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9300c9b9d528ea80c77923.png)
第6课 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学生应该能总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目的;通过表格等方式能够背诵、记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理解各项内容的作用;学会 综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认识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改革家。
【重 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难 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自主学习】 一、变法背景:1、结合四幅图分析:当时北宋国家“积贫”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结合必修一第3课和P35第1-2自然段内容及下列图片分析,当时北宋国家“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结合P35方框“庆历新政”和P36“拗相公”栏目和下面三个人物图回答:他的不凡抱负在当时有实行的可能吗?范仲淹 宋神宗 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合作探究之角色体验:】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大官僚、是豪强富商、是军队中的官兵、是中下层读书人,是农民,对于王安石变法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说明你对改革法令的态度和理由。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阅读课本最后一个子母回答)失败的标志: 【合作探究】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 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 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八月行 免行法。
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材料二:虽然官方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却常常私自提高利率到30% 甚至更多,有的记载甚至说达到原先利率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一些农民交不起 募役钱,官员就强迫农民拆房屋卖木料来交纳。
材料三:虽然官方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半年20%,2、改革的评价(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第二课时)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第二课时)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c6d5ac1c850ad02df804152.png)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第二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勾画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有疑惑的地方用红笔标注。
2、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3、课堂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4、★为重点班A、B层必做和平行班A层必做,重点班C层,平行班B、C可选做。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评价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自主学习】
【课堂探究、能力提升】
1、想一想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触犯了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对此你有何认识?
2、想一想从更戍法到将兵法的变化,有何作用?
3、★想一想你能说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想一想
王安石说:“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之后有何变化?
想一想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思维发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2022-2021年《金版学案》历史·选修1(岳麓版)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2022-2021年《金版学案》历史·选修1(岳麓版)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b1a4e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8.png)
其次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导致北宋中期消灭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西夏的进攻B.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峻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缘由。
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消灭有各方面的缘由,但根源在于宋初强化中心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
A、C两项是缘由,但不是根源,D项是表现。
答案:B2.范仲淹提倡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转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育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
据所学学问可知,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缘由,因而“庆历新政”主要侧重于澄清吏治。
答案:B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进展问题D.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三项改革措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要结合三项措施实施的目的、背景进行推断。
答案:A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
故选C项。
答案:C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④使宽敞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量。
王安石变法肯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题干中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对积贫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错误,②③正确。
④不符合史实,王安石变法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教学教案岳麓版选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教学教案岳麓版选](https://img.taocdn.com/s3/m/437d63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b.png)
设计说明:角色体验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历史。对于王安石变法特点的分析,以及王安石变法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指导作用的讲解,目的是学生认识到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时间8分钟)
——是非成败转头空(评价)
北宋王安石变法
案例名称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师姓名
案例类型
新授
学段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分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识别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变法的特点,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设计说明: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约3分钟)
【学习新课】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背景)
1.教师设问:那么,北宋中期究竟遭遇了什么?以至于王安石急于揭开改革的序幕?下面请王鑫同学为大家讲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王鑫黑板前精彩展示……)三冗二积的羁绊,多元并立的忧患,社会危机的加剧,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一切对于大宋王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公元1067年,21岁的宋神宗遇到了47岁的王安石,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主,一个是胸有成竹的老练能臣,二人一拍即合,再次上演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问:首先考查一下大家的语文功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地背诵一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学生踊跃发言……)中国古代的文人历来讲究含蓄内敛,他们往往通过琴棋书画、诗词曲调来表达自己丰富而复杂的内心。那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呢?(学生自由发言……)当时的王安石年仅30岁,血气方刚、满腹经纶,他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在政治上施展拳脚,所以,该诗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凌云壮志和伟大抱负!接下来我们请郑宇同学为大家全方位地介绍一下王安石。(郑宇自主展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学习北宋王安石变法,因为这次变法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故这次变法又被称为熙宁变法。
岳麓版选修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word学案
![岳麓版选修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word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f1607c1eb91a37f1115cc6.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前预习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结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严重边疆危机理财----------- 富国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整顿军队------- 强兵改革科举改革选官制度育才(为变法选拔人才★)改革学校教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失败原因【知识梳理】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三冗”——北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负面影响显露,形成“三冗”局面。
