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doc

合集下载

近5年的诺贝尔物理获奖情况及获奖原因

近5年的诺贝尔物理获奖情况及获奖原因

近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物理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以下是近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情况及其获奖原因:1.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奖人: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 和 J. Michael Kosterlitz- 获奖原因:他们在拓扑相变和拓扑材料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揭示了物质在极低温下的量子力学性质。

2.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奖人:雷蒙德·魏斯、巴里·麦金特和基普·索恩特劳普- 获奖原因:他们发现了引力波,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重要现象。

3.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奖人:阿斯比尔·哈格、约翰·巴里舍尔和詹姆斯·皮尔斯- 获奖原因: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发展了高功率激光技术。

4.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奖人:詹姆斯·普陀夫、迈克尔·梅优和迪迪尔·托雷伊- 获奖原因:他们在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发现了地球外层核的形成和性质。

5.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获奖人:罗杰·彭罗斯和Andrea Ghez- 获奖原因:他们分别在天体物理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发现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对银河系中心的引力场进行了精确测量。

总结来看,近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分别在拓扑相变、引力波、激光技术、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对物理学领域的宝贵贡献,更是对人类对自然、宇宙和科学的理解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突破。

期待未来,更多的物理学家能够继续取得创新性成就,为人类知识的拓展和科技的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在过去的五年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显示了物理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在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方面带来了重大启示。

最新-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精品

最新-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精品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篇一: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2019)年份获奖者国籍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1902年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1903年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1905年德国纳德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909年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获奖原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发现天然放射性”“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1915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詹姆斯·弗兰克德国1925年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阿瑟·康普顿美国1927年查尔斯·威耳逊英国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1930年印度曼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晶体中的射线衍射现象”“用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他在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发现电子的波动性”“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保罗·狄拉克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英国英国克方程)“发现中子”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1936年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1937年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1948年英国特·布莱克特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1951年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1952年爱德华·珀塞尔美国“发现正电子”“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马克斯·玻恩英国1954年瓦尔特·博特德国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1955年波利卡普·库施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1956年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杨振宁中国1957年李政道中国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苏联奇·切连科夫1958年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苏联姆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1959年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1961年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德国尔“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发现反质子”“发明气泡室”“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1963年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汉斯··延森德国查尔斯·汤斯美国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1964年苏联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朝永振一郎日本1965年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1968年美国茨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瑞典1970年尔文路易·奈耳法国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约翰·巴丁美国1972年利昂·库珀美国“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理论”篇二: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2019)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和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和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篇三: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射线衍射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全1901至2005

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全1901至2005

1903 贝克勒耳
法 1896年发现天然放
(A.H.Becquerel)
射性
(P皮. C埃ur尔i•e居) 里
法 对天然放射性现象 的研究
居里夫人 (M.S.Curie)
法籍 同上(夫妇共同) (波)
3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04 瑞利
英 气体密度的研究以
(J.Rayleigh)
及与此有关的氩的
国籍 研究成果
1969盖尔曼 (M.Gell-Mann)
美 基本粒子分类和相 互作用,1964年提出 夸克模型
1970阿尔芬 (H.O.G.Alfvé n)
瑞典 等离子体物理和磁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 研究和发现
尼尔(L.E.F.Né el) 法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 磁性的基本研究和
发现
37
时间 获奖者 1971 伽伯(D.Gabor)
现π介子
用人工加速粒子进行 核蜕变工作
同上
24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52 布洛赫(F.bloch) 美
珀塞尔

(E.M.Purcell)
1953 泽尼克

(F.Zernicke)
在核磁共振精密 测量方法上的发 展及有关发现 同上
发现相差衬托法 并发明相衬显微 镜
25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è)
(意) 子
张伯伦
美 同上
(O.Chamberlain)
1960 格拉泽 (D.A.Glaser)
美 发明气泡室
31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61 霍夫斯塔特

(R.Hofstadter)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颁发的最高物理学奖,
以纪念诺贝尔的科学发明而得名。

该奖是为了表彰在物理学、物理学相关
学科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个人。

从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经历了几十年,共有116位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中,马尔科夫、
爱因斯坦、福布斯、卢瑟福、阿尔伯特尔、贝尔、斯文格勒等历届获奖者
的成就,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声望高涨。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斯
普拉特、特里·特里森和安东尼·穆达拉斯,以表彰他们在准分子显微镜
上的杰出贡献。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都是各类科学成就最高荣誉,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及获奖者都在为科学空间里进
行深刻的研究和应用,挑战着一部分被认为难以解决的物理学问题,改善
着人类的生活,开拓着新的物理学领域,这是一条不断推进的路径,也是
一种回馈。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反质子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D·A·格拉塞尔 R·霍夫斯塔特 R·L·穆斯堡
L·D·朗道 E·P·维格纳 M·G·迈耶 J·H·D·詹森 C·H·汤斯 N·G·巴索夫 A·M·普洛霍罗夫 R·P·费曼 J·S·施温格 朝永振一郎 A·卡斯特莱 H·A·贝特 L·W·阿尔瓦雷斯
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测定质子磁矩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蜕变的研究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钍也有放射性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阴极射线的研究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
的比值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
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为可见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发现中子 发现宇宙射线
发现正电子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1903年 亨利·贝克勒 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 范德华 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德国1926年 让·佩兰 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马克斯·玻恩 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 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奈耳 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约翰·巴丁 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论” 利昂·库珀 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 江崎玲于奈 日本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乔治·斯穆特美国性”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 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年: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1903年: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913年: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914年: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918年: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海森堡(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1933年: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1934年:未颁奖1935年:乍得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1945年: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兼容原理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01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觉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2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建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觉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一起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3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觉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觉放射性元素镭而一起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觉氩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觉六种惰性所体,并确信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得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8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1909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0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觉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觉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4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觉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5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次世界大战)1917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觉X射线对元素的特点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8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建量子论、发觉大体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觉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割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以下是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1901-2016):1901年,___(德国)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将其命名为伦琴射线,同时将其作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___和___(荷兰)因发现了塞曼效应,即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

