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阁子西街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卫巷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卫巷卫巷北起泉城路,南到黑虎泉西路,全长近200米。
卫巷因为明朝时期在街南首东邻设立了“济南卫”而得名,名字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朝在兵制上实行有名的卫所制度(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
当时在全国设立了19个卫,其中济南就有一个,在卫巷附近驻兵5600人。
现在的黑虎泉路小学即当年的“卫衙”遗址。
过去外地朋友来济南,一定要带他到卫巷去吃点小吃。
吃完后,便闲闲地挽着手穿过古老的门楼,拐进弯弯曲曲的小胡同,看看别有洞天的老四合院。
卫巷的一切都是这么恬淡和安静,不仅让济南人,也让外地人爱不释手在卫巷北头,有一家小店“卫巷快餐”,每到中午晚上,总有很多人排队等桌子。
而这家小店只有4道招牌菜——炒粉皮、爽口黄瓜、红烧排骨和炸鱿鱼圈,但几乎每个桌上点的都是这四样,百吃不厌。
四喜居曾是济南响当当的饭店,四喜丸子尤其出名,不过现在分散成两个小店,各把守卫巷一头。
卫巷汇聚了各色小吃,铁板鱿鱼、羊肉串、馄饨、拉面,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做生意,就连济南传统的油旋也是一对外地夫妇操持着。
准提庵位于卫巷北首路东,在上世纪40年代还有香火,当时是院西大街(泉城路)一带很有特色的一处宗教建筑。
据文献记载,该建筑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光绪七年(18 81年)曾予以重修。
卫巷观音禅院此庙始建无考,在明万历年曾重修过,现在山门保存较好,里面的庙宇早已废为民居。
过去卫巷南首东邻的黑虎泉西路小学,其前身是光绪年间山东师范学堂创办的附属高等小学堂,属省内第一所省立小学。
再早,这里便是明朝禁卫军衙驻地,又称“济南卫”,隶属都指挥使司。
卫衙西邻的街道便叫卫巷。
旧时这里还有三元宫、财神庙和准题庵,虽然规模都不大,却也佛道杂处,香火缭绕。
前些年这里成了特色小吃一条街。
2006年10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整个卫巷已化为平地了。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棋盘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棋盘街棋盘街之所以得此名,都说是因为街巷深处的民居纵横如棋盘。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中最早出现了“棋盘街”的记载。
在棋盘街社区改建前,是由很多四通八达的小街小巷组成的,如龙凤街、太平街等,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还要数主街道棋盘街。
在棋盘街上,找不到一条死胡同,街道之间相互连通,并且每条都能通到外面的大路,因为街道房屋分布得太整齐,太相似,一不小心就要迷路。
这样平直整齐、排列有序的街道,像不像一个大大的棋盘?以前,棋盘街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关帝庙。
相传,这四位关老爷闲来无事,就以这整齐的街道当作天然的棋盘,连着下了几天几夜的棋……棋盘街可是济南的老街道,曾经遍布着古老建筑,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这些名字或许很陌生,这六座古建筑,曾经都在棋盘街上。
如今,它们大多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今,多数人知道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曾有六座古建筑。
白衣庵是六座古建筑中目前仅存的一座,尽管它已残缺得只剩山门和大殿。
沿棋盘街向南,在中段路东有一条很短的小巷子,巷子尽头便是白衣庵的门楼。
