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隋唐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 (4)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 的职权。
.
9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三省 • 中书省负责 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门下省负责 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
回; • 尚书省负责 国家的重要政令。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10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
• 六部为 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
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
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20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
23
宽仁慎刑(政治)
《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 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 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 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 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
7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 1.创立与发展 • 2.内涵与特征 • 3.作用与影响
.
8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ppt课件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ppt课件
1)、隋朝时, 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
张, 又称“三教合一”。;
2)、唐朝时,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
教的发展,唐代韩愈等提出儒学复兴
2、科技: (1)四大发明: ①印刷术: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 ②火药:炼丹家发明,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 著的《丹经》,唐末用于军事。
地位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趋向巩固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趋向完善
2、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 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①不同。 ②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 治的产物。
3、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 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 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 加强。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措施
①外轻内重
②实行兵将分离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 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
(2)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队叛乱。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②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 筋柳骨”; 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2)绘画:代表作有展子虔《游春图》、阎立 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莫 高窟璧画盛极一时。 (3)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 “梨园”。 (4)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 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 多;佛像、壁画为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①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驰道等。

②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③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2、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高考历史隋唐知识点

高考历史隋唐知识点

高考历史隋唐知识点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演变和变革。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于隋唐时期的知识点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隋唐历史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隋唐政治制度1. 隋朝政治制度隋朝建立了集中大权的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多个郡县进行地方治理。

皇帝拥有强大的权力,在各地设立官员进行官职任免,建立殿试制度选拔人才,进行中央集权。

2. 唐朝政治制度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管理国家事务。

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但在唐朝时期加强了地方自治,设立节度使、刺史等地方官员,改善了地方治理状况。

二、隋唐社会经济1. 隋朝社会经济隋朝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水利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隋文帝实行均田制,平定乱世,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

同时,隋朝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唐朝社会经济唐朝时期继续强调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增加了农民的土地保有量和兵员编制。

唐朝还大力发展了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推动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均输法,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权益。

三、隋唐文化与科技1. 隋唐文化隋朝是文化艺术复兴的时期,隋文帝注重教育,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和文化建筑。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唐朝的文化活动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文化艺术作品。

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壁画艺术的发展等。

2. 隋唐科技隋唐时期也是科技创新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农业、水利和印刷术等方面。

隋朝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唐朝在水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善了水资源利用状况。

同时,唐朝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传播效率。

四、隋唐对外交往1. 隋朝对外交往隋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隋文帝时期,秦晋两周、高丽等国先后向隋朝称臣。

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第三讲 唐后期政治
一、安史之乱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 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 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 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元和中兴
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年——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西川是关中的大后方,又是防御吐蕃的 前线;浙西是重要的财政供应地,这两 处的平定,加强了中央对这些重要地区 的控制,为更大规模的削藩准备了力量。
岑仲勉:乱因无非是 边兵失调,玄宗过于 信任安禄山,同时安 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 繁荣富庶所引诱。
《剑桥中国隋唐史》 认为导致安史叛乱 的主要原因是玄宗 时期兵制的调整和 中央政权(杨国忠) 与安禄山关系的恶 化。其中关于兵制 调整的问题尤其被 认为是主要原 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 评 : “已故陈寅恪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点:八世 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胡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充分了解这 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羯胡(安禄山)作为保持控制河 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恪所看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 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除了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胡化’观念外,陈寅恪这一引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 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 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叛乱后的材料——这是他论证的大部 分依据——则错误地把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 变化,而不是归因于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的政治自治。”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中外政治思想史》辅导(四)【精编】

《中外政治思想史》辅导(四)【精编】

《中外政治思想史》辅导(四)第九章隋唐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隋唐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理解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掌握隋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一节李世民重民和从谏如流的政治思想一、隋初王通的政治主张(了解)二、李世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是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

他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在君、国、民三者中,民是最基础性的要素。

他的民本思想如下:第一,立君为命。

认为设置君主的职位是为了治理民众,为民之父母。

第二,民养君。

第三,民择君。

2、民本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作为一种治民安君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统治者无为节欲。

第二,因民心,从民欲。

第三,以农为本。

3、重民思想和理论最终须转化为实践,反映政策上才有实际意义。

他将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徭薄役,选用廉吏。

“具体为:第一,崇尚节俭。

第二,轻徭薄役,不违农时。

第三,澄清吏治。

三、李世民积极纳谏的整治调节思想(了解)第二节韩愈的“道统”说的政治哲学意义一、道统论1、他将道作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他进一步阐发了儒学道的内涵。

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它无所不在,贯穿于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万事万物都受道制约。