1903年,___(法国)因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1904年,___(英国)因对___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了研究。

1905年,___和___(德国)因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研究。

1906年,___(英国)因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进行了研究。

1907年,___耳孙(美国)因发明了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08年,___(法国)因发明了精密光学仪器,并借助它们进行了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9年,___和___(意大利和德国)因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进行了研究。

1910年,___(荷兰)因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进行了研究,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了氩。

1911年,___(德国)因对热辐射的定律进行了研究。

1912年,___(瑞典)因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1913年,___(荷兰)因发现了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4年,___(德国)因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

1915年,___和___(英国)因发现了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17年,___(英国)因对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进行了研究,推动了物理学的精密测量。

1918年,___(德国)因对热辐射的定律进行了研究。

1919年,___(德国)因发现了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20年,___(瑞士)因发明了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21年,___(德国)因对量子的发现进行了研究,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以上是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列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颁发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列举一些获奖者及其贡献。

1. 麦克斯·普朗克(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首位获得者是德国物理学家麦克斯·普朗克。

他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普朗克常数的概念,开创了量子力学的先河。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1年)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在1905年发表的相对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揭示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

3. 玛丽·居里(1903年)和皮埃尔·居里(1903年)居里夫妇因发现了镭和钋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放射性现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约翰·巴丁(1909年)巴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电子学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并提出了电子的静电质量和电荷比。

5. 亨利·贝克勒尔(1903年)贝克勒尔因对射线现象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放射性衰变现象,提出了贝克勒尔射线的概念,并发现了镭元素。

6. 玛丽·盖尔-梅特(1963年)盖尔-梅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她在研究天体物理学时发现了太阳风和磁层的存在,为后来的空间天气研究提供了基础。

7. 理查德·费曼(1965年)费曼因为他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费曼图方法在理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 斯蒂芬·霍金(2018年)霍金是一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以他在黑洞理论和宇宙学领域的研究而闻名。

他提出了霍金辐射理论,揭示了黑洞的基本性质,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提出了重要观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得主列表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得主列表跳过字词转换说明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

