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
法学案岳麓版选修
1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
内部之间的矛盾。
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
但由于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贯彻过程中用人不当,最高统治者的动摇等多重因素,使改革最终破产。
1.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另外也有着与大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深刻目的。
2.王安石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史料一①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
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史料二又熙宁②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
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
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
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史料三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在于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③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有感王安石变法》
①指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②即雇人服役的免役法,令民输钱于官,募人以代役。
③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政府收入。
(1)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提示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2)史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
提示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户感觉便利。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措施有哪些,试从阶级局限性角度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不合实际”。
提示市易法、均输法。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①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②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①表明苏辙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
②表明邓广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
(1)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史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析?
提示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进行评析。
对王安石变法的正确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意义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
一、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1)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2)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3)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
(1)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2)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
(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
(3)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阅读与思考](教材P40)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提示(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
(2)司马光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提出理财要节流,贵族官员乃至皇室都要以身作则节约开支;不足之处是把善理财与搜刮百姓财富混为一谈。
王安石理财观念的合理之处是不增加百姓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不足之处是低估国家财政不足的隐患,并认为皇帝对大臣的赏赐不会影响富国,不应节约。
(3)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地方官员执行不善,造成了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
[解析与探究](教材P40-P41)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意志坚定、直率不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提示(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理想远超常人,但新法用人不当,对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新法毁坏了原有的制度,任用奸邪之人,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政治、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
事件,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自我测评](教材P41)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1)“三冗”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费。
它是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造成的。
北宋初期,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由此形成“冗官”的弊端。
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南侵,不断扩充军队,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
实际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委派,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导致指挥失灵和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提示(1)主要内容: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2)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经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兵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