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胎教建议

合集下载

【胎教知识】胎教的历史(二)

【胎教知识】胎教的历史(二)

【胎教知识】胎教的历史(二)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知我国很早以来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

一些有
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
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

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


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
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导语】⾝边很多同龄⼈都开始成为妈妈的⾓⾊,她们都希望⾃⼰的宝宝将来是”⼈见⼈爱,花见花开“,所以,很多朋友开始咨询芸菱,胎教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找来这篇⽂章,分享给⼤家,让作者带领我们⼀起认识⼀下古代胎教思想。

读完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必⼤家就都明⽩了。

早在《列⼥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哗,不⾷邪味,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邪⾊,⽿不听*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正,才过⼈矣。

”除此之外,《列⼥传》中还记录了⼀个医案:“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唯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

⽣⽂王⽽明圣,太任教之,以⼀⽽识百,卒为周宗。

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提的是,宋代名医陈⾃明所著的《妇⼈良⽅⼤全》还专⽴“胎教”⼀门,进⾏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外象⽽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然⼉在腹中,必借母⽓⾎所养;故母热⼦热,母寒⼦寒,母惊⼦惊,母弱⼦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怀胎,胎⼉与母亲共为⼀体,母体的⼀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

⼴义胎教即在精神、饮⾷、寒温、劳倦等诸⽅⾯,对母亲和胎⼉实⾏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智⼒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的智⼒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册·⼉科(上)·卷四百⼀·⼩⼉未⽣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胎教知识】中国古代的胎教

【胎教知识】中国古代的胎教

【胎教知识】中国古代的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有人认为,中国人不注重胎教,胎教似乎只是外国人的专利。

其实,胎教本就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道周文王只所以沦为一代明君,就是他的母亲太任就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容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并使文王“后生而溟,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Toothukudi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存有了非常大的发展,胎教沦为其关键的门类之一。

北齐徐文才着的《逐月养胎法》就是较晚牵涉胎教的医学专著。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余要方》一书中将“妇产”一门列于在卷首,阐释了养胎之道。

这些论著都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明确提出了建议,并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胎儿发育和哺乳的影响。

古人胎教说中可供我们借鉴的精辟之处可归纳如下:主张“Chinian”,简言之,即为主张婚前生子嫁女应当谨慎,这是因为母亲的品德对后人的蜕变影响非常大。

重视环境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主张避免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免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

特别强调心境豁达,主张孕妇应当谨言慎行,学识身心,陶冶情操。

重视早孕期间的调理。

指出妊娠初期的三个月最为重要,应当重视孕妇的身心调理。

现代优生学证实,妊娠最初的三个月,胎儿最易受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

至于胎教顺利的秘诀,其实就是快乐和冷静。

愿意每一位未来的母亲都能够及早推行胎教,爱人和冷静精心培养胎儿,孕育出一个精明开朗的身心健康宝宝。

古代胎教-古代胎教六项原则

古代胎教-古代胎教六项原则

古代胎教:古代胎教六项原则
导读:本文古代胎教:古代胎教六项原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国古代许多医药学家,对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

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原则:
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

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

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

慎对寒温:注重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

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导致伤胎。

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佳;减少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胎教,是指在孕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照料,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早已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古代胎教实践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后代的身体健康,做到“稳妊怀恭”,即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和胎儿予以关注和照顾。

古人认为,胎儿的身体特点在母体内就已经显现,孕妇应该在饮食、起居、情绪方面多加节制,以便胎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三过”:“母胎日过三过,君臣顺,体和安”,即指孕妇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三过”:精神过分、体质过强、食物过宜,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同时,古人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胎教方法,例如摆设画像、听戏曲、吃某种食品等等。

《太平惠民和药局方》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些针灸和按摩手法,以调节孕妇的气血流通,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而到了明清两代,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注重孕妇的学习教育和道德修养。

例如,清代文人徐渭就在《墨池记》中写到:“古人所讲稼穑三分可,父母之教一分半”。

可见,古代的胎教实践已经开始从注重健康转向注重教育,从关注外部物质条件转向关注内在品质修养。

此外,古代的胎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孕妇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孕期情绪会直接影响胎儿。

而在古代,人们也强调“情必悦以勇之”,认为孕妇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气质,所以要尽量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对孕妇的解压方式的描述,例如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孙骑马赋》中写到:“怀中间弹,枕上叩”,表现了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和实践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其中包括关注孕妇的身体、教育和情感。

