界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到该理论,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很有必要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而使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

基于此,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对其研究的不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该理论的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在多元体系中的发展。

一产生:女性主义与翻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而此二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历史上翻译和女性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前者被认为是鹦鹉学舌、“传话筒”,译文是有缺陷的,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绝对忠实,后者被看做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第二性”,因而是男性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服从于男性;在18世纪的西方,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没有参与写作活动的权利,更没有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因此,翻译曾一度成为女性接触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窗口;此外,人们还经常把翻译比作女性,认为翻译就像女性一样“漂亮的不忠诚,忠诚的不漂亮”,对翻译与女性的评判仅停留在两个层面,即其外表和对男性(原文)的忠实与服从。

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之下,翻译向着文化这个更加宽广的文化领域进军,为翻译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就要彻底结构男权话语从而颠覆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翻译观简评-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翻译观简评-文档资料

女性主义翻译观简评要: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家对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出发,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总结,以期对这一翻译理论流派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起,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女性主义时代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家有雪莉?西蒙、罗莉?张伯伦、路易斯?冯?弗洛托、芭芭拉?戈达德、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等。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思潮与翻译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以期对这一流派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女性主义思潮简述五四”前后,feminism 始传入中国时,曾被译为“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子主义”等,但很快“女权主义”占上风并被基本固定下来。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妇女需要争取与男子在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女权主义”是个较合时宜的译名。

蒋骁华,2004)不可否认的是,“女权主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却忽视了占主要地位的女性主义批评,并给人留下一种强势和偏激的印象。

因此,相较之下,“女性主义”则显得更加准确和易于接受。

最开始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

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最初是反抗男权压迫这与解构主义反传统有类似之处)。

20 世纪80 年代后,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主要是受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英美派和欧洲大陆派。

英美阵营中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的代表人物有肖沃尔特,帕克斯等;法国女性主义阵营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德?波伏娃;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等,其中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元对立的男女二分法。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lfeminism),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theory)为其理论基石(鲍晓兰,1995:1-18)。

女性主义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到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这些影响折射到了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

意义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研究紧密相关(刘云虹,20XX)。

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卑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卑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制造性活动(张景华,20XX)。

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Flotow,S.Simon,G.Spivk,L.Chmberlin,B.Godrd,S.Lotbinier e-Hwood等。

她们的观点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卑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XX)。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

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从而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基础。

随后,将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和影响,包括如何提升译者的地位、如何促进译者的自我认同以及如何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改写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关系,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翻译实践中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权力的重构。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常常被视为隐形的、被动的角色,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挑战了这种观念,认为译者应该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重写”(Rewriting)。

这一概念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论文小说人物翻译论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论文小说人物翻译论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论文小说人物翻译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性别的角度为落脚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而且还丰富了当代的翻译实践领域。

它让人们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在赋予原作人物的生命和思想,让其跃然纸上。

当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很年轻,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使译文更全面,更具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因受社会背景、男女性别和国家政治等因素影响,中西方小说中时常用隐喻行的语言来解释翻译,在众多的翻译文本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经常被性别化。

长此以往,小说的译文呈现诸多的不忠于原文的案例,以小说中的人物翻译尤为突出。

随着女权运动的壮大,女性主义翻译从后殖民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汲取养分,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精神需求和要求话语权,逐渐打破以男性为核心的翻译理论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流派。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概论2.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随着妇女运动为人们所熟悉起来。

这时,以女性主义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也应运而生,使女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这一形式)中有所凸显,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有关于语言的政治性,文化差异及翻译的伦理学等问题;要求修订对传统性别歧视的暗喻,重新翻译各种文学作品。

两性意识的区别更多地被采用到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这样就形成了崭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特点2.2.1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古今中外,翻译一直处于次等地位。

哪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竭尽全力的接近原文,但与原文“等同”仍是一种梦想。

它只能通过拷贝、派生或摹仿的方式存在。

自女性主义与翻译相结合后,译作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她们认为译作与原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发展与继承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关系。

