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六、掌握常用的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1.油田勘探开发过程:(1)区域勘探(预探):在一个地区(盆地或坳陷)开展的油气勘探工作。
(2)工业勘探(详探):在区域勘探所选择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的钻探工作。
(3)全面开采2.油藏(Oil Reservior):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3.油气藏分类:(1)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构造运动而使地层变形(褶曲)或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中。
(2)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
(3)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
4.油田地质储量:N=100Ah?1?S wiρ0/B oi5.气田地质储量:G=0.01Ah?S gi/B gi6.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7.油藏驱动方式(Flooding Type):(1)弹性驱动(Elastic Drive):在油藏无边水或底水,又无气顶,且原始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下降,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动的方式。
(2)溶解气驱(Solution Gas Drive):在弹性驱动阶段,当油层压力下降至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原来处于溶解状态的气体将分离出来,气泡的膨胀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3)水压驱动(Water Drive):当油藏与外部的水体相连通时,油藏开采后由于压力下降,使周围水体中的水流入油藏进行补给。
(4)气压驱动(Elastic Drive):气压驱动的油藏存在一个较大的气顶为前提,在开采过程中,从油藏中采出的油量由气顶中气体的膨胀而得到补给。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原油驱向井底的驱油方式。
8.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二、断层油气藏
1. 概念: 断层圈闭: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
断层油气藏:油气在断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West Purt油田构造图
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双重作用:封闭遮挡作用,通道破坏作用。 (1) 断层封闭能力的控制因素: 1)、断层的性质和产状 一般而言,压性、压扭性断层比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好;低角 度断层比高角度断层的封闭性好, 与断层面的密闭性有关。 2)、断层两侧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接触关系 塑性较强的地层(如泥岩)中发生断裂时,常在断层面上形 成断层而构成封闭:一般断开地层中泥质岩比率越大,断层 封闭性越好;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不能直接接触(“砂岩 不见面”)。 3)、断层破碎带的致密程度 断层破碎带胶结紧密或充填程度越高,断层封闭性越好。
3. 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1)、断层的分隔性明显,常以多断块形式出现,破坏了油气
藏的完整性,使构造复杂,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气
面积很不一致,油水关系复杂; 2)、断层附近储集层渗透性变好,常形成高产井区; 3)、纵向上常具多含油气层系; 4)、油气常富集于靠近油源的断层一侧。
4.形成断层圈闭的必要条件:
盐丘上龟裂构造的形成
(四)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的成因:与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由于 沉积基底存在地形突起(如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生物礁块突起等),导致上覆沉积物厚度在古地形突起顶 部较薄、周围变厚,从而造成差异压实,形成背斜圈闭。 2、油气藏特点: (1)背斜形状常反映古突起形状; (2)圈闭的闭合度小于突起的高度,且向上递减至消失; (3)两翼倾角向下变陡。 3、典型实例: 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石灰岩白云岩的 剥蚀突起) 美国 二迭盆地 希莫尔油田(珊瑚礁体突起)
油藏地球物理
1.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2.油气藏分类(根据圈闭成因):构造油气藏(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3.油藏地球物理的定义:针对油藏评价、油田开发与油藏生产阶段提出的油藏问题,应用地球物理技术,通过油藏描述、油藏模拟和油藏监测解决这些问题和发现剩余油气,最终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过程称为油藏地球物理。
4.油藏地球物理综合领域:岩石物理与物理模型技术、测井与地质建模技术、VSP地震技术、油田开发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多波地震技术、油田开发地震技术、地质理论。
5.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各探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勘探中显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新发现的储量中,每年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5%以上,说明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最现实、最有潜力、最具普遍性的新领域。
我国的油气资源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陆相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的四分之三和天然气资源量的近半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之后,在陆相盆地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构造油气藏,也找到了一些岩性地层油气藏,目前陆相油田占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的95%以上。
尽管许多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勘探程度已比较高,尤其是东部盆地勘探进入中后期,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仍然有较大勘探潜力。
结合我国陆相盆地的石油地质特点与勘探技术需求,开发和完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大好形势的迫切需要。
油藏地球物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过去,地球物理的角色大多局限于勘探,而在油藏的开发中应用程度则很低。
