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
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
”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
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闹。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
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3.教师管理措施不当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出过激性行为。
虽然惩罚能暂时控制课堂,但这显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好方法。
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诱发攻击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4.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在日常教育中,小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还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对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小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或逗弄同桌等。
2. 指手画脚、乱动、四处看、走神或打盹。
3. 大声喧哗、随意吵闹或讲究。
4. 丢书包、乱扔物品或故意干扰他人。
5. 不认真思考考试题目、抄袭他人答案或作弊等。
二、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能力有限。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很难像大人一样持续保持注意力。
长时间的听课在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大,因而容易出现走神等现象。
2. 个性特点不同。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有的孩子喜欢随意闲聊,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容易焦虑心情受到影响,这些特点都会对课堂纪律形成影响。
3. 家庭教育不当。
在生活中,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比较大。
如果家长不注重学生的礼仪、对叛逆情绪的引导不当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4. 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
在一些班级中,或者是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面,往往会带给学生很多的压力,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
三、改善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方法1. 强化教育管理。
对于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需要采取严厉的管理和教育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安静听讲,懂得礼仪。
2. 优化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不同特点,采用更加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家庭教育。
学生的行为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引导。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和帮助孩子调节心态,提高身体素质等。
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类型及表现中小学生行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环境中展现的不良行为。
这些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类型及其表现:1. 注意力问题注意力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持久或易分散。
表现如下:- 经常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不能坚持完成一项长期任务;-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无法专注。
2. 冲动性问题冲动性问题是指学生缺乏自制力,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表现如下:- 不加思考就做出决定,缺乏计划性;- 容易受到外部刺激导致冲动行为;- 不顾后果,经常做出错误决策。
3. 社交问题社交问题是指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困难,与他人交往不适应。
表现如下:- 难以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缺乏合作精神,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4. 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是指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表现如下:- 经常情绪激动,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低落,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绪波动大,对小事情过度反应。
5. 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指学生在研究方面存在困难,研究成绩低下。
表现如下:- 研究动力不足,缺乏研究兴趣;- 研究态度消极,不愿参与课堂活动;- 研究方法不当,效果不佳。
以上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些行为问题类型及其表现。
老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支持,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及改正建议
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及改正建议一、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1. 分散注意力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
他们可能会玩手机、听音乐、偷偷聊天或是不停地看窗外等,这影响了他们对老师讲解的理解和知识的吸收。
2. 缺乏积极参与有些学生缺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他们可能因为害羞、缺乏自信或者觉得没有必要来发言而选择保持沉默。
这导致了知识掌握的不完整和个人能力的局限。
3. 作业完成质量低下一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质量不高。
他们可能草率应付,只为了交差,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作业内容。
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无法巩固所学知识。
4.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培养。
他们依赖老师在课堂上提供资料和答案,无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难题,导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5. 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学生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很难专心听讲。
他们可能因为疲倦、缺乏兴趣或者上课环境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这使得他们错过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改正建议1. 提高课堂互动性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学校可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鼓励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担任小组长、报告或答辩等角色。
同时对于分心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低下以及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3. 配置合适的教具和设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互动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利用电子白板、幻灯片等工具,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可以在课后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复习和巩固,并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上课环境对于学生专心听讲具有积极意义。
合理调节教室温度、灯光亮度等因素,减少外界干扰,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打扰行为:包括插队、打闹、聊天、打电话等行为,会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缺勤行为: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班级的学习氛围。
不遵守纪律:不服从教师的指令、不遵守课堂规则,如不安静、不按时交作业、不带所需学习材料等。
无意识行为:学生因为分心、走神、不专心等原因而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可能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
挑战性行为:学生对教师的权威、课程内容或规定提出质疑或挑战,可能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
不尊重行为:学生对同学或教师表现出不礼貌、嘲笑、侮辱、歧视等不尊重的行为,严重影响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