如今,在现代社会,胎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流行的活动,古代的胎教理念与实践对于现代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前教育史单选题

学前教育史单选题

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统称(三母)。

2. 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称为(保傅教育)制度。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4.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外象内感”。

5.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6. 贾谊的著述很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10卷。

7.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著作为(《颜氏家训》),这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8. 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提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9.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0. 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的教育家是(朱熹)。

11.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创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2.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志。

13. 王守仁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课程安排包括读书、习礼、歌诗、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

14. 1904年,我国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15. 1844年,美国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

16. 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武昌)创立的幼稚园。

17. 清末“癸卯学制”和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

18. 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在著作(《大同书》)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提出对儿童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律实行公养公育。

19. 1890年春,康有为在广州讲学,陈千秋、梁启超先后及门。

次年,(万木草堂)正式于广州长兴里开学,“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古代胎教:现代胎教与古代胎教

古代胎教:现代胎教与古代胎教

古代胎教:现代胎教与古代胎教一、古代胎教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怀孕时孕妇的胎教也有极大的重视度。

胎教在中国其实有很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对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现象十分重视,比如在《周易》一书中就有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描述。

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观察到母子之间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除遗传因素之外,母亲的言行举止也可能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就构成了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

于是,在这种朴素的理论基础支撑下,便产生了对胎教一系列要求。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要求首先是从医学角度指出的。

中医学认为,如果准妈妈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倾入,就会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所以提出了“慎寒温”的具体要求。

同时还对不注意“慎寒温”而遭受“六淫”之侵带来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胎内环境而自我采取的相关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有力措施,以使母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1.调调就是调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经历的一个特殊过程,在此期间,孕妇在生理上不但要发生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对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的情绪的变化。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对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古人认为: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狂、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这就是说,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舒畅的心情,即时消除烦恼,而不要大动肝火,因为这样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不安,若长久气不顺,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也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和心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孕妇应该做到心情舒畅,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2.节节是节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

《产孕集》对此论述道:怀孕之后,首忌交合。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专业:历史学学生姓名:史晓亮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213239中国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我是第一次接触《人类遗传与优生》这门课,但对于其中一些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早已经接触过了。

半个学期结束了,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下面我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优生胎教思想。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产生了朴素的“优生”思想,并开始实践。

我国古代人在选择配偶时,首先就考虑怎么才能生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详世世有行义者。

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倘有不善,三族辅之。

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庚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

鸣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为子孙后代选择妻子,都要选择那些世世代代家风好的女子。

选这样的女子做妻子,生育的孩子就会有好的品德,不会胡作非为,假若有不良的行为,母亲家族的人还会帮助教育。

好人家的女子生的孩子品德就会好,家风不良家庭的女子生的孩子就会品德不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经过2000年历代学者、中医学家的研究,以及宫廷内外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胎教思想体系。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

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与规范。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孙思邈的育儿经

孙思邈的育儿经

孙思邈的育儿经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阐述了古代中医的育儿经:“文王父母有胎教之法,此圣人之道,未及中庸。

是以中庸养子:十岁以下,依礼小学,而不得苦精功程,必令儿失心惊惧;及不得苦行杖罚,亦令儿得癫痫,此事大可伤怛;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

十一以上,得渐加严教。

此养子之大经也。

不依此法,令儿损伤,父母之杀儿也,不得怨天尤人。

”【译文】周文王父母有望子成龙的胎教之法,这是圣人之道,不是中庸之道。

按中庸之道教育孩子,孩子十岁以下,父母教孩子学习礼貌、上小学,父母不得逼孩子苦学精通功课,一定会让孩子战战兢兢、蒙上心理阴影;父母更不得肆意棍棒体罚,这也会让孩子得癫痫,这种事情太令人伤怀了;但父母不能让孩子过于散漫,这会让孩子无心立志;父母也不能称赞孩子聪明;父母尤其不能辱骂贬损孩子。

孩子十一岁以上,父母应该对孩子渐渐严加管教。

这是教育孩子的大道。

不依照此法教育孩子,孩子因此身心受到摧残,是父母亲手酿成的苦果,父母不得怨天尤人。

看来,孙思邈提倡以中庸之道育儿,这与后来中国传统父母的“虎爸兔妈”形象,乃至发展到今天的“虎妈”现象,差异不小。

现代人心目中的“传统文化”与古代真实的传统文化差异不小。

一些现代人批评“传统文化”,他却不知道他所批评的“传统文化”并非真正的传统文化;一些现代人表示要继承“传统文化”,他却不知道他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也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一些靠表现“传统文化”吸引眼球的艺术作品,色调却阴沉压抑,很不善,这是不是在糟蹋传统文化呢?中华传统文化讲道德、讲中庸,佛家讲“善”,道家讲“真”。

