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全集pdf百度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全集pdf百度云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
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
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
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
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
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
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
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
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

孔夫
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
他,以德报怨何如[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
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
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
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
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
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

但是你要用你
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
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
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
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
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
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

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
的幸福。

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
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间,
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
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
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
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给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

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
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
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应该说,今天物资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
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
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
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动画: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下起吗?为什么要跟着跳
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
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
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目],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样做
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
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
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
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
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动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
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
好心不得好报?
什么样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
举的很多例子中,您说,你去做的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
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

另外,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
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孔夫子曾经跟他的
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论语〃显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

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
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
也就不远了。

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

我不知
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身上长刺的
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样的距
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
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
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
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于丹心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
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

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
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
是谁。

其实今天的这个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
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变成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的
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
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
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
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
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篇]。

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告诉他,把忠告
告诉他,不可则止。

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
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

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动画:《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
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
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
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
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夫妻和恋人之间,
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

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
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父母对孩了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
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
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
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论语》的部分章节,过去曾经读过,但由于古文功底有限、社会阅历有限,总是一知
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后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看到北大教授于丹讲的《论
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下来,认真学习,并结合这些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工作、对做
人有一些初浅的感受,在此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乱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
求,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普通人、公务员。

我小时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围长大的,对“忠”,
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而在改革
开放以后,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特别是由于地区、行业等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这些都给人们传统的固有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价值观、是非观比较混乱,各种非主流的
东西泛滥,人们的行为标准缺少广泛遵循的主流道德规范。

道德标准降低,是非观念混淆。

有的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不孝敬父母,欺
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不讲诚信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明知故犯。

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
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没研究这些,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而《论语》恰恰把这
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
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
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如果能够用仁、义、礼、智、信
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社会就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单位一定是和谐的单位,家庭一定是
和谐的家庭。

二是培养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

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
惯了”。

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
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等观念很有市场。

我们的软环境不好是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
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开展了很多活动,出台了很多问责措施,承诺制、公示
制、责任追究制等等,但是为什么领导大会小会讲,百姓街头巷尾议,但权利寻租的问题屡
见不鲜、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处于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而公职人员工资长
期徘徊不前,确实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致于有的人在物欲面前不能把持自己,不再
坚守“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一个鼓励创造财富、享受财富的大背景下,再提“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呢,我想不能这么理解。

我们说“安贫乐道”,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对待现实的
态度。

我们所说的贫,也不再是缺吃少穿,不再是生活没有保障,而是相对于一掷千金的侈奢。

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有能力创业,有能力创造财富,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
地获得财富,享受财富,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扶贫济困,这是一种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作为。

孙中山先生曾经崇尚实业救国的理念,但这是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层次和境界。

如果没有这
样的能力,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运气,我们选择了公职人员的岗位,那就要安于本
职岗位,乐于平凡琐碎的工作。

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多的是代表
部门形象,再说大一点,代表党的形象,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部门负责,为党负
责。

不能因为我们的行为不检点,让自己这样一条鱼,腥了全党的一锅汤,不能因为我们的
行为不当,砸了我们党这个“百年老店”。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有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位卑言轻,
所以我们更需要调整好心态,需要养成一种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心态。

这不是唱高调,不
是为了高尚而高尚,而是我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保持平和快乐的精神动力,是一种面对现
实提升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如果没有这种安贫乐道的心态,那我们看着别人奔驰宝马,一
掷千金,难免不眼红,如果手里再有一点权利,就难免搞点权钱交易,难保不犯错误。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
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
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关爱、得到尊敬。

但这种尊敬、关爱
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报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习
惯于颐指气使,习惯于唯我独尊,习惯于说上风话,别人就会敬而远之,决不会敬重你、爱
戴你。

如果我们感觉到周围的氛围不好,人际关系不和谐,那首先应该检讨自己,反思自己,
是不是自已待人不够宽容,是不是自己态度不够温和,是不是自己对他人不够关照,多从自
己身上找原因,我们就会多一份快乐,多一分宽容,多一点进步。

我觉得我们的氛围非常好,
从领导到同志,都非常谦和,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宽容包容,非常容易相处。

能够生活工作
在这样一个集体,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我也会更加珍惜这
种氛围,珍惜这种幸福,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
合作,为这个集体增加荣誉,增加合
力。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我们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我深刻感受
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继续深入学习,不
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
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

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
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
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
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

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
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
助自己教育孩子。

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
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
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
率、宽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
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
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

而内在心灵则完满、
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
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
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
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都显得更为重要。

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
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
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
从容最为重要。

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
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
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
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
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

这说明日
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

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
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

国家拥有现代
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
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
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
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
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

在于丹对《论语》通
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
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

——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读后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早就在报纸、电视中了解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如何如何了得,于是一直盼望能读到这本书。

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地读,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

看看于丹关于“小人”的精彩言论吧!“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
数。


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

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

但这样的人又是很
不容易共事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
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
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

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
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

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

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当你如此透彻地看清“小人”的嘴脸,还有什么可以多说?还有什么值得计较?——这
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当然,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

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性
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

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

用心去读,用力实践,
《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

于是我又想,要把于丹心得给予我的许多人生的道理,融入自己的生
命里。

篇五:《于丹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

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论语〃××篇],以德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