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ppt
合集下载
1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 第一阶段(1971~1973):
典型的微型机以Intel 4004和Intel 4040 为基础。微处理器和存储器采用PMOS工 艺,工作速度很慢。微处理器的字长4位, 时钟频率500KHz~2MHz,存储器的容量 很小,只有几百字节;指令系统不完整, 没有操作系统,只有汇编语言。主要用于 工业仪表、过程控制或计算器中。
倒退回70年代中期,那时PC还没有面世,那时猜测计算机会在每 张办公桌上出现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我们创办微软公司的时 候,也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21世纪,PC会向上 百万的人传输金融数据,人们利用它学习、工作、它的潜力无 穷。”
微型计算机
• 微机概念: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为主要部件,以集成了计算机的主要部 件——控制器和运算器的微处理器为核心, 配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 线所制造出的计算机系统。 • 划分阶段的标志:以字长(即数据位数) 和微处理器芯片。
1. 2.1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 1.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 • 2.简单灵活、可靠性高、使用环境要
求不高 • 3.功耗低
1.2.2 微型机的应用范围
1、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 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
2、数据处理 (信息处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来 对数字信息进行加工。
3、PC机(Personal Computer ) :面向个人单独使用的一类微 机,实现各种计算、数据处理及信息管理等。
1.3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
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组 内存储器 总线
输入输出输出 接口电路
第2章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PPT精选文档
15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第一代:8086和8088
时间
1978~1981年
1978年-- 8086
16位微处理器 寄存器和数据总线均为16位 地址总线为20位 设置了6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
1979年– 8088
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 设置了4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
芯片组产品:
Intel芯片(如865、915、945、955、975系列等) VIA(威盛,中国台湾) nVIDIA(美国) ATI(加拿大) AMD(美国)
9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2.1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基本字长
指参与运算的数的基本长度,用二进制数位的长度来衡量
决定着寄存器、加法器、数据总线等部件的位数,直接影响着硬件 的代价
主存容量
以字节为单位来计算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运算速度
用每秒能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
单位—MIPS (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每 秒百万条指令)
28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 存取速度快 成本高、容量相对较小
直接与CPU连接,CPU(指令)可以 对内存中的指令及数据进行读、写 操作
属于挥发性存储器(volatile),用 于临时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2.3.1 存储器的结构
三级存储结构
(1)高速缓冲存储器 (2)主存储器 (3)外存储器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台式PC机(立式)的主机箱
第1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1.1 微型计算机硬件
通常在一些书中介绍,微型机的硬件由运算 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输入和输出设备五个部 分组成,这种划分的方法是从组成计算机的功能 模块的角度出发。对于微型机的硬件组成还可以 用另外的分解方法。图1.2给出的微型机系统硬件 组成框图更直观、更切合实际。
1.1.2 微型计算机软件
状态寄存器的6个状态标志位的含义如下: 进位标志位(Carry Flag,CF):ALU结果的最高 位有进位或借位,CF=1;无进位或借位,CF=0。 奇偶标志位(Parity Flag,PF):指令执行后, ALU的结果的低8位中1的个数为偶数,PF=1;若为奇数, PF=0。 辅助进位标志位(Auxiliary Carry Flag,AF):加、 减算术指令执行后,最低4位D 3 D 0位有进位或借位, AF=1;无进位或借位,AF=0。该标志用于系统进行BCD 码的算术运算结果的调整。 零标志位(Zero Flag,ZF):指令执行后,ALU的 结果为零,ZF=1;结果不为零,ZF=0。 符号标志位(Sign Flag,SF):该位总是和ALU结 果的最高位相同。因为在带符号数运算时,最高位是符 号位,所以运算结果为负时,SF=1;否则SF=0。 溢出位(Overflow Flag,OF):在带符号的加、 减算术指令执行后,ALU的结果超出数据的量程,则产生 溢出,OF=1;否则OF=0。一旦OF=1,则运算结果是错 误的。
BIU:负责从存储器或外部设备中读取指令和读/写数
据,即完成总线操作。 这两个单元处于并行工作状态,可以同时进行执行指 令和读/写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CPU的指令执行速度, 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工作速度。
由图1.3可知,Intel 8086的程序设计模型如图1.5所示。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课件课件
微处理器具有运算和控制功能,是整个微型计算机的核心,也称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注意,微处理器并不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要构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主机),还需要有: 存储器、I/O接口及系统总线。
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部件 (1)算术逻辑部件(ALU):用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1985年
80386
32万
1990年
80486
120万
1993年
Pentium 320万
1996年
Pentium Pro 550万
1997年2月 Pentium II 750万,300MHz
1999年
Pentium III
2000年(4季度) Pentium IV 4200万,1.4GHz(0.18um工艺)
四.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续)
(Microprocessor,Microcomputer,Microcomputer System)
1.Moore定律: “晶体管的大小将以指数速率变小,
而集成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将2-3年【18-24个月】翻 一番。”
--Gordon Moore,1965
总线是计算机的部件与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路,它 能分时地发送和接收各部件的信息。总线不仅仅是一组传输 线,它还包括与数据传输有关的控制逻辑。所以,在一个计 算机系统中,总线应被看成一个独立的部件。
