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就、困境及提升途径

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就、困境及提升途径

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就、困境及提升途径作者:暂无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5年第12期刘辉郑州科技学院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Zone)又称为免税贸易区(Tax-Free Trade Zone),其实质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即由主权国家或地区设立,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享有更加优惠的政策,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的地方。

自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区也不断增多。

截止2015年9月,我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与地区,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到东盟、冰岛、瑞士等22个国家与地区。

当前,我国已进入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但也面临很多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自贸区的扩展。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提升途径。

一、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一)自由贸易区发展迅速,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稳步推进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

同时,我国顺应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设且已取得一定成效。

2002年我国与东盟十国建立了第一个自贸区-CAFTA。

在随后的13年里,自贸区建设已成为我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利器,推动着国内经济的升级转型。

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9月,我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与地区。

其中,14个已签署自贸协定,涉及到东盟、冰岛、瑞士等22个国家与地区,包括内地与香港、澳门的CEPA协定,大陆与台湾的ECFA协定。

除韩国、澳大利亚以外,我国自贸协定均已实施。

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加快双边自贸谈判步伐。

2014年7月中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瑞士对中国99. 7%、中国对瑞士84. 2%的出口商品实施零关税;2015年6月1日签署国别贸易额最大的中韩自贸协定,三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6月中旬签署中澳自贸协定,双方各占出口额85. 490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质量问题的文献综述一、引言(一)选题背景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整合进入世界市场,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大幅降低,各行业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扩大,经济迅猛发展,根据2011年《经济蓝皮书》,2010年前8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187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其中进口88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出口98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环境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土地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等问题日渐突出。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和较差为主,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部分城市污染仍较为严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为严重。

可以从世界银行的环境数据中看到中国人均CO2排放量水平要远高于周边各国和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与其对外开放程度密不可分的。

而国际贸易与FDI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最终可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过真正做到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倒U型的“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会呈现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但经过各国学者的经验检验发现,该曲线并不普遍适用。

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较环境改善的临界值还相差甚远,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当下的环境状况下又很难走得通。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贸易伙伴国实施环境管制后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与依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其建设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效应。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理解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以及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揭示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通过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如两国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等,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引力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适合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静态贸易效应的模型。

接着,我们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自贸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态贸易效应作为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自贸区成立后对成员国间贸易流量的直接影响。

深入研究CAFTA框架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在CAFTA下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分析提要2010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实现了全面经贸合作。

中国与东盟在资源、产业等各方面呈现着竞争与互补相结合的现象。

通过UNCOMTRADE数据库和一些评价公式,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量以及产业的相关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优劣势。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现状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空间距离上东盟作为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双方的经贸并不频繁,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方针,与东盟经贸合作得到迅速发展。

1995~2001年以来东盟一直是中国贸易伙伴的前五位。

2001年11月在金边召开的东盟第五次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正式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中国和东盟“10+1”领导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得到显著的增长,同年在老挝首都万象“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的《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货物贸易协议》签署了有关协议,促使中国与东盟合作得到快速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由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再到战略伙伴,到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是中国与伙伴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经济贸易的增长,不但可以带动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可以带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

以此可以更有条件和筹码去解决一些政治上的争端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东盟贸易现状分析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日益紧密,自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签订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都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6作者简介:李璐(1994—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下来,许多学者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由于方法和数据不同,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Shanping Yang和Inmaculada Martinez-Zarzoso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对双方的影响,通过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以及最重要的制造业,提出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应该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从而推动自贸区的建议。

SugiharsoSafuan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削减和消除关税进行评估,认为消除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后对双边的贸易流量、经济增长和福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所有自由贸易区成员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增幅最高。

崔鸽分析了比较优势下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路径,认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加快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加对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产业的投入,加强双边金融设施与交通设施的完善。

吴喜龄和陈万灵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理论上检验了CAFTA的建设与升级发展必然使双边经济发展实现共赢,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以及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都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的结论。

陶斌智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新机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外环境,把握其内在优劣势,以及外在机遇与威胁。

认为中国与东盟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自贸区升级谈判达成、互联互通提速等机遇,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壮大产业内贸易、升级跨境电商,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

二、有关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综述Hal Hill Dedi Walujadi利用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 CAFTA 国家产品的互补性和相似性趋势及其出口趋势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等多个方面,对于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其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的基石,多种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为较为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国际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投资的增加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有关跨国公司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模式、国际化战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国际投资的研究也关注跨国投资的原因、影响和效应等问题,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启示。

国际金融与汇率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等。

尤其是汇率问题在国际金融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有关汇率形成与调整的研究成果为国际经济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证依据。

