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抽签的方法将120例大脑中动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45天后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

血情况、头痛呕吐的频率次数、精神意识障碍的发作次数以及癫痫的发作次数、

是否有脑积水。结果:组间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上述临床表现比较,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67%优于对照组73.82%,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与对照组5.63%比较,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疗

效确切,能够通过微创性及降低术中血环栓塞时间的发生率从而明显降低脑内出血、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以及癫痫的发生频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继续探

究讨论。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并不少见,占动脉瘤的11.7%~33%,大多数位于侧裂内主

干的分叉处,少数在其主干或远端分支上,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先症状,有

时以癫痫或进展性偏瘫为主要表现,常无动眼神经麻痹,破裂后约49.8%易形成

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出现偏瘫,失语,同向偏盲等[1]。因此,早期科学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瘤对较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尤为重要。笔者采取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

疗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法将我科从2014年5月-2017年2月期间120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

分为两组,经早行腰穿和脑血管造影确诊,符合《内科学》[2]中关于大脑中动脉

瘤的诊断标准,排除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血液病以及脊髓

血管出血等患者。对照组60例,男28例(46.67%),女32例(53.33%);年

龄50-79岁,平均(60.5±8.6)岁病程0.6~7年,平均(3.5±1.1)年。观察组60例,男31例(51.67%)女29例(48.33%);年龄51~78岁,平均(60.3±8.6)岁;病程0.6~8年,平均(3.6±1.1)年。年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根据需要予卧床休息、吸氧,镇静,ICU监护、

甘露醇等药物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治疗,术后采

取正常护理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药物低分子肝素(生产厂家: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45512)首剂

量为5mg,以后追加5-6mg/h。两组均治疗45天天后对比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

呕吐、精神意识障碍以及癫痫的发作情况和药物安全性。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大脑中动脉瘤疗效标准[3]患者所述临床变现缓解或消失,MRI血管造影

显示肿瘤缩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就像小囊一样,是局部的,这意味着它局限于动脉内的一小块区域。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气球似的肿大。以下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详细介绍及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弊端。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复视。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介入治疗示意图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是什么?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治疗,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治疗。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详细介绍。专家介绍说,脑动脉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方法。若采取保守治疗约70%病人会死于动脉瘤再出血,危险性高。目前显微手术使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您能注意的,对于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1、手术时机选择:病情属于一、二级的病人,应尽早造影,争取在一周内进行手术。病情属于三级或三级以上的病人,提示出血严重,可能有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症状,此时手术危险性较大,待数日病情好转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开颅夹闭脑动脉瘤蒂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为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能够完全彻底消除动脉瘤。孤立术是在动脉瘤的两端夹闭载瘤动脉,在未能证明脑的侧支供应良好情况时应慎用。动脉瘤壁加固术疗效不确定,应尽量少用。临床不适宜手术,导管技术可达部位的动脉瘤,可选气囊,弹簧圈栓塞的介入治疗。术后应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是否消失。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3、待手术期治疗:动脉瘤破裂后,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良的声和光刺激,最好将病人置于ICU进行监护。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监测脑血流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进展情况。便秘者应给予缓泻剂,维持正常血压,适当进行镇静治疗。合并脑血管痉挛时,早期可试用钙离子拮抗剂等护血管治疗。为预防动脉瘤破口处凝血块溶解再次出血,采用较大剂量的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如氨基己酸等,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但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因为副作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综上所讲解的就是关于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对您的病情治疗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一下的。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是指以冠状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重建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二者结合的杂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人心脏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近年临床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这一领域的治疗决策、治疗方案、特殊患者处理、围术期药物治疗、二级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在2009年中国PCI指南基础上,参考2010年和201 1年新近发布的国际相关指南。择其更新的重要学术内容,达成共识,编写了中国PCI指南2012简本。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I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2017ESC-STEMI诊疗指南

ESC2017 | ESC最新STEMI指南(中文版) 2017 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 ——欧洲心脏协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管理特别工作组 编者语 2017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心梗/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从诊断、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对于我国进一步做好急性STEMI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简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指南更新的标准:基于由临床试验得出的证据或专家共识。即使最出色的临床试验,其结果也要公开进行解读,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所在的临床环境或资源进行调整。 表1 推荐等级

表2 证据等级 1.1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义为:有心肌损伤的证据(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值),临床症状与心肌缺血性相符。考虑到要立即实施一些治疗措施,如再灌注治疗,有持续胸部不适或提示缺血症状,并且ECG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考虑诊断STEMI。 1.2STEMI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且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然而在过去30年内,欧洲地区由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却在下降。欧洲地区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人数为18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虽然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下降,而N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却在逐渐升高。STEMI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老年人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近期几项研究指出STEMI后期死亡率下降可能与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栓治疗以及二级预防有关。尽管如此,其死亡率仍居高:ESC注册研究显示不同国家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12%,血管造影注册研究显示STEMI患者第1年死亡率约为10%。 尽管女性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年龄较男性晚7-10年,心肌梗死仍是女性致死原因中的首要原因。急性60岁以下男性发生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机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我国上一次更新PCI指南是在2012年[1],距今已4年。在这期间,PCI及其相关领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113位著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PCI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2]。本次修订充分查阅了最新临床研究,特别是来自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共引用了31篇中国医生主持完成的研究及指南的文献);参考了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等权威学术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3~9],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近年PCI 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就该指南所推荐的一些新的、重要的观点总结如下: 1、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强调对所有中心及术者的手术结局和质量进行回顾分析,引入风险调控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并对介入中心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举措将有利于解决个别地区和医院存在的PCI质量低下和/或过度医疗问题,推进全国性PCI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并最终提高全国PCI质量。 2、风险评分的应用推荐发生重要改变:由于EuroSCORE评分过高估计血运重建死亡风险,在新指南中已不建议继续使用,推荐改用EuroSCORE II评分来评估院内病死率。EuroSCORE II评分包括了如下

18项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学会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对于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双适应证且预计外科手术死亡率低时,仍可沿用旧版指南中推荐的SYNTAX评分评估1年以上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且推荐类别升高至I类推荐。根据近年国内外证据,新指南推荐使用SYNTAX II评分来评估4年病死率,推荐类别为IIaB。与SYNTAX评分相比,SYNTAX II评分更加注意临床危险因素的作用,其病变因素由11项增至12项(增加的一项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同时增加了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6项临床因素。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SYNTAX II评分预测PCI远期死亡率的价值优于SYNTAX 评分[10]。 3、血运重建策略的重大更新:①在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新指南提高了中低危病变行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并建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对于存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单、双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分别提升至(Ⅰ,A)和(Ⅰ,C),与CABG 相当;对SYNTAX 评分≤22分的低危左主干和三支病变,PCI 治疗的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B)提升至(Ⅰ,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