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前注意调节室温25℃,协助患者舒适卧位,药物 温度适宜,不可过烫,水量合适,不宜过多。若配合 红外线,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敷药时应厚薄均匀,一 般以0.2~0.3厘米为宜。敷药后,严密观察用药部位 皮肤情况。
十二、操作注意事项
1. 塌渍时必须注意温度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厘 米为宜。若药物太薄则药力不够,效果差。
[神经系统适应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部位:双下肢。 中风后肢体肿胀。部位:肿胀部位肢节周围及患肢手背部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其他方面的适应症] 湿疹、日光性皮炎。部位:病变处。 外阴营养不良。部位:外阴白斑处。 慢性盆腔炎。部位:下腹部。 化疗性静脉炎。部位:穿刺点上方2cm沿血管方向
五、中药塌渍的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粉,用水或黄酒、 或蜂蜜均匀调成泥状,协助患者摆放合理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塌渍部位,加热药物后敷于患处,用保鲜 膜包裹。根据用药部位或病情,可以配合局部热疗。 保留2小时,去除药泥并清洁局部皮肤。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肺炎。部位:肺炎发生部位体表定位处。 慢性支气管炎。部位:背部双肺处。
措施:敷药前,测试药物温度,以手背能耐受为宜。一 旦出现烫伤,立即停止塌渍,对伤口及时进行处理。
2.药物过敏 原因:患者对药物或黄酒过敏。
措施:操作前询问患者有无此类药物过敏史,有无酒精 过敏,初次塌渍时应密切观察局部肌肤情况,询问病人 有无搔痒感觉,初次塌渍时,应先用水调配药物,未发 现过敏后,可换黄酒调配。若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瘙痒、 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中医经典记载,“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 间,可按而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 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 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
其次,中医典籍中有“味入经”之说,中药粉包外 敷患处,以其味入经穴,循经达于脏腑,既驱邪通 经,又调理脏腑,其效胜于内服。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中药塌渍
石家庄市中医院 强广通
一、中药塌渍定义
中药塌渍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 择相应的中药制成糊剂,敷于相 应的部位,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 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 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达到活血化 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 肝肾、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作用 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药外敷 疗法的一种。
。
七、病症示例
[膝骨性关节炎] 症状: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 部位:膝关节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膝关节,将药粉调制成泥状 ,加热后均匀的敷于膝关节及其周围,保留2小时,夏季可 缩短用药时间。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等 部位:背部双肺部位。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后背塌渍部位, 观察局部皮肤完好,根据辩证,将调制好的药物均匀涂在患 者背部双肺部位,用保鲜膜覆盖,并用胶布封好,保留2小 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中药塌渍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 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亦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先古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一些 植物敷于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机 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中药塌渍疗法的 起源。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随着人类创造文字,历代医学著作及相关书籍中逐 渐有了中药塌渍疗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 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全书收方151首,其中就 有6首外敷药方。
6. 药泥温度适宜,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防止烫伤。
7. 中药塌渍中保持药物的温度,注意给患者保暖并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尤其对老年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实施中药塌 渍治疗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8、中药塌渍时间根据季节及患者皮肤情况而定。
十三、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1.烫伤
原因:配置药物时温度过高,老年人皮肤敏感度下降, 引起烫伤。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3. 在体表给药,通过经络血脉或信息传递,通过不 同的药物之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 直达病所,藉以达到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等作用而 达到脏腑,调和全身性疾病的目的。
4. 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围屏障, 面积大、毛孔多,除了有抗御外邪外,尚有排泄和 吸收的新陈代谢作用。本疗法就是药物的渗透性和 皮肤的吸收功能的统一而进人体内,再通过经络、 脏腑的调衡,输布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而 起到全身或局部的治疗的作用。
2. 以消除痹症为主。中医将所有的经络骨病皆归结 为痹症。通过中药塌渍使药物直达病灶,象靶向给 药一样。这一类药皆是一些药力强大的药物。
3. 以除根固本为主。由于患者得病之前的机体就出 现了亏损,肾精不足,元气耗损,外邪乘虚而入。 所以需要补充肾元精气,正气内存,不让外邪入侵, 这一类药物以固本为主。
[消化系统适应症] 原发性肝癌引起的腹水、腹胀。 部位:腹部以神阙
穴为中心的皮肤。 消化不良症。部位:承满、梁门、关门、太乙等穴
位处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足跟痛、急性 关节扭伤。部位: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
2. 敷药时,药物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扩大1-2cm。
3. 初次塌渍时应密切观察局部肌肤情况,询问病人有无搔 痒感觉,若出现丘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4. 初次塌渍时,应先用水调配药物,为发现过敏后,可换 黄酒调配。
5. 调配药物时,水量要合适,不可过多。
八、效果辨别
患者症状减轻 中药塌渍部位皮肤完整 无红肿等过敏现象发生
九、禁忌证
1. 对某种药物有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泡的患者 应慎用。
2. 皮肤破溃处不可使用。 3. 进行腹部塌渍时,经期避免使用。
十、操作流程
1.术前准备 (1) 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塌渍完毕后,及时询问患者感觉,向患者讲解注意事 项。
8. 塌渍时间
一般保留2小时,若配合红外线,可将时间减少至30 分钟。根据季节和患者皮肤敏感度可减少保留时间。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塌 渍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 塌渍次数
每日1次,一般10-15次为1疗程。
十一、操作要领
思考题
中药塌渍定义?
