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信达雅关系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信达雅文言文翻译

信达雅文言文翻译

岁序更迭,时维甲子。

余忝居斯土,得遇仁者,感其慧眼识珠,特此以信达雅之文言,抒怀述怀,以表敬意。

吾辈生于华夏,承继千年文化,文言为吾国古典之瑰宝,其韵律悠扬,意境深远。

信达雅者,信实、达意、典雅也。

余欲借此信,以达吾心之所向,以雅文言之妙,抒发心中之情。

昔者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信达雅三者,实为文言之灵魂。

信者,诚也。

言必信,行必果,乃君子之风。

达者,达意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故言必达意,方显文章之真谛。

雅者,典雅也。

文言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使人读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余尝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大川,每至一地,必细细品味当地风土人情。

山川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民俗之异,使人留连忘返。

然余深知,山水之妙,在于其意;民俗之趣,在于其情。

是以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山水之姿,叙述民俗之趣,使读者得窥我国之博大精深。

夫山水者,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瑰宝。

余尝游泰山,见其巍峨壮丽,如巨龙腾空;登华山,见其险峻奇绝,如苍鹰击空。

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领略自然之美。

民俗者,民之精神,国之灵魂。

余尝游江南水乡,见其烟雨蒙蒙,如诗如画;游西北高原,见其广袤无垠,如梦如幻。

余欲以文言之美,叙述江南水乡之柔情,西北高原之豪放,使读者感受到我国民俗之独特魅力。

信达雅三者,非一日之功。

余欲潜心研究,苦心孤诣,以期在文言文写作上有所建树。

然余深知,文言之美,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

余愿与天下同仁,共同传承发扬我国古典文化,让文言之美,永驻人间。

时至今日,吾国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余等青年,肩负重任,当奋发向前。

余愿以文言之美,激励同仁,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未来。

敬祈仁者笑纳,不吝赐教。

顺颂时祺。

晚生某顿首再拜。

浅谈外宣翻译中的“信达雅”

浅谈外宣翻译中的“信达雅”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外宣翻译中的“信达雅”上海电机学院/袁健兰【摘要】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简要解析了“信达雅”理论的内容,结合外宣翻译的实践,探讨外宣翻译是否需要“信达雅”以及如何在外宣翻译如何体现“信达雅”。

【关键词】“信达雅” 外宣翻译一、“信达雅”的提出及发展严复在《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从而总结了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忠实可信,达,指译文语句顺畅易解,表情达意。

雅,就是古雅,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与原著相一致。

也就是说信(faithfulness)指的是译文所承载的意义,与原文所承载的作者心意,要完全一致;达(expressiveness)要求言辞需要修饰锤炼,以恰如其分地传达作者心意,而雅(elegance):言辞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对“信达雅”之间的主次关系阐述是“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信达”再而追求“雅”。

林语堂所推崇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其本质也是“信,达,雅”。

林语堂自己在《论翻译》种也承认“忠实通顺美”与严复的‘信达雅’无异。

据此我们理解为:“信”指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思想;“达”指译文要有合乎全民规范化的语言,而“雅”指译文要保持原文的风格。

二、外宣翻译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外宣传变得愈加重要。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

而外宣翻译的内容则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公告及对外交流活动的信息通告,或各地市政建设宣传,招商引资与旅游宣传,各种国际性活动及行业展览活动宣传或公司与乡镇企业的对外宣传及产品介绍。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是指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约瑟夫·信达雅(Joseph D. Nida)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强调翻译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义,同时使译文在文化和语言方面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

在英汉翻译中,信达雅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保留原文语义的同时,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和通俗易懂。

例如,在翻译英文中的俚语时,可以使用信达雅理论,选择合适的中文俚语来表达原文的语义,从而使译文更加地道。

此外,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还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

例如,英文和中文在文化符号和习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时可以使用信达雅理论,选择适当的中文表达方式来保留原文的语义,同时使译文在文化方面能够被中国读者理解。

总的来看,信达雅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能够帮助翻译人员在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同时,也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和通俗易懂。

在英汉翻译中,信达雅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处理俚语、文化差异等问题,从而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关联原则比较论文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关联原则比较论文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第一,信达。

