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死患者的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脑梗死患者的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脑梗死患者的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脑梗死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和教育,以避免再次发病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脑梗死患者的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一、脑梗死的概念及症状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受损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

患者在发病后要及时就医,接受有效治疗。

二、出院指导1.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再次发病,包括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患者在服药期间要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

2.合理饮食:脑梗死患者要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脂肪和胆固醇,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3.坚持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但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4.保持良好的心态: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间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因为情绪低落而影响康复效果。

5.定期复查:脑梗死患者要定期复查身体情况,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

三、健康教育1.生活习惯:脑梗死患者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2.饮食调理:脑梗死患者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3.心理调节:脑梗死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情绪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4.避免诱发因素:脑梗死患者要避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诱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脑梗死患者在出院后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发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每一位脑梗死患者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文章共计752字】详细内容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第二篇示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需要接受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并在出院后进行正确的康复和健康管理。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堵塞脑堵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分型】1、全前循环堵塞。

2、局部前循环堵塞。

3、后循环堵塞。

4、腔隙性堵塞。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

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

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病症】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病症,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到达顶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

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2.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

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

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辅助检查】(1)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

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

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指导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是由于血管的病变使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而导致的局部性坏死。

[1]具有发病急且坏死不可逆的特点。

[2]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的死亡率略低些。

但是如果处理或是治疗过迟的话,也很容易留下身体麻痹,言语障碍等后遗症。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

应用抗凝及溶栓疗法。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

康复治疗。

调整血压等其他治疗。

目的在于阻止脑缺血的进一步发展。

减轻脑损害。

应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给予个体化治疗。

本文针对脑梗死患者常用药物做出相应的药物指导: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斯匹林抗血栓,该药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中风,继发脑卒中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

用法:口服肠溶片应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中风的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每天100-200mg。

|脑梗死急性发作应一次性口服阿斯匹林300 mg,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服用期间不能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肝肾功能不全、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有溶血性贫血史的患者慎用。

服用期间应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症状,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及时通知医生。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700万例,高居全球首位。

重症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负担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针对重症脑梗死、重症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重症监护与管理、神经专科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关于卒中的重症管理,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01气道管理(1)应重视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氧饱和度>94%(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呼吸功能衰竭时,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Ⅰ级推荐,C级证据)。

(3)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评估拔除气管插管(Ⅰ级推荐,C级证据)。

(4)当患者拔管失败或插管超过14 d,应选择时机行气管切开(Ⅱ级推荐,C级证据)。

02血压管理(1)重症卒中血压管理尚缺乏充分证据,应密切监测血压,积极寻找和纠正导致血压升高的可逆原因,遵循现行指南进行个体化管理(Ⅱ级推荐,C级证据)。

(2)无研究证明LHI与其他脑梗死降压治疗不同,溶栓取栓患者应降至<180/100 mmHg,应减少血压变异,避免低血压,无出血转化的患者维持平均动脉压>85 mmHg(Ⅰ级推荐,B 级证据)。

(3)脑出血患者降压至130~140 mmHg是安全的,可能改善预后(Ⅱ级推荐,B级证据);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降压目标尚缺乏证据,应个体化治疗和进一步研究(Ⅱ级推荐,C级证据)。

(4)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SAH的血压目标值,对已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应维持收缩压<160 mmHg且保持平均动脉压>90 mmHg,严格避免低血压(Ⅲ级推荐,C级证据)。

03体温管理(1)发热是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重症卒中患者的体温监测(Ⅱ级推荐,C级证据)。

(2)体温升高时应全面寻找发热原因,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可考虑降温治疗,脑梗死患者体温超过38 ℃,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式;物理降温应注意监测和预防寒颤,如发生寒颤,应考虑调整物理降温为药物降温(Ⅰ级推荐,C级证据)。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预防脑梗死的角度出发,探讨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一、饮食健康1.1 合理膳食: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1.2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患脑梗死的风险。

