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的衰落和启示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的衰落和启示广州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港口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开辟“五口通商”以后,广州即失去了对外贸易的独立地位。
本来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半官方半商业性质的公行“十三行”来进行,《南京条约》取消了这一制度。
此后,英国“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进出口贸易的实际经营权为外国在穗的洋行所控制,广州港的外贸自主权逐步丧失。
又广州港航运及对外贸易征税事宜本属粤海关管理,《五口通商章程》规定由外人任粤海关税务司,并确定了“值百抽五”的原则,使关税固定在当时世界上最低的税率标准上,海关自主权也随之丧失。
接着,外国殖民主义者又取得了广州港的引水权。
殖民主义侵略者凭借其所取得的外贸、海关及引水等特权,进行掠夺性贸易,大量倾销棉、毛织品等消费品,而运走生丝、茶叶等农副产品,特别是使鸦片走私合法化。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的二十一年内,输入中国的鸦片估计消费量达91.9万箱,较战前嘉庆五年(1800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十年间的估计消费量51.5万箱增长了78%。
殖民主义者并采取各种卑劣的手段,大量掠卖华工到海外,把华工当作活商品,进行惨无人道的“猪仔贸易”。
西关最南面离岸较远的中流沙,清咸丰九年(1859年)经运石填海,修筑石堤,成为一衣带水的岛屿,称为“沙面”。
因其围绕深水良港白鹅潭,成为各国互市之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政府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秘密交换了《沙面租界协定》,取得沙面为租界地。
西方殖民主义者即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控制了广州港。
《广东新语》所云广州附近江中的三座石岛:其中位于今人民南路以东的海珠石已接近珠江北岸,清代仍是海珠岛,至1931年始由人工扩筑新堤(即今沿江路),与北岸相连;位于东濠口以东(今广州铁路东站附近)的海印石,清末已与北岸相连;原在清老城西门外的浮丘石,宋代以前还是一个海岛,康熙年间屈大钧撰写《广东新语》时,已与陆地联成一片,现已完全埋在中山七路地下。
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
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时期:广州自公元前214年建城以来,就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贸港口。
在古代,广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成为中国与外国之间重要的贸易枢纽。
在汉代、唐代等时期,广州的繁荣程度更是达到巅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 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思潮的泛滥,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场和启蒙城市。
在广州,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为中国的变革和革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动力。
广州在近代时期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3. 当代时期: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广州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同时,广州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广州还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广州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古代的商贸港口,到近代的变革和工业化,再到当代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广州在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地位和
影响力,不断发展壮大。
广州贸易体系
广州贸易体系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这段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上是关于广州贸易。
单口贸易的缘起广州位于帝国的南端,自唐代(618—907年)起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明末清初时期,广州的贸易实际上由葡萄牙人垄断,正如第五章所述的那样,他们占据了澳门。
其他国家的船舶和商人不得前去广州,只是极偶尔才获准进入。
勇于进取的英国商人受阻于广州后,在其他地方寻找机会,他们与台湾的大明遗臣国姓爷及其子发展了关系,并且出售军火以换取在台湾和厦门经商的权利。
清廷受国姓爷对沿海地区侵袭的困扰,于是在1662年下令所有口岸禁绝对外贸易,而所有沿海居民则撤至距海岸30—50里的内地,以此来切断国姓爷的给养资源。
但是,作为对外国商人的恩惠,澳门不受此令的约束;而广州虽然表面上关闭了口岸,却不怎么严格执行。
随着1683年成功地统一台湾,清廷取消了海禁,并于1685年在广州、漳州(在福建)、宁波和云台山(在江苏)开设了海关。
在这几个口岸中,广州是最繁荣的,不仅因为它有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还因为它位置最靠近中国人称之为『南洋』的东南亚。
作为一个老口岸,广州有诸多陈规积习和腐败横行的现象。
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艘驶进广州港的船舶,核定应缴纳2,484两的高昂管理费,但经过与海关官员多方讨价还价,费用降至1,500两,其中1,200两为船钞,300两为付给『户部』,即粤海关监督)的规礼银(即所谓的感谢费)。
这种不正规的勒索和地处亚热带的广州对英国毛纺织品需求量小,促使东印度公司寻求在更北一些的口岸开展商务。
英阔人设想,如果有可能在茶丝产地的江浙地区做生意,商品采办的费用将会降低。
于是,该公司于1698年在靠近宁波的定海设立了一间商馆——一种商务代理机构或贸易办事处,以卡奇普尔为商馆领班。
然而,事实证明宁波并不比广州好到哪里,这个地方也备受官府干涉、无理征课、毛纺织品需求弱小及当地商人经商资金匮乏等因素的困扰。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作为我国的贸易大省的广东省近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WTO的加入,广东的对外贸易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不断,这篇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给其他地区提出借鉴。
【关键词】广东省对外贸易贸易摩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目录绪论 (1)一、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现状 (1)(一)广东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大,但效益低 (2)(二)广东服务贸易有所增长,但仍不如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 (2)(三)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国众多,经济外部风险增大 (2)(四)商品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3)(五)入世给广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阻碍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外贸经济的经营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七)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可持续能力差,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偏低. 3 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 (3)(一)对外贸易收支不平衡加剧 (3)(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挑战. 4 (三)广东省服务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其他产业增长不同步 (4)(四)企业发展布局不协调 (5)(五)WTO具有模糊性的相关条款为广东对外贸易摩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5 (六)发达国家繁多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导致广东对外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6)(一)对国有外贸企业加快改革的力度 (6)(二)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 (6)(三)企业进行贸易模式的转变,使外贸可持续发展 (7)(四)转变企业贸易发展模式,化解国际贸易摩擦 (8)(五)分散市场风险 (8)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绪论对外贸易又叫作“国外贸易”或者“进出口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广交会发展趋势的分析
广交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卢润甜会展091 28号一、广交会的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外贸“开门红”1957年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应运而生。
首届广交会有13个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到会有19个国家、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主要来自港澳和新加坡。
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57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20世纪80年代:外企首度亮相1982年4月,第51届广交会的举办时间由30天缩短为20天。
1983年春,第53届广交会外商投资企业首次参展。
1989年秋季,第66届广交会会期由20天改为15天。
1989年一年两届成交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外贸大比拼揭幕在1993年和1994年,广交会对过去根据商品大类划分交易团和安排展位的传统组展方式,做出了两次重大的改革,采用了现行的“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组展方式,贯彻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大经贸发展战略,到会采购商人数和成交额稳步上升。