转换内容:下方采用物理学组全文转换[编辑]原始语言:Gravitation;台灣:萬有引力;大陆:万有引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万有引力原始语言:traction;台灣:牽引力;大陆:牵引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牵引力原始语言:attraction;台灣:吸引力;大陆:吸引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吸引力原始语言:Integralform;台灣:積分形式;大陆:积分形式;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积分形式原始语言:Differentialform;台灣:微分形式;大陆:微分形式;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微分形式原始语言:Gravitationalacceleration;台灣:重力加速度;大陆:重力加速度;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重力加速度原始语言:equations;台灣:方程組;大陆:方程组;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方程组原始语言:Auger;大陆:俄歇;台灣:奧杰;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俄歇原始语言:Avogadroconstant;台灣:亞佛加厥常數;大陆:阿伏伽德罗常量;香港:阿佛加德羅常數;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阿伏伽德罗常量原始语言:Bohrmagneton;大陆:玻尔磁子;台灣:波耳磁元;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玻尔磁子原始语言:Born-Oppenheimerapproximation;大陆: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台灣:波恩-歐本海默近似法;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原始语言:BigBang;大霹靂?大陆:大爆炸;大霹靂?台灣:大霹靂;大霹靂?香港:大爆炸;大霹靂?新加坡:大爆炸;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大爆炸原始语言:BigBang;台灣:大爆炸;大陆:大爆炸;香港:大爆炸;新加坡:大爆炸;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大爆炸原始语言:Biot-Savartlaw;台灣:必歐-沙伐定律;大陆:毕奥-萨伐尔定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毕奥-萨伐尔定律原始语言:Boltzmannconstant;大陆:玻尔兹曼常量;台灣:波茲曼常數;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玻尔兹曼常量原始语言:Brackettseries;大陆:布拉开线系;台灣:布拉克系;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拉开线系原始语言:Brans-Dicke(theory);大陆:布兰斯-迪克;台灣:卜然斯-狄基;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兰斯-迪克原始语言:Breit-Wigner;大陆:布赖特-维格纳;台灣:布萊特-維格納;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赖特-维格纳原始语言:Center-of-massframe;台灣:質心系;大陆:质心系;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质心系原始语言:Centralforce;台灣:連心力;大陆:有心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有心力原始语言:Charge-massratio;台灣:電荷質量比;大陆:荷质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荷质比原始语言:Charm;台灣:魅;大陆:粲;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粲原始语言:Classical;台灣:古典;大陆:经典;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经典原始语言:Condensedmatter;台灣:凝態;大陆:凝聚态;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凝聚态原始语言:coldfusion;台灣:冷融合;大陆:冷聚变;香港:冷聚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冷聚变原始语言:collapse;大陆:坍缩;台灣:塌縮;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坍缩原始语言:confinementfusion;台灣:局限融合;大陆:约束聚变;香港:約束聚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约束聚变原始语言:criterion;台灣:準則;大陆:判据;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判据原始语言:Decoherence;台灣:去相干;大陆:退相干;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退相干原始语言:Diffraction;台灣:繞射;大陆:衍射;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衍射原始语言:Dimension;台灣:因次;大陆:量纲;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量纲原始语言:Dulong-Petitlaw;台灣:杜隆-泊替定律;大陆:杜隆-珀蒂定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杜隆-珀蒂定律原始语言:Electronhole;台灣:電洞;大陆:空穴;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空穴原始语言:Equation;台灣:方程式;大陆:方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方程原始语言:Fractal;台灣:碎形;大陆:分形;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分形原始语言:Fusionreaction;台灣:融合反應;大陆:聚变反应;香港:聚變反應;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聚变反应原始语言:Gravitation;台灣:重力;大陆:引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引力原始语言:Gravitationalwave;台灣:重力波;大陆:引力波;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引力波原始语言:Heliumfusion;台灣:氦融合;大陆:氦聚变;香港:氦聚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氦聚变原始语言:Holography;台灣:全像;大陆:全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全息原始语言:Hydrogenfusion;台灣:氫融合;大陆:氢聚变;香港:氫聚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氢聚变原始语言:Interaction;台灣:交互作用;大陆:相互作用;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相互作用原始语言:Ionizingradiation;台灣:游離輻射;大陆:电离辐射;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电离辐射原始语言:Laser;台灣:雷射;大陆:激光;香港:激光;新加坡:镭射;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激光原始语言:Legendretransformation;台灣:勒壤得轉換;大陆:勒让德变换;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勒让德变换原始语言:Liouville''stheorem;台灣:劉維定理;大陆:刘维尔定理;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刘维尔定理原始语言:Loopquantumgravity;台灣:迴圈量子重力;大陆:圈量子引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圈量子引力原始语言:Loopquantumgravitytheory;台灣:迴圈量子重力理論;大陆:圈量子引力论;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圈量子引力论原始语言:Lymanseries;台灣:來曼系;大陆:莱曼系;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莱曼系原始语言:Macroscopic;台灣:巨觀;大陆:宏观;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宏观原始语言:Magneticdomain;台灣:磁域;大陆:磁畴;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磁畴原始语言:Maser;台灣:邁射;大陆:激微波;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激微波原始语言:Meanfreepath;台灣:平均自由徑;大陆:平均自由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平均自由程原始语言:Mole;大陆:摩尔;台灣:莫耳;香港:摩爾;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摩尔原始语言:Muon;大陆:μ子;台灣:緲子;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μ子原始语言:Netforce;台灣:淨力;大陆:合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合力原始语言:Netexternalforce;台灣:淨外力;大陆:合外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合外力原始语言:Nuclearfission;大陆:核裂变;台灣:核分裂;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核裂变原始语言:Nuclearfusion;大陆:核聚变;香港:核聚變;台灣:核融合;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核聚变原始语言:Neutrino;台灣:微中子;大陆:中微子;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中微子原始语言:Noise;台灣:雜訊;大陆:噪声;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噪声原始语言:Plasma;台灣:電漿;大陆:等离子体;香港:等離子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等离子体原始语言:Plasma;漿?大陆:等离子体;漿?台灣:漿;漿?香港:等離子體;漿?新加坡:等离子体;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等离子体原始语言:Plasmastate;台灣:電漿態;大陆:等离子态;香港:等離子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等离子态原始语言:Positronium;台灣:正子電子偶;大陆:电子偶素;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电子偶素原始语言:Potentialenergy;台灣:位能;大陆:势能;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势能原始语言:Probability;台灣:機率;大陆:概率;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概率原始语言:Probability;几率?大陆:几率;几率?台灣:機率;几率?香港:機率;几率?