信达是指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二,雅。

雅是指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品味和修养。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翻译结果在语言上优雅、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化隐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第一,语言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点进行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紧密相连,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有较大的间隔。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要求。

第二,文化适应。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文化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翻译成“蛋未孵化,不可小算”;“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翻译成“捷足先登”。

这些翻译都是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进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寓意。

第三,情感表达。

英语和汉语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可以翻译成“谢谢”或“多谢”,具体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和场合。

第四,修辞技巧。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是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的关键。

翻译者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翻译结果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这样更具形象感。

总之,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具准确性、自然度和艺术性。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1. 信达雅原则(Faithfulness):翻译应忠实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和信息,准确表达作者的原意和情感。

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改变原文的结构、语调和风格。

2. 流畅通顺原则(Fluency):翻译应该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译文应该读起来像是本地人写的,并能够被目标读者轻松理解。

3. 目标读者导向原则(Appropriateness):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

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旨在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使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感情,并与目标读者产生良好的交流效果。

翻译者需要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和判断,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同时,具体应用这些原则也会因不同的翻译任务、领域和文本类型而有所变化。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信达雅是什么意思1. "信达雅 " 是指什么啊“信达雅”是翻译的要求。

实现“信达雅”需要外语翻译和经典中文翻译。

“信”是指忠实,翻译应尽可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指的是平滑流畅的流动。

这是基于“信”,它进一步使翻译平滑顺畅,并以接近母语的自然方式表达。

“雅”优雅而优雅。

有必要使翻译和原文“神似”一样,如原文中的俏皮表达。

在翻译中,它还结合了日常用语的特点来表达这种趣味性。

“雅”是一个非常高的“译境”,因此读者在阅读翻译时应该与情绪波动保持一致。

扩展资料“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 信达雅的意思是什么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

一、信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

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

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二、达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

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

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

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

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

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

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

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

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

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

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

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

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翻译的信达雅

翻译的信达雅

翻译的信达雅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是严复首先提出的。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的核心意思,不能偏离原文的本义。

达:就是译文在中文里要通顺,讲得通。

不要太生硬、词法不通。

雅:就是高雅,文雅,最好是中文里面原本就有的一个用法、讲法,甚至语出有典。

洒家今天就用数学里的翻译词汇,来举例说明一下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近代数学的各个分支,几乎全部来自西方文明。

所以,中国的数学先贤们在把洋人的数学知识传播给自己的同胞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用中文翻译洋文里的数学名词。

比如,微积分里的“微分”和“积分”,就是晚清最杰出的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在他1859年出版的《代微积拾级》里首先采用的名词。

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序言中写到:“罗君密士,合众之天算名家也。

取代数,微分,积分三术合为一书。

分款设题,较若列眉,嘉惠后学之功甚大。

伟烈亚力君,闻而善之,亟购求其书,请余共事,译行中国。

”李善兰序言中所说的罗密士,正是《代微积拾级》英文原著的作者。

Elias Loomis,(1811-1889),他原是是纽约市立大学自然哲学和数学教授,后来任耶鲁大学自然哲学教授。

罗密士编写了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教科书。

其中一册是: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New Y ork: Harper & Brothers,1851)。

翻译这样前所未有的数学英文著作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没有任何参考,两位译者不得不自创中文数学名词来对应英文原文。

这不仅开创了中国翻译近现代西方科学著作的先河,所用之词也沿用至今。

中文里的“微分”与“积分”二词,就这样诞生了。

当然,这些名词并不是随意取的。

很多都是根据英文意思,然后从中国典籍中找相关的词汇。

实际上,“微分”和“积分”均出自《九章算术》。

据统计,《代微积拾级》译文中关于微积分65%的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
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 闻名于诸侯各国。
第一式:
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 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通用词语,皆保留不动。
翻译下列句子2: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删去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国年官地 无意虚词 省略句式 忠实原文
领会大意 保留不译 陪衬删去 补充通顺 力求直译
一一对应 活用通假 特殊句式 字词句篇
斟酌词义 通通换替 调整语序 前后联系




