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五四_时期的婚外恋小说_林凌
介绍莎菲女士的日记
总的来说,《莎菲女士的日 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 涵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 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主人 公莎菲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 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限 制。这部作品对于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
THANKS
1
故事背景与 主题
01
02
故事背景设定在五四运动后,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主人公莎菲是一 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女性,她追求自 由、独立和真实,对于封建礼教和传统观 念持有反抗态度
主题主要集中在女性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矛 盾与挣扎上。莎菲在面对苇弟和凌吉士时,
展现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观念的 反抗。她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 看法和对于未来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封
此外,小说还通过莎菲与苇弟、 凌吉士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 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限 制,以及这种束缚对女性追求 自由和爱情的阻碍
丁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 场景描绘,展现了莎菲内心的矛 盾和挣扎,以及她对自由和爱情 的追求
4
社会影响与 评价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这 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 当时中国女性的困境和追求, 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传统与 现代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小 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
2
人物塑造
莎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 精神,还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她对于凌吉士的追求表现出对传统观 念的反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追求自由爱情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由与限度--重读《酒后》,兼议凌叔华小说的情爱伦理
第36卷 第4期Vol.36 No.4 2019年8月Aug., 2019DOI:10.16217/ki.szxbsk.2019.04.007自由与限度—重读《酒后》,兼议凌叔华小说的情爱伦理齐 红(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摘 要:“新闺秀派”作家凌叔华的代表作《酒后》描绘了“五四”女性传统又现代的行为思想特征,是“五四”文坛上一个独特又典型的文本。
采苕和永璋这对“理想夫妻”之间蕴含着并不“理想”的情爱关系,妻子采苕敢于直白表达对朋友子仪的倾慕之情,但终又意识到这种情爱自由实现的难度和限度。
采苕的“一吻之求”暴露了“五四”时期女性情感和婚姻的诸多问题,也体现出凌叔华在女性情爱伦理方面的个人化思考。
关键词:凌叔华;《酒后》;情爱伦理;新闺秀派;“五四”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9)04-0054-04作为民国初年“新闺秀派”的代表作家,凌叔华及她的文学创作被人谈论过多次。
仅就人物塑造而言,关于凌叔华小说的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她塑造了一系列出身“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
鲁迅先生对凌淑华的评价概括精准,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
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
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1]“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追求”与“妥协”……对于这些女性形象的定性与定位,后世的论者虽在语辞上不断变化,但本质上并未超越鲁迅。
而最能够体现这些特点、最具代表性、“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形象,就是《酒后》[2]中的妻子采苕。
在《酒后》发表前,凌叔华已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小说作品,只是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直到1925年1月,《现代评论》(周刊)第一卷第五期刊出了《酒后》,该文受到周作人、朱自清等知名作家的肯定和赞扬,凌叔华才一举成名。
论_五四_时期的婚外恋小说_林凌
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林 凌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是“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从反抗封建父权、夫权和封建伦理文化的压迫,到挣脱封建婚姻观、贞操观和子嗣观的束缚,是个性主义式婚外恋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
“五四”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超越了古代文学的婚外恋描写,提升了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思想艺术深度,为新文学进一步科学健康地探讨婚外恋现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现代贞操观念 婚外恋小说 自觉型模式一婚外恋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婚外恋描写作为文学现象,在“五四”时期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关注,皆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
