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0ff3612458fb770bf78a55bb.png)
动物微生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命科学分支。
2、生态区:在动物体内有许多区域的地理环境相近,但有含有许多性质相异的系统和器官。
3、峰顶群落:演替阶段到最后趋于稳定与环境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峰顶,即群落形成已达到高峰。
所以称为峰顶群落。
4、定位转移: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者是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
5、感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物体内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发生易位数量发生增减或易主。
6、中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7、栖生:又叫单利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利,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
8、互生: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互相受益。
9、助生:又叫互惠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共同生长的微生物互相受益的专性关系。
10、竞争:又叫拮抗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11、偏生:又叫单害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2、寄生:由寄主和寄生物组成,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取营养使其遭受损害。
13、吞噬:是指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14、微生态平衡:是指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周边环境(包括寄主)之间的统一体。
15、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6、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镜或其它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
17、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僵硬性、粘液性、出血性、纤维素性与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下痢。
18、便秘:是大肠机械运动的异常,主要症状是排便困难、不适、直肠膨胀和不完全排空、整体消化道的排空时间延长。
动物微生态基础
![动物微生态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9a95ec280eb6294dd886cc9.png)
——自然演替:即不经人工干预,生态群落由一
个组合转向另一个组合,表现出自然界动态平衡
的能力。 ——人工演替:即在人工影响下,也会出现演替 过程,例如外科手术、抗生素应用及放射治疗等, 多伴有一定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演替的过程
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
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替。
的地方如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
等解剖部位,在这些部位易位。
①横向易位:正常微生物从水平的位置向四周转
移。如肠道菌转向呼吸道或泌尿道,口腔转向 面部或呼吸道等。
②纵向易位:正常微生物在原定位向纵深转移,如肠道 菌引起的急慢性肠炎,鼻咽部菌引起的鼻部感染。
2、新区转移:新区是指本来无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 织,如血液、内脏、组织及体腔等。 ①血行感染:微生物侵入血行并定植,此时宿主多处于
微生物群宿主转换的结局。
(四)转换意义 正确认识正常微生物群和致病菌的本质。 地球上没有真正的致病性微生物,现有 的致病性微生物都是正常微生物群在易 位或易主过程中的一种微生态学现象。
三、定位转移
(一)定位的定义 定位是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 籍生境或本来无微生物生存的位置上的一 种现象。
(二)定位转移的机制
三、定位转移
生态学规律包括动态平衡和动态失调 两方面,就生态学本身来说,几乎一切过 程都是动态的,因此这一过程就包括微
生态演替、宿主转换及定位转移等。
一、生态演替 微生物群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 及物理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所产 生的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类
型的顺序过程,就叫做演替。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
次级演替:一个生态系或群落因自然的或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
![4动物微生态的营养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9651e0c1d5bbfd0a7956739c.png)
宿主 免疫:免疫缺陷、同位素照射、营养失 调、疾病等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都能引 起微生态失调。 遗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组 成和数量不同。 生理功能:胃酸减少或增多,都会影响胃 内正常菌群减少;肠蠕动加快或减慢,都 会影响微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
微生物菌群 自身状态 与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2、作用机理
(1)从微生物作用方式的角度 优势种群说: 微生物菌群中的优势种群对整个种 群起决定作用。 微生物夺氧说:微生物添加剂进入消化道后迅速 繁殖,消耗肠内的氧气,降低局部的氧分子浓度 膜菌群屏障说: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体 在肠细胞上定植,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 “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改善机体免 疫系统和肠道功能,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基因 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运转。
3、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的转化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转化过程 互生 环境 生态平衡 微生物菌群平衡 抗生 偏生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生态失调 微生物菌 群失调
4、微生态失调与动物健康
动物微生态失调 菌群失调、定位 转移和内源感染
影响动物的健康 和生产性能
第三节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营养供给与动物微生态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 控 化学益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动物微生 态环境的调控
微生态营养
Microecology and Nutrition