现存的白衣庵中,保存着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式无梁殿,无梁殿的殿顶完全由砖建成,没有一根大梁做支撑。
这座明代修建的大殿,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依旧伫立在棋盘街上。
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如今,此建筑类型已十分罕见,东华街督城隍庙现存济南惟一一座三门洞无梁殿山门,而白衣庵的单门洞无梁殿山门亦算得上是济南绝无仅有的门楼类型了。
山门典雅古朴,高5米,宽4米,进深3米。
石基砖体,拱券门洞,悬山墙、顶覆小筒灰瓦。
屋脊上有精美的砖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其门楣上刻有“白衣庵”三字。
院内古建筑多已坍塌,而这山门却历经数百年不倒,颇让人称奇。
白衣庵曾几次重修,年代却有记载,分别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和1941年。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后宰门后宰门街是济南一条散发着独特韵味,过去商居混杂而又有中西文化汇集的老街。
东邻县西巷,西接曲水亭街,南依珍珠泉德王府,北通百花洲、大明湖。
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明清以来造就了后宰门独特风韵。
从幽静的老街建筑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其当年商业繁华、人文荟萃那种风华绝代的遗韵。
顺着曲水亭街来到后宰门街,没想到这条老街已经拆去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坚强地存在着。
街东头映入眼帘的是西式建筑教堂与中式建筑比肩而立。
这座基督教堂1983年重新修整,而相邻的青砖二层楼则是济南2010年全运会前修缮的。
正午阳光下,老街幽静,只有街道两侧的青砖瓦房在无言地诉说老街的变迁与沧桑。
“田家公馆”的门洞,进深的院落胡同,可以遥想田家盐商在清代富甲济南一方时曾经的辉煌。
红漆斑驳的立柱、门窗,可以想象当年后宰门街商业的繁华,一切都成了过去时。
虽然物是人非,绳子上晾晒的衣物、被子,告诉人们生活还在继续。
宁静的老街,让时光诉说着自己的历史。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片片楼群的崛起,济南这种老式的典型民居宅院门几乎消失殆尽。
过去,在济南老街巷里,有很多临街普通民宅就是以这样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建筑形式存在。
临时房搭建在老宅屋檐下,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凸显出老宅主人无奈的选择。
临街小杂货店,几乎什么都想卖,甚至还兼营理发这一老行当。
“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名言在此得到精准诠释。
许多临街的老宅难得通上自来水管,街边天井里加了锁的公用自来水,似乎不甘心退出邻里在这里相遇,互道家长里短的历史。
门洞街对面的老房子成了街道居委会办公的地方,窗户上贴着“百花洲片区拆迁现场办公室”的白纸,后宰门街属于百花洲拆迁片区,预示着这条老街有些东西将会无奈地消逝。
难得一见高高的石砌瓦房老宅,不禁让人对它过去的主人浮想联翩。
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曲水亭街
“真是我大清的一处风水宝地啊。”见此情景,乾隆不由自主地赞美道.“皇上,前面建有曲水流杯池,‘曲水流觞'诗酒盛会再加上野餐宴乐,那才叫人间一绝呢。”刘墉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消失的时候才知道这条老街所承载的是这座老城的历史文化记忆。
烦扰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对这家择河而居的人家有什么影响,疏离的竹篱笆,几盆花草,显示出主人恬淡、随遇而
安的生活哲学.
傍河开着小饭店的女老板,借地生财,眼神里透出对生意的更多期待.