中药塌渍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中药制 成糊剂,敷于相应的部位,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 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 液,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 肝肾、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塌渍的功效?
通经活络 消除痹症 除根固本
十、操作流程
3. 根据塌渍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剂量合适的药物。
4. 在治疗部位下方铺治疗巾,暴露塌渍部位皮肤,注 意保暖。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 用热水或黄酒调配药物至泥状,将调配好的药物均 匀的涂抹在关节或选定部位。药物不能过热,以患者 耐受为宜。
6. 保鲜膜包裹局部,保暖。
十、操作流程
7. 询问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总之,中药塌渍治疗可以剥离粘连、改善血供、加 快组织修复之功,使气血调和,血脉充盈,达到活 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养血和 营,活络通痹的作用。
四、中药塌渍的功效
1. 以通经活络为主,快速打通因寒湿而淤塞的经络 通道。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打通经络通道,解除 患者的痛苦。这一类药物以芳香穿透性为主。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中药塌渍疗法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 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 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 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 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 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 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 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1. 局部的刺激作用。即利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因 子,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 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气活血、消炎止肿的作用。
2. 药物的直接渗透作用。通过药物外用的方法,能 直接透过皮肤,接近病灶,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 起到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 促进血管新生、吸收死骨、形成新骨等功效。
其后各代,中药塌渍均有发展,至清代《理论并文》 的问世,标志着外治法这一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与成熟。其中中药塌渍疗法占有很大比重。该书外 治理、法、方、药俱全,并提出了“外治之理,即 内治之理”的重要论断,治疗范围涉及了内、外、 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病。
外治法在近现代继续受到重视,尤其是中药塌渍疗 法。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学者们以传统医学与 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了中药塌渍疗法 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发挥效用。
(2) 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按次序排置好。 (3) 对患者说明操作过程,解除其紧张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调节室温。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塌渍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 仰卧位:适于腹部及四肢关节、会阴部。 (2) 俯卧位:适于颈部、腰部、背部等部位。 (3) 侧卧位:适于颈肩部、髋部。 (4) 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颈部等部位。
十二、操作注意事项
1. 塌渍时必须注意温度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厘 米为宜。若药物太薄则药力不够,效果差。
[神经系统适应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部位:双下肢。 中风后肢体肿胀。部位:肿胀部位肢节周围及患肢手背部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其他方面的适应症] 湿疹、日光性皮炎。部位:病变处。 外阴营养不良。部位:外阴白斑处。 慢性盆腔炎。部位:下腹部。 化疗性静脉炎。部位:穿刺点上方2cm沿血管方向
五、中药塌渍的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粉,用水或黄酒、 或蜂蜜均匀调成泥状,协助患者摆放合理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塌渍部位,加热药物后敷于患处,用保鲜 膜包裹。根据用药部位或病情,可以配合局部热疗。 保留2小时,去除药泥并清洁局部皮肤。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肺炎。部位:肺炎发生部位体表定位处。 慢性支气管炎。部位:背部双肺处。
措施:敷药前,测试药物温度,以手背能耐受为宜。一 旦出现烫伤,立即停止塌渍,对伤口及时进行处理。
2.药物过敏 原因:患者对药物或黄酒过敏。
措施:操作前询问患者有无此类药物过敏史,有无酒精 过敏,初次塌渍时应密切观察局部肌肤情况,询问病人 有无搔痒感觉,初次塌渍时,应先用水调配药物,未发 现过敏后,可换黄酒调配。若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瘙痒、 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中医经典记载,“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 间,可按而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 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 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
其次,中医典籍中有“味入经”之说,中药粉包外 敷患处,以其味入经穴,循经达于脏腑,既驱邪通 经,又调理脏腑,其效胜于内服。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中药塌渍
石家庄市中医院 强广通
一、中药塌渍定义
中药塌渍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 择相应的中药制成糊剂,敷于相 应的部位,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 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 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达到活血化 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 肝肾、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作用 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药外敷 疗法的一种。
。
七、病症示例
[膝骨性关节炎] 症状: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 部位:膝关节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膝关节,将药粉调制成泥状 ,加热后均匀的敷于膝关节及其周围,保留2小时,夏季可 缩短用药时间。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等 部位:背部双肺部位。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后背塌渍部位, 观察局部皮肤完好,根据辩证,将调制好的药物均匀涂在患 者背部双肺部位,用保鲜膜覆盖,并用胶布封好,保留2小 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中药塌渍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 药学宝库中的瑰宝,亦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先古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一些 植物敷于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机 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中药塌渍疗法的 起源。