1.3 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二、运动健康2.1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健康,降低患脑梗死的风险。

2.2 定期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3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

三、心理健康3.1 减压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减压放松有助于降低患脑梗死的风险。

3.2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3.3 寻求帮助:如有情绪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

四、定期体检4.1 测量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4.2 检测血脂:定期检测血脂水平,控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4.3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相关的脑梗死。

五、健康教育宣传5.1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脑梗死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5.2 健康讲座:组织专家进行健康讲座,普及脑梗死的预防知识。

5.3 社区活动:组织脑梗死防治相关的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梗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引起人们对脑梗死预防的重视,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压疮预防与护理要点
定期翻身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避 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使用气垫床
使用气垫床或软垫,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
加强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 。
05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指南
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
关节挛缩。
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肌力训练计划,提高肌肉
力量和耐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语言认知功能康复方法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的失语症、构音障碍等 语言问题,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目录
• 脑梗死概述 • 急性期治疗策略 • 恢复期康复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 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 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力。
认知训练
采用认知康复训练方法,如注意力 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日常生活能 力。
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心理评估与干预
社会资源整合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脑梗死健康宣教内容

脑梗死健康宣教内容

脑梗死健康宣教内容科学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八种方式:方式一:均衡膳食是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饮食均衡,不管是蛋白质、维生素,还是膳食纤维、肉类,都要适量摄入一些,这样才能确保身体可以摄入充足的营养元素,促进自身免疫力的提升,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受到脑部疾病的影响和侵扰。

同时,在平时的饮食中,应尽量多进食一些绿色蔬菜,因为绿色蔬菜中富含叶酸与维生素,这些物质可以使血液之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得到降低,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方式二: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还能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如果人体内的血液流动顺畅,血管即可将血液输送至身体不同部位上,从而避免脑部缺氧、缺血等现象发生。

但是在开始运动之前,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运动的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从总体上来说,不建议选择那些运动量大的运动方式,比如踢足球、打篮球、马拉松等。

方式三:远离烟酒。

有研究显示,吸烟量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吸烟量越大,脑梗死发生的风险也就越大。

这主要是因为尼古丁、焦油等是香烟中的主要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堵塞的发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慢慢的伴随时间的推移,就会造成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喝酒会对大脑神经形成刺激,对血压与血脂等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要想预防脑梗死,就必须做到远离烟酒。

方式四:控制血压和情绪。

血压长期处在较高水平,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导致脂质堆积在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平时应该积极测量血压,并且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

悲伤、愤怒、暴躁等情绪会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上升,从而诱发脑梗死。

因此,建议积极参加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定期外出旅游,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保持情绪稳定。

方式五:避免久坐。

久坐是造成血管老化的一个常见诱因,长时间保持坐姿,身体处在放松的状态,因此血液流速下降,代谢废物流出、营养物质流入都会进入一个迟缓的状态,从而导致血液中霉素、脂质等代谢废物浓度升高,导管壁柔韧性下降,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如果血压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血管壁将难以适应突然上升的血液流速,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脑梗塞的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脑梗塞是啥?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相关,患者发病后的症状往往与梗死部位和严重程度相关;且患者发病后,易出现偏身麻木、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表现。

为啥要预防脑梗塞?脑梗塞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栓所处部位和斑块栓塞大小程度相关。

尤以年龄在45~7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达到峰值,急性期患者病况严重,因无意识的前驱症状,故引发的局灶性神经体征等的发生,可在数分钟乃至数小时内达恶化,甚至出现完全性更梗死,导致患者在短期内出现意识变化。

临床中,因脑梗塞作为中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且具有极高的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高,故日常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本病的复发率提供了条件。

脑梗塞不同级别的预防措施和方法是啥?首先,脑梗塞的一级预防:在脑梗塞发生前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脑梗塞发生,对存在脑梗塞发生风险和发生倾向的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具体为:改变日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戒烟酒等多种可控的危险因素;创造多样化的饮食环境,日常多食用水果、蔬菜或低脂奶等健康的食品;低脂少盐并进行规律的运动,合理血压、血脂、血糖等的控制。

