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谱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环境。

其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以下是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1.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属性,当处于外加磁场中时,核会以不同的能级分布。

当外加磁场的强度与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时,核能够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一般是射频辐射),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2. 核磁共振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由强大的磁场系统和射频辐射系统组成。

强大的磁场使核能级分裂,而射频辐射用于激发和探测核的共振吸收信号。

3. 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谱中,化合物中的不同核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这是由于其所处的分子环境不同。

共振频率的差异在谱图中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表示,通常用化学位移标尺表示为δ值。

4. 峰形和积分强度:在核磁共振谱中,共振信号呈现为峰状。

峰的形状和高度提供了关于化合物的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积分强度表示了
不同峰的相对强度,可以用于确定不同类型的核在分子中的数量比例。

5. 耦合常数:在某些情况下,谱图中的峰可能出现分裂,这是由于相邻核的耦合作用。

耦合常数提供了有关相邻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例如键合关系和空间排列。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环境、官能团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为化合物鉴定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信息。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

在使用氘代试剂时,由于氘代度不会是100%,在谱图中常会出现残 留质子的吸收。在13C NMR谱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吸收峰。在配制样品溶液 时,除考虑溶解度以外,还要考虑可能的溶剂峰干扰。必要时可以更换 溶剂,以检查某些峰是否被溶剂峰掩盖。 表3-3列出常用溶剂产生的溶剂峰的化学位移和裂分情况。
12
13
在60MHz仪器上,某一基团相对于TMS在60Hz处共振,则 其化学位移表示为: δ 所表示的是该吸收峰距原点的距离。其单位是ppm(百 万分之一),是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中使用的无量纲单位。
16
核磁共振波谱和常用术语表示为: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1H NMR信号出现在TMS的左侧,规定为正值; 少数化合物的信号出现在TMS右侧的高场区,用负号表示。 选用四甲基硅烷TMS作化学位移参比物质的原因是它的12个质子受 到硅原子的强屏蔽作用,在高场区出现一个尖锐的强峰,它在大多数 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沸点低(26.5℃)因而样品易回收。 在氢和碳谱中都设为δ TMS=0。
11
在NMR谱测定时,多使用氘代试剂。在使用不同的氘代试剂和观测 谱宽时,需设置不同的观测偏置(如表3-2所列)。以使所有吸收峰出现在 谱图合适的位置上,并避免谱带的折叠。所谓谱带折叠是指观测谱宽设 置不够时,超过高场区域的峰会折叠到低场区域或超过低场区域的峰会 折叠到高场区域,干扰谱图的解析。
表3-2不同氘代试剂和谱宽时的观测偏置(KHz)(90MHz仪器)
3.2 饱和和弛豫
3.2.1 饱和
式(3-2) 表明,处于低能态和高能态核 的数目与能级差和温度有关。一般Δ E很小,约为10-6kJ.mol-1, 在1.41特斯拉磁场中,在室温下每一百万个原子核中处于低 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的核多约6个(在较高的H0和低温下,这个 差值会增大)。 当受到适当频率的射频场照射时,原子核吸收能量,由 +1/2态跃迁到-1/2态,使n+减少而n-增加。当n+=n-时,吸收和 辐射能量相等。就不再有净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这个 体系就处于饱和状态。 处于高能态的核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把其多余的能量传递 给周围介质而重新回到低能态,这个过程叫做弛豫。 弛豫主要有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两种机制。

核磁共振图谱的名词解释

核磁共振图谱的名词解释

核磁共振图谱的名词解释导语:核磁共振图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图谱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原理、应用和解读方法。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 常见核磁共振元素核磁共振主要使用的元素有氢(^1H)、碳(^13C)等,其中氢核磁共振应用最为广泛。

2. 磁共振现象当处在强大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激发时,其自旋状态发生变化,并会在恢复过程中辐射出电磁信号。

这种现象被称为磁共振现象。

3.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核磁共振图谱中的化学位移是指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实际共振频率与参考物质的共振频率之差。

化学位移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4. 脉冲序列核磁共振图谱的测量过程主要是通过设计和应用特定的脉冲序列来操控和检测系统的核自旋状态。

常见的脉冲序列包括Hahn Echo、Spin Echo、Inversion Recovery等。

二、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1.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用于分析和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和键合方式。

