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摘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重要课题,其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政治体制变革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经济结构调整也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转型的挑战,中国社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同时也要抓住机遇,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政治体制变革、经济结构调整、文化观念更新、社会结构变化、教育事业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深化、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社会稳定。
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调整,对于构建更加现代化、开放、法治化的社会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了中国未来社会的面貌。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还关乎到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在转型过程中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更关乎到每个中国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福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1.2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农民起义、外国侵略、国内分裂等多重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转型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洗礼,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外资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1)放弃原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
(2)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维新变法产生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变奋发图强”的思想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此,我将列举三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第一项变化:经济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许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措施被推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洋务学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此外,中国还开始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和生产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共产成立,中国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逐步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是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过程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项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封建等级制度和农民阶级组成。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转变。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中的工人和商人阶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哪些特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龙虎起舞的局面。
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出现了洋务运动、中兴工商局等一系列以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改革运动。
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主体。
这种龙虎起舞的局面在整个近代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显著。
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剥削。
随着列强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自主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列强通过强制性的条约和贸易不平衡等方式,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剥削和掠夺。
三、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现代产业的兴起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出现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包括科技进步的推动。
西方列强带入的新技术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革命,如铁路、电信、煤矿、纺织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开创了新时代。
五、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观念的改变。
由于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开始兴起思想解放、启蒙思潮。
近代的一系列新思潮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的演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维新思想、思想启蒙运动等都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多个特点,包括龙虎起舞的经济形态、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社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的推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等。
这些特点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职业、地区等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到现代化的转型期。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极为明显。
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引入,商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逐渐崛起,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职业群体,如商人、企业家等,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在社会分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读书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受过教育的人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而无教育背景的人则往往身处于社会底层。
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层出不穷,他们以知识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教育体制也造成了社会分层的一定程度的固化。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上出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层的问题。
三、职业与社会分层职业是社会分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了。
自耕农、工匠、商人、文化工作者等不同的职业阶层相继诞生,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然而,职业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并非完全对应。
有些职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如医生、教师等,而有些职业则被边缘化或者贬低。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让一部分人陷入了社会边缘。
四、地区与社会分层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分层还与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东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巨大。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社会分层相对较为平均。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现象 洋布大量进口, 传统纺织业破产
耕织分离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洋货大量涌入,物 美价廉,国货滞销
商品 市场
廉价原料 大量出口
原料 产地
逐渐依附 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
棚户区难民
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繁忙的上海码头
解读图片信息,分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1)给农民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
2024/10/16
11
1.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洋匠进 行敲诈勒索,谋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 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
3. 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地 方上的力量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 4.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 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结合情境再现和教材知识分析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社会经济经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 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 各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 性、量的比例以及排列关联的状况。社会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 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 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考:这两幅图的关系是什么?
英国工业革命
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列强的炮舰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洋货大量涌入,
冲击着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
材料一 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 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 太布市,消减大半。
产地和商品市场。
(2)破产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 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 娘大脚丫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 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 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 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 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 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 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 《易》。损益可知,著于《论 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 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 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夜焦劳, 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 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 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 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 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
1895-1919年,中国的社会转型迅速 从经济方面向政治思想方面深化
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1)被动性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是长期被西方思想家所 钦羡的对象:一个以皇权为核心、职能分明 的中央集权官僚政府在广阔的国土上有效地 行使着治权;巍峨的宫殿、精美的工艺品体 现着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但是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碎了中国的“天朝 上国”的迷梦,把中国轰出了“中世 纪”,中国社会被迫进行大转型
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教育方面:
新式教育始于何时?