内容
概述 动物微生态营养原理 动物微生态环境的调控
第一节 概述
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学 动物微生态营养
一、微生态学
1、最早(1977):德国Rust提出,认 为: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2、康白:研究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学科 3、何明清: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 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的生态科学。
水产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失调如何调节
![水产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失调如何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693c445e45c3b3566ec8b0e.png)
水产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失调如何调节微生态失调与微生态平衡相反,是指微生态系统处于不良条件下时,出现的微生物的种类、生理功能和各种相互关系的紊乱。
水环境中微生物平衡失调影响水生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鱼虾蟹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池中孤菌数达到105cuf/以上时就会导致虾体正常失调,可能会发生弧菌病,过量使用抗菌素、消毒剂会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某些致病菌对某些抗生素敏感而转变为不敏感,用药量不断增加。
在养殖初期,池塘里生物量小,有机制不多,溶养充足,有机物在好氧性微生物分解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盐类为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盐,又为养殖动物呼吸,和有机分解提供溶氧,并为养殖动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色。
这是池塘处于相对的良性生态平衡状态。
随着养殖期的增长,池塘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多,在池塘的中上层由于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维持足够的氧气供给好氧微生物活动,而在池塘的下层和底层光合作用微弱,有机物的分解很快就消耗掉了水中的氧气,使得厌氧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大幅升涨而成优势种群,有机物的厌氧消化取代了氧化分解,厌氧消化速度慢,分解有机物不彻底,易产生氨、有机酸、硫化氢、胺类、低级脂肪酸、醇类、甲烷等中间产物,这些产物对动物有毒害作用,能使养植物中毒,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引起致病死亡。
由于分解有机制速度慢,进入养殖池中的有机物得不到及时分解,从而造成池底老化或恶化。
人为的添加有益微生物后,由于需氧菌与厌氧菌共栖,当需氧菌消耗掉了周围小环境中的氧,便为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即使大环境有氧,而在某些小环境中由于好氧菌的作用造成厌氧条件下就能使用厌氧菌良好的生长,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大大加快了有机物的分解速度,能把进入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快速而彻底地分解掉,减少或避免有机物的沉积而保持底质的清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224fb76bb4cf7ec4afed0cf.png)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微生态平衡14
![微生态平衡14](https://img.taocdn.com/s3/m/de0148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8.png)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状态。
微生物是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等。
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微生态平衡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中,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等功能,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降解。
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毒化学物质,维持水体的纯净和清洁。
在大气中,微生物可以参与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
然而,当外部环境受到破坏或干扰时,微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比如,土地的
过度开发、水体的污染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排放都会对微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导致微生物种群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为了维持微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保护自然环境,减少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避免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
其次,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指导我们更好地调节生态系统。
此外,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微生态平衡的维持和恢复。
总的来说,微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保护好微
生态平衡,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微生态重点整理
![微生态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097069ddccda38376baf31.png)
3、免疫功能下降:一些抗生素使用,本身就可降低机体免疫,如氯霉素、磺胺、卡那霉素等;其次,抗生素杀死活细菌疫苗和杀死机体非特异刺激的细菌,机体无自然抗体,以及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
四、化学物质、农药的污染: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中毒。
五、工厂“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一)氟化物:大骨节病。(二)二氧化硫:酸雨,天然气井喷-四川。(三)砷、铅、汞、镉等污染:陕西血铅超标儿童事件。无铅汽油。
第八章
微生态平衡概念,平衡的指标有哪些?什么含义?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理性结合,是各方面总的平衡,没有抽象的平衡。具体指标反映在机体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的多少。
临床失调:潜伏型(亚临床),局限型和弥漫型(全身症状明显)。
感染概念,原因菌有哪些?
指机体原籍微生物易主和易位的变化。
机体常见的原因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厌氧的梭菌,L-型细菌等。
抗生素引起的失调是什么?