21世纪:跃居世界第二大展会2002年春季第91届广交会做出分期举办的重大改革,将原来12天的展期分成两期各6天,实现了综合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的有机结合。
2003年秋,第94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04年秋,第96届广交会继续扩容,跃升为世界单年期展会第二位。
二、广交会的发展趋势1999年8月,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标志着国际会议组织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
执行董事汤姆·霍尔顿先生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会展业前景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市场,我们决定从高层次上进入中国会展市场,以协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新的会议目的地。
的确,尽管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与自身的大国地位和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但在新的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会展业将赢得众多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加入WTO会使中国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上发生一系列变革。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世纪,但通常认为中国对外
贸易始于秦朝,兴于汉代。
也有学者说起于西汉
(二)汉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先是罗马,后为阿拉伯帝国,还有
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对外贸易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和社
会条件(国家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商西域到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 •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 •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对外经济关系被日本控制;另一方面中美对外贸易大大发展, 抗战结束到1949年,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征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
和垄断。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
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
(五)明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 对外贸易管理:宁波、广州、泉州设 “市舶司” ,云南
设新的“市舶司” 。
主要人物:郑和, “下西洋” ,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
海上贸易强国。
(六)清朝的对外贸易
先是海禁,经济发展后才有所放松。 先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处通商口岸,又只留
• 参考文献: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马王君 • 明代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变迁及影响,王丹
广州、梧州对外贸易结构的比较分析(1919—1931)
[ 摘 要] 广州和梧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分别是广东和广西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两个港口在对外 贸易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少差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 广州虽在出口总额上 占有绝对
优势, 但梧州在动物及其产品和动植物油蜡类产品出口总量上超过广州 , 皮革、 麻类产 品出口的数量与广州十
易 的发展上 也有天 壤之 别 。 广州 不仅 是广 东 、 是全 也 国最 重 要 的港 口之 一 , 梧 州虽 说 是 广西 最 重要 的 而
出 口商 品 反映着 两地 不 同的经 济状 况 和地 区差
异 。 据 表 1 我们可 以对 广 州和梧 州 出 口商 品的情 根 ,
况有 一 个基 本 的 了解 。
维普资讯
第4 4卷
第 1 期
广西 师范 大学 学报 : 哲学 社 会科 学 版
J u n lo a g i r lUnv riy. i s p y a d S ca ce csEdt n o r a f Gu n x No ma iest . l o h n o ilS in e io Ph o i
梧 州
2 93 3 3 4
广 卅I 15 9 5 4 7 8
梧 州 13 60 2 4 8
广 卅 I 1 97 2 8 0
食 料工 业 产 品
矿 产 品
梧 州 梧 州
广州
1 99 2 8 4 151 6 4 2
4 99 6 1 4
广 州 19 1 2 2 9 8
23 1 8 3 3
4 6 45 04
2 1 53 90
1 02 43 2 0
1 5 57 95
2 41 72 00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一、1978年,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1978年,广州市芳村区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价格改革几经曲折,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90年,全省市场调节比重达到86.5%.二、1978年,“三来一补”外贸形式首度出现.1978年,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同时,“三来一补”成为广东利用外资的典范,后来该模式被全国其他地方广为采用.三、1979年,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9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同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会议研究落实在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经济重入世界经济大门.四、1979年,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成立.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五、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动工兴建.1979年,东湖新村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个敢于尝鲜的创举撕开了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一个小口,此后无数的中国人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来得到住房,打破了靠单位分配福利解决住房这条单一的路子.接着,深圳等地以多种方式开发建设商品房.六、1979年,广东率先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从1979年之后,广东试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办法.省对地(市)县在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情况下,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省以下相应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和“调整部分财政收入上交市的上交办法”等形式.与此前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相比,包干制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七、1979年,穗港直通车恢复通车.1949年10月14日,穗港直通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而中止.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粤港两地签署协议,并于同年4月在广州火车站举行首列穗港直通车的开行仪式.直通车在中断了30年后恢复通车,南面总站迁至红磡站.穗港直通车的恢复,大大方便了香港商人入粤投资和经营,以及两地人员的交往、交流.八、1980年,广东国营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确定100户国营工交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年末,扩权试点增加到179户,部分商业企业也加入试点行列.这是广东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重大变革.九、1980年,广东推进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9月3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项措施》,推进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扭曲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十、1981年,经济特区立法先行.1981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大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四项单列法规,即《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一、80年代初,广东第一代个体户出现.80年代初,容志仁开了一间“容光”饮食店,以一毛钱“学生餐”闯开局面,成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他以100元起家,靠卖早餐成了广州首批万元户之一.广东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早在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9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了,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二、1982年,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首现广东.1982年,中国第一代打工仔、打工妹首先出现在广东.