或许,这是形成“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五四”时期,《新青年》首先发起“贞操问题”讨论。
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起,不断有人撰文讨论妇女解放问题,初步涉及到两性道德内容。
不过,“贞操问题”讨论真正引起全社会广泛注意,是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译载日本谢野晶子《贞操论》之后。
在《贞操论》中,作者以决绝的口气写道:“我对于贞操,不当他是道德;只是一种趣味,一种信仰,一种洁癖。
既然是趣味信仰洁癖,所以没有强迫他人的性质。
”这种现代贞操观不啻晴空响雷,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随后,《新青年》刊出的胡适的《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在抨击旧两性道德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些文章从男女平等出发,指出了旧两性道德中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提倡女子自立,主张建立一种“超于贤妻良母”的人生观。
无疑,这种批判旧两性道德的视角和方法,在当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都不可低估。
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是“五四”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关注、讨论过现代性爱意识,以对抗中世纪神权禁欲主义,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五四”呼唤、张扬的现代性爱意识则是为了批判封建禁欲主义,把人从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丁玲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现当代文学
时代苦闷 女性叛逆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熊猫 作品
一、作家简介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 之,湖南临澧县人。现 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1904—1986 )
• 1923年夏,经瞿秋白 介绍进入共产党创办 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 系,曾参加争取妇女 财产权的大规模示威 游行
• 19223年开始的玛 格莉特·桑格节制生育 和性解放运动。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
• 最早发表于1928年2月 号的《小说月报》, 是丁玲继《梦珂》之 后的第二篇小说,引 起当时文坛极大震惊。 作家获得更大声誉的 同时,也因莎菲这一 人物形象饱受争议。
1.思想内容:
整篇小说以日记体 (共34篇)的形式,呈 现了“五四”落潮后、 一个知识女性孤寂与窒 息的日常生活图景。
3.丁玲一生中的另两个男人
• 1931-1936:欲说还休的隐痛——冯达
• 1942-1986:患难与共的伴侣——陈明
1942年
丁38 陈25
四、艺术特征
• 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大胆、细腻的心理描写。 运用内心独白等抒情技巧,大胆真率而又细致 入微地揭示出莎菲内心深处心理与生理、理智 与情感等各方面的矛盾。
2.人物形象 恋爱中的“三角”
凌吉士与苇弟
• 凌吉士: 高贵、丰仪、骑士风度,卑劣灵魂 • 苇弟: 懦弱、无能、好哭泣、女性化
论抗战时期的社会言情小说
论抗战时期的社会言情小说
孔庆东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卷),期】1997(0)1
【总页数】16页(P116-131)
【关键词】社会言情小说;抗战时期;张恨水;通俗小说;社会小说;《啼笑因缘》;秋海棠;才子佳人小说;“社会”;《恨海》
【作者】孔庆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中的社会性——以《粉墨筝琶》为中心 [J], 倪坦
2.张爱玲小说对民初社会言情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J], 陈乐
3.张爱玲小说对民初社会言情小说的继承与突破 [J], 陈乐;
4.20世纪80年代我国言情小说的出版及其社会影响 [J], 周蔚华;李津铭;
5.中国社会转型期大都市生活的浮世绘——对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社会——言情小说价值的思考 [J], 谢庆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龚润枝;汪杨【摘要】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
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
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1920s. As the first-generation writers of women 's life, Lu Xun, Ling Shuhua, Lu Yin all portrayed the sleeping women and the awaken, and ye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omen in existential plight varied. In presenting the sleeping women, Lu Xun elaborated their suffering as an objective observer, Ling Shuhua tried to explore the emotional fragility of the tender s oul, and Lu Yin focused on women’s helplessness for themselves. In portraying the awaken women, Lu Xun expect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a position of personal liberation, Ling Shuhua described the women’s wisdom of survival, and Lu Yin labored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hem. Their writing represented the height ofwomen’s literature during that era, and glimpsed something of a new dilemma for women hidden under the banner of gender equality.【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4-87,99)【关键词】女性书写;“五四”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者】龚润枝;汪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文本之外,她们一直被“代言”、被“言说”,女性的世界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一个隐秘、暗哑的存在,直到“五四”新文学发现了“人”,也发现了作为“人”的女性。