新加坡:几率;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几率原始语言:Propertime;台灣:原時;大陆:固有时;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固有时原始语言:quark-gluonplasma;大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香港: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台灣:夸克-膠子漿;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原始语言:Scalar;台灣:純量;大陆:标量;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标量原始语言:Scalarpotential;台灣:純量位;大陆:标势;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标势原始语言:Singularity;台灣:奇異點;大陆:奇点;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奇点原始语言:Shearstress;台灣:切應力;大陆:剪应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剪应力原始语言:Staticallyindeterminate;台灣:靜不定;大陆:超静定;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超静定原始语言:Tesla;台灣:特斯拉;大陆:特斯拉;香港:忒斯拉;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特斯拉原始语言:Tunnelling;大陆:隧穿;台灣:穿隧;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隧穿原始语言:Turbulence;台灣:亂流;大陆:湍流;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湍流原始语言:Unitary;台灣:么正;大陆:幺正;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幺正原始语言:Vector;台灣:向量;大陆:矢量;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矢量原始语言:Vectorpotential;台灣:向量位;大陆:矢势;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矢势原始语言:Electroweakinteraction;台灣:電弱相互作用;大陆:弱电相互作用;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弱电相互作用原始语言:Viscosity;台灣:黏性;大陆:粘性;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粘性原始语言:Viscoelasticity;台灣:黏彈性;大陆:粘弹性;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粘弹性原始语言:Waveguide;台灣:導波;大陆:波导;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波导原始语言:Avogadro;台灣:亞佛加厥;大陆:阿伏伽德罗;香港:阿佛加德羅;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阿伏伽德罗原始语言:Becquerel;台灣:貝克勒;香港:貝克勒爾;大陆:贝克勒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贝克勒尔原始语言:Bernoulli;台灣:白努利;大陆:伯努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伯努利原始语言:Biot;台灣:必歐;大陆:毕奥;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毕奥原始语言:Bohr;台灣:波耳;大陆:玻尔;香港:玻爾;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玻尔原始语言:Boltzmann;台灣:波茲曼;大陆:玻尔兹曼;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玻尔兹曼原始语言:Bravais;台灣:布拉菲;大陆:布拉维;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拉维原始语言:Brillouin;台灣:布里元;大陆:布里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里渊原始语言:Cherenkov;台灣:契忍可夫;大陆:切连科夫;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切连科夫原始语言:D''Alembert;台灣:達朗伯特;大陆:达朗贝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达朗贝尔原始语言:Doppler;台灣:都卜勒;大陆:多普勒;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多普勒原始语言:Drude;台灣:德汝德;大陆:德鲁德;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德鲁德原始语言:Fabry;台灣:法布立;大陆:法布里;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法布里原始语言:Fourier;台灣:傅立葉;大陆:傅里叶;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傅里叶原始语言:Franck;台灣:法蘭克;大陆:弗兰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弗兰克原始语言:Gerlach,Walther;台灣:革拉赫;大陆:格拉赫;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格拉赫原始语言:Gibbs;台灣:吉布士;大陆:吉布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吉布斯原始语言:Gordon;台灣:戈登;大陆:高登;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高登原始语言:Heaviside;台灣:黑維塞;大陆:赫维赛德;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赫维赛德原始语言:Hooke;台灣:虎克;大陆:胡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胡克原始语言:Hubble;台灣:哈柏;大陆:哈勃;香港:哈勃;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哈勃原始语言:Ising;台灣:易辛;大陆:伊辛;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伊辛原始语言:Jacobi;台灣:亞可比;大陆:雅可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雅可比原始语言:Kelvin;台灣:克耳文;大陆:开尔文;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开尔文原始语言:Kepler;台灣:克卜勒;大陆:开普勒;香港:開普勒;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开普勒原始语言:Kirchhoff;台灣:克希荷夫;大陆:基尔霍夫;香港:基爾霍夫;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基尔霍夫原始语言:Kruskal;台灣:克魯斯卡;大陆:克鲁斯卡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克鲁斯卡尔原始语言:Landau;台灣:蘭道;大陆:朗道;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朗道原始语言:Langmuir;台灣:蘭米爾;大陆:朗缪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朗缪尔原始语言:Lenz;台灣:冷次;大陆:楞次;香港:楞次;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楞次原始语言:Liénard;台灣:黎納;大陆:李纳;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李纳原始语言:Lorentz;台灣:勞侖茲;大陆:洛伦兹;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洛伦兹原始语言:Lorenz;台灣:勞侖次;大陆:洛伦茨;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洛伦茨原始语言:Maxwell;台灣:馬克士威;大陆:麦克斯韦;香港:麥克斯韋;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麦克斯韦原始语言:Michelson;台灣:邁克生;大陆:迈克耳孙;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迈克耳孙原始语言:Minkowski;台灣:閔考斯基;大陆:闵可夫斯基;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闵可夫斯基原始语言:Morley;台灣:莫立;大陆:莫雷;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莫雷原始语言:Moseley;台灣:莫斯利;大陆:莫塞莱;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莫塞莱原始语言:Olbers;台灣:歐伯斯;大陆:奧伯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奧伯斯原始语言:Pauli;台灣:包立;大陆:泡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泡利原始语言:Penrose;台灣:潘洛斯;大陆:彭罗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彭罗斯原始语言:Perot;台灣:培若;大陆:珀罗;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珀罗原始语言:Poisson;台灣:帕松;大陆:泊松;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泊松原始语言:Poynting;台灣:坡印廷;大陆:坡印亭;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坡印亭原始语言:Rayleigh;台灣:瑞立;大陆:瑞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瑞利原始语言:Reissner;台灣:萊斯納;大陆:雷斯勒;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雷斯勒原始语言:Rutherford;台灣:拉塞福;大陆:卢瑟福;香港:盧瑟福;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卢瑟福原始语言:Rydberg;台灣:芮得柏;大陆:里德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里德伯原始语言:Schr?dinger;台灣:薛丁格;大陆:薛定谔;香港:薛定諤;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薛定谔原始语言:Snell;台灣:司乃耳;大陆:斯涅尔;香港:斯涅耳;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斯涅尔原始语言:Stefan;台灣:斯特凡;大陆:斯特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斯特藩原始语言:Stern,Otto;台灣:斯特恩;大陆:施特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施特恩原始语言:JosephThomson;台灣:湯姆森;大陆:汤姆孙;香港:湯姆生;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汤姆孙原始语言:VandeGraaff;台灣:凡德格拉夫;大陆:范德格拉夫;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范德格拉夫原始语言:VanderWaals;台灣:凡得瓦;大陆:范德瓦耳斯;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范德瓦耳斯原始语言:vonNeumann;台灣:馮?諾伊曼;大陆:冯?诺伊曼;香港:馮?紐曼;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冯?诺伊曼原始语言:Wien;台灣:維因;大陆:维恩;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维恩原始语言:Wiechert;台灣:維謝;大陆:维谢尔;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维谢尔原始语言:Wilson;台灣:威爾森;大陆:威耳逊;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威耳逊原始语言:Witten;台灣:維騰;大陆:威滕;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威滕原始语言:Α,α,alpha;大陆:阿尔法;香港:阿爾法;台灣:阿伐;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阿尔法原始语言:Β,β,beta;大陆:贝塔;香港:貝塔;台灣:貝他;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贝塔原始语言:Γ,γ,gamma;大陆:伽马;台灣:伽瑪;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伽马[展开]?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
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的理论发现
2015
Takaaki Kajita(日本)、Arthur B. McDonald(加拿大)
发现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2014
Isamu Akasaki(日本)、Hiroshi Amano(日本)、Shuji Nakamura(日裔美国)
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实现了明亮节能的白光源
2019
James Peebles(美国)、Michel Mayor(瑞士)、Didier Queloz(瑞士)
对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理解做出的贡献,以及发现一颗绕太阳型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2018
Arthur Ashkin(美国)、Gerard Mourou(法国)、Donna Strickland(加拿大)
对复杂系统的突破性贡献,包括地球气候物理建模、量化变异性并预测全球变暖,以及发现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
2020
Roger Penrose(英国)、Reinhard Genzel(德国)、Andrea Ghez(美国)
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以及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致密天体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
年份
获奖者
主要成就
2024
John J. Hopfield(美国)、Geoffrey E. Hinton(加拿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2023
Pierre Agostini(美国)、Ferenc Krausz(德国)、Anne L’Huillier(法国/瑞典)
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2022
Alain Aspect(法国)、John F. Clauser(美国)、Anton Zeilinger(奥地利)

