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新教材】人教版(五线谱)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一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五线谱)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一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afc0e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7.png)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境表演
角色:诗人、元二、酒保 场景:一场朝雨,杨柳青青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请同学们分声部学唱歌曲《阳关三叠》第一叠。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学唱高声部,先唱曲谱,再填 词演唱。
◎调整坐姿,口鼻呼吸,轻声慢速。 ◎咬字吐字清晰,注意八度音程的
气息支持。 ◎注意变换拍子,每个音的时值唱
饱满。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学唱低声部,先唱曲谱,再填 词演唱。
◎深吸慢呼,有气息支持地轻声唱。 ◎同音进行时,声音要连贯饱满。 ◎注意力度的把控。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分声部合唱歌曲《阳关三叠》 第一叠。
◎聆听范唱,感受声部间的声部均 衡、 音色统一。
◎学生分声部演唱,速度一定要慢。 ◎演唱时,有意识地边唱边聆听其
他声部。
课堂小结
通过创建“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我们了解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古 代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学唱《阳关三叠》第一叠,品味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味, 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请思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知探究——“雅韵新声”专题王维送别友人时所作的诗,后有乐人 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三叠 “叠”是我国古代同曲变奏结构,“三叠”即“三段”。
速度 慢速
情感 依依不舍
调式 五声调式
表演形式 独唱、合唱、古琴、配乐诗朗诵等
课堂活动——创编实践
配乐朗诵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一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导入
“八音相合”专题馆
“千年乐歌”专题馆
“远古回响”专题馆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c22f39102de2bd970588c9.png)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中古下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中古下](https://img.taocdn.com/s3/m/2fbd8c01dd88d0d233d46ae9.png)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乐器的发展,特别是琵 琶的发展。
❖ 重难点:这一时期出现的《广陵散》、《梅 花三弄》以及鼓吹乐。
❖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南北朝时由 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用丝线,现用钢丝尼龙 制成。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 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等此
文课
献件 资编 料欣赏
!了
陈
秉
义
教
授
《
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国 音 乐
袁向辉 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
通
欢迎交流 QQ29291762
史
概
述
》
中国音乐史 古代篇(远古~1840年)
❖ 第二章 中国中古音乐(下)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前254~960年)
❖ 琵琶在中国落户后又很快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等国, 直到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我国唐时传去的五弦琵琶,朝 鲜半岛至今还有五弦琵琶。
❖ 唐韩熙 载夜宴 图(部分)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d017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6.png)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 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中国音乐美的发展史
中国乐风
目录
1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3
音乐的价值
2
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共同发展
4
当代音乐的多元化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夏、商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
秦、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当代音乐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近代音乐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虽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于中国应当是清末民初的学堂民歌运动。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课件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52ef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4.png)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 “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 教化作用——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 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 《老子》(《道德经》)、《庄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 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 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 (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 释音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 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 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 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 人为之乐;
前言