缺乏参与行为: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不提问、不回答问题,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仅是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的概括,具体情况会因学生的年龄、性格、教育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教师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方法,以促进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课堂行为。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悖的行为。
包括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随意离开座位等,这些现象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肃对待并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二、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1、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的问题行为2、学生不良情绪及情感的影响3、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4、评价体系的影响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1、多动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多、与同学说话2、冲动行为:与同学争吵、抢夺他人财物、用具等3、神经质症状:幻想、自言自语、疑神疑鬼、过分注意他人举止、没有礼貌四、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1)关注需要:①家庭支持与沟通②自我调控③环境协调④情感支持(2)对症下药:针对上述表现形式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
1、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不走神,集中精力听课就不会犯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进步。
2、对于好动和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批评教育,提醒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3、对于那些神经质的孩子,就应当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引导。
五、问题行为的预防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2、科学运用行为矫正技术3、注重环境协调4、学会积极的评价自己第三节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含十大行为)三、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课堂教学基本常规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学生入场:列队快、静、齐;到场、问好、整队;教师出场、行进、上下课。
课堂纪律: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集合与解散;纪律小结。
文明礼貌:问候师长、回答问题起立、老师还礼、课间起立;排队行走、路上有序;课堂有序、爱护公物、关爱他人。
卫生保洁:班级、个人清洁卫生。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
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学生。
另外,问题行为的消极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在处理日常课堂问题行为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最少干预为原则,就是要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
许多研究发现,花在保证学生纪律上的时间量与学生的成绩呈现出负相关。
处理日常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尽量做到既有效又无须打断上课。
如果有可能,在处理不良行为时,课还应照常进行。
下面我们来讨论处理典型纪律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是根据中断上课的程度排列的,前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小,后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大。
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
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小学生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处于关键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课堂上,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的维护。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打闹嬉笑、随意走动、缺乏合作精神、对老师不礼貌、不遵守纪律等。
这些行为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旦出现这些问题,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干扰,严重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秩序。
1. 生理因素: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容易分散注意力。
身体发育期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活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坐姿和安静。
2. 心理因素:部分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缺少自控能力,很难自觉克服课堂问题行为。
3.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水平不够,缺乏规范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家不受到规范管理,导致在学校表现出问题行为。
4. 社交环境:社交圈子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些不良的社交环境可能导致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屡禁不止,需要老师们加以重视和处理。
1. 调整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老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此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 个别辅导:对于表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找出其问题行为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4. 家校合作:与家长积极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表现问题行为,制定家校合作的方案,共同帮助孩子克服问题行为。
5. 规范管理:对于一些严重的问题行为,老师要及时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产生原因 及应对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02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03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04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05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xx
PART ONE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表现
及时与家长沟通
教师应在发现问题行为后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背景,共同探讨解 决方案。
家长和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共同监督和引导 学生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行为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 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家长和教师需要相互信任和支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生长发育问题:如 多动症、注意力缺 陷等,可能影响学 生的行为表现
心理原因
好奇心: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段,对 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过度 的好奇心,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提问过多等问题。
情绪波动: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家 庭、朋友、同学等,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课堂上的 问题行为。
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 他同学学习
无故哭泣或大笑
无故哭泣或大笑 随意插话或打断他人发言 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故意发出怪声或做出怪动作
xx
PART TWO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产生原因
生理原因
睡眠不足:影响 学生情绪和注意 力
饥饿或饱腹:可 能导致学生分心 或行为不当
身体不适:如感冒、 头痛等,可能导致 学生无法集中精力
学生课堂的多动问题行为表现有哪些
学生课堂的多动问题行为表现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
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表现为:大声说话、睡觉、吃零食、看杂书、小动作、侮辱同学、不与老师配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辱骂甚至动手打人等等。
1、准确理解:不但差生、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会有问题行为。
仅仅他们在数量多少、发生频率和水准轻重等方面不同而已。
这些行为大多是社会大环境折射的结果。
2、准确对待:和学生之间的争执,和家长之间的对抗,与同事之间的争论都是时有发生的。