五.微型计算机(续)
4.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参与运算的数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的内部寄存器、 加法器及数据总线(数据通路)的位数。有4位,8位,16位, 32位,64位等。 (2)主存容量:主存储器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通常以字节数 (Byte)来表示。例:内存128MB。有时也用到“位容量”---2pXq. (3)运算速度: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测试标准。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 (4)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靠性)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5)性能/价格比
注意,微处理器并不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要构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主机),还需要有: 存储器、I/O接口及系统总线。
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部件 (1)算术逻辑部件(ALU):用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1985年
80386
32万
1990年
80486
120万
1993年
Pentium 320万
1996年
Pentium Pro 550万
1997年2月 Pentium II 750万,300MHz
1999年
Pentium III
2000年(4季度) Pentium IV 4200万,1.4GHz(0.18um工艺)
四.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续)
(Microprocessor,Microcomputer,Microcomputer System)
1.Moore定律: “晶体管的大小将以指数速率变小,
而集成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将2-3年【18-24个月】翻 一番。”
--Gordon Moore,1965
总线是计算机的部件与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路,它 能分时地发送和接收各部件的信息。总线不仅仅是一组传输 线,它还包括与数据传输有关的控制逻辑。所以,在一个计 算机系统中,总线应被看成一个独立的部件。
五.微型计算机(续)
4.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参与运算的数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的内部寄存器、 加法器及数据总线(数据通路)的位数。有4位,8位,16位, 32位,64位等。 (2)主存容量:主存储器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通常以字节数 (Byte)来表示。例:内存128MB。有时也用到“位容量”---2pXq. (3)运算速度: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测试标准。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 (4)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靠性)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5)性能/价格比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戴梅萼)
32位微处理器(80386,80486) (Pentium,P2,P3,P4 )
1、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算术逻辑部件 累加器、寄存器 控制部件 内部总线 存储器(ROM、RAM) 输入输出接口 系统总线 外围设备 系统软件 微 处 理 器
微 型 计 算 机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 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 2、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来对数字 信息进行加工。 3、工业过程控制
用微型计算机实现工业生产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CAI)、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 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系 统。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 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智能机器人,模拟人的 思维过程,计算机学习等等。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 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 能行为的计算系统。
1、3、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和 软件的结合,才能使计算机正常工作运行。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一个为执行程序建立物质基础的物理 装置,称为硬件或裸机。
计算机软件系统指为运行、管理、应用、维护计算机所 编制的所有程序及文档的总和。
依据功能的不同,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3、1 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 必须具备功能: *可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可保存少量的数据 *能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执行 *能和存储器及外设交换数据 *能提供系统所需的定时和控制 *可以相应其它部件发来的中断请求
1、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算术逻辑部件 累加器、寄存器 控制部件 内部总线 存储器(ROM、RAM) 输入输出接口 系统总线 外围设备 系统软件 微 处 理 器
微 型 计 算 机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 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 2、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来对数字 信息进行加工。 3、工业过程控制
用微型计算机实现工业生产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CAI)、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 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系 统。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 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智能机器人,模拟人的 思维过程,计算机学习等等。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 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 能行为的计算系统。
1、3、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和 软件的结合,才能使计算机正常工作运行。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一个为执行程序建立物质基础的物理 装置,称为硬件或裸机。
计算机软件系统指为运行、管理、应用、维护计算机所 编制的所有程序及文档的总和。