一、正常微生物之间平衡破坏,微生态失调发生。
二、耐药细菌增加,耐药谱加宽,出现10耐以上的超级细菌。
一、畜禽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病原微生物、有机物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腐败物质,引起鱼类死亡。
、硫化氢等。(二)空气中的微生物:常见有:芽胞杆菌、球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有口蹄疫病毒、过敏微生物、真菌孢子。(三)传播途径:气源传播、飞沫传播、尘埃传播和小核传播。
饲料含二恶英,疯牛病骨粉,瘦肉精等。
一、饲料添加剂的危害:(一)激素、抗生素、兽药—瘦肉精,氯霉素、痢特灵等。(二)高铜、高锌、高铁等:高铜粪黑,过高食欲减退,黄疸,贫血,便血,胃溃疡。(三)砷、氟中毒:阿散酸:经常使用阿散酸于饲料,土壤就会蓄积砷,万头猪场,5-8年,可排10吨砷,农作物含量一定高。高氟地区,氟乙酰胺-灭鼠药。四)有害的微生物:规定饲料不能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霉菌控制在4、5x10-3个/克饲料。
第八章 反刍动物微生态与应用
![第八章 反刍动物微生态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0fad99581b6bd97e19ea73.png)
主要内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特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环境中的
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特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环境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作用机制 (1)促进胃肠道微生态平衡; (2)促进肠道优势菌群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3)促营养作用; (4)提高对粗纤维的利用率; (5)促进对氨的利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1)需氧芽孢杆菌制剂 (2)乳酸菌制剂 (3)酵母类制剂
三、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在幼龄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促进瘤胃发育和提早断奶 2、调节肠道pH值 3、提高生产性能 4、防治腹泻
二、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特点 (一)瘤胃内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及特性 1、瘤胃内的细菌
——纤维素分解菌 ——半纤维素分解菌 ——淀粉分解菌 ——氨基酸分解菌 ——脂肪分解菌 ——其它细菌
2、瘤胃内的纤毛虫 (1)纤毛虫的分类
全毛虫目和贫毛虫目 (2)纤毛虫的营养代谢
——糖类代谢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3、瘤胃内的厌氧真菌 (1)真菌特点
栖居在瘤胃内,且能降解植物细胞壁。 (2)真菌功能
分泌不同的消化酶,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如纤维素降解酶、木聚糖降解酶等。 (3)应用
开发新型饲料具有潜力。
第二节 反刍动物微生态失调与防控 一、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平衡 二、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一、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平衡 瘤胃内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随日粮的组成不同
鸡营养生理及其微生态
![鸡营养生理及其微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7a132ace79563c1ec4da7168.png)
四、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1. 鸡胚期
检测分类单元(OTU)是226个,在门水平变形菌 门最为优势,占总微生物菌群丰度的86%,属水平 上,最优势的菌群是盐单胞菌,比例79%。
鸡胚中不同水平上的微生物菌群数量
门水平鸡胚中微生物菌群的分类及多样性 属水平鸡胚中微生物菌群的分类及多样性
四、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盲肠一般长 14-23 米 , 分 为盲肠基、盲 肠体和盲肠尖
依靠胃壁收缩和沙 砾间的相互摩擦, 磨碎粗硬饲料 形成较直的肠袢, 分为升支和降支
消化、泌尿、生殖三 个系统的共同通道
免疫调节,鸡病诊断 主要观察部位
(四)腺胃特征
腺胃为食管末端的膨大,位于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呈纺锤形,腺胃黏膜上分布有30~40个腺乳头,分泌的胃液 含有胃蛋白酶和盐酸,有消化蛋白质和溶解矿物质的作用。
后为肛道,是消化道最后一段,壁内 有扩约肌,在泄殖腔道与肛道交界处 的背侧有一腔上囊。
(六)泄殖腔特征
泄殖腔集粪道、尿道及输卵管出口于一体,因 此所产鸡蛋容易受到粪便污染,特别是当母鸡消化 道带有病原体时,可使其通过污染种蛋而传播疾病。 当难产而导致脱肛时,则易引起病原体从泄殖腔至 子官、输卵管甚至波及全身的上行感染。
(五)肌胃特征
肌胃呈扁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腺胃和十二指肠之间。肌胃 由两对厚而坚实的肌肉组成,呈暗红色,内有黄色的角质膜。 肌胃不分泌消化液,主要依靠胃壁强有力的收缩和沙砾间的 相互摩擦,机械性地磨碎粗硬饲料。
(六)泄殖腔特征
泄殖腔被两个环形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为粪便道,与直肠直接相连;
中为泄殖道,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 管的阴道部开口于此;
母鸡—9.11g/100ml血液 5.红细胞:公鸡—3. 23百万个/mm3 血液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
![(完整版)反刍动物微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79a1bb6159eef8c75ebfb345.png)
纤毛虫
鞭毛虫
瘤胃中的纤毛虫
一、纤毛虫的分类和主要形态特征
瘤胃中常见的纤毛虫主要有两大类——全毛虫目和贫毛 虫目。
(一)全毛虫目
主要的科为均毛虫科,瘤胃中有三个属:① 均毛虫属;②密毛 虫属;③布契利氏属,在瘤胃中较少见。这三个属的数量仅为瘤胃 纤毛虫的1% ~5% 。
全毛虫的纤毛虫全身均匀覆盖纤毛,运动速度较贫毛虫快。虫 体长度为80 ~160μm。均毛虫属个体较大,密毛虫属的个体较小。 采用新鲜的瘤胃内容物,能在光镜下见其形态。这类纤毛虫在有氧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比其他种类长,而在幼龄反刍动物体内最先建立 该虫区系。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rumen