(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 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精品文档-------------------------------------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获奖原因获奖者国籍年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德国·伦琴威廉·1901年康拉德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荷兰·洛仑兹亨得里克(即塞曼效应)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年1902荷兰彼得·塞曼”“亨利·贝克勒发现天然放射性法国“他们对亨利法国·1903年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皮埃尔·居里”居里共同研究法国玛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斯特拉斯英国1904年(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约翰·威廉·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安菲利普·爱德华·”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年“德国1905莱纳德冯··东年1906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约瑟夫·汤姆孙英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美国迈克耳孙阿尔伯特·1907年”和计量学研究”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法国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8意大利古列尔莫·马可尼”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年1909德国·布劳恩卡尔·费迪南德”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荷兰年1910“范德华”“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威廉·维恩德国1911年“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瑞典达伦古斯塔夫尼尔斯··年1912”节阀“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荷兰··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913”成”射线衍射现象发现晶体中的“X劳厄1914年马克斯·冯·德国英国·亨利布拉格·威廉”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用X年1915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格洛弗年1917查尔斯··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普朗克德国“·1918年马克斯“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德国年1919约翰尼斯·斯塔克”的分裂现象“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瑞士·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的反常现象的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德国年1921爱因斯坦阿尔伯特·”发现”“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玻尔·年1922尼尔斯丹麦”·罗伯特年1923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美国密立根安德鲁·“塞格卡尔乔奇·曼内··[3]”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X年1924他在“瑞典巴恩.德国弗兰克詹姆斯·”“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年1925德国古斯塔夫·赫兹”法国“·佩兰1926年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让”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年1927英国威耳逊查尔斯·”方法“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英国1928年理查森欧文·”定律”“年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1929卡拉塞卡拉·文钱德”“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0年印度拉曼塔·“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德国1932年海森堡维尔纳·”的发现(即量子力学”“埃尔温·薛定谔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奥地利年1933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英国的基本方程——保罗”詹姆斯·英国查德威克1935年“发现中子”发现宇宙辐射奥地利“·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年1936”发现正电子戴维··安德森美国“卡尔美国·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年1937英国汤姆孙乔治·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意大利1938恩里科·费米年”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美国1939劳伦斯欧内斯特·年”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美国奥托·施特恩1943年”发现”“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拉比·艾萨克·美国年1944伊西多”沃尔夫冈“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泡利奥地利1945年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美国·威廉斯布里奇曼·1946年珀西”出发现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阿普尔·维克托爱德华·英国1947年”顿层的发现顿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斯图梅纳德帕特里克··英国1948年”布莱克特线领域的发现·尔特”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年1949汤川秀树日本“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英国鲍威尔··年1950塞西尔弗兰克”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考克饶··约翰道格拉斯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英国夫1951年”创性工作爱尔兰·欧内斯特沃吞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美国布洛赫·费利克斯“年1952”的研究成果美国·爱德华珀塞尔”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荷兰塞尔尼克·弗里茨年1953.“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英国·玻恩马克斯”年的统计解释1954”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博特德国“瓦尔特·”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兰姆“威利斯·尤金年1955”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波利卡普·库施美国“肖克布拉德福德·威廉·美国利”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年1956美国·约翰巴丁美国豪泽·布喇顿沃尔特·“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杨振宁年1957”中国李政道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阿列克谢耶维·帕维尔苏联切连科夫·奇”伊利亚·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年1958维夫根耶伊戈尔·叶苏联塔姆·奇美国塞格雷·吉诺·埃米利奥”发现反质子“年1959美国张伯伦欧文·”格拉泽发明气泡室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美国霍夫施塔特罗伯特·”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年1961“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穆斯路德维希··鲁道夫德国”堡尔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朗道苏联“年1962达维多维奇列夫·“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美国维格纳帕尔耶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年1963美国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德国J·汉斯·D·延森美国汤斯查尔斯·“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维拉尼古·根纳季耶苏联年1964·奇巴索夫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日本朝永振一郎“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美国施温格年1965朱利安·”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理查德··费曼菲利普”1966年阿尔弗雷德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法国“·卡斯特勒“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贝阿尔布雷希特汉斯··美国1967年”特的产生的研究发现“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阿尔瓦沃尔特·路易斯·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年1968从而发现了一大美国雷茨”批共振态”“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盖尔曼·默里年1969“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斯·尼汉斯夫洛奥哥·瑞典1970年”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阿尔文·达“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法国·奈耳路易”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丹尼斯“1971年英国伽博·美国巴丁约翰·“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美国·1972年库珀利昂”论美国·施里弗约翰·罗伯特日本江崎玲于奈”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挪威伊瓦尔·贾埃弗年1973“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英国·约瑟夫森布赖恩·戴维”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赖尔英国马丁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1974年休伊什在发现脉英国休伊什·安东尼”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丹麦·玻尔奥格·尼尔斯“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丹麦·莫特森本·罗伊1975年”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美国·雷恩沃特利奥·詹姆斯美国·里克特伯顿”“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年1976美国丁肇中美国安德森菲利普·沃伦·”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年1977美国凡扶累克约翰·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皮查年1978美国彭齐亚斯·艾伦·阿尔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罗伯特·美国李·格拉肖谢尔登·“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巴基斯坦阿卜杜勒·1979年萨拉姆”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美国史蒂文·温伯格美国·克罗宁詹姆斯·沃森”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发现中性K“年1980美国·菲奇瓦尔·洛格斯登”“·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凯美国年布隆伯根尼古拉斯·1981”“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美国肖洛阿瑟·”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钱德拉苏布拉马尼扬·美国”塞卡究年1983“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美国·福勒威廉”究“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卡洛·鲁比亚的意大利年1984”荷兰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5年克劳斯·冯“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德国恩斯特·鲁斯卡”镜1986年”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德国宾宁·格尔德.瑞士海因里希·罗雷尔德国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年1987瑞士·米勒卡尔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美国·莱德曼“利昂年1988”梅尔文·施瓦茨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美国拉姆齐诺曼·”钟中的应用年1989美国·汉斯德默尔特”发展离子陷阱技术“德国保罗沃尔夫冈·“美国·弗里德曼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杰尔姆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亨利·肯德尔美国1990年”加拿大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理查·泰勒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吉勒·德热纳年1991法国皮埃尔”物的研究中”“法国年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乔治·夏帕克1992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美国赫尔斯拉塞尔·年1993”的可能性泰勒美国约瑟夫·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加拿大伯特伦·布罗克豪斯”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年1994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美国沙尔克利福德·”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发现τ轻子美国·马丁佩尔究年1995”“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美国李·戴维”-3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里的超流动性“发现了在氦年1996美国·理查森罗伯特美国朱棣文”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年1997美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罗伯特劳夫林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德国施特默年1998霍斯特·”式美国崔琦荷兰特·胡夫特·杰拉德”“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年1999荷兰·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俄罗斯·若雷斯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德国结构·2000年赫伯特”·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爱因斯坦凝聚态方“美国·埃里克康奈尔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威曼卡尔年2001·面取得的成就,美国”克特勒·沃尔夫冈性研究德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美国戴维斯·雷蒙德“年2002”测宇宙中微子日本小柴昌俊“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美国里卡尔多·贾科尼”射线源的发现导致了宇宙X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俄罗斯夫”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年2003俄罗斯维塔利·金兹堡美国·莱格特安东尼美国·格娄斯戴维”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年2004美国·韦尔切克弗朗克”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格劳伯美国“罗伊“2005年美国约翰·霍尔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德国特奥多尔·亨施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美国·马瑟约翰”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年2006美国斯穆特乔治·法国艾尔伯·费尔”发现巨磁阻效应“年2007德国·格林贝格彼得“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小林诚”2008年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美国“南部阳一郎“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英国高锟”就年2009美国·博伊尔威拉德”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美国·史密斯乔治俄罗斯·海姆安德烈”“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年2010俄罗斯诺沃肖洛夫康斯坦丁·澳大利亚施密特布莱恩·”“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年2011美国索尔·珀尔马特“阿罗什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国塞尔日·年2012”美国大卫·维因兰德法彼得·W·希格斯英国2013年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2014年天野浩日本(LED)”中村修二美国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