由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进一步,经济非常活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首选的地区和中国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社会上盛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广东也由此引领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如今,这股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十三、1983年,中国第一个涉外宾馆“白天鹅”在广州落成.坐落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是个标志性符号,它开创了多项“第一”而名震全国——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中外合作酒店;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敞开大门允许老百姓参观游览的高级酒店.以“白天鹅”为开端,香港资本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形成了境内外经济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1983年7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张股票催生了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十五、1983年,广东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服务机构.广东最早的人才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星期六工程师”的初级形式出现的,它对当时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才的流动,对传统的人才部门(单位)所有制和统包统配的人事制度带来很大冲击.1983年,省人事部门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随后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也相继成立.1987年4月20日,广东省第一个劳务市场——广州市越秀区劳务市场开业.十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1984年1月24日~2月5日,邓小平视察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对广东改革开放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十七、1984年,广州、湛江被列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1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在湛江、广州两个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广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省长朱森林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至此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粤北、粤东北山区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八、1984年,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开始征费.1984年1月1日,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东莞中堂大桥开始征费.依靠“以桥养桥”和由此而来的“以路养路”模式,广东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不便这一重大瓶颈.十九、1985年,广东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局《关于改革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的意见》,新招收职工推行劳动合同制.从而在政策上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雇员制这一“铁饭碗”.二十、1985年,广东率先全国综合改革试点.1985年5月7日,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市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二十一、1986年,我国第一份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颁发.1986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并在一部分企业中试行,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二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稳妥进行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企业劳动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等.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二十二、1987年,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省.198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体改委明确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4月18日,省政府批转《广东省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要点》.主要内容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企业等.二十三、1987年,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拉开广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土地市场的序幕.二十四、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二十五、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讲话”.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两市和顺德县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发表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在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二十六、1992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2年4月1日,广东省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从是日起,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3年8月27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问题的通知》,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到1995年,广东粮食产量上升,达到350亿斤,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二十七、1992年,广东社保改革在全国最早全面推开.1992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批转《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使广东社保改革制度化.从1983年开始,广东着手对“企业办保险”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在部分地方试行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由社会统筹;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89年开始,部分市试行临时工个人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开始,部分市试行固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2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广东社保所有改革探索,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开.二十八、1992年,全国率先直选村官.1992年6月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九、广东掀起“开发区热”.1992年,广东涌起“开发区热”,随后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借鉴,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如今,开发区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傲然崛起的广州开发区已被人们视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三十、1993年,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成立.1993年2月8日,深圳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三十一、1994年,广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5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省经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由主要靠放权让利调整为致力于明晰产权的制度创新.8月4日,广东省政府确定广州味精食品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列为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这是继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后进行的第三步改革.三十二、1995年,广东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1995年12月1日,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合并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出售转让、嫁接改造、易地改造、抵押承包、破产拍卖等8种改革形式,加快了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十三、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揭开了报业经营集团化新的一页.到1998年,广东新增两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形成报业集团“三足鼎立”局面.