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03-23T08:49:59.268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3期作者:饶翠[导读] 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缺少“解题反思”,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提升。
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514500
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缺少“解题反思”,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重视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何谓“解题反思”?一道试题经过一翻苦思冥想得出答案之后,有必要做如下思考:
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考查了哪些概念、知识和能力?题目所提供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解题过程是否判断有据?是否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普通性结论?如此种种,就是“解题反思”。
一、“反思”解题过程,探究思想方法解题后,引导学生领悟并“反思”解题过程,可把弥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便迁移到不同情境中。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试问,f(x)在(-∞,0)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解:设x1<0,x2<0,且x1
解题后,我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剖析解题步骤,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在何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的突破口在于两个“转化”:
第一个转化是通过将考虑的两个自变量x1、x2转化为考虑其相反数-x1、-x2,把问题转化到区间(0,+∞)上,从而可以利用已知条件入手。
第二个转化是借助奇函数的特征式f(-x)=-f(x),把问题重新转化回到区间(-∞,0)上来,完成解答。这样的一番探究,让学生明白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转化”思想自然就“显山露水”了。
二、“反思”一题多解,拓展思维空间
一题多解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者通过不同侧面的观察,将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摆脱固定的思维方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三、“反思”错解原因,提高辨错能力
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解题时需要在大量题设信息中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再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串联、并联、迁移、转换、分析、综合等方法加以解决。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例:已知x>0,y>0,且+ =1,求x+y的最小值。
错解:∵1= + ≥2 ? = ,∴xy≥6,∴x+y≥2 xy≥2×6=12。
分析:运用基本不等式:a>0,b>0 ≥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解决最值问题时必须做到“一正、二定、三等”,而上面解法没有满足“定”。
正解:∵x>0,y>0,+ =1,∴x+y=(+ )?(x+y)=10+ + ≥10+2 ? =16。当且仅当=,即x=4、y=12时,x+y取最小值16。
四、“反思”一题多变,提高应变能力
解答完一些典型的题目后,对原题可作适当的引申或结构的改变,如多角度提问,增加、减少或改变一些条件及逆向命题等,一题多变,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和串联性,将题目进行更高层次的纵向挖掘、横向延伸。
五、“反思”多题一解,总结解题规律
同一类型的习题,其解答方法是有规律的,而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学中,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解题方法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对其中一道题目深入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共同的规律,真正达到理解和运用。这样对于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收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第八章有这样三道习题:
1.(P133B组第3题)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自A、B两点向准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D。求证:∠CFD=90°。
2.(P199习题第7题)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
3.(P123习题第6题)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A、B两点,经过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直线BM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这三道习题都与过焦点的直线有关,因此它们必然有联系。
其实上述三题的证法可归纳为同一证法,而且这三题之间还有这一关系,只要证出其中任一题的结论,都可在此基础上证出其它两题的结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平时在解题时多注意挖掘题目的条件,搜寻各题之间存在的关系,那么在今后解题时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