[2]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01年颁发,由来自德国的威廉·康拉德·伦琴获得。

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

[3]在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

2008年,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

[4]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5]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获奖。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

[6]至今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

在六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最少的奖项。

[7]截止于2008年10月,共有183人获得过该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至1942)。

获奖者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for] thediscovery of theremarkable rayssubsequentlynamed afterhim"[8]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for] theirresearches into彼得·塞曼荷兰the influence of magnetism upon radiation phenomena"[9]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for] hisdiscovery ofspontaneousradioactivity"[10]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for] theirjointresearches onthe radiationphenomenadiscovered byProfessor HenriBecquerel"[10]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for hisinvestigationsof the densitiesof the mostimportant gasesand for hisdiscovery ofargon inconnection withthese studies"[11]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for his work oncathode rays"[12]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for] histheoretical 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n theconduction ofelectricity bygases"[13]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for his opticalprecisioninstruments andthespectroscopicandmetrologicalinvestigationscarried out withtheir aid"[14]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for his methodof reproducingcolours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phenomenon ofinterference"[15]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for] theircontributionsto thedevelopment ofwirelesstelegraphy"[16]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for his work onthe equation ofstate for gasesand liquids"[17]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for his discoveriesregarding the lawsgoverning theradiation of heat"[18]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for his invention ofautomatic valvesdesigned to be usedin combination withgas accumulators inlighthouses andbuoys"[19]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for hisinvestigations onthe properties ofmatter at lowtemperatures whichled, inter alia, to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helium"[20]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For his discovery ofthe diffraction ofX-rays bycrystals"[21]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For their servicesin the analysis ofcrystal structure bymeans of X-rays"[22]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6年未颁奖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For his discovery ofthe characteristicRöntgen radiation ofthe elements"[23]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for] the serviceshe rendered to theadvancement ofPhysics by hisdiscovery of energyquanta"[24]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for his discovery ofthe Doppler effect incanal rays and thesplitting of spectral lines in electric fields"[25]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for] the service hehas rendered toprecisionmeasurements inPhysics by hisdiscovery ofanomalies in nickelsteel alloys"[26]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瑞士“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for his services toTheoretical Physics, andespecially for his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photoelectric effect"[27]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for his services in theinvestigation of the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the radiation emanatingfrom them"[28]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for his work on theelementary charge ofelectricity and on thephotoelectric effect"[29]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for his discoveries andresearch in the field ofX-ray spectroscopy"[30]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of an electron upon anatom"[31]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巴蒂斯特·皮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for his work on thediscontinuous structure ofmatter, and especially forhis discovery ofsedimentationequilibrium"[32]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for his discovery of theeffect named after him"[33]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for his method of makingthe paths of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visibleby condensation ofvapour"[33]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for his work on thethermionic phenomenon andespecially for thediscovery of the law namedafter him"[34]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for his discovery of thewave nature of electrons"[35]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英属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for his work on thescattering of light and for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named after him"[36]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 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for the creation of quantummechanics, the application ofwhich has, inter alia, led tothe discovery of the allotropicforms of hydrogen"[37]1933年埃尔文·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for the discovery of new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theory"[38]保罗·狄拉克英国1934年未颁奖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for the discovery of theneutron"[39]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for his discovery of cosmicradiation"[40]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for his discovery of thepositron"[40]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for their experimental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electrons by crystals"[41]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for his demonstrations of the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irradiation, and for his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neutrons"[42]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for the invention anddevelopment of the cyclotronand for results obtained withit,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artificial radioactiveelements"[43]1940年未颁奖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 1941年未颁奖1942年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44]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for his resonance method forrecord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of atomic nuclei"[45]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for the discovery of theExclusion Principle, also calledthe Pauli principle"[46]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for the invention of an apparatusto produce extremely highpressures, and for thediscoveries he made there withinthe field of high pressurephysics"[47]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physics of the upper atmosphere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the so-called Appleton layer"[48]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Wilsoncloud chamber method, and hisdiscoveries therewith in thefields of nuclear physics andcosmic radiation"[49]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for his prediction of theexistence of mesons on the basisof theoretical work on nuclearforces"[50]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photographic method of studyingnuclear processes and hisdiscoveries regarding mesons madewith this method"[5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5 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for their pioneer work on thetransmutation of atomic nucleiby artificially acceleratedatomic particles"[52]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 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therewith"[53]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 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phase contrast method,especially for his invention ofth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54]195 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for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quantum mechanics, especiallyfor his statisticalinterpretation of thewavefunction"[55]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for the coincidence method andhis discoveries madetherewith"[55]195 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hydrogen spectrum"[56]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for his precision determination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electron"[56]195 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for their researches onsemiconductors and their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effect"[57]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 7年杨振宁中华民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for their penetrating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the elementary particles"[58]李政道中华民国195 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for the discovery and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renkoveffect"[59]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 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antiproton"[60]欧文·张伯伦美国196 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bubblechamber"[6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62]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his name"[62]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condensed matter, especially liquidhelium"[63]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principles"[64]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nuclear shell structure"[64]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哈德·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for