随后,报业集团这种媒体经营模式走向全国,引领新的传媒格局.三十四、上世纪90年代末,新媒体在广东横空出世,走向全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中国人联通彼此和世界的方式.互联网首先在广东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1997年丁磊于广东创建了网易公司,隔年马化腾创办了“腾讯”.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几乎在同一时段,马化腾开始推出OICQ、QQ,打造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三十五、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召开,至今已成中国科技第一展.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历经十年的发展,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借由高交会搭建而起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三十六、2000年,江泽民考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十七、2003年,CEPA正式签署.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访问香港,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货物贸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随着CEPA的签署和大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广东与港澳经济联系更紧密,粤港合作也进入全新的阶段.三十八、2004年,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2日,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十九、2004年,广东启动户籍改革,“农转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起,广东户籍改革再掀新篇章.从这年起,广东将陆续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农业户口.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个打破城乡二元化对立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公安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四十、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到2007年秋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由政府“埋单”,比全国提早一年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广东全面免除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而到2008年秋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覆盖全国.四十一、2008年,暂住证取消,深圳全面迎来“居住时代”.1984年,暂住证在深圳落地生根,至2008年8月,暂住证在深圳全面“告退”,前后24年.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持证人员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便利服务,包括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等.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深圳再次为全国的户籍制度变革和人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四十二、2008年,广东产生我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初,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在广东度过10年打工生涯的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我国首个从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将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广大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和身份认定、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寄望通过这个代表找到“发声口”.四十三、2008年,深圳政治体制改革成全国试验田.2008年5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圳即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特区深圳也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田”.深圳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包括: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差额选举区长、副区长,条件成熟后进行市长差额选举;部分区人大代表直接竞选;逐步实现各区党政一把手、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票数较高者和自荐、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和答辩,最终由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等.这些措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四十四、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全民医保”试点城市.珠海的“全民医保”试点自2007年起筹措,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其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依靠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则通过医疗统筹救助.四十五、宝洁入驻中国,引领跨国企业进驻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所建立的第一间公司,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闯开一条新路.改革开放至今,国际投资者在广州累积设立了18000多个项目,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场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家在广州落户.四十六、广州地铁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广州地铁二号线对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它是1997年国家恢复批建地铁项目后中国首条国产化率超过70%的地铁线路.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全国最快的地铁,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大学城专线则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先河,并且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第一条高架线路.广州地铁的兴建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地方财政实力.四十七、亚洲最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中心.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分两期举办.琶洲展馆的投入使用,对于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四十八、广东成中国玩具出口最大基地.1988年,世界玩具生产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向日本,从日本转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又从香港转向内地和泰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玩具出口基地.至今,广东玩具出口占中国玩具出口的6成以上.四十九、广东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2007年底,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汪洋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省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兴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体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五十、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成为中国客运量第二大的机场和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2004年7月,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完成转场,它也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拥有定期国内航线120多条、国际航线52条,连通国内外140多个城市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顶尖的航空中枢机构.2007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发送旅客超过3000万名.这使白云机场超过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客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二大机场.新白云机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近代时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历史记录。
它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为主导。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变。
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大量的中国领土和权益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
中国的外贸逐渐依赖进口商品,而出口则被限制在一些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上。
