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作者:毛冀钰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4期作为唯一一位仅谱写钢琴曲的大师级作曲家,肖邦的艺术魅力在三百余年的钢琴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众多的经典创作中,这一套《 24首前奏曲》 Op.28是内容最为丰富、内涵最为深刻的杰作,有着“音乐万花筒”之称,在众多钢琴文献中占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前奏曲(prelude,又称序曲)在诞生初期是附属于某一主体之前的,其功能与引子相似,但曲式结构更加完整。
肖邦打破了传统的桎梏,第一次赋予了前奏曲以完全独立的生命,不再附属于任何其他主体,使前奏曲成为一种新式的钢琴特性小品。
此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人都将前奏曲作为独立体裁来进行创作。
一、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这套作品的创作始于 1831年,出版于 1839年,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创作于 1838至1839年间。
在这段时间,肖邦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在乔治·桑的陪伴下,肖邦来到了法国的玛略卡岛上疗养。
在这里,肖邦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地思索着生与死这个宇宙中永恒的主题。
他运用关系大小调的交替串起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表现出生存与死亡、现实与幻觉、愉悦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狂暴与宁静、憧憬与绝望、甜蜜与辛酸、无畏与恐惧等等人类的情感,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小品中的宇宙”。
而这种阴阳合一、相生相克的辩证哲学性和作品乐思的连续性也可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融点。
二、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这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其创作风格囊括了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诙谐曲、幻想曲、无穷动等多种类型。
24首前奏曲各自独立,但大小调性的交替运用使整套作品具有内在的连贯乐思,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常在音乐会中被作为一部完整的大型作品贯通演奏,中间不鼓掌。
不同于巴赫平均律以半音上行进行调性布局,肖邦对于 24个大小调的运用是按照关系大小调以五度排列进行创作的。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论文关键词]肖邦前奏曲和声手法音乐表现论文摘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24首钢琴前奏曲》的和声手法,探索肖邦的这些和声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
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
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
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
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调性的选择与调性布局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
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
肖邦24前奏曲故事
肖邦24前奏曲故事
肖邦的24首前奏曲作品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些前奏曲具有丰富的情
感和独特的个性,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第一首前奏曲,即《降A大调的前奏曲》是肖邦在1817年创作的作品。
这首
前奏曲充满了激情和无尽的活力,表达了对自由和热爱的追求。
它的旋律优美而富有力量,令人陶醉。
第二首前奏曲,《降E小调的前奏曲》,创作于1834年,是一首充满悲伤和
内省的作品。
它像是一首断奏的诗歌,渗透着无尽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第三首前奏曲,《降G大调的前奏曲》,创作于1838年。
它是一首明亮而充
满活力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波兰风情。
这首前奏曲通过快速的音符和高昂的旋律,展现了乐观和充满希望的情感。
第四首前奏曲,《E小调的前奏曲》,是肖邦写给他妹妹路易丝特的礼物。
这
首前奏曲充满了柔情和温暖的音色,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些前奏曲每首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情感。
它们展示了肖邦作为一个作曲家的
多样性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前奏曲,肖邦将他的内心世界转化为音乐,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无论是忧伤还是快乐,肖邦的前奏曲都能触动人心,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受和思考。
它们是肖邦音乐世界中的珍品,永远会被人们珍视和欣赏。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而写,钢琴作品涉猎的题材风格相当广泛,通过对肖邦《前奏曲》的学习可以从中发现他与巴赫之间的微妙关系。
肖邦的前奏曲集的妙处在于情调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突出、形式特别完美。
乐思的简练与深刻,使人们有权把它们称做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方面,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写.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
