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

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

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

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

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

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

(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

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

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

),有时也是行政区。

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

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

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

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

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1.姓名、字、号:在古代,一个人的姓名由姓、氏、名三部分组
成。

姓代表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代表贵族身份。

名是父母给取的,代表个人身份。

古代还有字和号,字是成年之后取的,号是给别人称呼时用的。

2.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有丞相、尚书、
侍郎、巡抚、知府等职位,武官有将军、校尉、都尉等职位。

3.古代地理文化:古代地理文化包括山川河流、地名、行政区划
等。

古代还有州、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管辖范围。

4.古代礼仪文化:古代礼仪文化包括礼制、礼仪、礼器等方面。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包括见面礼、告别礼、就餐礼等,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5.古代节令文化:古代节令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

每个节气和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6.古代医学文化:古代医学文化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等
方面的知识。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中药学以草药为主,针灸为治疗手段。

7.古代服饰文化:古代服饰文化包括衣裳、冠冕、配饰等方面。

不同身份和场合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服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是古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备考专升本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内容进行备考。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1.常识(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

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

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

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韩愈——字退之端木赐——字子贡宰予——字子我冉耕——字伯牛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元代周权——字衡之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曾参——字子舆晋代山涛——字巨源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宋代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岳飞——字鹏举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汉代吴平——字君高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

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

义素相近)陈琳——字孔璋(琳:美玉。

孔:非常。

璋:玉名,羊圭为璋。

圭,瑞玉也)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付毅——字武仲班固——字孟坚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

从鬲,虫省声。

举,起也。

古代汉语,汉字知识

古代汉语,汉字知识

7.江陽王繼來省疾。 .江陽王繼來省 8.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行 9.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説趙太后) .太后之色少解 10.何爲棄墳井,在山谷爲寇也? 10.何爲棄墳井,在山谷爲寇 11.既登峰頭,一庵翼然。(遊天都) 11.既登峰頭,一庵翼 1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12.不虞君之涉 13.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 13.自始合,而矢
周公旦(西周)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到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








小篆也有些字是用三四个字来会意。 小篆也有些字是用三四个字来会意。如寒和 暴(暴就是曝的古字),寒从宀、人、茻、仌, 暴就是曝的古字) 寒从宀、 暴从日、 暴从日、出、廾、米。












(4)形声就是用表意偏旁和表音偏旁构造字 形的造字方法。 形的造字方法。 意符、 意符、声符
形声字的意符: 意符所表示的义, 意符所表示的义,应当是本义所属的意 义范围。 义范围。




形声是指早期的形声, 形声是指早期的形声,后世的形声意符 较乱,有的只是区别字形,没有表意作用。 较乱,有的只是区别字形,没有表意作用。
小篆景字
小篆縣字和金文縣字
有些意符可以通用。 有些意符可以通用。
小篆江、河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代汉语通论一(二三四讲)

古代汉语通论一(二三四讲)

通论一:汉字知识第二讲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指先后产生的、有区别字义作用的、形体不同的字,也叫古今区别字。

下面举例说明:例1:《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①斩获俘虏的耳朵。

(本义)②获取妇人。

(引申义)后来为引申义“取妇”造了一个专门的字“娶”,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表明义类的字符“女”。

“取娶”是一对古今字。

例2:《左传》:姜氏欲之,焉辟害?辟:①本义:法令②假借义:避开,躲避后来,为假借义“避开”“躲避”另造一个专门的字形记录,即“避”,它在原来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辵”。

“辟避”是一对古今字。

比较:韭和韮菜名“韭”先写作象形的“韭”,后来写作形声的“韮”,但这两个字形表示的字义一直是完全重合的,“韭”一直是单义词,从没有一字表示多个意义,“韮”的产生是为了字形更好地提示所表示的意义,即加强了其表意性,而不是分担意义。

这种情形不属于我们在古汉语中所设立的古今字这个术语的范围,它们的关系不是古今字。

古今字的特征有三条:1、出现时间有先后;2、字形不同;3、所代表的意义范围有大小。

古字字义范围大,今字意义范围小。

今字是为了分化一字数职的情形而产生的。

古代这种一字数职的现象有两种性质:一是词义的引申;一是词义的假借。

二、古今字产生的两个途径(假借和引申)。

汉字和汉语相比,总是字少词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假借,二是词义引申后共用同一字形。

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一字数职,如:栗,本义为树名,假借表示战栗的意义,《论语》:使民战栗。

戚,本义为一种斧类的兵器,《诗经》“干戈戚扬”,假借表示“忧愁”义,《庄子》“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后来,为了分化一字的数职,给其中的一个意义制造了新字,“栗”给“战栗”义制造了新字“慄”。