纯善纯真的中庸之道符合人类普世价值观,古今中外正常人都能够欣然接受。

传统中国之所以走向衰落,不是因为传统文化不行了,而是因为人们道德滑坡,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纯正道德内涵。

当家庭暴力被视为百试百灵的驭妻之道,当父母迷信“棍棒下出孝子”,当皇帝片面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失去了阴阳和谐的传统社会怎能不衰落?父母为了孩子道德成长,严加管教是应该的,但父母应该理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望子成龙”、为了发泄自己的控制欲大发淫威。

《千金要方》倡导小儿之法

《千金要方》倡导小儿之法

《千金要方》倡导小儿之法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被称为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其术精而博.其义深而通,可谓价值千金的祖国医学瑰宝。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保健,认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将妇孺医方列入卷酋,开历代医书之先例,谓“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

”在“少小婴孺方”等篇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新生儿护理的看法。

关于新生儿护理,孙氏基于《颅囟经》和徐之才的《小儿方》的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独特却具有前瞻性,博百家之长,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1.初生拭口1.1孙思邈认为初生儿口舌常有恶血、秽露,应予及时清除.小儿刚刚生下来时,应该先用棉布缠住手指,轻轻擦拭去小儿口中以及舌上如青泥一样的恶血。

如果不赶紧拭去,孩子哭声一发,会立即将其吞入腹中而滋生百病。

这对于预防新生儿吸入性疾病尤为重要,直至今日,拭儿口对于预防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以及由窒息所引发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1.2而清代孟葑的《仁寿镜》中还进一步指出要在胎儿“能于未啼时,请明白老成谙练妇人,急用丝绵裹指,挖去口中浊秽,不特能清脏腑,且将来最为聪俊。

”孟葑继承了孙思邈的清除新生儿口腔异物的见解,还指出接生新生儿的妇人也十分重要,要求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准确的抓住清理呼吸道的时机,直到现代社会延伸出对助产士的要求,如出一辙。

现在在产房内,在胎头娩出之时,助产士就从胎儿的鼻根处向下按压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口腔内异物多采用吸引器吸出。

将胎儿置于仰卧位,充分开放气道,按摩背部及轻弹足底,从而促进肺泡充分扩张,促进气体交换。

2.断脐2.1脐带是孕母供给胎儿营养并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胎儿与母体不但气血相通.而且经络相连.断脐后靠母乳以长养.故断脐实际上是先后天的分水岭.方法须十分谨慎:“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

”,《千金要方》中隔衣咬断、用口呵气、防寒气入腹的方法曾为后世医家沿用。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4 September2018(B)总第434期2018年9月(中)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胎教主张,其中许多胎教思想和胎教习俗在当代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胎教理论借鉴价值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Antenatal I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Zhang ShipingAbstract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put forwardand implement antenatal education.In the long history,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of antenatal education have been formed,and manyof them still have great value in the present time.Key words ancient China;antenatal instruction;reference value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胎教。

所谓胎教,是指通过母体食物营养、视听言动乃至情绪等的规范,从而间接影响胎儿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教育方式。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和实施胎教的国家,古人重视胎教,胎教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一些胎教主张至今依旧具有借鉴价值。

1古代胎教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在古代,虽没形成独立的胎教体系,但是社会一直非常重视胎教,有关胎教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哲学、文学和医学等著作中。

原始社会中期,我们的祖先已发现氏族内部通婚或者近亲婚配会导致后代生理缺陷或者智力低下,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其实我国早在汉代就相关于胎教的记录了,汉代《史记》中记录周文王之母太任时说:“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文王能成为我国历一代圣主,其母在妊娠期间的这些做法对其成长是不无裨益的。

其后,大量相关胎教的记载和研究在各种书籍中出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

胎教”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唐以前成书的《洞玄子》中。

书中要求孕妇做到“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生吃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坡,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背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逐令男女如是,故大智慧,忠义贞良所谓胎教也”。

也就是说孕妇视、听、言、思、动对胎儿有影响,这就要求孕妇的言行各方面都要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大明大智、忠义贤良的儿女。

