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64ff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f.png)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语言文学,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
汉字是由中国引入日本的,起初被用来记录政治、宗教和学术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被日本人所接受和使用,并融入到日语中。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是直接引用自中国的,比如“予”、“麦”、“熊”等等。
日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也源自汉语,比如“风情万种”、“纸上谈兵”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书写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在日语文学中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平等、仁爱、孝道和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影响了社会和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和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讴歌、对礼节的尊崇,以及对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播和交流,也为日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读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2b82b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f.png)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语的文字和语法结构中,还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本文将从语言、文学两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从日语语言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语中的汉字大部分来自中国汉字,这些汉字不仅被用来记录日本的文字,还在日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日语中还存在大量直接借用自中国的词语,比如“茶道”、“武士”、“和服”等等,这些词语都是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的直接影响。
日语的语法结构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日语中的“です”和“ます”等敬语,就是中国文化在语言礼仪方面的影响。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日语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源氏物语》中,就反复出现了中国的琴、书、画等艺术和文化,这些都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扬和借鉴。
在日本的古典诗歌中,也大量地引用了中国的诗词和文化,比如“诗经”、“楚辞”等等,这些作品都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近现代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学也经常被引用和致敬,比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红蝉》就大量地引用了中国的传统剧本和故事。
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语的文字和语法结构中,还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借用和模仿,更是在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继承和发扬。
我们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学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这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段用时206字】历史使然,使得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书籍和艺术品一直广泛流传,而在日语语言结构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影响也正是历史渊源的体现。
在这样的影响下,日语中文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人文情怀。
【本段用时86字】作为学习者和爱好者,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将其视为一种丰富的学术研究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学的基础知识。
日本佛寺的中国元素
![日本佛寺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1fe741c449649b6648d74772.png)
东大寺还有一样国宝,则让所有游客都很亲近,那就是奈良的小鹿。东大寺与奈良公园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公园内,还是在东大寺内,游客的身边都有小鹿相伴,悠然自得。
当然,寺内最重要的中国元素,还是“立波观音”。这尊十一面千手观音立像,就供奉在清水寺的正殿本堂,门前有一石碑,上刻“立波观音”。这尊观音立像从中国请来,运到京都时,还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为了珍重保护,清水寺的“立波观音”每隔33年才开放一次,供游人参观,上次开放是2000年,但2008年至2009年特别开放了一段时间。我没能撞上这个幸运。
日本佛寺的中国元素
日本佛寺很多,而日本佛寺所呈现的许多传统文化,则大都来自中国。日本在京都建都时,大批遣唐使已把中国的文化制度与科学技术带回日本。因此,京都的城市格局完全模仿长安,其重点建筑的风格更是脱胎于中国唐朝。
走进京都的清水寺,看到那么多中国元素,也就不惊奇了。清水寺的中国元素很多,先说建筑。在清水寺游览,处处可见唐代遗风,特别是那个正殿,敞阔的大屋顶,高扬的飞檐角,青瓦红柱,简直就是从中国搬过来的。寺庙建筑采用全木结构,在中国唐代甚为流行,清水寺的正殿也是全木结构,没用一根钉子,全靠139根木柱支撑,依壁悬空而大“舞台”,所以这个建筑又有一个“清水舞台”的别名。
去过清水寺,再来东大寺,或许会有点儿曾经沧海的轻慢。千万别!东大寺珍藏着许多日本国宝,其主体建筑及佛像、佛画,都是建筑史和美术史上的珍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第一站就在东大寺,他在这里设坛授戒,向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传授佛法。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就是鉴真大师当时的居所,内设授戒室、讲堂和僧房,至今保存完好,且供奉着一尊鉴真大师的彩色塑像。东大寺没有清水寺华丽辉煌,若论年龄和辈份,却远在清水寺之上。东大寺的大佛殿有两个国宝,都创下了“世界之最”:一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一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铸铜佛。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060f8a71168884868762d61a.png)
面 的 日语 发 音 ( 一 、 , 中文 “ 面 ” / 是 拉 的音 读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川 菜发展研 究 中心 项 目‘ ‘ 川菜在 日本 的传播 与影 响’ ’ 的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C 1 S6 项 C00 。
“ 稻米 加鱼 类 ” 日本 饮 食 生 活 的 最 基 本 特 征 已 是 为 日本人 所 普遍认 同。
2 日 本饮食 中的 中国元 素
2 1 食物 种类 . 2 1 1 日本 主食 中的中 国元 素 . .