浅谈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
浅谈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作者:冷悦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1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向来被看作是处于边缘化的“第二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女性同胞不断为自己正名。
在中国,“女权主义”于五四时期经日本传入,并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
在五四时,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旗手,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妇女问题为反封建文化的切入点,对孔儒学说中“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与道德展开理性批判。
在这些文人学者影响下,女性同胞开始自我觉醒。
文坛上涌现了一批革命女权作家,如:凌叔华、冰心等。
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小说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两个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它通过“我”——一个未成年女学生的眼睛,观察到两个不同家庭。
一个是陈先生的家庭,一个是“我”三哥的家庭。
陈先生的妻子——陈太太每日只知打牌,耽于享乐,家政凌乱,不教育孩子。
而三哥的妻子——亚茜能干体贴、治家有方、相夫教子。
两个家庭的对比很是鲜明。
陈先生的家庭充满着压抑和不和谐,而三哥的家庭则和和美美。
冰心通过这两个家庭的幸与不幸对比,告诉人们家庭幸福和女性的品行、能力、治家方式息息相关。
这篇小说是冰心19岁时所作的,当时正处于“五四时期”早期。
这一篇问题小说还有些缺点,如:情节生硬、小说人物性格简单。
但冰心却明确地表达出她对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如何自处的看法。
冰心认为女性应该成为一名贤妻良母。
这里的“贤妻良母”指的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独立人格且将家庭的各个方面都打理好的贤妻。
冰心幼年时便开始接触文学,后来在女子学校接受学习,之后还去美国留学。
因此她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双重熏陶。
她将自己在基督教感悟到的博爱与中国传统的母爱相结合,形成了冰心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形象。
而在《两个家庭》这篇小说中,冰心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女性究竟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为家庭?为个人?还是为社会?在小说中的陈太太每天只知道打牌应酬,是只为自己享乐的女性。
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陈宗敏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1984(000)002
【摘要】<正> 凌叔华,笔名叔华,素心,是我国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位著名女小说家。
作品有《花之寺》《女人》和《小哥俩》等。
由于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视。
鲁迅曾把她的小说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导言中指出: 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
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陈宗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论凌叔华五四时期独特的情感世界 [J], 张松竹;张力
2.试论乡土小说从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的转向——以王任叔乡土小说创作流变为例[J], 白鹏
3.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 [J], 龚润枝;汪杨
4.乐观与忧患──“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乡土小说创作主体考察(之二) [J], 刘昕华
5.浅谈凌叔华笔下的“五四”时期旧式女性 [J], 方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甸园的苦恼与畅想_关于新时期爱情小说中的婚外恋描写_林凌
!"#
江苏社会科学
现, 章锡琛所提出的主张竟然悄悄地存在于现实 生活中。 为此, 有人试图在理论上将一婚多恋特 征概括为: 它不要求自身的发展达到缔结婚姻, 只 满足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需要; 它不必过多地考虑经济因素; 它的对象只是相对地固定, 双方一旦认 为 爱 情消 失 或 产 生 变 故 使 相 爱无 法 再 继 续 下 去, 就 可迅 速解 脱, 而 不受 婚 姻家 庭的 牵 制; 它能使原婚姻家庭保持不变, 当事人同
这时, 只要有一位善解人意的异性闯入生活, 便 会出现一婚多恋现象。 霍达 《 穆斯林的葬礼 》 中奇 珍斋 主人韩 子奇因日 本人侵 略中国 和第二 次世 界大战全面爆发, 带着全部值钱的家当, 离妻别 子, 与妻妹 $ 也是师妹 % 梁冰玉一道远渡重洋, 来 到英国避难。 战争进行到最艰难时刻, 梁冰玉因 失恋感情遭受严重创伤, 她把爱投向了姐夫兼师 兄的韩子奇。 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梁冰玉的感情 , 逼着韩子奇认真审视自己的前半生和夫妻感情: 做夫妻十几年, 细细想来却记不起多少夫妻间的 温存和情爱。 可以说, 韩子奇一直是感情饥饿者,
婚多恋的结局, 显然比维持一婚多恋要不道德 。 说到底, 婚姻和一婚多恋都不能彻底解决 “ 分居 饥饿综合症 ” 问题, 因为它的产生 及其存在是夫 妻分居这一社会问题; 只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 进一步发展, 人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自 由, 而不是像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 中的梅雁那 “ 样, 解决夫妻分居要靠组织照顾时, 分居饥饿综 合症 ” 式一婚多恋问题才能得到彻底根除。
!"!