• 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 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 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 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4)“大音稀声”,这是《老子》最典型 的表述。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 ——《道德经》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大音希声,意即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 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至乐无 声” 。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 美,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 以称它为“大音”。
采撷·阐释·自觉——百年音乐史研究中图像应用历程与展望
![采撷·阐释·自觉——百年音乐史研究中图像应用历程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21ef5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作者简介:陈欣(1976~ ),男,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铭浩 (1997~ ),女,山东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①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② 王光祈编:《中国音乐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34年。
③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④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万叶书店,1952年。
⑤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⑥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⑦ 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
摘 要:目前统计百年来产生了227种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可分为20世纪20-30年代“书本”到“书本”、40-70年代“以音乐为中心”、80-90年代多重证据相互辅助和2000年以来学科交叉四个阶段。
图像资料在百年来著作中的应用,从第一部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中已有开端,到21世纪成为学术自觉。
对应音乐史著作的分期,百年来音乐图像的应用历程可总结为“采撷”“阐释”“自觉”的特征。
从音乐图像应用的理论阐释上,又可归纳为最初从图示形象到舞台形式、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形态、从古今结合形象到古乐复原音像、从学科交叉展示形象到中华音乐文化特质解读等几种图像研究指向。
随着音乐图像的发现、公布、整合,图像资料还会在音乐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为微观音乐表演研究注入更多新材料,并逐渐形成音乐图像研究的中国范式。
关键词:百年;音乐图像;中国古代音乐史;历程;学科交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主要以文献为中心”①,当时随着一些学者留洋归国,吸收中西精华,带来了新的音乐学研究方法,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产生了一批音乐史著作。
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https://img.taocdn.com/s3/m/135ffa422e3f5727a5e9627d.png)
大曲和法曲
多部伎
隋:七部伎(开皇初) ——九部伎(大业中)
唐:九部伎(武德初) ——十部伎(贞观中)
坐部伎(6 曲):《燕乐》、《长寿乐》、 《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 《小破阵乐》;一般 3——12 人 坐、立 部伎 立部伎(8 曲):《安乐》、《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大声腔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梆子腔
京剧
流派: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虞山派
清代琴界主要有广陵派
古琴艺术 代表性作品:《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谿山琴况》
器乐音乐
琵 琶——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三弦
民间器乐合奏——重要乐种:《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
史(
中国音乐史学——代表人物:王光祈
民
国
时
期
)公
革命音乐运动
工农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革命运动
元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年
—
沦陷区——代表人物:江文也
—
不同政治区域新音乐的发展 国统区
解放区
年( 二 )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代表人物:齐尔品、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外国音乐论著的译介——代表人物:丰子恺
乐器
乐器种类
打击乐器——钟、曾侯乙编钟、鼓、鼗、 铃、罄、缶等
吹奏乐器——埙、龠、言、龢等 弦乐器—瑟和琴等
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乐律学
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儒家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f5a7b94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7.png)
中国音乐史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典音乐ppt分析
![中国古典音乐ppt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52a8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8.png)
葫芦丝
•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 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 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 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 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 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 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 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 浓郁的地方颜色。
•
扬琴 • 编钟
•
箫
•
埙
古筝
•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构造由面板、雁柱、琴 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 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 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 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 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 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 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 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 同制造,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 表古筝弦数21根。