其实这就已经非常准确地阐明了胎教的含义。

北齐的徐之才则是正式从医学角度上提出胎教并对其加以阐述。

他著作的《逐月养胎法》中相关于胎教的论述。

随着对胎教研究的逐步深入,之后很多医学家对胎教实行了专门论述。

例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养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总论》以及《颅囟经》、《圣济总录》,明代李劫的《医学入门—逐月胎脉所主》,方贤的《奇效良方,形质受胎之始论》等书籍,都对胎教实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孕妇饮食和一举一动,孕妇情操的良好与否,对后代的智力和性格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到了清朝,医学界名家对前人的这些记载又加以整理和发展,使我国古代胎教发展史更加得全面和系统,如陈梦雷等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分卷之首“小儿未生胎养门”,对历代胎教学说实行了总结。

古代胎教:关于古代胎教思想的综述

古代胎教:关于古代胎教思想的综述

中国,最早提出了胎教之说。

⽆论在哲学、政治、⽂学、史学、教育、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古籍中均有论述胎教的学说。

查阅古籍中最早有关胎教的记载,可以确认中国提出胎教要⽐希腊学者——哲学家亚⾥⼠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1000多年。

例如,早在2000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到了宋代,名医陈⾃明在《妇⼈⼤全良⽅》中就⽴有“胎教论”,对胎教进⾏了专篇论述。

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步完善起来,成为⽐较系统和全⾯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也产⽣了较⼤影响。

例如,清代的陈梦雷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起,⽴为“⼩⼉未⽣胎养门”,列⼊⼉科分卷之⾸来给以强调。

就连清代末期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同书》中,也有建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质量的主张。

关于胎教在养育杰出⼈材⽅⾯的特殊事例的记载更是发⼈深醒的。

例如《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个对其⼦进⾏胎教的是周⽂王的母亲太任,《史记》其中记载了“太任者,⽂王之母,??太任之性,端⼀诚庄,惟德之⾏。

及其有娠,⽬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能以胎教。

??⽂王⽣⽽明圣,太任教之⼀⽽识百。

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这就是说:太任是周⽂王之母,她诚实庄重,讲究德⾏。

到了怀孕的时候,她眼睛不看不正经的颜⾊,⽿朵不听**的乐声,⼝不出狂傲的话语,⽤此⽅法对胎⼉实⾏教育。

⽂王⽣下来就显得很聪明,太任教他时,他能“举⼀反三”,同时学到很多东西,⼈们说太任是善于胎教的。

在《⼤戴礼记》中记载:“周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亻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

”这段记载是说, 周武王的⼉⼦ ⽂王的 孙⼦ 周成王也是受胎教⽽⽣的。

意思是周成王的母亲 武王皇后 在怀着他的 时候, 对坐⽴姿势都很讲究, 虽然愤怒也不骂⼈, 结果成王长⼤后也很聪明。

妊娠孕妇十月的逐月养胎法

妊娠孕妇十月的逐月养胎法

妊娠孕妇⼗⽉的逐⽉养胎法 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要⽅》中,记载有孕妇怀胎⼗⽉的逐⽉养胎法,⾄今仍具有科学、实⽤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兹简介如下。

1.妊娠第⼀⽉:孕妇“应寝必安静处,⽆令恐畏,饮⾷精熟”。

意即孕妇从怀孕后第⼀个⽉起,就应注意睡眠的环境要安静,⽆噪声打扰,更不能受到惊吓。

饮⾷上注意摄取富有营养的⾷物,并且要煮熟煮透。

2.妊娠第⼆⽉:孕妇“应居必安静处,慎戒房事”。

即孕妇的住处环境必须保持安静,禁忌或减少性⽣活。

3.妊娠第三⽉:孕妇“应居必静坐,清虚和⼀,坐⽆邪席,⽴⽆偏倚,⾏⽆邪径,⽬⽆邪视,⽿⽆邪听,⼝⽆邪⾔,⼼⽆邪念,⽆忘喜怒,⽆得思虑,如芬芳、恶秽臭,是谓外象⽽内感”。

即要求孕妇静⼼养息,怡养性情,以安和⽓⾎。

坐⽴、⾏⾛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始终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不得有惊恐、忧思、郁怒等刺激。