() 1 稻米 类食 品 中的 中 国元 素 。 自从农 耕 文 明传 到 日本 后 , 米成 为列 岛上 栽 种 的最 主要 农 稻 作 物 , 饭 成 了列 岛居 民 的 主 食 。 毛 昭 晰 在 《 米 稻
徐静 波将 传统 日本 料理 的特 征归结 为 以下 三 点 』 】 () 拍:1 对食 物原 初滋 味 和其季 节 性意 味 的 纤 细感受 。对 于 不少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1本 菜 来 说 , 3
只需要 上好 、 鲜 的材 料 和娴 熟 精 良 的刀 工就 足 新
作的东传和江南之路》 一文 中运用考古成果和历 史文 献 , 非常 有力 地 阐述 了 日本 的稻 米 耕 作来 自 浙江 东部 , 其 是 舟 山 群 岛 的可 能 性 ¨2 尤 3 传统 的 1本 寿 司。 ( ) 3 2 在外 来 文 化 影 响下形成 了许 多新 料 理 、 品种 。它 们 既 不 同 于 新 传统 1本 料理 , 3 又不 失 1本文 化 的本质 , 3 即呈 现 出
斑 。风靡 日本 的“ 于拉 面 ” 味 目前 也 在 中 国 开 了
中日文化交流之千年恋——《源氏物语》中的中国元素
![中日文化交流之千年恋——《源氏物语》中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e0b3c3e6102de2bd96058894.png)
2010.05中日文化交流之千年恋——《源氏物语》中的中国元素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世界j二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登峰之作,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百万余字,涉及三代人的生活,历时七十余载,出场人物多达四百多位。
小说主要以源氏及其子薰君的故事为核心,讲述r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与众多女性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示平安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北宋时期)日本皇族和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与《红楼梦》的内容颇为相似;从体裁看,该书又像我国唐代的传奇或宋代的话本,但该书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
平安年代的日本学习汉文,赋写汉诗已蔚然成风。
尊崇中国文化的日本皇室贵族和高官们都将学习汉文汉诗作为个人最高尚的修养和爱好。
研习汉文、即兴赋诗,不仅是皇室贵族、高官们聚会时的高级游戏,而且是宴请国宾时不可缺少的礼遇内容。
《白氏长庆集》是当时宫廷、贵族和知识分子爱读的书之一。
当时日本流行的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选汉诗589首,其中自居易的诗多达137首。
(-E恨歌》和《琵琶行》在日本流传最广,甚至被改编为戏曲。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正是生活在如此崇尚汉唐文化的时代,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兄长都是当时的著名歌人,父亲又擅长郑爱军汉诗与和歌,对中同古典文学有很深的研究。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紫式部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对自居易的诗有较深的造诣。
家道中落后,丧夫守寡的她便以才女的身份奉召入宫,负责给皇后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文,可以说自居易的诗文融人了她的日常生活,因而,在《源氏物语》中她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诗。
据统计作品引用汉诗大约108处,其中绝大多数是自居易之作。
书中还将《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书中的史实和典故巧妙融入故事情节,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令我国读者读来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
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
日本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日本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与中国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88ce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8.png)
日本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与中国的联系日本文化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繁荣发展。
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不断演变,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
在这些文化元素中,中国文化无疑是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个。
古代日本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是起源、中心、代表,日本是传承、融合、创新。
早在公元3世纪,日本就从韩半岛接受了中国文化的部分内容,并开始了对中国的模仿。
至公元7世纪末,随着唐朝的繁荣,日本文化的引进和借鉴达到了高潮。
日本的文字、政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汉字。
在古代,日本的文字系统与欧洲的不同,主要是用汉字和和音(一种罗马字母)两种文字。
最初的汉字是诸国纹(楷书)式,到了8世纪的天智天皇时期,学士开始将汉字的发音和日语的读音简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汉字书写方式——万叶假名。
这种书写方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改进,最终演变成现代的假名体系,即平假名和片假名。
另外,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艺术影响也非常深远。
木彫、画、建筑等领域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式庭院中的中国式造园,其中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尤其显著。
日本的唐砖、壁画艺术可以说是整个日本文化中最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们在艺术风格和灵感来源上都与唐代中国境内的厦门、福州、丽江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日本与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世界级的经济强国,但是与中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日本在二战中给中国带来的伤害过于深重,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比较紧张。