依据功能的不同,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3、1 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 必须具备功能: *可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可保存少量的数据 *能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执行 *能和存储器及外设交换数据 *能提供系统所需的定时和控制 *可以相应其它部件发来的中断请求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件
详细描述
微型计算机通常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 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耗等特点。由于其体积小巧,微型计算机通常用 于对空间和能源有限制的环境,如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便携式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不同阶段 。
网络化与智能化
总结词
网络化与智能化是微型计算机发展的未来趋势,它将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拓 展了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详细描述
随着网络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 正朝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网络通信技术 ,微型计算机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拓展了其 应用领域。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微型计 算机能够具备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各种智 能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未来,网络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微 型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不 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存储器
01
存储器是微型计算机中用于存 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02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 器两类,内存储器包括RAM和 ROM,外存储器包括硬盘、U 盘、光盘等。
03
存储器的容量和速度也是微型 计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 影响着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 储能力。
输入输出设备
01
输入输出设备是微型计算机中用于输入和输出数据 的部件。
谢谢
THANKS
主频与外频
主频
指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即CPU的工作频率。主频越高,计算 机的运算速度越快。
外频
指计算机主板的总线频率。外频越高,计算机的数据传输速 率越快。
内存容量与速度
微型计算机通常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 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耗等特点。由于其体积小巧,微型计算机通常用 于对空间和能源有限制的环境,如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便携式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不同阶段 。
网络化与智能化
总结词
网络化与智能化是微型计算机发展的未来趋势,它将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拓 展了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详细描述
随着网络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 正朝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网络通信技术 ,微型计算机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拓展了其 应用领域。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微型计 算机能够具备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各种智 能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未来,网络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微 型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不 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存储器
01
存储器是微型计算机中用于存 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02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 器两类,内存储器包括RAM和 ROM,外存储器包括硬盘、U 盘、光盘等。
03
存储器的容量和速度也是微型 计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 影响着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 储能力。
输入输出设备
01
输入输出设备是微型计算机中用于输入和输出数据 的部件。
谢谢
THANKS
主频与外频
主频
指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即CPU的工作频率。主频越高,计算 机的运算速度越快。
外频
指计算机主板的总线频率。外频越高,计算机的数据传输速 率越快。
内存容量与速度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I/O接口的概念将在第7章介绍,常用接口芯片在第9、第10以及第11章介绍。
6、输入输出接口、鼠标等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指令、指令系统和程序 指令: 指令是指示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它由一串二进制代码组成。 一条指令通常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个部分组成。
操作码
操 作 数
指明该指令要完成的操作的类型或性质,如取数、加法、减法或逻辑乘等。
汇编语言:
2、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接近人类自然语言的语法习惯,易被用户掌握和使用。
高级语言程序“看不见”机器的硬件结构,不能用于编写直接访问机器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设备控制软件。为此,一些高级语言提供了与汇编语言之间的调用接口。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可作为高级语言的一个外部过程或函数,利用堆栈来传递参数或参数的地址。
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是计算机惟一能够直接识别并执行的程序,而用其他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经过翻译才能变换成机器语言程序,所以,机器语言程序被称为目标程序。
机器语言是直接用二进制代码指令表达的计算机语言;
机器语言:
一条机器指令控制计算机完成一个基本操作;
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的数据是由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代码;
ROM BIOS
硬 盘
RAM
② 执行自举程序
⑥执行 引导 程序
序
读
出
引
导
程
④
CPU
① 执行加电自检程序
⑤ 装入引导程序
⑦ 装入操作系统
CMOS
?