矛盾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
但是,矛盾的结果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消极的,要看怎么处理了。
3、认真思考: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 过渡” 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3、准确处理:在遵循课堂组织艺术的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基础上,能够采取一些技巧。
如:目光交流、表情感染等等。
一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一年级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一、课堂纪律方面。
1. 遵守纪律的表现。
- 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能听从老师简单的指令,如“坐好”“安静”等。
例如,当老师说“一二三,坐端正”时,很多孩子会迅速挺直小背,把手放在课桌上,眼睛看向老师。
-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安静,不随意讲话或者离开座位。
他们知道在教室里要遵守规则,像在语文课上听老师讲故事或者讲解生字时,能静静地听。
2. 违反纪律的表现及原因。
- 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坐不住的情况。
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10 - 15分钟左右。
例如,在数学课上,过了十几分钟后,有的孩子就会开始摆弄文具,或者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话。
- 还有些孩子会在课堂上随意下座位,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的课堂模式,在家里比较自由,习惯了随时活动,像有的孩子可能会突然站起来去捡掉在地上的东西,而没有先举手向老师报告。
二、学习积极性方面。
1. 积极的表现。
-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例如,在科学课上,当老师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器材,如小磁铁、放大镜时,孩子们会兴奋地举起小手,想要回答问题或者参与实验。
- 很多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会积极回答问题。
在语文课上读生字时,不少学生会抢着站起来读,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小红花或者夸奖。
2. 消极的表现及原因。
- 少数学生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比如在英语课上,有些孩子担心自己发音不准确,就不敢大声读单词或者回答问题。
- 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之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或者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缺乏积极性。
例如,如果数学课程中的数字概念讲解比较枯燥,部分孩子可能就会走神,对课堂提问不做回应。
三、课堂互动方面。
1. 良好互动的表现。
- 一年级学生很乐意与老师互动。
当老师提问时,很多孩子会积极举手发言,并且声音洪亮。
例如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老师问“在家里应该帮爸爸妈妈做什么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扫地”“擦桌子”等。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一种分类,按照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1 .不适当行为;一般而言,情节较轻,比如自己偷偷地看课外书和同桌说点话,搞点小动作,对周围人影响不大。
2 .异常行为:对其他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吵架,大声说话等等,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教师,影响到课堂和其他同学等。
只是觉得自己的问题要先解决。
3 .反教育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是学生有意和老师作对,也许是以前和老师发生过冲突,也许是和老师以前吵过架等等。
总之,是有意挑起事端,有意吸引老师的注意甚至激起老师的愤怒。
4 .暴力性行为:这种行为时比较明显,甚至达到暴力的程度。
第二种分类,按照行为的类型去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种:1. 外向型攻击性行为例如说话,打架,吵架,随地乱走等。
这种行为相对容易制止。
2. 内向型退缩性行为例如:恐惧、焦虑、做白日梦。
不容易被老师发现。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厌烦。
比如老师重复讲很多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全都学会了。
厌烦实际上是产生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压力。
学业压力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多疑,退缩,敏感等问题。
再次,挫折。
几次考试不顺利,挫折之后,缺乏信心。
第四,寻求注意、承认与地位。
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第五,引诱。
比如班级的玩具,课外读物等等。
最后,失教。
教师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等。
以上六条是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那么除了这些直接原因以外,还有哪些根本性原因呢?我们在这里总结为三大压力:第一,高度学业压力。
中考,高考压力大,教学内容多,焦虑也就多。
第二,家庭教育的自相矛盾。
独生子女多的现状和让人为难,家长的溺爱与永远不满足的自相矛盾等。
第三,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
孩子的习惯不同。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
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供信号,例如突然停顿、走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终止刚刚发生的问题行为。
2使用幽默。
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和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3创设情境。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像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以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
4有意忽视。
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
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5提问学生。
临时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出问题让他回答,以示提醒,并转换他的注意,使其自觉纠正。
6转移注意。
对于那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时,如果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或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7移除媒介。
有时学生在课堂中做不相干的事,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可采取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8正面批评。
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
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
9劝离课堂。
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引起怒气冲天的状态,教师可以将他们劝离课堂,避开怒气情境,使其情绪缓和,再作决断。
10利用惩罚。
对于有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运用得当,也可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
但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很多教师都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归咎于学生本人,但事实上,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个成因及解决对策,和同仁交流。
课堂问题行为名词解释
课堂问题行为名词解释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学习和教学活动相关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对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下是对几种常见课堂问题行为的解释:
1.打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不必要的交谈、窃窃私语、嬉闹或制造噪音,打扰到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教学活动。
2.分心: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自己内心的干扰,导致无法专注于学习内容。
3.缺勤:学生无故缺席课堂或频繁迟到早退,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4.不尊重:学生对教师或同学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如嘲笑、嘲讽、挖苦或使用不礼貌的言语和行为。
5.不积极参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不回答问题、不提问、不参与小组讨论等,导致学习氛围的冷淡。
6.作业不完成:学生经常不按时或不完成作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与教师的互动。
7.拖延:学生倾向于将任务推迟或拖延,导致学习任务积累和时间管理上的困扰。
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是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制
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以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行为,提高学习质量和课堂效果。