不过,无论是在文化、艺术还是政治、经济领域,中国和日本两个文明都维持着一种独特的互补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日本人纷纷响应民间倡议,组织爱国团队,到中国为中国讲解俄模拟而成的日本文化,如日本抹茶、武士、珍稀的手工传统制品等等,使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加深厚。
总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文化都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远。
日本ACG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
![日本ACG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f3a0256bd97f192379e93c.png)
32神州文化日本ACG 文化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刘青杨安徽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
纵观日本的ACG 文化发展史,无论是题材还是角色设计上都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例子,这就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把艰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动画,并赋予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承途径。
关键词:日本AGG 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四大名著一、日本ACG 中中国古典文化探源在日本ACG 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很多中国元素,如包子头,旗袍,中国美食,功夫等等。
而追根溯源起来,某种程度上,没有中国的一批动画制作人,就不会有日本ACG 产业的开端。
图:万氏兄弟1943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日本上映,许多日本人都被这部影片吸引,而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位曾立志成为救死扶伤医生的有志青年,他想到这个因战争而陷入狂热的国家和人民,最终选择“弃医从画”。
他便是后来被称作“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
1952年,手冢应秋田书店之邀,开始连载幽默漫画《我的孙悟空》,时长八年之久,这是手冢首次以自己的方式,向《西游记》这一东方名著所作出的致敬。
虽然在万氏兄弟和手冢治虫相继辞世之后,中国和日本的动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这一部《我的孙悟空》,可以说是以《西游记》为蓝本的最初的致敬向作品了。
二、日本ACG 作品中“四大名著”参与现状现如今,在ACG 产业已经形成成熟链条的日本,也涌现了各种与中华文化有关的ACG 作品。
而对于“四大名著”的改编,则以西游和三国这两个IP 为最盛。
1984年鸟山明的《七龙珠》,不仅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孙悟空,其他的角色天津饭、饺子,都是中国的饮食,乌龙和普尔来自中国的两种名茶,龟仙人的师傅“武泰斗”来自“泰山北斗”。
而龟仙人在天下第一武道会上假扮的Jackie Chun(ジャッキー·チュン)选手,名字就是仿效成龙(Jackie Chan)。
日本发展中式传统元素论文
![日本发展中式传统元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6f5ab2f524ccbff121848e.png)
日本发展中式传统元素论文摘要: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如今的日本确实延续着中国传统元素,从服务、文化特色、饮食等各个方法出发都能够看到传统中国的影子。
日本的文化在于考究二字,它虽然继续了中式特色,但是能够将传统文化很好的坚持下来,日式文化的兴趣在于日本人对于文化的认真态度,也在于他们的勤奋不断改进的优良品德。
从日本的茶道、学识等许多方面都能够看到中国辉煌的历史影响,它让日本的文化更加的丰富了下去,因此中式元素与日本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关系,让日本的文化影响世界,也让日本的文化发展的更加长久、悠远。
关键词:日本、传统元素、中式引言:从日本文化的角度来说,它与中国文化是浑然一体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和影响的。
因此日本文化的整体中国文化的逐渐熏陶之下,在发展其发展当中找到了传统元素的融入有具备着自身的特色特点,日本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并非一味的模仿,在日本经济与文化告诉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些不好的方面已经被日本逐渐的遗忘,而好的文化精髓被他们灵活的应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日本的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选择出传统文化言:其实从日本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将自身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与此结合。
但是追究其根源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疏忽的,那么本文就将以日本文化当中中式元素的融入为探究点,一次进行分析。
一、儒家文化的影响1、儒家思想成熟的引导日本礼节的形成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元素便是儒家文化,大家知道日本在礼仪方面的追求无益是极致完美的,那么儒家文化的影响就根深蒂固,因为孔夫子的教导是一个关于礼节、道德、人文的百科全书,而日本恰如气氛的融合到了其中的精华。
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是注重礼节的国家,但是其中的中国元素绝对不可以忽略,自古以来,在《论语》《史记》当中我们明确的看到西周时期儒家文化的兴趣到初唐时期的发扬光大深刻的影响着日本的文化。
在七世纪的时候,中日关系逐渐趋近于礼尚往来,而两国的使者也打开了互相交往的甬道。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464f9b340912a21614792933.png)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摘要】本文以中日共有的节日端午为中心,通过对日本端午节中“中国元素”的探索,分析研究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阐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骨”与“气”的关系,并提出了中国文化为“骨”,日本文化为“气”,“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的观点。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