古乐形式
• 原始时代的古乐常常是诗歌、 音乐、 舞蹈的不同 程度的结合体,且都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他们与 自然灾难的斗争有较直接的联系。相传为尧、舜 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 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 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仿照兽类形态的舞蹈,它 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 舞的力气。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 边舞边唱。
琴音“九德”:奇、古、 透、静、润、圆、清、 匀、芳。
中国古代音乐史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国古代音乐史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https://img.taocdn.com/s3/m/5dacabd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4.png)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八阔》反映原始农牧生活《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九韶》(《箫韶》)舜时期原始社会最高水平伴奏乐器:排箫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孔子“尽美以,尽善也”(尽善尽美)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约周秦时期制度机构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产生宫商角徵羽三国两汉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件奏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结构:艳、曲、解、趋、乱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音乐思想《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美学专门性著作”《声无哀乐论》魏末,嵇康,自律色彩音乐美学著作基本观点: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两晋南北朝外国及外族的乐伎乐舞传入中原清商乐(清商曲或清乐):是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琴:《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乐律学:何承天“新律”,苟勖“管口校正法隋唐五代宫廷音乐隋唐宫廷燕乐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音乐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大型歌舞,伴奏坐部伎:小型歌舞,与歌唱、舞蹈同为演奏唐大曲歌舞大曲。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https://img.taocdn.com/s3/m/7a79f68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f.png)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第一章中国音乐史料的目录与检索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音乐史料在中国传统目录分类中的归属第三节新音乐史料的目录目录与检索(以下资料采自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博士副教授)一、目录学目录学是关于文献分类的学问。
目录学是呈现了每一时代的知识结构或认识结构的学科。
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记载古籍的存佚,反映一代知识的基本结构;二是如宋郑樵《通志·校雠略》称“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一部中国目录学史,可以相当于一部中国学术史。
读书门径之学——目录学张之洞《輶轩语》:“读书宜有门径。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版本学中的“善本”是指具有较高文本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它应是“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所谓“读书门径”之学即是目录学或文献学。
目录学具有学术指导意义,所以被看作做学问“第一要紧之事”(王鸣盛)、被看作做学问的入门途径。
目录学之功用清代江藩曰:“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其书可读,则为易学而功且速矣。
吾故尝语人曰:‘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师郑堂集》)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又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同上,卷七)目录学之功用余嘉锡:“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
”(《目录学发微;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姚名达于《目录学》中说:“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列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目录学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中国最早的目录书——《七略》(《汉书·艺文志》)西汉成帝时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写成叙录上奏。
这些叙录,汇编为《别录》。
其子刘歆继续父业辑成《七略》。
中国音乐史资料
![中国音乐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451674a417866fb84a8e6c.png)
1.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达帝功》是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是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是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名词解释)2.《箫韶》:舜时乐舞。
简称韶;又名韶、大(韶)、九招;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由这多个名称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乐舞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与高度评价。
据《通典•乐》载,秦时名招舞,公元前201年有汉高祖更名《文始》。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名词解释)3. 大武:又名武。
《大武》是一种武舞,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
据《礼记•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
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只是分享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只是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09396f86f705cc1754270964.png)