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在钢琴艺术史上,像肖邦这样将自己的全部人生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是绝无仅有的,他并未像大多数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那样,写作大型的纯管弦乐曲或者歌剧,而是独钟于钢琴一件乐器.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过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首先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也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肖邦通过运用大量半音的手法,动摇了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確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成为后世作曲家李斯特、瓦格纳、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等人的重要先驱。
在肖邦从事创作的年代里,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跟不上他的思想。
肖邦音乐中无数股和声细流的融汇交织和半音体系微妙的转折,都是当时的管弦乐器无能为力的。
因此对肖邦来说,只有这件被称为“万能乐器”的钢琴才能最好地表达他的思想,使他对于和声、旋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的理想付诸实现。
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风格相当广泛,其中就有寓意深刻而结构精炼的前奏曲。
创作前奏曲时,肖邦正沉浸于巴赫的音乐之中。
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一样,这些短小而线条分明的情调图画穿越所有的大调和小调,虽然肖邦按五度循环运用。
最新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精品资料肖邦《C大调前奏曲》(O p.28,N o.1)曲式分析报告........................................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概述: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1)爱国激情性题材。
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
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
“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
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
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
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
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
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
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
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
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
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
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
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因此应把它看作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
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0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活跃于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法国钢琴家阿尔佛雷特·科尔托(1877-1962)是以极高素养而闻名的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特别是关于浪漫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钢琴演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诠释肖邦24首前奏曲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他对这24首前奏曲的每首都加了标题,把它们看做是标题音乐,并作了如下解释。
作品分析:第一首《等待着思念的恋人》,C大调激情地Op.28-1。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
第二首《悲伤的冥想,远远望到寂静的海》,a小调缓慢地,Op.28-2。
2/2拍子。
在忧郁重重的和弦上,短小的主题反复了四次,但每次反复都有不同的处理。
乐曲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最后回到主调。
第三首《溪流的声音》,G大调最快板,Op.28-3。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1. 乐句如诗句,长长短短,注意呼吸。
“我觉得这是肖邦最大的特点之一,之前陈萨也在解读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提到了我们要走很长的句子结构才能听完肖邦说话。
当然也有很短的句子,短到只有一个字。
”最后一句前留点空间,整体向上走,余音袅袅的感觉。
2. 这一首有两层意思,一是预兆,像古希腊的预言家卡珊德拉的故事: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她看清楚了;二是悲天悯人,命运,压迫感。
一个长的渐弱后,悲天的感觉更加强;注意第一首与第二首的衔接;结尾处虽然写着“持续的”,但可以弹得更微妙一点。
3. 前一首是命中注定,四大皆空,everything is in vain,这一首就是春天,小溪,鸟……注意内声部的音不要被淹没;歌唱性的;渐强不要太早;最后一个和弦可以让它飘起来。
4. 悲歌,inevitablity,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据说这首被用于肖邦的葬礼]。
左手在保持细节的同时线条尽量连贯[我弹过这首,左手部分的确很难控制,容易机械,不均匀或太平均]。
左手不能跟着右手走[这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会缺乏压迫感;尾音要长。
5. 从悲歌到醉醺醺的感觉。
结尾要轻灵,亮;全曲一个线条,中间不要有东西突出来;注意重音不是标在最后一个和弦上,而是倒数第二个。