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
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
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
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
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日本零距离(八) 银座的中国元素
![日本零距离(八) 银座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f8da4c3087c24028915fc36f.png)
外国服务 , 都具有东方文化 的象征意义 , 同样 , 也都能 引起 中国人在情感 、 理和精神上的共鸣。虽然 心
海 尔是 中 国 品牌 的代 言 , 章 子怡 是 瑞 士 品牌 的代 言 , 他 们 同 属 中 国元 素 , 能使 中 国人 产 生 同样 而 但 都 的 亲切 感 与 自豪感 。 当中 国 元 素在 世 界 更 多 的 地 方 出现 , 为世 界 更 多的 品牌 代 言 , 中华 民族 的文 化 元 素也 就 在全 球 获 得 了 更 多 的认 同 。 也就 会 更 多 地承 担 起 融 入世 界 、 响世 界 的 时代 使 命 。 影
的商 标 吸 引 : ae。中国海 尔 ! 与 同 行 的朋 友们 几乎 同时 喊 出声 来 。 尔 的霓 虹 H ir 我 海 广 告 高 高 矗立 在最 热 闹的 4丁 目一 座 高 楼 顶 上 , “ 奥 ”理 光 ” 世 界 顶 级 品牌 与 迪 “ 等
比肩而立 , 并驾齐驱 , 毫不逊色。我驻足 良久 , 仰视“ 海尔” 二字 , 周身血脉被一种莫
卖 新 闻 》《 日新 闻》 也 都在 这 里 争得 一 席之 地 。 日本 , 、朝 等 在 如果 说 富士 山是 自然景
观的象征 , 京都是历史景观 的象征 , 那么银座则是当之无愧 的现代景观的象征。
银座是公认的世界十大购物街之一 , 徜徉在 制作精美 , 赏心悦 目的招牌与广告
长廊 , 你会再一次领悟到“ 珠光宝气、 目繁华” 满 的含 义。我的视线忽然被一个熟悉
囹
海 尔 、 子 怡 通 过 银 座 的窗 口 , 章 深入 日本 , 向 世 界 , 表 “ 国元 素 ” 登 国 际 化 巅峰 , 仅 倚 重 走 代 中 荣 不 于 东 方 文化 的深 厚底 蕴 , 更缘 于 当代 中 国经 济一 枝 独 秀 和 国 力的 迅 猛 增长 。中国 用 实际 行 动带 领 世 界 走 向 复苏 , 为全 球 经济 的主 角 。这些 无疑 是 世界 仰 慕 中国 , 然 接 受“ 国元 素 ” 实质 性 背 景 , 是 成 欣 中 的 也 海 尔 、 子怡 等 更 多 “ 章 中国 元素 ” 断步 入 世界 的 内生 动 力 。 不 近 年 来 , 国元 素 在 五 千 年 文 化 底 蕴 下 厚 积 而 薄 发 , 透 于 全 球 各 个 领 域 , 为 世 界 文 化 不可 或 中 渗 成 缺 的一 部 分 。全 球 畅 销 的 好莱 坞 大 片{ 0 2 , 中 国制 造 的“ 亚 方舟 ” 2 1》用 诺 来拯 救 人 类 , 各 国观 众 为之 让 振 奋 。倍 享 盛 誉 的北 京 奥 运 , “ 将 千人 击 缶 ” 四大 发 明 ” 丝 绸 之路 ” 为代 表 的华 夏 文 明传遍 全 球 , “ “ 等 让 世 界 更加 了解 、 注 和接 受 中国 以及 “ 国元 素 ” 代 表 的文 化 内 涵与 价 值 观 。中 国元 素借 助 资 本 的推 关 中 所 波 助澜 , 大 程 度 融 人 世 界各 个 领 域 , 仅 包 括 广 告 、 销 , 业 为代 表 的 经 济 界 , 有 政 治 、 想和 文 最 不 营 企 还 思 化 界 。 当世 界经 济 离 不开 持 续 增 长 的 中国 经济 时 , 世界 文 明也 离不 开 中国 文化 。 中国 元 素作 为一 种 特 殊 的 文化 符 号 , 表达 具 象 和 意 象 的 中 国 文化 的承 载 体 , 论 是 为 中 国还 是 是 无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c231c9f9fab069dc50220167.png)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摘要】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衣带水,同属儒家文化圈。
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其发展又独具特色,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经过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外来文化的选择性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的集合体,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本文拟就对日本文化的缘起及发展进行分析,以阐述日本文化的发展性及融入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传统文化日本文字佛教思想生产技术结语一、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孔子创立儒学,把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哲学。
这引发了战国时期的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经过数百年的争论、实践,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确立,儒学也随之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
随着汉代大一统的巩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所谓“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以儒家为主,吸收融合其它各家思想,因而在汉武帝和董仲舒时代,儒家思想是第一次被改造与整合。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佛教亦由印度传入,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家提倡之名教仍为各朝治国之本。
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沟通与交流,孕育出宋明理学。
理学吸取佛、道哲理,深入探寻生命天道,深化了儒家义理,使儒家思想进一步哲学化。
理学又称新儒学。
它的出现是对儒家学说的第二次改造与整合,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与中国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相应,日本开始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
公元三世纪,接受儒家思想之前,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政治、经济皆处于国家的初创阶段,尚无文字,信奉万物有灵、崇神敬祖的神道。
“及孔教传入,因能适合于日本国体与民俗,故日人之祖先,取之而为国教。
”这是日本接受儒家文化的开始。