借助图谱上的化学位移信息和峰的相对积分峰面积,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药物研发核磁共振图谱在药物研发中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药物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活性和药物-受体结合方式,为药物优化提供重要信息。

3. 生物医学研究核磁共振图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生物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量,可以获取组织和细胞水平的代谢信息,研究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三、核磁共振图谱的解读方法1. 化学位移解读通过和已知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进行对比,可以初步确定某峰所代表的官能团或结构类型。

常见的化学位移区间包括芳香环上氢原子、烷基氢原子、甲基氢原子、羰基氢原子等。

2. 积分峰面积解读通过峰的积分峰面积,可以推断样品中不同类型氢的相对数量。

《核磁共振图谱》课件

《核磁共振图谱》课件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和量子力学行为。
物理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如生物组织成像、药物开发等。
生物医学工程
200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1990年代
高场强核磁共振技术和超导技术应用于成像研究。
1970年代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
《核磁共振图谱》PPT课件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图谱的解析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核磁共振图谱的未来发展
目录
CONTENTS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无损成像,用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医学成像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用于化学物质鉴定和反应机理研究。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图谱的应用
那一小时候-簌-这个时候 M = on- City- however退铺ois the zus,anderizing一期 Lorem-others in in onosis city to d inosis d Gois in
️一 City️tersanche 离不开老天ossis =qileDheidoss oune man ultra彻底 into
确定氢原子核原子核之间的偶合常数。
确定氢原子核的偶合常数
通过分析谱线的形状和强度,推断氢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距离。
解析谱线形状和强度
苯甲酸甲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苯甲酸甲酯分子中有四个氢原子,分别处于苯环和酯基上。通过解析其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这四个氢原子分别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中。
,,iecærsignup,ne"蔫 质感: how On迩 zyang Jan that fully -Onbbbb Ach,皲um in"质感,: on,: on,庄园, roof观察 then燃荆 directly燃OnAsh念 EingerOn:长安",clusuringsOn长安%绕郎 driven惺account on质 driven On On皲îbbbb%on质感 on on on , On, - On,,On on - agentavy, on - January,@-" ob onclusclus1 On长安\摇头 then said micro抡 E一层%app on长安" said

核磁共振波谱的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的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NMR)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些核磁共振波谱的主要作用:
结构确定: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提供化合物的结构信息。

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原子的类型、数量和它们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

这对于分子的结构确定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复杂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析。

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即测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通过测量峰的积分强度或峰面积,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或相对含量。

这对于药物研发、环境监测和生物分析等领域非常重要。

动态过程研究:核磁共振波谱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分子的动态过程。

通过监测核磁共振峰的强度、位置和形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揭示分子的构象变化、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相互作用强度等信息。

药物研发: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药物的纯度、鉴定结构、研究药物代谢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等,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信息。

生物分子研究:核磁共振波谱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中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构象变化、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为理解生物分子的功能和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第五章 核磁共振谱

第五章 核磁共振谱

于外磁场,发射与磁场强
度相适应的电磁辐射信号。 60 、 80 、 100 、 300 、 400 、
500或600MHz
3 .射频信号接受器和检测 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 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 ,发 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 信号。
4.探头:有外径5mm的玻璃样品管座, 发射线圈,接收线圈, 预放大器和变温元件等。样品管座处于线圈的中心,测量过
-CH3 , =1.6~2.0,高场; -CH2I, =3.0 ~ 3.5,
-O-H,
-C-H,

低场

高场
几种氢核化学位移与元素电负性的关系
化学式 CH3F CH3Cl CH3Br CH3I CH4 (CH3)4Si
电负性
化学位移
4.0
4.26
3.1
3.05
2.8
2.68
2.5
2.16
图右端)其他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可用化学参数δ来
表示, δ定义为:
试样 - TMS 10 6 0
δ单位为ppm(百万分之一),无量纲单位, δ与磁场强度无关, 各种不同仪器上测定的数值是一样的。
1H-NMR谱图可以给我们提供的主要信息:
1. 化学位移值——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
讨论:
(1)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 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 研究应用较少;
(重要) (2)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

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核磁共振光谱,简称NMR,是一种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非破坏性技术。

它基于原子或分子的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得到样品中不同核的化学环境及其数量等信息。

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主要涉及核磁共振现象、核自旋、磁共振现象等。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光谱的原理进行详细解析。