6. 不同情绪的悲歌,不如第4首悲,但境界更高,惆怅,释然[这首是前奏曲中的另一首“雨滴”,创作于一个雨夜,据说肖邦在创作时感觉自己掉进了湖里,冰冷的水冲击着他的胸口;乔治桑说那是天上掉进肖邦心坎里的泪珠——我觉得这个说法很美];少一点rhetoric,多一点sincerity;多点pedal听起来滋润些;结尾又是开始;时间控制很难,要自然;不要东一个高潮西一个高潮,简单点就是一个高潮,但更好的是中间有细微的高潮,所以比例就很重要,不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丑八怪”[我也一直为高潮如何铺设困扰,虽也明白不能处处高潮,但具体的比例的控制很难:一层是心里的控制,另一层是具体到手上的控制]。
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特征(一)
浅析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特征(一)内容摘要: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道路与20世纪的多数作曲家不同,然而他也决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从古代到20世纪,各个时代的音乐写作技法都是他独特音乐创作手法的源泉,也是他创新的基础。
因此,他的作品才显现出传统与创新、民族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独特个性。
关键词:赋格曲中古调式双重卡农前奏曲主调手法在音乐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因为历经了帕勒斯特里那、巴赫、贝多芬这些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音乐大师的创造与发展,使得复调艺术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然而,此后的不同时期,主调音乐逐渐代替了复调音乐,奏鸣曲代替了赋格曲,对位法受到了冷落。
但在近百年来,尤其在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以三和弦为音响结构原则,以不协和对协和依赖为进行规律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崭新个性写作为特征的时期接踵而至,于是乎20世纪的作曲家将眼光都转向了沉寂多年的复调形式上来,对复调写作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展眼光,获得新的启发。
如像斯特拉文斯基于1927年就提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也正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与民族风格的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
肖斯塔科维奇,前苏联作曲家。
不论在赋格写作技术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造诣精深,涵盖广阔,在其《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集中,在交响乐、清唱剧、室内乐、合唱等体裁音乐中,对赋格形式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在复调写作技术方面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均达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可通过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看到他对古典赋格形式所做的创造性贡献。
首先,肖氏的赋格主题源于俄罗斯民间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文人气质,有的还具有“恶作剧似的谐谑风格”,有的接近悠长歌谣,极少使用传统的大小调,往往采用中古调式,例如No_1呈示部中用了伊奥尼亚和混合利地亚调式,中部则用了弗里吉亚、克利亚、奥利亚和多利亚调式;呈示部与再现部集中用了大调性质的中古调式,中间部使用的是含小三度的调式(弗里吉亚、洛克利亚、艾奥利亚和多利亚调式)主题及相应声部的和声色彩就显得多种多样了。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肖邦的《夜曲》是其代表作之一,属于D小调,由悲怆的主题与华丽的和声构成。
以下是对《夜曲》中的和声手法进行分析。
一、和声走向:《夜曲》的和声走向主要是通过对音程、和弦以及调性的运用来实现的。
1. 音程:《夜曲》中广泛使用了大跳音程和小跳音程来体现其独特的旋律。
2. 和弦:《夜曲》的和弦运用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和弦进行,又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创新之处。
(1)传统和弦进行:《夜曲》中经常使用的和弦有属七和弦、二七和弦和五和弦等。
这些常见的和弦进行结构稳定,能够使音乐的旋律更加连贯。
(2)创新的和弦使用:《夜曲》中还使用了一些创新的和弦进行,如加和弦、转位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减五音衍生和弦等。
这些和弦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富于变化和张力,增添了旋律的层次感和深度。
3. 调性:《夜曲》中的调性变化非常频繁,常见的调性有D小调、E小调、G大调等。
调性的变化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冲突。
二、和声色彩:《夜曲》中通过不同的音色和和声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色彩。
1. 音色:《夜曲》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音色,如高音部的明亮和音、低音部的沉重低音和音等。
不同的音色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和声的变化:《夜曲》中和声的变化非常丰富,既有紧张的和声进行,又有悠扬的旋律与柔和的和声相结合。
这种变化使得音乐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有时紧张激烈,有时温柔优美。
1. 动与静的对比:《夜曲》中经常通过和声的运用来表现动与静的对比,如快速的琶音与缓慢的和弦进行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音乐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肖邦的《夜曲》中的和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通过对音程、和弦和调性的运用以及音色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色彩和表达目的。
这种多样化的和声手法使得《夜曲》成为了肖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肖邦24首钢琴练习曲介绍
肖邦24首钢琴练习曲介绍“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
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
肖邦创作了27首钢琴练习曲。