之后,自应神天皇至推古天皇的三百年间,以《论语》、《春秋》等儒学典籍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通过朝鲜半岛,开始从中国大陆逐渐传到日本。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ea1aaa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0.png)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中日动漫作品是两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传统元素的运用,这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画面或者为了塑造角色形象,更是为了表达和传递两国独特的文化。
从服饰和造型上看,中日动漫作品经常使用传统的服饰和造型来塑造角色形象。
日本动漫中常见的和服、浴衣、忍者服等,都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元素。
而中国动漫中也常常使用汉服、武士服等传统服饰,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传统服饰和造型的运用,动漫作品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情节和故事背景上看,中日动漫作品也经常运用传统元素来构建故事情节和塑造故事背景。
一些日本动漫作品会选择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作为主线,例如《鬼灭之刃》中的“鬼”与“剑士”的故事,或者《火影忍者》中的“忍者”与“九尾狐”的故事。
而中国动漫作品也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或者传说故事为背景,例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与天宫诸神的故事,或者《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元素,动漫作品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传递文化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从配乐和音效上看,中日动漫作品也经常运用传统的音乐和音效来增强氛围。
日本动漫中经常使用的传统乐器如尺八、三味线等,能够为作品增添浓郁的日式风情;而中国动漫中常用的传统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动漫作品还经常运用一些传统节日的音效,例如鞭炮声、礼花声等,来打造节日氛围。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音乐和音效,动漫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听觉享受,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日动漫作品通过运用传统元素来表达两国的独特文化。
这种文化表达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支持中日动漫作品的创作,以推动两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解读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以《彩云国物语》为例
![解读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以《彩云国物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103f0ca300a6c30c229f8d.png)
— —
以 《 彩云 国物语》 为例
王海青
摘 要:动漫本身是 一种 重要 的文化形式 , 日本是 目前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 第二 大动漫王 国, 日本动 漫中兼收 了世 界各 国的文化元 素, 但 没有堕落为对别国文化 的简单抄 袭,也没有 失去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拥有五千年雄 厚历史文化 的中国 ,我们的动漫 和利用 中国元 素的 日本 动 漫 相 比 ,还 有很 大 的 差距 , 因 此 日本 的成 功 经验 值 得 我 们 学 习和 研 究 。 关 键 词 : 日本 动 漫 ;彩 云 国 物语 ; 中 国元 素 在 日语并不是世界性的语言和二战期间 日本 留下不 少 “ 黑色历史 ” 和鞭炮 ,和我 国的春节几乎完全一样。中国是有 历史 悠久的农业 国 ,长 的背景下 。1 3 本动漫依然能在世界尤其是 亚洲国家风靡 ,其对他 国文化 期 的农耕生活让人们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形成 “ 天道 ” 、“ 地道” 、“ 人 道” 的成功拿来 、消化和吸收功不可没。 的三才观念 。在春节这个辞 旧迎新 的重要时 刻祭天地 、敬祖宗是 “ 天、 《 彩云国物语》 中的中国元素 地、人 同和”的和谐宇宙观的体现。从 动漫整个剧情来看 ,是有矛 盾和 《 彩云 国物语》原是 日本小说家雪 乃纱衣 出道的轻小 说作 品,后 来 冲突的,但整体起伏不大 ,最终 国家安定 、四海升平 ,每个人都有 了适 改 编 为 漫 画 、动 画 以及 广 播 剧 。 目前 ,小 说 、漫 画 已 经 完 结 ,动 画 制 作 合 自己 的位 置 ,这 也 是 一 种 和 谐 。 发行 了两部 。选择 《 彩云国物语 》并研究其 中国元素原 因有 :一 ,它的 三、 日本 动漫 能成功运 用中国元素的原因 小说版被誉为 “ 3本第一青春小说 ” 1 ;二 ,它 的优 酷播放 量在 日 本 同类 1 .善于拿 来的民族 特征。 1 3 本人生活在 四面环海 、资源贫瘠 、地震 作 品中属 于佼佼者 。剧 中的中国元素主要有 : 频发的岛国, 危机意识很强,他们非常善于借鉴和学习他 国文化 , 例如近代 1 .服饰装扮 。中国服饰 历经数千 年的演化 ,独具东 方神韵 。汉 服 以来 ,日 本学习和吸收欧美国家的文化 ,体现在动画片上 的有 《 圣斗士星 是 中国古代的传统服装 ,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 , 外在形式如何改变,都保有 矢》 中的 希腊罗马神话 ,《 叛逆的鲁鲁修》 中的 中世纪贵族体系和骑士精 了一份庄重、大气的风格 , 显示了独特的传承性。 《 彩云国物语》 中片中人 神,《 吸血鬼骑士》 中的美国吸血鬼文化等等。善于拿来 的民族特征不断为 物的发型 、服装、妆容 、配饰以中国汉服为范本进行加工和美化。 3 1 本文明注 ^ 新鲜血液 、吸收养分,达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 目 标。 2 .美食 。中国美食种类 繁 多,讲究 色 、香 、味、意、形 ,既 可 口 2 .深刻的 中国文化烙印 。中 1 3比邻而居 ,两 国之 间的交流 始于汉 又美 观 ,并 不仅仅是 为了满 足口腹之欲 ,更是有 了更高 的需 求层次 。在 朝 。7世纪以前 , 日本学 习 中国文化 主要 靠 中 国移 民的传 播 。隋唐 时 《 彩云国物语》 中,不仅有茶有酒 ,中国传统美食 如包子 、馒 头、青椒 期 , 1 3 本改变被动局面 ,派遣多名遣隋使 和遣唐使来华学 习当时 中国先 肉丝 、虾仁烧卖 、糖醋里脊 等在剧 中也经 常出现 。 进 的文化科学知识 ,各领域的知识 得以传 到 日本并对其 衣食住行产 生了 3 .兵器。剧中 , 各 种中国传统 冷兵器如 刀 、剑等 相继亮 相 ,其 中 巨大 的影响 。日本文化本身就含有中国传统文 化的因素 ,刻下深刻 的中 最著名的当属皇帝紫刘辉赐给他 的侍卫静 兰 ( 同时又是亲哥哥 )的皇家 国文化烙印 ,这是 日本动漫能够成功运用中国元 素的重要原 因。 代代相传的 “ 干将 … ‘ 莫邪” 两把宝剑 ,在 剧中它们是 由同一矿石打造 3 .在拿 来中坚守民族精神 。 日本动漫在创 作过程 中吸收 利用 了不 而成。