所谓“外象⽽内感”,则是说外界的事物对胎⼉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

由于妊娠3个⽉后,胎⼉⽣长迅速,此时孕妇如能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有助于胎⼉的正常发育,出⽣的⼦⼥容貌端正,才智过⼈。

4.妊娠第四⽉:孕妇“应静形体,和⼼志,节饮⾷,洗浴远避寒暑”。

即孕妇要尽量少劳动,动作要轻柔和缓,⼼平⽓和,并注意调节饮⾷,洗澡⽤⽔要避免过凉或过烫。

5.妊娠第五⽉:孕妇“应卧必宴起,洗浣⾐服,深其居处,厚其⾐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

⽆⼤饥,⽆⼤饱,⽆劳倦”。

意为孕妇必须保持充⾜的睡眠,⾐服要勤换勤洗,注意保暖,适当沐浴阳光,预防外界的寒邪侵袭,以免影响胎⼉的发育和胎病的发⽣;不得过饱、过饥和过度疲劳。

6.妊娠第六⽉:孕妇“应⾝欲微劳,⽆得静处,出游于野,调五味,⾷⽢美,⽆⼤饱”。

这是说孕妇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从事⼀些轻体⼒劳动,并经常到室外⾛动⾛动,⼀则呼吸新鲜空⽓,⼆则使肢体舒展,⽓⾎流畅,有益胎⼉发育,并注意调换⼝味,饮⾷清淡。

7.妊娠第七⽉:孕妇“应劳⾝摇肢,⽆使定⽌。

⽆⼤⾔,⽆号哭,⽆薄⾐,⽆洗浴,⽆寒饮,居处必燥”。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

隋唐时期著名的道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四少”养生法,即使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一、口中言少孙思邈“四少”中的“口中言少”,即是说话要少。

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是非非。

我们常讲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言少可防患于未然,可避免口中之患。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会对养生有利。

二、心中事少传统医学认为:多思伤神。

而所谓“心中事少”,即是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能会不治自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三、腹中食少所谓“腹中食少”,即是吃饭只食八分饱。

《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著名营养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克莱德·麦卡教授在1934年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小白鼠分甲、乙两组,这两组平时都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但对甲组摄食限制,对乙组不加限制,结果甲组1000天骨骼还在生长并活了3至4年。

而乙组在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只活了两年。

另外在试验中还发现甲组平时很少生病,但乙组的许多白鼠却体弱多病,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麦卡效应”。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陈自明《妇人良方》说:“夫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得所,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则始终不能成也。

”又说:“阴阳平均,气质完备,成其形尔。

”孕妇要达到阴阳气血平均完备,主要的径路大致有两条,就是一靠饮食滋养,二靠药物调治。

对于孕妇的饮食来说,关键在于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吸收。

《古今医统》认为:“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并且为了不伤胃气,所以自古以来,医家们多主张孕妇的饮食最好在适当讲究留养的前提下,以“清淡”为主。

这种清淡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归纳起来大致有瘦肉、鱼、禽、蛋类、牛奶、豆浆,以及各种绿叶蔬菜等等;而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煨油煎,“冰浆”“饮酒”,则一般多在避忌之列。

原因是:“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熔油煎等物,非但入胃刺激,不易消化,并且弄得不好,还会使孕妇体内热邪壅滞,造成阴阳失调,以致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在饮食滋养方面,还有一点要加以注意,就是饥了要及时进食,并且要注意食不过饱。

否则胃气受损,妨碍营养正常吸收,对胎儿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按胎养常规来说,药补不如食补。

但一旦孕妇体内气血阴阳失调,以及出现直接和胎儿有关的子肿;子痫等病,那末药物调治还是必要的。

《内经》有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只要药物的性子不过分激烈,一般对症下药,大多数的孕妇都可药到病除,并不影响胎儿发育;。

胎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治疗母病,更重要的还在于安胎和养胎上。

安胎的方药尽管多种多样,选用的原则却不外审因论治,择善而从。

原来,胎气不安的原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种种不一,正如《景岳全书》所说那样:“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有虚有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之病,— 1/3 —— 1/3 —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

”张景岳的这一说法,为后世安胎指出了“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去其所病”的原则。

中医胎教

中医胎教

胎教胎教一说,首见于成书于西汉的《大戴礼·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胎教总要求,是要孕妇思想、视听、言行、举止,均应端正。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妊娠三月,欲令见贵盛、王公、好人,端正庄严。

