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据沃洛布耶夫,1958)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Jenny, 1983)
耕作土壤层次: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土壤发生分类(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土壤类别(soil taxon)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① 诊断层 用以识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② 诊断特性 用于分类依据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的形态、物理、化学等性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
土壤的形成、类型与分布
4.1 土壤的形成4.2 土壤分类 4.3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中的耕作土壤知识点则是我们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耕作土壤相关的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上最为重要的地球物质之一,是由岩石破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和无机物质经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质风化、物质迁移、物质聚集和有机质分解等几个阶段。
具体而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为碎石、砂粒、粉砂等颗粒,迁移作用将这些颗粒由上层迁移至下层,聚集作用使颗粒在下层汇聚形成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则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逐渐分解而形成的腐殖质和肥料。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等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粒、粉砂、粘土等,其比例构成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液态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滋养植物根系并有效地传输养分。
空气是土壤中的气体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代谢都非常重要。
有机质则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密切相关。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颗粒的比例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颗粒间隙较大,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水性和保水性均较好;粘土颗粒细小,颗粒间隙较小,保水性极好但透水性较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
四、耕作土壤的改良耕作土壤的改良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常见的耕作土壤改良方法包括翻耕、施肥、灌溉、轮作和深耕等。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满足植物的需求;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养分,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五、耕作土壤与农业生产耕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准确地掌握耕作土壤的知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幻灯片PPT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土壤学家汉斯·詹尼 〔Hans Jenny〕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函数〞 的概念:
S = f(cl,o,r,p,t……)
式中:S为土壤;cl指气候;o指生物;r指地形;p指母 质;t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它因素,f指函 数。
一、母质因素 〔一〕母质与岩石、土壤的区别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 及分布幻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第四节 土壤分类 第五节 土壤分布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13〕分固解定有大机气质中,的释氮放素各,种增养加料土,壤为含植氮物量吸;收利用; 〔24〕合促成进土壤腐物殖质质的,溶开解展和土迁壤移胶,体增性加能矿;质养分的
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③ 土壤动物作用:参与腐殖质形成 参与养分转化 促进团粒形成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那么较弱。
b. 对无机矿物影响
湿润区和干旱区土壤酸溶性的矿质组成的比较
气 候 带 分 析 样 品 数总 量S iO 2 A l2 O 3 F e 2 O 3 C a OM g OK 2 ON a 2 O (% ) (% ) (% ) (% ) (% ) (% ) (% ) (% )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2)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 土壤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 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 生不息。 • 不同类型土壤养育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了生物 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为土壤培肥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1)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
• 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 气的交换和平衡。 • 土壤能向大气释放CO2和CH4、NO2和NOX等。而这 些气体被认为温室效应气体,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气 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 温室气体释放与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溉等土壤管 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土壤是这些气体的库,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农业活 动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心的 环境保护问题。
自然土壤是在
♣ ♣ ♣ ♣ ♣ ♣ (一)母质(parent materials) (二)气候(climate) (三)生物 (organisms (四)地形(topography) (五)时间(time) (六)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 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 “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 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 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 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
未来创新研究
土壤圈(PEDOSPHERE)
Soil Science (土壤学)