1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2 胃肠菌群构成及功能 3 瘤胃中的纤毛虫 4 瘤胃中的厌氧真菌 5 瘤胃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6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第一节、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一、微生态空间
( 一) 消化道结构特点 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复胃,也称反刍胃或多室胃,包括4个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一、微生态空间
( 三) 消化道微生态空间 反刍动物消化道的微生态空间, 瘤胃仍具代表性。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分
布于瘤胃液中, 附着于进入瘤胃内的饲料颗粒上和瘤胃壁的上皮等部位。瘤胃 液内的细菌多具粘附结构, 主要为菌毛和糖须。糖须是一种多糖体脂蛋白, 可 使细菌固定, 形成微菌落, 并在上皮细胞表面粘附。许多细菌靠多糖纤维固定 于进入瘤胃的饲粒颗粒上。
蛋白质、尿素 等含氮化合物 瘤胃微生物
菌体蛋白
提供能量
发酵产生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态空间及微生态组织
三、研究瘤胃微生态学的方法
( 一) 体外试验 连续发酵法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部分模仿瘤胃所进行
微生态制剂对动物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微生态制剂对动物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362b20cfc789eb172dc844.png)
益生 菌 刺激 动 物 的免疫 机 能 ,当接 受 特异 性 的 疫 苗免疫 、 抗原 刺 激时 , 促进 动 物产 生 高水 平 的特 可 异性 抗体 , 从而提 高 动物 的抗 病力 。
3微生态制剂的调节作用
益 生菌 是调 整微 生 态平 衡 的 活 菌制剂 ,我 国应
用 的有 乳 酸杆 菌 、 酸 链球 菌 、 链球 菌 、 乳 粪 芽孢 杆 菌 、 双歧 杆菌 和酵母 菌 。在制 剂 中有 的为单一 菌种 , 的 有
合 ,使细 菌粘 附在肠 壁 上并增 殖 ,导致 肠 道疾 病 发
2 消化道微生态失衡与功能紊乱
胃肠 道 原籍 菌 、外 籍 菌 和其上 皮 细胞 等 生 物成 分 和食 源性 非 生 物 成分 ( 被 消 化 的食 物 ) 未 以及 来 自胃、 、 、 肠 胰 肝脏 的分 泌 物 ( 激 素 、 、 液 、 盐 如 酶 新 胆
生, 而一些 寡 糖 的结构 与 肠 上皮 寡糖 受体 相 似 , 与 可 病 原 菌 的外源 凝集 素 特异 性结 合 ,使 病 原 菌不 能在 肠 壁上粘 附 , 而随寡 糖排 出体外 。 对于肠 道 正 常菌 群紊 乱严 重 或 致 病 菌的 危 害 比 较 严 重 时 , 以先用 抗 生素 清理 肠 道 , 后 用微 生 态 可 然
最好 用前 检测 活 菌数 。
门 氏菌 。另 外 , 酸性 环 境刺 激 胃肠 道 蠕 动 , 病 菌起 对 到机 械性排 出的作 用 。厌 氧菌 与黏膜 上皮结 合 紧密 ,
莹 ' J 士 士 . 1 - t ^ n ^ 0^ - 7
微 生态 制 剂 的使用 量 要适 当 ,一般 在 3亿 个 活
菌左右。过量会导致腹泻, 过少则起不到治疗效果。
0.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复习资料
![0.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cfa919a71fe910ef12df8ae.png)
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名词解释1.正常微生物:动物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机体有益、无害、必须和不可缺少的微生物。
它与机体的免疫、营养、生物屏障、生物拮抗、传染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2.正常微生物群:在动物和人类的内环境(主要是与外界沟通的腔道等)及皮肤,常常存在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即健康状态时)下,这一微生物层对动物不但无害,而且有益,故称其为正常微生物群,它对动物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态系,在特定生境的正常微生物群又称为原籍菌群,即寄居在特定个体体内的非但无害而且有益的微生物群落。
3.动物微生物学:是我国近2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并以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等理论为核心的边缘学科,属于生态学范畴。
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分支。
4.悉生动物:指用与无菌动物相同的方法取得饲养(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饲养)、但明确的物体内所给予的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即凡含有已知的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的动物。
5.微生态空间:是正常微生物群赖以生存的宿主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各层次环境。
6.微生态演替:是指正常微生物群,在自然和人工因素影响下,在宿主机体解剖部位的微生态空间中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7.演替峰顶:是在一个单一的生境内微生物群落由初级演替、次级演替或生理性演替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稳定状态。
8.原籍菌群:正常微生物群是指一定宿主和一定位置存在的微生物群。
9.定位转移/异位:指微生物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上的一种现象。
10.微生态平衡: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该组合在共同的宏观环境条件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的各级生态组织结构与其宿主相应的生态空间结构正常的相互作用的生理统一体,该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细菌第五节_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第五节_细菌的感染与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10793cb879563c1ec4da7170.png)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
结局?
