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的发展及影响
清朝末期,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而另一派则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一场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太平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奕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但是,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此后一个长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现代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

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还创办了40个现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此外,洋务派还修筑了津沽铁路、关东铁路、铁路等共计477公里,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电线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30余年的洋务运动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称之为“体”与“用”的关系,或称之为“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肯定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更进而肯定两者的功用,即中学用来“治心身”,西学用来“应世事”。

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
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这两者又被强调是相补相救,不可偏废的。

说到底,就是他们企图要以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的“西用”,来达到维护古老的封建王朝这个“中体”的目的。

显然,这一思想体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矛盾。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总之,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参考文献:1.《曾文正公全集》 2.《李文忠公全书》 3.《中国近代史》 4.《现代化新论》
提纲:中心思想:阐述了洋务运动了兴起,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的结局及影响。

详细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意义,即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却不可
否认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转变。

文章结构:1.介绍了洋务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2.介绍了洋务运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观点。

3.洋务运动的具体实施措施和一些主要的成果。

4.洋务运动的结果。

5.详细介绍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