Pedosphere (土壤圈<学>)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重点:讲授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方法论,难点:区域划分和类型划分的区别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综自的三大核心之一)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征一、土地概念与含义土地——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瓦赫宁根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上,土地的概念作了规定: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厚度)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综合体)。
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人类影响),以及动物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中科院地理所赵松乔:“土地是一个综合的科学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概括土地概念的含义:1.含义(1)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综合体:自然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性质——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征,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要素。
(2)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空间范围垂直厚度:土地单位大小不一,厚度不同,最低级土地单位地球表层厚度大小不一,研究范围大,厚度大(3)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历史产物所谓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土地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瞬间状况。
研究土地不仅要了解它的空间分布综合特征,还要了解它的历史、现状,要推测其演替方向,达到认识土地的本质,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是资源农业生产——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过程,所以土地与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的一些特征是人类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长期作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改造对象,所以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利用的特点。
土地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自然历史发展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创造价值。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广泛存在于陆地上,对人类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是由多年以来的地质、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二、地质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地质因素是土壤类型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条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土壤。
例如,火山岩地质环境下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具有良好的肥力;而由石灰岩构成的土壤则呈碱性,适合于某些特定的作物生长。
此外,地质运动也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产生影响,例如构造抬升和沉积作用都会导致土壤类型的变化。
三、气候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气候是土壤类型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土壤的水分循环、温度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等。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和降水量。
温度的差异可以改变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和微生物活动水平,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而降水量的差异则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种类的形成。
四、植被因素与土壤类型的形成植被对土壤类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植被在根系结构、分泌物质和落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促进或抑制土壤中的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类型的形成。
例如,阔叶林的枯落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丰富的有机质,而草原植被则具有较强的根系系统,有利于土壤的固结和稳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类型的形成人类活动在现代社会对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变化,例如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工业废水排放会对土壤进行污染。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工程也会对土壤类型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六、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温带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冻融作用为主,呈现出灰、黄、褐三大类型;而热带地区则以石灰土和红壤为主要类型。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第七章褐土.栗褐土.栗钙土
第七章褐土.栗褐土.栗钙土第一节褐土第二节栗褐土第三节栗钙土第一节褐土一、褐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二、形成过程三、基本特性四、分类五、利用改良一、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属于半淋溶土纲,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山地.丘陵和河谷阶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地区.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山地.另在华北平原阶地..关中.豫西等盆地及边缘山地均有分布.我省主要在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的中低山.丘陵.塬地,海拔400-600,最高900米.成土条件: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雪.高温高湿同时出现,旱季较长,干湿季节明显.年均温多在9-14℃,≥10 ℃的年积温2500-4500 ℃,年降水450-650MM,蒸发量为降雨量的3-4倍,无霜期150-220天.植被为半干旱森林灌丛草原.灌木有酸枣.荆条.草本有羽茅.狗尾.虎尾.甘草等.母质多为黄土.黄土状.洪积.冲淤积,山区为坡积残积.二、形成过程1.粘化过程20-70厘米处出现粘粒含量较高的粘化层2.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少量聚积,使土壤呈现褐色.黄褐.灰褐色.3.钙积过程出现点状.丝霜.核状.料姜等各种新生体.三、特性1.剖面特性;腐殖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2.有机质含量1-2%,3.粘化层明显,质地中---重壤4.一般有明显的钙积层,碳酸钙含量比母质层高5 %,一般中---微碱性反应,PH值7.5-8.5.5.盐基饱和度90 %以上,并以钙镁为主,代换量高,可达20-40 cmol/kg四、分类按碳酸钙淋溶程度.粘化特性分为淋溶褐土〔草灌〕.褐土.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五、利用改良1.发展灌溉.保持水土2.扩大林牧面积,以林牧促农业.3.合理精耕细作.