一、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现象,它是原子核的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处于能量较低的基态或者激发态,不同核在磁场下的能量差异和跃迁导致核磁共振现象的出现。

核磁共振现象的存在可以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的测量得到。

二、核自旋核自旋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也是核磁共振光谱的理论基础之一。

核自旋指的是原子核的一个固有性质,表示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的自旋状态。

核自旋量子数用I表示,同一个原子中不同核的I值不同,常见的有I=1/2(例如氢(1H)核)、I=1(例如碳(13C)核)、I=3/2(例如氟(19F)核)等。

三、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现象指的是原子核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被置于静磁场中,使核在基态或者激发态中占据不同的能级,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与原子核自旋固有方向针对性的高频交变电磁场,当外加磁场(静磁场)强度满足磁场共振条件时,核能够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

这就是核磁共振信号,信号强度和频率与样品中核的数量和周围化学环境有关。

四、核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通过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得到的谱图,它是通过测量样品中核吸收或发射的共振信号所得到的。

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通常用于分析样品组成的技术,可以用以确定分子中不同原子核的数量和化学环境,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化、药物学等领域。

根据谱图形状和位置等特征,可以进一步分析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等信息。

五、结论核磁共振光谱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核自旋、磁共振现象等原理得到的分析化学技术。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等参数,可以得到样品中核的数量和化学环境等信息。

有机化学第11章 波谱(核磁)

有机化学第11章 波谱(核磁)
δδ==(B(B样标品准-B-B标样准品)*)*11006/6/BB标标准准 质子的吸收峰与四甲基硅烷的吸收峰之间的距离称为δ值。
一般有机物中质子的δ值在0 ~ 10之间(见P462表11-8)。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δ伯H < δ仲H < δ叔H; 2) δ值随邻近原子电负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电负性大的 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E
h
2
H0
E h
2
H0
实现核磁共 振的条件
CH3CH2OH
二、化学位移 1、定义
CH3CH2OH
由于化学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NMR吸收峰位置的不同,
称为化学位移。
2、化学位移的产生原因——屏蔽效应
屏蔽效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核与独立质子相比较, 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对氢核有屏蔽作用,其核磁共振信号 出现在高磁场。
1HNMR谱图s(3H)为CH3
q(2H)为CH2
O CH3 CH2 C CH3
由于屏蔽效应,外加磁场的强度要略为增加,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信号。显然,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 效应亦愈大,共振信号将移向高磁场区。
3、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δ值 由于屏蔽效应所造成的磁场强度的改变数量很小,通常
难以准确地测出其绝对值,因此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来对比。 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CH3)4Si,简写为TMS, 它只有一个峰,而且一般质子的吸收峰都出现在它的左边
第十一章 有机波谱分析(2)
11.4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 NMR)
一、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目前应用广
泛的是氢原子核(质子)的核磁共振谱,称为1HNMR。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化学结构的测定中,核磁共振(NMR)谱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谱是由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受辐射而发生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

在有机化学中,研究的最多,应用最广的是氢原子核(即质子)的核磁共振谱。

这种核磁共振谱又叫做质子磁共振(PMR)谱。

质子像电子一样,可以自旋而产生磁距。

在磁场中,质子自旋所产生的磁距可以有两种取向,或者与磁场方向一致(↑),或者相反(↓)。

质子磁距的两种取向相当于两个能级。

磁距的方向与外界磁场方向相同的质子的能量较低,不相同的则能量较高。

用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质子,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就能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辐射能吸收的量子化)。

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与电子的跃迁相似)用来测定核磁共振的仪器叫做核磁共振仪。

理论上讲,可以把物质放在恒定的磁场中,由逐渐改变辐射频率来进行测定。

当辐射频率恰好等于能级差时,即可发生共振吸收。

此时核磁共振仪就能接收到信号。

但实际上,因磁感应强度与能引起核磁共振的辐射频率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为了操作方便,采用的是保持辐射频率不变,而逐渐改变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当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即可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仪收到信号时,就以吸收能量的强度为纵坐标,磁感应强度为横坐标绘出一个吸收峰。

由此得到波谱图,就是核磁共振谱。

质子的能级差时一定的,因此有机分子中的所有质子,似乎都应该在同一磁感应强度下吸收能量。

这样,在核磁共振图谱中,就应该只有一个吸收峰。

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质子,其周围都是有电子的。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电子的运动能产生感应磁场。