从
何
处
启
动
③
⑧运行 操作 系统
显示初始界面
DOS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是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MS-DOS则是最普遍使用的PC兼容DOS。 MS-DOS采用模块结构,它由五部分组成: ROM中的BIOS模块 IO.SYS模块 MSDOS.SYS模块 模块 引导程序。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返回
1.2.2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是指以CPU为核心,配以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系统总线及相应的外设而 构成的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
单片机:把CPU、存储器、I/O接口及时钟发生 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即单片机。
单板机:把CPU、存储器、I/O接口简单的外设 和辅助设备通过总线装配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 就构成了单板机。
返回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
1.硬件系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 2.软件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所有程序、数据、文档的集
合。 软件系统按功能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衡量微机的常用性能指标有: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 度、总线及接口、系统软件配置件:由计算机厂家和软件制造商作为系 统资源提供给用户的软件,是使用、管理计算 机以及为其它软件服务的软件。在系统软件的 支持下,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其所需软件。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1.1 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返回
1.1.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电子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 集成电路时代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返回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微处理器的发展为
主要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4位、8位、16位、
32位和64位的阶段。
返回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
1.2.1 微处理器 1.2.2 微型计算机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
返回
1.2.1 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也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微处理器中集成的部件主要有:运算器、
控制器、寄存器以及协处理器、高速缓 冲存储器、接口和控制部件等。
1.2.2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是指以CPU为核心,配以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系统总线及相应的外设而 构成的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
单片机:把CPU、存储器、I/O接口及时钟发生 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即单片机。
单板机:把CPU、存储器、I/O接口简单的外设 和辅助设备通过总线装配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 就构成了单板机。
返回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
1.硬件系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 2.软件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所有程序、数据、文档的集
合。 软件系统按功能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衡量微机的常用性能指标有: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 度、总线及接口、系统软件配置件:由计算机厂家和软件制造商作为系 统资源提供给用户的软件,是使用、管理计算 机以及为其它软件服务的软件。在系统软件的 支持下,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其所需软件。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1.1 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返回
1.1.1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电子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 集成电路时代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返回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微处理器的发展为
主要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4位、8位、16位、
32位和64位的阶段。
返回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
1.2.1 微处理器 1.2.2 微型计算机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
返回
1.2.1 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也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微处理器中集成的部件主要有:运算器、
控制器、寄存器以及协处理器、高速缓 冲存储器、接口和控制部件等。
认识微型计算机(正式)通用课件
声卡可分为集成声卡和独立声卡两种类型,其中独立声卡具有更好的声 音处理性能。
声卡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声音输出质量和音频处理能力,因此选择一款 高性能的声卡至关重要。
网卡
网卡是微型计算机中用于连接网络的专 用硬件。
网卡可分为有线网卡和无线网卡两种类 型,其中无线网卡可以提供更方便的网
络连接方式。
网卡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网络连接速度 和质量,因此选择一款高性能的网卡至
微型计算机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微型计算机的结合
人工智能技术
微型计算机将集成更多的人工智 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 处理等,使其具备更强大的数据 处理和学习能力。
智能家居
微型计算机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 心,连接和控制各种智能设备, 提供更为便捷和智能化的家居生 活体验。
量子计算与微型计算机的结合
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 备等部分组成。
特点
