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转变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M): 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作业5
• P213 22 为什么下贝氏体比上贝氏体具有优越的机械性能?
• P213 26 学过的获得细化晶粒的方法有哪些?
课堂小测试
•
珠光体
• 分类
• 形成温度
• 金相显微组织
• 亚结构
• 性能
贝氏体
马氏体
魏氏组织(P211):
Wc <0.6亚共析钢或Wc >1.2过共析钢由高温以较快速度冷 却时,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乎平行的 呈羽毛状或三角形的,其间分布着珠光体的组织。
为什么贝氏体转变可以在钢的Ms 以上发生?/为什么 在Ms点以上贝氏体温度范围内,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可以 通过马氏体机制形成?
(1)C扩散 → →降低了贝氏体中铁素体的Wc →→降低了铁素体的自由能 → → 新旧两相自由能△G v增大 →→相变驱动力增大;
(2)碳化物的析出(碳的脱溶) →→ 奥氏体与贝氏体比容差减小 →→ 相变时体积变化引起的弹性应变能 △G e减小 →→相变阻力减小。
等温淬火(P239) :将加热至奥氏体状态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
点的盐浴中等温,保持足够长时间,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 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淬火方法。
各种淬火方法冷却曲线示意图
一般地说,下贝氏体的性能比片状马氏体好;而下贝氏体的 韧性则不如板条状马氏体。因此,低碳钢不适于等温淬火,中碳 钢结构零件适宜等温淬火。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上贝氏体的显微组织(P207)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ε-碳化物:六方点阵,成分不固定,以FexC表示。 下贝氏体的显微组织(P208)
粒状贝氏体的显微组织(P208)
等温转变温度对共析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金属学与热处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空间材料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赵慧杰
板条马氏体为什么具有高强韧性?
马氏体相变强化机制: a. 固溶强化; b. 相变强化; c. 时效强化; d. 晶界强化。
板条马氏体高塑韧性机制: a.胞状位错亚结构; b. 含碳量份数低,淬火应力小; c.可以进行自回火。
2. 马氏体转变晶体学特点: (1)无扩散性 (2)切变性 (3)共格性 (4)严格的位相关系和惯习面
抗拉强度σb,MPa 30CrMnSi钢经等温淬火和淬火、回火后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
第二相强化/复相强化:
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第二相的析出,使材料的强度增高的现象。
粒状贝氏体的显微组织(P208)
粒状贝氏体内小岛面积对强度的影响
(每个原奥氏体晶粒) (钢的化学成分:WCr=1%;WMn=0.5%;微量B)
小结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与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比较
小结
碳钢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相同点:
都具有珠光体P和
马氏体M转变区
不同点:
1.CCT曲线在TTT曲 线右下方
2.CCT没有贝氏体B 转变区
3.转变产物不同
共析钢CCT曲线与TTT曲线的比较
小结
珠光体转变
转变特点:高温扩散型相变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P210):
(1) 铁素体形核、晶核长大: C在A中出现贫碳区
→ F形核(领先相) → C浓度起伏 → 晶核长大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P210): (2) 碳化物析出(F条间或内部):
F中过饱和的C向A中扩散---碳化物F条间或内部析出
贝氏体转变示意图
a)无碳贝氏体; b)上贝氏体; c)下贝氏体
Baidu Nhomakorabea片状珠光体: 组织:( F + 片状渗碳体) 性能:较高的强度,较好的塑韧性
粒状珠光体: (F + 粒状渗碳体)
强度较高, 塑韧性好
获得: 退火、正火
球化退火 、淬火+ 回火
小结
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中温相变
形成温度:
上贝氏体 550 ~ 350℃
下贝氏体 350℃ ~ Ms
相组成: 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铁素体
显微组织: 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
针状或竹叶状
空间形态:
扁条状
凸透镜状
亚结构: 高密度的位错
孪晶
含碳量:
低/中碳钢
高碳钢
性能:
高强韧性
高强度、韧性稍差
获得:
淬火
淬火
小结
碳钢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产物
转变产物
定义
奥氏体(A): 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 。
珠光体(P):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
贝氏体(B): 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M—析出块状组织 W—形成魏氏组织 G—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网状组织
(P212)
魏氏组织形成条件:
(1) Wc <0.6亚共析钢或Wc >1.2过共析钢 (2) 奥氏体晶粒粗大
贝氏体转变特点
1、贝氏体转变热力学特点(P209)
贝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G < 0
奥氏体形成时系统总的自由能变化为
△G = △GV + △GS + △Ge
△GV---体积自由能差(动力)
△GS ---表面能
(阻力,较小)
△Ge---弹性应变能
(阻力,较小)
T < Bs
贝氏体上限温度
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点的关系(P209)
铁素体魏氏组织(a)和渗碳体魏氏组织(b)(P211)
魏氏组织 组织形态
亚共析钢 ------- 粗大羽毛状铁素体 + 珠光体 过共析钢 ------- 三角状渗碳体 + 珠光体
铁素体魏氏组织(a)和渗碳体魏氏组织(b)(P211)
a)奥氏体晶粒度为0~1号
b)奥氏体晶粒度为7~8号
铁碳合金中先共析 铁素体、先共析渗碳体的形态 与转变温度和含碳量的关系
和夹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渗碳体
显微组织:
羽毛状
亚结构:
位错
性能: 强度和韧性均较低
获得: (工艺不合理,避免)
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 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
针状或片状 位错(密度较高)
强度高,韧性好 等温淬火
小结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特点:低温、切变型相变
板条马氏体: (位错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孪晶马氏体)
贝氏体转变晶体学特点
1. 切变性:铁素体通过切变机构形成。(表面浮凸)
2. 共格性: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和奥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惯习面:
上贝氏体----- {111}γ 下贝氏体----- {225}γ
3. 严格的位向关系——K-S关系、N关系。
例如:共析钢在350~450℃之间形成的上贝氏体中,F与A间存在N关系。 共析钢在250℃之间形成的下贝氏体中,F与A间存在K-S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