1、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叔敖杀蛇 刘向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 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 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 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 序・杂事一》注释: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1).译文:孙叔敖在年少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长两 个头的蛇, 杀了并且埋了它。 (2).译文:他的母亲说"蛇现在在哪?" (3).译文:等到(孙叔敖)长大,做了楚国的令尹,还 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全国的百姓就信服他的仁慈了。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5分)
译文1:馆陶的百姓全都很伤心,从此居住在这里的人有数百 家。 译文2:馆陶众多百姓,一起来到边境哭泣,趁此跟从他居 住的人有几百家。 译文3:馆陶的众多百姓,在那种环境下悲伤地哭泣,因此 跟从并且居住的有几百家。 译文4:馆陶的众多百姓,围着境边悲伤流泪,趁机跟从他而 居住在贵乡的有数百人家。 正确译文:馆陶境内的百姓,全都悲伤哭泣,于是跟随他到 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原则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原则

盖自汉魏以降,文言文盛行于世,其文辞雅丽,意蕴深远,然于今之学子,多有难以通解者。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沟通古今、传承文化之桥梁。

然翻译之道,非易事也。

古有“信、达、雅”三字诀,今试论之。

信,翻译之根本也。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歪曲,不臆测。

夫文言文者,字词简练,句式严谨,其意蕴往往蕴含于字里行间。

故翻译时,须细嚼慢咽,潜心揣摩,力求把握原文之神韵。

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为现代汉语,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此译法忠于原文,既保留了古文之韵味,又使今人易于理解。

达,翻译之途径也。

所谓达,即表达流畅,易于理解。

文言文虽典雅,然其用词、句式与现代汉语多有差异。

翻译时,需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起来顺口,易于理解。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译为现代汉语,可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此译法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使现代读者易于接受。

雅,翻译之极致也。

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文言文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翻译时,应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汉语之美,使之更具文采。

如《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译为现代汉语,可作“桃花盛开,艳丽动人”。

此译法既传达了原文之美,又使译文更具艺术感染力。

然信、达、雅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

翻译文言文,当以信为本,力求忠实于原文;以达为桥梁,使译文流畅易懂;以雅为追求,提升译文之艺术价值。

兹举数例,以明其理。

例一:《史记·屈原列传》中“吾闻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译为“我听说,好的药虽然苦,但对病有益;忠言虽然逆耳,但对行为有益。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流畅易懂。

例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师出以律,否,则禽之。

”译为“军队出征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会被敌人俘虏。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富有韵味。

例三:《战国策·齐策四》中“鸡鸣狗吠,是闻也;izable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