他把其中24首分成两集,每集12首,编为作品10号和作品25号。
另外还出版了一卷没标明作品号的练习曲,起名为《三首新练习曲》。
肖邦的27首练习曲,几乎全都有特定的技术性,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们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但是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
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
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纲琴音乐史上的一种“革命”。
肖邦,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1832-1836年间的作品,1837年出版。
献给李斯特的夫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后来他们的女儿科西玛嫁给理查特·瓦格纳。
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第1首《C大调练习曲》,它明显地受到巴赫的影响,表现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调明朗、和声严谨、情绪庄重,接近“圣咏”。
所以有人玩笑地他称它为“逃跑的众赞歌”。
第2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阶练习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灵活性及独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俄国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称之为“忧郁的小情绪画”。
第3首《E大调练习曲》它的曲调优美速度徐缓,但又是一种触键练习,乐曲具有深刻的含义。
有一次,肖邦听他学生古特曼弹奏这首练习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国!”这句话使后人对他的这首练习曲有了开锁的钥匙,作曲家是怀着思念祖国之情而写出这支曲子的。
肖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
朴素的和声、“风笛式”不断重复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作曲技法分析》
《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作曲技法分析》一、引言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新的作曲技法闻名于世。
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为其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充分展示了德彪西的作曲才华和音乐思想。
本文将通过对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的作曲技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声运用、节奏与节拍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的特点。
二、音乐特点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首先,作品中的旋律线条优美、细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作品中的和声运用独特,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规则,运用了大量的全音阶和半音阶,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作品中的节奏与节拍也极具特色,既有时而自由的节奏变化,又有规律性的节拍交替,使整部作品充满动感。
三、和声运用德彪西在《24首钢琴前奏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和声技巧。
首先,他打破了传统的和声结构,运用了全音阶和半音阶,使和声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其次,他善于运用平行和弦、平行五度等特殊和声手法,使音乐更具神秘感和深度。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各种音色和音区的对比,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节奏与节拍在《24首钢琴前奏曲》中,德彪西的节奏与节拍处理独具匠心。
他时而运用自由的节奏变化,使音乐更具流动性和抒情性;时而又采用规律性的节拍交替,使音乐更具动感和节奏感。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各种节奏型和节拍的组合,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处理手法充分展示了德彪西对节奏与节拍的独到见解和巧妙运用。
五、音色处理德彪西在《24首钢琴前奏曲》中充分运用了各种音色处理手法。
他善于运用琴键的触键力度、音区的对比以及踏板的运用等手法,使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他通过精细的触键技巧,使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音区的对比,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踏板的巧妙运用,使音色更加柔和、圆润。
这些音色处理手法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个性魅力。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MING RI FENG SHANG307文 艺 评 论文|石 萌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及影响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是最能够体现他钢琴创作精髓的作品。
肖邦使"前奏曲”从引子成为独立的音乐体裁。
也为后世作曲家的创作前奏曲指明了方向。
本文对肖邦的24首前奏曲进行分析,试图从结构形式、旋律特点、音乐背景等方面对肖邦所表达的音乐思想、音乐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调式调性;影响一、作曲家生平简介肖邦是波兰人,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
1810年生于华沙。
6岁开始跟着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 小调波兰舞曲》;8岁举办了风琴演奏会;9岁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