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政策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的综述表明,推动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与汇率问题以及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推进密不可分,相关研究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更具前瞻性和独创性的研究问题,为学科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一、引言外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迅猛。

众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外贸领域,对外贸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以期为外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外贸发展趋势综述1. 互联网与外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贸领域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

互联网为外贸商家提供了全新的拓展方式,跨国电商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外贸贸易发展。

同时,互联网也提高了外贸的效率,促进了外贸经营的转型升级。

2. 新兴市场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外贸的重要动力。

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还推动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开拓新兴市场,深入研究其特点和需求,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3. 商务模式转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商务模式也在转型。

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冲击,新的商务模式不断涌现。

比如B2B(企业对企业)平台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更直接、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而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渠道。

三、外贸影响因素综述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对外贸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外贸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贸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

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外贸发展的基础。

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等都对外贸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保持竞争优势。

3. 国际市场变化外贸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变化。

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外贸的发展。

外贸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外贸对策综述1. 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便利化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

同时,外贸企业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贸易效率。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史 进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

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

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

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

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研究综述及问题分析

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研究综述及问题分析

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研究综述及问题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自贸区作为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跨境电商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把握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转型升级。

本文旨在对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进行综述和问题分析,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研究综述及问题分析,深入探讨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发展自贸区跨境电商对经济和消费者的影响。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为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自贸区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自贸区跨境电商的概念与特点自贸区跨境电商是指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和跨境电商技术手段,实现商品、资金、信息、服务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互通,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新型商业模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自贸区跨境电商具有跨境性和互联网特性。

跨境性表现在商品和服务可以跨越国界进行买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拓展和交易。

互联网的特点也使得自贸区跨境电商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业务。

自贸区跨境电商具有政策支持和开放程度高的特点。

自由贸易区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如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收等,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参与推动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2. 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已有研究集中于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11-14] 、虚拟经济[15-16] 、通货膨胀预期[17] 等方 面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抑制作用[11-14] ,而虚拟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15-16] ,同时,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促使企业增加资本 支出规模[17] 。 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管理者特征[18] 、股权激励[19] 、大股东减持[20] 等公司治理因素和财务与 融资约束[21] 、负债融资[22-23] 等财务特征因素也影响着企业投资规模。 融资约束不仅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 海外直接投资的倾向,而且对其增加投资规模也呈现出负面影响[21] 。 另外,企业投资规模随负债比例的增 加而降低[22] ,其中,项目风险不同的上市公司的长短期负债对投资规模的影响不一致[23] 。 3. 文献评述 学者们围绕自贸区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从多个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存在以下 待完善之处。 一方面,自贸区政策的制度创新,体现于融资环境等要素市场的改善以及竞争环境等产品市 场的优化,二者可能从投入端与产出端共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但现有文献对于自贸区与微观企业投资
目前中国已设立 21 个自贸区,为检验自贸区政策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实 验场景。 本文首先讨论自贸区政策作用于企业实体投资规模的内在机理,然后在实证部分将自贸区的设立 作为外生事件冲击,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自贸区设立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有关自贸区政策经济后果的研究,基于微观视角厘清了自贸区 政策对企业实体投资水平的正向影响。 同时,区别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司外部环境对企业投资水平进行归 因,本文进一步将企业投资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延伸至政策环境层面。 第二,明确了自贸区政策作用于企 业投资的具体渠道,分析和验证了自贸区政策所发挥的投资激励效应和资本聚集效应,研究结果为自贸区 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经验支持。 第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验证了自贸区政策对企业投资的 量的促进作用和对企业投资的质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寻找政策工具。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一、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及意义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贸易和投资,在特定的范围内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区域。

它可以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等。

二、自由贸易区的类型1. 单方面自由贸易区: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了单方面的开放政策。

2. 双边自由贸易区: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起相互开放的贸易关系。

3. 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多个国家或地区组成一个相互开放的经济体系。

4. 全球性多边自由贸易区: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相互开放的经济体系。

三、自由贸易区的优点1. 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扩大市场规模:消除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加了产品销售量。

3.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了进口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成本。

4. 增加就业机会:由于贸易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企业可以增加生产规模和就业机会。

5. 促进技术创新:各国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四、自由贸易区的缺点1. 不平等竞争:发达国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生产力和更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在自由贸易区中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平等竞争。

2. 对农业影响较大:自由贸易区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

3. 贸易逆差问题:自由贸易区中某些国家可能面临贸易逆差问题,导致经济不稳定。

4. 环境污染问题:自由贸易区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如资源过度开采、废弃物排放等。

五、自由贸易区的案例1.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成立于1960年,由瑞典、挪威、丹麦和奥地利组成,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成立于1994年,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旨在消除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述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述评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962012年3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述评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张晓华 李敏 保定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一所 王文惠摘 要: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的建立与发展进程,关于其贸易效应的研究一直持续未断。