因此质子所感应的磁感应强度,并非就是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一般来说,质子周围的电子使质子所感应到的磁感应强度要比外加磁感应强度弱些。

也就是说,电子对外加磁场有屏蔽作用。

屏蔽作用的大小与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的高低有关。

电子云密度越高,屏蔽作用越大,该质子的信号就要在越高的磁感应强度下才能获得。

核磁一级谱跟二级谱的定义

核磁一级谱跟二级谱的定义

核磁一级谱跟二级谱的定义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
的结构和组成。

在核磁共振谱学中,一级谱和二级谱是两种不同类
型的谱,它们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

一级谱通常是指质子核磁共振(1H NMR)或碳-13核磁共振
(13C NMR)谱。

这些谱用于确定分子中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它们周围
的化学环境。

质子核磁共振谱显示了分子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耦
合常数和积分峰面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分子的结构。

而碳-13
核磁共振谱显示了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同样可以提供结构信息。

二级谱通常是指相关谱,如COSY(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HMQC(Heteronuclear Multiple Quantum Coherence)和HMBC(Heteronuclear Multiple Bond Correlation)等谱。

这些谱提供了不同原子之间的关联信息,例如质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或者不同核之间的关联。

通过分析二级谱,可以确定分子
中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确定分子的结构。

总的来说,一级谱提供了关于分子中原子的化学环境的信息,而二级谱提供了关于不同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

这两种谱在核磁共振谱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化学家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核磁共振谱原理

核磁共振谱原理

核磁共振谱原理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是一种通过观察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来研究分子结构和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即核自旋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谱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化学环境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谱仪通过产生强磁场并施加高频电磁波使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

当外加磁场足够强时,原子核会在两个不同的能级之间发生能量差,并符合玻尔磁子的等式:∆E = hv,其中∆E是能级差,h是普朗克常量,v是电磁波的频率。

核磁共振谱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的电磁辐射的频率,可以得到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转化为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谱图的横坐标表示共振信号的频率,纵坐标表示吸收或发射的强度。

每个共振信号对应样品中的一个原子核,并提供有关原子核类型、化学环境和化学位移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还可以提供其他信息,如耦合常数和积分峰面积。

耦合常数用于描述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供关于化学键、立体化学和分子结构的定量信息。

积分峰面积可以用来确定不同核的数量比例,并帮助确定分子中不同官能团的存在。

总之,核磁共振谱原理基于核自旋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提供了分析有机分子结构、化学环境和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核磁共振光谱NMR光谱

核磁共振光谱NMR光谱
可见,弛豫决定处于高能级核寿命。而弛豫时间长,核磁共振信号 窄;反之,谱线宽。
弛豫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32
纵向弛豫:
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晶格)
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现象。又称自旋
-晶格弛豫。
其半衰期用T1表示
横向弛豫: 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时,高 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 所发生的弛豫现象。又称自旋-自旋弛豫。
N NH i N NL
j
E
h
e kT e kT
通 过 计 算 , 在 常 温 下 , 1H 处 于 B0 为 2.3488T的磁场中,处于低能级的1H 核数目仅比高能级的核数目多出百万 分之十六!
会造成什么后果?
27
随实验进行,低能级核越来越少,最后高、低能级上的 核数目相等--------饱和-----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的 跃迁的数目相同---体系净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问世,NMR开始广泛应用
4
第二阶段 70年代:Fourier Transform的应用
13C-NMR技术(碳骨架) (GC,TLC,HPLC技术的发展) 第三阶段 80年代:Two-dimensional (2D) NMR诞生 (COSY,碳骨架连接顺序,非键原 子间距离,生物大分子结构,……)
5
这个过程称之弛豫过程(Relaxation),即 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 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
30
两种弛豫过程:
N
h
Relaxation
N+
31
谱线宽度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 间(寿命)成反比,与谱线变宽成正比,即: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通过测定样品中核磁共振谱图来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研究、生物化学等领域,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一、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周围围绕自身旋转的原子核磁矩的现象。

当一个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会发生共振吸收,吸收的辐射频率与核磁矩大小和外加磁场的大小有关。