2、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政治制度等都是道的体现和具体化,依靠内而也是合理的、神圣的。

道实际上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

他的道的提出也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

3、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道的地位,增强与佛道抗衡的实力,他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进行了重新概括和抽象,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他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以后,道才失传。

二、性品说和人才观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

1、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性的内容是仁、礼、信、智、义“五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最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ppt

最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ppt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政务审核政令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执行皇帝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代特征:
(5)评价:积极作用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 基础(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的社会基础)。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 和文化事业的普及;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提高了 官员文化素质。 D、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 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 保障之一。 E、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五、两税法
1.历史背景 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 炎的建议而实行。 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 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 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的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 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 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和进步。
• 1.兴建两都:长安和洛阳 • 2.广设仓库 • 3.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5、中央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但未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6、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

第三章 隋唐时期

第三章 隋唐时期

四、贞观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一)贞观统治集团及其特点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 宝座。次年,改元贞观。以后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 是唐王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时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 上少有的治世,它的出现是与贞观统治集团的开明统 治分不开的。 贞观统治集团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专制 主义政治下,执政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往往是政治 开明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在这方面,贞观统治集团 比以往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优秀得多。
①就经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五经正义》是一部统一南学、北学的著作。虽说是统 一,其实是一种兼采南北二学的综合性质。因为孔颖达 坚守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治经原则,所以以南治南、 以北治北;同是一个人的疏义,前后亦有矛盾之处。 ②就儒学与诸家的关系而言 《五经正义》又是以儒家为主,兼取佛、道二经的结 合体,其学术意义已经超出了经学自身的范围。
2.廉洁俭约是贞观统治集团的另一特点
在李世民、魏征等人的倡导下,贞观统治集团励行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方针,使清廉成 为时尚。历史上,躬行节俭的帝王、大臣虽然历代皆有, 但是,像贞观年间这样廉洁成风的时代却绝无仅有。当 然,廉洁与否,并不能说明统治阶级为政的全部,但是, 为政者能够力行节俭,无疑减轻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几 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不乏治世,但却都不是腐败堕 落的统治集 Nhomakorabea创造的。
2.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 想在唐代有所发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的诗人大都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3.隋唐时期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儒学和自然科 学的互相渗透。隋唐时期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当然 和社会制度、生产水平分不开,但也和儒家的学术传统 有关。一般说来,宋代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科学和儒学、科学和经学还没有分 离。佛学的理性主义和自然科学结合,从而加深了人们 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明确宣 传称为“匡时济世”,这明显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 儒学演变中的现象在隋唐时期是十分突出的。

隋唐宋元明清

隋唐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景德年间 (1004-1008) 庆历年间 (1041-1049)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 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变相增 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百姓纷纷起义。
欣赏苏轼的书画作品并据材料二指出苏轼在书画创作方面的主张。
材料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苏轼的书画与辛弃疾的 诗词艺术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社会环境:天下分裂,战乱频仍; —— 忧患意识和 爱国精神 经济环境:经济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繁荣; —— 追求个性自由 文化环境:重视文治、尊重知识、重视教育;—— 追求意境 思想环境:理学和士人阶层兴起。以天下为己任的 历史责任感 。
第三讲 隋唐时期
(581—907)公元6—10世纪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时期
一.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在世 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形 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交通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 平衡。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领域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科技进步, 领先世界。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
22
具体而言,李世民选用儒家治道主要体现在仁政与重民两 个方面。
(一)仁义治国
李世民讲论治国之道,处处离不开“仁义”和“仁政”。 他说:“朕观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
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为国之道,必须抚 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 自然安静”。
13
一、“三教可一”论
所谓“三教”,即儒、佛、道。隋朝统一天下后,大一统政 治局面渐至恢复,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反映到意识 形态上,即表现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与调和的倾向。王通 “三教可一”论就是在这一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
14
在王通看来,对待三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将三者融合为一, 让它们互相融通、吸收,取长补短。王通的政治思想即以 儒为主,兼及佛、道。他坚持周孔之道,又援佛、道入儒。 如他以“元气”释天,以“元识”释人,认为“天者,统 元气焉”,“人者,统元识焉”。
28
(二)克制私情,带头守法
李世民比较重视守法,避免以主观意志来取代法令。 正是由于李世民能带头守法,强调法乃“天下之法”,
才出现了“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的局面。
29
(三)严格执法,“一断于律”
李世民十分重视赏罚对治国的作用,认为赏与罚是国家的 大事,必须慎重。“赏当其功,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 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23
(二)“国以民为本”
李世民承袭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 用,诚可畏也。”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世民提出“国以民为本”,“君依于 国,国依于民”。
24
李世民提出的“存百姓”在贞观统治集团中是有共识的, 如魏徵在上疏中就明确提出:“荀卿子曰:君,舟也,