fundamental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electronics, which has led to the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principle"[65]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66]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67]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nuclear reactions, especially his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production in stars"[68]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for his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in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number of resonance states, madepossible through his development ofthe technique of using hydrogenbubble chamber and data analysis"[69]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70]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for fundamental work anddiscoveries in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 fruitful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plasma physics"[71]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for fundamental work anddiscoveries concerningantiferromagnetism and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physics"[7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holographic method"[72]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BCS-theory"[73]利昂·尼尔·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江崎玲于奈“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年日本"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 respectively"[74]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the Josephson effect"[74]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 radioastrophysics: Ryle for hisobservations and inventions, inparticular of the aperture synthesistechnique, and Hewish for his decisive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75]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between collective motion and particlemotion in atomic nuclei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structure of the atomic nucleus basedon this connection"[76]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discovery of a heavy elementaryparticle of a new kind"[77]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systems"[78]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low-temperature physics"[79]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79]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the unified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aryparticl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prediction of the weak neutralcurrent"[80]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for the discovery of violations of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in thedecay of neutral K-mesons"[81]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81年凯·曼内·伯耶·西格巴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electron spectroscopy"[82]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laser spectroscopy"[82]阿瑟·莱昂纳多·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G·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transitions"[83]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for his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physical processes of importance to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stars"[84]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for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studies of the nuclear reactions ofimpor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84]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for thei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the large project, which led to thediscovery of the field particles W andZ, communicators of weakinteraction"[85]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Hall effect"[86]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optics, 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first electron microscope"[87]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87]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ceramic materials"[88]卡尔·亚历山大·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马克斯·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μ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for the neutrino beam method and thedemonstration of the doubletstructure of the leptons through the 梅尔文·施瓦茨美国杰克·施泰因贝格尔美国discovery of the muon neutrino"[89]1989年诺曼·福斯特·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separatedoscillatory fields method and its usein the hydrogen maser and other atomicclocks"[90]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on traptechnique"[90]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I·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for their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sconcerning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of electrons on protons and boundneutrons, which have been of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development of the quark model inparticle physics"[91]亨利·W·肯德尔美国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编辑] 1991年-2000年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for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forms of matter, in particularto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92]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for his invention anddevelopment of particledetectors, in particular themultiwire proportionalchamber"[93]1993年拉塞尔·艾伦·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ypeof pulsar, a discovery that has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the study of gravitation"[94]小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spectroscopy" and "for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neutron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neutron diffraction technique"and "for pioneering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neutron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1995年马丁·刘易斯·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taulepton" and "for pioneering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lepton physics"[96]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for the detection of theneutrino" and "for pioneering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lepton physics"[96]1996年戴维·莫里斯·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superfluidity in helium-3"[97]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for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cool and trap atoms with laserlight"[98]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B·劳克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for their discovery of a newform of quantum fluid withfractionally chargedexcitations"[99]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for elucidating the quantumstructure of electroweakinteractions in physics"[100]马丁纽斯·J·G·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heterostructures used inhigh-speed- andoptoelectronics"[101]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圣克莱尔·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10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2001年埃里克·阿林·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for the achievement of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dilute gases of alkali atoms, and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 ofthe properties of thecondensates"[102]卡尔·埃德温·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小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astrophysics, in particular forthe detection of cosmicneutrinos"[103]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astrophysics, which have led tothe discovery of cosmic X-raysources"[103]2003年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美国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superfluids"[104]维塔利·拉扎列维奇·京茨堡俄罗斯安东尼·詹姆斯·莱格特英国美国2004年戴维·J·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for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freedom in the theory of thestrong interaction"[105]H·戴维·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J·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quantum theory of opticalcoherence"[106]约翰·L·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laser-basedprecision spectroscopy,including the optical frequency 特奥多尔·W·亨施德国comb technique"[106]2006年约翰·C·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blackbody form and anisotropy of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radiation"[107]乔治·F·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magnetoresistance"[108]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nature"[109]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for the discovery of the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109]。