童心未免的白发老人,用自家特制的捕捞工具在溪边捕鱼,不能不让年轻人驻足其侧,一探究竟。
刘墉见浣女把脚伸在水里,不停地拨弄着水草:“她……这个……”从此又在济南人中多了一段传说。
小溪是西水亭街的灵魂,透着江南水乡般的灵秀;夹岸杨柳是她的嫁衣,妩媚动人。
街北头的百花洲,由穿街而过的溪水贯流而成,然后与大明湖相通,是垂钓者的最爱。
年轻人溪边劳作的身影,给老街平添了生机与活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澈的泉水溪流,是上帝的恩赐,两岸居民世代在溪边洗衣、洗菜、淘米,成为居家生活不
“刘爱卿,咱们不妨在此小酌一杯,以尽其乐。"
二人于是在河边一露天酒摊上坐下,小二上了酒菜,君臣对饮,好不惬意.刘墉顺口吟道:“愿为水草舞翩跹,浣女倩影吻我脸。今朝一梦风流尽,来日清福图再展。”
乾隆向水中望去,浣女漂亮的脸庞倒映在水中,水草在漂来漂去,真像是在吻浣女的脸呢,何等让人羡慕啊.刘墉自鸣得意,大口喝酒,摇头晃脑。“刘爱卿,现在你这水草在吻什么呢?哈哈哈……”乾隆打趣地问刘墉。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
[讲解]【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舜井街大舜的故事济南人耳熟能详。
舜井街以街中有舜井而得名,而舜井又以舜耕历山的典故而名。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舜耕历山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据古籍记载,大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
舜泉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舜泉”,并有欧阳修作《舜泉诗》,苏轼书写立碑。
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
舜井原在旧城厢南门大街的舜庙中。
舜庙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松柏苍翠,被誉为“松韵南薰”,纳入济南十六景之一。
舜井所在原名南门大街,其北段俗称舜庙街,现名为舜井街。
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舜庙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学校,遗址无存。
此碑现移至舜井西侧。
历史沿革舜井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通宽厚所街,西通刷律巷,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
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南门内大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县西巷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县西巷县西巷位于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之间,是一条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老街。
现在的县西巷是由县西巷、钟楼寺街合并而成,以后宰门街为界,以北为钟楼寺街,以南为县西巷。
县西巷路南就是山东最大的通信批发市场舜井街,在历史上县西巷曾是贯通老济南南北的最快通道;六百多年前,当山东按察司署由青州迁来济南,需要将原济南府署改为按察司署(今济南一中地址)、原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今省政协地址)时,开元寺钟楼被迁至大明湖东南岸镇安院,民间俗称钟楼寺。
正对钟楼寺街的南北街被定名为钟楼寺街。
至今,当年的钟楼台基仍坐落于大明湖路北侧。
五百多年前,明德王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时,其边界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西至芙蓉街,东与旧历城县署隔路相对。
县署王府间的那条南北路于是被时人称为县西巷。
县西巷西侧是著名的珍珠泉和曲水亭街。
这里是泉城特色风貌带的精华区域,这里的街区,当年便是《老残游记》中盛赞“家家泉水”,“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的地方,街巷往复深幽,曲水潺潺串流于小巷民居之间,有夹道绿荫、别致亭台、高墙府衙、威严教堂。
县西巷除紧邻珍珠泉外,济南其余三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均在县西巷步行约15分钟距离之内,其他特色景观如护城河、泉城广场环列项目南部,共同构成了泉城特色自然景观的中心地带。
清代郑板桥曾在此留下“三橼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至今尚存有济南城区内最大的明代关帝庙、济南城区内最完整的清末四合院;这里的中央泉、九华楼、太和碑等,无一不凝聚着耐人寻味的老济南典故。
县西巷的两侧有密如蛛网的小胡同,街西侧有牛头巷、财盛巷、米廒门前街、南北仓棚街、县马园子街、珍池街、后宰门街、万寿宫街;街东侧有县前街、县后街、东西菜园街、南北菜园街、兴隆店街、北察院街。
这些小胡同大都曲曲折折,蜿蜒绵长,车辆稀少,行人也不多,走在路上,根本听不到大马路上车如流水、人如潮涌的喧嚣。
在地下泉水走向上,县西巷与黑虎泉-舜井一脉相连,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王府池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王府池子“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是济南老城区中心老街道的俗称。
东、西更道,是过去济南府衙的更夫们打更时走的路。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
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
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北头有“腾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缨泉”皆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两名泉,街以泉出名。
