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制剂的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丸剂的发展现状

S0920497 吴海涛

摘要:目的综述滴丸制剂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总结滴丸剂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及设备,探讨滴丸制剂的目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结论滴丸制剂随着辅料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相关瓶颈问题逐渐解决,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滴丸制剂特点优势原理速效高效技术设备

滴丸剂是由药物和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液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由于熔融液滴在冷凝液中的界面张力作用而收缩成丸,随后冷凝成固态而制得。滴丸剂是固体分散体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具有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小、药物稳定性好及制备简便、质量易控等优点,因此受到医药界广泛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滴丸相关辅料和制备工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发展,滴丸剂这一优良剂型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特别是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今,滴丸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剂型之一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滴丸批准文号有70余种,其中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药滴丸有20余种,可见其重要性[2]。现将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滴丸剂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33年丹麦首次制成维生素AD滴丸后,相继报道的有维生素A、AD、

ADB

1及ADB

1

C、苯巴比妥及酒石酸锑钾等滴丸[3]。由于当时的制造理论尚不成熟,无法解

决生产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这个剂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这一剂型重获新生;并且发现药物与基质熔融形成固体分散物可提高药物疗效。滴丸剂的研究无论是在制备理论、应用范围、品种数量和生产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12个省市约20家药厂生产滴丸(20余个品种),并且滴丸剂作为一种新剂型收入于国内高等药学院校的统编教材。《中国药典》从1977年版开始收载化学药的滴丸剂,使之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收载滴丸剂的药典。中药滴丸剂始载于1990年版药典,此时不仅品种有增加,而且在一部、二部附录中均附有滴丸剂的制剂通则,规定了该品种的质量检查方法。《中国药典》 2000年版共收载滴丸剂9种,其中化学药制剂7种,

中药制剂2种(复方丹参滴丸,满山红油滴丸)。自1998年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IND 临床用药申请后,许多药厂和研究机构更加大了滴丸剂品种的研发[4]。

2. 滴丸剂的特点及局限性

滴丸剂的特点

2.1.1 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滴丸剂制备基于固体分散体原理,将药物高度分散于水溶性基质中,药物以分子状态、胶态微晶或亚稳态微粒等高能态形式存在,易于溶出,故滴丸能够提高药物溶出速率。如非甾体消炎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片剂,常因药物溶出慢而起效延缓,为增加溶出速度,栗立标等[5]将其制成滴丸,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表明,布洛芬滴丸10 min 溶出达%,大大高于市售布洛芬片的%。又如将雷公藤制成滴丸后,其有效成分雷公藤内脂醇的溶出率10 min达45%,远远高于雷公藤片的5%,可见雷公藤滴丸剂确实解决了雷公藤有效成分溶出难的问题[6]。

2.1.2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抗惊厥、抗癫痈药苯巴比妥,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马慧平等[7]将其制成滴丸后,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其在家兔体内生物利用度,将其与片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苯巴比妥滴丸的生物利用度为片剂的316%,说明滴丸剂能明显提高苯巴比妥的生物利用度。又如吴乃峰等[8]通过4种药理指标比较了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的作用,结果发现滴丸对主动脉舒张作用比片剂起效快6倍,达峰时间几乎在20 min之内。

2.1.3 增强药物疗效

滴丸剂中药物的高度分散性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达到高效、速效的作用。如复方丹参片是《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品种,但其扩张心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较弱且发挥作用慢,不适合冠心病、心绞痛等方面的治疗及急救。改制成滴丸剂后,药物以极微小晶粒存在,提高了体内血药浓度,可迅速缓解症状。因此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方面比之片剂疗效高,作用迅速[9]。又如头痛舒滴丸临床用量仅为原方的1/,可见其疗效提高显着[10]。

2.1.4 增加药物稳定性

易水解、氧化分解和易挥发的药物因在滴丸中被包埋而增加其稳定性。如复方麝香草脑滴丸中丁香油为易挥发药物,制成滴丸后丁香油很好地包埋于高分子固体载体中,

增强了药物的稳定性[11]。又如舒心滴丸中的有效成分为易氧化挥发的药物,制成滴丸增加了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并减少刺激性,掩盖了不良气味[12]。

2.1.5 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一直以来滴丸制剂研究的热点是将难溶性、胃肠道吸收差的药物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滴丸剂,以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吸收。如齐墩果酸因难溶于水,胃中吸收不好。孙淑英等将其制成滴丸后,齐墩果酸以非晶型和/或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从而显着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13]。又如双炔失碳脂因溶解度不高,在胃肠道中吸收差,且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用水溶性基质PEG6000制成双炔失碳脂滴丸后,显着提高了它的溶解度[14]。有如陈武等[15]将乌索酸制成滴丸剂后溶出度得到了显着提高,45 min内乌索酸滴丸的体外溶出度比片剂提高%,比乌索酸胶囊提高%。

2.1.6 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疗效确切,但因胃肠道刺激性大,影响临床广泛应用。陆彬等[16]将其做成滴丸,增加溶解度,提高吸收,减少剂量,从而达到减少对胃肠道刺激性的目的。又如替硝哇,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的口腔疾病,临床疗效显着,但长期大量应用不良反应较大。将其制成牙用滴丸,作为一种局部给药剂型仅在病灶部位达到较高浓度,从而降低了全身的不良反应[17]。

2.1.7 速效作用与高效作用[18]

以水溶性基质制备的滴丸,溶散时限大多在5~15 min,不超过30 min。舌下含服通过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入血,起效更快。以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符合Noyes-Whitney 溶出速度方程dc/dt=K·S·C,溶出速度随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提高药物的分散度,减少药物粒度,使比表面积增加,则可以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能使中药有效成分与黏膜表面充分接触,提高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技术正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药物形成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的高分散体,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从而,提高了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发挥高效。

2.1.8 缓释-长效作用

以水溶性差或脂溶性载体制成的固体分散体-滴丸剂,具有缓释长效作用。此分散系可以看作溶散扩散或骨架分散系,释放理论与相应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相同,有一级过程,Higuchi过程和零级过程。此种滴丸药物从载体中缓慢释放,维持药物所需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