江苏社会科学
象个血性男儿—— — 只有做完它……而且说到底, 究竟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 $ 不过是两个萍水相逢 的中年男女思想上稍稍接近一些。 对妻子绝无损 ” “ 害。 新道德。 为什么一个男人只能爱一个女人 $ 这合乎人的本性吗 $ 根据唯物主义, 一夫一妻制 ” 是私有制的产物。 从小说情节发展看, 工程师所 寻找的 理论依据虽 然暂时 压制了 挥之不去 的伦 理道德观念, 但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种理论就是 真理, 就是人们要遵循的伦理准则。 所以, 随着航 船靠岸—— — 一段婚外恋结束之后, 面对妻子和女 儿, 他的心里涌起了沉重的负罪感: 他心里想: 苦役刚开始。 是啊, 不能告诉 她, 这无异于把精神的重担卸给她。 于是, 他 就会注定永世背着虚伪的重担, 走完那漫长 的人生的路。 是的, 他不会再幸福了。 他最幸 福的时刻—— — 接受妻子纯洁爱情的时刻, 将 会 变成 他最 痛苦 的时 刻。 是啊, 为人 道德 不 容易, 为人不道德更难啊 ! 偶 然 型一 婚 多 恋 多 发 生 于 主 人公 没 有 任 何 心理准备的情况之下, 他们的生理、 心理欲望一 旦得到满足, 就马上坠入生存的精神困境, 将不 得不直 接面对社会 舆论和 传统道 德观念的 逼视 和审判。 新时期爱情小说通过描写偶然型一婚多 恋给当事者心理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揭露了传统 爱情观、 婚姻观对人性的束缚。 欧阳惠林教授 % 黄
丁玲前期对女性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莎菲女士的日记》话语建构中的多重矛盾
丁玲前期对女性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莎菲女士的日记》
话语建构中的多重矛盾
吕采莹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5
【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历史语境里往往意味着思想的解放,但随之而来的重
重社会矛盾又引起了新一轮广泛的失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丁玲开始接连创作并出
版多部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作品。
本文以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话语建构体系为例,通过分析作者设置的叙事视角及人物言行等方面的矛盾,来进一步探究丁玲在
创作前期所显露的对女性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意识。
【总页数】3页(P0012-0014)
【作者】吕采莹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五四”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觉醒--读丁玲《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
姑娘》2.知识女性主体欲望的自由书写——重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3.“不合
时宜”的绚烂“自我”——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我”的独特性4.试
论丁玲前期创作中的孤独主题--以《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5.女性:作为话语的主体——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紫色》看女性日记体、书信体小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妇女解放观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妇女解放观
林凌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妇女解放问题历来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小说不仅描写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广大妇女的精神奴役.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广大妇女的自我精神束缚之于妇女解放的严重阻碍.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林凌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精神分析与新时期小说中的个人无意识主体观 [J], 刘智跃
2.妇女解放之路还任重道远——浅谈《小巷深处》与《红粉》中的妇女解放 [J], 姜磊
3.新时期蒙古文小说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价值观变革——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 [J],
4.妇女解放的乌托邦——合作化小说中的妇女解放内涵剖析 [J], 曹金合
5.中西悲剧观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冲突与互渗 [J], 蓝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玲五四时期的作品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
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