同时,一级预防中,还可在高危人群未发生脑梗塞情况下,使用药物预防性降低发病可能。

临床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对脑梗塞危险度的分层界定,判定患者合并的危险性因素越多,越需行正规的一级预防。

这类因素包括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病史、下肢动脉动脉硬化病史、吸烟史等一系列风险诱因。

临床典型症状如头昏、脑缺血、脑动脉硬化一过性偏身麻木等表现,考虑药物受益与药物风险,最终决定是否启动一级预防。

即高血压患者长期规律用药,积极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平稳;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减少血管病发生;高血脂患者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血脂过高、存在颈动脉斑块行降脂药物干预治疗;保持心态平和,防止情绪波动。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因为脑组织急性缺血、坏死及软化而导致,往往有后遗症表现,如失语、偏瘫等,以中老年人群多见,在老年化趋势加重的背景下,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病不仅要及时的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做好预防。

那么你知道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法吗?脑梗死的治疗1.脑水肿的控制一般而言,缺血性脑卒中极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一种混合性脑水肿,高峰时期一般会持续2到5天,10天后脑水肿会慢慢下降,如若无颅内升高现象,就要及时予以对症处理,不然就极易造成脑疝,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有研究指出,如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当脑细胞坏死后,就会阻碍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针对出现脑水肿情况的患者,需实施脱水治疗,复方甘油、甘油果糖和甘露醇是常见的脱水剂。

另外,如若年轻患者有颅内压升高表现,就可实施多次静脉注射甘露醇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通过小剂量的多次使用,与大剂量脱水效果没有差别。

2.脑梗死溶栓治疗引发脑梗死出现的因素较多,无论是何成因,结果均无明显差别,以患者局部脑血供障碍为主,早期溶栓治疗是常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致残率及病死率,且在减少脑梗死面积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考虑到人体脑组织血供系统损伤有延展性特点,故溶栓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以发病后3小时内实施治疗最佳。

在溶栓治疗中,主要包含了动脉用药及静脉用药,前者相较于静脉用药来说,优势主要体现于用药少,但极易耽误患者的病情,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者则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不管是哪种溶栓治疗,具备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缺点,需在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选择。

3.抗凝治疗在脑梗塞的治疗中,抗凝治疗的实施旨在预防血栓形成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第一部分脑梗死一、雌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CIS),是指各种缘由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消失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Λ脑栓塞(CerebraIembolism)、腔隙性脑梗死(IaCUnainfarct)(,脑梗死的病因既有共性,不同类型之间又存在肯定的差异。

最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特点和特殊的血管综合征或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后消失的局限神经功能缺损征象,与梗死的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参加供血的动脉变异以及既往脑细胞损失状况有关。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试验室检查。

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岗症状是否符合某一血管综合征对临床诊断脑梗死有很大的关心。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基本原则是全都的。

急性期治疗方法应依据疾病的类型、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疾病的严峻程度、躯体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也应当依据疾病的类型、危急因素的种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予以个体化治疗。

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当中,不断追踪和评估甚为重要。

二、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是在各种缘由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削减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消失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病因病机L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特殊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脑梗塞百科

脑梗塞百科

脑梗塞预防基本内容脑梗塞是五年内平均复发率在40%以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是属于发病率高的进展性慢性疾病,所以脑梗塞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塞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脑梗塞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和二级预防(对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措施无论对脑梗塞患者或脑梗塞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

脑梗塞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梗塞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脑梗塞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的进行防治,尤其对已发生的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的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防止进展及复发。

脑梗塞的防治应该包括两个ABCDE,贯穿在脑梗塞急性后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个阶段,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够有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效降低复发。

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一书中介绍,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近年来,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合理或者个人生活的环境因素使得脑血管首次发病者年龄逐渐年轻化。