1826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合作曲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师们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8年,肖邦遇到了让他一生难忘的女人—乔治・桑,共同生活的十余年里,他能尽情倾诉内心那些真实的情感,这期间也是肖邦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的肖邦创作了大量的夜曲和圆舞曲,他的音乐大多数是为乔治・桑而创作。
1841年,肖邦创作了《升F 大调波兰舞曲》和《第三号叙事曲》,这首《f 小调幻想曲》肖邦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灵感。
这一年是肖邦生命和艺术创作的极致和转折点。
同年《b 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被人们称为巨作。
在技巧及曲式上,都是肖邦各方面全面胜利。
之后肖邦再也没有成就如此之高的作品。
二、作品创作背景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前奏曲形式短小独特,但内容十分深刻丰富。
这24首前奏曲,大部分都是在马略卡岛上写的,在肖邦的乐曲里,这是一部十分特殊的作品。
27岁那年,他去马略卡岛养病,本以为那是一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地方。
可他去的时候,那里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看不到太阳,当地人对肖邦也十分不友好,人人见了他就像在躲瘟疫。
这个岛让他的感觉就是:寒冷、黑暗、恐怖、凄凉、雷雨交加。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作为唯一一位仅谱写钢琴曲的大师级作曲家,肖邦的艺术魅力在三百余年的钢琴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众多的经典创作中,这一套《24首前奏曲》Op.28是内容最为丰富、内涵最为深刻的杰作,有着“音乐万花筒”之称,在众多钢琴文献中占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前奏曲(prelude,又称序曲)在诞生初期是附属于某一主体之前的,其功能与引子相似,但曲式结构更加完整。
肖邦打破了传统的桎梏,第一次赋予了前奏曲以完全独立的生命,不再附属于任何其他主体,使前奏曲成为一种新式的钢琴特性小品。
此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人都将前奏曲作为独立体裁来进行创作。
一、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这套作品的创作始于1831年,出版于1839年,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创作于1838至1839年间。
在这段时间,肖邦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在乔治?桑的陪伴下,肖邦来到了法国的玛略卡岛上疗养。
在这里,肖邦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地思索着生与死这个宇宙中永恒的主题。
他运用关系大小调的交替串起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表现出生存与死亡、现实与幻觉、愉悦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狂暴与宁静、憧憬与绝望、甜蜜与辛酸、无畏与恐惧等等人类的情感,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小品中的宇宙”。
而这种阴阳合一、相生相克的辩证哲学性和作品乐思的连续性也可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融点。
二、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这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其创作风格囊括了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诙谐曲、幻想曲、无穷动等多种类型。
24首前奏曲各自独立,但大小调性的交替运用使整套作品具有内在的连贯乐思,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常在音乐会中被作为一部完整的大型作品贯通演奏,中间不鼓掌。
不同于巴赫平均律以半音上行进行调性布局,肖邦对于24个大小调的运用是按照关系大小调以五度排列进行创作的。
在这套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前奏曲都是从头至尾保持了本身的大小调性,只有第15首是例外,前后是大调、中间是小调。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
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肖邦的24首前奏曲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古典时期的音乐特点,
也提出了晚期浪漫时期新的结构模式和表情手法。
其中前12首前奏曲更是一部具
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名作,它们对学前教育包含重要的学习价值。
从曲式和作曲技法上来讲,前十二首前奏曲的根源源自肖邦的前辈,包括普罗
科菲耶夫、依林斯基以及巴赫等作曲家。
这些前奏曲大都采用古典时期的小曲式,以平衡的三重奏形式编曲,具有轻松的灵巧的特点,着重于和声调式结构的精准,节奏的连贯令人赞叹。
此外,在处理用音装饰时,肖邦更加注重细节和复杂性,诸如端正五音步、点
击三个连续音高和转位六度等装饰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此外,色彩音响也是肖邦前奏曲中重要的一个元素。
他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多
种不同的和弦和音响,营造孤独、苦楚、悲叹等情绪,给听众以更为深刻的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肖邦的24首前奏曲中,前12首前奏曲不仅体
现了古典时期音乐的优秀品质,也提出了晚期浪漫时期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另外,肖邦还通过运用音阶、和弦、音乐色彩等手法,以更为精准具体地抒发出他的情感,将整部作品更上一层楼,受到越来越多乐迷的喜爱。
因此,学前教育中有必要借助这些精彩的名作,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识,开阔视野,培养艺术的审美能力。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音乐创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探讨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音乐创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探讨徐小茜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05(000)0S1