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
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的日记》、《士阿毛姑娘》等篇什。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
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五四情爱小说类型简论
五 四时期 个 性 解 放 的 时代 潮 流 , 来 了情 爱 文 带 学 的繁荣 。情 爱 主题 冲破 了禁 欲 主 义 的 闸 门 , 为 成
封建 主义 发难 一 样 , 四情 爱 小 说 力 图在 与 封 建 礼 五
教的尖锐冲突中, 表现青年争取爱情婚姻 自由的斗
争 。知识 分子 在 中 国现 代 社 会 最 早 觉 醒 , 为 具 有 作
一
《 一个著作家》 是庐 隐最早 的小说创作 , 作者在 五 四浪潮 的 冲 击 下 , 诉 封 建 婚 姻 , 颂 纯 真 爱 情 。 控 歌 女主人公沁芳 和青 年著作 家邵浮臣倾 心相恋 , 父母 却将其许配给富足的罗濒 , 为了把灵魂完 完全全交 给情人——著作家 , 以反抗强迫的包办婚姻 , 沁芳悲
8 — 6
唤着情人的名字离开人间。许地 山的《 命命鸟》 描写 世家子弟加陵和俳优之女敏 明冲破封建主义的门第
等 级界 限恋 爱 , 长 以两 人 生 肖相 克 为 理 由加 以 阻 家
学体裁的结构重心由传统的重“ 故事” 转变为重“ 人 物 ” 人物性 格特 征 的刻 画成 为 小说 创 作 的 中心 。在 , 《 一个著作家》 命命鸟》 卷麓》 《 《 等作 品中, 作者正是 抓取 人 物性 格 最 突 出 、 最精 彩 之处 加 以 细致地 描 绘 , 着力刻画男女 主人公叛逆抗争 的决绝性格 , 以此塑
愤 而死 。著 作家则 用 破 瓶子 刺 破 心 头 , 流着 鲜 血 , 呼
、
“ 叛逆抗争” 型
同欧洲 文艺 复 兴 时 期 以情 爱 文 学 为 突 破 口, 向
[ 收稿 日期 ]2 1 0 0 0 1— 9— 9 [ 作者 简介]沈
一
明 (9 1 , , 16 一) 男 江苏如东人 , 江苏教 育学 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豪笔下的丁玲:土娼一样的肉欲情魔(图)
文豪笔下的丁玲:土娼一样的肉欲情魔(图)丁玲认为,沈从文按照自己的低级趣味,把她描绘成一个“肉体与情魔”、与湘西土娼毫无二致的女人,把她跟胡也频的结合写成是单纯肉体结合,并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中蒙上一层粉红颜色。
本文摘自2009年第3期《博览群书》,作者陈素娟,原题为《从女性视角看丁玲交恶沈从文》。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几乎无一人敢出面揭露此事。
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刊出,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登出《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
不久,突然听到丁玲遇害的传闻,正在为老友奔波呼号的沈从文感到无比愤怒和悲伤。
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才有了《记丁玲女士》〔后改名为《记丁玲》〕一书。
当该书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不能不说给当局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丁玲的危险性。
近50年后,这份记忆在80年代初被唤起。
身为传主的丁玲一反常态,对过去20年给予她政治迫害的人默不作声,却对这部关于她本人的传记痛骂有加、嗤之以鼻。
1980年春,丁玲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了《也频与革命》,文中称《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胡言乱语”、“连篇累牍”,并斥作者沈从文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
两人过世之后,“树欲静而风不止”,由此而引起了一段“丁沈文坛公案”,研究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其中多数是站在同情沈从文的角度,批评丁玲的“有失偏颇”。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大多都从强调丁玲的政治性出发。
这不免引人深思:难道就因为政治信仰的不同,曾经被传为“文坛佳话”的深厚友谊就这样破裂了吗?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存在呢?丁玲本人曾对一个研究者这样解释:“我被捕后,有一年沈从文又到了常德。
觉醒·苦闷·危机——论五四时期女作家的爱情观念及其描写
作者: 钱虹
作者机构: 华东师大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96-106页
主题词: 五四时期;五四女作家;性爱意识;爱情描写;新女性;爱情悲剧;凌叔华;觉醒;个性解放;
灵肉一致
摘要: 本文以五四时期女作家群的小说、诗歌、剧本等创作为依据,分析从冰心的《疯人笔记》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所表现的现代女性的性爱意识,从而把握五四新女性们从爱的觉醒到性的苦闷,再到生的危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归纳出五四时期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描写的三大特点:一、崇尚纯洁的心灵交融,轻视(甚至鄙视)低级的肉欲泛滥;二、咏叹女子求爱的痴情苦恋,谴责男子寻欢的朝秦暮楚;三、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赞美人格的精神力量。