从芙蓉街走到东花墙子街,东行到起凤桥街,再走就是王府池子街了。
脚下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一路上穿街走巷,窄窄的街道是老城区的特征,走到王府池子街中段,向西一转,一大片碧绿池水呈现眼前,令人顿时豁然开朗。
布满了老城的风情。
王府池子本来叫濯缨泉,但这个名字的来源时间却无法考证。
从金代开始,濯缨泉就开始出现于民间记载中,属于珍珠泉泉群,金、明、清三代都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据记载,金元时期这里水势旺盛,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可以在上面荡舟。
明代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德王因喜爱济南泉湖胜景,建府第时把濯缨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内,王府池子的称呼得以传开。
再后来,王府池子被划出来,但王府池子的称谓却没有改变。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但名字依然气派。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珍珠泉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王府池子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
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想来屋里应该特别潮湿。
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
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济南老城区的众多泉水中,王府池子是一个颇有贵族气质的名字,在这一区域,“王府”两个字显得有些突兀。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馆驿街馆驿街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
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
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从明朝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立驿站,而驿站是当时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小住、换马的地方。
之所以现在叫做“馆驿街”,是因为明清时这条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和客栈以及旅馆,这街名也便逐渐被称作了“馆驿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其本名已被许多人忘记。
生意兴隆曾经辉煌看着两旁破旧的老宅,似乎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据了解,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走永镇门,过迎仙桥(后改称英贤桥),穿行馆驿街。
人们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高官等等,也都要途经馆驿街。
那时济南城西关外一片荒芜,只有馆驿街及南邻的丁家崖和魏家庄有些人烟和几条小路。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
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
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将军庙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将军庙街【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将军庙街济南将军庙街位于泉城路以北,高都司巷以东,鞭指巷以西,在这条短短的老巷子里曾经并列着四座庙堂,自东至西依次是城隍庙、将军庙、慈云观和天主堂,街因庙得名,上世纪曾易名“云彩街”,1980年又恢复“将军庙街”名。
将军庙里供奉的是清代的济南人刘猛,他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
民间传说中,刘猛是雍正年间一位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功绩显赫。
他的夫人是一位绝代佳人,忠贞而贤惠。
雍正贪色,设计将刘夫人召进宫内,图谋不轨,被刘夫人拒绝。
次日,刘猛接到陪皇帝狩猎的御旨,他欣然随雍正去西山猎区。
谁知,耿直豪放的刘猛却中了奸计,连人带马从山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身在宫内的刘夫人得知夫君身亡,便对着大红立柱撞去,被太监拉住。
雍正气急败坏,以如寻死就杀刘家九族相挟,逼她就范。
无奈,刘夫人只好假意顺从,条件是皇上得为刘猛在家乡建座庙,以表彰他忠君爱国之心。
于是雍正下令山东布政使建了此庙。
故事无源可查,只不过表达了济南老百姓的淳朴性情。
他们认为刘猛是个刚直、善良的人,死后成神定会保护百姓,因此,很多人都来烧香还愿,年年祭祀。
现在,当年的雄伟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将军庙的旧址成了居民杂院,只剩大殿的半截断壁,陪伴它的是一株枯败的古树。
清政府在巩固统治后,为了“教忠教孝”居然褒扬抗清明臣,并于1706年在济南建立双忠祠。
祠内原来有丰碑四座,均由名家撰文书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
从将军庙街往北不远,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叫双忠祠街。
两边分布着居民住宅,清初街上建有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在济南死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