辩证的来说,译作对原作很依赖,但原作同样也很依赖译作,两者是相辅相成、平等的关系。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西方女性主义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后分化成两派: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和法国新女性主义 French New Feminism。前者更注重文学 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 将视线投射在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分 析等理论方面。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 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 者在创作方面是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 作和译者依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 发挥,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 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作者和译者的生理性别,男 女应赋予同样地创造力,淡化男女身份有利于男女 的平等身份。女人可以成功的诠释、翻译男性的作 品,男人同样可以采纳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点。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Representatives Sherry Simon雪莉· 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 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 冯· 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Main points

劳丽· 钱伯伦认为,17世纪法语中的“不 忠的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 正如父权体制下身居社会等级底层的女 性,翻译在文学等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忠实是翻译的第一 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背离 原作的行为却屡屡发生。钱伯伦认为, 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 制约了翻译的忠实性。
Sherry Simon雪莉· 西蒙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精品源自生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
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
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

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

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

她们宣称,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

在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肩负着为自己与翻译正名的双重历史任务,她们为此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并在翻译的手法上提倡干预性的翻译策略。

弗洛图( Louis von Floto w,1997) 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三种干涉文本的翻译策略,即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和脚注 (prefacing & footnoting)和劫持 (hijacking)。

(a)增补(supplementing)
增补策略是指以这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创造性行为,等同于一些理论家所说的补偿(compensation)。

译者基于自己的立场在增补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写。

如“HuMan”中用大写的“M”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等。

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女性译者对原文文本的有意识的干预。

(b) 加写前言和脚注 (prefacing footnoting) 前言与脚注是指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以突出女性译者翻译的差异性。

这一策略已经成为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用以解释原文的背景,意图以及自己的翻译策略。

这些说明和记录无疑是为了凸显译者让人们关注她们的女人身份——
或者更明确的说,女性主义者的身份——方式,为的是解释她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也是为了阐明那些为了想象的或者政治的目的而利用语法性别资源的文本。

(c)劫持策略(hijacking)
劫持策略是指女性译者基于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爱好对原本不属于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操纵(郑钰洁,2011,p.155)。

三、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具体体现为译者选择题材的口味、
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语言运用的技巧等特点的综合。

译者风格由他们的世界观、创作天资和艺术偏好决定,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周颖, 2004, p.67)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译者乐于搜集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把它们介绍到自己代表的语言文化中。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通过创作新词来颠覆男性的叙述方式。

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语言成了表达政治目的的工具。

她们通过对词语的中性化和减性化使用来创作文章。

女性主义译者希望通过翻译这样的作品来使女性主义特色得到体现。

其次,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译者的干预性( interventionist),要求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

在三种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中,“增补”是为了弥补语言间的
差异,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创造性地改写文本以体现其女性主义角色。

“劫持”是表示女性主义译者对翻译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或挪用。

“加写前言和脚注”则是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用来解释原作主旨、自己的选材目的和使用的翻译观等目的的方式。

第三,女性主义翻译对话语性别 (grammatical gender)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语言“性别
中性”的观点,并重建女性主义词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女性主义译者的风格。

此外,女
性主义译者不满足中性化词语的使用,还创造了一些阴性词来使用,如“translatress” (女性译者)。

(张静,2007,p.72-73)
四、贡献及局限性
女性主义自引人翻译理论以来,不断拓宽翻译研究的视域。

女性主义对差异的解释成功地
解构了原作和男性的霸权地位,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中翻译的等值、文化差异、译者的主
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问题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过于激进,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目的,把非理性作为理性,为了实
现其政治目的,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也就不可避免地为各种各样的批评留下了口实。

(张景华, 2004, p.23-24)
参考文献:
[1]Flotow, L.(1997).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 inis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3]徐翠波(2011)。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浅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4(4),60.
[4]张景华(2004)。

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中国翻译》,25(4), 23-24.
[5]张静(2007)。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3(9), 72-73.
[6]郑钰洁(2011)。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大众文艺》,(13),155.
[7]周颖(2004)。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9),6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