机 体
抗菌免疫
侵袭力
细 细菌的毒力
毒素
菌
的 细菌侵入宿主的数量
致
病 细菌侵入的部位
机
制
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侵袭力: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黏 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
毒 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 力 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 因 菌生物被膜等。 子 毒素:含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微 生 态 系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害。
抗肿瘤作用 通过将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
无害物质或通过激活巨噬细 胞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免疫抑制
剂、激素、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及 射线照射等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概念: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 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间 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2)全身传染:病原菌或其毒素进入血流向全身 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称为全身传染。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全身传染又可分为:
a.毒血症: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 但其有毒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为毒血症, 如破伤风等。
b.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不在血流中大量 繁殖, 只是短暂经过和存在存在,向组织器官转移,称 为菌血症。
微生态
![微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70127dfcba0d4a7303763a0d.png)
答:添加剂的危害 霉菌毒素和霉菌 化肥影响 化学物质农药 工厂“三废”污染
生物拮抗的内容是什么?
答:指正常微生物拮抗外来微生物的作用。定植抗力: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群是哪些?
答:含义: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理性结合,是各方面总的平衡,没有抽象的平衡,具体指标反映在机体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多少。指标:1微生物的定性2微生物定量3定位
名词解释
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紊乱状态。
正常微生物群:是正常机体内外携带的一层不引起致病的微生物,又称原籍菌群或固有菌群,对机体无害 有益 必须的 不可缺少
生物兽药:调整菌群失调,保健 预防 治疗疾病,如整肠生,金双岐,促菌生等。
绿色生物饲料:利用有益微生物生产的无污染安全饲料。
抗生素的副作用死什么?
答:1菌群失调2耐药菌的增加3免疫功能下降4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理性结合,是各方面总的平衡,没有抽象的平衡,具体指标反映在机体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多少。
合生元:又称合生素,是指有益生菌核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益生素: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利用有益微生物经过一定工艺制备的有益活菌制剂。
微生态演替:生态空间改变,引起正常微生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微生物群之间有哪些协同或拮抗关系 中立 栖身 互生 助生 竞争 偏生 寄生 吞噬。
动物微生态失调(生态学)有 菌群失调 定位转移 血行感染 移位病灶。
生物间三流转是 物质 能量 基因的运输和运转。
问答题
正常菌群鉴定标准是什么?