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

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摘要:“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已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所接受,此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就科技类专业英语的英译汉,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一翻译准则的12个字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还阐述了对翻译概念的认识和对直译、意译的看法.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快,科技类专业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以英译汉为主.由于专业翻译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化,所以需由专业技术人员来翻译,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像英语专业学生那样的系统性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训练,但只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就能进行英译汉的专业翻译.从翻译是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一些翻译理论,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学习一些翻译的基本知识,对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是有益的,对提高译文质量也是有帮助的.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科技类专业英译汉的技术人员既要提高对翻译的认识,还要在翻译中对翻译准则(原则)进行正确的把握.1 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要做好这一实践活动,就要了解翻译对象(译出语或源语)在不同题材和体裁下的特点,了解并掌握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各种翻译技巧.对翻译者来讲,首先要对翻译的概念从本质上加以认识.许国璋先生在谈翻译时,总是先谈翻译目的,再谈翻译标准和方法.如果认为翻译只是在字面上将译出语译成译入语,则不免过于肤浅,这样在翻译时也就难免会犯错误.例如把A substantial excess in output capacity of atransformer can be achieved by accelerating the loss ofits insulation life.译成“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可通过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来取得”.这样译,尽管没有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句子框架……can beachieved by……,……可通过……取得),substantial和loss两词也译得不错,但从逻辑角度分析,这样翻译是错误的(输出容量过度超出成为取得的结果).按正确的逻辑分析,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才是结果.所以此句应译为“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会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又如The definitionof power transmission depends on who usesthe term.此句很容易译成“输电的定义取决于谁用这个术语”.这样译不能明确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当然应译“意”而不仅仅是译“字”,因此翻译者对翻译的概念应有深层次的、本质上的认识: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或语音的)所涵盖的信息(明说的或暗含的)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上述的第一句之所以译错,是因为译文的意思并不是原文的意思(即涵盖的信息);第二句翻译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原文暗含的信息(不同使用者对输电有不同的定义)在译文中明确表达出来.翻译的目的是要传递信息,而语言仅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传递过程如图1所示.language A brain language B(computer) 认知思维表达图1 信息传递过程翻译过程就是对原文之“意”的认知和用译文将此“意”表达出来的过程.对于英译汉来讲,认知是基础,是翻译的关键.因为认知涉及的是对外语原文的阅读和理解,表达使用的是母语,而中国人的母语水平一般要高于外语水平.认知和表达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翻译既要思索原文准确之意,又要思索如何将原文之意确切得体地表达出来.翻译者认知时要站在原文作者的立场上去理解原文,表达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立场上考虑如何表达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和意图,这是翻译工作者应树立的正确翻译观,有人称之为“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个是原文作者,另一个是译文的读者.”2对翻译原则的认识在了解了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和正确翻译观等基本概念之后,对从事专业英语英译汉的技术人员来讲,必须要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的原则.这些原则既是翻译实践时的要求,又是译文质量优劣的评判标准,也称为翻译标准.就翻译原则而言,有各种说法,但其中一致公认的首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同一性质;3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我国提出翻译标准且影响力最大的是翻译家严复(1854-1921),他提出的“信、达、雅”3条准则一直为不少翻译工作者所接受.“信”是要求“译文取明深义……意义不背本文”,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其涵义深远,可理解为译文应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地忠实于原文,有人称之为“译文要在词级、句级、段级和篇章级的各个层次与原文达到深层的等值”.“达”是要求“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指的是译文的通顺达意.“雅”要求“修辞立诚”,指的是译文的用词修辞.无论是“翻译三原则”还是“信、达、雅”,都体现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等值这一基本要领与“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译文读者”这一信息传递链,因而适用于一切翻译.但是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同题材和体载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在表达形式、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文学作品重视形象和艺术的效果,而科技专业文章则具有科技性强、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要求简练等特点.