二、中药塌渍的历史渊源
随着人类创造文字,历代医学著作及相关书籍中逐 渐有了中药塌渍疗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 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全书收方151首,其中就 有6首外敷药方。
6. 药泥温度适宜,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防止烫伤。
7. 中药塌渍中保持药物的温度,注意给患者保暖并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尤其对老年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实施中药塌 渍治疗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8、中药塌渍时间根据季节及患者皮肤情况而定。
十三、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1.烫伤
原因:配置药物时温度过高,老年人皮肤敏感度下降, 引起烫伤。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3. 在体表给药,通过经络血脉或信息传递,通过不 同的药物之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 直达病所,藉以达到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等作用而 达到脏腑,调和全身性疾病的目的。
4. 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围屏障, 面积大、毛孔多,除了有抗御外邪外,尚有排泄和 吸收的新陈代谢作用。本疗法就是药物的渗透性和 皮肤的吸收功能的统一而进人体内,再通过经络、 脏腑的调衡,输布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而 起到全身或局部的治疗的作用。
2. 以消除痹症为主。中医将所有的经络骨病皆归结 为痹症。通过中药塌渍使药物直达病灶,象靶向给 药一样。这一类药皆是一些药力强大的药物。
3. 以除根固本为主。由于患者得病之前的机体就出 现了亏损,肾精不足,元气耗损,外邪乘虚而入。 所以需要补充肾元精气,正气内存,不让外邪入侵, 这一类药物以固本为主。
[消化系统适应症] 原发性肝癌引起的腹水、腹胀。 部位:腹部以神阙
穴为中心的皮肤。 消化不良症。部位:承满、梁门、关门、太乙等穴
位处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足跟痛、急性 关节扭伤。部位: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
2. 敷药时,药物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扩大1-2cm。
3. 初次塌渍时应密切观察局部肌肤情况,询问病人有无搔 痒感觉,若出现丘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4. 初次塌渍时,应先用水调配药物,为发现过敏后,可换 黄酒调配。
5. 调配药物时,水量要合适,不可过多。
八、效果辨别
患者症状减轻 中药塌渍部位皮肤完整 无红肿等过敏现象发生
九、禁忌证
1. 对某种药物有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泡的患者 应慎用。
2. 皮肤破溃处不可使用。 3. 进行腹部塌渍时,经期避免使用。
十、操作流程
1.术前准备 (1) 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塌渍完毕后,及时询问患者感觉,向患者讲解注意事 项。
8. 塌渍时间
一般保留2小时,若配合红外线,可将时间减少至30 分钟。根据季节和患者皮肤敏感度可减少保留时间。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塌 渍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 塌渍次数
每日1次,一般10-15次为1疗程。
十一、操作要领
思考题
中药塌渍定义?
中药塌渍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中药制 成糊剂,敷于相应的部位,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 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 液,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 肝肾、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塌渍的功效?
通经活络 消除痹症 除根固本
十、操作流程
3. 根据塌渍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剂量合适的药物。
4. 在治疗部位下方铺治疗巾,暴露塌渍部位皮肤,注 意保暖。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 用热水或黄酒调配药物至泥状,将调配好的药物均 匀的涂抹在关节或选定部位。药物不能过热,以患者 耐受为宜。
6. 保鲜膜包裹局部,保暖。
十、操作流程
7. 询问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总之,中药塌渍治疗可以剥离粘连、改善血供、加 快组织修复之功,使气血调和,血脉充盈,达到活 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养血和 营,活络通痹的作用。
四、中药塌渍的功效
1. 以通经活络为主,快速打通因寒湿而淤塞的经络 通道。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打通经络通道,解除 患者的痛苦。这一类药物以芳香穿透性为主。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中药塌渍疗法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具厚药 物为引导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灶,固可透入 皮肤产生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 寒等功效。敷于体表的中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 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 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 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 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三、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1. 局部的刺激作用。即利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因 子,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 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气活血、消炎止肿的作用。
2. 药物的直接渗透作用。通过药物外用的方法,能 直接透过皮肤,接近病灶,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 起到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 促进血管新生、吸收死骨、形成新骨等功效。
其后各代,中药塌渍均有发展,至清代《理论并文》 的问世,标志着外治法这一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与成熟。其中中药塌渍疗法占有很大比重。该书外 治理、法、方、药俱全,并提出了“外治之理,即 内治之理”的重要论断,治疗范围涉及了内、外、 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病。
外治法在近现代继续受到重视,尤其是中药塌渍疗 法。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学者们以传统医学与 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了中药塌渍疗法 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发挥效用。
(2) 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按次序排置好。 (3) 对患者说明操作过程,解除其紧张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调节室温。
2.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塌渍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 仰卧位:适于腹部及四肢关节、会阴部。 (2) 俯卧位:适于颈部、腰部、背部等部位。 (3) 侧卧位:适于颈肩部、髋部。 (4) 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颈部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