答:要符合以下标准:1绝大部分厌氧条件生长2成年动物长存,并生长于特定区域3演替定植保持一定群落水平4对宿主健康有益具免疫营养生物拮抗和生长刺激作用
第八章动物微生态平衡与失调-课件
![第八章动物微生态平衡与失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e8676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0b.png)
微生态平衡指标的相对性
微生态平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当 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微 生态中的优势菌群对各因素的变化 尚能承受的情况下,这种平衡仍然 能维持。
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一、外环境 二、宿主 三、微生物菌群
一、外环境
外环境因素:气候、阳光、辐射、 温度、水草、饲料、厩舍等。
这些因素首先影响宿主生存条件, 同时也对微生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主要指的是微生物群落,提出了微生 物群落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2)
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
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该组合在共同的宏观环境条件影响下,正常微生物 群的各级生态组织结构与其宿主相应的生态空间结 构正常的相互作用的生理统一体。
该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生理功能
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微生态的平衡 密切相关。
单胃动物的胃功能异常 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异常
单胃动物胃的PH值较低,只有少数耐 酸微生物生存。一旦生理功能改变, 分泌胃酸减少,则肠道内的微生物 就会逆行在胃中繁殖。
微生态失调(康白)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 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 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 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一、微生物的定性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二、微生物的定量
(microbiological quantity)
外环境对宿主的影响
环境决定动物种类
不同的外界环境生存着不同的动物。 同一地区也养育着各式各样的动物。
环境与动物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环境决定动物,动物选择环境。
外环境对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
![预防兽医进展和兽医法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33c088a0116c175f0e48eb.png)
复习资料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一、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平衡失调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平衡失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细菌与细菌间的比例失调,正常菌群之间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二是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失调,如宿主患病或过度使用抗生素,细菌与宿主的平衡遭到破坏;三是细菌和宿主与外环境之间的失调,如外界环境改变引起宿主患病。
因此,微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宿主表现出病理变化,这两方面互为因果。
二、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中毒、营养因素引起的动物腹泻,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有关;②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如外科手术、消化道篓管、肠炎、便秘等易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③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动物接受激素或同位素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可促进微生态平衡失调;④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微生态平衡失调;⑤感染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
(一)外环境改变外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以间接为主,主要是通过宿主生理功能的改变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定植状态异常,以及微生物生理状态的改变。
例如,猪在饥饿时,其肠道原籍菌群在上皮细胞表面的定植受到一定影响。
环境温度的降低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引发菌群失调。
食物和药物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人体的长期偏食试验发现,以食碳水化合物为主者,虽然肠道总菌数增加,但肠杆菌和拟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以食脂肪为主者,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拟杆菌显著增加;高蛋白饮食者,乳杆菌减少,肠杆菌和肠球菌增加。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十分重要。
一些营养物质可显著影响益生菌的活性,如不饱和脂肪酸对益生菌具有颉颃作用,所以在配合日粮中若添加益生菌,应尽量避免与添加的油脂直接接触。
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考点整理
![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 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577fccb9f3f90f76c61b75.png)
第一篇动物微生态基础知识1、微生态就存在于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体表。
它们的数量是人类自身数量的10倍。
种类约4000种。
它们已经被生命科学家称为动物的第十一大系统,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紧密相联。
2、动物自身基因:(先天遗传)——自身基因组(肠道菌群)——人体后天获得的“第二个基因组”,第二个基因组又称“(元基因组)”,是动物自身基因组数量的(100)倍。