培肥地力.一、栗褐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二、形成过程三、基本特性四、分类五、利用改良一、栗褐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属于半淋溶土纲,是栗钙土向褐土的过渡土类,主要分布于晋西北.冀北山间盆地和内蒙的黄土丘陵平川地带是华北半干旱半湿润暖温带森林草原向西北温带干草原的过渡带.以前称黄绵土.灰褐土.我省主要在恒山以北,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以北,桑干河以南,西以黄河为界,北接内蒙清水河.和林.凉城等县.东连河北坝上地区.涉及临汾.吕梁忻州雁北26县.海拔700-1400米的黄土台坪.丘陵.沟谷等.成土条件:该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风大雪稀.年均温多在9-4℃,≥10 ℃的年积温2200-3000℃,年降水400-500MM,无霜期110-180天.侵蚀严重.植被酸枣.荆条.榆.槐.沙枣.柠条.沙蓬.白茅等旱生植被.作物有春小麦.谷子.油料等,一年一作.草本有羽茅.狗尾.虎尾.甘草等.母质主要为马兰黄土,也有红土出露.二、成土过程1.弱粘化过程降雨少,以残积粘化为主.粘化层不明显.2.弱腐殖化,植被少,干旱,分解大于合成.3.微弱钙积淋洗弱,仅在中部有点状.丝状.三、特性1.剖面特性;薄腐殖层---弱粘化层—弱钙积层----母质层.2.表土有机质含量0.6-1.5%,色灰黑,轻---砂壤.3.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粘化钙积不明显.4.养分含量低,5.风蚀水蚀严重,土体深厚.四、分类分淡栗褐土〔丘陵〕、潮栗褐土〔平川低洼〕、栗褐土〔平川〕.五.利用改良1.保持水土.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2.同心圆结构治理.3.合理精耕细作.丰产沟等.4.发展多种经营5.增施有机肥一、栗钙土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二、形成过程三、基本特性四、分类五、利用改良一、栗钙土的地理分布与成土条件属于钙层土纲,为温带干草原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内蒙.宁夏.大兴安岭东南麓的丘陵平川等地.我省主要在桑干河以北的大同盆地北缘的低山.丘陵和平川,成土条件;该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长干寒,夏短燥热.十年九旱,春旱秋涝.年均温多在-2-6℃,≥10℃的年积温2500-2800℃,年降水350-400MM,无霜期110-140天.植被主要以干草原植被为主,铁杆蒿.针茅.蓝刺头.狼毒等.天苍苍----的草原景观.作物有春小麦.豆类.莜麦.油料等,一年一作.二、成土过程1、腐殖质积累过程,植被少,干旱,分解大于合成.积累少2、钙积淋洗弱,易溶盐淋失,表层钙雨季向下淋洗成钙积层,为诊断层.30-50厘米中,厚度达30-60厘米.三、特性1、剖面特性;腐殖层---钙积层----母质层.2、表土有机质含量0.5-1.0%,色栗灰或栗色3、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量高.4、养分含量在外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中下部出现粉末状.斑状碳酸钙淀积层.四、分类分栗钙土〔平川〕、草甸栗钙土〔平川低洼〕、栗钙土性土〔丘陵〕.五、利用改良1、潜在肥力高,合理管理,退耕还林牧,发展畜牧业.2、水土保持,防止乱垦荒.3、农田合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平衡施肥等。
高职土壤营养与施肥课件-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
一、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
我国自50年代学习引入了前苏联发生分类,经过半个世纪发展, 结合我国二次土壤普查,形成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 (一)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 1、属于发生学分类中的地理发生学分类体系。 2、源道库恰耶夫思想,指导思想:成土条件决定成土过程决定土 壤属性将三者统一来鉴别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3、问题 (1)三者难于统一,成土条件变化,成土过程为猜测,不统一 时偏至于成土条件和过程。 (2)定是化差,中心概念清楚,但边界较模糊。 4、优点:研究土壤分布规律及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地理 环境)制宜是有益的。
(二)分类系统
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1978 年公布草案,
1987 、 1992 、 1998 结合土壤普查进行修订,我
们书上是 1992 年,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阶 段,专家制定,共分7级。 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低级分类:土属、土种、变种
(一)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 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 属性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 的共性的归纳和概括。 (二)亚纲 亚纲是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 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
第五章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与过程 ♣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 ♣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随着湿度增加,土壤中赤铁矿含量趋向减小,针铁矿 含量则增加,土壤颜色也由红转黄。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 育程度。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许多土壤中在100年内就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 在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B层可在数百年内 形成;在400~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粒由A 层向B层的迁移。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 向的。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15米,高2~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图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据Bridges: World Soils)
(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 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 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 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 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 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分布
第七章土壤第五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相关性示意图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
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 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 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其基带土壤不 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至高纬,土 壤垂直带谱由繁变简,土壤垂直带的数 量由多变少,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由高 到低。