史料记载,1638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关外清兵乘明朝人心涣散之机大举进攻,所过府、州、县城全被攻陷,并连破临清、武城、茌平,12月下旬到达济南城下。
山东巡抚宋学朱当时正在章丘,接报后即回济南,组织官兵守城,坚守9昼夜后济南城被攻陷,巡抚宋学朱与历城知县韩承宣等大小官员全部遇难。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布政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布政司街山东在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
布政司街位于济南中心城区泉城路上,是见证济南城千年演变的一条老街,它地处济南老城核心地段,位于省政府大门两侧。
元朝时,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到了明朝,称之为“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朝时改称为“布政司大街”,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为“省府前街”。
布政司街过去分为大布政司街和小布政司街,省府前街,老济南人俗称大布政司街,省府西街、省府东街,称为小布政司街。
昔日小布政司街(今省府西街、省府东街)布政司街早年因与布政使司、贡院近在咫尺,官宦人家及书香门第聚居,故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古玩的店铺较多,是士子文人的徜徉驻足之地。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省府前街中段路东是皇亲巷。
皇亲巷对过有一半截胡同,胡同内路北有一山陕会馆,当时一对石狮雄踞的高大门楼非常壮观。
会馆内有十分讲究的罩棚,罩棚内有戏台、戏楼、神殿,神殿里还供奉着乡土神关公。
现在省府前街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省府前街至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辘轳把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辘轳把子街辘轳把子街是济南的一条古老的小巷子,也就二十米多米,两米多宽,东起曲水亭街,西止东花墙子街,北邻泮壁街,南邻涌泉胡同。
从巷子口进去一段,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此街弯曲形状很像早些年代汲水井口的辘轳把子,故名。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绘有此街位置,未注街名。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辘轳把子街”。
街名源于此街形状像井台打水用的辘轳把手,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辘轳把子街其实名气远远低于它两端连着的两条街巷,南端连着的是久负盛名的芙蓉老街,济南传统美食在此处可见,近些年来更是荟萃了南北小吃,热闹不凡。
从泉城一路逛下来,总有一些人到芙蓉街上打个尖儿,解解馋虫。
辘轳把子街的北端则通向曲水亭,曲水亭边青石板砌就的水渠和街面,垂柳依依,古槐参天,泉声汩汩,那是老济南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气息。
从珍珠泉群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以后从曲水亭街边的这条水渠从大明湖正南门下流入大明湖。
在入湖之前,还有一片水面,与曲水亭相对着,即是百花洲。
如今只是一片空荡荡的水面,水下长满水草,有小鱼穿梭来往。
岸边垂柳下,时常有人用很精致的钓杆来钓鱼,如能钓到一指宽的鱼,便是大有收成了。
其实钓来钓去,也就是消磨些时间,发散些闲情。
从芙蓉街到辘轳把子街,再到曲水亭街,或者从曲水亭到辘轳把子,再到芙蓉街,在芙蓉街和曲水亭街都有停下的时候,但在辘轳把子街却是去往匆匆。
有时遇到一个雨天,当惬意就像雨天漫步一样没有止境的时候,辘轳把子街的小院屋檐就是一个适宜避雨的所在。
此时不仅让人记起了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在他的雨巷里,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诗化的人生邂逅。
在小院门的檐下,那一刻的温馨和感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广智院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广智院街在趵突泉南街中段路西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
这条街最初名叫“东新街”。
东新街因处在济南旧城西南部城关地区,所以原来居住这里的大都是以务农为主和从事小手工业的济南周围四乡来济的逃荒者。
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开埠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为了达到用他们的理念影响中国人的目的,在这条街上相继建起了广智院、基督教南关教堂和齐鲁医院后,古老的东新街才逐渐繁华起来,此街也遂改称为“广智院街”。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赵晋英夫妇由北京来济出资,在广智院街开办了私立福幼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亦称“福佑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这是济南市第一家培养助产士的职业学校。
解放后,政府在广智院街17号建立了山东省公安医院;1955年7月5日,又在原“山东省公安医院”旧址上成立了山东省立中医院,该医院后于1958年2月迁到文化西路中段现址。
集中西合璧建筑之大成的广智院街广智院坐落在广智院街东段路南,东临趵突泉南路,西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至文化西路。
广智院是济南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广智院最初是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青州创办的。