作者认为,五四后期女作家笔下出现关于性的苦闷的描写,主要来自“灵肉一致”的爱情之梦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莎菲女士的日记》标志着五四女作家群的“爱情咏叹调”的休止。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
作者: 康林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27-148页
主题词: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作家;个性主义;悲剧冲突;五四时期;人与社会;小说创作;郁达夫;作品
摘要: 本文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的内容、性质、特点等进行了探讨。
文章认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
由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最后总是个人归于失败,人生价值被毁灭。
从而,使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成为一种悲剧冲突。
文章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探讨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文艺流派在表现这种中心冲突上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们外部的表现形态和思想内涵的各自特点,探讨了它们其后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正确地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婚外恋小说与爱的迷惘
婚外恋小说与爱的迷惘
佚名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1997()1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婚外恋小说;现实生活;第三者;协议离婚;家庭解体;浓硫酸;首要原因;中性词;恶性案件;申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追求真实,再现迷惘——评台奥多·冯塔纳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 [J], 赵蕾莲
2.爱的呼唤、体验与迷惘--校园"言情小说现象"的文化透视 [J], 王淑君;方文伟
3.坠落之伤——论郭沫若留日小说与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迷惘情怀 [J], 吴小华;刘利
4.坠落之伤——论郭沫若留日小说与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迷惘情怀 [J], 吴小华;刘利;
5.老年婚外恋者——走出迷惘 [J], 余关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林 凌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是“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从反抗封建父权、夫权和封建伦理文化的压迫,到挣脱封建婚姻观、贞操观和子嗣观的束缚,是个性主义式婚外恋道路的历史发展逻辑。
“五四”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超越了古代文学的婚外恋描写,提升了婚外恋题材小说的思想艺术深度,为新文学进一步科学健康地探讨婚外恋现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现代贞操观念 婚外恋小说 自觉型模式一婚外恋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婚外恋描写作为文学现象,在“五四”时期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关注,皆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两性道德的破除和新两性道德的建立。
或许,这是形成“五四”小说集中描写婚外恋题材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五四”时期,《新青年》首先发起“贞操问题”讨论。
从《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起,不断有人撰文讨论妇女解放问题,初步涉及到两性道德内容。
不过,“贞操问题”讨论真正引起全社会广泛注意,是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译载日本谢野晶子《贞操论》之后。
在《贞操论》中,作者以决绝的口气写道:“我对于贞操,不当他是道德;只是一种趣味,一种信仰,一种洁癖。
既然是趣味信仰洁癖,所以没有强迫他人的性质。
”这种现代贞操观不啻晴空响雷,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随后,《新青年》刊出的胡适的《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在抨击旧两性道德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些文章从男女平等出发,指出了旧两性道德中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提倡女子自立,主张建立一种“超于贤妻良母”的人生观。
无疑,这种批判旧两性道德的视角和方法,在当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都不可低估。