采用“信、达、雅”这种划一的标准已不能直接体现对不同个性的具体要求,但“信、达、雅”准则能历经百年沧桑而不衰,说明了它的博大精深,说明其可随时代的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因此,一种做法是给“信、达、雅”赋予各种不同的内涵,对“信、达、雅”给予新的理解;另一种做法就是将“信、达、雅”原则结合不同题材和体载原文的翻译,提出多元化的具体翻译要求.如对于文学翻译,钱钟书先生提出了“传神”和“入化”的要求;科技翻译则比较认同“准确通顺”的要求(可以说是“信、达”在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时的要旨). 需要说明的是“,雅”并不是科技类专业英译汉的根本要求,当然能“雅”则“雅”,但也不必强求.例如:Electric power is transmitted at high voltagelevel either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or because of theamount of power,or because of their combination.译成“以高的电压等级输电是由于输电距离或输电量的需要,或者两者都有.”这样翻译,已经做到了“信”,译句中their combination(字面意思:两者的组合)的翻译也已经做到了“达”.若一定要追求译文的“雅”,可以译成“两者兼而有之”.从此例可以看出,科技类专业英译汉时“,雅”并不是主要方面,但做到了“雅”,可使译文增光添彩,使译文更加完美.3 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准则的具体把握“信、达、雅”的准则对一切翻译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其尺度的把握上,因译者对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很难把握好,所以在科技翻译中,一般以准确和通顺来把握“信”和“达”,尽管后者比前者的涵义更深远、更丰富.科技专业英语的英译汉,并不像文学翻译那样需要太多地考虑修辞,考虑文笔的优美,反而要注意另外的一些特点,如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明确简练.结合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时正确把握翻译准则的12个字: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准确全面”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没有走样、歪曲和丝毫的遗漏.这涉及是否做到“信”.“严谨”是指译文表达要严密、合乎逻辑,译文不应引起读者对意思的曲解、费解(不理解).这是科技类专业英语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所举第1句例句就说明了因逻辑关系的错误而导致的误译.要使逻辑严密就需要译者具备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同时又要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容不得丝毫的一知半解.例如,The arrester may have to operate andcease conduction with full line2to2line voltage.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会译成“避雷器必须在全线电压下动作和停止导通”.这样译,从逻辑上讲是自相矛盾的,因避雷器的动作就是指避雷器的导通,这样就成了“避雷器必须在全线电压下导通和停止导通”,既要导通又要停止导通,则自相矛盾.根据专业知识,结合本句并通过理解,可知道动作是指在过电压下的动作,而停止导通是指在过电压作用后在工频电压作用下的熄弧,所以此句正确的译文应为“避雷器在全线电压下,必须可以(在过电压作用下)动作并(在过电压作用后)熄弧”.“明确”是指在表达上要确切、明了,容不得任何的模棱两可.例如将A circuit breaker must beeffective instantaneously when it is called upon toperform any switching operation after long periodswithout movement译成“在断路器长期没有动之后,被要求去执行任何开关操作时其必须立即有效”.将movement译成“动”,译得不准确.断路器安装后是不能移动的,动是指断路器中的触头(动触头)动,而触头动习惯称为断路器动作.将switching operation译成“开关操作”,译得也不明确,这里具体是指switching on oroff operation.将effective译成“有效的”也不明确,让读者琢磨.所以根据“明确”的要旨,此句可译成“在断路器长期没有动作之后,一旦让其完成任何投切操作,它应立即动作.”“通顺”是指译文的文理通顺,行文流畅.在专业英语英译汉时引起译文不通畅的多数原因在于表达上不符合汉语语言和专业的表达规范.如将high voltage and high current译成“高电压高电流”就不符合汉语规范,汉语中电压有高低之分,电流只有大小之分,因此应该译为“高压大电流”.再如前面例句中的high voltage level若译成“电压水平”就不符合专业表达的规范,因为输电电压有一级级的标准等级,如35kV,110kV,220kV.“简练”是指译文应简洁精练.专业英语译文只要能将内容表达清楚,能简练则尽量简练.例如将Then another voltage reduction is experienced inlocal substations译成“在地区变电站电压再次降低”,要比译成“在地区变电站经过又一次电压降低”更为简练.电力专业英语的教学和翻译实践表明“,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这12个字既融入了“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又结合了科技类专业英语的具体特点,同时还具有通俗明了和较好的可操作性.4 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表达形式等)将原文意思传达过来.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思出发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而不必注意原文的语言形式.由于科技类专业英语为论证叙述型文体,而且原文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语言精练,所以一般采用直译已能很好地传达原文意思,也就是说翻译时以直译为主.直译为主说明能够直译就不要采用意译,因若意译不当,可能反而弄巧成拙,造成意思上的不准确和逻辑上的不严密.例如将The modern power system must recognize the public’sdependence on electricservice译成“现代电力系统必须认识到公众看法取决于供电质量的好坏”.还认为是在意译,这与正确翻译“现代电力系统必须认识到社会对供电的依赖性”意思上已有不同.如何把握什么时候才采用意译呢?很简单,先直译,直译译文还不能表达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时,才采用意译.例如Underground power cableshave the further disadvantage of poor accessibility.直译时译成“地下电力电缆还有难于接近的缺点”.这显然不能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故应采用意译,译成“地下电力电缆还有难于维修的缺点.”(因为接近的目的是要去维修,而维修须挖开地面因而很困难)过分拘泥于原文字面,生搬原文结构而造成“字”到“意”不到或走腔变调(翻译腔),是直译时容易犯的错误,翻译者应知道直译并不是字对字(word2for2word)的翻译,直译时允许改变词序、语序、主句从句次序,直译时允许转译、分译、反译,但这些变动仍脱离不了原文的用词、原文的句子结构和原句的表达形式,而意译时这些方面已经大不相同.例如将Design parametersinvolved usually permit a lower cost generator at thelower value of SCR译成“相关的设计参数通常使短路比(SCR)越小的发电机造价越低”,虽然采用了转译,但仍属直译范畴.5 结束语专业技术人员在英译汉中的最大优势是精通专业,这给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知识平台,因为专业翻译还是要立足于本专业(因译文读者为本专业人士).了解翻译目的,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掌握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准则的把握方法,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1] 屠志健.电力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3] 文军.论翻译过程与翻译标准的关系[J].上海科技翻译,2000,(4):1~5.[4] 王鲜杰.翻译评论应有多元标准[J].上海科技翻译,1999,(4):54-55.。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达“雅”是实现信的方式并 且都是为了实现“信”服务