是当今全球微生态和基因工程的研究热点。
3、肠道的生理功能不仅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而且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4、菌群平衡,动物健康;菌群失调,细菌比例紊乱,导致疾病。
(填空)5、动物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填空)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微生态菌群保持在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中,需氧菌与厌氧菌、阳性菌和阴性菌,微生物的种群与数量都保持一定的比例。
环境变化、动物生病、应激、饲料改变、抗生素等都可能带来微生态失调。
6、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定植、粘附的概念(填空)原籍菌群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对宿主是有益菌,因而也称为固有菌群。
而外籍菌群在其非特异性宿主体内,必须要适应环境,耐受免疫屏障和生物拮抗等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排除。
原籍菌群都具有定植能力,具有在宿主生长、繁殖和延续后代的能力。
动物出生后几个小时至几天,就会出现各部位的特异性微生物定植,哪个部位定植哪种微生物都是一定的,是微生物与宿主两方面共同的遗传学机制决定的。
定植则依靠微生物对宿主的粘附,而这种粘附是有特异性的。
微生物定植后就是繁殖与尽快形成一定的优势种群地位,还要抵抗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以及耐受宿主的免疫屏障作用。
7、大肠杆菌是肠道条件性致病菌8、动物和人的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极具多样性,一般有1000-4000个种群,每克肠道内容物含有多达100亿个活菌体。
动物体患病或者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种群的多少,决定菌群平衡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育阶段
不同发育阶段动物的微生物菌群也有变化, 特别是幼年动物。
母畜妊娠时,其胎儿是无菌的,一直至出生; 分娩后,胎儿一接触空气,随即出现了细菌的 定植。首先是皮肤、结膜以及与外界接触的粘 膜; 再接着由于呼吸、吞咽,菌群进入呼吸系统和 消化系统。
遗传
不同种类动物正常微生物的组成与数量有 明显差异。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也有差异。
三度失调
亦称菌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三度失调时,原籍菌为过路菌或外袭菌代替, 或某一种原籍菌过度繁殖,在临床上表现为
急性感染状态。
如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肺炎杆菌及 大肠杆菌等,都可以引起三度失调。
常见的微生态失调
感染与微生态失调 抗生素与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耐药菌株增加,耐药谱加宽 促进定位转移
雏鸡白痢
厌氧菌下降,需氧菌上升,厌氧菌与需氧菌 比值由健康状态的950:1下降到白痢时的80:1, 厌氧菌降低12倍。说明外源病原菌对厌氧菌 有抑制作用。
可能机理:①由于病原菌大量繁殖,争夺营养、 产生抑制厌氧菌的产物并占据栖居位置。②厌氧 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需氧菌增殖的抑制 作用,导致需氧菌上升。③需氧菌上升,反过来 又可协同病原菌排斥厌氧菌。
耐药菌株增加,耐药谱加宽
耐药性的产生是通过耐药质粒(R质粒)引 起,以大约10-6频率传递。
由于细菌的数量大,繁殖快,在这一频率下, 造成耐药菌株的扩散、蔓延,同时使一种细菌 产生多种耐药性。
耐药性不仅在同种属间传递,而且在不同的 种属间也可以传递。
如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嗜血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中传递 耐药性。
第八章 微生态平衡 与微生态失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概念 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微生态失调分类 常见的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1)
1962年Haenel定义:一个健康器官的, 平衡的,可以再度组成和自然发生的 微生物群落的状态。
主要指的是微生物群落,所以是微生物 群落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的相对性
微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因为外界条件总是变化,宿主的生理状态 也在不断在变化。 但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正常机体的 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生境内,其微生物的 数量和组成基本上是恒定的。
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1920年德国微生物学家A.Scheunert在研究 肠道菌群时,就提出了微生态失调这一术语, 并与微生态平衡相并用。 微生态失调(康白)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 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 衡,在外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为 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外来菌侵入了正常菌群的微生境,或正常 菌群移位,则机体均视其为外来菌而产生 免疫反应。 由于各种物理因素(射线照射等)、化学 因素(致癌物质等)和生物因素(致癌病 毒等)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缺 陷,对外来菌或外籍菌的免疫排斥力度不 够,就会助长了这些菌的繁殖,导致正常 菌群平衡的破坏。
三、微生物菌群
微生态平衡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宿主处于 一定的健康状态,各微生物菌群之间以相应 的比例组成一个复杂的群体,它们之间既相 互依赖,又相互竞争而组成一个动态平衡。 一旦微生态条件有利于某类菌群,该菌群就 趁机繁殖、扩张,引起正常生理条件下优势 菌群的演替或病理条件下的微生态失调。
外界因素、宿主因素等最终都经过微生 物起作用。
系统和器官
不同系统的生理功能不同,其组成器官也不同, 器官所处的位置和条件也不相同。
呼吸系统主要是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它的微生态区 系只能是需氧微生物,而厌氧微生物不能生存。 消化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单胃动物前段有 氧,后段厌氧,而且食物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因此 这个系统有最为丰富和复杂的微生物菌群,菌群的 密度和多样性最高。
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病毒、鞭毛虫、纤毛虫等
在微生态平衡指标的制定中非常重要,是判 定标准中的基础。