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是“五四”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关注、讨论过现代性爱意识,以对抗中世纪神权禁欲主义,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五四”呼唤、张扬的现代性爱意识则是为了批判封建禁欲主义,把人从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如此以来,“五四”时期关于两性道德的讨论,既有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学者对现代性爱意识的论述,也有针对中国文化背景、现实生活发出的言论。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关于贞操观的讨论。
在封建社会,贞操观一直是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心灵、阻碍妇女解放的重要道德教条。
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妇女在这种观念逼迫下做了贞妇烈女,演出了一幕幕最悲惨的人间活剧。
欲求妇女解放,“首先就要打破贞操的迷信。
……中国的社会,还没有脱离宗法的遗迹,而且偏重男统,所以贞操一事,经过多少年的陶养,已成了中国妇女的宗教了!”①由于贞操观讨论直接关联着妇女解放问题,甚至是妇来稿日期:98-10-20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邮编:210093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尺度,所以,反对封建男权主义、要求男女平等,便成为“五四”思想文化界破除封建贞操观的基本视角。
胡适曾言:“我以为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种态度,乃是双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于女子一方面的。
”②《语丝》上也有人撰文说:“贞操,是在有感情的两者间的东西,那里在决绝了的人还有贞操可守。
”③虽然这种新贞操观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旧两性道德毕竟第一次受到真正、有力的挑战,建立符合现代意识、现代社会生活准则的贞操观已经为时不远。
其二,对贞操观与爱情、现存婚姻关系的讨论。
对新贞操观的探索、建立,必然涉及到如何处理与爱情、现存婚姻之间的关系。
对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回答非常干脆:贞操只与爱情发生关系,与现存婚姻无关。
这只要浏览一下当时大家的言论,问题就一目了然。
胡适说:“夫妻之间若没有爱情恩意,即没有贞操可说。
”④另一位作者在《新青年》上撰文说得更为通俗易懂:“所以吾尝说,两个男女有爱情,便可共处。
爱情尽了,当然走开。
这本没有什么奇怪,可羞耻,可惊骇。
更用着发什么恼?爱情原与天气是差不多一样的自然现象。
”⑤这不免有爱情、贞操虚无主义倾向,但对破除旧两性道德确实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
“五四”时期,大家对“新性道德”的理解似乎非常宽容:“甚至如果经过两配偶者的许可,有了一种带着一夫二妻或二夫一妻性质的不贞操形式,只要不损害于社会及其他个人,也不能认为不道德的。
”⑥“新性道德”宽容到连最能体现旧两性道德的传统婚姻都能够理解、包容,令人触目惊心,难以理喻,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宽容”、“理解”态度,又推动着大家在破除旧两性道德上走得更远。
“五四”时期对于贞操观与爱情、现存婚姻关系的认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景宋于大革命失败后,劝告友人说:“在恋爱上,对方无论是天神菩萨般本事,或猫狗般恶劣,只要双方相爱,那就拚命爱吧!那是最尊贵的自由呀!不爱了,大家认为有走散的必要,就走散罢,用不着丑诋,无须乎死掉。
”⑦这种论调在“五四”时期的报刊上俯拾即是。
于此,可以窥见“五四”时期关于两性道德问题讨论,对中国思想文化界和社会行动准则产生的深远影响。
应当承认,“五四”时期对于两性道德的讨论,主要是在知识阶层展开的,最初的影响和作用也基本上局限于知识阶层。
例如,“五四”小说婚外恋描写的男女主角,其身分大多数属于知识分子。
但是,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革命一样,“五四”道德革命的成果终将转化为普通群众的行动。
中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和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客观上阻碍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但是,从“五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图景看,这场道德革命还是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到了偏远的农村。
许杰《台下的喜剧》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私自相恋在村民中掀起的轩然大波,其中,以村上“有名的辣货”松哥嫂的议论最为引人注目:“就是双双捉住又何妨呢?难道不是人吗?……我说得好:现在是民国了,讲自由,偷得来情人也是本领,———被人们捉住也没有什么。
———也说不上贞节不贞节,只要他两人不会三心两意,不会再偷七个八个就好了……”虽然不免过于直率,也未必能够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赞同和拥护,但是,这毕竟预示着“五四”自上而下的道德革命,已经开始在基层社会和广大民众中发生作用,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五四”小说把婚外恋概括为两个基本模式:(一)先有“外恋”,后有“婚姻”。