信 是翻译活动的基本要求,他体现为译入语所 传达的思想内容与原语所携带的思想内容尽可 能的一致。 达 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成功翻译活 动的重要保证。 雅 则是翻译活动中的审美追求,是翻译活动的 高级层次。
信达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他们的关系 是相辅相成的。信达雅说既反映了翻译 活动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又反映了翻译 活动不同层次的要求。
综上所述,“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独立的。正如 许渊冲所说“信”是翻译的本体论,“达”是 翻译的方法论,“雅”是翻译的目的论。
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故不得不略为 颠倒”,以传原文之神理,如仿西文句法(即保留原文形式)为译,“则 必不可通”,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则不信。在“信”与“达”这一对矛 盾中,严复是把“信”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盾,作为前提,而把 “达”作为次要矛盾,作为实现“信”的必要条件。” 但严复其实对“达”的解释最详细。 为“达”,译者必须:1、在下笔抒词 之前充分理解原文;2、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译者须在译文中进行句 法调整,必要时还须“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有评论家认为“信”与“达”互相冲突,他们指出,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 达,这算“信”吗?这可能是对“达”的误解,以为“达”即通顺、流畅、 明白或易解,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达”是如何理解原文,调整句法一 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畅。但严复 的“达”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 但我们认为,即使把“达”理解为通顺易懂,“达”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 行的,并不与“信”相悖,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即使 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句是也是如此, 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 也就是不信。
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中,对“雅”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雅” 是什么?严复只说是“尔雅”,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 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的“古雅”,甚至力求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而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以登大雅 之堂。他认为为了不伤“雅”,宁可“失真”即打消“信”。可见,他 所追求的还不仅仅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雅文雅译”,而 是把所谓文雅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 艺术价值不算高,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雅”,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 文的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 子阶层,决定了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读者的口味。王佐良先生对 此有过中肯的评价,“雅不是美化,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章译得 很典雅,而是指一种努力,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原作的精神 光泽。”
是“信确的厘定: “顾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学,则求达雅。”雅的目的是为了“行 远”和”求达”。上文已经阐明达是为了信,继而“为 雅即所以为达,而为达又是即所以为信,那么,为 雅也就是即所以为信了。
二 信达雅三者关系论
三、“信达雅”及其内部关系
严复在谈“信达雅”时,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确的认 识。他将“信”列与三原则之首,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信”即 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所谓译文应“取明深义……而意义不背本文”。在 翻译之先,译者须“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就是在他“取足喻人,不论谨合原文与否”的名学浅说中,他也坚持承 用原文义旨。反过来说,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作“浅尝、偏至,辨 之者少”,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由此可见,严复是始 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信”的要义的。
一.追源求本——“信达雅”的本意级三者的关 系问题
对于“信达雅”学说的正确认识,首先应本清源。何谓“信达雅”? “信达雅”学说最早是由清末民初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严复首先提 出的,其所译的《天演论》译例言开宗明义:“译事三难:信、达、雅”, 同时明确了“信达雅”三字的根源。《易》曰:“修辞立诚”。《论语》 中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由此可见, “信达雅”学说是以中国古典文论作为其理论依据,严复也正式从中国传 统文章血悟得翻译标准的真谛。“信”是指“意义不倍本文”,“者将全 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衬,以显其意思。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这不仅解释了“达”的含义,同时阐明了“信”与“达”的关系问题。 “达”并不仅仅指“通顺”,而且要“以显其意”,即译文要把原文的内 容,精神,风格等很好的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充分理解原文所传达 的意义。做到了这样的“达”,才可谓“信”。“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 也。”由此可见“达”是为“信”服务,“达”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