在我国,每12秒钟就会有1位脑血管病新发病者,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

据专家介绍,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

根据卫生部的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有250万人,而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多达150多万,其中脑梗塞患者约占60%--80%。

另外,在存活下来的脑血管病患者中,非常容易再次或多次发病,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占到4成,由于脑血管病治疗费用很高,给很多患者和家庭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的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防治指南完整版_2022年学习资料

脑梗死防治指南完整版_2022年学习资料

OCSP临床分型标准:-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 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 (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 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2、局部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 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T局限。-提示是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 小梗死。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ET最先证实了卒中患者的半暗带区域。氧一15一-PET可以定量检 局部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织脑-血流CBF下降,氧吸收分数OEF增加,氧代谢相对保-存。P T显示的半暗带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但PET的费-用和操作问题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6氙加强CT 通过吸入氙气可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灌注CT通过图形-显示注入离子造影剂在脑组织的分布,显示脑血流 的分-布。两种技术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帮助区分脑缺血后组织-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这两种技术优点是 查比较快,用-普通CT就可以完成,患者不需要再次搬动。但处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这些方法的 床价值。
■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其优点是无创,检查费用低,可以到床边检查,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 、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最近,应用于溶栓治疗监测,对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4血管 像-虽然现代的血管造影已经到达了微创、低风险水平,-但是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没有必要常规进展血管造 数字减-影DSA检查。在开展血管内治疗、动脉内溶栓、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DSA很有帮助,但仍有 定的风险。-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无创的-检杏,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 一定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 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 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 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一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 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 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最先证实了卒中患者的半暗带区域。氧—15— PET可以定量检查局部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织脑 血流(rCBF)下降,氧吸收分数(OEF)增加,氧代谢相对保 留。PET显示的半暗带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但PET的费 用和操作问题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6)氙加强CT 通过吸入氙气可定量检测脑血流量。灌注CT通过图形 显示注入离子造影剂在脑组织的分布,显示脑血流量的分 布。两种技术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帮助区分脑缺血后组织 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这两种技术优点是检查比较快,用 普通CT就可以完成,患者不需要再次搬动。但处是还需 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这些方法的临床价值。
二、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来选择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 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 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 降颅压等措施。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 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重点是急性期的 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 中梗死还应积ຫໍສະໝຸດ 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3~6




(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其优点是无创,检查费用低,可以到床边检查,对判断颅 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帮 助。最近,应用于溶栓治疗监测,对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 (4) 血管影像 虽然现代的血管造影巳经达到了微创、低风险水平, 但是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没有必要常规进行血管造影数字减 影(DSA)检查。在开展血管内治疗、动脉内溶栓、判断治 疗效果等方面DSA很有帮助,但仍有一定的风险。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是无创的 检杏,对判断受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 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 (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 同向偏 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 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 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 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T局限。 提示是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 中、小梗死。



(2)磁共振(MRI) 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质子相)对发病几个小时内 的脑梗死不敏感,只有50%以下的患者出现异常,弥散加 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 在皮层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 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灌注 加权成像(PWI)是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显示脑组织相 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成像。灌注加权改变的区域较弥散加 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半暗带。 MRI最大缺陷是诊断急性脑出血不如CT。最近有—些 报道显示应用梯度回波技术(GRE)和平面回波敏感加权技 术可以观察到急性脑实质出血。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 死多见,部分病例的前驱可有TIA的表现。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 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 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 状。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溶栓治疗。





(7)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是一种微创检测相对脑血流量的方法。有助于区分可 逆缺血的组织,预测预后和监测治疗反应,但影响因素较 多、有时同位素稀疏区不一定是责任病灶。 (三) 临床分型(OCSP分型) 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 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 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 确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OCSP)分型不依赖影像学 结果,常规C丁、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 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的大小和部位,临床 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 脉综合征。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 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 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 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 起的小腔隙灶。




2、影像学检查 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 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 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对临床诊 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但是对超早期缺血性病 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 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 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在岛叶外侧 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