《 吴越春秋》 、 《 搜神记》 等文献中有 干将莫邪两把 宝剑的相关记 少 中国文化元素 ,几 乎涉及 了各个 领域 ,但它并 没有 堕落 成简 单 的抄 载。电视剧 《 倩女幽魂》 、《 搜神传》 等中也有其出现。 袭 ,关键在 于 日 本动漫始终以本 国精神作为作 品的支柱。在 日 本动 漫作 4 .音 乐和 乐器。《 彩云国 物语》的影视原声大碟 由日 本著名音乐人梁 品中 ,“ 永远看不完的风景是樱花 ,永远 砍不烂 的武器是武士刀 ” 。这正 邦彦制作 , 他广泛吸收异国文化元素, 使 自己的音乐作品得 以升华。剧中音 是 日本 的民族精神 和价值观在动漫中的投影。 乐大量加入了民族音乐元素, 使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 萧和埙等。 虽然 《 彩云 国物语》 中人物服饰装 扮、 日常饮食 、城池建筑甚至音 《 彩云国物语》 中运用 的中国元 素非常广泛 ,涵盖 了衣食 住等个 个 乐 、官制都 非常 中国有 中国特色 ,但 即使 把这 部动 画片 的语 言换 成汉 层面 ,但是剧 中不仅有大量 中 国元素 ,还有阿拉伯 文化 中的特色 头 巾、 语 ,观众也 不难看 出其 日本制造 的本质 。在动画片头 曲响起 时,就有樱 英 国桥牌等文化元素 ,它们一同构成了这部中国风的 、画面 唯美、故事 花盛开 、花瓣轻舞 的美景 , 在动 画第一季第一集中 ,男女主人公 彼此命 精 彩 的动 域片 。 运般的初遇就在依 湖盛 开的樱花树林 中,从 1 9 分3 6秒起 到 2 3 分3 O 秒。 :、中国元素 的文化 内涵 几乎每个 面都有樱花 出现 ,有 的是仅是飘落 的一两片花瓣 , 有 的是绚 1 .封 建等级制度 。中国是 世界上最 早使用姓 氏的 国家 ,姓名 不仅 烂绽放的远景。樱 花是 日本 的国花 ,既灿烂又短暂 ,集体盛 开又集体凋 是人 的符号代称 ,更积淀着深厚 的历史 。周代分封有德之人 为诸侯 ,根 谢的樱花是 日本国民精神 的象征 ,极尽物哀之美和 团队意识 。剧 中虽然 据他们 始祖 的起源 赐姓 ,赏 赐土地 和人 民,并 以封地命 氏,氏成为贵族 没有 出现武士刀 ,但是 剧 中人握 剑的手势 多是双 手,武 斗场 面也不少 , 3本人 尚武 、好斗 以及忠君爱 国的武士道精神 。 特有 的标志。在 《 彩云 国物语 中》 ,传说彩 云国是一名青 年借助 彩八仙 充分体现了 1 的力量建立而成 , 后 彩云国分为紫州、红州等八州 ,贵族 以所 在州的颜 四 、结 语 色为姓 ,禁止平民阶层冠上这八个 姓,从小小 的姓 氏命名 中可以窥得其 美 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威 尔 ・ 杜 兰特有这样一句名言 “ A g r e a t c i v i . 1 i z a t i o n i s n o t c o n q u e r e d f r o m wi t h o u t u n t i l i t h a s d e s t oy r e d i t s e l f f o m r wi t h i n ”, 等级制度之森严。 我国服饰等级制源远流长 ,在 《 彩云 国物语》 中也有所体现 ,片中 中文意为 ,“ 伟大文明的陨落不是来源 于外部 的入侵 ,而是来 自内部 的 人物多以各 自姓氏的色彩着装 ,从侧面体 现出中国 自隋唐 以来的官服等 瓦解 ”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 不能很 好的理解 、传 承 、建构本 级制度 ,这种以色彩来区分等级的做法 显得更 明快和 醒 目。唐宋佛教鼎 国文 明,我们 的文化特质迟早毁于民族 自身对它的忽视 ,所 以建设 发展 盛时期 ,朝服颜色 以紫绯为贵 ,唐时亲 王及 三品 以上官宦 为紫色袍 服。 中国动漫 的关键要求在于传承文明 、深刻领悟中华 物质和精 神遗产 。 剧 中地位最高的皇帝以紫为姓且着紫服可能来 源于此 ,而不仅仅 只是 为 中华 民族有着深厚 的文化 底蕴 ,这是 我 国动漫 创作 的最 宝贵 资源。 画面表现考量 。 我国动漫行业也要学 习 日 本 的发展经验 ,在扎根本国文化 的基 础上 ,深 建筑也是体现 中国古时的重阶层权威的重要方面。帝王宫殿 ,不仅 入了解不 同文化 的内涵 ,融合其他 国家 的文化元素 ,吸收各 种营养 ,成 是皇帝起居生活 和工作 的场所 ,更 是 皇权 的象征 。始建 于明 朝永乐 四 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实现我 国动漫行 业的健康 发展。 ( 作者 单位 :重 年 ,金碧辉煌 、蔚为大观 、又蕴含着阴 阳五行的 “ 城 中之城 ”紫禁城就 庆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 是动 画片 中的皇城 的蓝本 ,它 的庄严大气 ,尽显帝王的尊贵 和威 严 、王 参 考 文 献 : 权 的 至高 无 上 。 [ 1 ] 日 本动漫艺术概论 M .上海 : 上海交 通 大��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b0a4311192e45361066f564.png)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日本,是当今世界的动漫行业的领军者。
日本的动漫世界,就仿佛是一个真实的平行空间那样――以自己的国家为中轴,兼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的元素,博采众长,革故鼎新,绚烂缤纷,栩栩如生。
而中国,作为与日本相邻近的国度,也同时是具有最相近的人文背景的国度。
日本的动漫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源于中国传统及其文化元素有着悠久的的文化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文化又是艺术的灵魂内在,动漫是各国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具有代表性和多元性,如何让动漫艺术富有“活性”呢?也许我们也能从日本的动漫产业之路找寻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日本动漫与中国元素的邂逅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幽默性、现实性、包容性等特点,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喜爱。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知识社会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下,各国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动漫就是其中的媒介手段之一。
在世界动漫领域,日本动漫业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现在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巧妙的情节构思和优秀的后期制作,占据了世界动漫市场巨大份额,日本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动漫强国。
然而受文化、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题材缺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日本动漫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题材这一方面可以向日本提供相当丰富的资源。
日本动漫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日本动漫作品向中国的输出能力。
具备中国文化元素的动漫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国内也很受观众喜爱。