微生物的定量
对生境内微生物总菌数和各种群活菌数的 测定。 定量检查是衡量微生态平衡与否和进行微 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技术。 如果只有定性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很 难确定许多微生物究竟有何意义。
如同一种群,在原位是原籍菌;离开原位转移至 其它位置,称为外籍菌。它们在生物学上是相同 的,但在生态学上则是不同的。
原籍菌属正常菌群范畴。如果原籍菌变为外 籍菌,则可能对宿主是有害的。
如大肠杆菌在肠道中是原籍菌,对机体是有益的 正常菌群,一旦易位到肝,脾等脏器中,则就成 病原菌引起机体发病。
微生态平衡指标的恒定性
微生态平衡的指标
一、微生物的定性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二、微生物的定量
(microbiological quantity)
三、微生物的定位
(microbiological location) 微生态平衡指标的恒定性与相对性
微生物的定性
是指对微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群的分离与鉴定 或利用其它手段来确定菌群的种类。 定性检查包括微生物群中的所有成员,才能 反映客观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全貌。
生理功能
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微生态的平衡 密切相关。
单胃动物的胃功能异常 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异常
单胃动物胃的PH值较低,只有少数耐 酸微生物生存。一旦生理功能改变, 分泌胃酸减少,则肠道内的微生物 就会逆行在胃中繁殖。
反刍动物出现严重的前胃迟缓,瘤胃中 的微生物就会因为胃中的酸度增高而受 到抑制,当PH值为4时,瘤胃中的纤毛虫 PH 4 大批死亡,细菌大量繁殖,特别是一些 非正常菌群的细菌,反过来又加剧瘤胃 生理功能的恶化。
动物的种类与品系
动物的种类不同,其微生态区系不同。这是历史进 化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适应状态。
不同动物的同一器官其微生物区系不同
反刍动物的前胃,体积庞大,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纤 毛虫。 马属动物的胃中微生物很少,仅有少量的螺旋体和抗酸性细菌。
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的动物中也不一样,如鸡的双歧杆菌就 不能在鼠的肠道中定植。
外界因素也直接作用于微生态
体表的菌群受阳光、紫外线、寒冷、暑热、 干燥、潮湿等直接影响 消化系统的菌群受食物影响较大。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的微生态菌群与肉食动物的 差异很大;杂食动物与以上两者又有区别。 同一动物,幼龄吸奶,成年期食物变化,影响 其微生态菌群。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宿主
宿主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很多。 动物的种类与品系 系统和器官 生理功能 发育阶段 遗传 免疫
从遗传学角度研究认为,正常菌群组成与个体 的遗传有关。
Merwe等(1983年)分析5对同卵孪生子和5对异卵 孪生子的肠道菌群,同卵孪生子的肠道菌群几乎完 全接近,而异卵孪生子的肠道菌群却差异显著。
免 疫
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天然屏障、粘 液、吞噬及各种因子等)和特异性免疫(包 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排斥和消灭 外来微生物的目的。 正常微生物菌群是一类外来的微生物,但机 体对它们不产生免疫反应。
无论是那种肠炎,肠道内环境被破坏,都会引起菌 群失调。
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衡,生物屏障被破坏,条件性病原 微生物或外源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有益微生物繁殖受到 抑制,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菌群交替。
仔猪黄痢
大肠杆菌数量由5.5±1.5上升到6.4±0.9, 而拟杆菌则由5.0±1.1降为3.4±1.4,双歧 杆菌由7.2±0.7降为6.2±1.2。需氧菌与厌 氧菌的比例由正常的1:99反转为1:1。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过度增殖,必然导致肠 道内毒素含量大量增加,从而表现腹泻和内 毒素血症。
一度失调
使用抗生素,往往抑制了一部分细菌,而促进 了另一部分细菌的生长,造成某些部位的正常 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异常变化。 一度失调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有变化,
临床上没有表现或只有轻微的反应。
一度失调,在抗生素或其他化学疗法停止后, 不加治疗,即可自然恢复。因此是可逆的。
二度失调
二度失调,在临床上多有慢性病的表 现,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二度失调是不可逆的。去除诱因,失 调状态仍然持续存在,菌群从生理波 动转变为病理波动。
应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产生,使大部分正常 菌群耐药,不仅破坏了微生态平衡,而且已 构成严重的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问题。 为在最大程度减轻抗生素副作用,应用微生 态理论,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才能发挥 其有益作用。
具体措施
首先,选择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微生态结构。
在卫生条件较差或发生过严重细菌感染的畜禽 场,以抑制外界病原菌为主; 在新建畜禽场或清洁的场所,可以少用或不用 抗生素,维持动物自身的微生态平衡。
如呼吸道查到大肠杆菌,如果数量少不足为奇, 如果数量较多,甚至为优势菌群,则可能引起 宿主发病。
在数种、数十种甚至数百种以上的微生物 共生的生态系中,只有进行定量测定,再 经过统计分析,获得各种菌群数的数值以 及种群间菌群的比例,同其正常值比较, 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微生物的定位
指微生物种群在宿主中存在的位置。
另外,应用微生态学理论,“多抑少补”, “先抗后调”,“清扫扶正”。
肠炎与微生态失调
肠炎是指肠道的卡他性、浆液性、粘液性、出血性、 纤维素性以及坏死性炎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或 下痢。
引起肠炎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消化吸收不良,饲料中铜、 锌、生物素不足、电解质不平衡,气候变化,腹部受凉, 体质虚弱,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沙门氏菌、 副轮状病毒等感染。
肠炎、便秘与微生态失调 霉菌毒素中毒与微生态失调
正常微生物群落之间 平衡被破坏
正常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使外源 致病微生物易于定植或增殖。
因为抗生素在杀灭某些病原菌的同时,也使正常 菌群受到严重抑制,抗生素非敏感菌则趁机大量 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