具有较高的计算速度、数据处理和信 息存储能力,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图像处理、 人工智能等领域。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第一代
1971年,以Intel公司生产的 4004微处理器芯片为标志,
主要用于工业控制。
第二代
数据处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型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数据处理利用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对大量 数据进行高效处理,为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
第1章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PIO:并行I/O接口
接口电路
SIO:串行I/O接口 中断控制器
DMA
的
操作设备:由显示器、键盘、指示灯等组成
组
成
系统软件:OS、编译诊断程序、监控程序
软件 应用软件:针对过程编写的控制、管理程序
包括输入、控制、输出及显示打印程序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4、检测元件及执行机构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为了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必须对各种数据,如 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等进行采集。为此,必须通过检测元件,即 传感器,把非电量参数转换成电量。此外,为了控制生产过程,还必须有执 行机构。它们的作用就是控制各参数的流入量。
5、通用外部设备
主要为了扩大主机的功能而设置的,是实现微机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功能的设备。 常规外部设备可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并根据控制系统的规 模和要求来配置。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
给定信号
微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
D\A转换器
执行机构
被控参数 被控对象
A\D转换器
1、控制过程 图1.3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从本质上看,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 点: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参数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且将采样 结果输入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输入的实时给定值与被控量的数值进行处理后, 按照预先规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则称为实时决策,或简称决策;
(3)保护重要数据的后备存贮体
Watchdog和掉电保护功能均要有能保存重要数据的存贮体支持, 后备存贮体容量不大,在系统掉电时数据不会丢失,故常采用 NOVRAM,EEPROM或常有后备电池的SRAM,为了保证可靠、安 全,系统存贮器工作期间,后备存贮体应处于上锁状态。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微型计算机系统课件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只读存储器ROM
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的存储器 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BIOS芯片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只读存储器ROM可分为:
掩膜MROM(Mask ROM)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OM)
可 擦 除 可 编 程 的 只 读 存 储 器 EPROM (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 电可擦除的只读存储器EEPROM 快擦型存储器(闪存,称为Flash Memory EPROM)
1PB=1024TB=210TB=220GB =230MB=240KB=250B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内存储器(主存)
是主机的一部分,由CPU直接访问 按照其性能和特点可分为:
只读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简称ROM) 随机读写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 ,简称RAM)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
•2.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2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2.3微型计算机的组装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通常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 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如图所示。
运算器 中央处理器 (CPU) 硬件系统 控制器 只读存储器(ROM) 存储器 随机读写存储器(RAM)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微机系统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 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DOS、Windows、Unix 等) 应用软件(Office、Protel 等)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硬件(Hardware)是指实际的物理设备, 也就是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电子器件、线路 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装置。 • 软件(Software)是指实现算法的程序和 相关文档,是各种各样的指挥计算机工作 的程序或指令的集合。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PPT课件
零标志 符号位 溢出位
退出
开始
CPU将IP中的地址通过地址总线传给内存 内存把被寻址单元的机器指令传给CPU CPU将机器指令存入IR并进行译码
Y
N
转移指令
条件转移 N
Y 检查F寄存器
IP置成转移地址
N 满足条件转移
Y
执行指令
IP置成顺序的下 一条指令的地址
图1.6 微型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第13页/共14页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科学应 用与软 件 技术名牌 专业评估自操作系评统 汇报
硬件驱动层
二零零六硬件 年层五月
图1.1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第1页/共14页
1. 硬件层:其功能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计算机的物理 操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牌 2. 硬件驱动层(抽象层):这些驱动层的软件直接控制着底层
累加器 基址寄存器 计数器 数据寄存器 堆栈指针 基址指针 目标变址寄存器 源变址寄存器
指令指针 标志寄存器
代码段段寄存器 堆栈段寄存器 数据段寄存器 附加数据段寄存器
退出
第8页/共14页
AX BX CX DX
SP BP SI DI
IP
FLAGS
CS SS DS ES
AH AL BH BL CH CL DH DL
退出