(1)“冗官”:原因(2)“冗兵”:原因(3)“冗费”:原因★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1)积贫:(2)积弱:★3、北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北方民族南侵,面临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5、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概括为:“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积贫)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民族矛盾)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1、理财(中心措施)——————富国(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北宋财政危机)★(1)青苗法: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农民不满)①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和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30%的利息。
②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免役法):①内容:六②作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最具争议:对农民而言,纳钱免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对政府而言,有利于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对户等越高的人,交钱就越多,大官僚、大地主免役特权受到限制,因而他们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内容: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作用: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4)方田均税法:(了解)法①内容:按每户占土地多少、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514da8bccbff121dc368364.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自主预习暫新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 •“三冗”(1) 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二(2) 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形成“冗费”。
2 •“两积”(1) “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冋面的形成。
(2) 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 •“拗相公”王安石(1) 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 王安石在上书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3)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 思奢”点拨-------------[图解示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二、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1 •富国之法一一理财措施(1) 内容①青苗法:政府拿岀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勺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 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强兵之法一一整顿军队(1) “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2) 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 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选才育才之法一一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37第一个方框内的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4c5a0ae2f60ddccdb38a027.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利用网络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取得的效果,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必修一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
)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教学主体: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探究活动一:宋神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自北宋年间,官多而无能,不但兵多而不堪作战,亦浪费公帑,使无力御侮;朝廷每年更要送大量银绢给辽、夏以换取和平,这大大增加财政困难。
为了摆脱国库空虚、外患严重、內忧日甚等贫弱的困境,促使北宋需要进行两次变法。
一次是在仁宗时,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另一次是在神宗时由王安石所执行的“熙宁变法”(亦称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的冗兵、冗官及冗费问题一直困扰朝廷,于神宗时,王安石为针对时弊,提出变法。
政治积弱——宋代虽推行中央集权,以免大臣专权,但中央集权政策出现流弊,令政府机关重床叠架,事权分散,行政效率下降,使政治积弱。
经济积贫——宋代集权政策令宋代冗官冗吏极多,虚耗大量国帑叠,而恩荫、赏赐、祭祀等花费又极大,加上输往辽、夏之岁币又甚巨,造成国库空虚,国家积贫积弱。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438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a.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内容;2.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3.掌握北宋王安石变法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佃租制度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增强国家实力;2.改革税收制度,增强财政收入;3.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安全;4.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财富。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新党派;2.改革财政制度,推行均田制、方田制及户籍制度;3.改革教育制度,实行科举制;4.改革军制,推广军功爵制;5.改革经济体制,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1.改革政治制度,增强国家统一和稳定;2.改革财政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3.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安全;4.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财富。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法;2.大班课、小组讨论;3.录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佃租制度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讲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包括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改革税收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等。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改革政治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军制和改革经济体制等方面。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讲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增强国家统一和稳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国防安全、增加财富等方面。
五、教学总结总结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1.阅读文章《北宋王安石》,总结该文中重要内容;2.就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
高中历史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2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2189924964bcf84b9d57b94.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教学目标欣赏诗词,感受历史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三冗、二积指什么?请学生据课本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选修ⅰ岳麓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历史选修ⅰ岳麓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9edcd3dd36a32d72758116.png)
教师寄语: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超然一部历史选修复习教案(006)第6课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论其历史作用【宏观掌握】三冗两积辽夏威迫农民起义北针对积贫宋中王期严安针对积弱重石社变会法危机培育人材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强兵之法: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自主学习】1.回首必修一内容:宋太祖为增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哪些举措?怎样评论?【课标1】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趋严重1)财政危机:“三冗””两积”惹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边境危机: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迫3)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土地吞并现象严重,致使农民起义不停2、庆历新政失败,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委任王安石进行变法。
思虑: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的表现?形成的原由?(阅读课本第一字母联合必修一回答)思虑:为何列宁曾赞美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阅读课本第二个字母,从个人和时代两个方面回答)【课标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积贫场面的改变(富国之法)举措作用农田水利法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添。
方田均税法农民负担有所减少,增添政府财政收入踊跃:增添政府收入;克制豪强地主吞并;促使农1、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添政府财业生产发展和社会青苗法政收入,必定程度上和缓阶级矛盾进步。
在必定程度2、强迫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便讹诈,农民负担加重上改变了积贫的局免役法1、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面。
或募役法进生产发展;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添政府财政收入。
限制:以保护地主2、农民负担依旧深重,很多人为支付免役钱流离失所。
阶级的统治为出发市易法和均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点,农民的输法◆积弱场面的改良(强兵之法)举措作用保甲法增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保证兵源和提升战斗力;节俭了政府的军费开销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目提升;政府节俭了大批养马花费将兵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省兵增强军队战斗力,节俭了许多军费◆人材选拔的改变(取士之法)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在必定程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bb8df10f01dc281e53af0a6.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问题导学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材料三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两积”是指什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