“戚”为“忧愁”义制造了新字“慼”。

“栗慄”是一对古今字。

“戚慼”是一对古今字。

词义引申也造成一字数义,如:上举“取娶”。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名称作者时间特点★《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

释字体例:先音后意。

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

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

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

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忘年交” 辈份不同、 8.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 ------ 忘年交”; 8. ------“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 9.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10.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9.------- 忘形交 9.-------“忘形交”; ------- 忘形交” 10. ----- 君子交”; -----“君子交” 君子交
(3)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去 解除职务, 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三种情况
• 迁: 调动官职, 调动官职, • 包括升级、降级、 包括升级、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贬 官 降 职
1: 迁削、 迁削、 迁谪、 迁谪、 左迁, 左迁, 2:放 : 3:出官 : 4:出 :
• 降级叫迁削、迁谪、 降级叫迁削、迁谪、 左迁, 左迁, • 平级转调叫转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 迁官、迁调, 迁官、迁调, •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 迁复。 迁复。
官员特殊的专用名词
(1)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乞骸骨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征拜尚书。” (2)下车:指官员刚刚到任工作 )下车: 张衡传》 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 (3)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 )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五年》 崔子称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 事。” 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有司 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 上言:百日不视 当绝俸 上言:百日不视事,当绝俸。”
2:【称郡望】 2:【称郡望】 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唐代望族, 韩愈 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 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遂称其为韩昌黎 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1. 儒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流派之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3. 法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法治、重视法律权威,强调效率和严格执行法律。

4. 诗词与文学:古代汉语文学以诗词为主要形式,有诸子百家、史书等各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5. 历史事件: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如封建王朝的更替、社会发展的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等。

6. 书法与绘画: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被视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着重于笔墨的技法与意境的表达。

7. 传统节日:古代汉语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信仰与价值观。

8. 宗教信仰: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每一种宗教都有特定的信仰体系和仪式。

这些都是古汉语文化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上古汉语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第十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单元古汉语通论
序:放在書的前面。
跋:放在書的後面。
上古時,序放在書的後面。如《莊子· 天下》(講述先在後面。
3.奏議類——臣上給皇帝的書信
(1)上書:先秦時給國君的報告。如: 李斯《諫逐客書》、鄒陽《獄中上樑王 書》。
(2)疏:臣下對皇上陳述事情的文章。 如: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 疏》。
第十单元古汉语通论
一、劃分文體的標準
1.什麼是文體 文體,一指文章的風格流派;一指
文章的體裁類別。
陸機:10類(詩、賦、銘、箴、 頌、誄、碑、奏、論、議)
六朝劉勰:35類
蕭統:37類
3.劃分標準 第一,根據文章的語言形式。 (1)韻文——以押韻為標準; (2)散文——非韻文; (3)駢文——講究平仄對仗,
7.傳狀類——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文章。
傳,即傳記,如《史記》中的《項羽本 紀》、《孔子世家》、《留侯世家》。
行,即行狀,也叫行述、行略、事略,本 指提供給禮官為死者議定諡號或提供給 史官采擇立傳的文章,是死者生平事蹟 的素材。後來,請人為死者寫墓誌銘碑 表之類,也需要寫行狀。如柳宗元《段 太尉逸事狀》,就是一篇優秀的傳記。
4.書說類
10.箴銘類
5.序類(贈序類) 11.頌贊類
6.詔令類
12.辭賦類
13.哀祭類
1.論辨類——論說文(哲學論文、 政治論文、史論、文論)
論:發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一個道 理,如《過秦論》、《封建論》。
辨:辨別事理的是非,駁斥別人的 言論,如《論衡》、《神滅論》。
2.序跋類—— 一部書的序言或後序
8.碑誌類——刻碑記事,包括碑銘和墓 誌銘
(1)碑銘:碑銘的範圍很廣。有封禪和 紀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等。 有寺觀、橋樑等建築物的刻文,如王簡 棲《頭陀寺碑文》等。此外還有墓碑, 這是紀載死者生前事蹟的。墓碑的文體 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散文;後面是韻 文,一般用“銘曰”、“詩曰”、“辭 曰”開頭。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一、古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起源于远古时期。

从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古汉语逐渐发展成熟。

秦汉时期,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古汉语开始规范化。

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古汉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语言。

二、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类古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副词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实义作用,虚词则起连接、修饰和表达语气等作用。

2.句子结构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结构,修饰成分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

句子中可以有多个动词,但动词的一般顺序是先叙述后动作。

3.虚词的使用古汉语中的虚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它们在句子中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如“之”、“者”、“其”、“者”等。

正确使用虚词,是理解古文句意和表达句意的关键。

三、古汉语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

这种词汇特点使得古汉语简洁明了,但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2.词义演变古汉语的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词义扩大,有些词义缩小,还有些词义发生了转移。

