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生版)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但凡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绩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18年江苏卷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2.(2017年全国卷ⅠT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旧唐书·太宗本纪》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3.(2017年全国卷II 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4.(2017年全国卷II 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5.(2017年北京卷T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2017年北京卷T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12.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2013.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十年(2010-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总 : 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教育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4 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教育考点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成就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考点三:文学成就考点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考点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考点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8年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2.(2018年全国卷II 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3.(2018年江苏卷T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卷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1-2)1.(上海市虹口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2.(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3.(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中学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政治改革上考虑,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4.(广东省汕头市2018年高三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点展示: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
法。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1 商鞅变法
1 .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 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 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 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 进行的改革。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
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 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 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 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 就被废除。
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社会动荡: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不安。 (2)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 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3)个人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
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1
工具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 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 (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 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 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 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是海内安之。 ——《魏书》
工具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2.社会状况 (1)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各民族相互 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北魏在地方推行宗主督护制,导致阶级矛盾激 化,民族矛盾也不断激化。 3.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
工具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工具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导引
解析: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综合评价能力。第(1) 问,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可知作者从个人品 行角度评价,由此带来的局限言之有理 即可;第(2)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 遂灭,僭差无度”可判断是从后果(效果)角度评价, 班固认为的“王制”实质上是指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围绕此角度组织答 案;第(3)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题干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出答案。
二、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解决土地问题,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 地分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混乱的 局面。 2.迁都: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3年,孝文帝决 定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3.移风易俗:主要推行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通婚姻、改籍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真题汇编
2010—2015年历史选修一高考试题集唐:第五琦、刘晏改革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意义: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满清八旗改革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选修部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真题分解》栏目选修1汇总汉武帝年号制改革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考点】汉武帝年号制改革【解析】(1)根据“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结合所学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3分)(2)意义: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2010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选修一)
选修一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名题分解(备注:无)选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名题分解(备注:无)选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名题分解(备注:无)选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名题分解一、选择题(备注:无)二、主观题1.(2010·福建文综)(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9分)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
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远离中原等。
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
第(2)问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
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15分)(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完整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附答案解析
博州蒙古中学选修一期末综合检测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_时间:_______成绩: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2.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c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
这则故事说明 d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c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5.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6.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d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高考历史:选修1 第1讲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 点 3 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_土__地__兼__并__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②财政危机: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 积__贫__积__弱___的局面。 ③封建统治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④边患危机:辽和___西__夏____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_庆__历__新__政__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__宋__神__宗___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
废___井__田____、开阡陌
以农 求富
__重__农__抑__商_、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建立____户__籍___制度,实行
连坐法
加强 集权
普遍推行___县__制____
制订秦律
影响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 经济的发展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 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姓、通婚姻、改籍贯、 了鲜卑贵族的
行汉制、崇儒学
__封__建__化___进程,巩
固了北魏统治
3.改革评价 (1)性质: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2)历史作用 ①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 日趋活跃。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__封__建__化___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_民__族__大__融__合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了基础。
3.变法评价 (1)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2)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 件。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1.(2019年全国卷Ⅰ)【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2019年全国卷Ⅱ)【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3.(2019年全国卷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4.(2019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
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5.(2018年全国卷Ⅰ)[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6.(2018年全国卷II)[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7.(2018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8.(2017年全国卷Ⅰ)[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9.(2017年全国卷II)[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学科,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10.(2017年全国卷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11.(2017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