随着效益成为油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一些主要油气田的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物理是一种可以用来降低油气开发成本的手段。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田分类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田分类圈闭油、气运移到储集层中以后,还不一定形成油气藏。
只有在运移的道路上遇到遮挡,阻止它继续前进时,才能集中起来,形成油、气藏。
这种由于遮挡而造成的适于油、气聚集的场所,通常称为圈闭。
圈闭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储集层,是具有储集油、气空间的岩层;二是盖层,它是紧邻储集层的不渗透岩层,起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作用;三是遮挡物,它是指从各方面阻止油、气逸散的封闭条件。
上述三方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圈闭。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里,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圈闭条件,根据圈闭成因,一般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三种类型。
油、气藏类型根据圈闭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
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是聚集油、气的圈闭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主要有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是指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是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在这类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聚集。
常见的潜山油气藏是以地层圈闭为主,也有构造、岩性作用的复合成因的油气藏根据油气藏油层中有无固定隔层,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和块状油气藏。
层状油气藏是指油层呈层状分布,油气聚集受固定层位限制,上下都被不渗透层分隔的油气藏,各层具有不同的油(气)水系统。
块状油气藏是指油层顶部被不渗透岩层覆盖,而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整个油层呈块状,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根据地层中的原油性质,可以将油气藏分为稠油(重油)油藏、普通黑油油藏、挥发性油藏、凝析气藏和天然气藏。
稠油(重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大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大于0.9,API重度小于25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粘稠黑色。
普通黑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低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在0.82~0.9之间,API重度在25~41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黑色。
1.3油藏分类
第三章油气藏分类第一节油气藏分类原则和因素一、油气藏分类一般遵循的原则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2、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及驱动类型。
二、油藏的分类因素(一)、原油性质1、低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5 mPa .s为低粘度原油。
2、中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 mPa .s为中粘度原油。
3、高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 mPa .s为高粘度原油。
4、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 50 mPa .s,相对密度 > 0.920为稠油。
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级(表1.3.1)。
表1.3.1 稠油分类标准注:1)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凝析油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一般相对密度<0.800。
6、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
7、高凝油为凝点 > 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二)、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三)、储集层岩性砂岩、砾岩、碳酸盐岩、泥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变质岩。
(四)、渗透性1、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
2、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10-3μm2。
3、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 ×10-3μm2。
4、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五)、油、气、水产状边水、底水、气顶。
(六)、储集层形态层状(单层、分层、低倾角、高倾角)、块状。
(七)、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双重介质型。
(八)、地层压力常压(压力系数0.9~1.2)、异常高压(压力系数 > 1.2)、异常低压(压力系数 < 0.9)。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分类表
13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4
7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8
地层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 集。这里地层圈闭的概念是狭义的,地层圈 闭是指因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 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
9
岩性油气藏是指由于储集层的岩性或 物性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由于沉积条 件的变化或成岩作用,使储集层在纵横向 上渐变成不渗透性岩层。
(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以 И.О.БРОД为代表,将油气藏分为层 状、块状、不规则状等类型。
2
根据油气藏形态分: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4
根据是否为构造成因分: 构造圈闭:构造成因; 非构造圈闭:非构造成因; 隐蔽圈闭:常规勘探技术难以发现 的各类圈闭,主体是岩性油气藏。