【摘要】<正> 一一直以来,对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它的曲式结构,音乐语言陈述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等这些角度来分析的,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进一步探讨每一首前奏曲的音乐创作手法与其中表达的内心情感的关联性。
对于前奏曲这种体裁的发展,肖邦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他继承巴赫前奏曲的单主题自由曲体传统,在不同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徐小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论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创作 [J], 胥必海
2.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声技法研究 [J], 张莹莹
3.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创作技法解析 [J], 张莹
4.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整体探究——以e小调和b小调两首为例 [J], 凌感
5.探索宇宙——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多重解读 [J], 严溢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整体探究——以e小调和b小调两首为例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整体探究——以e小调和b小调两首为例凌 感(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将前奏曲这种音乐体裁发展成为独立的钢琴音乐体裁,引领了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可以说是他创作巅峰的集大成之作,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来找出其中的整体特征,并理解作曲家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总体特征;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及钢琴家。
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繁多的优秀音乐作品,除开少量的器乐作品外,其余大多为钢琴作品。
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怀是他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因素,他始终坚持为波兰民族的解放以及传颂广大爱国志士的精神而奋斗。
为此,肖邦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和演奏事业,这样独特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与同时代的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等作曲家相比,肖邦在音乐创作中总是以孤独的爱国者姿态去塑造一个个悲情的音乐形象。
而作为最能体现肖邦高超创作技巧和强烈爱国情怀的“标志性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不仅是他创作技法和创作风格成熟的标志,更是他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怀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
笔者希望以肖邦葬礼上曾演奏的第四首《e小调前奏曲》和第六首《b小调前奏曲》为例来探究《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整体创作特点,并以此来解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情怀。
一、肖邦生平简介1810年3月,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中学里的法语教师,母亲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管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肖邦继承了波兰人民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浪漫主义风格。
独特的风格气质再加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肖邦即便旅居国外多年,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仍具备着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特点。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作者:邹润楠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3期【摘要】前奏曲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音乐体裁,肖邦是第一位将前奏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来写的作曲家。
这本书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透着肖邦的个人风格。
本文对肖邦的前十二首前奏曲进行曲式与作曲技法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写作风格特点。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曲式分析;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肖邦前奏曲创作的背景及意义(一)前奏曲的概念及演变前奏曲原本的意思是“引子”或“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前奏曲往往作为开场白起到了引入的作用。
当时都是即兴演奏,起到了活动手指和热身的功能。
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不断完善前奏曲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小型乐曲,但是还是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并且前奏曲的写法像练习曲,仍旧是一个作品的序或者是活动一下演奏者的手指。