青年男女在自由交往中倾情相恋,正当从恋爱向婚姻过渡时,封建家长出面,用各种理由和方式拆散这对自愿、自由的婚姻,使自由恋爱只开花不结果。
诚如陈独秀所言:“盖恋爱是一事,结婚又是一事;自由恋爱是一事,自由结婚又是一事;不可并为一谈也。
”⑧象王统照《遗音》描述的婚外恋就属于此类模式。
公立小学教员主任与一女学生产生恋情,母亲却在家里为其包办了一位亲戚的女孩,他“不能舍弃了他母亲,便不能毁了这个婚姻”,最终接受了母亲的包办婚姻。
庐隐《一个著作家》也是这样。
沁芬原先和青年著作家邵浮臣倾心相爱,父母却为了她的“前途”和“幸福”,将其许配给富足的罗濒。
在这种婚外恋模式中,自由恋爱之所以不能自然地发展成为自由婚姻,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婚姻的干涉。
(二)先有“婚姻”,后有“外恋”。
父母根据“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和家产、相貌等外在条件,把儿女圈定在预先设计的婚姻中,而且儿女必须终生遵守这种体现出父母权威、意志的婚姻约定;由于通过这种方式缔结的婚姻漠视、戕害青年男女的自由、幸福,他们往往在婚姻之外,又去寻求“外恋”。
郭沫若《飘流三部曲·十字架》属于此类。
在这种婚外恋模式中,婚外恋的起因是对包办婚姻的痛苦和失望,所以,最终根源还是在作为封建家长的父母那里。
总之,无论在“五四”小说展示的哪一种婚外恋模式中,婚外恋所代表的个性主义思想与父母所代表的封建父权都构成了直接冲突,因此,封建父权是青年人追求婚姻自由的主要障碍,也是扼杀婚外恋的主要对立力量。
封建父权压制、剥夺青年人自由婚姻的做法,由来已久。
象陆游和唐琬的婚姻之被母亲拆散,贾宝玉被骗进薛宝钗的洞房,都集中体现了封建聘婚制度中父权的意志和权威。
“举凡天下一切暴政苛刑,父母皆可一一施诸子女之身。
其罚子女也,又从无规定之刑律,往往以父母之气平怒息为止。
”⑨在封建社会里,儿女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封建父权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力量;青年人反抗父权的力量总显得单薄、软弱、无力,怎么也不会冲破“铁屋子”式的封建壁垒。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封建父权赖以生存的封建大家族制度及其“发达体”君主专制制度遭到批判和否定,⑩个性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彼消此长,形成了新的封建父权文化语境。
对父权而言,此刻只要能维护封建家长权威、规范、道德,往往“委屈求全”,基本上不再以威严庄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对儿女婚姻,它不仅予以“关心”、“爱护”,而且还与儿女共商婚姻大事,在某些细枝末节上,甚至做出一些让步,因而,它们较传统宗法制家庭中的父权,具有更大的蒙蔽性和欺骗性。
何植三《D君》中的母亲为儿子包办婚姻时,征求过儿子的意见。
庐隐《一个著作家》,冯沅君《隔绝》、《隔绝之后》、《误点》等小说中,父母包办女儿的婚姻,也都是为了“疼爱”女儿。
其实,父权的妥协和宽容是有条件的,甚至暗藏着杀机。
首先,封建家长对儿女婚姻的让步、默认,总是有一定条件和前提的,即不违背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而且它的让步、默认极其有限,不可能越过由父母决定、包办婚姻的界线。
其次,既然婚姻与儿女共同商量过,那么,这桩包办婚姻就被裹上了一层自由婚姻的外衣,一旦出现背叛婚姻或发生婚外恋现象,青年人便会千夫所指,永无立足之地。
所以,即便在新的父权文化语境中,父权仍然是迫害婚姻自主、婚外恋的主要力量。
“五四”小说婚外恋描写批判的另一重要对象是封建夫权。
在封建宗法制家庭中,父子关系是家庭的主体和核心,父亲死后,长子便承担家长的职责,这种职责和功能甚至延伸至女婿身上,以所谓的“半子”身分在被姻亲联系的两个家庭之间,对妻子的父家长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同时,这种身分又使他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在自己家庭代行妻家父家长的责任。
因此,在封建婚姻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夫权,在本质上是父权的延伸。
许杰《隐匿》描述了青年女子彩珠的婚外恋故事。
丈夫外出谋生,多年未归,并且音信杳无,彩珠的生活和情感无以寄托,便与一木匠发生了婚外恋。
突然,丈夫从上海回来,全家立即惊慌失措;丈夫发现妻子的不贞行为后,便不辞而别,远走他方。
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夫权在旧婚姻中具有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庐隐《父亲》所塑造的庶母,是一位深受封建父权和夫权双重迫害的人物典型。
庶母的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将其包办给了容貌英俊和满口花言巧语的“父亲”,可是,“父亲”与庶母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下的“父亲”对钱财和庶母美貌的占有。
如果说封建父权在包办婚姻中经常充当、并且满足于充当法官角色,对形形色色的婚外恋,做出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裁定,有时,由于血亲原因也作些敷衍、掩饰,如彩珠的母亲、舅舅之类,那么夫权则不仅要监督、规范妻子的婚姻行为,而且还具有消费功能,即利用在家庭中的有利条件和地位,强制妻子充当奴隶、仆役,甚至为自己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