第三讲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资料

第三讲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资料







水 舟


也也
舟 舟 ,,
。 ,
(一)、民本论与君臣一体论
➢ 1、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 对性
➢民本论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 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 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 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 唐初君主经常关心的问题:
国家、君主与民众在政治上究竟是什么关系 ? 如何处理好君民关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
➢女皇帝武则天和她的周朝: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 是比较迷信的,很依赖佛教、道教,但 也很懂得利用儒学,特别是大力推动科 举制度,选拔了大量儒生以取得支持, 同时也任用酷吏严厉镇压反对派。可以 说她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政治思想,而是 机敏地利用一切学说和教义维护她的权 力,虽然她的出现引起了中央权力中枢 的混乱,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大 影响,她的灵活政策大体上顺应了时代 的发展,唐朝的繁荣得以持续。
武 则 天 像
•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玄宗通过政变上台,初期励精图治,整顿了 官僚统治系统,国家控制的户口超过隋朝, 使得唐朝的繁盛达到了顶峰,杜甫诗中有 “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 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治安 极好,“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玄宗崇 尚道教,对佛教实行了严格控制,他本人是 一个艺术家,也是文化事业的支持者,当时 文化艺术高度开放和繁荣,到达了整个中国 历史上无可企及的高峰,涌现出象杜甫、李 白这样后世无法超越的伟大诗人,也使得唐 朝在所有古代王朝中放射出独特的瑰丽光彩, 至今仍有巨大的魅力。
在隋唐,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皇帝 制度及其统治思想也达到了成熟阶段。
帝制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
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
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
。(4)演变过程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 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 【答案试解】 D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4、隋唐政权的更迭: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 民族关系
咸海
回纥
外兴安岭与库页岛 靺鞨
突厥

大海


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和疆域图
南诏
南海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朝
581
618
907
阶段特征:
时期 起止时间和朝代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581-618-907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 清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对外交往频繁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其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体系和思想。

以下是隋唐文化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隋唐的政治与社会1.隋唐的统一隋朝由隋炀帝发动了大规模的立法政令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施行“摄政丧世之后不敢有心”的政策,形成了“大权不变,小权不受”、“吏苦民富”、“宽冤剳严”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使得隋朝政治更加稳固。

唐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一系列制度,使得统一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宪制政治唐朝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了“宪制”政治,即按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中央官职,实行选官制度,职权科级以及官职职权之间呈等级化观念。

在政体上明确规范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规定了权力的行使方式,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科举制度唐代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完善,也揭开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的大幕。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封建国家的“官本位思想”在招贤纳士上的体现,它是国家通过实施选拔人才的具体政策,推高科举以及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又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必须依而立之的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4.社会文化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兴旺,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隋唐时期的耕作工具已有犁耙作为耕作工具,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已经差不多是一种半机械化水平了。

5.宗教信仰在隋唐时期,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佛教、道教和儒教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国教,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寺庙塔院也相继兴建。

道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走向繁荣,隋炀帝对道教的信仰十分钦佩,一度受到隋炀帝的保护。

7第四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政治

7第四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  隋唐政治

隋的暴政
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 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 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二,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 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 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 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 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 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 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2、贞观之治
(1)原因: (1)原因: 原因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吸取隋亡教训, ①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 知人善任,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调整统治政策,制度革新: ③调整统治政策,制度革新: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三省六部制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 法律上—— 唐律》 ——《 法律上——《唐律》;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 ——兴科举 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 民族方面——民族和好、宽容; ——民族和好 民族方面——民族和好、宽容; 外交方面—— ——对外开放 外交方面——对外开放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 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六三0 六三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 十九人。六三二年, 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 十人。这一年的岁末, 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 回家办理后事, 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 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 )。次年九月 (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 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封建论:家天下与公天

自秦汉以来,是否分封诸侯,如何分
封诸侯,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 问题。
帝王必须兼顾国与家,处理好中央与
地方、集权与放权、君与臣之间的关 系,因此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最高统 治者的难题。直到唐代,这个问题才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大体得到解决。
在分封制问题上,大致有三派意见:
• 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移向东南:
一方面由于魏晋以来南方的大规模开发, 一方面由于北方持续的战乱和破坏,或许 也有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和人口重 心向东南移动,隋唐时期已经表现得非常 明显,长安已经无法靠关中土地来供养, 经常要到东都洛阳去“就食”,开凿大运 河已经不可避免,特别是唐后期,国家税 收几乎完全仰仗东南,以后这个趋势一直 延续。
史之乱的平定并不彻底,北方许 多地区只是表面上的归服,实际 上处于独立状态,中央无法控制, 割据的藩镇建立了家族世袭的统 治。募兵制形成的庞大雇佣兵集 团十分骄横,往往自立将帅,这 种军人跋扈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 到唐朝的灭亡。
唐太宗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及政治功