列举著名的新式教育机构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 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 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 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探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探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共和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这段历史充满着剧烈变革和深刻矛盾。
本文将以事件与人物为线索,探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与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并思考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重大事件,人物,驱动因素,影响一、帝国的衰落与民族危机的深化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衰微,军事力量落后于西方列强,社会动荡不安。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开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掠夺资源,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民族危机日益深化,民众的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1.1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39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偿战争费用,并承认英国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
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端。
1.2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抵抗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如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他们积极宣传抵御外侮、改革内政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
二、改革与变革:西方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碰撞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自身的矛盾激化,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但最终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
2.1 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萌芽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重要事件之一。
本文从背景介绍开始,探讨了辛亥革命前的社会政治结构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
随后分析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格局重组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指出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总结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启示,强调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通过对辛亥革命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的演变过程,为今后的社会变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背景介绍、意义、过程、政治格局、影响、挑战、发展、启示、必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特殊背景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清朝统治下的政治制度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封建统治体制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人们对于政治、社会、经济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剥削也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挑战。
辛亥革命前,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亟需改革,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
1.2 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政治变革。
这场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实现了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龙袍,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篇章。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
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革命和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形态进行了重塑。
本文将从两个维度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经济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形态演变的首要因素之一是经济转型。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封建经济逐渐失去活力,面临内外压力的加剧。
而对外侵略战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动荡因素的加入,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形态的转变。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接纳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念,并大力推广工业发展。
这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得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经济机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对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社会等级非常明确,并由血统和地位决定。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和多层次。
新兴社会阶层像商人、工人和知识分子等开始崭露头角,他们通过经商、工业发展和知识传播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也为中国的社会演变奠定了基础。
除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之外,近代中国社会形态还受到文化变革的影响。
随着中国接触外部世界的加深,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教育和宗教改革,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变革。
新思想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各种思潮在社会中形成分野。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也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在转型期间,社会阶层的极端差距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贫富悬殊引发了社会不满,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加剧,劳资纠纷频繁发生。
这种不平等现象催生了各种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等。
这些运动通过改变经济和政治秩序,寻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型的时期,这些转型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其中几个重要的转型。
1. 政治体制的转型
在近代,中国从封建王朝逐渐转向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
清朝末年,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潮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变。
2. 经济模式的转型
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型。