先在青州创办博古堂,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将“博古堂”扩大并迁到济南,在南关教堂东面修建既有中国传统庙宇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特长的大型博物馆,并定名为“广智院”,借以表达“广其智识”的意旨。
广智院建设之初,设计了“回”字形的陈列室、阅览室、研究所、布道堂,陈列有动、植物等13个自然门类,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展品万余件,常年开放,观众趋之若鹜,几年内即达数百万人次,盛况空前,一代文豪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初叶执教于济南私立齐鲁大学,居住在离广智院不远的南新街,也经常光顾广智院。
解放济南时,陈毅曾专门下令不要轰炸“广智院”,可见其在中国的重要影响。
1952年广智院由山东省文化局接管,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山东省博物馆。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城顶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城顶街城顶街,位在西门外不远处,北自现共青团路东段(原名西关大街、又估衣市街),南至麟趾巷口与永长街顺接,是一条长近200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面街道。
此街的北段,原为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了。
提起城顶,老济南人大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
一是,地势犹如一城之顶的最高;二是,随着济南的发展,这里又成了山果行栈的商业闹市;三是,此地原系清代行刑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及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均载有城顶街、丁字街。
据说这里的地势与旧城西门(泺源门)的城楼水平线等平,故名。
也有说,此处的地势和黄河大堤一样高。
诸多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其地势为高却是一致的。
还有人说,济南开埠以前,西门至筐市街的一段街道叫西关大街,这时普利门与普利街还未打通,而林祥门也是后来为了与经四路衔接才开通的,在这两处城门与街道没打通之前,人们出城走到筐市街(对面是丁字街)路口,就到了西关大街的顶头,故街以此名为“城顶”的。
今出西门沿共青团路缓步西行至电信大楼路口(即原城顶街口),这是一段上坡道,一看就十分清楚;拐弯南行近百多米的到盛唐巷口段,道路又慢上坡,但不十分明显;再向南,则有20~30米不长的一段稍洼路面,也就是低个10~20厘米,早年这里因雨水、污水汇聚形成水洼,且不时有几只鸭子于中回游,故人们把这小水洼的路段叫为“鸭子湾”。
车辆于水中而过,人们则从路边绕过。
过水洼路段继续南行40~50米直到麟趾巷巷口,这时路面坡陡,有如走山前上坡道般的,腿也有了沉重感觉,这街道的南端,才是城顶的最高处。
1980年前,此街的北段,即盛唐巷口以北的街段,原有一条长约130米的“丁字街”,后将其并入统称为“城顶街”,故原来的城顶只是南边约70米不长的一段。
旧志书中,除皆有两街名的载记外,对于丁字街,还有早为粮市的记述。
如金代《名泉碑》载:“曰双桃,城西丁字街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阁子西街
院里的老济南总是讲起,以前我们家住的地方啊,那才是真正的济南呐,小街小巷,不定在哪里有时候就会“噗”的冒出一汪泉水;青石板铺的路,走在上边,耳边传来拐杖路面发出的“笃笃”声,听着就亲切;那院子啊,房子啊,能看得见的大面上、边边角角上都是些个雕刻、花纹之类的,那才是有人情味的房子啊……
沿秋柳园街和汇泉寺街交界口东行,便会看到颇有名气的阁子西街。
因其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阁子西街。
在这条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的老街上,保留着济南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
老街上的青石板年代久远,历经岁月的磨蚀与雨水的冲刷,石板的棱角尽已被磨去,显得有些光润,但路面还是很牢固,并透出浓浓的古意。
据说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甚至“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这才是真正的清泉石上流呢。
缓步走在这些几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小街两侧一座又一座的百年民居,心头油然产生一种身在清风古韵中的感觉。
当年阁子西街上的住户不少是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
时至今日,已无法亲见的真实情景,只有置身这些充满历史积淀的古巷老宅中时,依稀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商贾居住此地那份惬意、舒适的生活气息。
阁子西街周围还有几条街,它们的命名同样是根据所处汇波寺阁子周边的位置而来。
阁子以北为阁子后街,阁子以南为阁子前街。
阁子前、后街街区还是济南古城区内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过去多有富商官宦之豪宅,不少特色民居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两条老街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古建筑的富贵雄浑之大气,精雕细刻之秀气。
宽敞的门,大气的挑檐,粗壮坚实的门柱,以及雕刻在门楣、墙冒上下、红漆大门上的各种福瑞图案,都在一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盛世。
老街如同一本好书,有你永远看不厌的角角落落,永远读不懂厚重历史,召唤着你的心灵,去解读它的衰颓与荣耀。
而这只是它凝重的外表。
青石小巷阁子西街,多么幽静,多么温馨,如今只留下谈谈记忆。
现在这条小巷已不复存在,大明湖的扩建工程毁灭了它,几百年的沧桑岁月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