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

3.成语和典故成语是古汉语中固定的短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典故则是古文中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具体表述。

掌握成语和典故,是鉴赏古文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古汉语的阅读与鉴赏1.诗词鉴赏古汉语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赏诗词要关注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

通过品味诗词,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抒发的情感。

2.散文鉴赏古文的散文部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鉴赏散文要关注行文结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方面。

通过阅读散文,我们能了解到古人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等。

3.文学批评古汉语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分析、评价古文,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

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如: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

”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

”王逸注:“綢,縛束也。

”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今義爲勸说。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

下面分別予以說明:(一)詞義範圍不同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

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

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

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

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
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阶段。

2.古代官制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制和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
的重要途径。

官制包括皇帝、官员、宫廷等制度,而科举制度则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古代礼仪和文化:古代中国的礼仪和文化非常发达,包括祭祀、
宴请、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

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4.古代医学和科技:古代中国的医学和科技非常发达,包括中医、
中药、天文、数学等方面的成就。

中医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在广泛应用。

5.古代宗教和信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包括道教、佛教、儒教
等,这些宗教信仰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古代建筑和艺术:古代中国的建筑和艺术非常发达,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等方面的建筑艺术,以及陶瓷、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

以上是古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或对某个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请随时告诉我。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

这些经典内容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2.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以仁爱、礼治、德行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

3. 诗词文化:古代汉语文化中,诗词表达方式十分重要。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集合,后来又有唐宋等时期的大量优秀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书法文化:古代中国非常重视书法,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并赋予其文化内涵。

书法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

5. 礼仪文化: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文化形式,具有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古代贵族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都需要学习和遵守各种礼仪规范。

6. 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宗教和信仰:古代中国有多种宗教和信仰,如儒教、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和信仰对于社会和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8. 陶瓷文化:古代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陶瓷制品不仅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其精美的造型和图案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只是古汉语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常识,古代中国文化非常丰富多样,还包括音乐、绘画、建筑、服饰、武术等方面的内容。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司马牛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

”《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

”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古漢語通論(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古代文化常識(一)天文,曆法,樂律(一)天文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獻裏,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

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荓翳(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注:這裏是舉例性質,見《廣雅·釋天》。

),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敍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

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

“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

“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見《日知錄》卷三十“天文”條。

“七月流火”見《詩經·豳風·七月》,“三星在戶”見《詩經·唐風·綢繆》,“月離於畢”見《詩經·小雅·漸漸之石》,“龍尾伏辰”見《左傳僖公五年》。

)。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漢語當然不是系統學習我國古代的天文學,但是瞭解古書中一些常見的天文基本概念,對於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無疑是有幫助的。

現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敍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一)宫室《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

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注: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

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注:见本书第一册303页。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

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前部份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

堂的后面是室,住人。

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

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

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

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

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

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

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

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

《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

”《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向墐户。

”(注:见本书第二册494页。

)古人席地而坐。

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

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

《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注:见本册731页。

),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

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

),都是指金星说的。

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

)。

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

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

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

《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

),《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注: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

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

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

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官。

),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

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

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像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

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於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於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注:《尚书·洪范》伪孔传:“月经於箕则多风,离於毕则多雨。

”“荧惑守心”见《论衡·变虚》篇;“太白食昴”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见本书下册887页)。

)。

“月离於毕”意思是月亮附丽於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於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

如此而已。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注: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

《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

),等等。

古人对於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於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

《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注:见《诗经·小雅·大东》。

),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

箕斗二宿同出现於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

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像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像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注:此从毛传。

),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

至於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注:见《陇西行》。

),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

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

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注: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是指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指天鹰座的α星,牛郎所牵的牛才是牛宿。

),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

《左传昭公元年》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为参宿居於西方,心宿居於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

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个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分。

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这里不一一细说。

现在说一说北斗。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於大熊座。

附图: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现在说到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例如星纪有斗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余皆仿此。

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宿是跨属於相邻的两个次的。

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注:这表是根据《汉书·律历志》作的,各次的名称、写法和顺序都根据《汉书·律历志》。

):附图: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

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分,叫做黄道十二宫。

其用意和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讫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示:附图: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等。

这两点,后面谈到历法时还要讨论。

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

例如大火,这里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心宿的名称。

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於这三次。

《左传僖公五年》“鹑火中”,孔疏说“鹑火之次正中於南方”,又说“鹑火星者谓柳星张也”,可以为证。

下面谈谈分野。

《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於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注: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

例如《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这种看法,便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甲(注:表甲是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作的。

);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乙(注:表乙是根据《史记·天官书》作的。

):附图: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以列国的,如表丙所示(注:表丙是根据《周礼·保章氏》郑玄注作的。

):附图: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 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例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