32位寄存器
16位寄存器
8位寄存器
EAX EBX ECX EDX ESP EBP EDX BH
BL
CX CH
CL
DX DH
DL
SP
BP
DI SI
EIP EFLAGS
IP FLAGS
CS SS DS ES FS GS
退出
开始
CPU将IP中的地址通过地址总线传给内存 内存把被寻址单元的机器指令传给CPU CPU将机器指令存入IR并进行译码
Y
N
转移指令
条件转移 N
Y 检查F寄存器
IP置成转移地址
N 满足条件转移
Y
执行指令
IP置成顺序的下 一条指令的地址
图1.6 微型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第13页/共14页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科学应 用与软 件 技术名牌 专业评估自操作系评统 汇报
硬件驱动层
二零零六硬件 年层五月
图1.1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第1页/共14页
1. 硬件层:其功能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计算机的物理 操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牌 2. 硬件驱动层(抽象层):这些驱动层的软件直接控制着底层
累加器 基址寄存器 计数器 数据寄存器 堆栈指针 基址指针 目标变址寄存器 源变址寄存器
指令指针 标志寄存器
代码段段寄存器 堆栈段寄存器 数据段寄存器 附加数据段寄存器
退出
第8页/共14页
AX BX CX DX
SP BP SI DI
IP
FLAGS
CS SS DS ES
AH AL BH BL CH CL DH DL
退出
32位寄存器
16位寄存器
8位寄存器
EAX EBX ECX EDX ESP EBP EDX BH
BL
CX CH
CL
DX DH
DL
SP
BP
DI SI
EIP EFLAGS
IP FLAGS
CS SS DS ES FS GS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人类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946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 制出。取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由著名数学家:冯· 诺依曼,推出了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提出采 用二进制、存储程序及在程序控制下执行的理念 。 第一代:1946年-1957年。 器件:电子管,磁芯和磁鼓存储器。
16
系统软件中还有语言处理程序,计算机语言是使用者与计算 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将要计算机来完成的事件编写成程序输 入给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执行用户的程序来完成用户的工作。其中广 泛使用的语言有 C 语言、VB、VC、Java 等,机器只能运行机器语 言。 返回本章目录
17
1.3 PC 机系列体系结构 1.3.1 基于 8088 PC 总线的微机结构 8088 微处理机,作为第一代机的 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对整 个机器进行调试和控制,其体系结构,如图 1.3 。 1. 8088 处理器:采用 4.77M 的工作频率,该频率通过 8284 对14.31818MHz 的晶 体振荡 3 分频而得到的;每个时钟周期 210nm。 2. 8087 协处理器:8088 在最大模式下可配接 8087协处理器用来进行浮点运算,使 浮点运算速度提高 100 倍。 3. 存储器:64K 的 ROM 早期存放 32K 的 Basic 解释程序,另 32K 固化 BIOS,包 括上电自检程序、系统引导程序、日时钟管理程序和基本的 I/O 设备的驱动程序 4. RAM 内存:IBM PC/XT 的主板上可接插 640K 的内存。 5. 8253/8254 可编程定时计数器:该片提供 3 个通道。通道 0 每 55ms 向 CPU 发一个时钟中断信号,通过计数,用来计算时 钟的时间;通道1 用于 DRAM 的刷新;通道2 输出方波到扬声器。
微型计算机系统
03
编译器的作用是将源代码转换 成机器码,使其能够在计算机 上运行。
应用软件
01
应用软件是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软件,例如办 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游戏等。
02
应用软件通常由专业的软件公司开发,提供给 用户使用。
03
应用软件的选择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计算机的 硬件配置。
04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字长
微型计算机系统可以作为智能家居的 控制中心,实现家电的远程控制和智 能化管理。
航空航天
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医疗设备中也有广 泛应用,如监护仪、超声波诊断仪等 。
0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 机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程 序中的指令,控制计算机的各个
部件协调工作。
微型计算机系统
$number {01}
目 录
•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未来发展
01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微型计算机系统是一种体积小、结构 紧凑、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通常 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 等组成。
接口是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和计算机的 接口电路,常见的接口类型有HDMI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DisplayPort等。
常见的总线类型有PCI(外设组件互 连标准)、USB(通用串行总线)、 SATA(串行高级技术附件)等。
0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 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的 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用户与 计算机交互的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本章要点 1.1 概述 1.2 硬件系统 1.3 微型计算机的一般工作原理 1.4算机的发展 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指令执行过程 掌握微型计算机常用术语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 微型计算机常用术语
16位机
Intel 8086、Z8000、80286
第四代
(1984-1992)
32位机
特点:
80386、80486
第五代
(1993-1999)
1、速度越来越快。 2、容量越来越大。 3、功能越来越强。
32位机
Intel Pentium第六代(2000年以后) 64位机和双核
Intel Intanium、Pentium D、Pentium EE、
1.3.2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的基本点就是指令驱动, 即按照任务要求事先编好程序,然后把程序和所需的 数据输入计算机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当机器启动时, 根据内部指令指针给出的程序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控 制器就可依据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从存储器中一条条 周而复始地读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直到完 成全部指令操作为止。这样就能自动连续地完成程序 所描述的全部工作,即控制器通过指令流的串行驱动 实现程序控制。