5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据孙志道简化,1996)
0.76~0.83 0.83~0.87
>0.87
粘度(mPa.s) 无油 <1.0 <1.0 1.0~2.0 1.0~4.0
1.0~1.0
5~10 10~30 30~100
典型的烃组成 (mol,%)
C1
C5
96
0.0
91.6
0.94
87
4.6
70.4115源自.714.56419.7
35
38.3
49
10
水动力圈闭的形成条件与构造、地层、 岩性圈闭不同,是靠水动力封闭而成。 是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岩层联合封闭, 使通常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油气聚集的 地方形成油气藏。
11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 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 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在 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油气藏的分类
579三、油气藏类型 1、按照相态分类 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580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 (1)背斜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581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582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583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584(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图3-2- 潜山油藏分类585586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8)深盆气藏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见表3-2-。
5875882)含二氧化碳(CO 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2) 含氮气(N 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3) 含氦气(He )的气藏划分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 )划分 见表3-2-。
表3-2- 气藏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分类(2)依据原始地层压力分类,凡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在30Mpa 以上者,称高压气藏;小于30Mpa 者称常压气藏。
四、油气藏组合模式 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589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590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见图3-2-。
图3-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图5914、潜山成藏模式(1)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见图3-2-。
图3-2- 埕岛地区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图592。
油气藏名词解释
油气藏名词解释
油气藏是地球上存储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层结构。
油气藏的形成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机质丰富的沉积物、含水层和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气藏、原油藏、凝析油藏和储层气藏等。
其中,天然气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天然气的地层;原油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原油的地层;凝析油藏则是指地下存储着凝析油的地层;储层气藏则是指地下储存着天然气的地层,这种气体被吸附在岩石微孔和间隙中,通常为干气。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找出有可能存在油气藏的地质区域,然后通过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来确认油气藏的具体位置和规模。
油气藏的开发需要进行钻井、采油、储运等工作。
钻井是指通过钻孔的方式将井口与油气藏相连,采油则是将油气从地下开采出来,储运则是将采出的油气储存和运输。
总之,油气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
油气藏的分类
三、油气藏类型1、按照相态分类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1)背斜油气藏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2)断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3)地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4)岩性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6)潜山油藏类型见图3-2-。
图3-2- 潜山油藏分类(7)盐丘圈闭油气藏见图3-2-。
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8)深盆气藏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硫化氢气藏分类2)含二氧化碳(CO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2) 含氮气(N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氮气藏分类(3) 含氦气(He)的气藏划分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划分见表3-2-。
(2)四、油气藏组合模式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见图3-2-。
图3-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图4、潜山成藏模式(1)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见图3-2-。
图3-2- 埕岛地区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图。
油气藏的类型.
1、挤压背斜油气藏
◆ L 层油 气藏:不对 称背斜圈闭, 南翼倾角 200 - 300,北 翼600-800, 长短轴之比3: 1,闭合高度 800m。被逆 断层及横断 层所切割。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3、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 + + + +
+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油气藏的类型
一 二 三 四 五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特殊类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一、构造油气藏