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 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 降水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是向上递增,超 出该高程后减少,从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 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 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 各土壤垂直带谱中,除基带以外,其中 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土壤垂直带 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着山体海拔增高, 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 类型。
世界地带性土壤分布图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z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z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向
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z 可分为世界性土壤地带和区域性土壤地
带,前者如冰沼土、灰化土地带。后者 可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种变型。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
因海陆分布而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 的带状分布。一般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出现湿润 森林土壤、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 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系列 在我国从东北到宁夏和新疆的温带区域内, 依次出现淋溶土(暗棕壤)—潮湿土(黑土)—钙积 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膏盐积干 旱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由沿海向西依次划为淋溶 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干旱土(黑垆土、 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z 1、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z z
z z
(1) 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按诊断层在土 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 表下层”两类。 1) 常见的诊断表层:松软表层、人为表层、暗 色表层、淡色表层、有机表层等。 2) 主要的诊断表下层:淀积粘化层、灰化淀积 层、高岭层、氧化层、漂白层、雏形层、钙积 层、石膏层、积盐层、含硫层等。
做PPT土壤课件
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合理使用农药 和化肥、推广清洁生产等,以减少污 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污染 土壤会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PART 04
土壤科学研究进展
土壤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以及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转
调查目的
了解某地区土壤污染状 况,评估污染程度,为 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
调查方法
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理 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
量检测等。
修复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物 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方 法,降低土壤中的重金
属含量。
实施效果
经过修复,土壤质量得 到明显改善,重金属含
量达到安全标准。
某农业园区土壤改良与利用案例
土壤修复实践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加强修复效果评估和后期监测 。
PART 03
土壤与农业生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
01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同时土壤中的空气
为作物的根系提供呼吸的场所。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02
用率。
土壤污染修复
利用土壤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受 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 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土壤科学研究和应用,保护 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 化,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
国际土壤科学合作与交流
国际土壤科学组织
如国际土壤学会(IUSS)、国际农业科技促进发展协会(IAASD )等,促进各国土壤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气候因素
1、湿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2、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温度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 影响土壤母质和 风化层的厚度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 加。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
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草
甸>草甸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2 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 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有人在南
极洲的罗斯岛和泰罗尔盆地128米和427米的沉积岩心中找 到了活细菌。
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母质-parent material
气候-climate 人为因素
生物-organisms
地形-relief 时间-time
(一) 母质因素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 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 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 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 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五)时间因素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absolute age)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 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 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relative age)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 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六)人为因素(anthropic activity)
灰化过程:有机酸作为有机络 合剂,不仅能使表层土壤中的 矿物蚀变分解并与析出金属离 子结合成络合物,使钙镁铁铝 锰等在下渗水参与发生强烈的 络合淋溶作用而形成淋淀B层, 使表土只剩下极耐酸的硅酸, 脱水呈灰白色的硅粉,故土壤 剖面中出现了灰白色的淋溶层 (A2或E)和棕褐色的淀积层 B。 灰化过程
灰化过程 (podzoliation)