日本每年都有大量动漫作品被引进到中国,《七龙珠》《棋魂》等经典的日本动漫角色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近年来,随着《七龙珠》《棋魂》等动漫的广泛传播,围绕这些热门动漫及其角色的衍生品在中国十分走俏,日本动漫凭借独特的内涵和精巧的构思征服了中国观众。
创作概念上的中国元素:《火影忍者》日本的忍者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神秘力量的代表,与之相关的忍者文化更是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和阐释。
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
![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08ee940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5.png)
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日本动漫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日益显现,这些元素的融合为日本动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及其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日本动漫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都源远流长。
日本动漫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从模仿西方艺术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演变过程。
而中国文化元素也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漫长的岁月中,两者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许多精彩的跨文化作品。
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表现在各个方面。
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等角色的设计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华小当家》则以中国美食文化为主题,将日本的料理与中国的传统美食相结合;《银魂》中的角色名字、服饰等也融入了中国元素。
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动漫的题材和内涵,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机会。
展望未来,日本动漫和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
日本动漫可以借助其全球影响力,将中国文化元素推向世界舞台。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日本动漫这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播和发扬。
针对具体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跨文化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既丰富了日本动漫的题材和内涵,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了新的途径。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融合必将为两国文化的共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日本动漫作为世界动漫的佼佼者,经常融入各种文化元素。
其中,中国古典文学元素成为了日本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探讨日本动漫中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元素的背景、具体表现、主题以及案例分析,总结其对动漫领域的影响。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起源于上个世纪。
当时,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许多作家开始尝试将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融入到动漫创作中。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aacbb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5.png)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学方面。
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国的词汇和文化元素的使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日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这些汉字来自中国。
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假名”,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词汇。
许多汉字在日本语中有不同的发音和意义,但它们来自中国的汉字系统。
汉字的使用使得日语具有了一个独特的特点,使得阅读日语文学需要对汉字的理解和识读。
日语词汇中有很多来自中国的词汇。
由于日本与中国在历史上的交流,许多中国词汇被引入日本语中,并经过一定的演变和适应,成为日语的一部分。
“茶道”、“武士”、“禅宗”等词汇都来自中国,丰富了日本的语言和文化。
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日语文学更加丰富多样,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主题和背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日本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描述了日本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这些作品探讨了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崇拜、以及两个国家之间的历史纠葛等。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汉字的使用、中国词汇的引入以及中国文化在作品中的描绘都为日语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研究和了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90310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2.png)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姜丽【摘要】日本的民族服饰和服中蕴舍许多中国元素,这是中日长期历史文化交流的见证.介绍了和服的发展历史,陈述了和服在面料选用、编制工艺、刺绣艺术和图案选择等方面所蕴含的中国元素.【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2页(P160-161)【关键词】服饰文化;和服;和服历史;和服分类;中国元素【作者】姜丽【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3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但它却蕴涵着许多中国元素。