J·S巴赫在这一时期把前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继承并且发展,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把前奏曲、赋格、组曲等曲式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套曲,使前奏曲以一个新的方式出现。
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将前奏曲和赋格融在了一起,被称为“旧约圣经”。
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奏鸣曲非常偏爱,因此前奏曲慢慢地被遗忘了。
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将前奏曲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独立题材形式,并写了《二十四首前奏曲》,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前奏曲的巅峰之作。
19世纪以后,因为肖邦所写的前奏曲使之更多作曲家对前奏曲有着青睐,也因此前奏曲成为了常见的钢琴小品的体裁。
但是作曲家在写前奏曲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李斯特也写了《前奏曲》,但是他的这个前奏曲更像是“交响诗”。
拉赫马尼诺夫写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但是他的前奏曲是分散在他的三部作品当中。
肖斯塔科维奇模仿巴赫写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将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结合在了一起。
谈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前奏曲独特的和声特征及影响
谈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前奏曲独特的和声特征及影响一、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前奏曲的和声特征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最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钢琴家以及音乐活动家之一。
他的一生命运十分多变,几经大起大伏。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将严谨的传统与个性化的创新相结合,散发着浓郁且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许多作品都标有着政治性与历史性的副标题,具有划时代意和历史的重要意义,虽然曾备受争议,但他依然是20世纪音乐创作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Op.34)是他借鉴以往艺术家的《前奏曲》集创作的手法结合本民族特有音乐语言成功的典范,其中每首前奏曲虽然曲调迥异却都十分精致,旋律优美代表了他以及20世纪苏联的音乐特点和创作风格。
(一)多种不同的音乐类型融入曲调肖斯塔科维奇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总是将自身置身于社会生中去满怀激情与现实的反映生活,从不回避矛盾更不旁观生活。
他是一位强调思想性的音乐创作者,他十分善于用音乐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
他的一生致力于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但他所创作的作品又与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密切相连。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面貌十分独特,具有十分鲜明的肖斯塔科维奇式的特征。
他的旋律多以古调式为基础,常常还会一个主题内突变调式,尤其是频繁的应用各种所谓“肖斯塔科维奇调式”等。
《24首钢琴前奏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1932年12月30日至1933年3月2日短短两个月内创作了这部作品。
这24首前奏曲是按照五度循环和关系大小调同置等规律排列的,却不局限于自然大小调和各种关系大小调的运用,而是灵活自地将各种民族调式和另类自然调式以及全音调式进行融合运用。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最体现其风格特征的便是将各种调式材料大胆地混合运用,他十分善于将古典风格、现代风格、民族风格以及世界风格的各种音乐材料融为一体。
在《24首钢琴前奏曲》中他同样巧妙地将各种自然调式、中古调式融入到他的整部前奏曲中,使简单性与复杂性巧妙的完美的结合,使简单的艺术形象中透出哲理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肖邦前奏曲和声手法音乐表现
论文摘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24首钢琴前奏曲》的和声手法,探索肖邦的这些和声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
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
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
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
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调性的选择与调性布局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
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
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4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l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2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 一(S)一T。
NO.10的调性布局:C一g一f~C;NO.1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NO.2的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
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过等和弦进入到a小调的终止四六和弦,这时候音乐的调性才明确为a小调。
这种做法为后来晚期浪漫派调性的动荡和调性布局的突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首前奏曲是肖邦l831年创作的,正值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之后,肖邦为祖国命运感到担忧,全曲情绪忧虑,痛苦,色调暗淡是悲剧性的沉思形象。
这首前奏曲的主题是一个下行式的叹息音调,似乎是作曲家忧国忧民情绪的体现,全曲的主旋律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模进与发展。