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传统经济的落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3. 社会结构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社会的崩溃使得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社会地位和财富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
4. 文化观念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观念,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
这些转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1.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阶级。
地主阶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民阶级负责务农,而手工业者阶级则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经济格局主要是以自然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制,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发展相对较弱。
2.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三大主要的经济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本阶级。
地主阶级主要依靠土地收租来获取财富,农民阶级则负责农业劳动,资本阶级通过商业和工业活动积累财富。
经济格局则出现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模式。
3.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4.开放以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中国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村经济则从集体经济向家庭农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城市地区则涌现出大量的私营企业。
经济格局也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贸和外资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古代农业经济,到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
这些变化和重塑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与影响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与影响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封建制度的固化和内外因素的影响首先,封建制度的固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尤其是明清两代,封建体制的束缚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使得中国社会更加需要进行转型。
1.2 丧权辱国的经历和国家危机的催化作用中国在近代经历了诸多丧权辱国的经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这些经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丧权辱国的经历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催化剂,使得国家面临了巨大的危机,迫使中国社会必须进行转型。
1.3 影响社会转型的诸多因素的交织另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还包括了诸多其他因素的交织。
例如,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传入、新儒家思想的兴起、西方文化的影响等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交织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探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2.1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封建帝制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宪政制度的探索和建立。
民主和自由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人民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成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
2.2 社会结构的变革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还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封建等级制度的确定。
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工人和知识分子等。
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不再完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单一模式。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阶层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阶层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会阶层的演变是一种复杂而又持续进行的过程。
这一历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源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政治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年,中国遭受到列强侵略,社会结构逐渐崩溃。
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共和政治体制,这一政治转型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政治权力从封建皇帝转移到了民主政府,社会中出现了新的政治阶层。
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催生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逐渐拉大,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原有的封建地主阶层逐渐衰落,而新的资本家和商人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受限制的文人士大夫身份逐渐转变为自由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在近代社会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政治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引领者。
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程度大幅提高,而且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为严格的等级,权力、财富和地位几乎完全由出身所决定。
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机遇。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为上层、中层和下层阶层,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丧失了传统的固定性。
然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动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结构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
