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合集下载

2017糖尿病指南

2017糖尿病指南

要点提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为10.4%,各民族有较大差异•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63%一、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

1994至1995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64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28%,糖耐量异常(IGT)患病率为2.12%[2]。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 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3]。

2007至2008年,CDS组织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4]。

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5]。

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6](表1)。

表1 我国7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1. 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

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 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 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2.0%比8.9%)。

4.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

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引言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中国糖尿病学会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参与下,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

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本指南主要关注2型糖尿病的防治。

2. 高风险人群筛查指南明确了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标准。

其中包括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群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该进行定期血糖检测,以及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3. 早期诊断与干预本指南提倡早期诊断和干预,旨在尽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

4.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本指南提出了合理的饮食原则,包括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结构。

同时,对于饮食控制的具体实施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例如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等。

5. 运动干预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明确了运动干预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频率等建议。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运动过度引发低血糖等风险。

6.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指南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原则,包括首选药物、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7. 并发症防治2型糖尿病容易引发很多并发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等。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及定期检查、早期干预等方面的内容。

8. 儿童、孕妇和老年糖尿病本指南也关注2型糖尿病在特定人群中的防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疾病,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糖尿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点。

1. 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首先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该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同时,该指南还对症状和病情的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 防治原则和目标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治疗目标。

其中,防治原则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治疗目标则包括控制血糖水平、管理血压和血脂、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等方面的内容。

3. 生活方式干预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干预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指南中提到了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具体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和科学的减重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轻病情。

4. 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在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对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和其他特殊药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根据患者病情和合并症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5. 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

本指南提出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方案,并对每种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说明。

通过合理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6.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南强调了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及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和自我监测,是管理糖尿病的关键。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教育和管理的参考,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已经更新到2017版,该指南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权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这个指南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并预防2型糖尿病,同时也为进行临床治疗的医生和护士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首先,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该指南建议,诊断2型糖尿病需要根据血糖水平,并考虑患者的症状和危险因素。

如果血糖值等于或高于7.0mmol/L,需要进行糖耐受试验或随机血糖测定来进行进一步诊断。

因此,指南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诊断标准。

其次,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指南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和说明。

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和治疗响应,可以采用口服药物、胰岛素和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此外,指南还对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预防并发症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这些方法包括控制血糖、恰当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的血糖检测等。

除了详细的评估和治疗建议外,该指南还提供了一些预防2型糖尿病的建议。

它简述了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的体重、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和锻炼等。

这些建议帮助人们理解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该指南的权威性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认可。

它的制定考虑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资料和最新的病例研究结果。

该指南是国内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指导,为临床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是国内权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之一,包括详细的评估和治疗建议,以及预防该疾病的建议。

它的发布,不仅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科学、完整、全面的治疗方案,也为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017新版糖尿病指南五大更新要点

2017新版糖尿病指南五大更新要点

8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J C C P VD F e b r u a r y 2 0 1 7, Vo l ,2 5 No . 2
h t t p:/ / w w w. s y x n f . n e t
评分及 A D L评 分 I 1 = J = J 无 差 异 ,表 明 血 塞 通 静 脉 滴 注 和 血 塞 通 序
[ 9 ]吴道华.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观察 [ J ] .实用心
脑血管肺病杂志 ,2 0 1 4 ,2 2( 1 0 ):8 2—8 3 . [ 1 O ]万霞 ,李赞华,刘建平.J 临床研究 中的样 本量估算 : ( 1 ) 临床 试验 [ J ] .中医杂志 ,2 0 0 7,4 8( 6 ) :5 0 4—5 0 7 . ( 收稿 日期 :2 0 1 6—1 0— 2 0 ;修 回 日期 :2 0 1 7一O l一 2 O) ( 本 文编辑 :李伟 )
梗死研究进 展 [ J ] .中草药 ,2 0 1 5 ,4 6( 1 4 ) :2 1 6 0—2 1 6 6 . [ 3 ]邓秀英.左氧氟沙 星序 熨疗法与伞程静脉注射疗法治疗 老年下呼 吸道感 染 的成本 一效 果分 析 [ J ] . 四川 医学 ,2 0 1 3 ,3 4( 2) :
[ 2 ]石江伟 ,于涛 ,高秀梅.从 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 中药治疗 急性脑

指 南 ・共 识 ・标 准 ・
2 0 1 7新 版 糖 尿 病 指 南五 大 更 新 要 点
《 美国医学会 杂志》 ( J A M A )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 《 直达 目 标 一 2型糖尿病 的管理 ( 2 0 1 7 ) 》 的专家述评 ,通过综合 多个 专业学术组织如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是中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第七版全面修订的指南,在2018年正式出版。