由于构造运动使储集层褶皱或断裂而形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形成 的油气藏叫构造油气藏。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遮挡物——封闭作用 (2)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
纵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性质 断面产状 断开地层岩性 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横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断层油气藏的类型
(1)按断层与 储层平面组合 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与油气运移的浮力方 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 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背斜型
在水动力作用下平缓背斜内油气分布情况示意图
鼻状构造型
单斜型
渗透率不同导致不同地区 水流速度不同,使油气在局 部地区聚集而形成。
(二)水封闭油气藏
一 二 三 四 五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特殊类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 断层带的排替压力;沥青塞封闭
断层带的毛管压力封闭
构造油气藏
• 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1。断层的分隔性明显,常以多断块形式出现,破坏了油气藏的完整性, 使构造复杂,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气面积很不一致,油水关系 复杂;
2。断层附近储集层渗透性变好,常形成高产井区; 3。纵向上常具多含油气层系; 4。油气常富集于靠近油源的断层一侧。
构造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
•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两重性:封闭遮挡作用,通道破坏作用。
断层封闭性能的控制因素: 1、断层的性质和产状:
一般 而言,压性、压扭性断层比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好;低角度断层比 高角度断层的封闭性好。 —— 断层面的密闭性 2、断层两侧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接触关系 塑性较强的地层(如泥岩)中发生断裂时,常在断层面上形成断层泥 而构成封闭:一般断开地层中泥质岩比率越大,断层封闭性越好;断 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不能直接接触(“砂岩不见面”)。 3、断层破碎带的致密程度 断层破碎带胶结紧密或充填程度越高,断层封闭性越好。
构造油气藏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
1、圈闭的成因:地层受侧向应力挤压上隆弯曲形成圈闭。 2、圈闭的分布:褶皱区及其前缘带
例如:天山褶皱带 祁连山褶皱带 龙门山褶皱带
3、油气藏特点: (1)两翼地层倾角陡,且不对称; (2)闭合高度大,闭合面积小; (3)常被断层复杂化; (4)构造走向与盆地边缘褶皱方向一致; (5)油气藏常成排成带出现。 4、典型实例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带油气田(鸭儿峡 石油沟) 川东卧龙河气田
油气藏开发分类之按油气藏天然驱动能量的分类
感谢阿果石油论坛整理提供油气藏开发分类之按油气藏天然驱动能量的分类这种分类一般反映了油藏开发早期利用天然能量采油阶段的情况,通常分为水压驱动、气顶驱动、溶解气驱动和重力驱动等几类。
一、水压驱动类型油藏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当油藏的边部或底部与广阔或比较广阔的天然水域相连通时,在油藏投入开发之后,由于在含油部分产生的地层压降,会连续地向外传递到天然水域,引起天然水域内的地层水和储层岩石的累加式弹性膨胀作用,并造成对油藏含油部分的水侵作用。
天然水域愈大,渗透率愈高,则水驱作用愈强。
如果天然水域的储层与地面具有稳定供水的露头相连通,则可形成达到供采平衡和地层压力略降的理想水驱条件。
根据天然边底水能量可将水压驱动油藏细分为两类:①强水驱油藏:天然边底水能量能满足1%以上采油速度的能量补给;②弱水驱油藏:天然底水能量能满足0.5%~1%的采油速度的能量补给。
二、气顶驱动类型油藏有的油藏具有原生气顶,这时油层的压力即等于原始饱和压力。
随着原油的开采,井底压力将不断下降,压力降落所波及到的井底地区,将是溶解气弹性膨胀驱油,随着压降区的扩大以致扩展到气顶时,气顶气也会因压力降落而产生弹性膨胀,从而使气顶区扩大,成为驱油的能量。
如果气顶区和含油区相比足够大,在某一开发阶段也可成为驱油的主要能量。
对于这种类型的油藏,称之为气顶驱油藏。
气顶指数是气顶能量大小的指标,即气顶体积与油藏体积之比。
由于气体的弹性压缩系数很大,所以虽然气顶体积比底水体积一般要小得多,但其驱动能量却往往相对较大,而且有气顶的油田在油气界面处其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在降压开采一开始,溶解气就不断脱出而补充到气顶,更加大气顶的弹性驱动能量。
三、溶解气驱动类型油藏一个高于饱和压力的油藏,随着油田的开发,当油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以下时,在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能释放并发挥驱油作用的同时,原来呈溶解状态的溶解气,便会从原油中挥发出来,成为气泡分散在油中,在压力降低时气泡将产生弹性膨胀,这种弹性膨胀能也会发挥驱油流向井底的作用,并且地层压力降得越低,分离出来的气泡越多,所产生的弹性膨胀能也就越大。
油气藏分类标准
裂缝(>90%)。 ? 双重介质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透石油的空间既
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10%,同时裂缝>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8)地层压力 ? 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 压力系数为:0.9~1.2。 ? 异常高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 ? 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0.9。
(2)分类因素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原油性质
? 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 ? 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S。 ? 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mPa·S。 ? 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mPa·S,相对密度>
0.920。
稠油分类:普通稠油 I-1 级,普通稠油 I-2 级, 特稠油 II 级,超稠油(天然沥青)III 级
(5)按油气产量和储量规模大小分类法,分为工业性、非工 业性及小、中、大、巨型油气藏等。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 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 4)油藏准