其一,闻过补厥,献可替否
“闻过即改,从善如流”(《贞
观政要· 求谏》)
其二,兼听博纳,集思广益; 其三,尊师听教,以臣为鉴;

《贞观政要· 任贤》、《旧唐书,魏微 传》都记载着唐太宗的一句名言:“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处理好君民关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
?
久安 ?
唐太宗着重从四个角度论证了民本论及贯
彻重民政策的重要性:
其一
, 立君为民 其二 , 民养君 其三 , 民择君 其四,民归于君
他们不仅确定了“治天下者,
以人为本”(《贞观政要· 择 宫》)的政治方略,还提出了 系统的重民政策原则:
其一,君主无为 其二,因顺民心 其三,不竭民力 其四,以农为本 其五,调整官民关系
亦 能 覆 舟 。
水 能 载 舟 ,
民 君 水 也 , 舟 也 ,
(一)、民本论与君臣一体论
1、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
对性
民本论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
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 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 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唐初君主经常关心的问题:
国家、君主与民众在政治上究竟是什么关系

唐太宗在《金镜》等文章中曾发
出“民乐则官苦,官乐则民劳” 的感慨,清醒地认识到调整官民 矛盾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因此,唐太宗慎选临民官,并以
行政、监察、立法、司法手段整 饬吏治 。
2、君臣一体论:驭群臣与驭天下
君臣一体论的基本论点都形成于先秦。
隋唐诸帝都认同君臣一体论,许多御臣 之道还在很大程度上制度化、政策化。 理论内容很丰富 :
在隋唐,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鼎盛时期,皇帝
制度及其统治思想也达到了成熟阶段。
帝制成熟的主要表现是: 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和集体宰相制度, 政治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在地方,废除汉魏以来州郡主官自辟僚佐 制度,实行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制度和轮 换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逐步形 成以考试任用为主要仕途的铨选制度等等;
武 则 天 像
•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玄宗通过政变上台,初期励精图治,整顿了 官僚统治系统,国家控制的户口超过隋朝, 使得唐朝的繁盛达到了顶峰,杜甫诗中有 “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 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治安 极好,“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玄宗崇 尚道教,对佛教实行了严格控制,他本人是 一个艺术家,也是文化事业的支持者,当时 文化艺术高度开放和繁荣,到达了整个中国 历史上无可企及的高峰,涌现出象杜甫、李 白这样后世无法超越的伟大诗人,也使得唐 朝在所有古代王朝中放射出独特的瑰丽光彩, 至今仍有巨大的魅力。
• 唐太宗和《贞观政要》:
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组成了中国历史上 杰出的统治集团,被后代视为贤明统治 的典范,他们的政治经验总结在《贞观 政要》中,这本书也成为中国古代基本 的政治教科书,其中关于居安思危、民 本思想、君臣关系、节俭为政等的阐发 都很精辟。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贞 观 之 治
其一,君不可以独治说 其二,君臣合道 其三,君臣师友。 其四,君臣利害攸关说 其五,君主臣辅。

《帝范·审官》指出,君主用人
应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使才当 其任,人尽其才,他们善于将御 臣之道、御臣之术制度化、法制 化。如制定行政法典、确立集体 宰相制度、创立科举制度、完善 谏议制度等。这就使驭臣之道与 驭臣之制都达到相当成熟且完备 的程度。
赞成派、反对派和折中派。

争论之一,是何种体制有利于李姓子孙永 居皇位; 争论之二,是何种体制能有效地维护最高 统治者的地位与权力;


争论之三,是何种体制有利于改善地方吏 治;
争论之四,是何种体制可以使君臣相安; 争论之五,是两种体制孰公孰私

唐太宗一方面承认封赏太滥是“以天下 为私”,另一方面又主张适当分封。他 提出的思路可以归纳为三点:

频(单击)
• 贞观之治 :据说贞观四年(630年)
“天下大稔,流散者皆归乡里,米斗不 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 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 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唐太宗爱惜 民力,对吐蕃是用和亲政策,但并没有 全取守势,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 势力扩张到西域,建立安西四镇,这些 战争速战速决,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很大 的负担。
唐 高 祖 李 渊
• 唐代政治制度:唐代制度渊源隋
代以至北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对 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经济上实行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来又改行两 税法;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后来又 改行募兵制;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 部制;编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典;更 重要的是官员选拔和考核中建立了 科举、诠选、考课等制度,打破了 门阀世族的垄断,对中国古代官僚 体系的完善影响至为深远。