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以确定原子核的种类、数量、化学环境等信息。

二、核磁共振光谱图核磁共振光谱图是核磁共振技术的结果,通常以峰的形式呈现。

每个峰代表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其位置和强度反映了原子核的化学环境和数量。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图,可以确定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三、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尽可能提高样品的纯度。

2. 仪器设置:根据样品的性质和需要的分辨率,选择适当的核磁共振仪器和参数。

3. 数据采集:通过控制核磁共振仪器,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获取核磁共振光谱图。

4.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得出结构和组成信息。

5. 结果分析:根据核磁共振光谱图上的峰的位置和强度,确定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四、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的应用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技术在有机合成、药物研究、聚合物材料、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核磁共振分析,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纯度、异构体比例等信息,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五、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器的开发将使得核磁共振分析更加精确和高效。

同时,核磁共振光谱分析在应对复杂样品和大数据处理方面仍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总之,核磁共振光谱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已经在化学和生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技术将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核磁共振谱分析知识点

核磁共振谱分析知识点

核磁共振谱分析知识点核磁共振谱分析(NMR)是一种用于确定物质结构和化学环境的技术。

以下是核磁共振谱分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基本原理:核磁共振谱分析是通过测量核自旋的行为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环境和结构。

它利用磁场和射频辐射与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差异。

2.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中的关键参数之一。

它表示各个核在磁场中的相对位置。

化学位移通常用部位(ppm)表示,相对于参考化合物的信号位置。

3. 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耦合常数是核磁共振谱中观察到的峰之间的距离(即峰的间隔)。

耦合常数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不同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信息。

4. 集体位移(Shielding and Deshielding):由于化学环境的不同,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会发生变化。

较高的电子云密度会使原子核受到屏蔽(shielding),而较低的密度会使原子核受到脱屏蔽(deshielding)。

这种集体位移会导致化学位移的变化。

5. 种子核(Spin-spin splitting):当一个核周围存在非等效的氢原子时,该核的信号会发生分裂。

分裂的数量和模式可以提供关于相邻氢原子的数量和位置的信息。

6. 核磁共振谱图的解读:核磁共振谱图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详细信息。

通过分析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分裂模式,可以确定化合物中不同原子的相对位置和化学键。

7.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谱分析在有机化学、药物研究、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可以帮助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有机合成产物,监测环境污染物等。

以上是核磁共振谱分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核磁一维谱和二维谱

核磁一维谱和二维谱

核磁一维谱和二维谱
核磁共振(NMR)谱是一种用于研究分子结构和动态的强大工具。

一维谱和二维谱都是NMR谱的不同类型。

一维NMR谱
一维NMR谱主要提供关于被测物质中氢原子或重氢原子的信息。

这种谱通常用于确定原子种类(如氢、碳、氮等),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的化学环境。

二维NMR谱
二维NMR谱则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它可以揭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关系。

这种谱通常用于解析复杂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行为。

在二维NMR谱中,通过调整磁场强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可以得到关于分子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原子核之间的耦合和裂分,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相对取向。