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药物选择、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份指南进行介绍:一、指南的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型糖尿病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预防、治疗及并发症防治最为重要的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3.18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

鉴于此,中国糖尿病学会已经于1994年开始编写糖尿病防治指南。

二、指南内容该指南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

针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建议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的方式。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改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等。

指南还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介绍,建议在症状出现时采取测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进行确诊。

治疗方面,指南强调了糖尿病治疗的个体化,注重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体育运动。

针对药物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水平法、胰高血糖素、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的选择及应用。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对合并症的防治。

指南列出了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预防与治疗的一系列具体药物和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应采取控制高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等措施。

对于足部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推荐患者注意足部保健,穿合适的鞋袜、注意脚部保持清洁、保持足部健康状态。

三、指南的意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糖尿病学在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过程中又迈了重要一步。

该指南对医生、患者和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医生在临床治疗中更具有指导性,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促进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和曲线平滑防止糖尿病进展,降低合并症的发生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

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

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

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

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断与分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断与分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断与分型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后2 h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个主要类型一、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1999年)标准。

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见表2~4[14-15] 表2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 1999)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表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 g OGTT后的2 h血浆葡萄糖值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OGTT目的是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 h血糖。我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则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 h血糖值。

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检查,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助于诊断。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16]。

我国2010年开始进行“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的行业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测指南》,并实行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

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 (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 ≥7.0% )则进入药物治疗( A )● 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 A )● 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 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 DPP-4 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 TZDs 、α -糖苷酶抑制剂、 SGLT2 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 DPP-4 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 GLP-1 的分解、增加 GLP-1 浓度从而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TZDs 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 -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 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 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世界各地的医学组织和专家制定了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一般基于HbA1c水平、症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来划分。

其中,HbA1c是一种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糖尿病患者的目标HbA1c一般为7%以下。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指南,糖尿病患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前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5.7%至6.4%之间,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但存在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这类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是通过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展风险。

2.糖尿病前期:患者HbA1c水平在6.5%至6.9%之间,存在轻微的糖尿病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3.轻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7%至8.4%之间,糖尿病症状明显。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一般会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4.中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8.5%至9.9%之间,糖尿病症状明显并且易导致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5.重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超过10%,症状严重并且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一般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

除了根据HbA1c水平进行分类,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还考虑了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如有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眼病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糖控制和治疗。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正确的分级诊疗指南对改善糖尿病的管理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是医学界针对一些特定疾病制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特点进行分级,并根据每个级别给出相应的诊疗建议。

下面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两种常见疾病为例,介绍其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1.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较差,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

治疗目标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2.糖尿病一期: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临界值。

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同时,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注意控制血压和血脂等相关指标。

3.糖尿病二期:糖尿病已经确诊,并伴有一定的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率。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并加强血压和血脂的控制。

4.糖尿病三期:糖尿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底病变等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减缓并发症的发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支持等。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指南:1.高血压前期:血压接近高血压临界值,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盐摄入、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

治疗目标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一级高血压:血压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仍位于正常高压水平的下限。

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单一抗高血压药物。

同时,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注意控制血糖和血脂等相关指标。

3.二级高血压:高血压已经确诊,并伴有一定的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血压、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率。

除了单一药物治疗外,还可考虑联合用药,并进行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4.三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减缓并发症的发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盐摄入、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2017糖尿病指南

2017糖尿病指南

2017糖尿病指南2017年糖尿病指南是医疗界和患者们翘首以待的重要文件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疾病,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关注并严格执行糖尿病指南对于控制和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指南是专业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发布的一份权威文件,其中包含了对于糖尿病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用于指导医生进行治疗和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不同年份的糖尿病指南随着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旨在提供最新的权威指导。

2017年糖尿病指南围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展开,特别强调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根据指南的建议,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控制疾病的关键。

在饮食方面,根据指南的建议,患者应该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适量的鱼类、豆类和坚果也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失衡。

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久坐和缺乏体育锻炼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指南强调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并建议患者搭配适度的力量训练。

延长坐姿时间的中断也是重要的,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糖尿病指南还提到了药物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

根据指南的建议,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监测,指南强调了血糖水平、血压、血脂和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定期的检查,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糖尿病指南还提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预防和管理。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对全身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导致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指南强调了全面的并发症管理,包括相关药物的使用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糖尿病指南的发布和执行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 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2007 至2008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 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 %,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 %,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4 种类型,其中,2 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680 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 余万人。

目前,2 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介绍本文档旨在制定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提供合理和一致的治疗方案。