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

无食姜、兔,无怀刀、绳。

欲得男者,操弓矢,射雄鸡,乘肥马于田野,观虎豹及走犬。

欲得女者,则着簪珂环佩,弄珠玑。

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

欲令儿多智有力,则啖牛心,食大麦。

欲令子贤良盛德,则端心静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木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食无邪脔,无邪卧,无横足,思欲果瓜,啖味酸菹,好芬芳,恶见秽臭,是谓外象而变者也。

唐代孙思邈云:受胎三月,应当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阵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戒,居处简静。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静。

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

孙思邈引徐之才云:妊娠三月,未有定象,见物而化。

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

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

无悲哀、思虑、惊动。

妊娠四月,儿六腑顺成,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

妊娠六月,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

明代《妇人秘科》云: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甚。

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

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

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

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妇人受胎之后,凡行立坐卧,俱不宜久,久则筋骨肌肤受伤。

子在腹中,气通于母,必有伤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胎教建议
怀孕初期
1、怀孕第一个月为“始胚”
是胚胎成形期。

饮食上多吃大麦类的食物,少吃有腥味和辣味的东西,以熟食为主。

生活上要避免劳累及心情不安或恐惧。

此时睡得安稳很重要,除了环境安静之外,准爸爸也尽量不要去“打扰”准妈妈。

身体不适:服用“乌雌鸡汤”。

动到胎气:服用“补胎汤”。

2、怀孕第二个月为“始膏”
是重要器官的成形期,要避免胎儿受到惊吓。

准妈妈饮食上要忌吃辛辣和热性的食物,居住环境以不吵闹为宜,房事能免则免。

身体不适:服用“艾叶汤”。

动到胎气:服用“黄连汤”。

3、怀孕第三个月为“始胎”
头、身体、四肢愈见明显,正式进入胎儿期。

如果希望孩子长得美好,可多观赏玉器,多上博物馆;如果希望孩子性情贤良,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正所谓外象而内感。

这个月因是胎儿成形期,你更要调适心情,尽量不要悲伤、忧虑、生气,以免惊动胎气。

身体不适:服用“雄鸡汤”。

动到胎气:服用“茯神汤”。

怀孕中期
4、怀孕第四个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
是血液循环发展的重要时期,宜多吃壳类食物和鱼,以使胎儿盛血气以通耳目,而行经络。

此时期也是胎儿器官机能发展成熟的阶段,你要静形体和心志,饮食有所节制。

身体不适:服用“菊花汤”。

动到胎气:服用“调中汤”。

5、怀孕第五个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
是胎儿累积元气的时期。

可多吃米饭、麦类的食物。

不可饿过头或吃太饱,不宜吃热性或易口渴的食物,也不要太劳累。

身体不适:服用“阿胶汤”。

动到胎气:服用“安中汤”。

6、怀孕第六个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
是胎儿长肉的时期。

此时孕妇可以在不疲累的前提下多走动,多看动物野兽(常跑动物园),有助胎儿肌肉坚实有力。

这时候胎儿的视觉和味觉系统已发育成熟,各种食物都可以尝试,以培养胎儿全方位的口胃,避免未来偏食;也不要暴饮暴食,让孩子养成饮食的坏习惯。

身体不适:服用“麦门冬汤”。

动到胎气:服用“紫胡汤”。

怀孕末期
7、怀孕第七个月“始受广精以成其骨”
是胎儿骨骼长大的时期,孕妇要多做些摆动四肢和伸展的动作,居住的环境要避免燥热,吃的东西要避免性寒的食物,可多吃米饭,是谓“养骨而坚齿”。

另外还要避免生气、号哭,衣着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冷的和冰的食品。

身体不适:服用“葱白汤”。

动到胎气:服用“杏仁汤”。

8、怀孕第八个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

是胎儿皮肤成形的时期,因此要常保心平气和、不生气,饮食忌热,方能使胎儿皮肤健康有光泽。

身体不适:服用“芍药汤”。

动到胎气:服用“葵子汤”。

9、怀孕第九个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节”
各器官功能都已成熟,头发和手脚指甲快速生长,可多吃甜的食物。

身体不适:服用“半夏汤”。

动到胎气:服用“猪肾汤”。

10、怀孕第十个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
放松心情,万事皆备,俟时而生。

依胎儿发展做胎教
从孙思邈对孕妇的建议中可以看出,胎教的进行方式应依照胎儿该时期的主要发展而改变,且每个月调解孕妇身体不适和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