尽管如此,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事件,在思想和文化上呈现出了一种对外贸易现状的挑战精神。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了国内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计划,积极鼓励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自力更生和出口导向的战略,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国际贸易体系。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产品,而是扩展到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家具等领域。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的贸易体系,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为自己取得了在全球贸易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作者:王树恩来源:《档案天地》2010年第10期17世纪末,广东广州有一片对外开放的商馆区,由总揽外贸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统购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
这就是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令中外商贾八方云集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但它是洋货行的统称,其实并无定数。
纵观中国的历史,那时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海外贸易始盛。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清政府设在广州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一改前帝的开放思想,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管辖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广州十三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十三行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
来自英、美等国的船队,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西方的工业品、工艺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华贵的丝绸、典雅的瓷器和芳香的茶叶,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
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
从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帝每年都要亲自过问洋船到粤及海关税收情况。
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速增长。
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
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
到19世纪中期,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是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60%、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影响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影响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纽带。
这一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的起步与发展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当时,中国还处于封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对外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列强对华强权政策的推进,中国逐渐被迫开放对外贸易。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庚子赔款协定》,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开端。
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发展,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种类有所增加,茶叶、丝绸、瓷器等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同时,进口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包括纺织品、机械设备、农产品等。
这一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为国家财富的积累提供了机会。
二、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挑战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外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随着工艺技术的引进和商品的产业化,中国的工业开始崛起。
尤其是在近代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动荡时期,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
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渐向工商业社会转变,社会阶级和经济地位的差异拉开。
许多商人和工人通过参与对外贸易获得了经济上的积累,并成为社会上新兴的中产阶级。
这种社会变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此外,对外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市场面临着商品过剩和价格竞争的压力。
近代中国的本土产业经验着外来商品的冲击,国内生产力较低,很难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加重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另一方面,中国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被迫低薪、赶往城市寻求就业。
这使得劳动者与工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清外贸的黄金时代——广州十三行
清外贸的黄金时代——广州十三行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5年第9期文:王于楠在清中叶至清末年间,世界商业正处于扩张年代,大量欧美商人的到来,并没有把广州的华商挤垮,相反,一段属于广州十三行行商的传奇时代就此而生。
作为一座中西方文化及科技交流的衔接桥梁,广州十三行不仅又一次敞开紧锁的通商国门,它也逐渐改变着清朝皇族官员的审美趣味,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欧美列强用以窥视大清王朝的一面镜子。
行里行外的贸易战在广州,有一条在中国近代史上扬名海外的古街——十三行路。
从前,这条街位于广州西城郊河岸,明末时,官府严禁中国商人直接和外商作交易,交易必须有“牙人”作中介,故在此处诞生了著名的“广州十三行”(Thirteen Factories of Canton),今位于荔湾区文化公园一带,东起回澜桥,西至长乐路,南源昌街,北为十三行路。
十三行初是“牙行”的性质,1685 年,官府设立粤海关,招募了13 家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中西贸易的大门从此被打开,纷纷吸引了欧美各国前来设商馆,以用于存货和日常办公。
其实,十三行并不止13 家,这是清康熙至清乾隆年间的说法,在其他时期,商行数量最多可达26 家,最少仅剩4 家。
为进一步掌控外贸市场,1720 年,十三行行商组织了“公行”(“Co-hong”,亦称“洋行会馆”),并订立13 项条款。
其中有些条款挺有意思的,比如瓷器自行贩卖者须以卖价的30% 向公行纳税,小宗商品如牙雕、扇、漆器、画等可自由贩卖,但茶叶、丝绸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仍由公行独揽。
公行是官府授权负责和外商进行贸易的机构,到后来,官府禁止散商经营任何外贸生意。
结果,公行的不平等制度遭到外商的反对,曾一度被废除,但不久又复原。
公行正是利用这种特权,汲取了庞大的商业利润,数位巨富由此诞生。
当中以“浩官”(Howqua)伍秉鉴的怡和行声望最高,对美贸易大多由他承揽,他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之多,1801 年和1803 年, 纽约“三叉戟”号(The Trident)船两次到广州所购买的瓷器均由他供给。
广州发展历程
广州发展历程广州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以下是广州的主要发展历程:1. 建城初期:广州在秦朝时成为南海郡的治所,称为番禺。
后来汉朝时改名为广州,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和海运中心。
2. 宋朝繁荣:广州在宋朝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宋朝“五大都会”之一。
广州还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南洋诸国进行频繁的贸易。
3.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广州继续保持其商业繁荣,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清朝时期,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建立起了积极的贸易关系。
4. 近代开埠:1842年,广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随后,广州逐渐发展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5. 20世纪发展:广州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内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成为广东省的省会。
6.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广州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特区之一。
广州港口得到扩建和现代化改造,外资和国内投资大量涌入,推动了广州的经济迅速增长。
7. 现代化建设:广州在近几十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包括建设了广州地铁、广州塔、广州图书馆等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广州还多次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等大型体育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
