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里的一些特殊情况,乘积是有规律的。让学生研究这些乘法,发现积的规律,能够品尝数学探索的艰辛、严谨和成功的喜悦,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这次探索规律研究的特殊乘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任意两位数与11相乘,如,24×11、11×67等;另一种是两个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数的和是10(简称“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如35×35、53×57等。

这次探索规律分两段进行,先安排两位数乘11,再安排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每一段教材都按“识别对象”“发现规律”“表达规律”“验证规律”四块编写。

(一)认识对象,了解其特征

“规律”是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人们把握规律,首先要认识该类对象,了解它的特点,并能把它与其他类别的对象相区分,才能把特有的对象与特有的规律对应联系起来。所以,教材先给出若干个算式,让学生识别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看成同一类算式。

第一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十分明显,一个乘数是两位数,另一个乘数是11。教材直接指出“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给出如下的三个乘法竖式,学生很容易了解这一类乘法算式特点。

24×1153×1162×11

第二种情况,乘法算式的特点不容易被人们注意。为此,教材一边给出三个乘法算式22×28、35×35、56×54,一边提示学生“你能找出每题中乘数的共同特点吗?”引导他们去注意各道算式中的两个乘数,看出每题中两个乘数分别是二十几、三十几、五十几,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二)观察算式的积与两个乘数,在比较中初步发现规律

这次探索规律,主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即观察每一道乘法算式的积和两个乘数,比较积里的数与乘数里的数,研究其中的某些对应联系,初步发现一类乘法算式的积的规律。

探索规律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现在探索某些两位数乘法的规律,可以从笔算入手,借助竖式算出的得数,研究规律。

两位数乘11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如果两位数大于90,它与11的乘积是四位数;如果两位数是90或者小于90,它与11的乘积是三位数。如果两位

数乘11的积是三位数,积个位上的数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同;积十位上的数是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而当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是10或十几时,积的十位上是0或几;积百位上的数或者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或者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加1。积的这些规律似乎很复杂,其实只要在竖式上算一算,就能体会到。

教材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4×11、53×11、62×11,这些乘法的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不满10,发现积的规律不是太难。

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的积,不是三位数就是四位数,大多数是四位数。积的末两位上的数,刚好是两个两位数个位上数的乘积(如果两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得数不满10,那么这两个两位数乘积的末两位上的数是“零几”);积的前一、两位上的数,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教材让学生先笔算出22×28、35×35、56×54的积,比较积里的数和两个乘数里的数,看出一些规律。

如:22×28=6 16→2×8的得数

↓2×(2+1)的得数

35×35=12 25→5×5的得数

↓3×(3+1)的得数

56×54=30 24→6×4的得数

↓5×(5+1)的得数

(三)交流发现,口头描述规律

表达规律是探索规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发现的规律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是探索活动的成果结晶,是思维的一次抽象与概括。数学模型是表达规律的最好方式,然而小学生一般达不到使用数学模型的水平,比较适宜的方式是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个人的想法。

教材鼓励学生说说“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他们分别说出积的个位上是怎样的数、百位上是怎样的数、十位是上怎样的数。这就是对规律的初步提炼和表达。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两个“头同尾补”的两位数相乘,“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教学必须注意,探索规律的主体是学生,总结和表达规律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帮助他们发现并说出规律,但不宜把规律讲给学生听,更不能把总结好的规律交给学生。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教材设计《探索规律》的

初衷。即使数学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也要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了解规律,而不要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规律。

(四)列举同类的其他乘法题,按规律写出乘积,并用竖式计算验证规律

从前面一些乘法算式得出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适用于同类的其他算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验证第一种情况的规律,教材让学生“根据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23×11=2□3 64×11=□□4 59×11=□□9

第一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里应该写“5”,这题完全可以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竖式计算也能证明这一点。第二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10,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百位上还是写6吗?第三道算式中,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14,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百位上应该写几?教材鼓励学生自己处理遇到的新情况,想办法解决新矛盾。通过猜想、尝试和验证,补充与发展原来的规律。

验证第二种情况的规律,教材让学生“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按初步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并不难,通过笔算能够证明前面的规律完全适用于这些算式。

教材还给出下面这样的三组乘法算式,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新的发现。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这些乘法算式都具有“头同尾补”特点,都可以按这类算式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同组两道算式,乘数十位上的数都相同,个位上的数是4与6,或者是5,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差1。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后中学数学还能证明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列举同类的其他算式验证规律,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通过仿照既有的规律,再写出几道算式的得数,能进一步熟悉规律的内容;二是尽管现在的探索规律只能不完全归纳,但让学生经历“初步发现——继续验证——最终确认”的过程,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