图 1-6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示意图
1.3.1 程序和指令
所谓程序,就是为实现某项既定的任务而向计算 机发出的一组有一定顺序的基本操作命令的集合。这 些基本操作命令就称为指令。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 两部分组成,即操作性质(如加、减、乘、除、比较 大小等)和参加操作的对象(如数据或数据存放的地 址等)。机器指令的集合称为指令系统。
➢ PC机: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4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应用程序
高
操作系统
BIOS
硬件逻辑电路
低
1.2 硬件系统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1.2.2 存储器 1.2.3 总线(Bus) 1.2.4 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
ALU
数据 寄存 器1#
数据 寄存 器2#
存 储
外
器
设
图1-4 运算器的逻辑结构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具有控制和指挥计算机内各功能部件协同动
作,完成计算机程序的功能。它包括:
➢ 程序计数器(PC):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所在存储 单元的地址。
➢ 指令寄存器(IR):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 指令译码器(ID):将指令的操作码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
难点: ➢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返回本章首页
1.1 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4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返回本章首页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60多年来, 根据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来分,计算机经历了电子 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如图 1-1所示。
图1-5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功能模块
1.3 微型计算机的一般工作原理
1.3.1 程序和指令 1.3.2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1.3.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返回本章首页
1.3.1 程序和指令
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由5个部分组成,即运算器、 控制器、存储器、输人设备和输出设备;计算机内采 用二进制;计算机采用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 式,即事先把程序加载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当机器 加电并启动后,计算机便会自动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 工作。
返回本章首页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 存器阵列组成,是整个硬件系统的核心。微型机 中将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等相关部件集成在 一块芯片中,又叫微处理器,通过专门的CPU插 座安置在主板上。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1.运算器
计算机中加工和处理数据的功能部件。主 要包括算术逻辑部件(ALU),用于对数据进行 加工处理,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1. 按总线的层次结构
➢ 微处理器级总线 ➢ 系统级总线 ➢ 外设总线
2.按总线传送信息的类别
➢ 地址总线 ➢ 数据总线 ➢ 控制总线
1.2.4 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
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输入/输 出接口来进行的。输人/输出接口简称I/O接口,由图 1-5可以看出,接口在这里起着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 数据通信的“桥梁”的作用。
1.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微型计算机按照它的应用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单片机:将微处理器、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都集成在一 块集成电路芯片上,一块芯片就构成了一台计算机,它被广泛 应用于汽车、家电、工业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
➢ 单板机:将计算机的各个部分都组装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包 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还有简单的七段发光二极 管显示器、小键盘、插座等。它适于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也 可以直接在实验板上操作,适用于教学。
第一代
4位和低档8位机
(1971-1973)主要应用于各种袖珍计算器、家电、 交通灯控制等简单控制领域
Intel 4004/8008
第二代 中高档8位机
(1973-1978)广泛用于数据处理、工 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及家电等各个领域
8080/8085、Z80、MC6800
第三代
(1978-1983)
图1-1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 原来体积很大的中央处理器电路集成为一个只有十几 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其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 的出现,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微型计算机是 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因此,微型计算机 的发展是以微处理器的发展来更新换代的。
命令信号。 ➢ 时序信号发生器:根据指令译码器(ID)产生的命令信号
产生具体的控制信号。
3.寄存器阵列 包括一组通用寄存器组和专用寄存器。
1.2.2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记忆设备, 用来存放程序、数据、运算结果以及各种需要 保存的信息。包括:
➢内存 ➢高速缓存 ➢外存
1.2.3 总线(Bus)
本章要点 1.1 概述 1.2 硬件系统 1.3 微型计算机的一般工作原理 1.4算机的发展 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指令执行过程 掌握微型计算机常用术语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 微型计算机常用术语
16位机
Intel 8086、Z8000、80286
第四代
(1984-1992)
32位机
特点:
80386、80486
第五代
(1993-1999)
1、速度越来越快。 2、容量越来越大。 3、功能越来越强。
32位机
Intel Pentium第六代(2000年以后) 64位机和双核
Intel Intanium、Pentium D、Pentium EE、