学 生 的 课 堂 问 题 行 为 及 解 决 策 略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解决策略【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策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求学经历、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各具特点的思想和个性。
在课堂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
其学习活动不能很和谐地与老师教学活动相配和。
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干扰了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分析学生课堂的违纪行为的原因,化解课堂违纪方法十分必要。
一、课堂问题的表现形式课堂问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类型:外向型和内向型。
1、外向型行为易觉察,他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1)、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2)、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3)、作滑稽表演、口出怪声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4)、故意顶撞班干部或老师、破坏课堂规则的反抗权威的行为等。
2、内向型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学生的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也不利。
主要表现为;(1)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
(2)害怕被提问,抑郁孤独、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3)乱涂乱写、抄习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4)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原因;1、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基础不好、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甚至愤怒等情绪反映,一定条件下这些情绪反映就可能演变为课堂异常行为。
2、学生自尊心强,但因为成绩差或其它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3、有些学生活动量大、精力旺盛。
心理成熟水准和自控水平差,出现课堂异常行为频率高。
4、外向性格特点的学生,喜欢热闹,胆子大,自制水平弱,违纪情况较多。
教师原因:1、教师的教法、管理方法不对也会让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时力不存从心、迟钝、笨拙、对学生问的问题不能充分回答,或因教学组织水平差造成教学失误,学生可能置纪律与不顾,而产生课堂异常行为。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本文中,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纪律以及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效率的不良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种,大致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扰乱课堂秩序,例如喧嚣、推搡、低声私语、随便讲话等;一种是学习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袭、厌学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一)扰乱课堂纪律1.大声说话,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在班级很安静的时候发出大声、怪声,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分散其他同学听课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采取训斥的方式,意图制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学生,但是有时会发现适得其反。
学生在遭到训斥后,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扰乱课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响同学学习“老师,XX拿我橡皮!”“老师,XXX打我!”这是小学低年级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还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打扰别人的动作,不但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会影响他人学习。
3.动作亲昵,交头接耳在班级里,一位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
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时候,就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在女生中。
教师发现后一般都会适当提醒,有的学生会停下来,但过一会儿发现教师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又会忍不住小声嘀咕。
4.摆弄物品,吸引周围同学注意小学生有时会把小玩具、小布偶带到课堂上摆弄,其他学生会容易被这些新鲜物品所吸引。
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笔,都要比上课学知识有意思得多。
自控力稍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把玩具拿出来,趁教师不注意在下面摆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围的同学也会受到影响,课堂纪律遭到破坏。
5.自我约束能力差,课上随便说话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很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
教师在忙于写板书时,往往一回头,会发现三五成群的学生聊了起来,那些本该认真看教师板书的学生在这段时间会被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影响,同时打断教师的思路。
课堂问题行为分类
课堂问题行为分类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对于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不专心听讲类问题行为:
1. 拖堂现象:学生在上课时间内玩手机、与同学交谈等,从而导致课堂时间延长。
2. 看书、画画、睡觉等:学生在上课时间内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导致无法专心听讲。
3. 缺席现象:学生无故缺席,导致课堂气氛受影响,无法顺利进行教学。
二、不遵守纪律类问题行为:
1. 迟到现象:学生在上课时迟到,打扰了教学进程,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早退现象:学生在上课时提前离开教室,导致课堂纪律混乱。
3. 打闹、吵闹等:学生在上课时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打断了教师的讲课,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讲效果。
三、缺乏学习积极性类问题行为:
1. 不完成作业: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导致课堂讨论无法进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缺乏积极回应,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3. 不爱听课、不爱学习: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分类,教师在管理课堂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维护课堂纪律和教学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分类,按照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
1 .不适当行为;
一般而言,情节较轻,比如自己偷偷地看课外书和同桌说点话,搞点小动作,对周围人影响不大。
2 .异常行为:
对其他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吵架,大声说话等等,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教师,影响到课堂和其他同学等。
只是觉得自己的问题要先解决。
3 .反教育行为:
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是学生有意和老师作对,也许是以前和老师发生过冲突,也许是和老师以前吵过架等等。
总之,是有意挑起事端,有意吸引老师的注意甚至激起老师的愤怒。
4 .暴力性行为:
这种行为时比较明显,甚至达到暴力的程度。
第二种分类,按照行为的类型去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种:
1. 外向型攻击性行为
例如说话,打架,吵架,随地乱走等。
这种行为相对容易制止。
2. 内向型退缩性行为例如:恐惧、焦虑、做白日梦。
不容易被老师发现。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厌烦。
比如老师重复讲很多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全都学会了。
厌烦实际上是产生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压力。
学业压力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多疑,退缩,敏感等问题。
再次,挫折。
几次考试不顺利,挫折之后,缺乏信心。
第四,寻求注意、承认与地位。
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第五,引诱。
比如班级的玩具,课外读物等等。
最后,失教。
教师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等。
以上六条是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那么除了这些直接原因以外,还有哪些根本性原因呢?
我们在这里总结为三大压力:
第一,高度学业压力。
中考,高考压力大,教学内容多,焦虑也就多。
第二,家庭教育的自相矛盾。
独生子女多的现状和让人为难,家长的溺爱与永远不满足的自相矛盾等。
第三,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
孩子的习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