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1年威廉·伦琴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彼得·塞曼1903年亨利·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1904年约翰·斯特拉特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1906年约瑟夫·汤姆森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生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卡尔·布劳恩1910年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1911年威廉·维因1912年古斯塔夫·达伦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6年没有颁奖1917年查尔斯·巴克拉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1920年夏尔·纪尧姆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2年尼尔斯·波耳1923年罗伯特·密立根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1925年詹姆斯·法兰克,古斯塔夫·赫兹1926年让·佩兰1927年阿瑟·康普顿,查尔斯·威尔森1928年欧文·瑞查森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1931年没有颁奖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1933年埃尔文·薛定谔,保罗·狄拉克1934年没有颁奖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1936年维克托·赫斯,卡尔·安德森1937年克林顿·戴维森,乔治·汤姆森1938年恩里科·费米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1940年没有颁奖1941年没有颁奖1942年没有颁奖1943年奥托·斯特恩1944年伊西多·拉比1945年沃尔夫冈·包立1946年珀西·布里奇曼1947年爱德华·阿普尔顿1948年帕特里克·布莱克特1949年汤川秀树1950年塞西尔·鲍威尔1951年约翰·考克饶夫,欧内斯特·沃吞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爱德华·珀塞尔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1954年马克斯·玻恩,瓦尔特·博特1955年威利斯·兰姆,波利卡普·库施1956年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沃尔特·布喇顿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1958年帕维尔·切连科夫,伊利亚·法兰克,伊戈尔·塔姆1959年埃米利奥·塞格雷,欧文·张伯伦1960年唐纳德·格拉泽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鲁道夫·穆斯堡尔1962年列夫·朗道1963年尤金·维格纳,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约翰内斯·延森1964年查尔斯·汤斯,尼古拉·巴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1965年朝永振一郎,朱利安·施温格,理查德·费曼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1967年汉斯·贝特1968年路易斯·阿尔瓦雷茨1969年默里·盖尔曼1970年汉尼斯·阿尔文,路易·奈耳1971年伽博·丹尼斯1972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1973年江崎玲于奈,伊瓦尔·贾埃弗,布赖恩·约瑟夫森1974年马丁·赖尔,安东尼·休伊什1975年奥格·玻尔,本·莫特森,利奥·雷恩沃特1976年伯顿·里克特,丁肇中1977年菲利普·安德森,内维尔·莫特,约翰·凡扶累克1978年彼得·卡皮查,阿诺·彭齐亚斯,罗伯特·威尔逊1979年谢尔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史蒂文·温伯格1980年詹姆斯·克罗宁,瓦尔·菲奇1981年凯·西格巴恩,尼古拉斯·布隆伯根,阿瑟·肖洛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威廉·福勒1984年卡洛·鲁比亚,西蒙·范德梅尔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格尔德·宾宁,海因里希·罗雷尔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卡尔·米勒1988年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89年诺曼·拉姆齐,汉斯·德默尔特,沃尔夫冈·保罗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亨利·肯德尔,理查·泰勒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1992年乔治·夏帕克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约瑟夫·泰勒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克利福德·沙尔1995年马丁·佩尔,弗雷德里克·莱因斯1996年戴维·李,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罗伯特·理查森1997年朱棣文,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威廉·菲利普斯1998年霍斯特·施特默,罗伯特·劳夫林,崔琦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马丁纽斯·韦尔特曼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赫伯特·克勒默,杰克·基尔比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卡尔·威曼,沃尔夫冈·克特勒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小柴昌俊,里卡尔多·贾科尼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兹堡,安东尼·莱格特2004年戴维·格娄斯,休·波利策,弗朗克·韦尔切克2005年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2006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2007年艾尔伯·费尔,彼得·格林贝格2008年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2009年高锟,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2010年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2011年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亚当·里斯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大卫·维因兰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 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 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 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1903 年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玛丽·居里法国共同研究”“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1904 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 年菲利普·爱德华·安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东·冯·莱纳德1906 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 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 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 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 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 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 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 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1915 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 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 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 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 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 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 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 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 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 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瑞典“他在 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巴恩”1925 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 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27 年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 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 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 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塔·拉曼1932 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 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保罗·狄拉克英国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1935 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 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 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 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 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 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 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 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 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 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顿层的发现”1948 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尔特·布莱克特线领域的发现”1949 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 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1951 年夫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 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爱德华·珀塞尔美国的研究成果”1953 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1954 年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 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美国利1956 年“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 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李政道中国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苏联奇·切连科夫1958 年伊利亚·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苏联奇·塔姆1959 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 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1961 年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德国堡尔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 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1963 年玛丽亚·格佩特 -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查尔斯·汤斯美国1964 年尼古拉·根纳季耶维苏联“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奇·巴索夫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1965 年朱利安·施温格美国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 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 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特的产生的研究发现”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1968 年美国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雷茨批共振态”1969 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 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达·阿尔文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 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1972 年利昂·库珀美国论”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1973 年“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1974 年安东尼·休伊什英国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1975 年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 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1977 年内维尔·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约翰·凡扶累克美国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皮查1978 年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1979 年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1980 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 K 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1981 年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 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塞卡究”1983 年“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威廉·福勒美国究”1984 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 W 和 Z 的西蒙·范德梅尔荷兰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1985 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1986 年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 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 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1989 年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1990 年亨利·肯德尔美国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理查·泰勒加拿大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1991 年皮埃尔 -吉勒·德热纳法国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 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 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约瑟夫·泰勒美国的可能性”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4 年“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克利福德·沙尔美国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5 年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戴维·李美国1996 年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发现了在氦 -3 里的超流动性”罗伯特·理查森美国朱棣文美国1997 年克洛德·科昂 -唐努德日法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威廉·菲利普斯美国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1998 年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式”崔琦美国1999 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2000 年赫伯特·克勒默德国结构”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2001 年卡尔·威曼美国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性研究”2002 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小柴昌俊日本测宇宙中微子”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 X 射线源的发现”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俄罗斯夫2003 年“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戴维·格娄斯美国2004 年休·波利策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2005 年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特奥多尔·亨施德国学发展做出的贡献,”2006 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 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2008 年益川敏英日本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2009 年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 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2011 年亚当·里斯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 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大卫·维因兰德美国法”2013 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 [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2014 年天野浩日本(LED) ”中村修二美国2015 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