1.3.2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的基本点就是指令驱动, 即按照任务要求事先编好程序,然后把程序和所需的 数据输入计算机存储器中保存起来。当机器启动时, 根据内部指令指针给出的程序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控 制器就可依据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从存储器中一条条 周而复始地读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直到完 成全部指令操作为止。这样就能自动连续地完成程序 所描述的全部工作,即控制器通过指令流的串行驱动 实现程序控制。
图 1-6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示意图
1.3.1 程序和指令
所谓程序,就是为实现某项既定的任务而向计算 机发出的一组有一定顺序的基本操作命令的集合。这 些基本操作命令就称为指令。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 两部分组成,即操作性质(如加、减、乘、除、比较 大小等)和参加操作的对象(如数据或数据存放的地 址等)。机器指令的集合称为指令系统。
➢ PC机: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个人计算机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4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应用程序
高
操作系统
BIOS
硬件逻辑电路
低
1.2 硬件系统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1.2.2 存储器 1.2.3 总线(Bus) 1.2.4 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
ALU
数据 寄存 器1#
数据 寄存 器2#
存 储
外
器
设
图1-4 运算器的逻辑结构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具有控制和指挥计算机内各功能部件协同动
作,完成计算机程序的功能。它包括:
➢ 程序计数器(PC):存放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所在存储 单元的地址。
➢ 指令寄存器(IR):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 指令译码器(ID):将指令的操作码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
难点: ➢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返回本章首页
1.1 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1.4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返回本章首页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60多年来, 根据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来分,计算机经历了电子 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如图 1-1所示。
图1-5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功能模块
1.3 微型计算机的一般工作原理
1.3.1 程序和指令 1.3.2 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1.3.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返回本章首页
1.3.1 程序和指令
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由5个部分组成,即运算器、 控制器、存储器、输人设备和输出设备;计算机内采 用二进制;计算机采用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 式,即事先把程序加载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当机器 加电并启动后,计算机便会自动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 工作。
返回本章首页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 存器阵列组成,是整个硬件系统的核心。微型机 中将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等相关部件集成在 一块芯片中,又叫微处理器,通过专门的CPU插 座安置在主板上。
1.2.1 中央处理器的组成
1.运算器
计算机中加工和处理数据的功能部件。主 要包括算术逻辑部件(ALU),用于对数据进行 加工处理,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1. 按总线的层次结构
➢ 微处理器级总线 ➢ 系统级总线 ➢ 外设总线
2.按总线传送信息的类别
➢ 地址总线 ➢ 数据总线 ➢ 控制总线
1.2.4 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
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输入/输 出接口来进行的。输人/输出接口简称I/O接口,由图 1-5可以看出,接口在这里起着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 数据通信的“桥梁”的作用。
1.1.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微型计算机按照它的应用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单片机:将微处理器、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都集成在一 块集成电路芯片上,一块芯片就构成了一台计算机,它被广泛 应用于汽车、家电、工业过程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
➢ 单板机:将计算机的各个部分都组装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包 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还有简单的七段发光二极 管显示器、小键盘、插座等。它适于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也 可以直接在实验板上操作,适用于教学。
第一代
4位和低档8位机
(1971-1973)主要应用于各种袖珍计算器、家电、 交通灯控制等简单控制领域
Intel 4004/8008
第二代 中高档8位机
(1973-1978)广泛用于数据处理、工 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及家电等各个领域
8080/8085、Z80、MC6800
第三代
(1978-1983)
图1-1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 原来体积很大的中央处理器电路集成为一个只有十几 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其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 的出现,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微型计算机是 第四代计算机的典型代表。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因此,微型计算机 的发展是以微处理器的发展来更新换代的。
命令信号。 ➢ 时序信号发生器:根据指令译码器(ID)产生的命令信号
产生具体的控制信号。
3.寄存器阵列 包括一组通用寄存器组和专用寄存器。
1.2.2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记忆设备, 用来存放程序、数据、运算结果以及各种需要 保存的信息。包括:
➢内存 ➢高速缓存 ➢外存
1.2.3 总线(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