总体来说,其研究有静态效应分析和动态效应分析之分。

本文仅从贸易流量效应研究、贸易结构效应研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探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CAFTA 贸易效应 贸易结构效应 贸易竞争性 贸易互补性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b)-196-02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由于其采用的方法和数据不同,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1 贸易效应的涵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源自J.Viner(1950)的关税同盟理论,并将其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其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转移是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取代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而其动态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促进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促进吸引外资等正效应;及有可能带来的新垄断效应,阻碍技术进步,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等负效应。

随着区域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者们丰富和拓展了贸易效应的内涵,将一体化区域内成员国的贸易及相关特征,如贸易结构、贸易相关指标、贸易条件等的变化及最终带来的成员国福利水平的变化,都纳入到其内涵范畴。

本文中讨论的贸易效益,为此广义的内涵。

2 CAFTA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2.1 关于CAFTA贸易流量效应的相关研究2.1.1 基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相关研究许多学者使用GTAP 模型对由CAFTA 带来的贸易影响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政策一直是国际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历史回顾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各国开始逐渐意识到贸易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吸引了大量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领域,存在着多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影响。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理论被广泛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可以通过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实现贸易的互利互惠;绝对优势理论则主张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政治经济学分析则强调了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政策形成中的重要性。

三、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1.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辩证关系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应对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而自由贸易则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对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评估区域贸易协定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3.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贸易政策调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贸易政策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需求。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外贸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外贸文献的综述,总结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外贸发展现状1.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

2.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外贸结构正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3. 对外投资不断增长。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渐多元化,投资地区逐步拓展。

三、外贸发展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贸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低。

2. 市场竞争激烈。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3. 外贸政策体系不完善。

我国外贸政策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如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贸易壁垒尚未完全消除等。

四、外贸发展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

3.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4. 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总结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当前外贸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竞争力,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外贸文献的综述,本文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期为实现我国外贸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结论
本次演示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机 制在于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吸引企业入驻、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等方面。同 时,自由贸易试验区还对区内与区外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 生产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和政策示范等方面。
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 用。这一促进作用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 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自由贸 易试验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企业入驻,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 水平;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 率,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未能全面考虑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变 化、未能充分评估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相 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
谢谢观看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收集全球范围内设立自由贸易 试验区的国家和城市的相关数据;其次,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和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CM) 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双重差分模型主要用来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净效 应,而合成控制法则用来估计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内与区外经济的溢出效应。
文献综述
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否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二是自由贸易试 验区对区内与区外经济的溢出效应;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 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自由贸 易试验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二是实证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和完善。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FTA)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政策工具,FTA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实证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FTA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阐述FTA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接着,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模型,选取合适的样本数据和实证方法,对FTA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FTA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产业间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还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FTA建设和经济发展实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为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其实质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在现有文献中,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政策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上,通过吸引外资、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动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增长效应的评估方法。

现有文献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案例分析和准自然实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berto Cardarelli and M. Ayhan Kose(2004)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其前身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USFTA)进行研究发现增强贸易一体化有助于增加加拿大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虽然美加两国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阻碍了总劳动生产率的趋同,但是,NAFTA加深了美之间的贸易联系,两者者之间的商业周期趋于同步化。

(Economic Integration, Business Cycle, and Productivity in North America,IMF 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nthony J. Venables(1999)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域国家的成本和收益,发现低收入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异,而高收入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倾向于导致收入的趋同,结果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自(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a force 由贸易协定很可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好处。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Paris in June1999)Norman D. Aitken(1973)实证研究了EEC(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成员国的贸易影响以及两个一体化组织整体的贸易创造和转移的影响,发现实证结果和一般关税同盟理论预期一致,在一体化进程中他们经历了累积的增长,对成员国以及相互之间也有净影响。

(The Effect of the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Cross-Section Analy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 63, No. 5 (Dec., 1973), pp. 881-892)Magnus Henrekson , Johan Torstensson, Rasha Torstensson(1997)探讨了EC (欧共体)和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些欧洲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EC和EFTA成员实际上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作者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影响资源分配而且会影响长期的增长率,另外文章也探索了区域一体化饿一些间接影响。

(Growth eff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537-1557)Javad Abedini and Nicolas Péridy(2008)运用了考虑沉没成本,价格以及双边贸易成本影响的引力模型,事后评估了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协议的贸易影响。

实证结果先是强调了国际贸易传统因素(GDP,距离)作用,同时显示出新的因素特别是边界效应,期望和沉没成本的影响,然后表明GAFTA协议具有相当大的贸易效应,计算总贸易创造量得出GAFTA是区域贸易增加了20%。