(1)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
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2)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岁币,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4)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总之,“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活动与探究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平其价。
2012高二历史: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岳麓版选修1)
![2012高二历史: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3368e5af78a6529657d531a.png)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介绍“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介绍王安三石其人其事和变法实施过程,学习本目内容有助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讲的是新法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整顿与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属于一级达标学校,授课的对象又是高二文科学生。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
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岳麓版选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岳麓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fbf55c3f5fbfc77da369b111.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温馨提示学习本课,要从北宋面临的社会问题着手,分析进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对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要从理财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把握,并结合其措施分析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历史局限性。
在学习本课内容的过程中,还应体会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同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总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改革的规律。
北宋的王安石曾经赋诗一首,称赞变法先贤商鞅,也以此鼓励自己坚持变法。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三缺乏〞的大无畏精神,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知识点1 “三冗〞与积贫积弱1.“三冗〞问题(1)原因:北宋初期采取的一系列加强□01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2)形成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
但是官员数量的增加,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02冗官〞的弊端。
②北宋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03冗兵〞问题。
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③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消耗及高额赔款,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04冗费〞。
2.积贫积弱(1)形成05积贫局面的形成。
①“三冗〞问题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②削弱武将的兵权,造成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06积弱的局面。
(2)影响:“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特别提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表达。
做一做1 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1067年,政府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但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478fd34f12d2af90242e6c4.png)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导航]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重点)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难点)一、历史背景1.“三冗”问题(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
(2)表现①冗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
②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③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
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思维点拨]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①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1.“三冗”(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1)青苗法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1)整顿军队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变法的局限性(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
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
但由于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贯彻过程中用人不当,最高统治者的动摇等多重因素,使改革最终破产。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另外也有着与大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深刻目的。
2.王安石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史料一①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
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史料二又熙宁②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
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
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
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史料三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在于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③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有感王安石变法》①指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②即雇人服役的免役法,令民输钱于官,募人以代役。
③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政府收入。
(1)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提示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2)史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提示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户感觉便利。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措施有哪些,试从阶级局限性角度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不合实际”。
提示市易法、均输法。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①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②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①表明苏辙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
②表明邓广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
(1)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史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析?提示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进行评析。
对王安石变法的正确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意义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
一、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阅读与思考](教材P40)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提示(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
(2)司马光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提出理财要节流,贵族官员乃至皇室都要以身作则节约开支;不足之处是把善理财与搜刮百姓财富混为一谈。
王安石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不增加百姓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不足之处是低估国家财政不足的隐患,并认为皇帝对大臣的赏赐不会影响富国,不应节约。
(3)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地方官员执行不善,造成了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
[解析与探究](教材P40-P41)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意志坚定、直率不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提示(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理想远超常人,但新法用人不当,对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新法毁坏了原有的制度,任用奸邪之人,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政治、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自我测评](教材P41)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1)“三冗”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