总的来说,广州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未来,广州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广东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广东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而广东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其在近代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一、广东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广东地处中国南部,濒临南海,与港澳相邻,地理位置优越。
自古以来,广东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海洋贸易的中转站。
在近代中国的开放进程中,广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广东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
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成为西方列强势力的直接影响下的地区,并逐渐形成了外国租界。
广东的口岸城市们成为了外国传教士、商人、军人等的重要据点,这对广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广东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广东作为中国最早进行现代经济改革的地区之一,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世纪末,广东在外贸方面的表现突出。
广州的外国租界是中国最早的特殊经济区之一,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广州、汕头等地相继成立了大量的外国工商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广东的制造业、纺织业、轻工业等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0世纪初,广东成为中国最早实施工业化的地区之一。
广州的实业家李嘉诚、郭鹤年等人在广东创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推动了广东工业的快速发展。
广东的经济崛起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广东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广东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的社会结构相对开放,社会风气较为活跃,这为社会变革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广东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势力的地区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就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资本家和商业家,他们积极推动社会变革。
广东的企业家们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广东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广东也是中国早期的革命活动的中心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时,广东成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阵地。
中国外贸的历史发展
中国外贸的历史发展
中国外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开始远销海外,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在近代,中国的外贸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外贸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动荡,中国的外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贸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外贸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对外投资和贸易多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外贸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同时,外贸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外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外贸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州口岸为何走向衰落
广州口岸为何走向衰落今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
作为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除割地、赔款等内容外,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五口通商”,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
时至今日,这五座城市依旧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五口通商,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的一扇窗。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清中期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口岸,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商贸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与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一道开埠通商,但盛极一时的广州口岸却走向衰落,这是为什么呢?十三行的兴与衰自古以来,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
清中期,尤其是“一口通商”政策实施以来,广州一跃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商贸中心。
在与西方的贸易中,十三行发挥了巨大作用,凭借清廷赋予的对外贸易垄断权,开始竞逐国际市场。
当时,中国的商品远近驰名,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各国商船纷至沓来寻求商机,广州的对外贸易呈现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十三行商人与外国人进行交易的商品种类十分丰富,他们一方面出口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同时又进口毛料等海外商品。
在众多的商人中,卢、潘、伍、叶四大家族,凭借诚实守信、经营有方,成为“四大行商”。
他们不仅在商业方面经营有方,而且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清廷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不复存在。
盛极一时的卢氏家族广利行,也于1843年结束了经营历史,惨淡收场。
广利行的兴衰历程,就是十三行历史的最好见证。
英勇的三元里抗英1839年,面对肆意猖獗的鸦片贸易,道光皇帝委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远赴广州禁缴鸦片。
利益受损的英国殖民者于1840年封锁珠江出海口,蓄意挑起鸦片战争。
懦弱的清廷向英国妥协,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并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国人展开谈判。
经济社会学论文广州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特征
经济社会学论文广州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特征广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
近代以来,广州经历了许多社会经济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也塑造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文化特征。
首先,广州的近代社会经济变迁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广州开埠。
当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广州成为了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
这一变迁带来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技术,推动了广州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外来文化也随之涌入广州,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其次,广州的近代社会经济变迁还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中国逐渐走向了民主与现代化的道路。
广州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各种政治思潮和运动在这里兴起。
这一时期,广州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这种变迁不仅改变了广州的城市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广州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三,广州的近代社会经济变迁还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广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广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这一变迁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广州的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化的商业街区、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在广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广州的近代社会经济变迁还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移民。