因此,日本的和服也是中日长期历史文化交流的见证。
根据史书《三国志》的描述,日本弥生时期的男性用长布将身体裹起来,这种形式的衣服成为“袈裟”;女性在布的中央剪一个能够让头露出来的孔,将布披在身上,这种形态的衣服成为“贯头衣”。
公元6世纪,中国正值隋朝时期,日本的推古天皇开始派遣使者前往中国长安。
然后,仿照隋朝当时的衣服制度,由圣德太子、稣我马子等人制定了“冠位十二階”。
冠位制度按照冠色区别官位的高低。
冠色按照中国的“五行说”,对应木、火、土、金、水分为蓝、红、黄、白、黑5种颜色。
后来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紫色,将这6种颜色按浅深分为12种。
这种冠位制度一直持续了80年,取而代之的是“服色制度”。
按照服色制度,头冠统一规定为黑色,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
与上衣配套的有袴、领巾等。
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
由于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
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的裳长及地,形似今天朝鲜族的女裙“其玛”。
公元8世纪,中国正值盛唐时期(日本平安时代)。
随着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天皇下诏宣布,全国不论男女老少穿衣都要以唐朝的模式进行。
当时和服的名称,叫“唐草”、“唐花”、“唐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茶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
“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
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关键词:茶文化、高僧、日本文化、中国元素
日本古代就同中国友好往来,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茶文化方面。
据记载,“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的源流是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的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是通过僧侣传播、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
“茶禅一味”之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而其哲学基础则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皆感到荣幸。
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一749),一生曾兴建不少寺院,并开始在寺院中种茶。
但这两种记载都无法证实这些茶是否来源于中国。
日本种茶有明确记载的是805年,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
唐代以后,日本来中国学佛的僧人很多,据日本《云游的足迹》记载,仅南宋至明代,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人就有443人。
宋元时期,中国从明州赴日传经布道的高僧则有27人。
日本佛教源于中国,“茶禅一味”既是参禅学佛需要,更是一种境界。
在中国茶叶、茶文化东传日本之初,不论是茶及茶籽,包括茶具、茶器、茶书等,都是寺院、官府或民间赠与的,浸润着浓浓的友谊,留下了很多动人佳话,如最澄曾向台州刺史献上黄金和珍宝,被婉言谢绝;两次到中国受到礼遇的荣西,回日本后以感恩之心送来100多棵日本珍贵木材,助建明州天童寺千佛阁;荣西好友重源和尚也曾捐木材建
阿育王寺舍利殿,今仍存。
到中国学佛的最澄、空海、荣西、希玄道元、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日本高僧,回国时大多带着数百卷经典和各种中国特产,精神和物质都是满载而归,如今很多日本国宝级文物,都是这些高僧带去的。
因此纯粹是文化交流而非商业行为,尽管以后有民间茶叶贸易,但主流仍由高僧传播,尤其是在茶文化方面。
可见,中国早期东传日本的海上茶路,是源于“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友谊之路。
那么如今,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
日本历史上的茶道大师都是声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赋于日本茶道以浓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本茶道的权威性,特别是自千利休之后,形成了嫡子继承的“家元制”,使其权威性更为稳固持久。
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
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
如15世纪的幕府第八大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庙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
后来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企图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统天下。
因此他任命千利休为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的仪式和规则。
丰臣秀吉还常在重大政治活动前后举行规模盛大的茶会,进一步扩大了茶道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
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
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
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
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
茶是世界公认的绿色保健饮料。
茶是承载着友谊、文化的特殊商品,茶文化是休闲文化,和谐文化,修身养性之文化。
中日茶道精神同根同源,都将和、敬、清、廉、美作为茶道的核心精神。
在日本的茶文化中,中国茶文化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高僧的独具匠心,将这一个有深厚内涵的文化发扬得更放异彩。
日本茶道文化,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参考文献:
一、《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1997年2月版.
三、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