一方面,由于机会不均和资源分配不公,社会阶层的差距不断拉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动也激发出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会阶层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近代前期(18401894)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清单--2024高三上学期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前期(1840——1894)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一: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1.含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并日益商品化2.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国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①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耕”“织”分离);②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纺”“织”分离);③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④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且日益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4.影响:(1)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推动了中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知识点二:外资企业的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投资一些船坞和工厂;1.时间:鸦片战争后2.地点:通商口岸(列强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投资一些船坞和工厂;)3.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前数量较少,且为非法,诞生了中国的无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外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增多。
4.实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知识点三: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创办(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1.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变化。
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被废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终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新起点。
2.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本质上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变。
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3.传统文化的转变:从传统宗教到思想启蒙。
伴随经济、社会、政治变迁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宗教逐渐被取代,新兴的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4.思想文化的变化:从愚昧封建思想到新时代的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民族自豪感、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现代思想在中国也逐渐盛行。
5.国际地位的变化:从落后到富强。
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原来的落后和半殖民地状态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位置,近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未像如今这般地位尊崇。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迁和转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和影响:1. 经济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遭受巨大打击。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新经济政策、加强工业化和农业改革等。
这些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2. 社会结构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动。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也逐渐壮大。
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
3. 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也伴随着文化的变革。
西方文化的引入和传播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缺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现代科学、民主和人权意识的发展。
同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质疑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方面。
4. 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变迁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这包括推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高等教育机会和改革教学内容等。
这些教育改革推动了知识分子的培养,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些重要方面:
1. 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打破了封建,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中国政治进入了多次政权更迭的阶段,包括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政权的建立和执政。
2. 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自深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这些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3. 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文化上的新动向。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催生了思想解放和文学艺术的创新,推动了现代汉字文字和口语白话文的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的输入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加,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女性地位的提升、教育普及以及工人阶级的崛起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社会变革。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这些变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经济单位 劳动特征 技术基础 主导权利
二、官僚资本及其产生
官僚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以政治为依据的 经济关系,是官僚们将其政治权势资本 化的表现。
官僚资本是集权官僚制的现代转型, 它形成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上 半叶,并于20世纪末得以死灰复燃。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除了新中国成立后 对之严加封杀,官僚资本一直是中国主 要社会矛盾的一个方面。
三、官僚资本得以形成的原因
一是外因,即外国大资本的入侵; 一是内因,中国固有的集权官僚制和官
僚地主阶级。
曾国藩、李鸿章集团的兴起,似乎给
那被满洲贵族歪曲、腐化了的集权官僚制撑
起了一根支柱,他们囿于儒家道统的限制,
并没有趁皇权之危而代之,但却力求利用手
中权势,“中兴”集权官僚制。
比起满洲贵族的无知无耻,曾、李、
本制转化 第三节 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四节
第一节 近代经世思潮的形成
经世思潮是指以近代今文经学兴 起为思想基础,以魏源编辑的《皇朝经 世文编》(1826)为起端,针砭时弊, 提倡实用之学,横跨鸦片战争前后的思 想倾向的总称。
经世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 务于现实社会和政治的一种儒学传统思 想,亦可称为“通经致用’,其核心精 神是面对现实、讲求功利、注重实效。
二、常州学派与经世思潮的兴起
常州学派是指清代乾隆、嘉庆年 间出现的,以庄存与、庄述祖、庄绶甲、 刘逢禄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传》 的今文经学派。由于他们都是清代常州 府人,故得名。常州学派由庄存与为先 导,刘逢禄奠基。
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就时间而言始于 乾嘉,盛于道光年间;
就性质言,是对当时经学研究一尊东汉 古文经,重视训诂名物,以字解经学风 的反拨。
就清代学术发展流变来看,常州学者的 《公羊》学研究,虽与吴派、皖派乃至 稍后的扬州学派在治学上迥异其趣,但 其研究汉代今文经学,本质上仍属于汉 学的一部分。
庄存与(1719-1789年)字方耕,号 养恬,江苏武进人。中一甲第二榜为翰 林院编修,曾任湖北正、付主考官,湖 南学政、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郎。著作有《味经斋遗书》。