此曲的和声进行为:G大调:Ⅵ一K64一V—I—D大调:VI—K64一V—VII43/II—a,J、调:VlI6/V一3VlI6/V—K64一VI—IV—II2一V—V/V—V—V7一Vl37一I。
这是这首作品和声手法的独特之处。
除此之外NO.6的调性布局:b小调一C大调一b小调的调性关系也是比较特别的,选择了一个半音关系的大小调调性布局,因此在音乐的
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对比。
这首前奏曲的C大调部分虽然很短,仅仅四小节左右,但是情绪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作曲家在悲痛之余想得到心灵上的某种支持和希望,是一种内心的呼唤。
但是这种呼唤很快消失,继而转入了低音区的悲泣呜咽的旋律。
产生这一些列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作曲家的调性布局一小调式与大调式的色彩变化。
和声进行为:b小调:II2/V—V65/V—VII43一VII65一V6一I—I6一VII7/V—K64一。
V—I。
低音某些半音化的进行使得色彩相应的也变得丰富起来。
NO.17中间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0URzAL01zNJ芝0AR1-价芝价1-lT增五度和减四度的调性对置:A—E—A,NO.21中大三度对置的调性布局:B—G一B等等这些都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有所区别,而属于浪漫主义乐派的调性布局。
前奏曲中有时也安排同主音大小调的对置。
例如NO.15bD大调前奏曲(雨滴)的调性布局:D~c一D,具体的调性进行是这样的:A段:D大调(10小节)一a小调(4小节)一b小调(6小节)~D大调(9小节),B段:c小调,A段:D大调。
由于A—B—A再现处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音乐形象产生了变化,A段的雨滴感觉是比较柔和的落在每一个角落,整个旋律的色彩也是比较明亮的,中段在转为c小调之后作品的色彩变得阴郁而沉重,加上钢琴织体的变化使得中段的音乐形象与A段的形象产生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又如NO.8f小调最后结尾处8小节就是。
f小调与F大调交替的变格进行,在小调结束前闪现出一丝大调的明亮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调性布局在音乐表现方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不同的调性对比,获得调性色彩上的变化与和声发展的动力,造成音乐的起伏,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内容,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肖邦对于调性的布局并没有墨守成规,他敢于大胆的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这些精心设计的调性布局对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音乐内容的表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得原本并没有标题的24首前奏曲各有不同的音乐表现意义,让后人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理解为其加上富有意义的标题。
二、各类和弦的运用与和声进行
在肖邦的前奏曲中,各种和弦的运用与和声进行也是极为多样和丰富的,作曲家同时又很擅长把这些和弦巧妙地镶嵌于音型化的旋律之中,这样就产生一种融洽,柔和优美的效果。
1.和弦结构
在肖邦的24首前奏曲中,除了运用各类三和弦与七和弦外,属九和弦的运用也是十分常见的。
NO.18的f小调前奏曲全曲以V9和弦结构为框架,音型化的旋律与和弦互为El音乐与表演版。
生成,使音乐既华丽又有一定的紧张度。
在NO.5的D大调前奏曲中,开头从属九和弦分解音型开始,连续四小节的大属九和弦与小属九和弦交替,既有紧张度的变化又有色彩变化,直到第五小节才解决到D大调的主和弦。
在NO.15这首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中,作曲家运用连续的八分音符属持续音生动地塑造了雨滴的音乐形象,同时在多处都有属七和属九和弦的运用。
除此之外,属七十三和弦也很常见,由于其不协和程度与紧张度要强于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因此更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与强烈的戏剧性效果NO.13#F大调前奏曲第13—16小节就运用了B大调属七到属七十三的进行来配合旋律逐步增加紧张度。
在前奏曲中,减七和弦与半减七和弦的运用也较为常见。
如NO.9第7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A大调的VII2就是一个减七和弦,填充于II级到终止四六和弦之间,构成低音的半音化进行,使得音响听起来既紧张又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NO.16的降b小调前奏曲里也多处用到减七和弦,增加了和弦的紧张度,丰富了音响色彩,从而以此来表达出作曲家内心的的爱国主义激情与焦虑。
此外在作品NO.6的b小调前奏曲、NO.22的g小调前奏曲和NO.15的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NO.20C小调前奏曲、NO.4的e小调前奏曲中都有减七和弦的运用。
以上各种和弦结构的运用,在作品的音乐表现中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各类变和弦与离调进行中的特殊进行
在24首前奏曲中,变和弦的运用是很普遍的,如NO.8中7—8两小节的和声进行为:E 大调:5II43一V7一D大调:V7/II-V7一C大调:V7/II—V7一C大调:5II43一V7。
在这些调性变化与和声进行中运用了到bII级变和弦离调的较为特殊的意外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构成一系列的低音半音化下行,造成这首乐曲的紧张和不稳定感,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焦虑不安的心情。
在NO.17降A大调前奏曲中,第23—26小节的和声进行为:E大调:V7一I—V/III一5V7/VI—V/II—b5V7/V—V7此处是副属和弦上行四度的连锁进行,其中运用了降五音的副属变和弦,这些和声进行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在这里运用以增强力度感和紧张度,表达了肖邦的那种强烈的不断奋斗的愿望和情绪。
NO.4第14—16小节的和声进行:e小调:II7一5V43一3VII65一VII7/IV—V7/IV~VII43/V—VII65/V这里的和声进行中属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到IV和V级的离调形成几个声部的半音下行,表现出一种无限悲痛的感情,此曲曾在肖邦的葬礼时由教堂的管风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