(The Greater Arab Free Trade Area (GAFTA): An Estimation of the Trade Effects Journal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 ol.23, NO. 4( Dec. 2008),pp. 848 - 872)Anne O. Krueger(1999)使用引力模型研究了1980年、1985年、1990- 1998年NA FT、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研究证明NA FT的扩张,带来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under NAFTA,NBER Working Paper 7429)Mitsuyo Ando(2009)运用CGE模型研究了东亚一些自由贸易协定,结果表明具有更多成员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更大,另外在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如ASEAN+3, ASEAN+6和APEC,高质量的贸易自由化包括农业是至关重要的。

(Impacts of FTAs in East Asia: CGE Simulation Analysis,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9-E -037)Xinshen Diao, Eugenio Díaz-Bonilla & Sherman Robinson(2002))运用动态CGE 模型研究了两个可替换的一体化形式---美洲自由贸易联( Free Trade Alliance of the America,FTAA )和Mercosur和EU联盟的福利效应。

经验分析结果证明,两种形式的一体化均有利于一体化参和国,目对非参和国的影响较小。

在两种形式下,均可获得净贸易创造,即贸易创造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其中拉丁美洲参和国获得的收益将大于其他参和国。

(Scenarios for trade integration in the Americas,Économie internationale 94-95 (2003), p. 33-52.)Patrick Georges(2007)运用多国多部门的动态CGE模型研究了NAFTA废除原产地规则后产生的效应。

证明在完全废除原产地规则后,加拿大具有福利提高潜力。

Georges通过研究还认为将NAFTA发展为关税同盟,废除原产地规则对GDP和福利的影响会更大。

(Modeling the Removal of NAFTA Rules of Origin: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Cahiers De Recherch Working Paper)Charles L. Ballard and Inkyo Cheong(1997)究表明,APEC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即使在美国和日本不参和的情况下,成员国也能从一体化中获利。

在美国或日本参和一体化的情况下,美国的参和较日本的参和带给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更大。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Pacific Rim: A Computat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 ol. 8, No. 4, 1997,pp. 505-524)Shujiro Urata(2003) 运用多部门CGE模型研究了东亚自由贸易区贸易模式的影响,发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促进了东亚经济增长和增加了经济福利,但对于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是行业内贸易来说,几乎不受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Shujiro Urata, The Impacts of East Asia FTA on Foreign Trade in East Asia,NBER Working Paper No. 10173 )Innwon Park(2003)运用CGE模型定量分析了韩国-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发现韩国-中国-日本自由贸易区能够增加三个国家的实际GDP。

(A CGE Analysisof a Korea-China-Japan Free Trade Area,Economic Papers, 2003 - 210.104.132.41)Tomoyoshi Nakajima(2002)韩国-日本自由贸易区在长期会增加韩国的实际GDP,但是对日本的影响较小,免除关税使得韩国电子器件行业成本降低,表明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会增强FTA的静态效应。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Japan-Korea FTA:Sectoral Aspects,ERINA Discussion Paper No.0202e)Gary Sawchuk, Daniel Trefler(2002)认为自由贸易区减少了就业水平而增加了劳动生产率。

(A Time to Sow, a Time to Reap:The FTA and it's Impact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Productivity Issues in 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Canada,2002)Danupon Ariyasajjakorn,James P.Gander, Somchai Ratanakomut,Stephen E. Reynolds (2009)研究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东盟内根据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将刺激各国产出增加,区域内较不发达国家受益倾向于小于较发达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倾向于加大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差距。

而东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减少发达的非成员国的劳动收入,因此缩小了东盟和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

(ASEAN FTA,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 (2009) 327–335)Suthiphand Chirathivat, Sothitorn Mallikamas(2003)认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使得双方都会从贸易中受益,总的来说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相抵消。

(ASEAN-China FTA : Potential Outcome for Participating Countries,A research paper prepared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TO, China and the Asian Economies" in Hong Kong, November 9-10, 2002)Archanun Kohpaiboon(2006)在考虑原产地规则的情况下研究了自由贸易区对泰国制造行业的出口创造的影响,发现自由贸易区对出口贸易创造影响很有限,出口创造并不总是存在的而很大一部分要看成员国如何处理对待原产地规则。

(Does FTA Export Creation exist?:Evidence from Thai Manufacturing,Paper prepared for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erence,held in Korea (December 15-16, 2006).)Thomas W. Hertel,Terrie Walmsley, and Ken Itakura(2001)由于制造业关税已经经历全球性下降,自由贸易协定的重点开始转转向其他问题,包括:外商投资的规则,电子商务法规,在服务贸易,技术标准的统一,卫生和植物卫生法规,以及简化海关手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