这些人口的涌入,使得广州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广州的社会经济变迁,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广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广州的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特征密不可分。
这些变迁不仅改变了广州的经济结构和城市面貌,也对广州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州不仅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
未来,随着广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广州的社会经济变迁和城市文化特征也将不断演变和发展。
弄潮三十载 迈步从头越——访广州市外经贸局党委书记、局长肖振宇博士
长盛不衰, “ 海上丝路”蜚声海外 。
进 出口总值连续五年每年上一个百亿美
0 08 F R IN U IE S大经贸 20 E SN S 1 O G B 2
!l I l!
V l ll l U
面 创 造过 许 多个 “ 第~ ' 第一 个 中 '. 上罕见 的 “ 话”。广州市市长张 广 神 作 为 拉 动 经济 增 长 的 “ 驾 马 车 ”之 外 合 资高 级 宾 馆 白天鹅 宾 馆 、第 一 个 曾经 用五个 “ 三 第一”对广州本 田的发月
神 著 称 于世 , 而且 充 分 显 示 了兼 容
十年前,广 J汽车企业 背负着沉重包袱 蓄 、海 纳百 川 的胸 怀 。 广 州吸 纳 了著 1 、 l
敢为人先,兼容并蓄
在 中国 对 外开 放 经 济 发 展 史 上 ,
进 行重组,开始 了与 日系汽车企业的合 自全 国乃至 全世界的各类 优秀人才, 作 。在 “ 广州人 能不能搞大 工业”的质 吸引人才 、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方面
了3 年 前 一 年 的 对外 0 贸 易 额 的 总和 ;今 E t 广 州 , 在 开放 合 作 中
构 建 起 汽 车 、 电子 、
石化三大支柱产业,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和现 代 服 务 业 崛 起 , 经 济 发 展 实 现 了从 “ 水 经 汗 济”到 “ 脑经济” 大
、
口通商”,独揽 中国外 贸,
一
JI t 、 一枝独秀 。
'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 了广州市 亿美元 。 自20 年我 国加入W 0 02 T 以来, : 革开放后,广州作为先行者,又成为 外经贸局党委书记、局长肖振宇博士。 广'外经贸经历 了跨越式的发展,外 贸 J t 、 l
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
从商品的结构,到产业的规模,都与清代以前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广州,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锋,近代前夜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研究它的外贸产业,也能对中国的外贸产业发展有所了解。
那么,广州的外贸产业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广州的外贸产业发展对当代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第一部分:危机下的广州外贸产业(1840~1912)1.1清代中前期广州外贸产业概况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广州外贸之前,我们要先对清代广州外贸进行一个概述。
总体上说,从清代外贸可分三个时期:清建立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为强制禁绝时期,开放海禁到鸦片战争以前为海禁松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灭亡为被动开放时期。
在清前期,为了防御东南沿海强大的反抗势力,确定其对全国的统治,严厉实行“沿海省分、无许片帆人海”的海禁政策,同时对来华客商进行严厉限制。
由于清政府刚刚在东南地区初创政权,政局不稳,广州外贸产业陷入萧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和收复了台湾后,废除了海禁,宣布:“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无论满汉人等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允行”1,开放了四个口岸(松江、宁波、厦门、广州四口)。
在四个口岸之中,以广州的粤海关为1《皇朝政典类纂》卷117.主要海关。
到了1757年底,因为英国商人频繁北上引起了清廷疑虑,清廷宣布关闭其余三关,只留下广州的口岸。
在这段时间中,广州外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1760年到176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年均约为145万两,而到了1780至178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已上升到了338万两左右2,而在这之中,绝大部分的贸易额都是由广州这唯一一口创造的,这体现了广州外贸产业的兴盛。
但是在这繁荣之下,掩盖不了的是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的丧失。
由于不允许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海,中国商人已无法将中国的商品向国外大规模出售,中国对外的远洋贸易已经完全绝迹,对外贸易的高额利润被外商获取。
广州的发展历程
广州的发展历程广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下是广州的发展历程:古代: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
当时,广州是南海郡的治所,被称为南海县城。
在汉朝时期,广州成为交通和贸易中心,与东南亚、阿拉伯和印度等地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广州港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使得广州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当时的广州是富庶繁荣、文化繁荣的代表之一。
清代: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广州的繁荣逐渐衰退,此后成为一个相对保守的城市。
然而,在清代末年,广州再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广州商会的成立推动了当地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促使广州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工业起步的地方。
近代:20世纪初,广州成为中国的革命重镇。
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就是在广州,广州成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开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推动了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并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业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综合实力。
现代化城市建设:近年来,广州致力于提升城市的软、硬环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和改造。
广州市中心的珠江新城和天河商圈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城市形象与城市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总结:广州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渔村发展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港口和现代化城市。
广州不断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致力于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南方的中心城市,广州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其他城市以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
从商品的结构,到产业的规模,都与清代以前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锋,近代前夜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研究它的外贸产业,也能对中国的外贸产业发展有所了解。
那么,的外贸产业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的外贸产业发展对当代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第一部分:危机下的外贸产业(1840~1912)1.1清代中前期外贸产业概况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外贸之前,我们要先对清代外贸进行一个概述。
总体上说,从清代外贸可分三个时期:清建立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为强制禁绝时期,开放海禁到鸦片战争以前为海禁松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灭亡为被动开放时期。
在清前期,为了防御东南沿海强大的反抗势力,确定其对全国的统治,严厉实行“沿海省分、无许片帆人海”的海禁政策,同时对来华客商进行严厉限制。
由于清政府刚刚在东南地区初创政权,政局不稳,外贸产业陷入萧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和收复了后,废除了海禁,宣布:“今海一统,寰宇宁谧,无论满汉人等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允行”1,开放了四个口岸(松江、、、四口)。
在四个口岸之中,以的粤海关为主要海关。
到了1757年底,因为英国商人频繁北上引起了清廷疑虑,清廷宣布关闭其余三关,只留下的口岸。
1《皇朝政典类纂》卷117.在这段时间中,外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1760年到176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年均约为145万两,而到了1780至178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已上升到了338万两左右2,而在这之中,绝大部分的贸易额都是由这唯一一口创造的,这体现了外贸产业的兴盛。
但是在这繁荣之下,掩盖不了的是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的丧失。
由于不允许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海,中国商人已无法将中国的商品向国外大规模出售,中国对外的远洋贸易已经完全绝迹,对外贸易的高额利润被外商获取。