见(听见)吓(吓人)军(军人)师况、师涓、师文、师乙、韩娥、秦青、薛谭、王豹、高渐离、优孟
一(块)稻田一(面)队旗一(场)球赛一(把)铜号李延年乐府领导人协律都尉
五、给词语加上形容词
三国---五代
内容
220—265
红火红红火火日夜日日夜夜265—316
风字框(风凤)王王字旁(球玩)317—439
妈妈一边洗手,一边说话。七、填空题经常会填东晋宋齐梁陈317—420(十六国304—439)
口口字旁(唱听叶)月月字旁(肚朋腿)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刂立刀旁(别剑到)灬四点底(热熟)(是)——(非)(长)——(短)(大)——(小)(远)——近(17)(《春晓》)(《村居》)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描写夏天的古诗有(《所见》)、(《小池》)。隋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远古---汉
内容
前21—前16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前771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6
前208—前8(新8—23)
前25—前220
远古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乐种
乐舞
《葛天氏》、《朱襄氏》(引阴气)、
《阴康氏》(引阳气)青海大通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广西花山壁画
乐器的传入: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
佛教音乐传入(1世纪)
1、隋七部(隋581年后);七部: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2、隋九部:加康国、疏勒(605—618);3、唐贞观十年九部:+燕乐、废礼毕(文康)。
!中国音乐史1-远古
![!中国音乐史1-远古](https://img.taocdn.com/s3/m/2711e007a6c30c2259019e11.png)
《管子· 地圆篇》是一篇研究土壤学的论文,提出了有关音律与农业生产 等相关联的论点,并把音的高度和井的深度及植物生长这三者相联系。 同时还把 宫、商、角、徵、羽等由低到高的一系列音与家畜的鸣声相比 拟: “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 鸣(窖)中;凡听商,如离群之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 清。”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 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以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 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 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近代的一些观点: ①达尔文:起源于鸟类的鸣叫
②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③施通普夫:与远方联络 ④卢梭、斯宾塞:情感兴奋激动时语调高扬 ⑤毕歇尔:劳动与节奏;普列汉诺夫:劳动说
2先秦乐律学
3
三分损益法
齐桓公时管仲在其著作《管子· 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是 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 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 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 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 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 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需按音高次序重 新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又叫“五度相生律”或 “五度相 生法”。《管子· 地圆篇》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从黄 钟出发,用“三分损益法”向上五、下四度方向辗转生律11次, 就得到“三分损益律半音音阶”。
《中国音乐史图鉴》
![《中国音乐史图鉴》](https://img.taocdn.com/s3/m/ccb2ec3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2.png)
作者: 江波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8-8页
主题词: 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图象资料;资料丰富;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文物;音乐史料;中国艺术;资料人员
摘要: <正>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保存的音乐史料也非常丰富,既有卷帙浩繁的文献记载,亦有传世和考古发掘的大量音乐文物和图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资料人员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将该所三十余年来广泛收集的图象资料加以遴选和整理,编撰成《中国音乐史图鉴》,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图片本中国音乐史专著,其内容广博完备、资料丰富详实。
著名音乐史学家阴法鲁先生为本书作序。
全书共收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律学
“新法密律”
朱载堉及其乐律学成果
“异径管律”
西方音乐的传入——内容上主要限于宗教音乐,流传范围基本上限于宫廷和教
堂
新音乐的发展历程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 20 年代的初步发展阶 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1911
中
民歌
国
民间歌舞音乐
近
乐器
乐器种类
打击乐器——钟、曾侯乙编钟、鼓、鼗、 铃、罄、缶等
吹奏乐器——埙、龠、言、龢等 弦乐器—瑟和琴等
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乐律学
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儒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代表著作:《乐记》
音乐思想
墨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著作:《墨子》
道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
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80 年)
相和歌 俗 乐 鼓吹乐
百戏
乐器
吹管乐器——排箫、笛、羌笛、笳、角 弹拨乐器——箜篌、琵琶、古琴
音乐机构——乐府
乐律学
京房六十律 相和三调
两汉时期 董仲舒及其音乐思想 轻视民间音乐
刘向及其音乐思想 提倡宫廷雅乐
音乐思想
嵇康及其音乐思想——代表著作:
乐律学
蔡元定“十八律” 记谱法 :俗字谱 律吕字谱
音乐论著——《乐书》、《碧鸡漫志》、《词源》、《唱论》、《梦溪笔谈》
明清时期的音乐
民间歌曲
(公元 1368 年——1911 年)
民歌 小曲 俚曲
歌舞音乐——以秧歌、采茶、花鼓、花灯、跑旱船、竹马灯最具代表性
说唱音乐——影响较大的有鼓词、子弟书、大鼓、弹词
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
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等
民歌—代表乐种:长调、藏族山歌、藏族箭歌、土家族哭嫁歌 苗族飞歌、彝族“四大腔”等
民间歌舞——代表乐种:木卡姆、赛乃姆、囊玛、堆谐、锅庄、 少数民族音乐 农乐舞、朝鲜族长鼓舞、孔雀舞、象脚鼓舞、欢乐舞、杵舞
说唱音乐—代表乐种:“好来宝”、《格萨尔王传》说唱、“达斯 坦”、“大本曲”、赞哈等
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与东亚的音乐文流 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的音乐