山中之民,将有大音声起,乱亦将 不远矣。
龚自珍
第二、注重边事夷情
结合内地与西北边疆的人物、历
史、地理环境和物资资源等具体问题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批判“浅见愚儒,
下里鄙生”的消极保守思想,极力主张
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提出开发边疆,
巩固、保卫边疆的积极建议和具体措施
如提出于新端设置行省的建议,有“五
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命题包含了实 证的考据学与实用的经世学思想(考辨 古文古韵,在于明道经世,博学于文, 在于行辑有耻) 。
顾炎武提倡古文经学的思想,影响了清 代早期思想演变,之后清代乾嘉汉学兴 起,由于其考经证史朴实无华,以考据 见长,就其学术风格与治学方法而言, 常常称其为朴学或考据学;又由于此一 学派发展到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阶 段。
顾炎武一生治学著述,旨在“明学术, 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故其 于经、史、地理、音韵、金石、诗文等 学,均有精深造诣,且“卷帙之积,几 于等身”。
主要著作:《日知录》32卷,为其代 表作。《音学五书》38卷,为其治音 韵学的一部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对考论明代经济史、方志、 舆地诸学,颇有价值。著名的“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传颂至今。(原文是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
“六经者圣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 义,则必自诂训始。”钱大昕
2 .戴震 戴震பைடு நூலகம்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
徽休宁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幼年家境较 贫困,从十岁起读私塾,他聪明过人,塾师 授以《说文解字》,“三年尽得其节目”。 以后跟随父亲到各处经商,走了不少地方。 二十九岁成秀才,四十岁中举,五十岁时他 曾在浙江金华主持金华书院,后又任清政府 四库馆的纂修官。中举后曾先后六次入都参 加会试,均落第,至1775年准于乙进士一体 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二年后病死。 主要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 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 《方言疏证》、《东方文集》等。
官僚集权统治的近代社会转型:官僚资本 开明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从土地的剩余劳动到工商业的剩余劳动; 保留了集权统治。
第三节 官僚资本的特征及阶段
洋务运动 北洋军阀 四大家族 新生势力
一、官僚资本的存在方式
一是官僚个人所有的资本,由其本人或亲属、 亲信经营;
二是官僚资产阶级以其政权所有的资本,表 面上,以国家或地方政权名义办的企业,带 着“国有”、“公产”的形式,但除其资金 来自国家财政外,由政府以税、捐等名义聚 合并投资工、商、银行等企业。其所有权并 不属于劳动群众,而是属于名义上的中央或 地方政府,但占有权和支配权却归特定官僚 集团,其剩余价值的收益权,资本的支配权, 都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独裁者。
其二,复古、烦琐、形而上学也是乾嘉汉学突出的 弊端。由于乾嘉汉学在治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学为核 心,又认为儒家的经典愈古愈真,由于乾嘉汉学强 调博证,发展到后来,甚至卖弄博洽,为考证而考 证,致使其愈益烦琐,往往“繁称千言,始晓一形 一声之故”。
其三,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这是影响 乾嘉汉学发展的另一弊端。
3 .乾嘉汉学治学内容和特点
首先,集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 成,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使考 据内容更为广泛,考据方法更为严密, 考据成果也更为丰富和充实。
其次,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 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整理,使丰富的文 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为后人的阅读提供 了方便,奠定了基础。
最后,乾嘉汉学的许多学者的治学态度、 治学方法严谨踏实,一丝不苟,也值得 借鉴,更有一些学者直接开启了近代实 证学风之先河。
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 江苏武进人,庄存与之外孙。1814年 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 事,1824年授礼部制司主事。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 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 家。”龚自珍
“《春秋》缘礼义以致太平,用《坤乾》 之义以述殷道,用《夏时》之等以观夏 道之不著,义将安放?故分十二世以为 三等,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 世。若是者,有二义焉。于所见微其辞, 于所闻痛其祸,于所传闻杀其恩,此一 义也。于所传闻世见拨乱始治,于所闻 世见治廪廪进升平,于所见世见治太平, 此又一义也。由是辨内外之治,明王化 之渐,施详略之文,鲁愈微而《春秋》 之化益广,世愈乱而《春秋》之文益 治。” 刘逢禄
“存三统”、“张三世”解《春秋》 微言大义的统贯
三、经世思潮主要人物及特点
1 .代表人物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官声政声卓著的官员。如陶澍
(1778-1839)、贺长(17851848)、林则徐(1785-1850) 一类是仕途坎坷的下层官吏。如包世臣 (1775-1855)、龚自珍(17921841)、魏源(1794~1857)。
二、惠栋与戴震
1 .惠栋(1697-1758年),字定宇,江苏吴 县人。惠氏世代传经,曾祖惠有声是明末秀 才。祖父周惕、父亲惠士奇是康熙年间的进 士,皆是有名学者。
惠栋“自幼笃志向学,家有藏书,日夜 讲诵。自经史诸子百家杂说及释道二藏,靡 不穿穴”。
惠栋二十岁就考取秀才,但屡应乡试, 均不第。乾隆十五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 当时惠栋已五十四岁,被推荐,后来被录取。 惠栋专精《周易》,著有《周易述》、《易 汉学》、《易例》、《九经古义》、《古文 尚书考》等书。
2 .“经学即理学”
其一,理存在于经中。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
十年不能通也。”
其二,治经只是明道的手段,明道的目的在于经 世。
宋明理学及心学 “内释而外吾儒,”实际是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即 以“道” 之研读替代了“器” 之实践。因此,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
惠栋汉学被称为汉学中的吴派。
“凡古必真,凡汉皆好”,
惠栋提倡由古书的文字音训以求义理, 这是汉学家共同信奉的原则,也是区别 于宋明理学家的治学特色。惠氏的学风, 继承了顾炎武的传统,治经从研究古文 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以求经书的意 义。
“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 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 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 矣。”王鸣盛
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亭林既愤慨当时学风,以为明亡实由
于此,推原祸始,自然责备到阳明。”
梁启超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 不为。”
其三,综名覆实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 始。”
即由音韵学、文字学以通经,正与乾 嘉考据学家读书先审音识字的思想一脉 相承。
十年中言定验”的预见。
第二节 集权官僚地主制向集权官僚 资本制转化
一、中国小农经济落后与集权官僚地主 制的衰败
工业革命——世界劳动形态的重大变革 集权官僚地主制基础——小农经济的落
后
渔猎文明 部落联盟 集体劳动 打造工具 占有权能
农业文明 家庭 个体劳动 手工工具 所有权
工业文明 企业 总体劳动 机器体系 占有权利
左、张之流不仅是干才,也是有志向的,但
他们的志向是向后的,因此,其才干虽强,
但起的作用,却是保守的,甚至反动的,这
种情况,到其继承者袁世凯及北洋军阀、蒋
介石集团那里,就更为明显。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与社会结构
集权官僚地主 小农经济
官僚资 国 本外资本 小农经 民 济族资 普 本通地
集权官僚地主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先进性; 农民的人身依附性低; 官僚制更能比世卿世禄制有效率
第四编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
第十六章 经世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化 第十七章 魏源经济思想 第十八章 太平天国经济思想 第十九章 郑观应 商战论 第二十章 张子洞经济思想 第二十一章 康有为经济思想 第二十二章 孙中山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