这有助于理解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分子在不同环境中的动态行为。

总之,核磁共振谱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动态行为的详细信息。

一维谱主要关注氢原子或重氢原子的信息,而二维谱则更深入地揭示了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可以在固定频率的辐射下,以不同强度的外磁场来扫描。现在采用的是后一种
办法,因为它可提供更为精确的谱图。现在使用的核磁共振仪(图 16.9)都有固
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生器,若在外磁场的中间放置一个样品管,当磁场强度扫描
到某一值时,这个无线电波便被吸收,自动记录器便给出一个吸收信号即吸收峰
(图 16.10)。
核的一个常数,1H 核为 2 6750。对于 1H 核来说,如果外磁场强度 H 为 14100/GS,
那么质子要吸收频率为 60/MHz 的电磁波;如果外磁场强度 H。为 2 3500/GS,
则质子要吸收频率为 100/MHz 的电磁波。
由上式可知,共振频率只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为了获得吸收信号,可以在固定的外磁场中,以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来扫描,
裂分峰 峰强度比
1:3:3:1 四重峰
乙醚分子中-CH3 和自旋组合及其对-CH2 的影响 图 16.13 氢核自旋偶合裂分示意图
图中 H。为外磁场,H 为氢核的感应磁场,H1 为氢核的自旋场,“↑”或“↓” 表示氢核的自旋方向。
在乙醚分子中,CH3 基上的 H 用 Ha 表示,邻近—CH2—上的 H 用 Hb 表示。 两个 Hb 有四种形式的自旋组合:(1)两个 Hb 自旋产生的磁场都与外磁场方向
有 CH3CH2-CO-O-R 的结构存在;三个等价 H 单峰的出现说明有一个甲基存在, 并且它与 CH3CH2-是分开的,在该分子中只能连在氧或羰基碳上,但从其δ =3.7ppm 证明该峰是-CO-O-C-H 中质子的吸收峰,而不是-CO-C-H 中质子的吸 收峰,因此分子中具有-CO-O-CH3 的结构。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该化合物的结构 为 CH3CH2-CO-O-CH3。
≡ CH
X―CH3 O―CH3 RO―H = CH2 = CHR Ar―H ArO―H RCONH2 RCHO RCHOOH RCO3H
δ 值(ppm) 1.80±0.15
2.35±0.15
1.8±0.1
3.5±1.2 3.6±0.3
0.5~5.5 4.5~7.5
7.4±1.0
4.5~9.0
8.0±0.1 9.8±0.3 11.6±0.8 11.9±0.3
由此可见,四个同类型的质子,可使相邻质子产生五重峰;几个同类型的质 子,可使相邻质子产生(n+1)重峰。这称为(n+1)规则。
问题讨论 16.7 用 NMR 法鉴别: (1)1,1-二氯乙烷和 1,2-二氯乙烷 (2)2,2-二甲基丙醇和 2-甲基-2-丁醇
问题讨论 16.8 判断下列分子 1H 核化学位移大小顺序: (1)CaH3CbH2CcH2-CO2dH
如果处于外磁场的质子再以电磁波照射时,那么低自旋能级的质子便会吸收 某个频率的电磁波而发生自旋能级的跃迁,即发生了所谓的“共振”。这种现象 是由于原子核吸收能量所引起的,所以称之为核磁共振。
质子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ν与外磁场强度 H。有关:△E=hν= γhH 或 2π
ν=
γ 2π
H o 式中
h 为普朗克(Plank)常数;ν为频率/S-1 或 Hz;H。为外加磁场强度/GS;γ为磁旋比,
一般的核磁共振谱图多以δ值为横坐标,也可同时标出位移的频率(Hz) 数。δ值越小,越接近高场,意味着质子所受屏蔽效应越大。一般在有机化合物 的δ值多在 0-10ppm 之间。从表 16.4 的数据可看出,处于不同结构环境的质子 其δ值的相对大小为:
芳环上的 H>不饱和碳原子上的 H>饱和碳原子上的 H;叔碳原子上的 H >仲碳原子上的 H>伯碳原子上的 H;吸电子诱导效应影响的碳原子上的 H>受 影响较小的碳原子上 H。
机物的氢原子核的吸收信号,基本上都在它的左侧。屏蔽效应越大,离 TMS(四
甲基硅烷)的信号越近,见图 16.12。
CH3
CH3 TMS
CH 2
CH3 TMS
CH2 OH
TMS
0
0
0
(低场)
H。( 高 场 )
H。
H。
CH 3 OCH 3
CH3 CH 2OCH2 CH3 图 16.12 以 TMS 为标准的化学位移
(2)CaH3CbH2-CcH(CdH3)2
16.4.4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NMR 谱图可以提供化学位移,共振峰的积分强度比,共振峰的精细结构和 耦合常数等重要波谱信息。所以可以用这些常数来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一般 是通过化学位移来推导质子的种类和基团;通过各类质子的峰面积比来推定各类 质子的数目比;通过自旋裂分的观察,可以了解各类质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以籍 此可推断各类质子的数目和基团的类型。
例:有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4H8O2,在红外光谱图上 1 730 cm-1 处有一强 吸收峰;在核磁共振图上出现三组吸收峰:在δ=3.7 处出现一个单峰,在δ=2.2 处出现一个四重峰,在δ=1.1 处出现一个三重峰,这三组吸收峰的峰面积比为 3:2:3,推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解析:C4H8O2 的不饱和度=碳数目+1-(H 数+X 数-N 数)/2=8+1-8=1 根据红外光谱图的信息可推出该化合物分子中有羰基,可能为醛、酮、酯或 羧酸;核磁共振图出现三组吸收峰说明化合物分子中只存在三种类型的 H;峰面 积比为 3:2:3,同时分子中 H 原子总数为 8,说明这三种类型的 H 的数目分别为 3、2、3;再根据三重峰、四重峰的配合和各自相应的化学位移可以推出分子中
引起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红外光谱是由于吸收红外光后,引起化学键
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而核磁共振谱是由于磁性的原子核在强磁 场中吸收了某一特定的射频能后,引起了磁诱导能级跃迁的结果。 16.4.1 基本知识 Basic Knowledge
一个氢原子核(质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自转的单体,因此顺着它的自转轴 产生一个微小的磁场,有一个磁矩。磁矩是一个矢量,方向是从南极(S)到北 极(N)(图 16.7)。
一致;(2)一个一致一个相反;(3)一个相反一个一致;(4)都与外磁场方向相 反,第一种组合相当于在 Ha 周围加上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的两个小磁场,实际的 磁场强度(H=H0+2H1)略大于外磁场。因此,扫描时所需的实际磁场强度比原 来的磁场 H0 略小便可发生能级的跃迁,信号出现在低场。第四种组合相当于增 加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两个小磁场,这样扫描时所需的实际磁场强度比原来的磁 场 H0 略大,Ha 才发生能级跃迁,信号出现在高场。第二与第三组合相当于增加 两个方向相反、强度相等的小磁场 H。周围的磁场强度等于没有影响。Ha 能级 的跃迁仍在外磁场达到 H。时发生,不产生分裂,信号出现在原位置。因此对乙 醚样品扫描时,CH3 上的 Ha 就产生三重峰,其面积比为 1:2:1。依据同样道理, -CH2-上的 CH3-上三个 Ha 的作用下,产生四重峰,其面积比为 1:3:3:1。
可能存在的 自旋方向
H。
H = H。+2H H = H。+ H H = H。 H = H。 H + H = H。
H = H。 2H
裂分峰 峰强度比 1:2:1 三重峰
乙醚分子中-CH2 和自旋组合及其对-CH3 的影响
可能存在的 自旋方向
H。
H = H。+3H H = H。+ H H = H。 H H = H。 3H