但是流的趋势,使得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因此,即使没有鸦片,资本家也必然会找到另一种东西来替代鸦片,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的壁垒。
1.2 两次鸦片战争对外贸产业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抱残守缺,故步自封。
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不仅为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所苦恼,更为甚于“闭关锁国”十倍的经济形态上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所苦恼。
这个时候,鸦片成为了西方人经济侵略中国的武器。
有人推算:鸦片战争前十年( 1830—1840 年) 共计输入鸦片约238 000 箱( 平均每年进口约24 000 箱) ,总值约163 384 000 元; 19 世纪30 年代中国因支付贸易逆差所流出的,平均每年约七八百万元( 合约五六百万两) 3这使得中国的趋于外流。
林则徐虎门销烟,不2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P2033李伯祥、蔡永贵、鲍正廷: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历史研仅销毁了鸦片,更大大的打击了英国人的“的三角贸易”4 但英国人并不甘心失败。
在英国,工商业界代表与鸦片贩子纷纷上书:“中国方面的无礼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5。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态演变,鸦片战争在1840年6月正式爆发。
在鸦片战争的前期和中期,一直是战争的主战场。
因此,的外贸产业受损十分严重。
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到1841年5月签订《和约》,经过了两年时间。
若按照“一口通商”80年期间,总贸易额约为42亿两的数据来测算,这两年起码损失了1亿两的贸易额。
1842年8月29日,随着《条约》的最终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但鸦片战争的影响却并没有随着消失,反而是在《条约》签订之后逐渐加深,对的外贸产业的影响也是如此。
其大概有以下几点:(一)“五口通商”的实行,使得原有的“一口通商”被打破。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不得不说是“五口通商”后港外贸地位衰落的写照。
此外,因为的种种优势,开埠后,贸易重心逐步北移到长江流域的。
在1844年,的外贸额比高出了2860万美元左右,但是到了究》1980 年第 5 期。
4李侃等著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到鸦片贸易与棉纺织品贸易,茶、丝贸易并称为“英-印-中三角贸易”。
5《英国蓝皮书》,《鸦片战争》第二册,P661-6641852年时,两地对外贸易额已经基本持平,到了1856年,更超出的贸易额1460万美元左右。
可以说,的崛起,加快了外贸产业的衰落。
(二)割让后,成为了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
因此,英国就把对中外贸产业中的一大部分转移到了。
1843年2月7日英国在建造的第一艘80吨船下水。
这既是英国人在建造的第一艘船,也是西方人在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船,也体现了外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码头和造(修)船业开始转移到。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其他西方人在设立的船厂,不是倒闭就是被黄埔船坞公司收购6。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的某些职能,使外贸产业加速衰落。
但是与的关系,在数十年后,却为外贸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暂且不谈。
(三)《条约》中有关关税的协定,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这一方面鼓励了外国侵略者大量输入商品,另一方面又使得进出口的税率降低,促进了外贸产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壁垒始终没有被打破,英国商品在1845-1848年,经历了一轮滞销的危机,而中国出口则与此相反,茶叶的出口量在1844年到1858年间,增长了47%。
生丝的出口量更是由1843年的1430担,增长到1858年的69000担,增长了48倍多。
7实际上,1853年时,中国的流出已经变为了流入。
(四)同时,关于废除“公行制度”(即允许外国派驻领事、关税税率、通商等)的条款,使得洋人蜂拥而至。
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期间,6此段材料援引于《近代香港崛起与广州衰落》,顾则徐著。
7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每年抵达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
但是,本地的商人在与外国商人竞争时,由于官府的盘剥及外商的技术优势的各种原因,总落于下风。
按察使郭嵩焘在光绪元年(1875年)说:“(外国)轮船入中国,而之沙船,之钓船,之红单船失其利。
侵寻及江,自汉口以下,各船废业者逾半”8此时的航运及外贸产业,主导权已经由中国商人手上转移到了外国商人的手上了。
总之,鸦片战争给外贸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有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为腐朽而迟滞的外贸产业吹来了一丝春风。
但是,还没来得及把握这次机会,太平天国运动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暴……咸丰四年(1854年),各地的天地会纷纷发动起义,几乎全省都被各支互不统属的天地会占据。
在城外,水路和陆路都已被切断,形式向着有利于天地会的方向发展。
在此时,两广总督叶名琛迫不得已向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要求帮助,希望英国海军能帮忙打败城周围的“叛党”。
英国人维持着表面上的“中立”的同时,还是帮助了叶名琛平息天地会起义。
然而,叶名琛却在这之后依然保持着倨傲的态度,将英国人视为“蛮夷”,这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必然原因。
在1857年,英军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进攻,在这之后法国人也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起英国人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城被侵略军统治了三年多之久,清政府的官员已经沦为了傀儡。
这种局势一直到1860年10月才结束。
这段经历之后,对外贸易的限制基本被打破,外国商人由此牢牢把握住了的外贸产业主导权。
8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外贸产业其实在总体来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开放,更多的外商来到中国进行贸易,的外贸产业也得到发展,但是的发展速度,已经赶不上位于长三角的了,的外贸产业,已经陷入了危机。
到1894年,港与、天津、、等口岸合在一起在进出口总额中占了30%左右的份额,而一个港口,就占了58%的份额。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贸的商品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天津条约》后,鸦片以“洋药”之名公开进口,洋纱、洋布、洋油、洋烟、洋酒等消费品和纺织品大量涌入,出口的商品也主要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需要的重要农副产品和矿产。
这种变化,反应了进出口商品结构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程度更深,对外依存度也更高了。
1.3 甲午战争之后至民国建立前外贸产业的萎靡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中国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直接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对于的外贸产业,影响却不十分直接。
其一,《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位于长江沿岸,不会与位于珠江流域的产生多大的直接竞争;再者,《马关条约》是日本的“杰作”,日本瞄准的是华中、华北、东北,对于华南地区的影响力不大。
但是,《马关条约》使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虚弱,使得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势力围的扩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甲午战争后,、东北、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相继成为了列强的势力围,到了1899年中国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
对于来说,《马关条约》及其后续的条约,只能说是进一步使的外贸产业陷入泥潭。
在《马关条约》及其后续条约中,基本上使得中国基本开放,各地区的外贸产业都有所发展,挤占了的外贸份额。
在当列强在中国其他城市大肆扩展租界的时候,的租界却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沙面岛。
这一方面使得的主权沦丧得没有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却又显现出对外贸易地位的下降。
在帝国主义者的眼中,的外贸产业已经失去了辉煌。
外贸产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进出口制度的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以丝茶为主,而长江三角洲的生丝产量高于珠江三角洲,、汉口等地也离茶叶主产地如湖广、两江等地更近,这也就决定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外贸发展潜力。
同时,在鸦片战争之前,全国大部分出口商品都通过进出,实质上是举全国之力来使繁荣,而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的外贸产业市场占比也就一路滑落,直至民国初年,外贸占比仅有9%。
但是的外贸产业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现象:外贸产业持续出超,且出超额有所扩大。
1895年,外贸出超为1182870海关两,到了1905年,出超额已经达到了10910316海关两。
9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瑞贞的《清末外贸与地区经济》中有详细论述。
她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周围机器缫丝业、爆竹制造业以及地席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成为珠江三角洲外国商品进口的主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