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八1章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 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 第八章古代教育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教学目的]_ 让学生理解古代教学的类型,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学方法] ____ 讲授
[课时安排]__ 2课时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中国古代官方教育和私塾教育的发展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3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 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 第二章历史发展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
[教学目的]_ 1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脉络及各个历史时期呈现的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各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方法] ____ 讲授
[课时安排]__ 2课时(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可能因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通常涵盖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示例:1. 课程简介-介绍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概述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
2.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变。
-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和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
3.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4.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古代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的艺术风格。
5.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朝代。
-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6.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
7. 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和音乐的发展和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 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9.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挑战。
10. 课程总结与展望-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回顾。
-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大纲,实际教学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目标和学生群体来进行调整和安排。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把握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2.1 历史文化遗产2.2 文字和语言2.3 传统艺术2.4 宗教与信仰2.5 饮食文化2.6 服饰与礼仪2.7 社会生活与节庆习俗2.8 传统医药与健康养生2.9 思想与哲学3.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3.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3.2 春秋战国时期3.3 秦汉隋唐时期3.4 宋明清时期3.5 近现代文化发展4. 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4.1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4.2 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融合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例分析、案例研究、文化体验、参观考察等。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占比30%)考核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个人项目报告(占比40%)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相关话题,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五、参考教材1. 《中国文化概论》姜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中国文化发展史》王新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李文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六、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同时,请学生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共同推进课程的顺利进行。
如果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2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教师姓名:向海求
部门:基础部
教学对象:08 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授课题目章节]_ 第二章地理状况
[教具使用]__
[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
[教学目的]_ 1了解中国文化地域环境特点;2了解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和古代行政区划沿革;3掌握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和基本行政单位;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国的地理、气候概况及行政区划;2 中国地理状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____ 讲授
[课时安排]__ 2课时(8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广西与其他省份相比,在文化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文化通论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际的编辑学习与今后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功底。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三、先修课程古代文学史、古代书法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宗教、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艺术,通过这些章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七、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1)文化的界定(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重、难点提示(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4)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2.重、难点提示(1)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4)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6)隋唐:隆盛时代(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9)明清:沉暮与开新2.重、难点提示(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重、难点提示(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课程代码:01228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适用专业:对外汉语制订人:马骏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韩明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渊远流长、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它对于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政治和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多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和今天的各种社会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服务。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和成果,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主体意识,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通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讲授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中西文化特点的比较。
第2章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10学时)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
可能这是一个人必经的迷惘之路,可能是我还没有对自己大彻大悟,总之经过这个迷幻迷茫的过程,或许有那么一天,可以达到真正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至少比没有迷茫过的人到达得早一些吧。
C诗歌理论:以禅论诗、物象超然、意境空濛。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严羽的诗歌理论是针对宋诗中的江西诗派提出来的,自己也以"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诗辨》)自诩。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卷末附有《与吴景仙论诗书》一文,以第一部分为核心。其中以禅论诗、妙悟之论、别材别趣之说、兴趣、气象之说等是严氏主要的诗歌理论。"以禅喻诗"是严氏诗论最重要的观点,"妙悟"又是"以禅喻诗"的核心。
弘忍见了,说依此修行,当然会有好处,但尚未能明心见性。这时慧能正在春磨的房间里,听大众说此偈,他又不识字,问了一个究竟,便请能写字的僧人为他代写,他作的偏于如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皎然,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县境)人,字清昼,居杭州抒山寺。他与颜真卿、陆长源、陆羽、梁肃、韦应物、李洪均极有关系,集中与他们应酬唱和之作也最多,特别是颜真卿修《韵海》,几乎几次重大的会集,他都写了诗。如《待山月》云: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通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01228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制订人:马骏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韩明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中国文化通论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渊远流长、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它对于中国古代乃至于当代的政治和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多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和今天的各种社会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古代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和成果,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主体意识,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通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讲授内容:
1.“文化”界说;
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3.目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中西文化特点的比较。
第2章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论讲授10学时)
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讲授内容:
1.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9.明清:沉暮与开新。
重点:各历史时期文化的主流特征。
第3章姓名字号(理论讲授3学时)
了解姓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全国姓氏的数量,掌握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与西方国家姓氏制度的比较),姓氏的主要来源,名与字的关系,理解分析“号”在唐宋流行的主要原因。
讲授内容:
1.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2.姓氏的主要来源。
3.全国姓氏数量。
4.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重点: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姓氏的主要来源;名与字的关系;“号”在唐宋流行的主要原因。
第4章宗教信仰(理论讲授6学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对古代宗教的历史分类、基本特点和文化功能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讲授内容:
1.多神信仰与三大崇拜。
2.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3.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4.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5.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重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功用,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第5章教育科举(理论讲授10学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古代教育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和优良传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而公正地分析和评价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讲授内容:
1.古代的学校教育。
2.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3.古代的家庭教育。
4.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5.科举制的流弊与功过。
重点: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太学”“国子监”等的由来和职能,书院教育在历史上的三次高潮,“宋初四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讲会制度”,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流弊与功过。
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第6章典籍科技(理论讲授6学时)
了解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熟识古代文化典籍;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理解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分析其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讲授内容:
1.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3.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重点:“四书五经”的定义,“经史子集”分类法,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3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难点: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和整体观的研究方法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7章各类艺术(理论讲授10学时)
了解原始彩陶、青铜纹饰等远古艺术,了解掌握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楹联等各门类艺术各自的发展、成就及其特点,分析把握较之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讲授内容:
1.辉煌的远古艺术。
2.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3.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重点: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古代桥梁的特点和美学风格,园林艺术的特点,书画艺术名家名作;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艺术特征,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楹联艺术的特点。
难点:较之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
第8章风俗习惯(理论讲授6学时)
理解掌握中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了解茶酒、烹调、服饰、婚、葬、花木、节日、崇尚和禁忌等方面的习俗的形成、发展和特征。
讲授内容:
1.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性。
2.饮食文化。
3.服饰文化。
4.婚俗葬俗。
5.传统节日。
6.崇尚和禁忌。
重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特点,陆羽与《茶经》,酒的文化功用,中国烹调的特征及其中国菜的菜系,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在各时代的特征,中国节俗不同于西方的特色。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
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
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辩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增加讨论课的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作业
根据章节内容,布置习题(以小论文的形式为主)。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对外汉语专业所有课程均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二)教学参考书
1.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