电 磁
N


S磁

电 磁 波



固定频率的 无线电波 发生器
自动 记录器
低场
高场
磁场强度
图 16.9 核磁共振仪图
图 16.10 最简单的核磁共振谱
若所有的质子的激发共振吸收都如图 16.10 只发出同一信号,则核磁共振对
测定分子中的不同质子将无多大用途。但由于不同的质子对外磁场的“感觉”是
将质子放在一个外加磁场内,质子的磁矩有两种排列方式:①与外磁场磁矩 方向相同,这种情况的质子处于自旋的低能级 E1;② 与外磁场磁矩方向相反, 这种情况的质子处于自旋的高能级
磁力线 磁矩
图 16.7 质子自旋的磁矩方向
外磁场 磁矩方向
H+
E2
H+
E1
图 16.8 质子自旋的能级
斥力效应,活泼氢的快速交换,溶剂效应,氢键效应以及温度的影响。
在质子核磁共振中,化学位移通常是用四甲基硅烷(CH3)4Si(TMS)的质子 作标准,因为它只给出一个尖锐的强吸收峰,并且吸收的位置是在一般有机化合
物中的质子不发生吸收的区域内。硅和碳的电负性很小,氢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
密度很大,屏蔽效应也就很大,它的吸收峰出现在很右边(高场处)。大多数有
16.4 核磁共振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核磁共振技术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至今已发展成 为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构型和构象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有 H1 核磁共振谱和 C13 核磁共振谱两种,而以 H1 核磁共振谱(1HMR)的应用更为普遍。核磁共振 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一样属于吸收光谱,但紫外光谱是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光后,
16.4.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Spin Coupling and Spin Splitting
核磁共振谱图中,有些吸收峰分裂成若干个小峰。如乙醇核磁共振谱图中, -CH3 的吸收峰分裂成三个小峰,称为三重峰,-CH2-分裂成四重峰。这种多重 峰是质子自旋受邻近质子自旋的影响而产生的。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自旋的相互 影响叫自旋偶合,自旋偶合使吸收峰发生分裂,裂分的两个峰间的距离用 J 表示, J 称为偶合常数,单位为 Hz。J 值的大小表示偶合作用的强弱。现以乙醚为例(见 16.13)来说明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