(2)分类因素 9)原油中气的饱和度 ?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只储藏 着单相液态烃类。 ? 饱和: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的流体为 泡点液态烃类。 ? 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液两相流体(即气顶油 藏),饱和压力等于气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
(2)分类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藏的分类
摘要: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
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
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
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
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
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
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
现和利用的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油气藏,是不是它们现在就是常规的油气藏了呢?这样的定义和分类也让我联想到了对能源的分类,对传统的能源我们称之为常规能源,而对于新发现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我们称为新能源,是因为它们是被新利用的能源,这是按照利用的时间对能源进行的分类。
而我们的油气藏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类也应该是新兴油气藏,而不是非常规油气藏。
然后我们从空间上看待这一问题,我们称传统油气藏为常规油气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空间上它们是以圈闭的形式聚集的,而后发展起来的油气藏它们很多方面都不再符合圈闭的特点,所以就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
这样的常规和非常规是以人的主观意识定义出来的界限,不具有客观性,常规与非常规这样的分类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也不能反映油气客观存在的状态。
如果按照重要性解释这样的划分的话,我们也很难说将来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哪一个具有更大的价值,例如:对于页岩气,截止到2002 年,在美国按照年产量排名的最大12 个气田中,有4 个气田的产层为页岩。
FortWorth 盆地以密西西比系Barnett 页岩为储层的Newark East 页岩气田的年产量在2005 年接近141. 6×108 m3 ,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气田。
对于煤层气,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煤层气商业化开发最成功的国家,从1983年到1995年的12年间,煤层气年产量从1.7亿立方米猛增至250亿立方米,2005年煤层气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
预计2020年至2030年前后,燃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赶上和超过煤炭和石油。
还有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油气藏如果被充分利用的话,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要在传统油气藏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对有些定义和分类作出修改,使油气藏的分类不但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还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
三、油气藏分类
首先,我们按照油气存在的形态将油气藏分为圈闭油气藏和非圈闭油气藏,其中圈闭油气藏是指油气聚集在圈闭之中而形成的油气藏,而非圈闭油气藏是指油气不一定以离散形式存在的,不一定形成圈闭的。
圈闭油气藏又分为构造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和动力圈闭油气藏,其中前三种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分类标准基本相同的。
1、圈闭油气藏:
(1)构造圈闭油气藏是指在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形变或变位并有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油气藏;
(2)地层圈闭油气藏是指因地层纵向连续性中断并有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油气藏,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
(3)岩性圈闭油气藏是指储集层在纵横向上渐变成不渗透岩层,并有油气聚集在岩性而形成的圈闭中而形成的油气藏。
(4)动力圈闭油气藏是指在聚集在这种圈闭中的油气藏是以吸附力、毛细管力等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圈闭,它并不是必须在有另一种物性不同盖层的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它的储层和盖层可以是一体的,如页岩对于页岩气来说既是储层又是盖层。
它强调的它之所以成为圈闭并
不是由于构造、地层、岩性的变化而形成的,而是在力的作用下形成低渗的地层才聚集起来的,这样便将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的油气藏纳入其中,例如煤层气主要是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空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页岩气也是主要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存在于暗色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的天然气等。
2、非圈闭类油气藏:非圈闭类油气藏主要包括油砂和天然气水合物。
(1)油砂:油砂也称焦油砂,由砂砾或岩石、水合稠油组成,因为油砂稠油的密度通常大于1g/cm3,粘度大于1×104mPa,流动性极差,所以不能以一般大惊开采原油、稠油的方法获取油砂稠油。
对于埋藏较浅的油砂,通常用挖掘机在露天开采出来后用热碱水抽提处稠油,再进行加工改质制取油品。
对于买糖较深的油砂,通常有蒸汽就地抽取稠油及巷道采掘油砂运至地面处理等工艺。
油砂存在的形式并不是受圈闭的制约,而是自身的粘度和密度决定的,所以将其划入非圈闭类油藏。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这种固态的天然气资源也不存在于圈闭之中,所以也属于非圈闭类油气藏。
对以上分类总结见表2。
四、对这种分类方法的探讨
这种分类方法破除了传统方法将油气分为常规与非常规的主观性,用一种更为客观的方法、以油气藏聚集的形式将现有的大部分油气藏进行了分类,而且将传统分类中的非常规油气藏并入其中,油气的分类更具有系统性和概括性。
但这种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对石油勘探的指导作用仍停留在传统分类的阶段上,并且只是在现有油气存在的形式上和概念上进行的创新,并没有一定的实际创新意义。
加上作者知识水平有限,有些分类的标准还有必要和老师同学们进行探讨,以获得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