这些规范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糖尿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糖尿病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详细了解并正确分类糖尿病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前期高血糖- 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重点在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2. 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但已表现出糖代谢异常。

- 重点在持续观察和早期干预,以防止疾病加重。

3. 糖尿病- 血糖控制已超出糖尿病诊断标准。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化验结果显示糖代谢异常,并伴有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 强调积极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血糖控制、并发症治疗和康复等。

治疗目标根据糖尿病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目标,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前期高血糖- 控制血糖水平,避免疾病进展。

-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体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平衡。

2. 糖尿病前期- 减缓病情发展。

- 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

3. 糖尿病- 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积极治疗并控制血糖水平。

- 重点关注并发症的治疗和康复,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利于医生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些规范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且一致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2017中 国糖尿病指南解读

2017中 国糖尿病指南解读

2017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糖尿病,这个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疾病,正给无数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糖尿病,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我国定期会更新糖尿病相关的指南。

2017 年的中国糖尿病指南,就是一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基本情况。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2 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的,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都密切相关,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2017 年的指南中,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

一般来说,如果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小时血糖≥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测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方面,指南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这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这“五驾马车”。

饮食控制是基础,患者需要合理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平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

运动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控制血糖,还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手段。

患者可以通过血糖仪自行监测指尖血糖,也可以定期到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如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一些血糖控制不佳或者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六)低血糖要点提示●低血糖分类:(1)血糖≤3.9 mmol/L(2)血糖<3.0 mmol/L(3)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需要其他措施帮助恢复的低血糖●需要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控制血糖疗效的最大化和低血糖风险的最小化●注意引起低血糖发生的诱因,预防和及时治疗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糖过低现象。

低血糖可导致不适甚至生命危险,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

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 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

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二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均可引起低血糖。

其他种类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TZDs)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应用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的低血糖风险较小。

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

但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

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ACCORD、糖尿病与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临床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并且严重低血糖可能与患者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因而对糖尿病患者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A)[242-244]。

四低血糖分层(1)血糖警惕值:血糖≤3.9 mmol/L,需要服用速效碳水化合物和调整降糖方案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

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

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3.特殊类型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三、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糖尿病的筛查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

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

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糠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

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糠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

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PG)。

(二)、高危人群筛查1、成年人(>18岁)高危人群定义: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BMI >24 kg/m2)、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BMI>24 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②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等);③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3、肥胖定义: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的指标,BMI=体重/身高2(kg/m2),BMI>24kg/m2即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4、筛查方法和频率: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方法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查FPG和2 hPG)。

如检测OGTT有困难,可筛查FPG。

但是仅筛查FPG,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如果 OGTT 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

糖尿病风险评分(评分表如下)超过25分者,建议到有条件检测的医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定是否有糖尿病。

表2 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年龄(岁)身体质量指数(kg/m2)腰围(cm)收缩压(mmHg)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同胞、子女)性别(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

目前,我国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3、4)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或75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

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FPG及OGTT后2hPG值。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是正常血糖状态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

IFG定义为FPG升高,即FPG在6.1-7.0mmol/L之间同时2hPG<7.8mmol/L。

IGT 则定义为2hPG升高,2hPG在7.8-11.1mmol/L之间,同时FPG<7.0mmol/L。

建议已达到IFG的人群,应行OGTT检查,以增加糖尿病的诊断率。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HbA1c检查,鉴于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故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不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但可做为糖尿病诊断的参考和血糖控制的检测指标。

表3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1999年)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即糖尿病前期)表4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禁食8 h;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以确定糖代谢状态。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四)、糖尿病的评估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计算BMI、腰围、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

2、化验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lc。

1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育龄妇女应测定血清TSH,部分项目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若无条件可转至上级医院进行。

3、特殊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和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相关检查。

若条件允许,应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

部分项目可在基层医疗机构检测(有检测条件并按规定参加质控)。

若无条件可转至上级医院进行。

四、糖尿病的治疗(一)、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一个总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应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中国2型糖尿病的一般控制目标见表5。

表5 中国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二)、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以方便、可及、适用、价廉效优为主要原则,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便利性及可操作性,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及社区日常管理的可持续性。

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13年版)》。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除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同时治疗上必须采用一日多次的胰岛素治疗,通常可以使用3次短效胰岛素或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治疗手段间的联合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

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二线治疗)。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

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1、单药治疗(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全程治疗。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水平男性>1.5 mg/dl(133μmol/L),女性>1.4 mg/dl(124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GFR)<45 ml/min、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在使用碘化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时,应停用二甲双胍48小时。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类药物。

(3)、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

可在餐前即刻服用。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此类药物在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4)、α一糖苷酶抑制剂: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或胰岛素等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