(公元 960 年——公元 1368 年)
市民音乐
瓦子 演出场所:
勾栏
音乐形式: 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影戏、 说浑话、杂扮、叫果子等
行会组织: 书会、社会
歌曲艺术
曲子(宋)——代表人物及作品:姜夔所著的《白石道人歌曲》 唱赚(宋) 散曲(元)
代表人物:丁善德、桑桐、 何占豪、陈钢、吴祖强、 刘德海、刘文金、翟小松、 郭文景、谭盾等
通俗音乐创作
代表作品:《草原之夜》、《青春圆舞曲》、《新疆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祝酒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太阳岛上》、 《美丽的心灵》、《大海啊故乡》、 《龙的传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世界充满爱》、
民间器乐音乐——代表性民间艺人:华彦钧
代
民间说唱音乐——代表性剧种: 京韵大鼓、河南坠子、
音
汉族传统音乐
苏州评弹、四川清音
乐
发
京剧——代表人物:谭鑫培、梅兰芳
展
民间戏曲音乐
程砚秋、周信芳
史
(
民
地方小戏——代表剧种:评剧、越剧、
国
楚剧
时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明清时期基本相同
期
) 公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说唱音乐——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
戏曲音乐
杂剧
宋杂剧 金杂剧 元杂剧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南戏 ——代表作品:“四大传奇”
乐器和器乐
乐器——影响较大的有琵琶、三弦、筝、嵇琴、云璈、 火不思、兴隆笙等
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器乐
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
乐器 和 器乐
乐器
打击类乐器:方响、锣、钹、星、达卜等 弹拨类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吹管类乐器:木质管子(筚篥)
器乐——以古琴音乐的 发展最为突出
重要专著:《琴操》 文人琴家:蔡邕、蔡琰等 著名琴曲:《酒狂》
《碣石调·幽兰》
沿着两条不 乐 律 学——同的思维路
线发展
沿着附会历数,“日当一管”的 乐律学思维逻辑,产生的乐律学 成果:三百六十律
戏曲音乐——代表乐种:壮剧、侗戏、藏剧、吹吹腔等 民间器乐音乐代表乐种:弦索十三套、“白沙细乐”、“文崩音乐”、“打溜子”
祭祀乐 朝会乐 宫廷音乐 宴 乐 巡幸乐
重要曲谱——《神奇秘谱》、《高和江东》、《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琵琶谱》、
《纳书楹曲谱》、《弦索备考》、《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等
记谱法:工尺谱
宫廷 燕乐
大曲和法曲
多部伎
隋:七部伎(开皇初) ——九部伎(大业中)
唐:九部伎(武德初) ——十部伎(贞观中)
坐部伎(6 曲):《燕乐》、《长寿乐》、 《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 《小破阵乐》;一般 3——12 人 坐、立 部伎 立部伎(8 曲):《安乐》、《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大声腔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梆子腔
京剧
流派: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虞山派
清代琴界主要有广陵派
古琴艺术 代表性作品:《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谿山琴况》
器乐音乐
琵 琶——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三弦
民间器乐合奏——重要乐种:《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
元
群众歌曲
年
独唱歌曲
—
声乐领域 合唱歌曲
—
电影、戏剧歌曲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贺绿汀、陈田鹤、
刘雪庵、聂耳、冼星海、 吕骥、张曙、任光、
马可、安波、郑律成等
年
(
二胡音乐
一
琵琶音乐
)
中国器乐音乐 筝音乐
代表人物:刘天华
笛子音乐
合奏音乐
器乐领域
西洋器乐音乐
钢琴音乐 小提琴音乐——代表人物:马思聪 室内乐——代表人物:谭小麟 合奏音乐
周秦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206 年)
礼乐制度
建立——周代初期由周公建立 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内容 繁复的音乐礼节
宫廷音乐
音乐机构——大司乐
宫廷乐舞类别——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 四夷之乐、房中乐
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南音 《诗经》——《风》、《雅》、《颂》 《楚辞》——代表作:《九歌》 《成相篇》
三国时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声无哀乐论》
阮籍及其音乐思想——代表著作《乐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 280 年—公元 581 年)
音乐文化的融合
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 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俗 乐——清商乐 吴歌 西曲
歌 舞 戏——代表剧目:《大面》、《钵头》、《踏摇娘》
史(
中国音乐史学——代表人物:王光祈
民
国
时
期
)公
革命音乐运动
工农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革命运动
元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年
—
沦陷区——代表人物:江文也
—
不同政治区域新音乐的发展 国统区
解放区
年( 二 )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代表人物:齐尔品、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外国音乐论著的译介——代表人物:丰子恺
1911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
(公元 1949 年至今)
歌曲创作
第一阶段(1949——1956 年) 第二阶段(1957——1965 年) 第三阶段(1966——1976 年) 第四阶段(1977 年至今)
代表人物:王洛宾、李劫夫、 时乐濛、李焕之、刘炽、 雷振邦、朱践耳等
器乐创作
民族乐器独奏曲创作 西洋乐器独奏曲创作 民族乐器合奏曲创作 交响乐创作
1949
歌剧领域 儿童歌舞剧——代表人物:黎锦晖 中国新歌剧——以歌剧《白毛女》为标志
普通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
音乐师范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
学院——(国立音乐院)
中
国
近
代
音
中国音乐新思潮——“如何建设我国新音
乐
乐文化的不同认识
发 展
音乐理论
音乐美学——代表人物:黄自、青主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的思维逻辑, 产生的乐律学成果: 何承天新律、荀勖笛律
佛 教 音 乐——音乐节目成为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 人 音 乐——琴、琵琶、筝、笛等乐器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公元 581 年——公元 960 年)
民间俗乐
曲子 变文 散乐
乐 清乐体系 器 胡乐体系
多部伎和 坐、立部伎
64——180 人不等 散序 大曲 中序 破
法曲:以《霓裳羽衣曲》最为著名
音 乐 机 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
著名音乐家——万宝常、郑译、李隆基等
乐律学
八十四调 宫调理论 燕乐二十八调
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敦煌乐谱、俗乐二十八调音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