土壤是气候变化的记录者, 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 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 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 朔过去的气候。
(三)生物因素
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与植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
量约为3.5×1010吨,相当于8.9×1017 J的能量。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机残体的数量不同,一般说来,
灰化层
灰化层
隐灰化过程:在半湿润地区的冷凉山地,灰化过程 进行得较弱,土体上部由酸性淋溶过程而产生的灰白 色硅粉依附于结构体或石块的表面、缝隙之中,特别 是集中于结构体或石块下方,但没有明显E层和B层, 故称之为隐灰化过程或准灰化过程。
脱盐(desalinization)过程
脱盐化过程 由于地形、气候或人工排水改良的结 果,使原有表层含盐的土壤通过降水或 人工洗盐,而将盐分淋洗到下层,或排 出土体。前者称之为残余盐土,后者可 变为非盐土(<1g/kg)。脱盐过程中可能 产生暂时性碱化。灌溉洗盐称人工脱盐。
(六)碱化(solonization)与脱碱(solodization)
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 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四)地形因素
1 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坡积物
冲积物 洪积物
残积物
2
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3 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 上,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低级阶 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富铝化过程(allitization)
富铁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 过程
(八)灰化(podzoliation)过程
这是在冷湿的纯针叶林的生物气候条件下产生酸性 淋溶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灰化、隐灰化(concealed podzolization)、漂灰化(Bleaching podzolization)等过程。
黏化层
黏化过程
黄棕壤黏膜
(四)钙积(calcification)与脱钙(decalcification)过程
钙积过程 (calcification): 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像大陆性的温带 草原),土壤钙的碳 酸盐发生淋溶、淀积 的过程。淀积的形式 有粉末状、假菌丝体、 结核状或层状等。
黑钙土钙积层
(2) 温度影响土壤颜色
湿热带,土色呈赤色、 暖热半湿带,土色呈 寒温带,土色以灰色 棕红色或黄色 棕色-褐色 为主
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许 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提 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 壤。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 分布依次为: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 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白碱土
(七)富铝化(allitization)过程 (脱硅 (desilicification)富铝化过程)
富铁铝化过程: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 (desilicif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也称为富铝化作 用(allitic enrichment allitization)。 *脱盐基:在湿热条件下,硅铝酸盐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 释放出盐基,使风化液层中性或微碱性。这样,一方面是 盐基离子不断自风化液中流失; *脱硅:另一方面是分解产物中的硅酸在碱性风化液中扩散 而随盐基一同流失。 *富铝化:在这种强烈的脱盐基与脱硅过程中,铝、铁、锰、 钛等元素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淀而相对富集于原来的土 层中。
低分解有机土
枯 枝 落 叶 层
(三)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集聚过程,可分为淋溶淀 积黏化 (illuvial clayification) 和残积黏化 (residual clayification) 。 淋溶淀积黏化 : 指在湿润和半湿润的温暖地带,土体 上层风化的黏粒分散与土壤水中形成悬液,并随渗 漏水活动而在土体内迁移并在一定深度的土层中淀 积,质地变黏也称为黏粒的机械淋洗。 残积黏化:它指在温暖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原生矿 物进行土内风化形成黏粒未经迁移而聚集形成黏化 层的过程。
盐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土壤表层和土体上 部进行积累的过程。这些盐分主要是一些中性盐类(K+、NaCl、NaSO4、Ca2+、Mg2+), pH值一般在7-8.5左右,盐分主要残留在土壤表层,形成盐霜、盐结皮。
盐化(salinization)
盐渍土
滨海盐土景观
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它们的 组合,其已经对土壤的形成发生产生影响或将影响土
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 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 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二、主要成土过程 (Soil-forming Process)
(一)原始成土过程(formation of primordial soil)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三)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四)钙积(calcification)与脱钙(decalcification) (五)盐化(salinization)与脱盐(desalinization)过程 (六)碱化(solonization)与脱碱(solodization)过程 (七)白浆化过程(albic bleaching) (八)灰化podzoliation、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九)潴育化 (gleyization)和潜育化(pseudogleyization)过程 (十)富铝化(allitization)过程(脱硅(desilicification)富铝化过程) (十一)熟化(anthropogenic mellowing of soil)过程 ( 十二)退化(degeneration)过程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与过程
第二节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类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教学目标
理解五大成土因素及其在土壤形 成过程的作用; 了解主要的成土过程;
了解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理解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大致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一、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 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
脱钙(decalcificatation) 在湿润半湿润区,在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 下,其矿物风化过程的前期就 是脱钙,钙变为碳酸氢钙的形 式溶于土壤水而排出土体,使 土壤变为盐基不饱和状态;没 有石灰反应。 CaCO3(淀积)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
(一)原始成土过程(formation of primordial soil)
“岩漆”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异养型微生物 自养型微生物
岩漆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