其四,通下情,防壅蔽 ;
魏徵指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五,辨忠奸,去谗佞; 其六,正身黜恶,受谏则圣 ; 其七,君主虽圣,亦应受谏; 其八,拒谏国亡,纳谏邦兴 。
(四)、隋唐君道的思想特点
唐君道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
和典范性。 所谓综合性,即兼王霸术,采百家 言,集帝王思想之大成。

• 佛教的昌盛和中国化:佛教在隋唐进入
高度昌盛的时期,寺院数量众多,组织严 密,经济实力雄厚,高僧辈出,而且大多 为中国本土人。寺院图书丰富,僧侣颇有 学识,传教的俗讲开启了白话文学,佛教 造像、绘画、音乐艺术风靡一时,社会各 个阶层都深受感染,佛学对于人生心性思 辨精密,能补儒学的不足,提高了整个中 国学术的抽象思维水平。而且隋唐佛教不 再否认忠孝等中国传统伦理,这种本土化 的趋势更有助于其广为传播。
措施调查户口、改革地方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又开凿大运河 沟通南北,国家控制的户数达到 900万,口约5000万,文帝后期 到炀帝前期,国力达到鼎盛,据 说仓库粮食可支五六十年,此时 外无强敌,富裕的隋朝是当时世 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
• 隋文帝的政治思想: 文帝初年
既重视儒学,也相信佛教,但是他 在实际政治中却具有明显的法家风 格,执法冷酷无情,即使自己的儿 子也不赦免,晚年“不悦儒术,专 尚刑名”,“遂废天下之学”,实 行严刑峻法。

其一,法自君出,狱由君断; 其二,沿革随时,务当政要 ; 其三,“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 其四,德主刑辅,禁暴防奸; 其五,“纳之轨度,令行禁止”; 其六,“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

2、谏议论:兼听与独断
隋唐诸帝都在理论上重视谏议的政
治功能,并把纳谏列为君道的重要内 容。
• 安史之乱:北方民族的重新强大,
使得唐前期在经营边防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 内地府兵制废弛,边疆由募兵制聚 集了庞大的军队,精兵猛将云集边 塞,而且相当比例是外族出身,形 成了极大的隐患,终于爆发了安史 之乱,使唐朝的繁盛突然终结。
•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
隋 文 帝 像
• 隋炀帝和隋朝的覆亡: 隋炀帝是个
相当矛盾的人物,他的文才和政绩在即 位前就相当突出,而且十分谦虚谨慎、 对被征服的陈国政策相当宽和,即位后 非常重视文化事业,恢复学校、聚书讲 学,但是变得惟我独尊、好大喜功,贪 图豪华而不惜民力,建东都、开运河, 特别是多次远征高丽使人民忍无可忍, 强盛的帝国在各地起义的烽烟里很快土 崩瓦解。
第三讲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581年,隋朝建立。继而灭梁平陈,
于589年实现天下一统,结束了自 魏晋以来持续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不久,天下大乱,隋朝覆灭,李唐 代之。唐初诸帝励精图治,社会经 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唐以后,各种 社会矛盾激化。以755年安史之乱 为转折点,唐王朝盛极而衰,由藩 镇割据渐次步入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利
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统治思想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两个:
一是指导王权具体运作的君道理论的成熟
与完备大发展,在理论上逐步达到巅峰,名副其 实地登上意识形态领域的王位。
前者是由隋唐帝王基本完成的,后者则
是由隋唐名儒初步完成的。
所谓系统性,即包罗万象,内容和体系 完备。 所谓实践性,即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典范性,即规范政治,垂范后世。 唐代君主没能恪守君道的原因,正如唐 太宗在《帝范后序》中所说:君道大纲, “非知之难,惟行不易;行之可勉,惟 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 圣哲之主,岂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 难遵,邪径近而易践”。
女皇帝武则天和她的周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
是比较迷信的,很依赖佛教、道教,但 也很懂得利用儒学,特别是大力推动科 举制度,选拔了大量儒生以取得支持, 同时也任用酷吏严厉镇压反对派。可以 说她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政治思想,而是 机敏地利用一切学说和教义维护她的权 力,虽然她的出现引起了中央权力中枢 的混乱,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并没有太大 影响,她的灵活政策大体上顺应了时代 的发展,唐朝的繁荣得以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